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神农氏作……盖取诸《益》。……皇帝丶尧丶舜垂衣尚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 “《易》之兴也·其当殷之末世,周之盛德邪?当文王与纣王之事邪? 5、《说卦传 说”即解说,“卦”指八卦。“说卦”即解说乾丶坤丶震丶巽丶坎、离丶艮丶兑八个经 卦。《说卦传》有三个主要內容∶一是解说《易》的来源及卦的构成;二是解说八卦的基本 象征意义;三是解说八卦的引申象征义 (1)丶尖于《易》的来源,作者认为是圣人参照天地之数丶阴阳之变丶道德之理而制作 出来的·充分反映了事物的道理丶性能·因此’可以推导事物发展的必然结果。如《说卦传》 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幽赞于神明而生蓍·参天两地而倚数·观变于阴阳而立卦 发挥于刚柔而生爻,和顺于道德,而理于义,穷理尽性,以至于命。 (2)尖于卦的构成,作者认为:一卦六爻分别代表了天、地丶人三道。其中,上二爻 象征天·中二爻象征人,下两爻象征地。如《说卦传》说 “昔者圣人之作《易》也。捋以顺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 刚,立人之道日仁与义°兼三才而两之故《易》六爻而成卦。分阴分阳·迭用刚柔故《易》 六位而成章。 (3)丶作者认为:八卦象征着一定的事物,对应着一定的方位·他们之间又相互交溶而 创造了万物。其对应系如下 乾丶坤丶震丶巽丶坎丶离丶艮丶兑。 天丶地丶雷丶风丶水丶火丶山丶泽。 西北丶西南丶东丶东南丶北丶南丶东北丶西 4)丶作者在八卦基本象征意义的基础上’又从功能丶属性丶形象丶地位丶矢系等多种 闰度引申丶发挥·而提出了许多象征意义。如《说卦传》说 乾为天,为园,为君,为父,为玉,为金;为寒、为冰;为大赤;为良马,为老马 为瘠马,为驳马;为水果。 6、《序卦传 序”指排列顺序,“卦”指六十四卦,“序卦”就是尖于六十四卦的排列顺序。《序卦 传》解说《周易》六十四卦排列顺序的原因。如《序卦传》说 有天地·然后万物生焉。盈天地之间者唯万物·故受之以屯。屯者·盈也。屯者·物 之始生也。物生必蒙·故受之以茡。蒙者·蒙也·物之樨也。物樨不可不养也·故受之以需 需者·饮食之道也。饮食必有讼·故受之以讼。讼必有众起’故受之以师。…泰者’通也 物不可以终通,故受之以否。物不可以终否,故受之以同人。与人同者,物必归焉·故受之 以大有。… 这是作者对《周易》六十四卦中的前七卦:乾丶坤丶屯丶蒙丶需丶讼丶师的排列顺序做 出的解释。作者认为:《周易》的卦序主要是依据卦名的含义而排列组合的·这种排列反映 了事物由小到大的量变规律和物极必反的质变规律 7、《杂卦传》 杂”字的本义为五彩相会,引申为搀杂丶混合等义。“卦”指六十四卦。“杂卦”即打 周易正读
周易正读 20 没,神农氏作……盖取诸《益》。……皇帝、尧、舜垂衣尚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 “《易》之兴也,其当殷之末世,周之盛德邪?当文王与纣王之事邪?” 5、《说卦传》 “说”即解说,“卦”指八卦。“说卦”即解说乾、坤、震、巽、坎、离、艮、兑八个经 卦。《说卦传》有三个主要内容:一是解说《易》的来源及卦的构成;二是解说八卦的基本 象征意义;三是解说八卦的引申象征义。 (1)、关于《易》的来源,作者认为是圣人参照天地之数、阴阳之变、道德之理而制作 出来的,充分反映了事物的道理、性能,因此,可以推导事物发展的必然结果。如《说卦传》 说﹕ “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幽赞于神明而生蓍,参天两地而倚数,观变于阴阳而立卦, 发挥于刚柔而生爻,和顺于道德,而理于义,穷理尽性,以至于命。” (2)、关于卦的构成,作者认为:一卦六爻分别代表了天、地、人三道。其中,上二爻 象征天,中二爻象征人,下两爻象征地。如《说卦传》说: “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将以顺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 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兼三才而两之,故《易》六爻而成卦。分阴分阳,迭用刚柔,故《易》 六位而成章。” (3)、作者认为:八卦象征着一定的事物,对应着一定的方位,他们之间又相互交溶而 创造了万物。其对应关系如下: 乾、坤、震、巽、坎、离、艮、兑。 天、地、雷、风、水、火、山、泽。 西北、西南、东、东南、北、南、东北、西。 (4)、作者在八卦基本象征意义的基础上,又从功能、属性、形象、地位、关系等多种 角度引申、发挥,而提出了许多象征意义。如《说卦传》说: “乾为天,为园,为君,为父,为玉,为金﹔为寒、为冰﹔为大赤﹔为良马,为老马, 为瘠马,为驳马﹔为水果。” 6、《序卦传》 “序”指排列顺序,“卦”指六十四卦,“序卦”就是关于六十四卦的排列顺序。《序卦 传》解说《周易》六十四卦排列顺序的原因。如《序卦传》说。 “有天地,然后万物生焉。盈天地之间者唯万物,故受之以屯。屯者,盈也。屯者,物 之始生也。物生必蒙,故受之以蒙。蒙者,蒙也,物之樨也。物樨不可不养也,故受之以需。 需者,饮食之道也。饮食必有讼,故受之以讼。讼必有众起,故受之以师。……泰者,通也。 物不可以终通,故受之以否。物不可以终否,故受之以同人。与人同者,物必归焉,故受之 以大有。……” 这是作者对《周易》六十四卦中的前七卦﹕乾、坤、屯、蒙、需、讼、师的排列顺序做 出的解释。作者认为:《周易》的卦序主要是依据卦名的含义而排列组合的,这种排列反映 了事物由小到大的量变规律和物极必反的质变规律。 7、《杂卦传》 “杂”字的本义为五彩相会,引申为搀杂、混合等义。“卦”指六十四卦。“杂卦”即打
乱六十四卦顺序而解说。古代经文写在竹简上,同一卦颠倒过来看就变成了另一卦,所以 《周易》卦序往往有两两相对的特点·或者说除了倒着正着看都一样的卦以外,一支竹简上 的卦代表了卦序相邻的两卦。如果我们捋穿竹简的纬线剪断·然后如洗牌一样洗乱·就出现 了新的卦序,但新卦序会保存其原来的两两相对的特点。《杂卦传》解说《周易》就是采取 类似的方法·捋《周易》卦序打乱后再解说。杂卦传》的另一个特点是以尽量简明的词句 解说《周易》的蕴义。如《杂卦传》说 乾刚坤柔·比乐师忧。临观之义,或与或求。屯见而不失其居·蒙杂而著。震·趄也。 艮·止也。损益·盛衰之始也。大畜·时也。无妄,灾也。 杂卦传》这种打乱卦序而解说的本身·就是否定《周易》卦序排列的规律性 综观《易传〉七种十篇的内容·有一个非常明显的感觉·就是《易传》各篇对《周易 的解说无论是对卦辞·还是对卦象和卦序都充满了矛盾。首先·我们来说《易传》对《周易 卦辞的解说中的矛盾·以《彖传》和《文言传》对乾卦卦辞的解释为例。彖传》捋乾卦卦 辞断句为:“乾:元亨,利贞。而《文言传》捋乾卦卦辞断句为:“乾:元、亨、利、贞。 并捋“乾”理解为代表天·“元”“亨”“利”“贞”分别象征“天”的仁、礼·义丶正四种德 性。两说南辕北辙 再来看《易传》对卦象解释中的矛盾·我们以《彖传》和《系辞传》对六爻含义的解释 为例。《彖传》说:“大明终始·六位时成,时乘六龙以御天。作者捋卦的六爻看成是时间 变化的象征。而《系辞传》说:“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 道焉。兼三才而两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材之道也。作者捋卦的六爻视为象征天 地丶人三道,其中上二爻为天道,中二爻为人道,下二爻为地道。两种观点大相柽庭。 最后·我们来看《易传》对卦序解说的矛盾。《序卦传》主张《周易》的卦序排列有规 律性·而《杂卦传》却否定其规律性’两说针锋相对。 《易传》中的这些矛盾,无疑会误导读者,让人无所适从,从而给《周易》的理解造成 障碍·这正是《周易》读不通的第四个原因。如果我们能分辩矛盾,去伪存真,本来也可以 化解其矛盾。但问题是从《易传》被确定为解释《周易》的权威教材之日赶,二千年来’易 传》就被视为绝对的真理是不能改动一个字的至捋其与《周易》合 统称为“经 书。《易传》中的这些矛盾也就因此而成了学《易〉者的死结·成了《周易》学不通的第四 个大的原因。试想一下,如果老师教我们说:一加一等于二,一加一也等于四十八,我们还 能依此把数学学通吗? 其实,要分清《易传》中的这些矛盾并不是很难。我们还是以前面的三对矛盾为例。首 先我们说卦辞。《周易》的卦序排列有一个基本的规律·即六十四卦往往“两两相对,非复 即变。就是说每两卦为一对·卦形及含义有一定的关联。乾坤两卦就是这样的一对,而且 是《周易》中最重要的一对,人们捋其看成是天与地丶阴与阳的象征,看成是《周易》的总 纲。如果我们捋这两卦的卦辞进行比较·就会发现两者有相似之处。乾卦卦辞为:“乾:元 亨,利贞。坤卦卦辞为:“坤:元亨,利牝马之贞 。”坤卦卦辞中多了“牝马之”的 限定词·显然,作为姊妹卦’坤卦卦辞是针对乾卦卦辞而言的,其“利牝马之贞”的句型 说明乾卦卦辞应断为“元亨,利贞。而不应该断为“元、亨、利、贞。其中的“利贞”应 包含有“利牡马之贞”或“利所有马之贞”的含义。据此,不难看出《彖传》的断句和解释 应是正确的,而《文言传》的断句和解释是错误的 再来看卦象的冋题’《彖传》对六爻的解释比较容易理解·而《系辞传》对六爻的解释 让人迷惑,不知道其原理如何。其实问题很简单·《系辞传》中解释六爻卦象的那一段话是 后人添加上去的·长沙马王堆出土的帛书《系辞传》可以为证。捋帛书《系辞传》和今本《系 周易正读
周易正读 21 乱六十四卦顺序而解说。古代经文写在竹简上,同一卦颠倒过来看就变成了另一卦,所以, 《周易》卦序往往有两两相对的特点,或者说除了倒着正着看都一样的卦以外,一支竹简上 的卦代表了卦序相邻的两卦。如果我们将穿竹简的纬线剪断,然后如洗牌一样洗乱,就出现 了新的卦序,但新卦序会保存其原来的两两相对的特点。《杂卦传》解说《周易》就是采取 类似的方法,将《周易》卦序打乱后再解说。《杂卦传》的另一个特点是以尽量简明的词句 解说《周易》的蕴义。如《杂卦传》说: “乾刚坤柔,比乐师忧。临观之义,或与或求。屯见而不失其居,蒙杂而著。震,起也。 艮,止也。损益,盛衰之始也。大畜,时也。无妄,灾也。” 《杂卦传》这种打乱卦序而解说的本身,就是否定《周易》卦序排列的规律性。 综观《易传》七种十篇的内容,有一个非常明显的感觉,就是《易传》各篇对《周易》 的解说无论是对卦辞,还是对卦象和卦序都充满了矛盾。首先,我们来说《易传》对《周易》 卦辞的解说中的矛盾,以《彖传》和《文言传》对乾卦卦辞的解释为例。《彖传》将乾卦卦 辞断句为:“乾:元亨,利贞。”而《文言传》将乾卦卦辞断句为:“乾:元、亨、利、贞。” 并将“乾”理解为代表天,“元”“亨”“利”“贞”分别象征“天”的仁、礼、义、正四种德 性。两说南辕北辙。 再来看《易传》对卦象解释中的矛盾,我们以《彖传》和《系辞传》对六爻含义的解释 为例。《彖传》说:“大明终始,六位时成,时乘六龙以御天。”作者将卦的六爻看成是时间 变化的象征。而《系辞传》说﹕“《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 道焉。兼三才而两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材之道也。”作者将卦的六爻视为象征天、 地、人三道,其中上二爻为天道,中二爻为人道,下二爻为地道。两种观点大相径庭。 最后,我们来看《易传》对卦序解说的矛盾。《序卦传》主张《周易》的卦序排列有规 律性,而《杂卦传》却否定其规律性,两说针锋相对。 《易传》中的这些矛盾,无疑会误导读者,让人无所适从,从而给《周易》的理解造成 障碍,这正是《周易》读不通的第四个原因。如果我们能分辩矛盾,去伪存真,本来也可以 化解其矛盾。但问题是从《易传》被确定为解释《周易》的权威教材之日起,二千年来,《易 传》就被视为绝对的真理,是不能改动一个字的。甚至将其与《周易》合二为一,统称为“经” 书。《易传》中的这些矛盾也就因此而成了学《易》者的死结,成了《周易》学不通的第四 个大的原因。试想一下,如果老师教我们说:一加一等于二,一加一也等于四十八,我们还 能依此把数学学通吗? 其实,要分清《易传》中的这些矛盾并不是很难。我们还是以前面的三对矛盾为例。首 先我们说卦辞。《周易》的卦序排列有一个基本的规律,即六十四卦往往“两两相对,非复 即变。”就是说每两卦为一对,卦形及含义有一定的关联。乾坤两卦就是这样的一对,而且 是《周易》中最重要的一对,人们将其看成是天与地、阴与阳的象征,看成是《周易》的总 纲。如果我们将这两卦的卦辞进行比较,就会发现两者有相似之处。乾卦卦辞为:“乾:元 亨,利贞。”坤卦卦辞为:“坤:元亨,利牝马之贞,……。”坤卦卦辞中多了“牝马之”的 限定词,显然,作为姊妹卦,坤卦卦辞是针对乾卦卦辞而言的,其“利牝马之贞”的句型, 说明乾卦卦辞应断为“元亨,利贞。”而不应该断为“元、亨、利、贞。”其中的“利贞”应 包含有“利牡马之贞”或“利所有马之贞”的含义。据此,不难看出《彖传》的断句和解释 应是正确的,而《文言传》的断句和解释是错误的。 再来看卦象的问题,《彖传》对六爻的解释比较容易理解,而《系辞传》对六爻的解释 让人迷惑,不知道其原理如何。其实问题很简单,《系辞传》中解释六爻卦象的那一段话是 后人添加上去的,长沙马王堆出土的帛书《系辞传》可以为证。将帛书《系辞传》和今本《系
辞传》进行比较,两者有一些出入,其中最大的差异就是在《系辞传》的结尾部分。今本较 帛书多出了近千字的内容。这些内容在帛书中属于另一篇本已失传的解《易》作品·而所谓 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两之,故六。六者 非它也,三材之道也”的内容正好在其中。由此·不难得出结论:《系辞传》中的这段对卦 象的解释属于后人的添加,本不属于《易传》原文 最后来说卦序的问题。比较《序卦传》和《杂卦传》,可以看出·《序卦传》作者的主要 观点是:《周易》的卦序是依据卦名的含义而排列组合·这种排列反映了事物由小到大及物 极必反的量变和质变的规律。这种解说比较通顺,也与卦名的字义基本吻合。而《杂卦传》 既没有提出否定《序卦传》卦序说的论据·也没有对其提岀的新卦序的原因进行解释·我们 也找不出其提岀的新卦序有什么理由。依此·我们认为既然《序卦传》的解说是通顺的·而 又没有有力的证据来否定《序卦传》的观点·那么《序卦传》的解说可能是接近于《周易》 作者本义的,而《杂卦传》的解说曲解了作者的本义 易传》中的这些矛盾不难发现’也不难分辩。抛开卦象和卦序的问题不谈’难道主讲 乾坤两卦的《文言传》作者·对其主讲的乾坤二卦共计128个字的卦爻辞写作特点都不清 楚吗?显然说不过去。他错误地解释经文·只能说是有意的曲解·原因无非是一个·就是他 要为自己的理论寻找一个依据’他要“援《易》以为说”’他要以《周易》说道徳·宣扬儒 家思想。通读《文言传》·其中心思想就是立德守序四个字,《易传》其它各篇也多是这个主 题内容·这正是典型的儒家思想,以儒家“尊君爱民”丶“克己复礼”的政治理念相呼应。而 儒家学说的一个最显著特点就是援《经》以为说 战国时代是乱世出人杰的时代·哲学思想十分活跃诸子百家各有建树·其中以儒家创 始人孔子的学说对中国文仕影响最大。但孔子很“谦虚”,称自己“薤而不作,信而好古。 也就是说·他公开宣称自己讲迹的都是当时的人普漏尊重的圣人学说,是周室祖先周公等人 的古典,而不是自己的观点。果真如此吗?孔子整编了《易》、《诗》《书》·《礼》、《乐》 《春秋》六经’这六经的确都是古典,孔子之前就已存在。但他为什么要整理六经?又是如 何整理的呢?我们来简单地分析一下·以帮助我们认清《易传》的实质 六经中的《乐经》已经失传。《礼经》是周朝的礼仪制度,只能照本宣科。其它四经孔 子就不客气了。捋古诗三千余篇裁剪为三百零五篇组成《诗经》,只选取了其原有的十分之 礼义”者人选v说白了,就是断章取义,符合自己政治观点有利于传拖儒家思想的诗 的内容·而选择的标准只有一个·就是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中说的:“取可施 否则就刪除。《尚书》在古代的篇数更多σ班固说:“古之王者世有史官·君举必书。也就 是说,古代君王所举行的大事都有详细的记载°而经孔子刪减,只取其中的数十篇编成《书 经》。书中展示给人的也只是尧丶舜丶禹丶成汤丶周公等少数几位不论是在战国时的古人 还是在现代人的眼中·都不可思议地拿着王位到处送人的“白痴”圣人形象及事迹·以作为 战国时期争权夺利者的榜样。被刪减的正常君王的事迹不知有多少,恐怕远大于《诗经》的 比例。就这样大刀阔斧地刪减丶拼贴丶断章取义·孔子仍觉得不过瘾·不能尽兴·到晚年甚 至违背自己“迹而不作”的宣言,亲自写《春秋》 《春秋》本是鲁国的史书。当时的各国均有类似的史书·只是名称不一而已,如晋国史 书称之为《乘》·楚国称之为《梼杌》等。这些史书由各国史官负责写作·忠实地记录本国 君王的言行和有尖的国家大事。为了记录的真实性,往往是两个史官寸步不离君王,“左史 记言,右史记事。《史记·晋世家》中有一则故事说:成王年幼的时候,和叔虞开玩笑,把 桐树叶削成珏的形状送给叔虞·说∷“用这个封你”。史官在旁记下此事,同时请成王确定吉 日封叔虞。成王说:“我是跟他开玩笑的。史官说:“天子没有开玩笑的话。话一出口史 官就记载它·礼仪就完成它·乐章就歌唱它。于是’成王只得把叔虞封在唐地,这就是晋 周易正读
周易正读 22 辞传》进行比较,两者有一些出入,其中最大的差异就是在《系辞传》的结尾部分。今本较 帛书多出了近千字的内容。这些内容在帛书中属于另一篇本已失传的解《易》作品,而所谓 “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两之,故六。六者, 非它也,三材之道也”的内容正好在其中。由此,不难得出结论﹕《系辞传》中的这段对卦 象的解释属于后人的添加,本不属于《易传》原文。 最后来说卦序的问题。比较《序卦传》和《杂卦传》,可以看出,《序卦传》作者的主要 观点是:《周易》的卦序是依据卦名的含义而排列组合,这种排列反映了事物由小到大及物 极必反的量变和质变的规律。这种解说比较通顺,也与卦名的字义基本吻合。而《杂卦传》 既没有提出否定《序卦传》卦序说的论据,也没有对其提出的新卦序的原因进行解释,我们 也找不出其提出的新卦序有什么理由。依此,我们认为既然《序卦传》的解说是通顺的,而 又没有有力的证据来否定《序卦传》的观点,那么,《序卦传》的解说可能是接近于《周易》 作者本义的,而《杂卦传》的解说曲解了作者的本义。 《易传》中的这些矛盾不难发现,也不难分辩。抛开卦象和卦序的问题不谈,难道主讲 乾坤两卦的《文言传》作者,对其主讲的乾坤二卦共计128个字的卦爻辞写作特点都不清 楚吗?显然说不过去。他错误地解释经文,只能说是有意的曲解,原因无非是一个,就是他 要为自己的理论寻找一个依据,他要“援《易》以为说”,他要以《周易》说道德,宣扬儒 家思想。通读《文言传》,其中心思想就是立德守序四个字,《易传》其它各篇也多是这个主 题内容,这正是典型的儒家思想,以儒家“尊君爱民”、“克己复礼”的政治理念相呼应。而 儒家学说的一个最显著特点就是援《经》以为说。 战国时代是乱世出人杰的时代,哲学思想十分活跃,诸子百家各有建树,其中以儒家创 始人孔子的学说对中国文化影响最大。但孔子很“谦虚”,称自己“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也就是说,他公开宣称自己讲述的都是当时的人普遍尊重的圣人学说,是周室祖先周公等人 的古典,而不是自己的观点。果真如此吗?孔子整编了《易》、《诗》、《书》、《礼》、《乐》、 《春秋》六经,这六经的确都是古典,孔子之前就已存在。但他为什么要整理六经?又是如 何整理的呢?我们来简单地分析一下,以帮助我们认清《易传》的实质。 六经中的《乐经》已经失传。《礼经》是周朝的礼仪制度,只能照本宣科。其它四经孔 子就不客气了。将古诗三千余篇裁剪为三百零五篇组成《诗经》,只选取了其原有的十分之 一的内容,而选择的标准只有一个,就是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中说的﹕“取可施于 礼义”者入选。说白了,就是断章取义,符合自己政治观点,有利于传抪儒家思想的诗选入, 否则就删除。《尚书》在古代的篇数更多。班固说:“古之王者世有史官,君举必书。”也就 是说,古代君王所举行的大事都有详细的记载。而经孔子刪减,只取其中的数十篇编成《书 经》。书中展示给人的也只是尧、舜、禹、成汤、周公等少数几位不论是在战国时的古人, 还是在现代人的眼中,都不可思议地拿着王位到处送人的“白痴”圣人形象及事迹,以作为 战国时期争权夺利者的榜样。被刪减的正常君王的事迹不知有多少,恐怕远大于《诗经》的 比例。就这样大刀阔斧地刪减、拼贴、断章取义,孔子仍觉得不过瘾,不能尽兴,到晚年甚 至违背自己“述而不作”的宣言,亲自写《春秋》。 《春秋》本是鲁国的史书。当时的各国均有类似的史书,只是名称不一而已,如晋国史 书称之为《乘》,楚国称之为《梼杌》等。这些史书由各国史官负责写作,忠实地记录本国 君王的言行和有关的国家大事。为了记录的真实性,往往是两个史官寸步不离君王,“左史 记言,右史记事。”《史记·晋世家》中有一则故事说:成王年幼的时候,和叔虞开玩笑,把 桐树叶削成珏的形状送给叔虞,说:“用这个封你”。史官在旁记下此事,同时请成王确定吉 日封叔虞。成王说﹕“我是跟他开玩笑的。”史官说﹕“天子没有开玩笑的话。话一出口史 官就记载它,礼仪就完成它,乐章就歌唱它。”于是,成王只得把叔虞封在唐地,这就是晋
国的祖先。 《史记襄公二十五年》还有一则故事说:齐国大夫崔武子杀害了与自己的妻子棠姜私 通的国君齐庄公·齐国太史就据实记下了这件事写到:“崔杼弒其君”·崔杼就杀了这个太 史。古代的史官一般是世袭·兄死弟袭’他的弟弟接着这样写·崔武子又捋他杀了·太史还 有一个弟弟继续如此写·崔武子见他们宁死不屈·不畏权势·也只得作罢。 从这二段故事可知’史官记《春秋》是一件非常严肃的事情,也不是什么人都能写的 而孔子从没有做过史官,既没有条件,也没有责任,更没有权利写《春秋》。但他为什么要 写《春秋》又是如何写的呢?孟子回答了这个问题。他说:“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臣 弒其君者有之’子弒其父者有之。孔子俱·作〈春秋》。《春秋》·天子之事也。又说:“王 者之迹息而《诗》亡,《诗》亡然后《春秋》作。……其事则齐恒,晋文,其文则史。孔子 曰:其义则丘窃取之矣。意思是说,孔子写《春秋》只不过是以鲁国原有的史书为底本进 行改编。原书是鲁国的史书,记实的写法,尊重事实·事件怎么发生就怎么写。但在孔子看 来,这些已经发生的事不符合周王室礼仪,孔子要捋其改成依周王室礼仪应该成为的样子 譬如∶楚国国君的实际地位是周王之下的“侯”·但他自称为“王”·孔子就捋这个国君在书 中的称呼一律贬称为“子”。“子”是古代“公丶侯丶伯、子丶男”五等爵位中地位较低者的 称呼。又如:晋国国君晋文公为了挟天子以令诸侯,在践土大会诸侯时,曾召周天子赴会。 而孔子认为臣召君有违礼仪’故捋这一事件改为“天王狩于河阳”。说天子的这行动是自 己巡视。孔子的写《春秋》就是这样按自己的意愿窜改历史。他的这种做法说得好听一点是 幼稚,有如两个小学生吵架时,一个以“老子”自称,另一个则呼其为“孙子”一样。说得 不好听一点嗷是强奸历史有如一个本想要女孩的父亲强行给自己初生的儿子做变性手术。 大概孔子自己也觉得过意不去,所以,虽然是到了老来无人情的年龄,也还是说出了“丘窃 取之矣”,“后世知丘者以《春秋》,而罪丘者亦以《春秋》的话。孔子的担心看来是多余的 了·因为后世子孙大多是“知丘者”。司马迁就说:“贬损之义·后有王者举而开之春秋 之义行,则天下乱臣贼子惧焉。后世的儒家子孙一直如此引以为豪·而历史上的“乱臣贼 子”到是没见到有几个惧的。孔子就是这样以严重歪曲历史的手法“遽古”的。后人捋其作 法美其名曰:“托古改制”’其实就是不折不扣的“援《经〉以为说”’就是拉大旗做虎皮 就是挂羊头卖狗肉。拋开政治层面的问题不谈·仅仅从历史真实性的鱼度·从学术的角度来 看,孔子的传《经》手法对中国古文化的破坏作用是难于估量的 《周易》作为孔子“古”的一张王牌,他老人家也是下了不小功夫的。司马迁说他 盖晚而好《易》·读之韦编三绝·而为之传。帛书《要〉说:“夫子老而好《易》,居则在 席,行则在囊。《周易》日夜不离其身·连穿书的绳子都翻断了多次’可见孔子为改编《周 易》的确是下了一番大功夫。庆幸的是·孔子对《周易》本义没有完全读懂,所以·其解释 也就成了一碗夹生饭。孔子临终之前为此深威遗憾·在《论语遽而》中说:“加我数年,五 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意思是说:再增加我几年时间·从五十岁就开始学习《易 对《易》的讲解就不会有大的问题了。这句话’人们大都理解成,早点学《易》就可以纠正 他自己行为上的过错。其实,人们犯大错误大多是在五十岁之前,孔子也说过:自己“三十 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五十岁早就过了他犯大错的年龄阶段。他这里所说的“大 过”实则是不满意自己对《周易》的解说,《易传》中所使用的大量疑惑词可以为他的这句 话作注。他的确是没有完全读懂《周易》’大概正是他对《周易》的是懂非懂·才使他没有 找到下剪刀的地方·从而使《周易》得以完整地保存下来。但他及其学生们的改编大纲还是 基本成形了,《文言传》的全部·《象传》的大部及其它各《传》中刻意宣扬伦理道德的内容 大都属于此纲,也均是对经文的曲解。孔子自己已经对学生有交待,帛书《要》说:“子曰 《易》·我复其祝卜矣’我观其德义耳也·幽赞而达乎数,明数而达乎德。……后世之疑丘 周易正读
周易正读 23 国的祖先。 《史记·襄公二十五年》还有一则故事说:齐国大夫崔武子杀害了与自己的妻子棠姜私 通的国君齐庄公,齐国太史就据实记下了这件事,写到:“崔杼弑其君”,崔杼就杀了这个太 史。古代的史官一般是世袭,兄死弟袭,他的弟弟接着这样写,崔武子又将他杀了,太史还 有一个弟弟继续如此写,崔武子见他们宁死不屈,不畏权势,也只得作罢。 从这二段故事可知,史官记《春秋》是一件非常严肃的事情,也不是什么人都能写的。 而孔子从没有做过史官,既没有条件,也没有责任,更没有权利写《春秋》。但他为什么要 写《春秋》,又是如何写的呢?孟子回答了这个问题。他说:“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臣 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孔子俱,作《春秋》。《春秋》,天子之事也。”又说:“王 者之迹息而《诗》亡,《诗》亡然后《春秋》作。……其事则齐恒,晋文,其文则史。孔子 曰﹕其义则丘窃取之矣。”意思是说,孔子写《春秋》只不过是以鲁国原有的史书为底本进 行改编。原书是鲁国的史书,记实的写法,尊重事实,事件怎么发生就怎么写。但在孔子看 来,这些已经发生的事不符合周王室礼仪,孔子要将其改成依周王室礼仪应该成为的样子。 譬如:楚国国君的实际地位是周王之下的“侯”,但他自称为“王”,孔子就将这个国君在书 中的称呼一律贬称为“子”。“子”是古代“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中地位较低者的 称呼。又如:晋国国君晋文公为了挟天子以令诸侯,在践土大会诸侯时,曾召周天子赴会。 而孔子认为臣召君有违礼仪,故将这一事件改为“天王狩于河阳”。说天子的这次行动是自 己巡视。孔子的写《春秋》就是这样按自己的意愿窜改历史。他的这种做法说得好听一点是 幼稚,有如两个小学生吵架时,一个以“老子”自称,另一个则呼其为“孙子”一样。说得 不好听一点,就是强奸历史,有如一个本想要女孩的父亲强行给自己初生的儿子做变性手术。 大概孔子自己也觉得过意不去,所以,虽然是到了老来无人情的年龄,也还是说出了“丘窃 取之矣”,“后世知丘者以《春秋》,而罪丘者亦以《春秋》”的话。孔子的担心看来是多余的 了,因为后世子孙大多是“知丘者”。司马迁就说﹕“贬损之义,后有王者举而开之。《春秋》 之义行,则天下乱臣贼子惧焉。”后世的儒家子孙一直如此引以为豪,而历史上的“乱臣贼 子”到是没见到有几个惧的。孔子就是这样以严重歪曲历史的手法“述古”的。后人将其作 法美其名曰:“托古改制”,其实就是不折不扣的“援《经》以为说”,就是拉大旗做虎皮, 就是挂羊头卖狗肉。抛开政治层面的问题不谈,仅仅从历史真实性的角度,从学术的角度来 看,孔子的传《经》手法对中国古文化的破坏作用是难于估量的。 《周易》作为孔子“述古”的一张王牌,他老人家也是下了不小功夫的。司马迁说他: “盖晚而好《易》,读之韦编三绝,而为之传。”帛书《要》说:“夫子老而好《易》,居则在 席,行则在囊。”《周易》日夜不离其身,连穿书的绳子都翻断了多次,可见孔子为改编《周 易》的确是下了一番大功夫。庆幸的是,孔子对《周易》本义没有完全读懂,所以,其解释 也就成了一碗夹生饭。孔子临终之前为此深感遗憾,在《论语·述而》中说:“加我数年,五 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意思是说:再增加我几年时间,从五十岁就开始学习《易》, 对《易》的讲解就不会有大的问题了。这句话,人们大都理解成,早点学《易》就可以纠正 他自己行为上的过错。其实,人们犯大错误大多是在五十岁之前,孔子也说过:自己“三十 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五十岁早就过了他犯大错的年龄阶段。他这里所说的“大 过”实则是不满意自己对《周易》的解说,《易传》中所使用的大量疑惑词可以为他的这句 话作注。他的确是没有完全读懂《周易》,大概正是他对《周易》的是懂非懂,才使他没有 找到下剪刀的地方,从而使《周易》得以完整地保存下来。但他及其学生们的改编大纲还是 基本成形了,《文言传》的全部,《象传》的大部及其它各《传》中刻意宣扬伦理道德的内容 大都属于此纲,也均是对经文的曲解。孔子自己已经对学生有交待,帛书《要》说:“子曰: 《易》,我复其祝卜矣,我观其德义耳也,幽赞而达乎数,明数而达乎德。……后世之疑丘
者,或以《易》乎?” 易传》对《周易》的曲解’易学界是清楚的。如《周易知识通览·易传》中说:“《易 传》站在人文文化的立场对《易经》所反映的巫术文化进行了创造性的转化。刘大钧《周 易传文白话解》中说:“《周易》经传毕竟是两个不同时代的产物,因而有着不同的特点, (一)丶二者性质丶功用不同,《周易》古经本为占筮之书,……然而《易传》则不同,它以 解经为宗旨’通过解释《周易》而阐发自己的学说。易传》从《周易》卦象及卦爻辞中引 申出三才之道丶道德修养丶等级观念丶一系列理论……。(二)二者成书所吸收的思想资料 不同《周易》卦爻辞主要来源于筮人对筮事的记录……而《易传》则不同·它是以儒家 说作为其主要思想营养·同时又杂取道家丶阴阳家丶名家等百家思想……。他们的观点代 表了易学界的基本看法·其中对《周易》的评价是十分错误的,但有关《易传》对《周易》 的解释是援《经》以为说·是曲解经义以阐发自己的儒家学说的评论还是完全正确的。后人 对《易传》的曲意解经大唱赞歌,无非有三个理由:一是对《周易》本义不了解而误认为《周 易》是迷信的占筮书:二是因为《易传》的主要内容是教人学好∶三是因为《易传〉属于儒 家学说·而儒家学说被历史上的大多数统治者所利用,对中国文化的影响甚大。我们不怀疑 孔子的用心·也无意抵毁其学说对中国历史及文化的正面影响·但我们也不能因此而忽略其 巨大的负面效应。至少我们要清楚地看到,《易传》对《周易》的曲意解释对我们正确地认 识《周易》丶理解《周易》本义是非常有害的’为此要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换句话说’要 想读懂《周易》·必须排除《易传》中曲意解经的干扰 《易传》虽然是孔子以解经为名而宣扬自己学说的书,但我们同时也要认识到,其中很 可能也包含了许多有尖《周易》的正确信息。正如《春秋》虽然是被改编的历史,其中仍然 包含了大量的历史真实信息一样。毕竟《易传》成书的时代’是《周易)从周王室流入民间 的初期;毕竟《周易》的流传之初·大多由可能理解《周易》本义的史官讲解;毕竟孔子是 一个学识渊博的人,而且在其定《经》的过程中·接触了大量的古代文献资料,对《周易 也应有一个基本的正确认识。如果我们以此种认识来读《易传》,那么在剔出《易传》中占 有极大比例的儒家学说及可能属于后人的篡改文章后·我们就可以捋《易传》中保留下来的 可能属于《周易》的原始信息归纳为如下四点 1丶《周易》是古人对天丶地丶人的规律的总结 2《周易》的创作目的是作为受教者的行为指南 3丶《周易》的作用表现在四个方面以卦爻辞的内容指导人的思维和言说;以卦变的规 律指导人们的行为;以卦象作为人们制作器物的依据;以占筮结果稳定疑惑不定者的心志 4丶《周易》的卦序表现出一定的规律性·是作者对人事变仁规律的演义 以上特点基本上被《左传》《国语〉中的有尖记载所证实·所以,当我们剔出了占《易 传》绝大部分的儒家学说的内容后·剩余的这些特性极有可能是符合《周易》本义的。需要 注意的是·由于《易传》中在提到《周易》时’均是仅写“《易》曰”·故有时可能是三《易 的概念,内容可能涉及到《连山易》和《归藏易》,譬如尖于《周易》赶源的冋题。我们可 以以这些被剥离掉儒家学说后的特点·作为一种最接近于《周易》本义的可能来带人对《周 易》正文的研究中去·也可以捋其视为一面镜子与另一面更明亮的镜子一一《周易》原文 道放在这里,看后人是如何学《易》的。 五、易学学什么 易学就是研究《易经》的学问。易学有广义和狭义的概念之分,广义的易学包括历史上 所有对《周易》的解释·而狭义的易学则捋《易传》等先秦易学除外·从汉代儒家经学确立 周易正读
周易正读 24 者,或以《易》乎?” 《易传》对《周易》的曲解,易学界是清楚的。如《周易知识通览·易传》中说:“《易 传》站在人文文化的立场对《易经》所反映的巫术文化进行了创造性的转化。”刘大钧《周 易传文白话解》中说﹕“《周易》经传毕竟是两个不同时代的产物,因而有着不同的特点, (一)、二者性质、功用不同,《周易》古经本为占筮之书,……然而《易传》则不同,它以 解经为宗旨,通过解释《周易》而阐发自己的学说。《易传》从《周易》卦象及卦爻辞中引 申出三才之道、道德修养、等级观念、一系列理论……。(二)二者成书所吸收的思想资料 不同,《周易》卦爻辞主要来源于筮人对筮事的记录……而《易传》则不同,它是以儒家学 说作为其主要思想营养,同时又杂取道家、阴阳家、名家等百家思想……。”他们的观点代 表了易学界的基本看法,其中对《周易》的评价是十分错误的,但有关《易传》对《周易》 的解释是援《经》以为说,是曲解经义以阐发自己的儒家学说的评论还是完全正确的。后人 对《易传》的曲意解经大唱赞歌,无非有三个理由:一是对《周易》本义不了解而误认为《周 易》是迷信的占筮书;二是因为《易传》的主要内容是教人学好;三是因为《易传》属于儒 家学说,而儒家学说被历史上的大多数统治者所利用,对中国文化的影响甚大。我们不怀疑 孔子的用心,也无意抵毁其学说对中国历史及文化的正面影响,但我们也不能因此而忽略其 巨大的负面效应。至少我们要清楚地看到,《易传》对《周易》的曲意解释对我们正确地认 识《周易》、理解《周易》本义是非常有害的,为此要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换句话说,要 想读懂《周易》,必须排除《易传》中曲意解经的干扰。 《易传》虽然是孔子以解经为名而宣扬自己学说的书,但我们同时也要认识到,其中很 可能也包含了许多有关《周易》的正确信息。正如《春秋》虽然是被改编的历史,其中仍然 包含了大量的历史真实信息一样。毕竟《易传》成书的时代,是《周易》从周王室流入民间 的初期;毕竟《周易》的流传之初,大多由可能理解《周易》本义的史官讲解;毕竟孔子是 一个学识渊博的人,而且在其定《经》的过程中,接触了大量的古代文献资料,对《周易》 也应有一个基本的正确认识。如果我们以此种认识来读《易传》,那么在剔出《易传》中占 有极大比例的儒家学说及可能属于后人的篡改文章后,我们就可以将《易传》中保留下来的 可能属于《周易》的原始信息归纳为如下四点: 1、《周易》是古人对天、地、人的规律的总结﹔ 2、《周易》的创作目的是作为受教者的行为指南﹔ 3、《周易》的作用表现在四个方面:以卦爻辞的内容指导人的思维和言说﹔以卦变的规 律指导人们的行为﹔以卦象作为人们制作器物的依据﹔以占筮结果稳定疑惑不定者的心志; 4、《周易》的卦序表现出一定的规律性,是作者对人事变化规律的演义。 以上特点基本上被《左传》《国语》中的有关记载所证实,所以,当我们剔出了占《易 传》绝大部分的儒家学说的内容后,剩余的这些特性极有可能是符合《周易》本义的。需要 注意的是,由于《易传》中在提到《周易》时,均是仅写“《易》曰”,故有时可能是三《易》 的概念,内容可能涉及到《连山易》和《归藏易》,譬如关于《周易》起源的问题。我们可 以以这些被剥离掉儒家学说后的特点,作为一种最接近于《周易》本义的可能来带入对《周 易》正文的研究中去,也可以将其视为一面镜子与另一面更明亮的镜子——《周易》原文一 道放在这里,看后人是如何学《易》的。 五、易学学什么 易学就是研究《易经》的学问。易学有广义和狭义的概念之分,广义的易学包括历史上 所有对《周易》的解释,而狭义的易学则将《易传》等先秦易学除外,从汉代儒家经学确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