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界市2015年普通高中一年级第一学期期末联考 语文试题卷(A) 考生注意: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共18道小题,共 8页。时量150分钟,满分150分。考生必须在答题卡上答题,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 效 第I卷阅读题(共70分) 甲必考题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碎片化阅读”是一种“反阅读 所谓碎片化阅读,一般指的是在互联网时代,人们通过微博、微信等网络平台摄入碎片 化的信息,这种通过手机等智能终端进行的不完整的、断断续续的阅读模式被称为碎片化阅 对于碎片化阅读的利弊,存在很大争议。反对者或者说担忧者认为,碎片化阅读的坏处 包括无法形成完整有逻辑的知识体系、弱化思考能力、摒弃深度阅读、容易遗忘、易受情绪 牵制、丧失阅读的文化意义等;洏而赞赏者或者说支持者认为碎片化阅读的好处是快捷、方便、 高效、门槛低、信息量大、增加阅读和学习的兴趣、形成与他人的共同话题、娱乐时尚 从某种角度讲,碎片化阅读的所谓“好处”其实恰恰是其弊端所在。或者说,对碎片化 阅读的不同态度,恰恰源自对碎片化阅读诸特征的不同角度的解读 首先,和深度阅读相比,碎片化阅读削弱了阅读的自主性。在精神产品极度匮乏的年代, 求知欲旺盛的人们往往是饥不择食,有什么读什么;但是在今天所谓“信息爆炸”的时代, 人们面对互联网和智能终端上的海量信息,又陷入一种选择的焦虑。比如赞同碎片化阅读的 种意见就认为这可以“形成与他人的共同话题”,其实这恰恰是阅读缺乏个性和自主性的 种表现—不知道读什么,那蹴就大家读什么我读什么。正因其“信息量大”的特点,所以 大量的时间其实耗费在信息的筛选上,而碎片化阅读其实在这样的筛选过程中已经完成了 点开不同标题的过程,其实就是阅读的过程,这不是时间的有效利用,而是时间的有效 浪费,它让碎片化的时间变成碎片化的人生 所以第二,碎片化阅读又是—种没有超越性的阅读。阅渎是对现实生存处境的—种提升 而不是迎合,但是碎片化阅读恰恰不能使人超越生存,而是迎合生存甚至陷入生存。在紧张 的工作之余,在极端有限的时间里,在没有任何阅读计划的前提下,人们更愿意抱着休闲消 遣的态度,以“娱乐时尚”为目的,选择那些轻松有趣的文字,排斥有深度有挑战性的烧脑 文章。有人说,碎片化阅读让某些不读书的人开始读书—一—在某种层面这确乎是事实,尤其 是微信有一个特点,就是它使得很多原来从不读书甚至从不看报的人都开始种“阅读” 但是这是怎样的一种阅读呢?众多庸俗化的心灵鸡汤、无数伪科学乃至反科学的“健康知 识″,大量多年前就已经被揭露的谣言……这样的阅读不但不会提升人生境界,反倒恰恰固 化了原有的偏见和谬误;它不但没有让琐碎卑微的人生得到丝毫反省和超越,反倒使其获得 了—种“知识”“观念”层面的肯定——这样的阅读不是醒酒汤,而是麻醉剂 从而归根到底,第三,如果一个人的阅读只有碎片化阅读,那么与真正的深度阅读相比 碎片化阅读就成为一种“反阅读”—它使人误以为自己利用了碎片化的时间,其实是陷入 了一种更体面、更坦然的浪费时间的方式;它使人误以为自己在阅读,其实是在做着一件与 真正的阅读应该达到的目的完全相反的事情。 怎么在碎片化的时间里,不陷入碎片化的阅读呢?北宋先贤欧阳修夫子自道,平生读书 写作有“三上”:枕上、马上、厕上。这对于今人如何使用碎片化的时间,是一个很好的 启发,那就是做阅读和时间的主人,用完整系统持久的阅读,连缀起时间的碎片—试一试
张家界市 2015 年普通高中一年级第一学期期末联考 语文试题卷(A) 考生注意: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共 18 道小题,共 8 页。时量 150 分钟,满分 150 分。考生必须在答题卡上答题,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 效。 第Ⅰ卷 阅读题 (共 70 分)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碎片化阅读”是一种“反阅读” 所谓碎片化阅读,一般指的是在互联网时代,人们通过微博、微信等网络平台摄入碎片 化的信息,这种通过手机等智能终端进行的不完整的、断断续续的阅读模式被称为碎片化阅 读。 对于碎片化阅读的利弊,存在很大争议。反对者或者说担忧者认为,碎片化阅读的坏处 包括无法形成完整有逻辑的知识体系、弱化思考能力、摒弃深度阅读、容易遗忘、易受情绪 牵制、丧失阅读的文化意义等;而赞赏者或者说支持者认为碎片化阅读的好处是快捷、方便、 高效、门槛低、信息量大、增加阅读和学习的兴趣、形成与他人的共同话题、娱乐时尚。 从某种角度讲,碎片化阅读的所谓“好处”其实恰恰是其弊端所在。或者说,对碎片化 阅读的不同态度,恰恰源自对碎片化阅读诸特征的不同角度的解读。 首先,和深度阅读相比,碎片化阅读削弱了阅读的自主性。在精神产品极度匮乏的年代, 求知欲旺盛的人们往往是饥不择食,有什么读什么;但是在今天所谓“信息爆炸”的时代, 人们面对互联网和智能终端上的海量信息,又陷入一种选择的焦虑。比如赞同碎片化阅读的 一种意见就认为这可以“形成与他人的共同话题”,其实这恰恰是阅读缺乏个性和自主性的 一种表现——不知道读什么,那就大家读什么我读什么。正因其“信息量大”的特点,所以 大量的时间其实耗费在信息的筛选上,而碎片化阅读其实在这样的筛选过程中已经完成了 ——点开不同标题的过程,其实就是阅读的过程,这不是时间的有效利用,而是时间的有效 浪费,它让碎片化的时间变成碎片化的人生。 所以第二,碎片化阅读又是一种没有超越性的阅读。阅读是对现实生存处境的一种提升 而不是迎合,但是碎片化阅读恰恰不能使人超越生存,而是迎合生存甚至陷入生存。在紧张 的工作之余,在极端有限的时间里,在没有任何阅读计划的前提下,人们更愿意抱着休闲消 遣的态度,以“娱乐时尚”为目的,选择那些轻松有趣的文字,排斥有深度有挑战性的烧脑 文章。有人说,碎片化阅读让某些不读书的人开始读书——在某种层面这确乎是事实,尤其 是微信有一个特点,就是它使得很多原来从不读书甚至从不看报的人都开始一种“阅读”, 但是这是怎样的一种阅读呢?众多庸俗化的心灵鸡汤、无数伪科学乃至反科学的“健康知 识”,大量多年前就已经被揭露的谣言……这样的阅读不但不会提升人生境界,反倒恰恰固 化了原有的偏见和谬误;它不但没有让琐碎卑微的人生得到丝毫反省和超越,反倒使其获得 了一种“知识”“观念”层面的肯定——这样的阅读不是醒酒汤,而是麻醉剂。 从而归根到底,第三,如果一个人的阅读只有碎片化阅读,那么与真正的深度阅读相比, 碎片化阅读就成为一种“反阅读”——它使人误以为自己利用了碎片化的时间,其实是陷入 了一种更体面、更坦然的浪费时间的方式;它使人误以为自己在阅读,其实是在做着一件与 真正的阅读应该达到的目的完全相反的事情。 怎么在碎片化的时间里,不陷入碎片化的阅读呢?北宋先贤欧阳修夫子自道,平生读书 写作有“三上”:枕上 、马上、厕上。这对于今人如何使用碎片化的时间,是一个很好的 启发,那就是做阅读和时间的主人,用完整系统持久的阅读,连缀起时间的碎片——试一试
利用琐碎的时间读完一部经典,而不是在微信朋友圈里点赞。 1.下列关于“碎片化阅读”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碎片化阅读,一般是指在互联网时代,人们通过微博、微信等网络平台摄入碎片化 信息的阅读方式 B.碎片化阅读,是指通过手机等智能终端进行的不完整的、断断续续的阅读模式。 C.碎片化阅读,不能使人超越生存,而是迎合生存甚至陷入生存,是一种没有超 越性的阅读。 D.碎片化阅读快捷、方便、高效、门槛低、信息量大,和深度阅读相比,碎片化 阅读增强了阅读的自主性。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如果一个人的阅读只有碎片化阅读,那么与真正的深度阅读相比,碎片化阅读 就成为一种“反阅读”。 碎片化阅读可以“形成与他人的共同话题”的观点,恰恰是阅读缺乏个性和自 主性的一种表现。 C.碎片化阅读的好处是使得很多原来从不读书甚至从不看报的人都开始一种“阅 读 D.在今天所谓“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面对互联网和智能终端上的海量信息 陷入了一种选择的焦虑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互联网和智能终端上点标题式的阅读,不是时间的有效利用,而是时间的有 效浪费,它让碎片化的时间变成碎片化的人生 B.阅读网上众多的心灵鸡汤、无数的“健康知识”,大量的谣言,不但不会提升 人生境界,反倒恰恰固化了原有的偏见和谬误。 C.在紧张的工作之余,人们更愿意抱着休闲消遣的态度,以“娱乐时尚”为目 的,说明碎片化阅读还是很有市场的 D.要想在碎片化的时间里,不陷入碎片化的阅读,就要做阅读和时间的主人,用 完整系统持久的阅读,连缀起时间的碎片 、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秦将王翦破赵,虏赵王,尽收其地,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 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曰:“秦兵旦暮渡易水,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荆卿曰 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金千斤,邑 万家。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太 子日:“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 井鞠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见樊於期,曰:“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今闻购樊将军之首,金干斤,邑万家,将奈何?″樊将军伵天太息流涕曰:“吾每念,常痛于骨 髓,顾不知所出耳『轲日:“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报将军之仇者,何如?”於期乃 前日:“为之奈何?”″荆鞠日:“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秦王必喜而善见臣。臣左手把其袖,而 右手拱其胸,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陵之恥除矣。将军岂有意乎?″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 曰:“此臣之日夜切齿揿心也,乃今得闻教!遂自刎。 太子闻之,驰往,伏尸而哭,极哀。既已,不可奈何,乃遂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得赵人徐夫人之匕首取之百金使工以药淬之以试人血濡缕 人无不立死者。乃为装遣荆轲。 燕国有勇士秦武阳,年十二,杀人,人不敢与忤视。乃令秦武阳为副。 荆轲有所待,欲与俱,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 顷之未发,太子迟之。疑其有改悔,乃复请之曰:“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丹请先
利用琐碎的时间读完一部经典,而不是在微信朋友圈里点赞。 1.下列关于“碎片化阅读”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3 分) A.碎片化阅读,一般是指在互联网时代,人们通过微博、微信等网络平台摄入碎片化 信息的阅读方式。 B.碎片化阅读,是指通过手机等智能终端进行的不完整的、断断续续的阅读模式。 C.碎片化阅读,不能使人超越生存,而是迎合生存甚至陷入生存,是一种没有超 越性的阅读。 D.碎片化阅读快捷、方便、高效、门槛低、信息量大,和深度阅读相比,碎片化 阅读增强了阅读的自主性。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3 分) A.如果一个人的阅读只有碎片化阅读,那么与真正的深度阅读相比,碎片化阅读 就成为一种“反阅读”。 B.碎片化阅读可以“形成与他人的共同话题”的观点,恰恰是阅读缺乏个性和自 主性的一种表现。 C.碎片化阅读的好处是使得很多原来从不读书甚至从不看报的人都开始一种“阅 读”。 D.在今天所谓“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面对互联网和智能终端上的海量信息, 陷入了一种选择的焦虑。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在互联网和智能终端上点标题式的阅读,不是时间的有效利用,而是时间的有 效浪费,它让碎片化的时间变成碎片化的人生。 B.阅读网上众多的心灵鸡汤、无数的“健康知识”,大量的谣言,不但不会提升 人生境界,反倒恰恰固化了原有的偏见和谬误。 C.在紧张的工作之余,人们更愿意抱着休闲消遣的态度,以“娱乐时尚”为目 的,说明碎片化阅读还是很有市场的。 D.要想在碎片化的时间里,不陷入碎片化的阅读,就要做阅读和时间的主人,用 完整系统持久的阅读,连缀起时间的碎片。 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秦将王翦破赵,虏赵王,尽收其地,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 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曰 :“秦兵旦暮渡易水,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荆卿曰: “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金.千斤,邑 万家。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太 子曰:“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 荆轲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见樊於期,曰:“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今闻购樊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吾每念,常痛于骨 髓,顾计不知所出耳!”轲曰:“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报将军之仇者,何如?”於期乃 前曰:“为之奈何?”荆轲曰:“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秦王必喜而善见臣。臣左手把其袖,而 右手揕其胸,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将军岂有意乎?”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 曰:“此臣之日夜切齿拊心也,乃今得闻教!”遂自刎。[来源:学科网ZXXK] 太子闻之,驰往,伏尸而哭,极哀。既已,不可奈何,乃遂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得赵人徐夫人之匕首取之百金使工以药淬之以试人血濡缕 人无不立死者。乃为装遣荆轲。 燕国有勇士秦武阳,年十二,杀人,人不敢与忤视。乃令秦武阳为副。 荆轲有所待,欲与俱,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 顷之未发,太子迟之。疑其有改悔,乃复请之曰:“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丹请先
遣秦武阳!荆轲怒,叱太子日:“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今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 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遂发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 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节选自《荆 轲刺秦王》) 4.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得赵人徐夫人之匕首/取之/百金使工/以药淬之/以 试人/血濡缕/人无不立死者 B.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得赵人徐夫人之匕首/取之百金/使工以药淬之/以 试人血/濡缕人/无不立死者 C.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得赵人徐夫人之匕首/取之百金/使工以药淬之/以 试人/血濡缕/人无不立死者 D.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得赵人徐夫人之匕首/取之/百金使工以药淬之/以 试人血/濡缕人/无不立死者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足下,对对方的尊称,译为您”。属于历史词,现已不再使用 B.金,先秦甚至秦汉时期,白银还没有成为货币,“金”就是铜。 C.祖,临行时祭祖先,引申为饯行和送别 D.变徴,古时音乐分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音,变徵是徴音的变 调,声调悲凉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樊於期因为家境贫困受到太子丹的接济,所以当太子丹希望得到樊将军的首级 来献给秦国,以便完成刺秦计划时,樊於期毫不犹豫地答应了。 B.荆轲对樊於期说,刺秦王的目的是“解燕国之患”,“报将军之仇”,除“燕 国见陵之耻”,表现了荆轲为国分忧的思想品质。 C.过了一阵还没动身,太子嫌荆轲走晚了,怀疑他有改变初衷和后悔的念头,就 又请求他早点动身,这一情节表现了太子丹生性多疑的性格特点 D.易水诀别的场面,作者通过“士皆垂泪涕泣”“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等细 节描写,渲染了凄凉悲怆的氛围和同仇敌忾的气势。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 译文 (2)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椹其胸,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译文: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金陵酒肆留别 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唤客尝 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2不行③各尽觞。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注释:①【压酒】压酒糟取出酒汁,即新酿的美酒。②【欲行】要走者,指诗人自己。③【不行】不 走者,指金陵子弟 8.这首诗前四句描写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有什么作用?请简要赏析。(4分) 9.《四溟诗话》评此诗说:“妙在结语。”结尾两句妙在哪里?请简要分析。(5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8分)
遣秦武阳!”荆轲怒, 叱太子曰:“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今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 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遂发。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 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节选自《荆 轲刺秦王》) 4.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得赵人徐夫人之匕首/取之/百金使工/以药淬之/以 试人/血濡缕/人无不立死者 B.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得赵人徐夫人之匕首/取之百金/使工以药淬 之/以 试人血/濡缕人/无不立死者 C.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得赵人徐夫人之匕首/取之百金/使工以药淬之/以 试人/血濡缕/人无不立死者 D.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得赵人徐夫人之匕首/取之/百金使工以药淬之/以 试人血/濡缕人/无不立死者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足下,对对方的尊称,译为“您”。属于历史词,现已不再使用。 B.金,先秦甚至秦汉时期,白银还没有成为货币,“金”就是铜。 C.祖,临行时祭祖先,引申为饯行和送别。 D.变徵,古时音乐分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音,变徵是徵音的变 调,声调悲凉。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樊於期因为家境贫困受到太子丹的接济,所以当太子丹希望得到樊将军的首级 来献给秦国,以便完成刺秦计划时,樊於期毫不犹豫地答应了。 B.荆轲对樊於期说,刺秦王的目的是“解燕国之患”,“报将军之仇”,除“燕 国见陵之耻”,表现了荆轲为国分忧的思想品质。 C.过了一阵还没动身,太子嫌荆轲走晚了,怀疑他有改变初衷和后悔的念头,就[ 来源: Z x xk .Co m] 又请求他早点动身,这一情节表现了太子丹生性多疑的性格特点。 D.易水诀别的场面,作者通过“士皆垂泪涕泣”“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等细 节描写,渲染了凄凉悲怆的氛围和同仇敌忾的气势。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 译文: (2)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译文: (二)古代诗歌阅读(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8-9 题。 金陵酒肆留别 李 白 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①唤客尝。 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②不行③各尽觞。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注释:①【压酒】压酒糟取出酒汁,即新酿的美酒。②【欲行】要走者,指诗人自己。③【不行】不 走者,指金陵子弟。 8.这首诗前四句描写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有什么作用?请简要赏析。 (4 分) 9.《四溟诗话》评此诗说:“妙在结语。”结尾两句妙在哪里?请简要分析。(5 分)[来源:学+科+网] (三)名篇名句默写(8 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8分,每空1分) (1)《诗经·氓》中运用比兴手法,表现女子青春年华,容颜润泽,暗示女主人公和“氓” 之间浓情蜜意的两句是:“ (2)《离骚》中表现屈原为了自己追求的目标九死不悔的两句是: (3)《出师表》陈述作者临危受命的两句是:“ (4)《次北固山下》描绘涨潮时水面宽阔,帆船顺风而行的两句是: 乙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 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按所答的第一大题评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成都的春天 刘大杰 成都天气,热的时候不过热,冷的时候不过冷,水分很多,阴晴不定,宜于养花木,不 宜于养人。因此,住在成都的人,气色没有好的,而花木无一不好。在北平江南一带看不见 的好梅花,成都有,在外面看不见的四五丈高的玉兰,二三丈高的夹竹桃,成都也有。据外 国人说,成都的兰花,在三百种以上。外面把兰花看重得宝贝一样,这里的兰,真是遍地都 是,贱得如江南一带的油菜花,三分钱买一大把,你可以插好几瓶。从外面来的朋友,没有 个人不骂成都的天气,但没有一个不爱成都的花木 成都这城市,有一点京派的风味。栽花种花,对酒品茗,在生活中占了很重要的一部分。 个穷人家住的房子,院子里总有几十株花草,一年四季,不断地开着鲜艳的花。他们都懂 得培植,懂得衬贴。一丛小竹的旁面,栽着几树桃。绿梅的旁面衬着红梅,蔷薇的附近,植 着橙柑,这种衬贴扶持,显出调和,显出不单调 成都的春天,恐怕要比北平江南早一月到两月罢。二月半到三月半,是梅花盛开的时候 街头巷尾,院里墙间,无处不是梅花的颜色。绿梅以清淡胜,朱砂以娇艳胜,粉梅则品不高, 然在无锡梅园苏州邓尉所看见的,则全是这种粉梅也。¨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林和靖先生的诗确是做得好,但这里的好梅花,他恐怕还没有见过。碧绿,雪白,粉红,朱 红,各种各样的颜色,配合得适宜而又自然,真配得上“香雪海”那三个字 现在是三月底,梅兰早已谢了,正是海棠玉兰桃杏梨李迎春各种花木争奇斗艳的时候 杨柳早已拖着柔媚的长条,在百花潭浣花溪的水边悠悠地飘动。大的鸟小的鸟,颜色很好看 不知道名字,飞来飞去地唱着歌。薛涛林公园也充满了春意,有老诗人在那里吊古,有青年 男女在那里游春。有的在吹箫唱曲,有的在垂钓弹筝,这种情味,比起西湖上的风光,全 是两样。 花朝,是成都花会开幕的日子。地点在南门外十二桥边的青羊宫。花会期有一个月。这 是—个成都青年男女解放的时期。花会与上海的浴佛节有点相像不过成都的是以卖花为主, 再辅助着各种游艺与各地的出产。平日我们在街上不容易看到艳妆的妇女,到这时候,成 都人倾城而岀,买花的,卖花的,看人的,被人看的,磨肩擦背,真是拥挤得不堪。高跟鞋 花裤,桃色的衣裳,卷卷的头发,五光十色,无奇不有,与其说是花会,不如说是成都人展 览会。好像是闷居了一年的成都人,都要借这个机会来发泄一下似的,醉的大醉,闹的大闹 最高兴的,还是小孩子,手里抱着风车风筝,口里嚼着糖,唱着回城去,想着古人的“无人 不道看花回”的句子,真是最妥当也没有的了。 到百花潭去走走,那情境也极好。对面就是工部草堂,一只有篷顶的渡船,时时预备在 那里,你摇一摇手,他就来渡你过去。一潭水清得怪可爱,水浅地方的游鱼,望得清清楚楚 无论你什么时候去,总有一堆人在那里钓鱼。不管有鱼无鱼,他们都能忍耐地坐在那里,谈 谈笑笑,总要到黄昏时候,才群群地进城。堤边十几株大杨柳,垂着新绿的长条,尖子 都拂在水面上,微风过去,在水面上摇动着美丽的波纹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8 分,每空 1 分) (1)《诗经•氓》中运用比兴手法,表现女子青春年华,容颜润泽,暗示女主人公和“氓” 之间浓情蜜意的两句是:“ , 。” (2)《离骚》中表现屈原为了自己追求的目标九死不悔的两句是:“ , 。” (3)《出师表》陈述作者临危受命的两句是:“ , 。” (4)《次北固山下》描绘涨潮时水面宽阔,帆船顺风而行的两句是:“ , 。” 乙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 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按所答的第一大题评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 分) 1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成都的春天 刘大杰 成都天气,热的时候不过热,冷的时候不过冷,水分很多,阴晴不定,宜于养花木,不 宜于养人。因此,住在成都的人,气色没有好的,而花木无一不好。在北平江南一带看不见 的好梅花,成都有,在外面看不见的四五丈高的玉兰,二三丈高的夹竹桃,成都也有。据外 国人说,成都的兰花,在三百种以上。外面把兰花看重得宝贝一样,这里的兰,真是遍地都 是,贱得如江南一带的油菜花,三分钱买一大把,你可以插好几瓶。从外面来的朋友,没有 一个人不骂成都的天气,但没有一个不爱成都的花木。 成都这城市,有一点京派的风味。栽花种花,对酒品茗,在生活中占了很重要的一部分。 一个穷人家住的房子,院子里总有几十株花草,一年四季,不断地开着鲜艳的花。他们都懂 得培植,懂得衬贴。一丛小竹的旁面,栽着几树桃。绿梅的旁面衬着红梅,蔷薇的附近,植 着橙柑,这种衬贴扶持,显出调和,显出不单调。 成都的春天,恐怕要比北平江南早一月到两月罢。二月半到三月半,是梅花盛开的时候, 街头巷尾,院里墙间,无处不是梅花的颜色。绿梅以清淡胜,朱砂以娇艳胜,粉梅则品不高, 然在无锡梅园苏州邓尉所看见的,则全是这种粉梅也。“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林和靖先生的诗确是做得好,但这里的好梅花,他恐怕还没有见过。碧绿,雪白,粉红,朱 红,各种各样的颜色,配合得适宜而又自然,真配得上“香雪海”那三个字。 现在是三月底,梅兰早已谢了,正是海棠玉兰桃杏梨李迎春各种花木争奇斗艳的时候。 杨柳早已拖着柔媚的长条,在百花潭浣花溪的水边悠悠地飘动。大的鸟小的鸟,颜色很好看, 不知道名字,飞来飞去地唱着歌。薛涛林公园也充满了春意,有老诗人在那里吊古,有青年 男女在 那里游春。有的在吹箫唱曲,有的在垂钓弹筝,这种情味,比起西湖上的风光,全 是两样。 花朝,是成都花会开幕的日子。地点在南门外十二桥边的青羊宫。花会期有一个月。这 是一个成都青年男女解放的时期。花会与上海的浴佛节有点相像,不过成都的是以卖花为主, 再辅助 着各种游艺与各地的出产。平日我们在街上不容易看到艳妆的妇女,到这时候,成 都人倾城而出,买花的,卖花的,看人的,被人看的,磨肩擦背,真是拥挤得不堪。高跟鞋, 花裤,桃色的衣裳,卷卷的头发,五光十色,无奇不有,与其说是花会,不如说是成都人展 览会。好像是闷居了一年的成都人,都要借这个机会来发泄一下似的,醉的大醉,闹的大闹, 最高兴的,还是小孩子,手里抱着风车风筝,口里嚼着糖,唱着回城去,想着古人的“无人 不道看花回”的句子,真是最妥当也没有的了。 到百花潭去走走,那情境也极好。对面就是工部草堂,一只有篷顶的渡船,时时预备在 那里,你摇一摇手,他就来渡你过去。一潭水清得怪可爱,水浅地方的游鱼,望得清清楚楚, 无论你什么时候去,总有一堆人在那里钓鱼。不管有鱼无鱼,他们都能忍耐地坐在那里,谈 谈笑笑,总要到黄昏时候,才一群一群地进城。堤边十几株大杨柳,垂着新绿的长条,尖子 都拂在水面上,微风过去,在水面上摇动着美丽的波纹
没有事的时候,你可以到茶馆里去坐一坐。茶馆在成都真是遍地都是,一把竹椅,一张 不成样子的木板桌,你可以泡一碗茶(只要三分钱),可以坐一个下午。在那里你可以看到许 多平日你看不见的东西。有的卖字画,有的卖图章,有的卖旧衣服。你有时候,可以用最少 的钱,买到一些很好的物品。郊外的茶馆,有的临江,有的在花木下面,你坐在那里,喝茶 吃花生米,可以悠悠地欣赏自然,或是读书,或是睡觉,你都很舒服。高起兴来,还可以叫 来一两样菜,半斤酒,可以喝得醺醺大醉,坐着车子进城。你所感到的,只是轻松与悠闲 如外面都市中的那种紧张的空气,你会一点也感不到。我时常想,一个人在成都住得太久了 会变成一个懒人,一个得过且过的懒人 (选自《宇宙风》第16期,1936年5月1日) (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文章第1段把成都的季节与外地的季节作对比,把成都的花与外地的花作对比, 写出了成都的春天“宜于养花木,不宜于养人”的特点 文章第3段引用林和靖“疏影横斜水淸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很好地表现了成 都梅花的独特之处,真是美妙绝伦。 C.写杨柳“拖着柔媚的长条,在百花潭浣花溪的水边悠悠地飘动”,运用了拟 人的修辞手法,生动的表现了杨柳柔媚的姿态和微风扶柳轻飘的动态,十分 惹人怜爱。 D.作者写薛涛林公园的春意时,不仅着重突出此公园的风景特色,还用西湖上 的风光来反衬薛涛林公园的风光 E.文章选材丰富,既有自然之景,又有风俗人情,多姿多彩,可谓“形散”之 但由于作者用热爱、眷恋的情感将它们串成一体,故毫无散乱之感 (2)本文题目是《成都的春天》,文章写出了成都春天的哪些特点?请分条概括。(6分) (3)文章第5段中的画线语句运用了何种表达技巧?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4)有人认为,文中所写成都人的“悠闲”虽然令人羡慕,但与当代生活的快节奏是格格不 入的。对此,你有何见解?凊请联系现实谈一谈。(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屠呦呦:四十六年坚守,赢得了世界喝彩 瑞典当地时间12月10日下午4点30分,全世界的目光从这一刻开始聚焦`在斯德哥 尔摩音乐厅。当身着一袭紫色礼裙的中国科学家屠呦呦硏究员从瑞典国王卡尔十六世古斯 塔夫手中接过诺奖奖章和证书的时候,庄严的会场里掌声经久不息。 6年的坚守,让这位85岁的老人为中国赢得了世界的尊重。3天前,屠呦呦在出席卡 罗琳医学院举办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演讲会时,新华社记者拍下了令人感动的 幕:诺贝尔主题演讲会的主持人,卡罗琳医学院传染病学教授 Jan andersson先生在屠呦呦 演讲过程中一直跪在地上,一只手从后面扶着这位85岁的老人,另一只手为她拿着话筒 30分钟里始终保持着这个姿势,一动不动。 在诺奖得主演讲会上,提及46年前的那场战役”,85岁的屠呦呦仍然记忆犹新:1969 年,中医科学院中药硏究所参加全国523项目,她被指定为课题组组长,承担抗疟中药的 研发。接受任务后,屠呦呦开始搜集整理历代中医药典籍,走访名老中医,同时调阅大量民 间方药,编写出以640种中草药为主的《疟疾单验方集》。屠呦呦说:“正是这些信息的收集 和解析铸就了青蒿素发现的基础,这也是中药新药研究有别于—般植物药硏发的地方。” 虽然有了这样一本验方集”,但要从640种药物中筛选出对疟疾真正有效的药物,其难 度可想而知。屠呦呦和她的队友们曾一度陷λ到硏究的泥淖中,找不到理想的岀路。面对 挫折,屠呦呦也曾苦闷。她后来回忆说:我也怀疑自己的路子是不是走对了,但我不想放 弃。当她再次认真翻阅起曾岀现抗疟苗头的几个药物的历代文献时,东晋葛洪所著《肘后 备急方》中记载的青蒿一握,以水一升渍,绞取汁,尽服之的描述给了她新的启迪,也为 青蒿素的成功提取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
没有事的时候,你可以到茶馆里去坐一坐。茶馆在成都真是遍地都是,一把竹椅,一张 不成样子的木板桌,你可以泡一碗茶(只要三分钱),可以坐一个下午。在那里你可以看到许 多平日你看不见的东西。有的卖字画,有的卖图章,有的卖旧衣服。你有时候,可以用最少 的钱,买到一些很好的物品。郊外的茶馆,有的临江,有的在花木下面,你坐在那里,喝茶, 吃花生米,可以悠悠地欣赏自然,或是读书,或是睡觉,你都很舒服。高起兴来,还可以叫 来一两样菜,半斤酒,可以喝得醺醺大醉,坐着车子进城。你所感到的,只是轻松与悠闲, 如外面都市中的那种紧张的空气,你会一点也感不到。我时常想,一个人在成都住得太久了, 会变成一个懒人,一个得过且过的懒人。 (选自《宇宙风》第 16 期,1936 年 5 月 1 日) (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 ...的两项是( )(5 分) A.文章第 1 段把成都的季节与外地的季节作对比,把成都的花与外地的花作对比, 写出了成都的春天“宜于养花木,不宜于养人”的特点。 B.文章第 3 段引用林和靖“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很好地表现了成 都梅花的独特之处,真是美妙绝伦。 C.写杨柳“拖着柔媚的长条,在百花潭浣花溪的水边悠悠地飘动”,运用了拟 人的修辞手法,生动的表现了杨柳柔媚的姿态和微风扶柳轻飘的动态,十分 惹人怜爱。 D.作者写薛涛林公园的春意时,不仅着重突出此公园的风景特色,还用西湖上 的风光来反衬薛涛林公园的风光。 E.文章选材丰富,既有自然之景,又有风俗人情,多姿多彩,可谓“形散”之 极;但由于作者用热爱、眷恋的情感将它们串成一体,故毫无散乱之感。 (2)本文题目是《成都的春天》,文章写出了成都春天的哪些特点?请分条概括。(6 分) (3)文章第 5 段中的画线语句运用了何种表达技巧?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6 分) (4)有人认为,文中所写成都人的“悠闲”虽然令人羡慕,但与当代生活的快节奏是格格不 入的。对此,你有何见解?请联系现实谈一谈。( 8 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 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 分) 屠呦呦:四十六年坚守,赢得了世界喝彩 瑞典当地时间 12 月 10 日下午 4 点 30 分,全世界的目光从这一刻开始“聚焦”在斯德哥 尔摩音乐厅。当身着一袭紫色礼裙的中国科学家屠呦呦研究员从瑞典国王卡尔十六世·古斯 塔夫手中接过诺奖奖章和证书的时候,庄严的会场里掌声经久不息。 46 年的坚守,让这位 85 岁的老人为中国赢得了世界的尊重。3 天前,屠呦呦在出席卡 罗琳医学院举办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演讲会时,新华社记者拍下了令人感动的一 幕:诺贝尔主题演讲会的主持人,卡罗琳医学院传染病学教授 Jan Andersson 先生在屠呦呦 演讲过程中一直跪在地上,一只手从后面扶着这位 85 岁的老人,另一只手为她拿着话筒, 30 分钟里始终保持着这个姿势,一动不动。 在诺奖得主演讲会上,提及 46 年前的那场“战役”,85 岁的屠呦呦仍然记忆犹新:1969 年,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参加全国“523”项目,她被指定为课题组组长,承担抗疟中药的 研发。接受任务后,屠呦呦开始搜集整理历代中医药典籍,走访名老中医,同时调阅大量民 间方药,编写出以 640 种中草药为主的《疟疾单验方集》。屠呦呦说:“正是这些信息的收集 和解析铸就了青蒿素发现的基础,这也是中药新药研究有别于一般植物药研发的地方。” 虽然有了这样一本“验方集”,但要从 640 种药物中筛选出对疟疾真正有效的药物,其难 度可想而知。屠呦呦和她的队友们曾一度陷入到研究的“泥淖”中,找不到理想的出路。面对 挫折,屠呦呦也曾苦闷。她后来回忆说:“我也怀疑自己的路子是不是走对了,但我不想放 弃。”当她再次认真翻阅起曾出现抗疟苗头的几个药物的历代文献时,东晋葛洪所著《肘后 备急方》中记载的“青蒿一握,以水一升渍,绞取汁,尽服之”的描述给了她新的启迪,也为 青蒿素的成功提取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