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黄冈中学2009届高三10月月考试题(语文) 命题:胡强审稿:周向东 第Ⅰ卷(选择题共36分) 、(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A.锃亮憎恶肄业′防疫吹毛求疵/睚眦必报 B.军饷/晌午信笺/掮客绿林好汉/戮力同心 C.恸哭/恫吓偌大/诺言焚膏继晷/咎由自取 D.蚌壳/趸卖媲美/睥睨关关雎鸠/暴戾恣睢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总有一种力量让我们心灵振撼。一心为民的,人民感动;鞠躬尽瘁的,感动人民;兴 邦旺国的,彪炳千秋。 B.十八岁使我想起初长彩羽、引吭试啼的小公鸡,使我想起翅膀甫健、开始翱翔于天空 的幼鹰,整个世界填满不了十八岁男孩子的雄心和梦 C.站在广场一隅,我仿佛置身于祥和安静之地;阳光灿烂,经幡飞舞,身旁好似不时传 来阵阵清晰而混沌的远古呼唤,令人思绪万千,浮想联篇 D.闻过饰非的人,极易在改革的道路上趑趄不前:闻过则喜的人,即使食不果腹、踽踽 独行于荆棘遍布的征途,他也安之若素、一往无前。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姓名文化,作为最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活的传承,没有任何文化遗产像姓名 文化那样,与我们每一个人休戚相关 B.在希腊古奥林匹亚遗址,最高女祭司娜芙普利都点燃了奥运圣火,她神情庄重颐指气 使地将火炬传递给了第一火炬手亚历山大 C.一部《三国》,让后人望洋兴叹。威震华夏的关云长,终因刚愎自用,大意失荆州:料 事如神的诸葛亮,竟千虑一失,错用马谡,出师中原功败垂成。 D.足协掩耳盗铃,在搞政绩足球,一切都为了“出线”;俱乐部自我膨胀,在搞成绩足球, 切为了名次;球员上下其手,在搞金钱足球,一切都为了挣钱中国足球闭目塞听、黑白
湖北省黄冈中学2009届高三10月月考试题(语文) 命题:胡 强 审稿:周向东 第I卷(选择题 共36分) 一、(15分,每小题3分) 1.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A.锃亮 / 憎恶 肄业 / 防疫 吹毛求疵 / 睚眦必报 B.军饷 / 晌午 信笺 / 掮客 绿林好汉 / 戮力同心 C.恸哭 / 恫吓 偌大 / 诺言 焚膏继晷 / 咎由自取 D.蚌壳 / 趸卖 媲美 / 睥睨 关关雎鸠 / 暴戾恣睢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总有一种力量让我们心灵振撼。一心为民的,人民感动;鞠躬尽瘁的,感动人民;兴 邦旺国的,彪炳千秋。 B.十八岁使我想起初长彩羽、引吭试啼的小公鸡,使我想起翅膀甫健、开始翱翔于天空 的幼鹰,整个世界填满不了十八岁男孩子的雄心和梦。 C.站在广场一隅,我仿佛置身于祥和安静之地;阳光灿烂,经幡飞舞,身旁好似不时传 来阵阵清晰而混沌的远古呼唤,令人思绪万千,浮想联篇。 D.闻过饰非的人,极易在改革的道路上趑趄不前;闻过则喜的人,即使食不果腹、踽踽 独行于荆棘遍布的征途,他也安之若素、一往无前。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姓名文化,作为最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活的传承,没有任何文化遗产像姓名 文化那样,与我们每一个人休戚相关。 B.在希腊古奥林匹亚遗址,最高女祭司娜芙普利都点燃了奥运圣火,她神情庄重颐指气 使地将火炬传递给了第一火炬手亚历山大。 C.一部《三国》,让后人望洋兴叹。威震华夏的关云长,终因刚愎自用,大意失荆州;料 事如神的诸葛亮,竟千虑一失,错用马谡,出师中原功败垂成。 D.足协掩耳盗铃,在搞政绩足球,一切都为了“出线”;俱乐部自我膨胀,在搞成绩足球, 一切为了名次;球员上下其手,在搞金钱足球,一切都为了挣钱……中国足球闭目塞听、黑白
颠倒,终成今日之败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是 A.随着营养观念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很多消费者在购买食用油时不再一味贪图便宜,而 是专挑贵的买,哪个品牌贵买哪个。 B.90%以上未得过麻疹和没接种过麻疹疫苗的人,在接触麻疹病人后都会发病,因此这些 人应及时接种疫苗,流行期少去公共场所。 C.《国务院工作规则》明确指出,国务院及各部门要健全重大事项决策的规则和程序,完 善群众参与、专家咨询和政府决策相结合的决策机制 D.“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是党的十七大的主题,它向世界表达了中国人民对内致 力于构建和谐社会,对外努力建设和平繁荣的美好世界。 5.下列各项中,标点的使用不合乎规范的一项是 A.如果想了解一下外国哲学、社会科学名著的情况,可以读一读《西方名著提要(哲学、 社会科学部分)》(英国汉模顿编著,何宁译,1959年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 B.“学习就怕“认真’二字,”张老师语重心长地说:“态度决定一切”,确实有道理。一个人 做事如果没有认真的态度,那他将一事无成。 C.姚明在整个NBA赛季中都会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成为关注的目标。这到底是什么原因 呢?是他的体型?他的亲切?还是他的什么? D.近日,《重庆日报》、重庆电视台和重庆电台共同推出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栏 《不朽的红岩》,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 、(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2007年11月,良渚文化核心区域发现一座古城遗址——良渚古城。考古学界测定,良渚文 化时期距今约4000-5300年,处于新石器时代晚期,尧舜禹时代早期。这个时期由于没有确切 的史料留存于世,我们所知道的关于良渚文化的一鳞半爪,都是来自先前出土的文物。专家认 为,良渚古城发现的意义不亚于殷墟的发现,因为长江中下游地区之前还从未发现良渚文化时 期的城址,它是目前所发现的同时代中国最大的古城遗址,作为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最具 规模和水平的地区之一,良渚古城的发现,有助于厘清史料中没有记载的夏商周之前的那段历
颠倒,终成今日之败。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是 A.随着营养观念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很多消费者在购买食用油时不再一味贪图便宜,而 是专挑贵的买,哪个品牌贵买哪个。 B.90%以上未得过麻疹和没接种过麻疹疫苗的人,在接触麻疹病人后都会发病,因此这些 人应及时接种疫苗,流行期少去公共场所。 C.《国务院工作规则》明确指出,国务院及各部门要健全重大事项决策的规则和程序,完 善群众参与、专家咨询和政府决策相结合的决策机制。 D.“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是党的十七大的主题,它向世界表达了中国人民对内致 力于构建和谐社会,对外努力建设和平繁荣的美好世界。 5.下列各项中,标点的使用不合乎规范的一项是 A.如果想了解一下外国哲学、社会科学名著的情况,可以读一读《西方名著提要(哲学、 社会科学部分)》(英国汉模顿编著,何宁译,1959年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 B.“学习就怕‘认真’二字,”张老师语重心长地说:“‘态度决定一切’,确实有道理。一个人 做事如果没有认真的态度,那他将一事无成。” C.姚明在整个NBA赛季中都会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成为关注的目标。这到底是什么原因 呢?是他的体型?他的亲切?还是他的什么? D.近日,《重庆日报》、重庆电视台和重庆电台共同推出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栏目 ——《不朽的红岩》,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 二、(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2007年11月,良渚文化核心区域发现一座古城遗址——良渚古城。考古学界测定,良渚文 化时期距今约4000—5300年,处于新石器时代晚期,尧舜禹时代早期。这个时期由于没有确切 的史料留存于世,我们所知道的关于良渚文化的一鳞半爪,都是来自先前出土的文物。专家认 为,良渚古城发现的意义不亚于殷墟的发现,因为长江中下游地区之前还从未发现良渚文化时 期的城址,它是目前所发现的同时代中国最大的古城遗址,作为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最具 规模和水平的地区之一,良渚古城的发现,有助于厘清史料中没有记载的夏商周之前的那段历
史 古城的南北都是天目山脉的支脉,城与山的距离大致相等,苕溪和良渚港分别由城的南北 两侧流过,两个自然的小山分别位于城墙的西南角和东北角。城墙底部铺垫的石头都很尖锐 由人工开凿而成。上部用纯净的黄土一部分一部分夯筑而成,黄土不同于良渚一带灰黑色淤泥 应是人工从外面搬运而来。古城面积约290万平方米,与颐和园相当,而颐和园四分之三为水域 如此浩大的工程,其石料量、土方量及工匠数量可想而知。明代修建的故宫占地只有72万多平 方米,却也要役使百万夫役,历经14年时间。 在良渚文化的大型墓葬中,发现了琮、璧、钺等玉器。琮是用来祭祀大地的礼器,形状外 方内圆,象征着天地的贯穿。对良渚人来说,琮是象征王权、神权的法器。璧发现的数量众多, 其像天圆的形状表示它是祭天的礼器,但众多的璧更像是一种财富的象征。关于钺,《说文解字》 说它是从斧发展而来的砍伐或打仗用的武器。研究表明,琮、璧的形状和刻纹最早出现在良渚 文化时期,而钺在良渚文化时期早期己完成了由石钱向玉钱的转变。钺由石质变成了玉质,功 能应该已转化,可能转化成了军权的象征。 关于古代用玉等级制度,《周礼》称:“天子用全,上公用龙,侯用瓒,伯用将。”郑玄注曰 ,纯色也:龙、瓒、将,皆杂色也。”经鉴定,在城内反山大墓中出土的玉器,均为真玉中 的透闪石软玉:规模稍次一级的上海福泉山九号墓出土的玉器,则真玉居多而杂有假玉;而较 般的浙江海宁荷叶地则真假玉参半。由此可以推断,良渚古城应该是处于当时最高阶层居住 的地方,良渚文化已经基本形成用玉的等级制度,被称为夏商周“三代之礼一”的用玉等级制度 完全可以上溯到良渚文化时代 在良渚出土的黑陶器上发现过不少的刻划符号,这些刻划符号,都表达了一定的内涵,已 经具有文字的性质,在文字的发展历程中,应当处于从原始记事符号到文字产生之间的过渡阶 段,是初期象形文字,在后世的甲骨文中能看到它的影子。专家指出,文字是人类思想成熟的 表现,只有社会长期持续、稳定发展,社会结构完善、统一,才能为文字的出现营造一个良好 的发展环境。 6.下列不能作为“良渚古城发现的意义不亚于殷墟的发现”这一论断依据的一项是 A.长江中下游地区之前还从未发现良渚文化时期的城址 B.有助于厘清史料中没有记载的夏商周之前的那段历史
史。 古城的南北都是天目山脉的支脉,城与山的距离大致相等,苕溪和良渚港分别由城的南北 两侧流过,两个自然的小山分别位于城墙的西南角和东北角。城墙底部铺垫的石头都很尖锐, 由人工开凿而成。上部用纯净的黄土一部分一部分夯筑而成,黄土不同于良渚一带灰黑色淤泥, 应是人工从外面搬运而来。古城面积约290万平方米,与颐和园相当,而颐和园四分之三为水域。 如此浩大的工程,其石料量、土方量及工匠数量可想而知。明代修建的故宫占地只有72万多平 方米,却也要役使百万夫役,历经14年时间。 在良渚文化的大型墓葬中,发现了琮、璧、钺等玉器。琮是用来祭祀大地的礼器,形状外 方内圆,象征着天地的贯穿。对良渚人来说,琮是象征王权、神权的法器。璧发现的数量众多, 其像天圆的形状表示它是祭天的礼器,但众多的璧更像是一种财富的象征。关于钺,《说文解字》 说它是从斧发展而来的砍伐或打仗用的武器。研究表明,琮、璧的形状和刻纹最早出现在良渚 文化时期,而钺在良渚文化时期早期已完成了由石钱向玉钱的转变。钺由石质变成了玉质,功 能应该已转化,可能转化成了军权的象征。 关于古代用玉等级制度,《周礼》称:“天子用全,上公用龙,侯用瓒,伯用将。”郑玄注曰: “全,纯色也;龙、瓒、将,皆杂色也。”经鉴定,在城内反山大墓中出土的玉器,均为真玉中 的透闪石软玉;规模稍次一级的上海福泉山九号墓出土的玉器,则真玉居多而杂有假玉;而较 一般的浙江海宁荷叶地则真假玉参半。由此可以推断,良渚古城应该是处于当时最高阶层居住 的地方,良渚文化已经基本形成用玉的等级制度,被称为夏商周“三代之礼一”的用玉等级制度 完全可以上溯到良渚文化时代。 在良渚出土的黑陶器上发现过不少的刻划符号,这些刻划符号,都表达了一定的内涵,已 经具有文字的性质,在文字的发展历程中,应当处于从原始记事符号到文字产生之间的过渡阶 段,是初期象形文字,在后世的甲骨文中能看到它的影子。专家指出,文字是人类思想成熟的 表现,只有社会长期持续、稳定发展,社会结构完善、统一,才能为文字的出现营造一个良好 的发展环境。 6.下列不能作为“良渚古城发现的意义不亚于殷墟的发现”这一论断依据的一项是 A.长江中下游地区之前还从未发现良渚文化时期的城址。 B.有助于厘清史料中没有记载的夏商周之前的那段历史
C.可以进一步了解良渚文化时代的等级制度和社会结构 D.使原先一鳞半爪的文字发展历程的研究变得完整全面。 7.下列最能体现良渚古城建筑特点的一项是 A.古城筑于天目山脉的支脉,城的南北两侧有苕溪和良清港流过。 B.城墙底部铺垫着由人工开凿而成的尖石,上部用纯净黄土夯筑, C.古城占地面积虽与颐和园相当,但建筑规模却超过了颐和园 D.工程浩大,需投人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并历经多年时间。 8.下列对良渚文化时期玉器的功用和用玉等级制度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玉在良渚文化时期不仅是祭祀的礼器和法器,也可能代表着良渚人的财富 B.钺由石质变成了玉质后,不再是砍伐和打仗的武器,玉钺已经成为了军权的象征。 C.从古城大墓中出土的玉器均为真玉推断,良渚古城是当时社会的政治统治中心。 D.中国古代用玉有严格的等级制度,起源可以追溯到夏商周之前的良渚文化时代 9.根据全文内容,下列说法恰当的一项是 A.作为目前所发现的中国最大的古城遗址,良渚古城可以为实证中华5000年文明史的发 展规模和水平提供丰富的史料。 B.由于尧舜禹时代尚处于从原始记事符号到文字产生之间的过渡阶段,因此这个时期没 有确切的史料留存于世,对它的了解只能依据出土的文物 C.建造城墙使用的泥土不是良渚一带的灰黑色淤泥,而是人工从外面搬运而来,表明了 当时统治者已经具有了相当的势力范围。 D.良清出土的黑陶器上所发现的刻划符号,属于最一早的象形文字,它为社会的持续稳 定发展和社会结构的完善统一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2题。 臣伏见天后时,有同州下邽人徐元庆者,父爽为县尉赵师韫所杀,卒能手刃父仇,束身归 议曰:先王立礼,所以进人也;明罚,所以齐政也。夫枕干雠敌,人子之义:诛罪禁乱, 王政之纲。然则无义不可以训人,乱纲不可以明法。故圣人修礼理内,饬法防外,使夫守法者
C.可以进一步了解良渚文化时代的等级制度和社会结构。 D.使原先一鳞半爪的文字发展历程的研究变得完整全面。 7.下列最能体现良渚古城建筑特点的一项是 A.古城筑于天目山脉的支脉,城的南北两侧有苕溪和良清港流过。 B.城墙底部铺垫着由人工开凿而成的尖石,上部用纯净黄土夯筑。 C.古城占地面积虽与颐和园相当,但建筑规模却超过了颐和园。 D.工程浩大,需投人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并历经多年时间。 8.下列对良渚文化时期玉器的功用和用玉等级制度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玉在良渚文化时期不仅是祭祀的礼器和法器,也可能代表着良渚人的财富。 B.钺由石质变成了玉质后,不再是砍伐和打仗的武器,玉钺已经成为了军权的象征。 C.从古城大墓中出土的玉器均为真玉推断,良渚古城是当时社会的政治统治中心。 D.中国古代用玉有严格的等级制度,起源可以追溯到夏商周之前的良渚文化时代。 9.根据全文内容,下列说法恰当的一项是 A.作为目前所发现的中国最大的古城遗址,良渚古城可以为实证中华5000年文明史的发 展规模和水平提供丰富的史料。 B.由于尧舜禹时代尚处于从原始记事符号到文字产生之间的过渡阶段,因此这个时期没 有确切的史料留存于世,对它的了解只能依据出土的文物。 C.建造城墙使用的泥土不是良渚一带的灰黑色淤泥,而是人工从外面搬运而来,表明了 当时统治者已经具有了相当的势力范围。 D.良清出土的黑陶器上所发现的刻划符号,属于最一早的象形文字,它为社会的持续稳 定发展和社会结构的完善统一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三、(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2题。 臣伏见天后时,有同州下邽人徐元庆者,父爽为县尉赵师韫所杀,卒能手刃父仇,束身归 罪。 议曰:先王立礼,所以进人也;明罚,所以齐政也。夫枕干雠敌,人子之义;诛罪禁乱, 王政之纲。然则无义不可以训人,乱纲不可以明法。故圣人修礼理内,饬法防外,使夫守法者
不以礼废刑,居礼者不以法伤义;然后暴乱不作,廉耻以兴,天下所以直道而行也。 然按之国章,杀人者死,则国家画一之法也。法之不二,元庆宜伏辜。又按《礼》经,父 雠不同天,亦国家劝人之教也。教之不苟,元庆不宜诛。然臣闻在古,刑之所生,本以遏乱 仁之所利,盖以崇德。今元庆报父之仇,意非乱也;行子之道,义能仁也。仁而无利,与乱同 诛,是曰能刑,未可以训。元庆之可宥,显于此矣。然而邪由正生,理心乱作。昔礼防至密, 其弊不胜:先王所以明刑,本实由此。今傥义元庆之节,废国之刑,将为后图,政必多难;则 元庆之罪,不可废也。何者?人必有子,子必有亲,亲亲相雠,其乱谁救?故圣人作始,必图 其终,非一朝一夕之故,所以全其政也。故曰:“信人之义,其政不行。”且夫以私义而害公法, 仁者不为:以公法而徇私节,王道不设。元庆之所以仁高振古,义伏当时,以其能忘生而及于 德也。今若释元庆之罪以利其生,是夺其德而亏其义;非所谓杀身成仁,全死无生之节也。 如臣等所见,谓宜正国之法,置之以刑,然后旌其闾墓,嘉其徽烈,可使天下直道而行。 编之于令,永为国典。谨议 (选自陈子昂《复仇议状》,略有删改)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先王立礼,所以进人也进:提拔 B.元庆宜伏辜辜:罪 C.教之不苟,元庆不宜诛苟:马虎 D.然后旌其闾墓旌:表彰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居礼者不以法伤义B.仁之所利,盖以崇德 斧斤以时入山林今已亭亭如盖矣 C.今若释元庆之罪以利其生D.编之于令,永为国典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苟全性命于乱世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是一篇议论文,文章谈法说礼,先叙后议,叙议结合,通过徐元庆“手刃父仇,東 身归罪”这一案例,阐述了“礼”与“法”的辩证关系 B.作者认为,对徐元庆不予处置,于法不容:予以处置,于礼不合。这就是徐元庆案的
不以礼废刑,居礼者不以法伤义;然后暴乱不作,廉耻以兴,天下所以直道而行也。 然按之国章,杀人者死,则国家画一之法也。法之不二,元庆宜伏辜。又按《礼》经,父 雠不同天,亦国家劝人之教也。教之不苟,元庆不宜诛。然臣闻在古,刑之所生,本以遏乱。 仁之所利,盖以崇德。今元庆报父之仇,意非乱也;行子之道,义能仁也。仁而无利,与乱同 诛,是曰能刑,未可以训。元庆之可宥,显于此矣。然而邪由正生,理心乱作。昔礼防至密, 其弊不胜;先王所以明刑,本实由此。今傥义元庆之节,废国之刑,将为后图,政必多难;则 元庆之罪,不可废也。何者?人必有子,子必有亲,亲亲相雠,其乱谁救?故圣人作始,必图 其终,非一朝一夕之故,所以全其政也。故曰:“信人之义,其政不行。”且夫以私义而害公法, 仁者不为;以公法而徇私节,王道不设。元庆之所以仁高振古,义伏当时,以其能忘生而及于 德也。今若释元庆之罪以利其生,是夺其德而亏其义;非所谓杀身成仁,全死无生之节也。 如臣等所见,谓宜正国之法,置之以刑,然后旌其闾墓,嘉其徽烈,可使天下直道而行。 编之于令,永为国典。谨议。 (选自陈子昂《复仇议状》,略有删改)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先王立礼,所以进人也 进:提拔 B.元庆宜伏辜 辜:罪 C.教之不苟,元庆不宜诛 苟:马虎 D.然后旌其闾墓 旌:表彰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居礼者不以法伤义 B.仁之所利,盖以崇德 斧斤以时入山林 今已亭亭如盖矣 C.今若释元庆之罪以利其生 D.编之于令,永为国典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苟全性命于乱世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是一篇议论文,文章谈法说礼,先叙后议,叙议结合,通过徐元庆“手刃父仇,束 身归罪”这一案例,阐述了“礼”与“法”的辩证关系。 B.作者认为,对徐元庆不予处置,于法不容;予以处置,于礼不合。这就是徐元庆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