求·对《周易》的研究当然也不能例外。问题是我们应如何勾画形成《周易》这部奇书的历 史背景?我认为我们至少要注意三个问题:一是如何确定《周易》的形成时间:二是如何认 识真实的历史:三是如何全面地运用历史知识 1丶如何确定《周易》的形成时间 尖于《周易》的形成时间·我们所能获得的信息并不太多·历史上影响最大的主要有 条:一是《易传·系辞》所说 “《易》之兴也,其于中古乎,作《易》者,其有忧患乎 “《易》之兴也·其当殷之末世,周之盛德邪?当文王与纣王之事邪?是故其辞危,危 者使平,易者使倾。 孔子以卦爻辞的内容特点推测:《周易》记录的可能是周文王与商王帝辛之间的事。形 成的时间可能是殷末周初°第二条信息是司马迁《史记》所说 西伯盖即位五十年,其囚羑里,盖益《易》之八卦为六十四卦 昔西伯拘羑里·演《周易》。 孔子未提作者问题,而司马迁肯定《周易》是周文王被囚在羑里时所作。他的这个观点 对后世影响甚大呖代易学大多捋文王时代及文王经历作为《周易》的基本历史背景来硏究。 其实,这个时间背景可能有问题。因为司马迁没有提出任何证据来证明他的这个观点,而且 在《周易》卦爻辞中,有许多明显属于周文王时代之后的事件和人物所以·以周文王的历 史背景读《周易》读不通,也不可能读通。为此,我以为在确定形成《周易》的历史背景时 间时,应该在更为广阔一些的时间段中去寻找。我们可以首先依孔子“殷末周初”的观点 捋时间范围扩大到从古公亶父到王季丶周文王丶周武王丶周公丶成王的整个兴周灭商的历程。 如果这段历史仍然不符,还可以扩大到西周中期及晚期●西周晚期应为《周易》形成时间的 限,因为从《左传》中的诸多有尖《周易》的记载看·在春秋初年,《周易》已经较为流 在解读《周易》之前,是很难确定它形成的准确时间的·但以一种不带成见的态度和科 学的方法去探索这个问题·应当是我们研究《周易》的一个原则。只有如此,才有可能找到 与《周易》的内容相符合的历史,而只有找到了这段历史,才有可能从中找到解读《周易 的钥匙。事实上,从我们后面的注释中可以看到,当我们将搜索范围扩大到古公亶父至成王 时代时,《周易》已经能被解释通顺了 2·认识历史的真实 读历史书·我们会看到一个基本的规律:凡是亡国之君,大多是腐败丶残暴透顶的大坏 蛋·而开国之君则大多是正义和道德的化身这二类人泾渭分明°但是如果我们细读历史 就会发现史书中有许多类似于孔子“微言大意”的所谓“《春秋》笔法”。由此使得历史的记 载并不完全真实·而是有如京剧中的脸谱,是经过涂脂抹粉后的戏裝。商朝的亡国之君纣王 及周朝的开国之君周文王丶周武王的形象就是个典型。 纣王的称号是周人灭商后送给他的一个骂名,他的本名为帝辛。纣王这个骂名的意思相 当于“暴君”·纣字的本义是马车上套马的皮带,称他为纣王或帝纣是骂他对待如马般温顺 的人民管得太紧商王帝辛是否有如周人说的那么坏·现在是很难说清楚的·因为战争的结 局是实力和计谋较量的结果,成王败寇又是历史的惯例,帝辛是败君·罪名当然只能由着周 族为掩盖自己弒君的罪行和得天下后的得人心而安嗔实情形则有许多可进一步探讨的地方 譬如《史记》说 “帝纣闻武王来,亦发兵七十万人距武王,武王使尚父与百夫致师,以大卒驰帝纣师 纣师虽众,皆无战之心,心欲武王亟人。纣师皆倒兵以战·以开武王。武王驰之,纣兵皆崩 畔纣。 周易正读
周易正读 35 求,对《周易》的研究当然也不能例外。问题是我们应如何勾画形成《周易》这部奇书的历 史背景?我认为我们至少要注意三个问题﹕一是如何确定《周易》的形成时间;二是如何认 识真实的历史;三是如何全面地运用历史知识。 1、如何确定《周易》的形成时间 关于《周易》的形成时间,我们所能获得的信息并不太多,历史上影响最大的主要有二 条﹕一是《易传·系辞》所说: “《易》之兴也,其于中古乎,作《易》者,其有忧患乎!” “《易》之兴也,其当殷之末世,周之盛德邪?当文王与纣王之事邪?是故其辞危,危 者使平,易者使倾。” 孔子以卦爻辞的内容特点推测:《周易》记录的可能是周文王与商王帝辛之间的事。形 成的时间可能是殷末周初。第二条信息是司马迁《史记》所说﹕ “西伯盖即位五十年,其囚羑里,盖益《易》之八卦为六十四卦。” “昔西伯拘羑里,演《周易》。” 孔子未提作者问题,而司马迁肯定《周易》是周文王被囚在羑里时所作。他的这个观点 对后世影响甚大,历代易学大多将文王时代及文王经历作为《周易》的基本历史背景来研究。 其实,这个时间背景可能有问题。因为司马迁没有提出任何证据来证明他的这个观点,而且 在《周易》卦爻辞中,有许多明显属于周文王时代之后的事件和人物,所以,以周文王的历 史背景读《周易》读不通,也不可能读通。为此,我以为在确定形成《周易》的历史背景时 间时,应该在更为广阔一些的时间段中去寻找。我们可以首先依孔子“殷末周初”的观点, 将时间范围扩大到从古公亶父到王季、周文王、周武王、周公、成王的整个兴周灭商的历程。 如果这段历史仍然不符,还可以扩大到西周中期及晚期。西周晚期应为《周易》形成时间的 下限,因为从《左传》中的诸多有关《周易》的记载看,在春秋初年,《周易》已经较为流 行。 在解读《周易》之前,是很难确定它形成的准确时间的,但以一种不带成见的态度和科 学的方法去探索这个问题,应当是我们研究《周易》的一个原则。只有如此,才有可能找到 与《周易》的内容相符合的历史,而只有找到了这段历史,才有可能从中找到解读《周易》 的钥匙。事实上,从我们后面的注释中可以看到,当我们将搜索范围扩大到古公亶父至成王 时代时,《周易》已经能被解释通顺了。 2、认识历史的真实 读历史书,我们会看到一个基本的规律﹕凡是亡国之君,大多是腐败、残暴透顶的大坏 蛋,而开国之君,则大多是正义和道德的化身,这二类人泾渭分明。但是如果我们细读历史, 就会发现史书中有许多类似于孔子“微言大意”的所谓“《春秋》笔法”。由此使得历史的记 载并不完全真实,而是有如京剧中的脸谱,是经过涂脂抹粉后的戏装。商朝的亡国之君纣王 及周朝的开国之君周文王、周武王的形象就是个典型。 纣王的称号是周人灭商后送给他的一个骂名,他的本名为帝辛。纣王这个骂名的意思相 当于“暴君”,纣字的本义是马车上套马的皮带,称他为纣王或帝纣是骂他对待如马般温顺 的人民管得太紧。商王帝辛是否有如周人说的那么坏,现在是很难说清楚的,因为战争的结 局是实力和计谋较量的结果,成王败寇又是历史的惯例,帝辛是败君,罪名当然只能由着周 族为掩盖自己弑君的罪行和得天下后的得人心而安。真实情形则有许多可进一步探讨的地方。 譬如《史记》说﹕ “帝纣闻武王来,亦发兵七十万人距武王,武王使尚父与百夫致师,以大卒驰帝纣师。 纣师虽众,皆无战之心,心欲武王亟入。纣师皆倒兵以战,以开武王。武王驰之,纣兵皆崩, 畔纣
依这段描遽,武王伐商王时’商王的士兵不战而退,并反戈一击,为武王的大军带路。 原因是他们憎恨商王·盼皇着武王快点来解救这些受苦受难的士兵和商民·所有的教科书都 是如此描斌这场改朝换代的战争。在我们心中,文王·武王是仁义之师,而商王是暴君的象 征。但如果我们捋《史记》的描迹与《尚书·武成篇》进行比较·就会发现一个问题。尚书·武 成篇》说 罔有敌于我师·前徒倒戈,攻于后以北,血流溧杵。 两者比较·史记〉少了“血流漂杵”四个字。“血流溧杵”就是血流成河可以漂赶木 棒。战争发生时,帝辛的部队已在东面平乱多年,元气大伤,其主力部队一时又抽不回来 为应付周武王的乘虚而入·临时组建了一些队伍·这些新兵缺乏经验而临战慌乱·挡不住周 族的大军,有人叛逃是可能的。但帝辛的士兵们曾经作过英勇的抵抗也是事实。否则的话 是谁流出的血漂趄了木棒。司马迁略去这四个字·无非是想掩盖这场由周文王准备·由周武 王发赶的战争的残酷性和夸大人心的向背’从而玨仁失败者·为胜利者涂脂抹粉。商族政权 毁灭在帝辛的手里·他当然有责任·但改朝换代的根本原因除了商族执政数百年来·积累了 大量的腐败现象·而周族这支新生力量代表了当时先进的生产力和生产尖系外,最主要的还 是从周族古公亶父就开始产生的夺权之心伋其四代人为此目标而实施的一系列谋略和长期 不懈的努力。战争的实质是权力和利益之争,与善恶本没有尖系,善恶只是催化剂,只是双 方都竭力争抢的旗帜。我们这么说·并不是想为帝辛翻案·而只是想还历史于真实·只是想 说明历史的评价往往是为胜利者唱的赞歌·往往夸大了失败者的罪恶和胜利者的仁义·只是 想提醒大家读历史一定不能读死书·要看到其记录背后的真实。如果我们能认识到成王败寇 的现象再来读史书,对同一篇文章也会读出不同的感受。我们会从《史记》所说的:“帝纣 资辩捷疾·闻见甚敏;材力过人,手格猛兽。知足以距谏·言足以饰非矜人臣以能’高天 下以声,以为皆出己之下。好酒淫乐,嬖于妇人,爱妲已,妲已之言是从”中读出商王帝辛 的聪明伶俐·能言善辩·文武双全且感情丰富的能人形象的一面。也可以捋“不有天命乎? 是何能为『理解为商王帝辛对阻碍改革的既得利益集团的反讥。还可以从文王的“阴谋修 徳”和武王伐商时的“血流漂杵”中读岀周文王的诡计和武王的残酷…… 历史的真实性除了受到胜利者改编的影响外还受资料的佚失和后人有意篡改及误解的 影响。长期的战乱丶孔子删书和秦始皇的焚书等都是造成历史失真的主要原因。完全复原几 千年前的历史是很困难的但我们在研究历史时一定要做到两点:一是尽可能全面地搜集历 史信息,不论是正史,还是野史丶民间传说及最新考古资料等都应相互参照;二是要尽可能 捋自己置身于每个历史人物的位置上去观察当时的变迁,去体会他们的心情和威受·以此理 解他们的决策和行为。而不要先在历史人物的脸上贴上坏人或好人的标签。只有如此·我们 才可能尽量洗去覆盖在历史人物脸上的浓妆才有可能从有限的历史资料中威受到真实的历 史,才有可能为《周易》复原一个接近于真实的背景。 3、全面运用历史知识 历史背景不仅指历史事件和人物经历·同时还应包括当时的政治丶经济丶军事、文化 习俗等方方面面。而《周易》是一部内容十分广泛的书,所以,我们在解读《周易》时,应 捋《周易》所涉及到的内容全部用其当时的社会背景丶文化背景来解读,尤其要注意当时的 语言习惯和文字内涵以文字内涵为例·《说文序》说 周礼八岁入小学·保氏教周子,先以六书。一曰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 上下是也;二日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丶日月是也;三日形声。形声者·以事 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四曰会意。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伪。武信是也∶五曰转 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六曰假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 今长是也。 周易正读
周易正读 36 依这段描述,武王伐商王时,商王的士兵不战而退,并反戈一击,为武王的大军带路。 原因是他们憎恨商王,盼望着武王快点来解救这些受苦受难的士兵和商民。所有的教科书都 是如此描述这场改朝换代的战争。在我们心中,文王、武王是仁义之师,而商王是暴君的象 征。但如果我们将《史记》的描述与《尚书·武成篇》进行比较,就会发现一个问题。《尚书·武 成篇》说﹕ “罔有敌于我师,前徒倒戈,攻于后以北,血流漂杵。” 两者比较,《史记》少了“血流漂杵”四个字。“血流漂杵”就是血流成河,可以漂起木 棒。战争发生时,帝辛的部队已在东面平乱多年,元气大伤,其主力部队一时又抽不回来, 为应付周武王的乘虚而入,临时组建了一些队伍,这些新兵缺乏经验而临战慌乱,挡不住周 族的大军,有人叛逃是可能的。但帝辛的士兵们曾经作过英勇的抵抗也是事实。否则的话, 是谁流出的血漂起了木棒。司马迁略去这四个字,无非是想掩盖这场由周文王准备,由周武 王发起的战争的残酷性和夸大人心的向背,从而丑化失败者,为胜利者涂脂抹粉。商族政权 毁灭在帝辛的手里,他当然有责任,但改朝换代的根本原因除了商族执政数百年来,积累了 大量的腐败现象,而周族这支新生力量代表了当时先进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外,最主要的还 是从周族古公亶父就开始产生的夺权之心,及其四代人为此目标而实施的一系列谋略和长期 不懈的努力。战争的实质是权力和利益之争,与善恶本没有关系,善恶只是催化剂,只是双 方都竭力争抢的旗帜。我们这么说,并不是想为帝辛翻案,而只是想还历史于真实,只是想 说明历史的评价往往是为胜利者唱的赞歌,往往夸大了失败者的罪恶和胜利者的仁义,只是 想提醒大家读历史一定不能读死书,要看到其记录背后的真实。如果我们能认识到成王败寇 的现象再来读史书,对同一篇文章也会读出不同的感受。我们会从《史记》所说的﹕“帝纣 资辩捷疾,闻见甚敏﹔材力过人,手格猛兽。知足以距谏,言足以饰非,矜人臣以能,高天 下以声,以为皆出己之下。好酒淫乐,嬖于妇人,爱妲已,妲已之言是从”中读出商王帝辛 的聪明伶俐,能言善辩,文武双全且感情丰富的能人形象的一面。也可以将“不有天命乎? 是何能为!”理解为商王帝辛对阻碍改革的既得利益集团的反讥。还可以从文王的“阴谋修 德”和武王伐商时的“血流漂杵”中读出周文王的诡计和武王的残酷……。 历史的真实性除了受到胜利者改编的影响外,还受资料的佚失和后人有意篡改及误解的 影响。长期的战乱、孔子删书和秦始皇的焚书等都是造成历史失真的主要原因。完全复原几 千年前的历史是很困难的,但我们在研究历史时一定要做到两点﹕一是尽可能全面地搜集历 史信息,不论是正史,还是野史、民间传说及最新考古资料等都应相互参照﹔二是要尽可能 将自己置身于每个历史人物的位置上去观察当时的变迁,去体会他们的心情和感受,以此理 解他们的决策和行为。而不要先在历史人物的脸上贴上坏人或好人的标签。只有如此,我们 才可能尽量洗去覆盖在历史人物脸上的浓妆,才有可能从有限的历史资料中感受到真实的历 史,才有可能为《周易》复原一个接近于真实的背景。 3、全面运用历史知识 历史背景不仅指历史事件和人物经历,同时还应包括当时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 习俗等方方面面。而《周易》是一部内容十分广泛的书,所以,我们在解读《周易》时,应 将《周易》所涉及到的内容全部用其当时的社会背景、文化背景来解读,尤其要注意当时的 语言习惯和文字内涵。以文字内涵为例,《说文序》说﹕ “周礼八岁入小学,保氏教周子,先以六书。一曰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 上下是也﹔二曰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三曰形声。形声者,以事 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四曰会意。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伪。武信是也﹔五曰转 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六曰假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 今长是也
周朝初年的教育是贵族子弟的专利,文字的使用并不普及,所以,文字的内涵当在其所 说的六书之内。而如今的文字含义,已经由于几千年来的普及使用过程中的随意和误解产 生了大量的引申义由此造成古今文字的内涵有了很大的差异以《周易》卦爻辞中的“勿” 字和“匪夷所思”这句词为例:“勿”字甲骨文写作务,是个象形字。《说文》说:“勿,州 里所建旗。象其柄丶有三游·杂帛·幅半异·所以趣民·故据称勿勿。勿字的本义为古代 大夫士所建的半赤半白的旗帜途是为了招集民众咀人们现在已经完全不用这个本义, 而是在大多情况下捋勿字作副词用相当于“不”字。在注释《周易》时,也是如此使用 譬如乾卦初九爻辞的“潜龙勿用。蒙卦六三爻辞的“勿用取女·见金夫,不有躬,无攸 利。师卦上六爻辞的“大君有命,开国承家,小人勿用”等等,都是以“不”训“勿”。“勿 用”成了“不能用”“不要用”等谶语。如果我们考虑到文字内涵的变化,而以勿字的本义 聚众之旗”来训·文意就通顺多了。“勿用”就是“用勿”·就是“招摇旗帜,聚集民众 或“得到民众拥护”的意思。以上三段爻辞大意则分别是“不在王位而能成为众人的领袖 是因为得到大家拥护的原因。“聚众抢亲,而遭遇到对方的武力对抗·不是也很狼狈吗?这 种野蛮的行为不会带来安宁和利益。“伟大的君王之所以能够获得上天赋予的使命,创建国 家,因为得到了民众的拥护。爻辞简明丶贴切丶通顺·没有任何迷信的色彩 再如“匪夷所思”一词,它出自于涣卦六四爻“涣其群,元吉。涣有丘,匪夷所思”的 爻辞。《现代汉语成语字典》上的解释为:“匪:通非丶不是。夷∶常理、常情。匪夷所思 谓不是按常理所能想像的’形容事物或人的思想丶言行离奇·不合常理。现在的《周易〉 注释大多取这个意思来解释这段爻辞,捋其解释为:“洪水冲向人群·捋带来最好的结果 人群己经聚集在山丘上·否则后果难于设想。梦幻般的注释。其实·这段爻辞的意思为 瓦解敌人队伍中的大多数人·是能取得圆满结局的根源。瓦解敌人的队伍时,遇到他们山 丘般顽固的抵抗·是行为不正的夷族所希的。“”∶篆文写作匪·字形像装在擐箕中的 垃圾·会意应当清除的物品·常用来比喻行为不正的人和事。“夷”金文写作妻·本为矫正 箭矢之意。古代中原人认为东方少数民族不守规矩,其行为应当得到矫正,故以夷族之名来 称呼他们,意思是需要矫正其行为的民族。“匪夷所思”的本义应为:“行为不正的夷族所想 的。夷族在周初时曾屡次叛乱·是作者所代表的周族的敌人,故有此爻辞 类似“勿”丶“夷所思”这些被后人误解的字词在《周易》中有很多,我们只有恢复其 本义才能捋《周易》卦爻辞读通。除此之外·还要理解周人的语法习惯·还要了解周朝的政 治丶经济丶军事丶文化丶习俗等方方面面的知识·凡是《周易》所涉及到的内容·我们都要 捋其放在当时的背景之中去理解·去研究。只有如此全面地运用历史知识才有可能解读《周 易》这部奇书 正确的读《易》方法说赶来很简单·就是我们以上所说的两点:一是端正学习态度·不 作神通想,也不企图借题发挥;二是捋《周易》放于其形成的历史背景中去考证。考证它的 历史事件,人物经历·政治制度·军事谋略·文化内涵·风俗习惯……。这些都是很浅显的 道理’也是任何一个尊重科学的严谨学者都应该做到,也能够做到的事。而且一旦做到了 就会发现《周易》原来是一本易学易懂又意味深长的书·是一本集周族开国的历史及政治经 验于一身的书·是一本周族王子王孙们的最好教科书,是一本可以作为良师益友的人生指南 书。同时·我们也会发现,学《周易》并不需要有超人的智慧。它要的只是与作者思想的融 合要的只是一种愿意静静地倾听作者声音的态度’要的只是一种老老实实做硏究的精神。 可惜,千百年来竟没有人这么去做,人们宁愿相信《周易》的神通,而不愿相信《周易》的 平凡·因此而使《周易》被解释得面目全非·被裹上了一层又一层神秘的外套。因此使《周 易》成了一本说不清、道不明的怪书。 周易正读
周易正读 37 周朝初年的教育是贵族子弟的专利,文字的使用并不普及,所以,文字的内涵当在其所 说的六书之内。而如今的文字含义,已经由于几千年来的普及使用过程中的随意和误解,产 生了大量的引申义,由此造成古今文字的内涵有了很大的差异。以《周易》卦爻辞中的“勿” 字和“匪夷所思”这句词为例:“勿”字甲骨文写作 ,是个象形字。《说文》说:“勿,州 里所建旗。象其柄,有三游,杂帛,幅半异,所以趣民,故据称勿勿。”勿字的本义为古代 大夫、士所建的半赤半白的旗帜,用途是为了招集民众。但人们现在已经完全不用这个本义, 而是在大多情况下将勿字作副词用,相当于“不”字。在注释《周易》时,也是如此使用。 譬如乾卦初九爻辞的“潜龙,勿用。”蒙卦六三爻辞的“勿用取女,见金夫,不有躬,无攸 利。”师卦上六爻辞的“大君有命,开国承家,小人勿用”等等,都是以“不”训“勿”。“勿 用”成了“不能用”“不要用”等谶语。如果我们考虑到文字内涵的变化,而以勿字的本义 “聚众之旗”来训,文意就通顺多了。“勿用”就是“用勿”,就是“招摇旗帜,聚集民众” 或“得到民众拥护”的意思。以上三段爻辞大意则分别是“不在王位而能成为众人的领袖, 是因为得到大家拥护的原因。”“聚众抢亲,而遭遇到对方的武力对抗,不是也很狼狈吗?这 种野蛮的行为不会带来安宁和利益。”“伟大的君王之所以能够获得上天赋予的使命,创建国 家,因为得到了民众的拥护。”爻辞简明、贴切、通顺,没有任何迷信的色彩。 再如“匪夷所思”一词,它出自于涣卦六四爻“涣其群,元吉。涣有丘,匪夷所思”的 爻辞。《现代汉语成语字典》上的解释为﹕“匪﹕通非、不是。夷:常理、常情。匪夷所思 谓不是按常理所能想像的,形容事物或人的思想、言行离奇,不合常理。”现在的《周易》 注释大多取这个意思来解释这段爻辞,将其解释为:“洪水冲向人群,将带来最好的结果。 人群己经聚集在山丘上,否则后果难于设想。”梦幻般的注释。其实,这段爻辞的意思为: “瓦解敌人队伍中的大多数人,是能取得圆满结局的根源。瓦解敌人的队伍时,遇到他们山 丘般顽固的抵抗,是行为不正的夷族所希望的。”“匪”:篆文写作 ,字形像装在撮箕中的 垃圾,会意应当清除的物品,常用来比喻行为不正的人和事。“夷”:金文写作 ,本为矫正 箭矢之意。古代中原人认为东方少数民族不守规矩,其行为应当得到矫正,故以夷族之名来 称呼他们,意思是需要矫正其行为的民族。“匪夷所思”的本义应为:“行为不正的夷族所想 的。”夷族在周初时曾屡次叛乱,是作者所代表的周族的敌人,故有此爻辞。 类似“勿”、“匪夷所思”这些被后人误解的字词在《周易》中有很多,我们只有恢复其 本义才能将《周易》卦爻辞读通。除此之外,还要理解周人的语法习惯,还要了解周朝的政 治、经济、军事、文化、习俗等方方面面的知识,凡是《周易》所涉及到的内容,我们都要 将其放在当时的背景之中去理解,去研究。只有如此全面地运用历史知识才有可能解读《周 易》这部奇书。 正确的读《易》方法说起来很简单,就是我们以上所说的两点﹕一是端正学习态度,不 作神通想,也不企图借题发挥﹔二是将《周易》放于其形成的历史背景中去考证。考证它的 历史事件,人物经历,政治制度,军事谋略,文化内涵,风俗习惯……。这些都是很浅显的 道理,也是任何一个尊重科学的严谨学者都应该做到,也能够做到的事。而且一旦做到了, 就会发现《周易》原来是一本易学易懂又意味深长的书,是一本集周族开国的历史及政治经 验于一身的书,是一本周族王子王孙们的最好教科书,是一本可以作为良师益友的人生指南 书。同时,我们也会发现,学《周易》并不需要有超人的智慧。它要的只是与作者思想的融 合,要的只是一种愿意静静地倾听作者声音的态度,要的只是一种老老实实做研究的精神。 可惜,千百年来竟没有人这么去做,人们宁愿相信《周易》的神通,而不愿相信《周易》的 平凡。因此而使《周易》被解释得面目全非,被裹上了一层又一层神秘的外套。也因此使《周 易》成了一本说不清、道不明的怪书
本书捋遵照我们以上所逋的正确而简单的解《易》方法’去感受作者,受那个遥远而 激烈的时代,并以其威受来解读《周易》。相信呈现在大家面前的是一本基本上符合作者意 图的《周易》注释 周易正读
周易正读 38 本书将遵照我们以上所述的正确而简单的解《易》方法,去感受作者,感受那个遥远而 激烈的时代,并以其感受来解读《周易》。相信呈现在大家面前的是一本基本上符合作者意 图的《周易》注释
第三章周族开国史 传统易学尖于《周易》的形成时间和作者的问题争议较大’但其书形成于商末周初,为 周人所作这二点却基本上可以达成共识。为此,我们在注释《周易》正文之前·就有必要搞 清楚周族的这段历史及这段历史时期內的重要人物的经历·以作为解读《周易》正文的背景 资料和判明作者及创作时间的一项依据。 有周族人的事迹,以司马迁《史记》的记载最为完整,其它的资料还有《尚书周书 诗经》丶《周礼》《逸周书》丶《竹书编年》丶《左传》《国语》及诸子百家的著迒和有尖考古 资料等。我们以《史记周本记》为主线来追忆周族的历史 、周族赶源 周本记》载:“周后稷,名弃。其母有邰氏女·曰姜原。姜原为帝喾元妃。姜原出野 见巨人迹·心忻然说,欲践之·践之而身动如孕者。居期而生子以为不祥,弃之隘巷,马 牛过者皆辟不践;徒置之林中’适会山林多人·迁之;而弃渠中冰上,飞鸟以其翼覆荐之 姜原以为神,遂收养长之。初欲弃之·因名日弃。 弃为儿时屹如亘人之志。其游戏’好种树麻丶菽·麻丶菽美。及为成人’遂好耕农 相地之宜·宜谷者稼穑焉·民皆法则之。帝尧闻之·举弃为农师·天下得其利·有功。帝舜 曰∶弃·黎民始饥·尔后稷播时百谷·封弃于邰·号曰后稷·别姓姬氏σ后稷之兴·在陶唐 虞丶夏之际,皆有令德 后稷卒,子不立。不窟末年·夏后氏政衰,去稷不务,不以失其官而奔戎狄之间。 不卒,子鞠立。鞠卒,子公刘立 公刘虽在戎狄之间·复修后稷之业·务耕种·行地宜·自漆丶沮度渭·取材用·行者有 资·居者有畜积,民赖其庆。百姓怀之’多徒而保归焉。周道之兴自此始’故诗人歌乐思其 德。公刘卒,子庆节立,国于豳。 庆节卒,子皇仆立。皇仆卒,子差弗立。差弗卒,子毁隃立。毁隃卒,子公非立。公非 卒,子高圉立。高圉卒,子亚圉立。亚圉卒,子公叔祖类立。公叔祖类卒,子古公亶父立 周族人的祖先名字叫着弃。相传是帝喾的养子·是帝喾元配夫人姜原与人野合后所生之 子。因来路不正’曾经遗弃·故取名为弃。弃从小就喜欢播植百谷·成人后开始有计划地开 荒种植·是最开始从事农业·播种稷和麦的人。尧帝知道后·就推举他做了掌管农业的官 负责教导人民有计划地发展农业生产。农业的发展使过去靠天吃饭的人得到了极大的利益 所以尧帝就捋弃封在邰这个地方’也即今陕西省武功县西南·称号为“后稷”·另立姬为姓 在陶唐丶虞、夏三代,周族均为农官·由此而兴盛。当时商族人的祖先契与周族人祖先弃一 样同为尧帝的大臣。如《五帝本纪》说:“弃主稷,百谷时茂。契主司徒,百姓亲和。 夏朝末年,周族人背井离乡,逃往西方戎狄游牧民族居住的山区。《史记》上说’这是 夏后氏罢了周族农官的原因●其实更主要的原因可能是商汤革命推翻了夏王朝后·周人害怕 受到商的迫害而流亡流亡之初·周族处境困难’经过了不窪·鞠丶公刘三代领导人的斗争 才在山区争得了一块较为稳定的地盘·并在公刘的儿子庆节时期建立了国都,即分邑,山名 也称豳,在今陕西省郴县和句邑县一带。公刘时期·是周族人相对平静的一段时期·所以经 济发展得不错·是周族人的第一次复兴。之后’经过庆节丶皇仆丶差弗丶毁隃、公非丶高圉丶 亚圉公叔祖类八代领袖的变迁传位到古公亶父咕公亶父是周族第二次复兴的矢键人物 周易正读
周易正读 39 第三章 周族开国史 传统易学关于《周易》的形成时间和作者的问题争议较大,但其书形成于商末周初,为 周人所作这二点却基本上可以达成共识。为此,我们在注释《周易》正文之前,就有必要搞 清楚周族的这段历史及这段历史时期内的重要人物的经历,以作为解读《周易》正文的背景 资料和判明作者及创作时间的一项依据。 有关周族人的事迹,以司马迁《史记》的记载最为完整,其它的资料还有《尚书·周书》、 《诗经》、《周礼》、《逸周书》、《竹书编年》、《左传》、《国语》及诸子百家的著述和有关考古 资料等。我们以《史记·周本记》为主线来追忆周族的历史。 一、周族起源 《周本记》载:“周后稷,名弃。其母有邰氏女,曰姜原。姜原为帝喾元妃。姜原出野, 见巨人迹,心忻然说,欲践之,践之而身动如孕者。居期而生子,以为不祥,弃之隘巷,马 牛过者皆辟不践﹔徒置之林中,适会山林多人,迁之﹔而弃渠中冰上,飞鸟以其翼覆荐之。 姜原以为神,遂收养长之。初欲弃之,因名曰弃。 弃为儿时,屹如巨人之志。其游戏,好种树麻、菽,麻、菽美。及为成人,遂好耕农, 相地之宜,宜谷者稼穑焉,民皆法则之。帝尧闻之,举弃为农师,天下得其利,有功。帝舜 曰:弃,黎民始饥,尔后稷播时百谷。封弃于邰,号曰后稷,别姓姬氏。后稷之兴,在陶唐、 虞、夏之际,皆有令德。 后稷卒,子不窋立。不窋末年,夏后氏政衰,去稷不务,不窋以失其官而奔戎狄之间。 不窋卒,子鞠立。鞠卒,子公刘立。 公刘虽在戎狄之间,复修后稷之业,务耕种,行地宜,自漆、沮度渭,取材用,行者有 资,居者有畜积,民赖其庆。百姓怀之,多徒而保归焉。周道之兴自此始,故诗人歌乐思其 德。公刘卒,子庆节立,国于豳。 庆节卒,子皇仆立。皇仆卒,子差弗立。差弗卒,子毁隃立。毁隃卒,子公非立。公非 卒,子高圉立。高圉卒,子亚圉立。亚圉卒,子公叔祖类立。公叔祖类卒,子古公亶父立。” 周族人的祖先名字叫着弃。相传是帝喾的养子,是帝喾元配夫人姜原与人野合后所生之 子。因来路不正,曾经遗弃,故取名为弃。弃从小就喜欢播植百谷,成人后开始有计划地开 荒种植,是最开始从事农业,播种稷和麦的人。尧帝知道后,就推举他做了掌管农业的官, 负责教导人民有计划地发展农业生产。农业的发展使过去靠天吃饭的人得到了极大的利益, 所以尧帝就将弃封在邰这个地方,也即今陕西省武功县西南,称号为“后稷”,另立姬为姓。 在陶唐、虞、夏三代,周族均为农官,由此而兴盛。当时商族人的祖先契与周族人祖先弃一 样同为尧帝的大臣。如《五帝本纪》说:“弃主稷,百谷时茂。契主司徒,百姓亲和。” 夏朝末年,周族人背井离乡,逃往西方戎狄游牧民族居住的山区。《史记》上说,这是 夏后氏罢了周族农官的原因。其实更主要的原因可能是商汤革命推翻了夏王朝后,周人害怕 受到商的迫害而流亡。流亡之初,周族处境困难,经过了不窋、鞠、公刘三代领导人的斗争, 才在山区争得了一块较为稳定的地盘,并在公刘的儿子庆节时期建立了国都,即邠邑,山名 也称豳,在今陕西省郴县和句邑县一带。公刘时期,是周族人相对平静的一段时期,所以经 济发展得不错,是周族人的第一次复兴。之后,经过庆节、皇仆、差弗、毁隃、公非、高圉、 亚圉、公叔祖类八代领袖的变迁,传位到古公亶父。古公亶父是周族第二次复兴的关键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