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 本书是我们二人师从金景芳先生学《易》的成果。作者署名 以撰稿的先后为序。其中廖名春擴写了绪论、第章、第六章、第 七章:康学伟攒写了第二章、第三章;梁韦弦撰写丁第四章、第 五章。书稿写成后,由廖名春负贲统稿。 本书所用资料至1989年底为止,易学的发展也只写到1989 年。因事属草创,所以尽管参考了前人及时贤的一些研究成果,但 不足之处在所难免,它的进一恭完善,只有俟之来日了。 本书在撰写过程中,得到吉林大学古籍所博士导师金景芳教 授的多方指导,并承蒙他校阅过部分书稿,在此谨表示裒心的感 谢。青林大学古籍所吕绍刚教授、陈恩林副教授对本书的撰写也 给予了极大的关心和帮助;董莲池、舒大刚、黄也平、张希峰、刘 贵军、刘佑平等学友对我们的工作也给了很多的支持;吉林大学 图书馆、古籍所资料室、湖南省委党校图书馆、四平师院图书馆 给我们提供了熟情的帮助,一并在此致谢! 责任编辑蕭元对本书的体例内容提出了很多建设性的意见, 交稿后对书稿的部分观点作∫改进,对部分内容作了调整,付出 了辛勤的劳动,待致以诚挚的谢意 作者 子1990年8月
PDF 文件使用 "pdfFactory Pro" 试用版本创建 www.fineprint.com.cn
日录 绪论………………………………………………(1) 第一章先泰易学………………(9 第一节先秦易学概说………… 第二节先秦时期的各家易说… (11) 占筮易说…………………………(12) 二义理易说………………………………………………(23) 第三节由传而经的《易传》………………………………(33) 先秦时期的易学著作专《易专》…………………(33) 《易传》竹代和作者 (36 三《易传》的易学观………………………………(53) 第二章两汉易学……… (72) 第一节两汉易学概说…………………………………(72) 第二节两汉象数易学的崛起………………………(79) 汉易象数学概观………………………………………(79) 二孟喜的卦气说……………………………(82) 三京房易学……………………………………(85) 四《易纬》与象数学 (95) 五郑玄的五行宝成浇与爻辰说……………(104) 六苟爽与阳升阴降说……………… ……·(106) 七虞翻对象数学的贡献 第三节费氏古文易的兴盛及其影响……………(116) 费直学派对汉初易学的继承……………… 116 东汉古文易的兴盛………………………(118) 第四节两汉黄老派易学的发展…………………………(122 严君乎与《道禳经指归》…………………………(123)
PDF 文件使用 "pdfFactory Pro" 试用版本创建 www.fineprint.com.cn
二扬雄与《太玄》…………………………………(124) 魏伯阳与《周易参同契》………………………(127) 第三章魏隋唐易学………………………………………(133) 第-一节麴晋隋唐易学穊说………………………………(133) 第二节魏晋南北朝玄学义理派的兴盛与发展…………(140) 玄兰义望派发展的一般状沉…………………(140) 开创玄学义望派的王粥易学………………………(149) 三韩原伯对工强易学的发展…… …………(160) 第三节魏晋南北朝的象数派易学………………(16:) 塊象数学的特点及其与玄学义理派均对立……(157) 象数派在丽北朝的余绪…………………………(176) 第四节唐代对前人易学的总结……………………(179) 隋唐易学发展的一般状况……………………………(179) 二孔穎达和《周易正义》………………………(186) 三李鼎祚及其《周易集解》……………灬………(195) 第四章宋元易学(上)……………………………………(198) 第一节宋代易学概说………………………………(198) 第二节北宋的象数派易学…… ……(207 陈抟、刘收、李之才的易学………………………(207) 二周敦頤的易学…………………………………(221 三邵雍约易学…………… (227) 笫二节南宋的象数派易学 (235) 朱震的易学…………………………………………(235) 茶元定父子的易学 ………………………(241) 第五章宋元易学(下)………………………………………(249) 第一节北未的义理派易学…………………………(29 范但淹、李觏、欧阳修的易学……………“………(249) 程頤的易学…………………"………(265) 三张载的易学…… ……(278)
PDF 文件使用 "pdfFactory Pro" 试用版本创建 www.fineprint.com.cn
第二节南来的义理派易学… 289) 矢熹的易学………………………(289) 杨万里、杨筒、叶适等人的易学………………(301) 第三节宋易在元代的发展……………………………(312) 第六章明清易学 甲中年.甲4自4甲 ………………(322) 第一节明濟易学概说 (322) 第二节宋易在明清的发展和影响………………(326) 明代的义理派宋易………………………………(326) 明末清初义理派宋易的发展………(331) 义理派宋易在清中叶以后的影响 (345) 四明清的象数派宋易…………………………(350) 第三节清代易学的主流一—朴学易的发展……(362) 炎武的易学思想…………………………(363) 黄宗、黄宗炎对图书象数学的批判……(366) 三毛奇势对朴学易的提倡和对图#学的辨证………(371) 的胡渭钓《易图明辨》→………………………(375 五惠恭对汉易的研究………………………(380 六张惠言对《虞氏易》的研究… 385) 七焦循对象数易学的创新……………………(383 八《四库全书总目》的易学思想… (392) 算七章现代易学………………………………(399) 第一节现代易学概说…… 鲁·午非,带 看看 99) 第二节现代义理易学……………………;……(413 第三节现代象数易学……………………(428) 第四节现代考据易学……………m ………(440) 第土节易学在国外的流传和影响…………………(455)
PDF 文件使用 "pdfFactory Pro" 试用版本创建 www.fineprint.com.cn
绪论 《周易》是我国先秦时代一部由符号和文字线成的神秘典籍。 长期以来,它被尊为五经之首、三玄之冠,甚至被认为囊括了天 地、人间的一叨知识,是古代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总汇。它的思 维模式,它的人生哲学,它的象数理论,深深地影响甚至支配了中 国乃至中国文化圈内各国人的思维习惯、人生态度;就是对白然科 学的发展,它也在相当程度上充当了至少是首学指导的角色。它不 仅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有着罕与伦比的地位,同时也是世界文化史 上一颗灿的明星。 对《周易)的研究,称之为易学。易学的历史源远流长。即使 只从春秋时代算起,也有两千多年。在这段漫漫的历史长河里,为 周易》本身的价值和它的特殊历史地位所决定,易学一直是中国 学术研究的重点有人说宋代的理学家,几乎每-个都是易学家, 都有自已的一套易学理论。其实这又何止宋代,何上理学家?中国 的大多数哲学家思想家数家学天文学察经学家,甚至政治家、 文学家,都和易学结下了不解之缘故《四陣余书总日》说:“《易〕道 产大,无所不包,旁及天文、地理、乐律、兵法韵学、算术、以速方外 之炉火皆可攒《易》为说,而好异者又援以入易》,故《易》说愈 繁。”据不完全统计,易学著作已达三下多种。按照中国传统的目录 分类,大部分郁再于经部和子部的术数类,前者是中国哲学著作的 渊袭,后者是中国科技着作的荟萃。可以说,不论是研究中国的哲 学还是文学,不管是讲儒家的精神还是佛、道的理论,不管治中国 科技中还是治中外文化交流史,都离不开易学,都不能不研充《周 易》。 但是,与人们对易学的重视和易学研究的繁荣相反,易学史的 研究从过去到现在一直都是一个薄弱环节。迄今为止,中国甚至世
PDF 文件使用 "pdfFactory Pro" 试用版本创建 www.fineprint.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