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3月高三年级调研考试 语文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淮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 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 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汉书●刑法志》中所表达的圣人“制礼作教,立法设刑,动缘民情,而则天象地”的法 生成观念表明,圣人所立之法必须根植于人情人心,要“动缘民情”;“则天象地”,即效法 天地间的自然法则,其中也包括效法生长于此天地间的人间生活法则。上述法生成观念来自 先秦儒家因情制礼的思想。儒家认为,法律礼仪等国家制度的产生源于满足人性发展的需要, 因此,礼乐刑政等制度应该是发乎人性之中顺应人性的,而不应该是外在于人企图去改造人 性的。在儒家看来,礼与法一样都应该是根植于人的生活与人性之中的,而不应该企图以制度 拔高人性,以制度来改造生活 儒家理想的社会秩序是通过士人君子在社会中的表率与教导所形成的,此种社会秩序的 形成不依赖于圣君明主的制度构建,而是依靠全体百姓在士人君子的引领下所形成的礼制规 范与社会习俗来调整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儒家所提倡的德礼教化实际上就是努力在社 会中形成一种能引导个人道德向、上的文化模式和社会习慣,进而也通过社会习慣的改变来 实现对社会中的人的普遍行为的引领。西周的礼乐文明所营造的正是一种“有条理的生活方 式”,由此衍生的行为规范对民间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加以面面俱到地调整。继承了西周 礼乐文明的先秦儒家有目的地对传统具有宗教色彩的礼乐制度进行了改造,以突出其人文的 意义,强调其中文化模式的意义。 儒家的思想传统影响了自下而.上的法秩序生成观。通过礼与法的结合、儒家价值观入 法等方式,传统法的发展深刻体现了此种自下而.上的法秩序生成观。传统法共同体是由礼和 法共同组成,在这一共同体中,既有律令典章等国家制定法体系,也有自下而上所形成的习
2020 年 3 月高三年级调研考试 语 文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 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 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 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汉书●刑法志》中所表达的圣人“制礼作教,立法设刑,动缘民情,而则天象地”的法 生成观念表明,圣人所立之法必须根植于人情人心,要“动缘民情”;“则天象地”,即效法 天地间的自然法则,其中也包括效法生长于此天地间的人间生活法则。上述法生成观念来自 先秦儒家因情制礼的思想。儒家认为,法律礼仪等国家制度的产生源于满足人性发展的需要, 因此,礼乐刑政等制度应该是发乎人性之中顺应人性的,而不应该是外在于人企图去改造人 性的。在儒家看来,礼与法一样都应该是根植于人的生活与人性之中的,而不应该企图以制度 拔高人性,以制度来改造生活。 儒家理想的社会秩序是通过士人君子在社会中的表率与教导所形成的,此种社会秩序的 形成不依赖于圣君明主的制度构建,而是依靠全体百姓在士人君子的引领下所形成的礼制规 范与社会习俗来调整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儒家所提倡的德礼教化实际上就是努力在社 会中形成一种能引导个人道德向、上的文化模式和社会习慣,进而也通过社会习慣的改变来 实现对社会中的人的普遍行为的引领。西周的礼乐文明所营造的正是一种“有条理的生活方 式”,由此衍生的行为规范对民间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加以面面俱到地调整。继承了西周 礼乐文明的先秦儒家有目的地对传统具有宗教色彩的礼乐制度进行了改造,以突出其人文的 意义,强调其中文化模式的意义。 儒家的思想传统影响了自下而.上的法秩序生成观。通过礼与法的结合、儒家价值观入 法等方式,传统法的发展深刻体现了此种自下而.上的法秩序生成观。传统法共同体是由礼和 法共同组成,在这一共同体中,既有律令典章等国家制定法体系,也有自下而上所形成的习
慣、民间规约等礼俗体系。在多元化的传统法中,由民间习俗和百姓日常生活交往规则所形 成的礼实际上占据了重要的地位,不仅是成文律令之外的补充法源,更是成文法制定所必须 遵循的“法的精神”。礼的精神已经通过文化的浸润深深地刻印于立法者的心中和历代成文 法所依据的不成文原则之中。正因如此,传统律典也深刻体现了历史的传承性和礼的原则性 要求。 法律儒家化的意义就在于将日常伦理、民间习俗以国家法律的形式加以确认。一方面国 家法律中融入了更多的儒家伦理,另一方面也使得儒家的伦理和礼制日益法律化。仅从内容 上看,儒家在民间的教化不仅有示范儒家伦理的意义,而且具有法律教育的功能。通过儒家 润物细无声”的德教,将国家强制性的法律规范以德化的方式在民间社会加以普及,使百 姓的日常行为自觉地与国家法令保持一致。最终的结果是,国家通过强制性法令所建构起来 的外部秩序,被儒家士人君子以德化的方式内化为百姓自觉遵守的秩序。 站在当下思考传统法自下而上的生成观,其中值得当代人们思考借鉴的恰恰是法律制度 与其背后道德观念、价值原则之间的关系。传统法之所以能够保持长久的生命力和历久弥新 的发展动力,很大程度上在于其已经与维系古代社会基础的人伦价值和社会习惯融为一体。 当下的古代法研究应该充分注意儒家所强调的“人文化成”观念对传统法秩序生成所产生的 影响 (摘编自李德嘉《自下而上的传统法秩序生成观》)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则天象地"意为效法天地间的自然法则,“则”和“象”二字都是效法的意思 B.先秦儒家思想通过礼与法的结合自下而上最终成为了百姓自觉遵守的法律。 C.礼和法构成传统法的共同体礼是法的依据,法是礼的归宿,二者相辅相成。 D.法律只有以德化的方式在民间普及,才能保证政令畅通使百姓自觉去遵守。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从引用古代典籍成句人手明确了古代的法生成观念一效法人间生活法则 B.文章主体部分从社会习惯引领、礼的精神浸润、外部秩序内化等三方面展开论述。 C.文章结尾阐述了传统法自下而上的生成观对当下法律研究者和执法者的借鉴意义。 D.文章以唯物辩证法联系的观点为指导注重理论上的因果论证,具有高度逻辑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项是(3分) A儒家认为,礼乐刑政等制度不应该凌驾于人之上企图去改造人性因为这些制度的产生本来 是为了满足人性发展的需要
慣、民间规约等礼俗体系。在多元化的传统法中,由民间习俗和百姓日常生活交往规则所形 成的礼实际上占据了重要的地位,不仅是成文律令之外的补充法源,更是成文法制定所必须 遵循的“法的精神”。礼的精神已经通过文化的浸润深深地刻印于立法者的心中和历代成文 法所依据的不成文原则之中。正因如此,传统律典也深刻体现了历史的传承性和礼的原则性 要求。 法律儒家化的意义就在于将日常伦理、民间习俗以国家法律的形式加以确认。一方面国 家法律中融入了更多的儒家伦理,另一方面也使得儒家的伦理和礼制日益法律化。仅从内容 上看,儒家在民间的教化不仅有示范儒家伦理的意义,而且具有法律教育的功能。通过儒家 “润物细无声”的德教,将国家强制性的法律规范以德化的方式在民间社会加以普及,使百 姓的日常行为自觉地与国家法令保持一致。最终的结果是,国家通过强制性法令所建构起来 的外部秩序,被儒家士人君子以德化的方式内化为百姓自觉遵守的秩序。 站在当下思考传统法自下而上的生成观,其中值得当代人们思考借鉴的恰恰是法律制度 与其背后道德观念、价值原则之间的关系。传统法之所以能够保持长久的生命力和历久弥新 的发展动力,很大程度上在于其已经与维系古代社会基础的人伦价值和社会习惯融为一体。 当下的古代法研究应该充分注意儒家所强调的“人文化成”观念对传统法秩序生成所产生的 影响。 (摘编自李德嘉《自下而上的传统法秩序生成观》)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则天象地"意为效法天地间的自然法则,“则”和“象”二字都是效法的意思。 B.先秦儒家思想,通过礼与法的结合自下而上最终成为了百姓自觉遵守的法律。 C.礼和法构成传统法的共同体,礼是法的依据,法是礼的归宿,二者相辅相成。 D.法律只有以德化的方式在民间普及,才能保证政令畅通,使百姓自觉去遵守。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文章从引用古代典籍成句人手,明确了古代的法生成观念一效 法人间生活法则。 B.文章主体部分从社会习惯引领、礼的精神浸润、外部秩序内化等三方面展开论述。 C.文章结尾阐述了传统法自下而上的生成观对当下法律研究者和执法者的借鉴意义。 D.文章以唯物辩证法联系的观点为指导,注重理论上的因果论证,具有高度逻辑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项是(3 分) A.儒家认为,礼乐刑政等制度不应该凌驾于人之上企图去改造人性,因为这些制度的产生本来 是为了满足人性发展的需要
B儒家理想的社会秩序不是通过制度构建而是依靠全体百姓自觉形成的礼制规范与社会习 俗来调整人际关系,稳定社会。 C.在多元化的传统法中由民间习俗和百姓日常生活交往规则所形成的礼,成为成文法制定所 必须遵循的“法的精神”。 D传统法自下而上的生成观中所包含的法律制度与其背后道德观念、价值原则之间的关系, 值得当下法律研究者思考借鉴。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1960年5月25日4时20分,中国登山队员王富洲、贡布和屈银华沿着北坡登上了珠穆 朗玛峰的顶峰,把五星红旗插上了地球最高点,创造了人类首次从北侧山脊登上地球之巅的 伟大壮举。电影《攀登者》并未对1960年的这一次攀登过程过多着墨。事实上,中国登山队 前后进行了四次行军,前三次分别到达了海拔6400米、7600米和8300米的高度,而从7600 米开始,我们的队员就已经在刷新中国登山的新高度。最后一次行军在1960年5月24日。 1975年,中国登山队重回珠峰,在这里架起了举世闻名的“中国梯”,但当时,队员们只能用 最原始的“人梯”方式战胜困难。冰雪太滑,登山队员屈银华便脱下鞋子,赤脚踩在队友身上 向上攀登。与电影《攀登者》中的曲松林一样,受伤的屈银华最后不 得不截去了双脚十个脚趾。电影《攀登者》将1960年和1975年两 代中国登山人的光荣与奋斗融在一起。1960年.前,已有不少攀登者 8300米) 从尼泊尔境内的珠峰南坡登顶,但中国境内的北坡却从未有人征服 号营地(7790米) 过。国际舆论中出现质疑边界划定的不和谐声音:“如果没有中国人 地(7028米) 能够从北坡登上珠穆朗玛峰,你们如何证明这是中国的领土?”尽管 前进营地(6500米) 1960年国家正面临着三年自然灾害的不利条件,但从北坡攀登珠峰 的任务依旧“刻不容缓”。对于当时的中国来说,这已不只是一次对 人类极限的挑战,也是捍卫国家领土和主权完整的政治任务。 过渡营地 1(580米 (摘编自《比电影精彩,他们 是真正的中国攀登者》 材料二 目前珠峰的商业攀登主要有两条路线:南坡从尼泊尔一侧登顶, 尼泊尔 珠程朗玛 大本营 5154米) 新京报》制图程强
B.儒家理想的社会秩序,不是通过制度构建而是依靠全体百姓自觉形成的礼制规范与社会习 俗来调整人际关系,稳定社会。 C.在多元化的传统法中,由民间习俗和百姓日常生活交往规则所形成的礼,成为成文法制定所 必须遵循的“法的精神”。 D.传统法自下而上的生成观中所包含的法律制度与其背后道德观念、价值原则之间的关系, 值得当下法律研究者思考借鉴。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材料一: 1960 年 5 月 25 日 4 时 20 分,中国登山队员王富洲、贡布和屈银华沿着北坡登上了珠穆 朗玛峰的顶峰,把五星红旗插上了地球最高点,创造了人类首次从北侧山脊登上地球之巅的 伟大壮举。电影《攀登者》并未对 1960 年的这一次攀登过程过多着墨。事实上,中国登山队 前后进行了四次行军,前三次分别到达了海拔 6400 米、7600 米和 8300 米的高度,而从 7600 米开始,我们的队员就已经在刷新中国登山的新高度。最后一次行军在 1960 年 5 月 24 日。 1975 年,中国登山队重回珠峰,在这里架起了举世闻名的“中国梯”,但当时,队员们只能用 最原始的“人梯”方式战胜困难。冰雪太滑,登山队员屈银华便脱下鞋子,赤脚踩在队友身上 向上攀登。与电影《攀登者》中的曲松林一样,受伤的屈银华最后不 得不截去了双脚十个脚趾。电影《攀登者》将 1960 年和 1975 年两 代中国登山人的光荣与奋斗融在一起。1960 年.前,已有不少攀登者 从尼泊尔境内的珠峰南坡登顶,但中国境内的北坡却从未有人征服 过。国际舆论中出现质疑边界划定的不和谐声音:“如果没有中国人 能够从北坡登上珠穆朗玛峰,你们如何证明这是中国的领土?”尽管 1960 年国家正面临着三年自然灾害的不利条件,但从北坡攀登珠峰 的任务依旧“刻不容缓”。对于当时的中国来说,这已不只是一次对 人类极限的挑战,也是捍卫国家领土和主权完整的政治任务。 (摘编自《比电影精彩,他们 是真正的中国攀登者》 材料二: 目前珠峰的商业攀登主要有两条路线:南坡从尼泊尔一侧登顶
北坡从中国一侧登顶。攀登珠峰行动,有大部分时间用于高海拔的拉练,让人体充分地适应 高海拔的环境,把高原反应降到最低。 北坡前进营地海拔是6500米,攀登者大多待在这里等候天气和适应高海拔。一号营地在 珠峰北坳,从前进营地到这里需要经过60度的陡坡,有些较宽的冰裂缝还需要架设梯子才能 通过。二号营地设立在7790米的地方,从一号营地到二号营地要行走在裸露的山脊上,这里 是攀登珠峰最困难的地方,也是珠峰著名的“大风口”。即便是天气理想的时候,也会有4∽ 5级的风。三号营地海拔7900米,大部分人都会在这里开始使用氧气。四号营地海拔8300 也称突击营地,登山者不会来这里过夜而是选择在这里短暂休息,然后开始冲顶。从突 击营地到顶峰一般要花费十几个小时,在这个海拔,连呼吸都是困难的事情。冲顶需要经过第 二台阶,这是一个陡峭的岩壁,虽然已经有“中国梯”,但是因为岩壁陡直,从这里上和下都非 常困难 (摘编自《攀登珠峰是一个什么样的过程?》) 材料三 人进入高原后,心脏增加收缩次数,以保证组织器官的血氧供应。初到高原时人们往往感 到胸闷气短,脉搏亦可增至80~90次/分,个别人可达100多次/分。由于血管感受器作用和体 液等影响,皮肤、腹腔脏器等血管收缩,血压上升。据调査,在高原每升高100米时, 人体红细胞约递增13万/立方毫米,血红蛋白约递增0.36克%。两者增加超过一定的限度, 则会出现多血症面容、手指紫绀等,这时要采取一定的治疗措施。进入高原后消化食物的唾 液、肠液、胆汁等分泌物较平原时减少,胃肠功能明显减弱,因此可能出现食欲不振、腹胀、 腹泻或便秘、上腹疼痛等一系列消化系统紊乱症状。中枢神经系统特别是大脑对缺氧极为敏 感。在轻度缺氧时,整个系统兴奋性增强,如情绪紧张、易激动等,继而岀现头痛、头晕失眠、 健忘等。如进入较高海拔则会由兴奋转入抑制过程,表现为嗜睡、神志淡漠、反应迟钝等, 少数重者会意志丧失甚至昏迷。所以,初到高原要少做体力活动及其他剧烈动作 (摘编自《高原贴士:高原环境对人体的影响》 4.下列关于“攀登珠峰”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3分) A.1960首次攀登与1975第二次冲顶,都面临着艰苦的条件,但攀登者均克服困难完成了 任务。 B.为了完成捍卫领土主权的政治任务,1960年国家登山队才从我国境内的北坡登顶珠穆 朗玛峰 C.攀登道路上设置多个营地,便于攀登者休息和补给,也让他们等候适合的天气并适应高
北坡从中国一侧登顶。攀登珠峰行动,有大部分时间用于高海拔的拉练,让人体充分地适应 高海拔的环境,把高原反应降到最低。 北坡前进营地海拔是 6500 米,攀登者大多待在这里等候天气和适应高海拔。一号营地在 珠峰北坳,从前进营地到这里需要经过 60 度的陡坡,有些较宽的冰裂缝还需要架设梯子才能 通过。二号营地设立在 7790 米的地方,从一号营地到二号营地要行走在裸露的山脊上,这里 是攀登珠峰最困难的地方,也是珠峰著名的“大风口”。即便是天气理想的时候,也会有 4~ 5 级的风。三号营地海拔 7900 米,大部分人都会在这里开始使用氧气。四号营地海拔 8300 米,也称突击营地,登山者不会来这里过夜而是选择在这里短暂休息,然后开始冲顶。从突 击营地到顶峰一般要花费十几个小时,在这个海拔,连呼吸都是困难的事情。冲顶需要经过第 二台阶,这是一个陡峭的岩壁,虽然已经有“中国梯”,但是因为岩壁陡直,从这里上和下都非 常困难。 (摘编自《攀登珠峰是一个什么样的过程?》) 材料三: 人进入高原后,心脏增加收缩次数,以保证组织器官的血氧供应。初到高原时人们往往感 到胸闷气短,脉搏亦可增至 80~90 次/分,个别人可达 100 多次/分。由于血管感受器作用和体 液等影响,皮肤、腹腔脏器等血管收缩,血压上升。据调查,在高原每升高 100 米时, 人体红细胞约递增 13 万/立方毫米,血红蛋白约递增 0. 36 克%。两者增加超过一定的限度, 则会出现多血症面容、手指紫绀等,这时要采取一定的治疗措施。进入高原后消化食物的唾 液、肠液、胆汁等分泌物较平原时减少,胃肠功能明显减弱,因此可能出现食欲不振、腹胀、 腹泻或便秘、上腹疼痛等一系列消化系统紊乱症状。中枢神经系统特别是大脑对缺氧极为敏 感。在轻度缺氧时,整个系统兴奋性增强,如情绪紧张、易激动等,继而出现头痛、头晕失眠、 健忘等。如进入较高海拔则会由兴奋转入抑制过程,表现为嗜睡、神志淡漠、反应迟钝等, 少数重者会意志丧失甚至昏迷。所以,初到高原要少做体力活动及其他剧烈动作。 (摘编自《高原贴士:高原环境对人体的影响》 4.下列关于“攀登珠峰”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3 分) A.1960 首次攀登与 1975 第二次冲顶,都面临着艰苦的条件,但攀登者均克服困难完成了 任务。 B.为了完成捍卫领土主权的政治任务,1960 年国家登山队才从我国境内的北坡登顶珠穆 朗玛峰。 C.攀登道路上设置多个营地,便于攀登者休息和补给,也让他们等候适合的天气并适应高
海拔 D.攀登珠峰时,气压低,缺氧,人体需进行-系列的调节,才能够适应高原的生活与各种. 活动。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电影《攀登者》对1960年的这一次攀登过程着墨不多,而将其与1975年中国登山人的 光荣与奋斗融在一起 B.中国早期的攀登者在珠峰第二台阶处留下的“中国梯”,为世界后来所有珠峰攀登者都 提供了非常大的帮助 C.海拔越高,环境越恶劣,攀登的困难也就越大,所以随着海拔的升高,营地之间的海拔高 度差也就越来越小 D.人体内红细胞和血红蛋白的数量增加到一定的限度之后会发生一系列不良反应,所以 到了高原不能剧烈活动 6我国两代珠峰攀登者在登顶过程中克服了哪些困难?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风云初记(节选) 孙犁 田大瞎子这几天,整天躺在炕上,茶饭无心。那天听见汽车叫,他以为是日本人来了,抓起 小太阳旗儿就往街上跑,唯恐欢迎得迟了。到街上一看,竟是自己的儿妇,披着军装,跟着共产 党高翔回来了,他赶紧把小旗一卷,挟在胳膊底下,低头回家,从此就没有起炕。他的女人见他 愁眉不展,怕闷出病来,就劝他到外边转转。田大瞎子斥打她说:“你不要管我!还有什么地方 可以去?连自己的儿妇都跟了他们,我还有脸出门见人!” “提那个不要脸的东西干什么?”他的女人咬着牙说,“只当她死了,耀武回来我二话不 说,就叫他写休书散了她!”“这不用你操心!”田大瞎子说,“等不到你儿子回来,她就不是你 家的人了!” 风沙吹打着新糊的窗纸,河滩里开大会的声音,一阵一阵地扑到屋里来。田大瞎子说:“他 们又要造反。去!把大门插上,我懒得听这种声音!” 他的女人刚要爬下炕来去插门,小做活儿的芒种,穿着一身新军装,背着一支大枪进来 了,直家的立在正当屋。田大瞎子的女人又爬回去了
海拔。 D.攀登珠峰时,气压低,缺氧,人体需进行-系列的调节,才能够适应高原的生活与各种. 活动。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电影《攀登者》对 1960 年的这一次攀登过程着墨不多,而将其与 1975 年中国登山人的 光荣与奋斗融在一起。 B.中国早期的攀登者在珠峰第二台阶处留下的“中国梯”,为世界后来所有珠峰攀登者都 提供了非常大的帮助。 C.海拔越高,环境越恶劣,攀登的困难也就越大,所以随着海拔的升高,营地之间的海拔高 度差也就越来越小。 D.人体内红细胞和血红蛋白的数量增加到--定的限度之后会发生--系列不良反应,所以 到了高原不能剧烈活动。 6.我国两代珠峰攀登者在登顶过程中克服了哪些困难?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6 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风云初记(节选) 孙犁 田大瞎子这几天,整天躺在炕上,茶饭无心。那天听见汽车叫,他以为是日本人来了,抓起 小太阳旗儿就往街上跑,唯恐欢迎得迟了。到街上一看,竟是自己的儿妇,披着军装,跟着共产 党高翔回来了,他赶紧把小旗一卷,挟在胳膊底下,低头回家,从此就没有起炕。他的女人见他 愁眉不展,怕闷出病来,就劝他到外边转转。田大瞎子斥打她说:“你不要管我!还有什么地方 可以去?连自己的儿妇都跟了他们,我还有脸出门见人!” “提那个不要脸的东西干什么?”他的女人咬着牙说,“只当她死了,耀武回来我二话不 说,就叫他写休书散了她!”“这不用你操心!”田大瞎子说,“等不到你儿子回来,她就不是你 家的人了!” 风沙吹打着新糊的窗纸,河滩里开大会的声音,一阵一阵地扑到屋里来。田大瞎子说:“他 们又要造反。去!把大门插上,我懒得听这种声音!” 他的女人刚要爬下炕来去插门,小做活儿的芒种,穿着一身新军装,背着一支大枪进来 了,直家的立在正当屋。田大瞎子的女人又爬回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