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易经》本不是一回事。据《周礼〉记载,《易》一共有三部 《周礼·春官大卜》:“大卜,掌三《易》之法,一日《连山》,二日《归藏》,三曰《周 易》°其经卦皆八,其别卦皆六十有四 《周礼·春官筮人》:“筮人掌三《易》,以辨九筮之名’一日《连山》,二日《归藏》, 日《周易》 经卦就是基本卦·也即我们常说的八卦:三乾丶玉坤丶玉震·三異丶三坎丶玉离丶三艮 三兑。每卦由三爻组成,爻又分为阳爻和阴爻两种类形,爻是八卦的基本单位。别卦就是由 任意两个基本卦重叠而形成的复卦,一共八八六十四卦,即 ≡乾丶蔧坤、屯丶蔧蒙丶需丶讼、痂、氈比、 ≡小畜丶≡履、蔧泰、否、≡同人、噩大有丶谦、靠豫 随丶鳔蛊丶临、观丶噬嗑丶嬃贲、蔧剥、重复 无妄丶噩大畜丶匪颐、大过丶坎丶≡离、咸、冀恒、 遁、大壮丶罪晋、明夷丶家人丶睽、蹇、解 歪损、匪益丶央丶姫丶萃、升、困、井、 ≡革、鼎、震、艮、渐丶蔧归妹丶耋丰、旅 巽、兑、澳、节、中孚、小过、既济丶未济。 连山易》丶《归藏易》丶《周易》统称为《易》’它们的经卦和别卦卦数均相同,不同的 就只能是卦序丶卦辞和爻辞 《连山易》丶《归藏易》丶《周易》为什么叫这么三个名字呢?主要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 认为与朝代有尖’如东汉学者郑玄在《易赞〉中说:“夏日《连山》,殷曰《归藏》,周曰 《周易》。唐朝孔颖达在《周易正文卷首》中说:“案《世谱》等群书,神农一曰连山氏 亦曰列山氏,黄帝一日归藏氏。汉代学者司马迁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说:“西伯拘羑 里·演《周易》。西伯就是周文王姬昌·殷时为西伯·曾被商王帝辛囚于羑里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三《易》之名与卦序及卦序所表达的内容有尖,如郑玄在《易赞》中 说:“连山》者·象山之出云’连连不绝。《归藏》者·万物莫不归藏于其中。《周易》者 言易道周普,无所不备。贾公彦疏:“《连山易》,其卦以纯艮为首,艮为山,山上山下是名 连山,云气出内(纳)于山,故名易为《连山》。“《归藏易》以纯坤为首·坤为地’故万物 莫不归而藏于中·故名为《归藏》也 上两种观点正确与否·尚无定论’但有两点被易学界普暹认同:一是《连山易》《归 藏易》丶《周易》分别形成于夏丶商丶周三代·其中《连山易》最早·《周易》最晚。二是《连 山易》丶《归藏易》丶《周易〉的卦形丶卦数相同不同的只能是卦序丶卦辞和爻辞 《连山易》《归藏易》《周易》为什么统称为“易”呢?也有两种解释:一是从文字的来 源和构成解释·如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引秘书说∷“日月为易·象阴阳也σ虞翻注《参 同契》说:“字从日下月。二是按《易》的内容来解释·如汉代《周易乾凿度》说:“易 名而含三义:所谓易也丶变易也丶不易也。综合这二种观点,可以认为:《连山易》《归藏 易》和《周易》的内容应该是对某种变化规律的归纳和演示·起源可能与日月的运行有尖。 《易》在我国古代·不是什么人都能学,都能用的·至少春秋之前一直如此。它是天 的专用品·由周王室的史官世代相守,一般的诸侯很难见到,所以《左传》才有“周史有以 《周易》见陈侯者。“晋侯使韩宣子来聘,……观书于太史氏,见《易象》与《鲁春秋》曰 周礼尽在鲁矣”的记载。鲁是周公后代的居住国,周公曾摄政当国,算得上是半个天子。周 公在世时,享受天子的待遇周公死后’成王特许其封地鲁国世代享有天子之礼乐,更为重 要的是·周朝的礼仪制度的制定者就是周公。因为这种特殊的系·鲁国才可能完整地继承 了周王天子的礼仪制度’而晋国·陈国则享受不了这种待遇自然也就与《易》无缘。诸侯 周易正读
周易正读 10 和《易经》本不是一回事。据《周礼》记载,《易》一共有三部: 《周礼·春官·大卜》:“大卜,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 易》。其经卦皆八,其别卦皆六十有四。” 《周礼·春官·筮人》:“筮人掌三《易》,以辨九筮之名,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 曰《周易》。” 经卦就是基本卦,也即我们常说的八卦:乾、坤、震、巽、坎、离、艮、 兑。每卦由三爻组成,爻又分为阳爻和阴爻两种类形,爻是八卦的基本单位。别卦就是由 任意两个基本卦重叠而形成的复卦,一共八八六十四卦,即: 乾、 坤、 屯、 蒙、 需、 讼、 师、 比、 小畜、履、 泰、 否、 同人、大有、谦、 豫、 随、 蛊、 临、 观、 噬嗑、贲、 剥、 复、 无妄、大畜、颐、 大过、坎、 离、 咸、 恒、 遁、 大壮、晋、 明夷、家人、睽、 蹇、 解、 损、 益、 夬、 姤、 萃、 升、 困、 井、 革、 鼎、 震、 艮、 渐、 归妹、丰、 旅、 巽、 兑、 涣、 节、 中孚、小过、既济、未济。 《连山易》、《归藏易》、《周易》统称为《易》,它们的经卦和别卦卦数均相同,不同的 就只能是卦序、卦辞和爻辞。 《连山易》、《归藏易》、《周易》为什么叫这么三个名字呢?主要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 认为与朝代有关,如东汉学者郑玄在《易赞》中说﹕“夏曰《连山》, 殷曰《归藏》,周曰 《周易》。”唐朝孔颖达在《周易正义·卷首》中说:“案《世谱》等群书,神农一曰连山氏, 亦曰列山氏,黄帝一曰归藏氏。”汉代学者司马迁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说:“西伯拘羑 里,演《周易》。”西伯就是周文王姬昌,殷时为西伯,曾被商王帝辛囚于羑里。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三《易》之名与卦序及卦序所表达的内容有关,如郑玄在《易赞》中 说:“《连山》者,象山之出云,连连不绝。《归藏》者,万物莫不归藏于其中。《周易》者, 言易道周普,无所不备。”贾公彦疏:“《连山易》,其卦以纯艮为首,艮为山,山上山下是名 连山,云气出内(纳)于山,故名易为《连山》。”“《归藏易》以纯坤为首,坤为地,故万物 莫不归而藏于中,故名为《归藏》也。” 以上两种观点正确与否,尚无定论,但有两点被易学界普遍认同﹕一是《连山易》、《归 藏易》、《周易》分别形成于夏、商、周三代,其中《连山易》最早,《周易》最晚。二是《连 山易》、《归藏易》、《周易》的卦形、卦数相同,不同的只能是卦序、卦辞和爻辞。 《连山易》《归藏易》《周易》为什么统称为“易”呢?也有两种解释﹕一是从文字的来 源和构成解释,如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引秘书说:“日月为易,象阴阳也。”虞翻注《参 同契》说:“字从日下月。”二是按《易》的内容来解释,如汉代《周易乾凿度》说:“易一 名而含三义﹕所谓易也、变易也、不易也。”综合这二种观点,可以认为:《连山易》《归藏 易》和《周易》的内容应该是对某种变化规律的归纳和演示,起源可能与日月的运行有关。 《易》在我国古代,不是什么人都能学,都能用的,至少春秋之前一直如此。它是天子 的专用品,由周王室的史官世代相守, 一般的诸侯很难见到,所以《左传》才有“周史有以 《周易》见陈侯者。”“晋侯使韩宣子来聘,……观书于太史氏, 见《易象》与《鲁春秋》曰: 周礼尽在鲁矣”的记载。鲁是周公后代的居住国, 周公曾摄政当国, 算得上是半个天子。周 公在世时, 享受天子的待遇,周公死后,成王特许其封地鲁国世代享有天子之礼乐,更为重 要的是,周朝的礼仪制度的制定者就是周公。因为这种特殊的关系,鲁国才可能完整地继承 了周王天子的礼仪制度,而晋国、陈国则享受不了这种待遇,自然也就与《易》无缘。诸侯
国无《易》·连韩宣子这样见多识广的学者也没有见过《易》,可见《易》不是随便什么人 都能学,都能用的·也可见《易》的珍贵程度非同一般。 春秋后期,周室衰败,礼乐崩坏,周室史官纷纷离开王室,《易》及有关周礼的典籍才 逐渐传入民间,“周史有以《周易》见陈侯者”正是发生于此时。周王史官以《周易》为珍 贵的礼物献给诸侯国国王·以作为自己的进身之路。也正是从这时趄·“学在王官”的官学 制度才开始被打破’私学得以兴趄’诸子百家著书立学百花开放’百家争鸣。办私学最成 功的人是孔子。孔子是鲁国人·从小受到周礼制度的熏陶,也因此成了周礼制度最坚定的拥 护者。他以整理和传授《易》丶《诗》丶《书》《礼》《乐》丶《春秋〉为手段·以维护和恢复周 礼为己任咳些书既是孔子的教材也大多是周朝王室的教材炽不过孔子作了重新的剪裁 算是原教材的节选本。孔子是鲁国人·又曾经做过鲁国的中都宰丶小司空与大司寇·应当有 机会接触周王室典籍,他还曾专门去向周王室史官老子学习。《庄子天运》载:孔子曾对老 子说:“丘治《诗》《书》《礼》《乐》丶《易》丶《春秋》六经自以为久矣。这六本书被后 人统称为经书’《易〉也就被称为《易经》。 秦始皇焚书坑儒’《易经》以卜筮之书得以幸免。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易 经》则被推为六经之首,得以广泛流传。 这六本书为什么被称为“经”呢?“经”字有三种含义 1丶经的本义是织布机上的纵线,横线称为“纬”。上古没有纸张,一般是捋字契刻或书 写在兽骨龟甲或竹简丶木牍上·其中的竹简可以用牛皮绳穿成一卷成为书。现在·我们还捋 本书称为一冊书,“冊”就是古书的象形字。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中说:“孔子晚 而喜《易》·序《彖》丶《系》丶〈象》《说卦》、《文言》·读《易》韦编三绝。孔子读《易 捋穿竹简的绳子都翻断了多次,这里的“韦”就是与竹简 经”相对的“纬”°所以, 经”字本来是指契刻有文字的竹简·引申为古代书的通称。在春秋时期,私人无著迹,“学 在王官”,“经”也就成了官方文书的专用名称 2丶圣人所作为“经”。如《博物志文籍考》说:“圣人制作曰经,贤者著迹曰传。 3丶恒久不变的道理为经。如《释名释典艺》:“经·径也·常典也。如径路无所不通 可常用也。郑玄《孝经注》说:“经者·不易之称。《文心雕龙·宗经》:“经也者,恒久之 至道,不刊之鸿教也。 由“经”字的这三义,可知孔子以毕生精力整编和传授的这六本经书,大都是对周朝官 方教材的继承。但这里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孔子的继承不彻底,他对六经作了过多的删 节。《汉书艺文志》说:“《书》之所起远矣·至孔子篡焉·上断于尧,下讫于秦,凡百篇而 为之序。《史记孔子世家》:“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上 采契丶后稷,中遽殷丶周之盛·至幽、厉之缺……三百五篇 古书原有多少?我们已很难知晓·但从古《诗》被孔子从三千余篇删为三百零五篇来推 测,其删除的比例一定相当大’可见所谓六“经”只不过是挂一漏十的节选本。《易》也不 例外·我们现在所见的《易》只有《周易》一篇,《连山易》丶《归藏易》均不在其内·而《连 山易》丶《归藏易》在周朝时是与《周易》一作为一个整体由周王史官世守。这就出来了 个问题:《周易〉为圣人所写·由天子卜筮官掌管·讲人世间不易之道,被尊为“经”是很 自然的,但为什么同是官书,同是圣人所作的书,同是讲不易之道的书,《连山易》《归藏 易》不被包括在内。是因为失传了,传不了?还是孔子认为不适用而删除?或者是太机密不 能传?孔子自己是否见过…这些问题都很重要。它的重要性我们以后再说,这里需要我们 注意的是:不论是什么原因’《周易》被称为《易经》是不准确的以偏概全·容易使人误 解,从而模糊了三《易》的区别 《易》和《易经》不是一回事。易》含《连山易》丶《归藏易》和《周易》三书。而《易 周易正读
周易正读 11 国无《易》,连韩宣子这样见多识广的学者也没有见过《易》, 可见《易》不是随便什么人 都能学, 都能用的,也可见《易》的珍贵程度非同一般。 春秋后期,周室衰败,礼乐崩坏,周室史官纷纷离开王室,《易》及有关周礼的典籍才 逐渐传入民间,“周史有以《周易》见陈侯者”正是发生于此时。周王史官以《周易》为珍 贵的礼物献给诸侯国国王,以作为自己的进身之路。也正是从这时起,“学在王官”的官学 制度才开始被打破,私学得以兴起,诸子百家著书立学,百花开放,百家争鸣。办私学最成 功的人是孔子。孔子是鲁国人,从小受到周礼制度的熏陶,也因此成了周礼制度最坚定的拥 护者。他以整理和传授《易》、《诗》、《书》、《礼》、《乐》、《春秋》为手段,以维护和恢复周 礼为己任。这些书既是孔子的教材,也大多是周朝王室的教材,只不过孔子作了重新的剪裁, 算是原教材的节选本。孔子是鲁国人,又曾经做过鲁国的中都宰、小司空与大司寇,应当有 机会接触周王室典籍,他还曾专门去向周王室史官老子学习。《庄子·天运》载:孔子曾对老 子说:“丘治《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自以为久矣。”这六本书被后 人统称为经书,《易》也就被称为《易经》。 秦始皇焚书坑儒,《易经》以卜筮之书得以幸免。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易 经》则被推为六经之首,得以广泛流传。 这六本书为什么被称为“经”呢?“经”字有三种含义﹕ 1、经的本义是织布机上的纵线,横线称为“纬”。上古没有纸张,一般是将字契刻或书 写在兽骨龟甲或竹简、木牍上,其中的竹简可以用牛皮绳穿成一卷成为书。现在,我们还将 一本书称为一册书,“册”就是古书的象形字。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中说:“孔子晚 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读《易》韦编三绝。”孔子读《易》, 将穿竹简的绳子都翻断了多次,这里的“韦”就是与竹简——“经”相对的“纬”。所以, “经”字本来是指契刻有文字的竹简,引申为古代书的通称。在春秋时期,私人无著述,“学 在王官”,“经”也就成了官方文书的专用名称; 2、圣人所作为“经”。如《博物志·文籍考》说:“圣人制作曰经,贤者著述曰传。” 3、恒久不变的道理为经。如《释名·释典艺》:“经,径也,常典也。如径路无所不通, 可常用也。”郑玄《孝经注》说:“经者,不易之称。”《文心雕龙·宗经》:“经也者,恒久之 至道,不刊之鸿教也。” 由“经”字的这三义,可知孔子以毕生精力整编和传授的这六本经书,大都是对周朝官 方教材的继承。但这里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孔子的继承不彻底,他对六经作了过多的删 节。《汉书·艺文志》说:“《书》之所起远矣,至孔子篡焉,上断于尧,下讫于秦,凡百篇而 为之序。”《史记·孔子世家》:“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上 采契、后稷,中述殷、周之盛,至幽、厉之缺……三百五篇。” 古书原有多少?我们已很难知晓,但从古《诗》被孔子从三千余篇删为三百零五篇来推 测,其删除的比例一定相当大,可见所谓六“经”只不过是挂一漏十的节选本。《易》也不 例外,我们现在所见的《易》只有《周易》一篇,《连山易》、《归藏易》均不在其内,而《连 山易》、《归藏易》在周朝时是与《周易》一起作为一个整体由周王史官世守。这就出来了一 个问题:《周易》为圣人所写,由天子卜筮官掌管,讲人世间不易之道,被尊为“经”是很 自然的,但为什么同是官书,同是圣人所作的书,同是讲不易之道的书,《连山易》、《归藏 易》不被包括在内。是因为失传了,传不了?还是孔子认为不适用而删除?或者是太机密不 能传?孔子自己是否见过……这些问题都很重要。它的重要性我们以后再说,这里需要我们 注意的是:不论是什么原因,《周易》被称为《易经》是不准确的,以偏概全,容易使人误 解,从而模糊了三《易》的区别。 《易》和《易经》不是一回事。《易》含《连山易》、《归藏易》和《周易》三书。而《易
经》是《周易》的专称,它只是《易》的一部分,至于后世又捋《易传》也并入《周易》 统称为《易经》·就错得更远了 《易》和《易经》的区别在学术界本没有太大的争议,但问题是·在实际的研究中,却 少有人严格区分它们。比如《易传》中所说的《易》,有时指《周易》,有时可能是指《连山 易》或《归藏易》·有时则作为三《易》的通称。诸子百家的著作中所说的《易》也是如此 如果我们捋其中的《易》理解为就是指《易经〉一一《周易》·则是不可能学通的,而千百 年来·我们在硏究《周易》时却往往忽视此问题。周易〉读不通的原因固然很多·而这种 《易》与《易经》的混淆不清·正是《易》学不通的第一个原因。 二、易经》丶《易传》、易学要分开 儒家尊奉的典籍大都有“经”丶有“传”丶有“学”。“传”是对“经”的解释·解说“经” 和“传”的为“学”·即所谓“经学”。就《周易》而言,也有《易经》丶《易传》和易学之分。 《易经》是《周易》的专称,一般认为其书是周文王被囚于商时所作(这种认识有误·我们 捋在后面讨论)·形成于商末周初。易传》包括《彖》上下丶《象》上下丶《系辞》上下丶《文 言》《说卦》丶《序卦》丶《杂卦》,共十篇。易传》成书于战国时期·作者大都认为是孔子或 孔子的学生。从汉武帝开始’随着儒家经学的确立,《易经》被奉为经典各朝代都有一些 人专门研究《周易》的经丶传,或作注释·或阐发其义理,他们的研究成果统称为易学 《易经》丶《易传》和易学三者有联系’也有区别。《博物志·文籍考》说:“圣人制作曰 经,贤者著日传。这里给出了两个条件:一是“圣”、“贤”之别;二是“作”、“遽”之 分。“圣”字甲骨文写作或4,字形像人上张着个大耳朵后来又加了张嘴巴,能听能说 之义,引申为“通”。天文丶地理丶人事、物宜样样精通’并能说会道·不仅学问好·而且 品德高,只有这种完人才能被称为圣人。“贤”字金文写作命,手指大眼睛,会意能看事 引申为善于模仿·多才多艺的意思。贤人模仿的是圣人’所以“贤人”是指才能丶品德都不 错,但比圣人还差一点点的人。因为能力差一点点,就有了“作”和“”的区别。“作 是创作·最先发明的东西才能称为“作”。“遽”的本义是循·遵循的意思。对已有的成说进 行阐丶解释为“遽”。孔子在《论语〉中说自己:“迹而不作,信而好古。可见“迹”和 作”是不一样的,有一个专利权的问题。周易》是圣人创作的作品,是“经”。而《易传》 是不是孔子写的虽然尚有争议,但即使是他老人家写的·也不能称为“经”,只能称为“传” 传”是传授的意思·是自认为懂“经”的人对经的解释。相当于现在的老师授课,课 文是“经”·老师做的备课笔记就是“传”,学生听了老师的课后·勤奋一点的学生就做一做 读书笔记,写点心得这就是“学”。老师的备课内容是否超出课文之外?老师传授的方法 得当与否?学生领会的对不对?这些都不一定因为素质有高低,心情有好坏。这也像歌曲 的流传,词曲作者来了情绪,将灵威化为字符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这是“经”。专业歌 觉得这首歌写得好·旋律优美·就拿到舞台上去演唱·虽然加上了自己的理解·但水平还是 蛮专业·基本上表达了作者的情感’这是“传”。歌曲流传开来,会唱不会唱的人都喜欢哼 几句·有的还能卡拉OK,有的不识谱·黄腔黄调·甚至捋快乐的歌唱得悲伤·这就是“学 学”也是有威而发,但发的是自己的威,与原创者的那份情合不合拍,就很难说了。正因 为此,《易经》丶《易传》与易学三者不能混为一谈’一定要分清,但纵观易学史,情况却正 好相反。 在西汉初年,经学初兴时,《易经》和《易传》还是分开的,司马迁当时还把《易传》 十篇称为“十翼”。“翼”的本义为翅膀·称“传”为“翼”是捋其看作《易》的辅佐资料 算不上“经”。在形式上,“经”丶“传”分开,一般是“经”分上丶下·“传”有十篇’共十 周易正读
周易正读 12 经》是《周易》的专称,它只是《易》的一部分,至于后世又将《易传》也并入《周易》, 统称为《易经》,就错得更远了。 《易》和《易经》的区别在学术界本没有太大的争议,但问题是,在实际的研究中,却 少有人严格区分它们。比如《易传》中所说的《易》,有时指《周易》,有时可能是指《连山 易》或《归藏易》,有时则作为三《易》的通称。诸子百家的著作中所说的《易》也是如此。 如果我们将其中的《易》理解为就是指《易经》——《周易》,则是不可能学通的,而千百 年来,我们在研究《周易》时却往往忽视此问题。《周易》读不通的原因固然很多,而这种 《易》与《易经》的混淆不清,正是《易》学不通的第一个原因。 二、《易经》、《易传》、易学要分开 儒家尊奉的典籍大都有“经”、有“传”、有“学”。“传”是对“经”的解释,解说“经” 和“传”的为“学”,即所谓“经学”。就《周易》而言,也有《易经》、《易传》和易学之分。 《易经》是《周易》的专称,一般认为其书是周文王被囚于商时所作(这种认识有误,我们 将在后面讨论),形成于商末周初。《易传》包括《彖》上下、《象》上下、《系辞》上下、《文 言》、《说卦》、《序卦》、《杂卦》,共十篇。《易传》成书于战国时期,作者大都认为是孔子或 孔子的学生。从汉武帝开始,随着儒家经学的确立,《易经》被奉为经典,各朝代都有一些 人专门研究《周易》的经、传,或作注释,或阐发其义理,他们的研究成果统称为易学。 《易经》、《易传》和易学三者有联系,也有区别。《博物志·文籍考》说:“圣人制作曰 经,贤者著述曰传。”这里给出了两个条件:一是“圣”、“贤”之别;二是“作”、“述”之 分。“圣”字甲骨文写作 或 ,字形像人上张着个大耳朵,后来又加了张嘴巴,能听能说 之义,引申为“通”。天文、地理、人事、物宜样样精通,并能说会道,不仅学问好,而且 品德高,只有这种完人才能被称为圣人。“贤”字金文写作 ,手指大眼睛,会意能看事, 引申为善于模仿,多才多艺的意思。贤人模仿的是圣人,所以“贤人”是指才能、品德都不 错,但比圣人还差一点点的人。因为能力差一点点,就有了“作”和“述”的区别。“作” 是创作,最先发明的东西才能称为“作”。“述”的本义是循,遵循的意思。对已有的成说进 行阐述、解释为“述”。孔子在《论语》中说自己:“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可见“述”和 “作”是不一样的,有一个专利权的问题。《周易》是圣人创作的作品,是“经”。而《易传》 是不是孔子写的虽然尚有争议,但即使是他老人家写的,也不能称为“经”,只能称为“传”。 “传”是传授的意思,是自认为懂“经”的人对经的解释。相当于现在的老师授课,课 文是“经”,老师做的备课笔记就是“传”,学生听了老师的课后,勤奋一点的学生就做一做 读书笔记,写点心得,这就是“学”。老师的备课内容是否超出课文之外?老师传授的方法 得当与否?学生领会的对不对?这些都不一定,因为素质有高低,心情有好坏。这也像歌曲 的流传,词曲作者来了情绪,将灵感化为字符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这是“经”。专业歌手 觉得这首歌写得好,旋律优美,就拿到舞台上去演唱,虽然加上了自己的理解,但水平还是 蛮专业,基本上表达了作者的情感,这是“传”。歌曲流传开来,会唱不会唱的人都喜欢哼 几句,有的还能卡拉OK,有的不识谱,黄腔黄调,甚至将快乐的歌唱得悲伤,这就是“学”。 “学”也是有感而发,但发的是自己的感,与原创者的那份情合不合拍,就很难说了。正因 为此,《易经》、《易传》与易学三者不能混为一谈,一定要分清,但纵观易学史,情况却正 好相反。 在西汉初年,经学初兴时,《易经》和《易传》还是分开的,司马迁当时还把《易传》 十篇称为“十翼”。“翼”的本义为翅膀,称“传”为“翼”是将其看作《易》的辅佐资料, 算不上“经”。在形式上,“经”、“传”分开,一般是“经”分上、下,“传”有十篇,共十
二篇。西汉晩期’《易传》就开始被称为“经”·“经”丶“传”被合到了一赶。魏晋时期的王 弼又进一步捋《彖传》丶《象传》逐句拆开·分属于每卦卦爻辞之下·把《文言传》分属乾 坤二卦·其它四“传”则附于“经”后。弼易学一直被视为正统的易学。弼的这种合“经” 传”为一的易学传本,对易学的研究影响甚大。直到今天,由于王弼传本被采入《十三经 注疏》·所以·现在的通行本仍然是王弼本。 古人合“经”、“传”的初衷一定不坏,大概本于两点考虑,一是对孔圣人的尊重:二是 阅读方便。但这种合读本,却造成了很严重的后果。由于《易经》卦、爻辞的文义本身深奥 难懂·就使得人们在硏究《周易》时·大都是遵循以“传”解“经”这一条路·从而忽视了 对经文本身的研究,至于《易传》及易学的观点究竟是否与《易经》相合,则少有人管它 这应该算是《周易》读不懂的第二个原因。 三丶周易〉戴错了迷信的帽子 尖于《周易》的性质问题,今天的学术界一般捋其定为占筮书,认为其书是古人迷信的 产物。如李镜池《周易探源》说:“我认为《周易》原是一部古筮书,为供占筮参考而作。 朱伯崑《易学哲学史〉说:“《周易》最初是占筮用的一部迷信的书。“《周易》这部古老的 典籍·其形成出于占筮的迷信·后来作为一种推测人事吉凶和命运的方术·在封建时代仍很 流行·成为封建迷信的一部分·这种迷信·被称为占术·用通俗语说·即算卦或算命。说 《周易》起源于卜筮的主要依据有四 1丶易学界一般认为·《周易》成书于殷末周初,而据《周礼》的记载·《周易》在周朝 时由周室史官中的“大卜”和“筮人”掌管。在当时,“凡国之大事,先筮而后卜。“大卜” 和“筮人”就是主持卜筮活动的官员·“吉”“凶”由他们根据卜筮结果判断°由此可见《周 易》从其成书之日起就是周王占筮的依据之一 2丶春秋末期·周王室衰微丶《周易》被周史官作为礼物进献给其投靠的诸侯国王,于是 《周易》得以在普通贵族中流传。从《左传》丶《国语》中收录的有关《周易》的记载看·《周 易》在当时的主要功用就是作为占筮的依据 3丶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平定六国,统一中国后,为了强化王权’重建新的国家秩 序,曾经采纳丞相李斯等人的意见’焚书坑儒’独尊法家·除《秦史〉及医药丶卜筮丶种树 书外的一切古典一律焚烧’违者斩首。《周易》作为儒家经典·本应首当其冲,但却幸免于 难。班固在《汉书儒林传》中说:“自鲁商瞿子授《易》孔子……及秦禁学·《易》为筮卜 之书·独不禁·故传受者不绝也。可见·《周易》在秦人眼中是一部用于占筮的技术书 4丶秦汉时起·《周易》由贵族的专用品流入民间,二千年来,民间盛行的占卜、算命 风水、方术大多以《周易》有关 由以上四点可以看出,《周易》的流传从古到今,从王室到贵族再到民间,其使用均以 占筮有尖由此得出《周易》一书曾经是古代迷信方术的主要依据的结论·是完全可以成立 的。但由此得出《周易》一书的创作目的就是供占筮之用,或者说,《周易》一书的形成是 占筮的结果,还是显得论据不足。因为,原因和结果虽然有一定的联系·但也不是绝对的 正如我们经常会好心办坏事一样 如果说,《周易》一书的创作目的不是为了占筮,作者的创作目的又是什么呢?前人有 另外的说法。孔子《易传·系辞》说:“易有圣人之道四焉:以言者尚其辞;以动者尚其变 以制器者尚其象;以卜筮者尚其占。这说的正是《周易》的功用。译成白话就是“周易》 中包含有伟人所遵循的四条原则∶用以讲说道理的时候’遵循《周易》卦丶爻辞的內容;用 以指导自己行为的时候’遵循《周易》卦丶爻变的道理;用以制造器物的时候·遵循《周易 周易正读
周易正读 13 二篇。西汉晚期,《易传》就开始被称为“经”,“经”、“传”被合到了一起。魏晋时期的王 弼又进一步将《彖传》、《象传》逐句拆开,分属于每卦卦爻辞之下,把《文言传》分属乾、 坤二卦,其它四“传”则附于“经”后。王弼易学一直被视为正统的易学。王弼的这种合“经”、 “传”为一的易学传本,对易学的研究影响甚大。直到今天,由于王弼传本被采入《十三经 注疏》,所以,现在的通行本仍然是王弼本。 古人合“经”、“传”的初衷一定不坏,大概本于两点考虑,一是对孔圣人的尊重;二是 阅读方便。但这种合读本,却造成了很严重的后果。由于《易经》卦、爻辞的文义本身深奥 难懂,就使得人们在研究《周易》时,大都是遵循以“传”解“经”这一条路,从而忽视了 对经文本身的研究,至于《易传》及易学的观点究竟是否与《易经》相合,则少有人管它, 这应该算是《周易》读不懂的第二个原因。 三、《周易》戴错了迷信的帽子 关于《周易》的性质问题,今天的学术界一般将其定为占筮书,认为其书是古人迷信的 产物。如李镜池《周易探源》说:“我认为《周易》原是一部古筮书,为供占筮参考而作。” 朱伯崑《易学哲学史》说:“《周易》最初是占筮用的一部迷信的书。”“《周易》这部古老的 典籍,其形成出于占筮的迷信,后来作为一种推测人事吉凶和命运的方术,在封建时代仍很 流行,成为封建迷信的一部分,这种迷信,被称为占术,用通俗语说,即算卦或算命。”说 《周易》起源于卜筮的主要依据有四﹕ 1、易学界一般认为,《周易》成书于殷末周初,而据《周礼》的记载,《周易》在周朝 时由周室史官中的“大卜”和“筮人”掌管。在当时,“凡国之大事,先筮而后卜。”“大卜” 和“筮人”就是主持卜筮活动的官员,“吉”“凶”由他们根据卜筮结果判断。由此可见,《周 易》从其成书之日起就是周王占筮的依据之一; 2、春秋末期,周王室衰微,《周易》被周史官作为礼物进献给其投靠的诸侯国王,于是, 《周易》得以在普通贵族中流传。从《左传》、《国语》中收录的有关《周易》的记载看,《周 易》在当时的主要功用就是作为占筮的依据; 3、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平定六国,统一中国后,为了强化王权,重建新的国家秩 序,曾经采纳丞相李斯等人的意见,焚书坑儒,独尊法家,除《秦史》及医药、卜筮、种树 书外的一切古典一律焚烧,违者斩首。《周易》作为儒家经典,本应首当其冲,但却幸免于 难。班固在《汉书·儒林传》中说﹕“自鲁商瞿子授《易》孔子……及秦禁学,《易》为筮卜 之书,独不禁,故传受者不绝也。”可见,《周易》在秦人眼中是一部用于占筮的技术书; 4、秦汉时起,《周易》由贵族的专用品流入民间,二千年来,民间盛行的占卜、算命、 风水、方术大多以《周易》有关。 由以上四点可以看出,《周易》的流传从古到今,从王室到贵族再到民间,其使用均以 占筮有关。由此得出《周易》一书曾经是古代迷信方术的主要依据的结论,是完全可以成立 的。但由此得出《周易》一书的创作目的就是供占筮之用,或者说,《周易》一书的形成是 占筮的结果,还是显得论据不足。因为,原因和结果虽然有一定的联系,但也不是绝对的, 正如我们经常会好心办坏事一样。 如果说,《周易》一书的创作目的不是为了占筮,作者的创作目的又是什么呢?前人有 另外的说法。孔子《易传·系辞》说:“易有圣人之道四焉﹕以言者尚其辞﹔以动者尚其变﹔ 以制器者尚其象﹔以卜筮者尚其占。”这说的正是《周易》的功用。译成白话就是“《周易》 中包含有伟人所遵循的四条原则:用以讲说道理的时候,遵循《周易》卦、爻辞的内容﹔用 以指导自己行为的时候,遵循《周易》卦、爻变的道理﹔用以制造器物的时候,遵循《周易》
卦丶爻象所表示的形状;用以卜筮预测的时候·遵循所得到的结果。依据此说’易》有四 项主要功能,即作为人的言论丶行为、制造器物和占筮的依据。占筮只是其中的一项功用 而且是排名最后的一项功用●按中国人的思维习惯·排名最后往往最不重要。它的不重要还 表现在:《易》的这四项功用中的前三项分别以卦爻辞丶卦爻变丶卦爻象作为依据,唯有占 筮的依据孔子说得很含糊∶“以卜筮者尚其占。什么是“占”?《说文》:“占·视兆问也。 意思是说,当出现一个不同寻常的“兆头”时,比如有异常天象发生,不知道捋要发生什么 事·就请人占筮·预测一下可能出现的结果。古人是如何判断的呢?《左传》《国语〉中有 二十多条有尖《周易》的占例,被公认为是用《周易》占筮的最早方法。《四库全书总目提 要》说:“左传》所记诸占’盖犹太卜之遗法。我们就以《左传》中的占筮为例来看一下 古人是如何以《周易》占断的? 1庄公二十二年》:“敬仲·其少也·周史有以《周易》见陈侯者·陈侯使筮之·遇《观》 之《否》。日∶是谓观国之光·利用宾于王。此其代陈有国乎?不在此,其在异国;非此其 身·在其子孙。光远而自他有耀者也。坤》·土也。巽》,风也。乾》,天也。风为天于土 上,山也。有山之材而照之以天光,于乎居土上故曰:观国之光·庭实旅百,奉之以玉帛, 天地之美具焉’故曰:利用宾于王犹有观焉·故曰:其在后乎。风行而著于土·故日:其 在异国乎。若在异国·必姜姓也。姜,大岳之后也。山岳则配天,物莫能两大。陈衰,此其 昌乎 及陈之初亡也,陈恒子始大于齐。其后亡也,成子得政。 陈国是周武王分封给舜的后代的居住国栋侯即陈国君王陈厉公敬仲是陈厉公的儿子 陈国不属于周族直系,当然也就没有《周易》这本书。这段记载是说:在敬仲年幼的时候 有一个周王室负责占筮的太史官带着《周易》这本书,来进献给陈国侯王陈厉公°陈厉公得 到这本书后·就让进献者用《周易〉给自己的儿子敬仲算命看今后的命运如何。进献者奉 命占筮·得到了《观》卦变成《否》卦的结果。这个卦变是《观》卦六四爻变。《观》卦六 四的爻辞是:“观国之光’利用宾于王。于是·周太史说:这个人捋来恐怕要代替陈侯而 拥有一个国家。但不是在这个国家,而是在别的国家。不是在他的身上发生,而是应在他的 子孙。时间是在陈国衰亡之后。结果果真如此,等到陈国第一次被楚国攻克·陈恒子则开始 在齐国拥有了强大的势力。后来,楚国再次灭亡陈国,陈成子则取得了齐国的政权 2丶《襄公九年》:“穆姜薨于东宫始往而筮之·週《艮〉之八。史曰:“是谓《艮》之 《随》。《随》其出也。君必速出。姜日:“亡。是于《周易》日:“《随》:元、亨、利、贞 无咎。元,体之长也;亨,嘉之会也;利,义之和也;贞·事之干也。体仁足以长人·嘉 德足以合礼,利物足以和义’贞固足以干事。然’故不可诬也’是以虽《随》无咎。今我妇 人而与于乱。固在下位而有不仁,不可谓元。不清国家不可谓亨。作而害身,不可谓利。弃 位而姣,不可谓贞。有四德者,《随》而无咎。我皆无之,岂《随》也哉?我则取恶,能无 咎乎?必死于此,弗得出矣。 穆姜是鲁宣公的妻子,成公的母亲。鲁宣公死后·妣耐不住寡居的寂寞,与鲁国大夫叔 孙侨如通奷·并且干预国政因成公对其不信任·她则与叔孙侨如于成公十六年密谋推翻鲁 成公。结果阴谋失败·叔孙侨如被驱逐出国,穆姜则被囚禁于东宫。刚被送人东宫时·妣用 《周易〉占了一卦,问自己的前途如何。占得《艮》变为《随》卦。穆姜是太后,权力曾经 很大,史官不愿得罪她,故讨好地对她说:“《随》是出走的意思,您一定会很快出去。穆 姜自己学习过《周易》·有自己不同的理解她说:“我出去是没有希望了·因为《周易》《随 卦卦辞说∶元丶亨、利丶贞,无咎。元是人得以生长的根本;亨是美好的品性相聚积的结果 利是道义添加后的产物:贞是事物应保持的主体。要有仁爱之心·才可以生存。要有美好的 品德·才符合于天地的规律。要有利于物宜才合于道义。端正的行为要巩固,才能办好事 周易正读
周易正读 14 卦、爻象所表示的形状﹔用以卜筮预测的时候,遵循所得到的结果。”依据此说,《易》有四 项主要功能,即作为人的言论、行为、制造器物和占筮的依据。占筮只是其中的一项功用, 而且是排名最后的一项功用。按中国人的思维习惯,排名最后往往最不重要。它的不重要还 表现在:《易》的这四项功用中的前三项分别以卦爻辞、卦爻变、卦爻象作为依据,唯有占 筮的依据孔子说得很含糊:“以卜筮者尚其占。”什么是“占”?《说文》:“占,视兆问也。” 意思是说,当出现一个不同寻常的“兆头”时,比如有异常天象发生,不知道将要发生什么 事,就请人占筮,预测一下可能出现的结果。古人是如何判断的呢?《左传》、《国语》中有 二十多条有关《周易》的占例,被公认为是用《周易》占筮的最早方法。《四库全书总目提 要》说:“《左传》所记诸占,盖犹太卜之遗法。”我们就以《左传》中的占筮为例来看一下 古人是如何以《周易》占断的? 1、《庄公二十二年》:“敬仲,其少也,周史有以《周易》见陈侯者。陈侯使筮之,遇《观》 之《否》。曰:是谓观国之光,利用宾于王。此其代陈有国乎?不在此,其在异国;非此其 身,在其子孙。光远而自他有耀者也。《坤》,土也。《巽》,风也。《乾》,天也。风为天于土 上,山也。有山之材而照之以天光,于乎居土上,故曰:观国之光。庭实旅百,奉之以玉帛, 天地之美具焉,故曰:利用宾于王。犹有观焉,故曰:其在后乎。风行而著于土,故曰:其 在异国乎。若在异国,必姜姓也。姜,大岳之后也。山岳则配天,物莫能两大。陈衰,此其 昌乎。 及陈之初亡也,陈恒子始大于齐。其后亡也,成子得政。” 陈国是周武王分封给舜的后代的居住国,陈侯即陈国君王陈厉公。敬仲是陈厉公的儿子。 陈国不属于周族直系,当然也就没有《周易》这本书。这段记载是说﹕在敬仲年幼的时候, 有一个周王室负责占筮的太史官带着《周易》这本书,来进献给陈国侯王陈厉公。陈厉公得 到这本书后,就让进献者用《周易》给自己的儿子敬仲算命,看今后的命运如何。进献者奉 命占筮,得到了《观》卦变成《否》卦的结果。这个卦变是《观》卦六四爻变。《观》卦六 四的爻辞是﹕“观国之光,利用宾于王。”于是,周太史说﹕这个人将来恐怕要代替陈侯而 拥有一个国家。但不是在这个国家,而是在别的国家。不是在他的身上发生,而是应在他的 子孙。时间是在陈国衰亡之后。结果果真如此,等到陈国第一次被楚国攻克,陈恒子则开始 在齐国拥有了强大的势力。后来,楚国再次灭亡陈国,陈成子则取得了齐国的政权。 2、《襄公九年》:“穆姜薨于东宫。始往而筮之,遇《艮》之八。史曰:“是谓《艮》之 《随》。《随》其出也。君必速出。”姜曰:“亡。是于《周易》曰:“《随》:元、亨、利、贞, 无咎。”元,体之长也﹔亨,嘉之会也﹔利,义之和也﹔贞,事之干也。体仁足以长人,嘉 德足以合礼,利物足以和义,贞固足以干事。然,故不可诬也,是以虽《随》无咎。今我妇 人而与于乱。固在下位而有不仁,不可谓元。不清国家不可谓亨。作而害身,不可谓利。弃 位而姣,不可谓贞。有四德者,《随》而无咎。我皆无之,岂《随》也哉?我则取恶,能无 咎乎?必死于此,弗得出矣。” 穆姜是鲁宣公的妻子,成公的母亲。鲁宣公死后,她耐不住寡居的寂寞,与鲁国大夫叔 孙侨如通奸,并且干预国政。因成公对其不信任,她则与叔孙侨如于成公十六年密谋推翻鲁 成公。结果阴谋失败,叔孙侨如被驱逐出国,穆姜则被囚禁于东宫。刚被送入东宫时,她用 《周易》占了一卦,问自己的前途如何。占得《艮》变为《随》卦。穆姜是太后,权力曾经 很大,史官不愿得罪她,故讨好地对她说﹕“《随》是出走的意思,您一定会很快出去。”穆 姜自己学习过《周易》,有自己不同的理解。她说:“我出去是没有希望了,因为《周易》《随》 卦卦辞说:元、亨、利、贞,无咎。元是人得以生长的根本;亨是美好的品性相聚积的结果; 利是道义添加后的产物;贞是事物应保持的主体。要有仁爱之心,才可以生存。要有美好的 品德,才符合于天地的规律。要有利于物宜才合于道义。端正的行为要巩固,才能办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