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这样去做了,就不会受到侮辱。所以,虽然处于《随》卦的境地,也不会有大的问题 现在,我作为一个不应干预政治的妇道人家而参与动乱·本来地位低下而又没有仁爱之心 不能算元。使国家不安定,不能算亨。自己的行为反而害了自身·不能算利。丢弃寡妇的位 置而生情爱·不能算贞。有四德的人·处随之时不会有问题。而我什么都没有·难道合于随 卦的卦辞吗?我自取邪恶之心·能没有灾祸吗?一定死在这里,不能出去了。 这是《左传》中两段很典型的占例左传》中一共有二十一条以《周易》有关的占例 其中有十三条占例以此大同小异。从中我们看到,第一例的主筮者主要依据“观国之光,利 用宾于王”的爻辞来判断占筮结果,然后以卦象说明爻辞的来历和确定时间丶地点。第二例 则是分别以卦名的含义和卦辞的含义来判断结局·不管卦变和卦象。据此,我们发现了一个 问题,即卜筮本身不过是运用《周易》四项功用中的前三项功用而已,所不同的只是对前三 项功能的随机抽取。换句话说·《周易〉四项功用中的前三项一一言丶行丶制器的依据是分 别建立在对《周易》卦丶爻辞·卦丶爻变及卦丶爻象的理解的基础之上的·而第四项占筮的 功用则是多余的。为什么是这样呢?荀子的一句活道破了其中的奥妙。荀子·大略》说∷善 易》者不占。真正领会和掌握了《易》理的人不用占筮就知道结局。反过来说,占筮的 人是因为《易》没有学好。《左传·桓公+一年》载’楚国名捋斗廉说的一句话:“卜以决疑 不疑何卜?”可以作为“善《易》者不占”的最好注脚。《易》理学通了,胸有成竹,遇事 有主张,依照《周易》的道理去做就行了·结局一定是好的’根本就不用占筮。而《易》没 有学好·就会遇事无主见·就疑惑·就要求助于占筮来帮助自己拿主意。那么,善《易》者 又是如何运用《周易》的呢?我们还是从《左传》一书中取例 3丶《左传·宣公十二年》:“十二年春’楚子围郑……夏六月·晋师救郑。荀林父捋中 军,先毂佐之 及河·闻郑既楚平,桓子欲还……彘子曰:“不可 以中军佐济 知庄子曰∶:此师殆哉《周易》有之·在《师》之《临》,曰:师出以律,否臧凶。执事 顺成为臧’逆为否·众散为弱·川壅为泽,有律以如己也·故曰律。否臧·具律竭也。盈而 以竭·夭且不整’所以凶也。不行之谓《临》,有帅而不从’临孰甚焉!此之谓矣。果遇 必败,彘子尸之·虽免而归,必有大咎 宣公十二年,楚庄王进攻郑国,郑国国君郑襄公向晋国求救。晋国派桓子荀林父率领中 军·彘子先毂作为铺佐·去解救郑国。部队刚行军至黄何边·就听说郑国已经被楚国攻破而 投降·荀林父也就准备收兵回国。但作为军队副统帅的彘子刚愎自用·违反中军统帅恒子的 部署擅自出兵·渡过黄河向楚军开战·逼迫统帅桓子为救晋军不得不战·最后惨败而归。这 段记载·就是当时担任晋国下军大夫的知庄子·在得知彘子不服从命令·而擅自渡黄河的消 息后,引用《周易》《师》卦初六爻辞’对其行为和由此可能带来的战争结局所作的分析和 判断。《师》卦初六爻辞为:“师出于律,否藏凶。意思是说∶军队出征,以严明的纪律为 胜利的保障·否则就会产生不良的后果·彘子违反命令的行为·正是违背了这段爻辞所以, 知庄子作了“这些军队很危险。“如果与敌人相遇,一定失败彘子会战死即使幸免而回 也一定会受到严重处分”的判断,战争的结局被他言中 4《左传·襄公二十八年》:“郑伯使游吉人楚·及汉·楚人还之,日:宋之盟,君实亲 辱,今吾子来·寡君谓吾子姑还·吾捋使驷奔问诸晋而以告·……子大叔归·复命。告子展 曰:楚子捋死矣!不修其政德·而贪昧于诸侯·以逞其愿欲久·得乎?《周易》有之·在 《复》之《颐》·日迷复·凶。其楚子之谓呼?欲复其愿·而弃其本·复归无所·是谓迷复 能无凶乎?君其往也!送葬而归·以快楚心。楚不几十年·未能恤诸侯也’吾乃休吾民矣 郑简公时’诸侯国中只有晋国和楚国最强大·他们交替着主持诸侯的结盟·也就是当霸 主。襄公二十八年’应由楚国主盟·于是郑国派大夫游吉出使楚国游吉到达楚国的边界汉 水时,楚国人拒绝他入境,让他回去·理由是上一次晋国主盟时·是郑国国君亲自前往’而 周易正读
周易正读 15 如果这样去做了,就不会受到侮辱。所以,虽然处于《随》卦的境地,也不会有大的问题。 现在,我作为一个不应干预政治的妇道人家而参与动乱,本来地位低下而又没有仁爱之心, 不能算元。使国家不安定,不能算亨。自己的行为反而害了自身,不能算利。丢弃寡妇的位 置而生情爱,不能算贞。有四德的人,处随之时不会有问题。而我什么都没有,难道合于随 卦的卦辞吗?我自取邪恶之心,能没有灾祸吗?一定死在这里,不能出去了。” 这是《左传》中两段很典型的占例。《左传》中一共有二十一条以《周易》有关的占例, 其中有十三条占例以此大同小异。从中我们看到,第一例的主筮者主要依据“观国之光,利 用宾于王”的爻辞来判断占筮结果,然后以卦象说明爻辞的来历和确定时间、地点。第二例 则是分别以卦名的含义和卦辞的含义来判断结局,不管卦变和卦象。据此,我们发现了一个 问题,即卜筮本身不过是运用《周易》四项功用中的前三项功用而已,所不同的只是对前三 项功能的随机抽取。换句话说,《周易》四项功用中的前三项——言、行、制器的依据是分 别建立在对《周易》卦、爻辞,卦、爻变及卦、爻象的理解的基础之上的,而第四项占筮的 功用则是多余的。为什么是这样呢?荀子的一句活道破了其中的奥妙。《荀子·大略》说:“善 《易》者不占。”真正领会和掌握了《易》理的人不用占筮就知道结局。反过来说,占筮的 人是因为《易》没有学好。《左传·桓公+一年》载,楚国名将斗廉说的一句话:“卜以决疑, 不疑何卜?”可以作为“善《易》者不占”的最好注脚。《易》理学通了,胸有成竹,遇事 有主张,依照《周易》的道理去做就行了,结局一定是好的,根本就不用占筮。而《易》没 有学好,就会遇事无主见,就疑惑,就要求助于占筮来帮助自己拿主意。那么,善《易》者 又是如何运用《周易》的呢?我们还是从《左传》一书中取例: 3、《左传·宣公十二年》﹕“十二年春,楚子围郑……夏六月,晋师救郑。荀林父将中 军,先毂佐之。……及河,闻郑既楚平,桓子欲还……彘子曰:“不可。……”以中军佐济。 知庄子曰﹕此师殆哉。《周易》有之,在《师》之《临》,曰:师出以律,否臧凶。执事 顺成为臧,逆为否,众散为弱,川壅为泽,有律以如己也,故曰律。否臧,具律竭也。盈而 以竭,夭且不整,所以凶也。不行之谓《临》,有帅而不从,临孰甚焉!此之谓矣。果遇, 必败,彘子尸之。虽免而归,必有大咎。” 宣公十二年,楚庄王进攻郑国,郑国国君郑襄公向晋国求救。晋国派桓子荀林父率领中 军,彘子先毂作为辅佐,去解救郑国。部队刚行军至黄何边,就听说郑国已经被楚国攻破而 投降,荀林父也就准备收兵回国。但作为军队副统帅的彘子刚愎自用,违反中军统帅恒子的 部署擅自出兵,渡过黄河向楚军开战,逼迫统帅桓子为救晋军不得不战,最后惨败而归。这 段记载,就是当时担任晋国下军大夫的知庄子,在得知彘子不服从命令,而擅自渡黄河的消 息后,引用《周易》《师》卦初六爻辞,对其行为和由此可能带来的战争结局所作的分析和 判断。《师》卦初六爻辞为:“师出于律,否藏凶。”意思是说:军队出征,以严明的纪律为 胜利的保障,否则就会产生不良的后果。彘子违反命令的行为,正是违背了这段爻辞,所以, 知庄子作了“这些军队很危险。”“如果与敌人相遇,一定失败,彘子会战死,即使幸免而回, 也一定会受到严重处分”的判断,战争的结局被他言中。 4、《左传·襄公二十八年》:“郑伯使游吉入楚,及汉,楚人还之,曰:宋之盟,君实亲 辱,今吾子来,寡君谓吾子姑还,吾将使驷奔问诸晋而以告,……子大叔归,复命。告子展 曰﹕楚子将死矣!不修其政德,而贪昧于诸侯,以逞其愿,欲久,得乎?《周易》有之,在 《复》之《颐》,曰迷复,凶。其楚子之谓呼?欲复其愿,而弃其本,复归无所,是谓迷复, 能无凶乎?君其往也!送葬而归,以快楚心。楚不几十年,未能恤诸侯也,吾乃休吾民矣。” 郑简公时,诸侯国中只有晋国和楚国最强大,他们交替着主持诸侯的结盟,也就是当霸 主。襄公二十八年,应由楚国主盟,于是郑国派大夫游吉出使楚国。游吉到达楚国的边界汉 水时,楚国人拒绝他入境,让他回去,理由是上一次晋国主盟时,是郑国国君亲自前往,而
这次楚国主盟·却只派大夫前来不合规矩°游吉被伤了面子·回去后心中不平,就运用《周 易》复卦上六爻“迷复·凶”的爻辞为依据·臭骂了楚王一顿。他说∶治国的根本是修其政 徳·而楚国恃强凌弱以满足自己的权势欲’是拋弃了修徳的根本·其结局就捋如一个想回家 又逃失了方向的人一样,捋是凶险的。他因此判断“楚王捋死矣。结果是当郑简公与鲁襄 公丶陈哀公丶许悼公去参加会盟·刚到达楚国国境线汉水时·楚康王就死了 以上二段记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没有占筮而直接引用《周易》爻辞,捋爻辞之 义与事件中人物的行为进行对照,然后对其结局做出判断。《周易〉卦爻辞在此成了真理 标准·顺之则存,逆之则亡,这应该正是荀子所说“善易者不占”的例证 《论语子路》记载:“子曰:南人有言曰: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善夫!不恒其德 或承之羞。子曰:不占而已矣。译成白话就是:“孔子说:南方人有句话人如果没有恒心 不能够去做巫师和医生这句话说得好啊!《周易〉上说:不能长期坚持自己的德操·经常 违背道义去行事·就会承受羞辱。孔子说:一个人的结局如何,不用占卜就可从其行为上知 道了。“不恒其德,或承之羞”是《周易》恒卦九三爻辞。孔子直接引用《周易》的爻辞说 明应该如何做人的道理,这与知庄子和游吉对《周易》的运用是一致的,都是捋《周易》的 卦爻辞看成是做人的标准。而且,孔子“不占而已矣”的观点和荀子“善易者不占”的说法 也完全吻合。据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周易》一书的创作目的·应该就是为了指导人们 的行为。是作者为后代子孙制定的行为准则,其中,应包含着作者丰富的人生经验。一个真 正懂得《周易》又遵从《周易》原理行事的人·应该是品德高尚·方法得当的人·他一定料 事周全·言谈有理·行为有节·制物精密。而《周易》没学好者·遇事就迷惑不定·就要靠 占筮来帮忙拿主意,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筮仅仅是作为《易》理不通者的应急措施 权益之计,也算是作者为不成气的子孙留的应急通道,而不是《周易》的主要的·最初的创 作目的。《周易》头上被强制戴上的“迷信”之书的帽子,可能是戴错了 以上两段直接引用《周易》的记载·不属占筮之例。当然也不在《四库全书目录提要 所说“《左传》诸占,盖由太卜之遗法”之列。学术界也很少有人能正确理解这两段例证的 意义·一般是捋其视为春秋之际的哲人们的一种思辨,包括孔子丶荀子丶老子等诸子的有关 周易》的言论·都一律被视为是对《周易》卦爻辞的创新和拔高’而没有人捋其视为,它 们之间实际上只是一种继承系,这是一种非常严重的本末倒置。正是由于这种倒置,使我 们在硏究《周易》时·往往忽视对《周易》卦爻辞的正面硏究·而是捋注意力集中于对《易 传》及占筮的研究之上。这种本末颠倒的认识,可说是《周易》学不通的第三个原因。 四、《易传》如何传 《易传》就是“传《易》·为传授《周易》而讲解的书。被现代人称为《易传》的书一 共有七种十篇:《彖》上下丶象》上下丶《文言》丶《系辞》上下丶《说卦》《序卦》《杂卦 一般认为这几篇书是孔子及其学生的作品°由于汉初的经师往往捋自己解释《周易》的书也 称为《易传》·故在东汉时,这七种十篇《易传》也被称为“十翼”。 《易传》的七种书对《周易》的解释各有侧重。彖传》丶《象传》逐句解释经文;《文言 传》专门解释乾坤二卦卦爻象和卦爻辞∶《系辞传》丶《说卦传》通论《周易》大意丶耙源 性质和筮法原理等;《序卦传》《杂卦传》解说《周易〉卦序的结构和顺序。千百年来人 们学习《周易》大都是从《易传》人手·也就是遵循以传解经的路子·所以《易传》因此被 人们视为是对《周易》最权威的解说’甚至捋其与《周易》合二为一·统称为《易经》。易 传》究竟是如何传授《周易》的呢?这是个很大的问题,三言两语难于说清,我们在此只能 以举例的方式简遽其各《传》的特点·以发现其中的主要问题。 周易正读
周易正读 16 这次楚国主盟,却只派大夫前来,不合规矩。游吉被伤了面子,回去后心中不平,就运用《周 易》复卦上六爻“迷复,凶”的爻辞为依据,臭骂了楚王一顿。他说﹕治国的根本是修其政 德,而楚国恃强凌弱以满足自己的权势欲,是抛弃了修德的根本,其结局就将如一个想回家 又迷失了方向的人一样,将是凶险的。他因此判断“楚王将死矣。”结果是当郑简公与鲁襄 公、陈哀公、许悼公去参加会盟,刚到达楚国国境线汉水时,楚康王就死了。 以上二段记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没有占筮而直接引用《周易》爻辞,将爻辞之 义与事件中人物的行为进行对照,然后对其结局做出判断。《周易》卦爻辞在此成了真理的 标准,顺之则存,逆之则亡,这应该正是荀子所说“善易者不占”的例证。 《论语·子路》记载:“子曰:南人有言曰﹕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善夫!不恒其德, 或承之羞。子曰:不占而已矣。”译成白话就是:“孔子说:南方人有句话:人如果没有恒心, 不能够去做巫师和医生。这句话说得好啊!《周易》上说﹕不能长期坚持自己的德操,经常 违背道义去行事,就会承受羞辱。孔子说:一个人的结局如何,不用占卜就可从其行为上知 道了。”“不恒其德,或承之羞”是《周易》恒卦九三爻辞。孔子直接引用《周易》的爻辞说 明应该如何做人的道理,这与知庄子和游吉对《周易》的运用是一致的,都是将《周易》的 卦爻辞看成是做人的标准。而且,孔子“不占而已矣”的观点和荀子“善易者不占”的说法 也完全吻合。据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周易》一书的创作目的,应该就是为了指导人们 的行为。是作者为后代子孙制定的行为准则,其中,应包含着作者丰富的人生经验。一个真 正懂得《周易》又遵从《周易》原理行事的人,应该是品德高尚,方法得当的人,他一定料 事周全,言谈有理,行为有节,制物精密。而《周易》没学好者,遇事就迷惑不定,就要靠 占筮来帮忙拿主意,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占筮仅仅是作为《易》理不通者的应急措施, 权益之计,也算是作者为不成气的子孙留的应急通道,而不是《周易》的主要的、最初的创 作目的。《周易》头上被强制戴上的“迷信”之书的帽子,可能是戴错了。 以上两段直接引用《周易》的记载,不属占筮之例。当然也不在《四库全书目录提要》 所说“《左传》诸占,盖由太卜之遗法”之列。学术界也很少有人能正确理解这两段例证的 意义,一般是将其视为春秋之际的哲人们的一种思辨,包括孔子、荀子、老子等诸子的有关 《周易》的言论,都一律被视为是对《周易》卦爻辞的创新和拔高,而没有人将其视为,它 们之间实际上只是一种继承关系,这是一种非常严重的本末倒置。正是由于这种倒置,使我 们在研究《周易》时,往往忽视对《周易》卦爻辞的正面研究,而是将注意力集中于对《易 传》及占筮的研究之上。这种本末颠倒的认识,可说是《周易》学不通的第三个原因。 四、《易传》如何传 《易传》就是“传《易》”,为传授《周易》而讲解的书。被现代人称为《易传》的书一 共有七种十篇:《彖》上下、《象》上下、《文言》、《系辞》上下、《说卦》、《序卦》、《杂卦》。 一般认为这几篇书是孔子及其学生的作品。由于汉初的经师往往将自己解释《周易》的书也 称为《易传》,故在东汉时,这七种十篇《易传》也被称为“十翼”。 《易传》的七种书对《周易》的解释各有侧重。《彖传》、《象传》逐句解释经文;《文言 传》专门解释乾坤二卦卦爻象和卦爻辞;《系辞传》、《说卦传》通论《周易》大意、起源、 性质和筮法原理等﹔《序卦传》、《杂卦传》解说《周易》卦序的结构和顺序。千百年来,人 们学习《周易》大都是从《易传》入手,也就是遵循以传解经的路子,所以《易传》因此被 人们视为是对《周易》最权威的解说,甚至将其与《周易》合二为一,统称为《易经》。《易 传》究竟是如何传授《周易》的呢?这是个很大的问题,三言两语难于说清,我们在此只能 以举例的方式简述其各《传》的特点,以发现其中的主要问题
(由于是举例说明,而不是系统地论迹,所以对于初学者来说,对本节及下一节“易 学什么”的理解可能会威到有一些困难。但因为本章仅仅只是分析易学中存在的问题·所以 即使是这二节完全不读,也不会影响我们对《周易》正文的理解·因此’建议《周易》初学 者在阅读此二节时,不必强行求解。如果在看完后面《周易》正文的注释后依然对《周易 的全面研究有兴趣的话’可参照《易传》原文来理解。 1、《彖传》 彖”·篆文写作雰。《说文》:“彖·豕走也。猪跑脱之义。观字形,彖字从豕,从又 “又”为手的象形。依此理解·“彖”的本义应为捉住逃跑之猪·许慎的解释不对。《彖传》 之“彖”正是取抓住卦义之意。彖传》的內容主要是解说六十四卦卦名丶卦辞的蕴义。我 们以乾卦为例分析一下作者如何解卦 乾卦卦辞:“乾:元亨,利贞。 《彖传》:“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云行雨施·品物流行。大明终始·六位时成 时乘六龙以御天。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首出庶物,万国咸宁。 译成白话就是:“伟大啊·乾卦所象征的阳气!万物都是因为有了它的给予才得以成为 生命。所以它是天的赶点·然后才有了风云的变动·雨水的普降。万物在它的流动中变化着 形状·在太阳东升西落的阳光照耀下·经过乾卦六爻所象征的时间而成熟。时间随着东方龙 星宿在夜空中的位置不断升高而变化·就如驾驭着骏马巡游于天穹。乾道在不断地变化·万 物应各自依据自身的特性而顺应其变仁·以确保符合阳气兴衰的规律。所以·乾卦卦辞说 利于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在乾卦所象征的阳气作用下·万物开始显现的时候→天下万国的人 民只要以之相威应,就会有一个安宁的美好结局 《彖传》对乾卦卦辞的解释有如下几个特点 (1)、《彖传》作者捋乾卦卦辞断句为“元亨,利贞。《周易》古文本没有标点符号 所以给古文断句成了学术界的一个很大的问题乾卦卦辞的断句就有两种主要的观点:一是 断为“元亨,利贞。一是断为“元、亨、利、贞。《彖传》作者取前一种观点,此种断句 法与坤卦卦辞中“利牝马之贞”的句法相符合 (2)丶《彖传》“乾元”二字连用,以“万物资始,乃统天,云行兩施·品物流行”来定 义“乾元”的功用·显然是指生命之源,也即人们常说的“元气”、“阳气”。准确地说∶“元 是根本丶根源的意思,而“乾”的含义作者理解为“气”丶“阳气”·而不是我们现在通常所 理解的“天 (3)、“六位时成”有二层含义:一是作者以为乾卦的六爻象征的是时间的变化:二是 这个变化象征的是万物从生到成熟的过程,也即农时中的春、夏二季,或者说是从冬至到夏 至的半年 (4)、“时乘六龙以御天”的含义指明,作者对乾卦爻辞中“龙”的理解,就是“御天 的东方苍龙七星宿,而不是任何神秘之物 (5)丶作者认为所谓“利贞”就是顺应阳气的变化。作者说:“乾道变化,各正性命 保合太和·乃利贞。“各”指万物·包括动物丶植物·人不离其中。万物都要顺应阳气的变 化·人怎么能例外呢?所以要“利贞”。作者怕听者不懂又进一步说∷“首出庶物·万国咸 宁。有咸才能宁。“利贞”的目的是为了有“感”而后宁,而“感”就是“各正性命,保合 太和”,就是顺应自然 彖传》的讲授正确与否·我们在此暂不评价,它的基本特点大致就是如此。我们再来 看《象传》如何讲解 周易正读
周易正读 17 (由于是举例说明,而不是系统地论述,所以对于初学者来说,对本节及下一节“易学 学什么”的理解可能会感到有一些困难。但因为本章仅仅只是分析易学中存在的问题,所以 即使是这二节完全不读,也不会影响我们对《周易》正文的理解,因此,建议《周易》初学 者在阅读此二节时,不必强行求解。如果在看完后面《周易》正文的注释后依然对《周易》 的全面研究有兴趣的话,可参照《易传》原文来理解。) 1、《彖传》 “彖”,篆文写作 。《说文》:“彖,豕走也。”猪跑脱之义。观字形,彖字从豕,从又。 “又”为手的象形。依此理解,“彖”的本义应为捉住逃跑之猪,许慎的解释不对。《彖传》 之“彖”正是取抓住卦义之意。《彖传》的内容主要是解说六十四卦卦名、卦辞的蕴义。我 们以乾卦为例分析一下作者如何解卦。 乾卦卦辞﹕“乾:元亨,利贞。” 《彖传》:“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云行雨施,品物流行。大明终始,六位时成, 时乘六龙以御天。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首出庶物,万国咸宁。” 译成白话就是:“伟大啊,乾卦所象征的阳气!万物都是因为有了它的给予才得以成为 生命。所以它是天的起点,然后才有了风云的变动,雨水的普降。万物在它的流动中变化着 形状,在太阳东升西落的阳光照耀下,经过乾卦六爻所象征的时间而成熟。时间随着东方龙 星宿在夜空中的位置不断升高而变化,就如驾驭着骏马巡游于天穹。乾道在不断地变化,万 物应各自依据自身的特性而顺应其变化,以确保符合阳气兴衰的规律。所以,乾卦卦辞说: 利于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在乾卦所象征的阳气作用下,万物开始显现的时候,天下万国的人 民只要以之相感应,就会有一个安宁的美好结局。” 《彖传》对乾卦卦辞的解释有如下几个特点: (1)、《彖传》作者将乾卦卦辞断句为“元亨,利贞。”《周易》古文本没有标点符号, 所以给古文断句成了学术界的一个很大的问题。乾卦卦辞的断句就有两种主要的观点:一是 断为“元亨,利贞。”一是断为“元、亨、利、贞。”《彖传》作者取前一种观点,此种断句 法与坤卦卦辞中“利牝马之贞”的句法相符合; (2)、《彖传》“乾元”二字连用,以“万物资始,乃统天,云行雨施,品物流行”来定 义“乾元”的功用,显然是指生命之源,也即人们常说的“元气”、“阳气”。准确地说:“元” 是根本、根源的意思,而“乾”的含义作者理解为“气”、“阳气”,而不是我们现在通常所 理解的“天”; (3)、“六位时成”有二层含义:一是作者以为乾卦的六爻象征的是时间的变化;二是 这个变化象征的是万物从生到成熟的过程,也即农时中的春、夏二季,或者说是从冬至到夏 至的半年; (4)、“时乘六龙以御天”的含义指明,作者对乾卦爻辞中“龙”的理解,就是“御天 的东方苍龙七星宿,而不是任何神秘之物; (5)、作者认为所谓“利贞”就是顺应阳气的变化。作者说:“乾道变化,各正性命, 保合太和,乃利贞。”“各”指万物,包括动物、植物,人不离其中。万物都要顺应阳气的变 化,人怎么能例外呢?所以要“利贞”。作者怕听者不懂,又进一步说:“首出庶物,万国咸 宁。”有咸才能宁。“利贞”的目的是为了有“感”而后宁,而“感”就是“各正性命,保合 太和”,就是顺应自然。 《彖传》的讲授正确与否,我们在此暂不评价,它的基本特点大致就是如此。我们再来 看《象传》如何讲解
2、《象传》 象”本为大象的象形字。大象有一个突出的长鼻子为标识,故象字又引申为形象、象 征丶摹拟丶效法丶相似等义。象传》即卦象之传·根据不同的卦形解说其象征意义。我们 还是以乾卦为例。依《象传》的理解·乾卦的断句如下 乾卦卦象为: 卦辞:“乾:元、亨、利丶贞。 爻辞:上九:亢龙有侮。 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 九四:或跃在渊,无咎。 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 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 初九:潜龙,勿用 用九:见群龙无首,吉 《象传》:“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潜龙勿用·阳在下也。见龙在田·徳普施也。终 日乾乾·反复道也。或跃在渊·进无咎也。飞龙在天·大人造也。亢龙有侮’盈不可久也 用九,天德不可为首也。 译成白话,即:“日月星辰所组成的天体的运行,及所产生的季节和气候的变化规律稳 重而强健。有才丶徳的君子观察乾卦卦象·应效法它所象征的天道而不断努力地完善自我 乾卦初九爻辞说:“潜龙勿用。是因为初九爻所象征的阳气尚处在地下的原因。九二爻辞 说:“见龙在田”。阳气随着龙星宿出现在大地上而显现出来·君子应效法卦象向人民广泛 地施行徳政。九三爻辞说:“终日乾乾。是要求君子效法天道的周而复始·坚持自己施行 徳政的行为而勤奋不舍九四爻辞说:“或跃在渊。因为效法天道而进取是没有过错的。九 五爻辞说∶“飞龙在天。这是“大人”的成就。上九爻辞说:“亢龙有悔。因为美满的事 情不可能保持长久。用九六爻纯阳所象征的天道之德周而复始’无始无终,无所谓首尾。所 以·君子观象而治国行政·所取得的成就也应视为是天道的规律,人民的自化·而不应当居 为己功。 《象传》有如下特点 (1)、《象传》对卦辞的解说几乎都以“君子以”开头,可见作者将《周易》视为“君 子”的行为指南 (2)丶作者有立“德”的倾向·认为效法天道→以立徳为主。 文”指乾坤两卦经文·即卦爻辞。“言”指解说经文的言词。“文言传”即为传授经文 而依卦爻辞文意解说σ《文言传》只解说乾坤两卦经文。我们还是以乾卦的部分解说为例 元者善之长也:亨者,嘉之会也;利者,义之和也;贞者,事之干也。君子体仁足 以长人·嘉会足以合礼’利物足以和义,贞固足以千事。君子行此四德者,故日:乾:元 亨丶利丶贞。初九曰:潜龙勿用。何谓也?子曰:龙德而隐者也。不易乎世,不成乎名·遁 世无闷·不见是而无闷,乐则行之·忧则违之’确乎其不可拔·潜龙也。……潜龙勿用。下 也。……潜龙勿用。阳气潜藏 乾元者;始而亨者也。利贞者,性情也。乾始能以美利 利天下·不言所利·大矣哉’大哉乾乎·刚健中正·传粹精也。六爻发挥·旁通情也。时乘 六龙以御天也。云行兩施,天下平也。君子以成德为行,日可见之行也。潜之为言也·隐而 未见·行而未成·是以君子弗用也。君子学以聚之·问以辩之·宽以居之·仁以行之 周易正读
周易正读 18 2、《象传》 “象”本为大象的象形字。大象有一个突出的长鼻子为标识,故象字又引申为形象、象 征、摹拟、效法、相似等义。《象传》即卦象之传,根据不同的卦形解说其象征意义。我们 还是以乾卦为例。依《象传》的理解,乾卦的断句如下: 乾卦卦象为:。 卦辞:“乾:元、亨、利、贞。” 爻辞﹕上九﹕亢龙有悔。 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 九四:或跃在渊,无咎。 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 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 初九﹕潜龙,勿用。 用九:见群龙无首,吉。 《象传》:“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潜龙勿用,阳在下也。见龙在田,德普施也。终 日乾乾,反复道也。或跃在渊,进无咎也。飞龙在天,大人造也。亢龙有悔,盈不可久也。 用九,天德不可为首也。” 译成白话,即:“日月星辰所组成的天体的运行,及所产生的季节和气候的变化规律稳 重而强健。有才、德的君子观察乾卦卦象,应效法它所象征的天道而不断努力地完善自我。 乾卦初九爻辞说:“潜龙,勿用。”是因为初九爻所象征的阳气尚处在地下的原因。九二爻辞 说﹕“见龙在田”。阳气随着龙星宿出现在大地上而显现出来,君子应效法卦象向人民广泛 地施行德政。九三爻辞说﹕“终日乾乾。”是要求君子效法天道的周而复始,坚持自己施行 德政的行为而勤奋不舍。九四爻辞说:“或跃在渊。”因为效法天道而进取是没有过错的。九 五爻辞说:“飞龙在天。”这是“大人”的成就。上九爻辞说﹕“亢龙有悔。”因为美满的事 情不可能保持长久。用九六爻纯阳所象征的天道之德周而复始,无始无终,无所谓首尾。所 以,君子观象而治国行政,所取得的成就也应视为是天道的规律,人民的自化,而不应当居 为己功。” 《象传》有如下特点: (1)、《象传》对卦辞的解说几乎都以“君子以”开头,可见作者将《周易》视为“君 子”的行为指南。 (2)、作者有立“德”的倾向,认为效法天道,以立德为主。 “文”指乾坤两卦经文,即卦爻辞。“言”指解说经文的言词。“文言传”即为传授经文 而依卦爻辞文意解说。《文言传》只解说乾坤两卦经文。我们还是以乾卦的部分解说为例: “元者,善之长也;亨者,嘉之会也;利者,义之和也;贞者,事之干也。君子体仁足 以长人,嘉会足以合礼,利物足以和义,贞固足以干事。君子行此四德者,故曰:乾:元、 亨、利、贞。初九曰:潜龙勿用。何谓也?子曰:龙德而隐者也。不易乎世,不成乎名,遁 世无闷,不见是而无闷,乐则行之,忧则违之,确乎其不可拔,潜龙也。……潜龙勿用。下 也。……潜龙勿用。阳气潜藏。……乾元者;始而亨者也。利贞者,性情也。乾始能以美利 利天下,不言所利,大矣哉,大哉乾乎,刚健中正,传粹精也。六爻发挥,旁通情也。时乘 六龙以御天也。云行雨施,天下平也。君子以成德为行,日可见之行也。潜之为言也,隐而 未见,行而未成,是以君子弗用也。君子学以聚之,问以辩之,宽以居之,仁以行之。……
3、《文亩传 《文言传》有如下特点 (1)丶作者捋乾卦卦辞断句为“乾:元丶亨丶利丶贞。与《条传》的断句完全不同 (2)丶作者以“道德观念解释卦辞。捋“元丶亨丶利丶贞”对应人的仁丶礼丶义丶正四 种品德; (3)丶作者捋六爻辞解释为君子处事的指南 (4)、作者视“龙”为象征阳气变化的龙星宿 4、《系辞传 “系”的本意为联连丶联缀。“辞”即言词。“系辞”即联缀于《周易》之下的言词。蕴 义为尖于《周易〉的解说。《系辞传》是《周易》的通论。对《周易》的起源、卦爻的象征 意义,《易》中蕴含的道理丶功用及占筮方法均作了解释。我们将其归纳为如下几点 (1)丶作者认为《周易》的八个基本卦趄源于上古·为包牺氏所作。而《周易》卦爻辞 为殷末周初的作品。如《系辞传》说 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 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类万物之情。 “《易》之兴也·其于中古乎!作《易》者·其有忧患乎「 “《易》之兴也,其当殷之末世,周之盛德邪?当文王与纣王之事邪? (2)丶作者认为《周易》来源于天地自然的规律,它的基本原理也就是摹拟天丶地、日 月丶四时的变化及人事变仁规律。如《系辞传》说 《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 广大配天地,变通配四时,阴阳之义配日月,易简之善配至法 易与天地准故能弥论天地之道。 夫易广矣大矣,以言乎远则不御,以言乎迷则静而正,以言乎天地之间则备矣。 (3)丶作者认为《周易》一书的创作目的,就是为了让人以天地自然的规律来指导人事 活动·其功用表现在卦爻辞丶卦爻变丶卦爻象及占筮四个方面对人事的指导意义。如《系辞 传》说 圣人设卦观象,系辞焉而明吉凶。 之动,三极之道也,是故君子所居而安者,易之序也,所乐而玩者,爻之辞也。 是故君子居则观其象而玩其辞,动者观其变而玩其占。 夫《易》·彰往而察来,而微显阐幽。 《易》有圣人之道四焉∶以言者尚其辞;以动者尚其变;以制器者尚其象以卜筮者 尚其占。 (4)丶作者在解释卦爻辞时·特别看重其道徳意义。如《系辞传》说 《易》之兴也·其于中古乎!作《易》者·其有忧患乎!是故《履》,德之基也;《谦》 徳之柄也;《复》·徳之本也∶〈恒》·徳之固也;《损》·徳之修也:《益》·徳之裕也∶《困》 徳之辫也;《井》·德之地也;《巽》·德之制也。 子日∶易·其至矣乎。夫易圣人所以崇德而广业也。知崇礼卑,崇效天·卑法地·天 地设位,而易行乎其中矣。成性存存,道义之门 (5)丶作者在文中使用了大量的疑惑词·表明作者自己对《周易》的部分内容的理解没 有十分的把握。如《系辞传》说 “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作结绳而为网罟,以佃以渔,盖取诸《离》。……包牺氏 周易正读
周易正读 19 3、《文言传》 《文言传》有如下特点: (1)、作者将乾卦卦辞断句为“乾:元、亨、利、贞。”与《彖传》的断句完全不同; (2)、作者以“道德观念解释卦辞。将“元、亨、利、贞”对应人的仁、礼、义、正四 种品德﹔ (3)、作者将六爻辞解释为君子处事的指南﹔ (4)、作者视“龙”为象征阳气变化的龙星宿。 4、《系辞传》 “系”的本意为联连、联缀。“辞”即言词。“系辞”即联缀于《周易》之下的言词。蕴 义为关于《周易》的解说。《系辞传》是《周易》的通论。对《周易》的起源、卦爻的象征 意义,《易》中蕴含的道理、功用及占筮方法均作了解释。我们将其归纳为如下几点: (1)、作者认为《周易》的八个基本卦起源于上古,为包牺氏所作。而《周易》卦爻辞 为殷末周初的作品。如《系辞传》说: “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 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类万物之情。” “《易》之兴也,其于中古乎!作《易》者,其有忧患乎!” “《易》之兴也,其当殷之末世,周之盛德邪?当文王与纣王之事邪?” (2)、作者认为《周易》来源于天地自然的规律,它的基本原理也就是摹拟天、地、日、 月、四时的变化及人事变化规律。如《系辞传》说: “《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 “广大配天地,变通配四时,阴阳之义配日月,易简之善配至法。” “易与天地准,故能弥论天地之道。” “夫易广矣大矣,以言乎远则不御,以言乎迷则静而正,以言乎天地之间则备矣。” (3)、作者认为《周易》一书的创作目的,就是为了让人以天地自然的规律来指导人事 活动。其功用表现在卦爻辞、卦爻变、卦爻象及占筮四个方面对人事的指导意义。如《系辞 传》说: “圣人设卦观象,系辞焉而明吉凶。” “六爻之动,三极之道也,是故君子所居而安者,易之序也,所乐而玩者,爻之辞也。 是故君子居则观其象而玩其辞,动者观其变而玩其占。” “夫《易》,彰往而察来,而微显阐幽。” “《易》有圣人之道四焉:以言者尚其辞﹔以动者尚其变﹔以制器者尚其象;以卜筮者 尚其占。” (4)、作者在解释卦爻辞时,特别看重其道德意义。如《系辞传》说: “《易》之兴也,其于中古乎!作《易》者,其有忧患乎!是故《履》,德之基也﹔《谦》, 德之柄也﹔《复》,德之本也﹔《恒》,德之固也﹔《损》,德之修也﹔《益》,德之裕也﹔《困》, 德之辩也﹔《井》,德之地也﹔《巽》,德之制也。” “子曰:易,其至矣乎。夫易圣人所以崇德而广业也。知崇礼卑,崇效天,卑法地,天 地设位,而易行乎其中矣。成性存存,道义之门。” (5)、作者在文中使用了大量的疑惑词,表明作者自己对《周易》的部分内容的理解没 有十分的把握。如《系辞传》说﹕ “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作结绳而为网罟,以佃以渔,盖取诸《离》。……包牺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