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汉书卷一上光武帝纪第一上 2县名,故城在今青州寿光县南,故纪国城也 初起太学。()车驾还宫,幸太学,赐博士弟子各有差。 (1陆机洛阳记曰:“太学在洛阳城故开阳门外,去宫八里,讲堂长十丈,广三丈 十一月壬寅,大司徒伏湛免,尚书令侯霸为大司徒 十二月,卢芳自称天子于九原 ()县名,属五原郡,故城在今胜州银成县。 西州大将军隗嚣子恂入侍 交址牧邓让率七郡太守遣使奉贡。() )交址,郡,今交州县也。南滨大海。舆地志云:“其夷足大指开析,两足并立,指则相 交。”址与趾同,古字通。应劭汉官仪曰:“始开北方,遂交于南,为子孙基址也。” 七郡谓南海、苍梧、郁林、合浦、交址、九真、日南,并属交州,见续汉书。 诏复济阳二年傜役。( (济阳,县,故城在今曹州冤句县西南。皇考南顿君初为济阳令,以哀帝建平元年帝生于 济阳宫,故复之。前书音义曰:“复谓除其赋役也。复音福。” 是岁,野谷渐少,田亩益广焉 校勘记 页三行出自景帝生长沙定王发刘攽东汉书刊误谓“生”当作“子”。按:集解引惠栋说,谓 东观记世祖纪云“世祖光武皇帝,高祖九世孙,承文、景之统,出自长沙定王发,定王生舂陵节侯 本书自明,范氏易其文而义反晦耳。 页一二行本属零陵(冷)泠]道县据汲本改。 页一二行故城(今)在[今随州枣阳县东据张口读史举正改 二页一行今(郴)贵]州县王先谦谓郁林今浔州府贵县,贵县唐为贵州县,作“郴”误。今据改。 页五行庭中骨起按:殿本、集解本“庭中”作“中庭”。 页八行王莽[始]建国六年据刊误补。 页一五行天凤六年改为地皇按:张口谓据前书“六”当作“七 三页一0行孛星光芒短蓬然按:姚范援鹑堂笔记谓前书文纪文颖注“孛星光芒短,其光四出蓬 蓬孛孛也”,则此注“蓬然”当重一“蓬”字。 三页一三行谓[武冠]武官冠之据刊误补。 四页八行更始元年正月甲子朔张口读史举正及黄山後汉书校补并谓据下文“二月辛巳”,则正 月甲子非朔。今按:是年正月壬子朔,此或衍“朔”字,或“甲子”为“壬子”之謁 四页一一行前书曰按:张口谓引前书非本文,“书”下当有“音义”二字。 四页一三行属南[阳]郡按:张口谓“南”下当有“阳”字。今据补。 四页一三行故城在今邓州南阳县南(在)淯水之阳据殿本删 五页一行得定武侯家丞印按:沉家本後汉书琐言谓前书无“定武”,未知是班夺,抑东观记误 也 五页八行郾]音于建反据汲本、殿本补 六页八行欲分留守之按:通鉴“留”作“兵”。 六页一三行(诏昭]如海滨据殿本改,与前书莽传合。 七页四行骠骑大将军武帝置自霍去病始按:钱大昕廿二史考异谓去病为骠骑将军,无“大”字 七页一一行钲鼓之声闻数百里按:袁宏後汉纪“数百里”作“数十里”。御览二八三引同 七页一二行城中负户而汲按:御览二八三引“户”作“楯”。 八页七行谓营头之星也按:御览三二八引“谓”上有“所”字。 第16页
後汉书卷一上 光武帝纪第一上 第 16 页 ⑵县名,故城在今青州寿光县南,故纪国城也。 初起太学。⑴车驾还宫,幸太学,赐博士弟子各有差。 ⑴陆机洛阳记曰:“太学在洛阳城故开阳门外,去宫八里,讲堂长十丈,广三丈。” 十一月壬寅,大司徒伏湛免,尚书令侯霸为大司徒。 十二月,卢芳自称天子于九原。⑴ ⑴县名,属五原郡,故城在今胜州银成县。 西州大将军隗嚣子恂入侍。 交址牧邓让率七郡太守遣使奉贡。⑴ ⑴交址,郡,今交州县也。南滨大海。舆地志云:“其夷足大指开析,两足并立,指则相 交。”址与趾同,古字通。应劭汉官仪曰:“始开北方,遂交于南,为子孙基址也。” 七郡谓南海、苍梧、郁林、合浦、交址、九真、日南,并属交州,见续汉书。 诏复济阳二年傜役。⑴ ⑴济阳,县,故城在今曹州冤句县西南。皇考南顿君初为济阳令,以哀帝建平元年帝生于 济阳宫,故复之。前书音义曰:“复谓除其赋役也。复音福。” 是岁,野谷渐少,田亩益广焉。 校勘记 一页三行出自景帝生长沙定王发刘攽东汉书刊误谓“生”当作“子”。按:集解引惠栋说,谓 东观记世祖纪云“世祖光武皇帝,高祖九世孙,承文、景之统,出自长沙定王发,定王生舂陵节侯”, 本书自明,范氏易其文而义反晦耳。 一页一二行本属零陵(冷)[泠]道县据汲本改。 一页一二行故城(今)在[今]随州枣阳县东据张囗读史举正改。 二页一行今(郴)[贵]州县王先谦谓郁林今浔州府贵县,贵县唐为贵州县,作“郴”误。今据改。 二页五行庭中骨起按:殿本、集解本“庭中”作“中庭”。 二页八行王莽[始]建国六年据刊误补。 二页一五行天凤六年改为地皇按:张囗谓据前书“六”当作“七”。 三页一0行孛星光芒短蓬然按:姚范援鹑堂笔记谓前书文纪文颖注“孛星光芒短,其光四出蓬 蓬孛孛也”,则此注“蓬然”当重一“蓬”字。 三页一三行谓[武冠]武官冠之据刊误补。 四页八行更始元年正月甲子朔张囗读史举正及黄山後汉书校补并谓据下文“二月辛巳”,则正 月甲子非朔。今按:是年正月壬子朔,此或衍“朔”字,或“甲子”为“壬子”之譌。 四页一一行前书曰按:张囗谓引前书非本文,“书”下当有“音义”二字。 四页一三行属南[阳]郡按:张囗谓“南”下当有“阳”字。今据补。 四页一三行故城在今邓州南阳县南(在)淯水之阳据殿本删。 五页一行得定武侯家丞印按:沉家本後汉书琐言谓前书无“定武”,未知是班夺,抑东观记误 也。 五页八行[郾]音于建反据汲本、殿本补。 六页八行欲分留守之按:通鉴“留”作“兵”。 六页一三行(诏)[昭]如海滨据殿本改,与前书莽传合。 七页四行骠骑大将军武帝置自霍去病始按:钱大昕廿二史考异谓去病为骠骑将军,无“大”字。 七页一一行钲鼓之声闻数百里按:袁宏後汉纪“数百里”作“数十里”。御览二八三引同。 七页一二行城中负户而汲按:御览二八三引“户”作“楯”。 八页七行谓营头之星也按:御览三二八引“谓”上有“所”字
後汉书卷一上光武帝纪第一上 八页八行光武遂与营部俱进按:张文虎舒蓺室随笔谓“营部”不辞,通典一五八引“营部”上 有“诸”字,通鉴同。“诸”字不可少 九页一四行贤万人曰杰殿本、集解本“贤”下有“过”字。按:白虎通圣人篇作“万人曰杰” 九页一五行少年子弟按:前书莽传“子”作“朱”。殿本同,考证谓监本作“于”,宋本作“宋”。 0页四行秩(比)二千石据前书百官公卿表删。按:前书云“自司隶至虎贲、校尉秩皆二千石 此“比”字疑即“皆”字之脱其下半。 0页九行(并)音其物反据刊误删 0页一0行口口按:“口”原謌“口”,径据汲本、殿本改正 页五行诸(事)曹[掾]史刊误谓案文多一“事”字。按:百官志作“诸曹掾史”,今据改。 页一三行东观记(曰)林作临字按:于文明衍“曰”字,今删 页一三行王莽和(戎川成]卒正邳彤亦举郡降按:邳彤传“和戎”作“和成”,张口谓当从彤 传。又沉家本谓按邳彤传“戎”作“成”,注引东观记亦作“成”,只此传误。水经浊漳水注引作 和城”,城成书多通用也。今据改。又按:汲本“彤”作“肜” 页二行县名属涿郡按:张口谓案前志,蓟属广阳国,续志属广阳郡,皆无“属涿郡”之文 五页六行有[常]侍曹尚书据刊误补。 一六页一一行郡名有琅邪山故城[在]今海州朐山县东北刊误谓“郡”下少一“名”字,“城” 下少一“在”字。今据补。 六页一五行大肜渠帅樊重按:耿弇传“故大肜渠帅重异”,李注“重姓,异名”,此作“樊 重”,似調。 七页—一行臧(矜)竞音作鄢按:集解引惠栋说,谓“矜”当作“竞”,隋书经籍志范汉音训 三卷,陈宗道先生臧竞撰。今据改。 九页五行乃遣吴汉率耿弇陈俊马武等十二将军按:“十二”当作“十四”。集解引惠栋说 谓耿弇传光武遺弇与吴汉、景丹、盖延、朱祐、邳彤、耿纯、刘植、岑彭、祭遵、坚镡、王霸、陈 俊、马武十三将军,并弇为十四也 页三行臣闻帝王不可以久旷按:李慈铭後汉书札记谓“王”当作“位”。 二二页八行口(庙)之东据刊误删。 三页六行名为刘]据刊误补 二三页八行击更始定国公王匡于安邑按:“公”下原衍“主”字,径据汲本、殿本删 二三页一二行偏将军朱祐为建义大将军按:王先谦谓“祐”当作“祜”,详下朱祐传校勘记。 二四页五行尉平也按:前书颜师古注作“廷,平也” 四页一0行故]城在今濮州雷泽县北也按:张森楷校勘记谓“城”上当有“故”字,今据补。 四页一五行其文曰告某官云[云]据刊误补 二五页三行以前(高)密令卓茂为太傅据殿本考证引何焯说及集解引钱大盺说删。按:钱氏谓茂作 令在河南之密,非高密,纪衍“高”字。 二五页四行卓以平帝时为密令按:集解引何焯说,谓“卓”应改“茂”。 二七页二行蔡质[汉]典职仪曰据刊误补。 二七页三行草名也按:“草”原作“华”,径据汲本、殿本改 二七页九行故立元帝为祖庙按:刊误谓以世数言之,元帝乃是光武考,非祖也,作“祖”字误。 七页一五行地理群後从食按:“後”当作“神”,续志可证 二八页七行真定王杨临邑侯让按:钱大昕谓刘植、耿纯传“杨”皆作“扬”,耿纯传“临”作 林”。二八页九行一二九页二行二月己酉幸脩武辛卯至自脩武三月乙未大赦天下校补引洪亮吉说 谓己酉、辛卯不同月,下“三月”二字当在“辛卯”上,范史误倒。黄山谓本年正月甲子朔,则二 月己酉已届望後矣,不惟二月无辛卯,即三月亦不当有乙未。袁纪书“三月乙酉,大赦天下”,不 作“乙未”也。范书日月嵴驳之处不可枚举,书阙有间,无从悉正。 第17页
後汉书卷一上 光武帝纪第一上 第 17 页 八页八行光武遂与营部俱进按:张文虎舒蓺室随笔谓“营部”不辞,通典一五八引“营部”上 有“诸”字,通鉴同。“诸”字不可少。 九页一四行贤万人曰杰殿本、集解本“贤”下有“过”字。按:白虎通圣人篇作“万人曰杰”。 九页一五行少年子弟按:前书莽传“子”作“朱”。殿本同,考证谓监本作“于”,宋本作“宋”。 一0页四行秩(比)二千石据前书百官公卿表删。按:前书云“自司隶至虎贲、校尉秩皆二千石”, 此“比”字疑即“皆”字之脱其下半。 一0页九行(并)音其物反据刊误删。 一0页一0行囗囗按:“囗”原譌“囗”,径据汲本、殿本改正。 一一页五行诸(事)曹[掾]史刊误谓案文多一“事”字。按:百官志作“诸曹掾史”,今据改。 一一页一三行东观记(曰)林作临字按:于文明衍“曰”字,今删。 一二页一三行王莽和(戎)[成]卒正邳彤亦举郡降按:邳彤传“和戎”作“和成”,张囗谓当从彤 传。又沉家本谓按邳彤传“戎”作“成”,注引东观记亦作“成”,只此传误。水经浊漳水注引作 “和城”,城成书多通用也。今据改。又按:汲本“彤”作“肜”。 一三页二行县名属涿郡按:张囗谓案前志,蓟属广阳国,续志属广阳郡,皆无“属涿郡”之文。 一五页六行有[常]侍曹尚书据刊误补。 一六页一一行郡[名]有琅邪山故城[在]今海州朐山县东北刊误谓“郡”下少一“名”字,“城” 下少一“在”字。今据补。 一六页一五行大肜渠帅樊重按:耿弇传“故大肜渠帅重异”,李注“重姓,异名”,此作“樊 重”,似譌。 一七页一一行臧(矜)[竞]音作鄢按:集解引惠栋说,谓“矜”当作“竞”,隋书经籍志范汉音训 三卷,陈宗道先生臧竞撰。今据改。 一九页五行乃遣吴汉率耿弇陈俊马武等十二将军按:“十二”当作“十四”。集解引惠栋说, 谓耿弇传光武遣弇与吴汉、景丹、盖延、朱祐、邳彤、耿纯、刘植、岑彭、祭遵、坚镡、王霸、陈 俊、马武十三将军,并弇为十四也。 二一页三行臣闻帝王不可以久旷按:李慈铭後汉书札记谓“王”当作“位”。 二二页八行囗(庙)之东据刊误删。 二三页六行名为[刘]据刊误补。 二三页八行击更始定国公王匡于安邑按:“公”下原衍“主”字,径据汲本、殿本删。 二三页一二行偏将军朱祐为建义大将军按:王先谦谓“祐”当作“祜”,详下朱祐传校勘记。 二四页五行尉平也按:前书颜师古注作“廷,平也”。 二四页一0行[故]城在今濮州雷泽县北也按:张森楷校勘记谓“城”上当有“故”字,今据补。 二四页一五行其文曰告某官云[云]据刊误补。 二五页三行以前(高)密令卓茂为太傅据殿本考证引何焯说及集解引钱大昕说删。按:钱氏谓茂作 令在河南之密,非高密,纪衍“高”字。 二五页四行卓以平帝时为密令按:集解引何焯说,谓“卓”应改“茂”。 二七页二行蔡质[汉]典职仪曰据刊误补。 二七页三行草名也按:“草”原作“华”,径据汲本、殿本改。 二七页九行故立元帝为祖庙按:刊误谓以世数言之,元帝乃是光武考,非祖也,作“祖”字误。 二七页一五行地理群後从食按:“後”当作“神”,续志可证。 二八页七行真定王杨临邑侯让按:钱大昕谓刘植、耿纯传“杨”皆作“扬”,耿纯传“临”作 “林”。二八页九行-二九页二行二月己酉幸脩武辛卯至自脩武三月乙未大赦天下校补引洪亮吉说, 谓己酉、辛卯不同月,下“三月”二字当在“辛卯”上,范史误倒。黄山谓本年正月甲子朔,则二 月己酉已届望後矣,不惟二月无辛卯,即三月亦不当有乙未。袁纪书“三月乙酉,大赦天下”,不 作“乙未”也。范书日月蹐驳之处不可枚举,书阙有间,无从悉正
後汉书卷一下光武帝纪第一下 二九页一四行故真定王杨子得为真定王汲本、殿本“得”作“德”。按:得德古通作。 三0页二行成帝封姬延为周承休公常即延之後按:沈家本谓按前书恩泽侯表“延”作“延年 疑此注夺“年”字。常者,延年四世孙也。惟表云更为周承休侯,与此异 三七页一行今姓作(贲奔]音(奔)据刊误改 三九页一六行蕃音皮殿本“皮”作“反”。按:张森楷校勘记谓前书地理志注引应劭音皮, 引白裒说,陈蕃子为鲁相,改读为皮云云以实之。而胡三省据通典,谓“皮”乃“反”之误,非是 真有皮音。近人酷信应说,乃谓蕃通作番,番皮双声云云,非也 四0页一五行故城在今胜州银成县汲本、殿本“成”作“城”。按:成城古多通作 後汉书卷一下光武帝纪第一下 六年春正月丙辰,改舂陵乡为章陵县。世世复傜役,比丰、沛,无有所豫。() 高祖(丰)沛[丰邑人,故代代复,今比之也。复音福 辛酉,诏曰:“往岁水旱蝗虫为灾,谷价腾跃,φ人用困乏。朕惟百姓无以自赡,恻然愍之。其 命郡国有谷者,给禀高年、口、寡、孤、独及笃口、无家属贫不能自存者,如律。③二千石勉加循 抚,无令失职。”( (1)言踊贵也 说文:“禀,赐谷也。”音笔锦反。 (3大戴礼曰:“六十无妻曰口,五十无夫曰寡。”礼记曰:“幼而无父曰孤,老而无子曰 独。”尔雅曰:“笃,困也。”苍颉篇曰:“口,病也。”汉律今亡。 (职犹常也 扬武将军马成等拔舒,获李宪 二月,大司马吴汉拔朐,获董宪、庞萌,山东悉平。诸将还京师,置酒赏赐 月,公孙述遣将任满寇南郡。() ()今荆州也。 夏四月丙子,幸长安,始谒高庙,遂有事十一陵。① (有事谓祭也。左传曰:“有事于太庙。”高祖长陵,惠帝安陵,文帝霸陵,景帝阳陵 武帝茂陵,昭帝平陵,宣帝杜陵,元帝渭陵,成帝延陵,哀帝义陵,平帝康陵 遣虎牙大将军盖延等七将军从陇道伐公孙述。 五月己未,至自长安 隗嚣反,盖延等因与嚣战于陇陬,诸将败绩 辛丑,诏曰:“惟天水、陇西、安定、北地)吏人为隗嚣所诖误者,②又三辅遭难赤眉,有犯法 不道者,③3自殊死以下,皆赦除之。” ()并郡名。天水今秦州,安定今泾州,北地今宁州,陇西今渭州。 说文曰:“诖亦误也。”音古卖反 (3前书音义曰:“律:杀不辜一家三人为不道。” 六月辛卯,诏曰:“夫张官置吏,所以为人也。()今百姓遭难,户口耗少,而县官吏职所置尚繁 其令司隶、州牧②各实所部,省减吏员。县国不足置长吏可并合者,③3上大司徒、大司空二府。”于 是条奏并省四百余县,吏职减损,十置其 )管子曰:“张官置吏,所以奉主之法。” 2汉官仪曰:“司隶校尉部河南、河内、右扶风、左冯翊、京兆、河东、弘农七郡于河南 洛阳,故谓东京为‘司隶’。” (3)并音必政反 代郡太守刘兴击卢芳将贾览于高柳,战殁。① 1)高柳,县,属代郡,故城在今云州定襄县 第18页
後汉书卷一下 光武帝纪第一下 第 18 页 二九页一四行故真定王杨子得为真定王汲本、殿本“得”作“德”。按:得德古通作。 三0页二行成帝封姬延为周承休公常即延之後按:沈家本谓按前书恩泽侯表“延”作“延年”, 疑此注夺“年”字。常者,延年四世孙也。惟表云更为周承休侯,与此异。 三七页一行今姓作(贲)[奔]音(奔)据刊误改。 三九页一六行蕃音皮殿本“皮”作“反”。按:张森楷校勘记谓前书地理志注引应劭音皮,又 引白裒说,陈蕃子为鲁相,改读为皮云云以实之。而胡三省据通典,谓“皮”乃“反”之误,非是 真有皮音。近人酷信应说,乃谓蕃通作番,番皮双声云云,非也。 四0页一五行故城在今胜州银成县汲本、殿本“成”作“城”。按:成城古多通作。 後汉书卷一下 光武帝纪第一下 六年春正月丙辰,改舂陵乡为章陵县。世世复傜役,比丰、沛,无有所豫。⑴ ⑴高祖( 丰) 沛[ 丰] 邑人,故代代复,今比之也。复音福。 辛酉,诏曰:“往岁水旱蝗虫为灾,谷价腾跃,⑴人用困乏。朕惟百姓无以自赡,恻然愍之。其 命郡国有谷者,给禀⑵高年、囗、寡、孤、独及笃囗、无家属贫不能自存者,如律。⑶二千石勉加循 抚,无令失职。”⑷ ⑴言踊贵也。 ⑵说文:“禀,赐谷也。”音笔锦反。 ⑶大戴礼曰:“六十无妻曰囗,五十无夫曰寡。”礼记曰:“幼而无父曰孤,老而无子曰 独。”尔雅曰:“笃,困也。”苍颉篇曰:“囗,病也。”汉律今亡。 ⑷职犹常也。 扬武将军马成等拔舒,获李宪。 二月,大司马吴汉拔朐,获董宪、庞萌,山东悉平。诸将还京师,置酒赏赐。 三月,公孙述遣将任满寇南郡。⑴ ⑴今荆州也。 夏四月丙子,幸长安,始谒高庙,遂有事十一陵。⑴ ⑴有事谓祭也。左传曰:“有事于太庙。”高祖长陵,惠帝安陵,文帝霸陵,景帝阳陵, 武帝茂陵,昭帝平陵,宣帝杜陵,元帝渭陵,成帝延陵,哀帝义陵,平帝康陵。 遣虎牙大将军盖延等七将军从陇道伐公孙述。 五月己未,至自长安。 隗嚣反,盖延等因与嚣战于陇阺,诸将败绩。 辛丑,诏曰:“惟天水、陇西、安定、北地⑴吏人为隗嚣所诖误者,⑵又三辅遭难赤眉,有犯法 不道者,⑶自殊死以下,皆赦除之。” ⑴并郡名。天水今秦州,安定今泾州,北地今宁州,陇西今渭州。 ⑵说文曰:“诖亦误也。”音古卖反。 ⑶前书音义曰:“律:杀不辜一家三人为不道。” 六月辛卯,诏曰:“夫张官置吏,所以为人也。⑴今百姓遭难,户口耗少,而县官吏职所置尚繁, 其令司隶、州牧⑵各实所部,省减吏员。县国不足置长吏可并合者,⑶上大司徒、大司空二府。”于 是条奏并省四百余县,吏职减损,十置其一。 ⑴管子曰:“张官置吏,所以奉主之法。” ⑵汉官仪曰:“司隶校尉部河南、河内、右扶风、左冯翊、京兆、河东、弘农七郡于河南 洛阳,故谓东京为‘司隶’。” ⑶并音必政反。 代郡太守刘兴击卢芳将贾览于高柳,战殁。⑴ ⑴高柳,县,属代郡,故城在今云州定襄县
後汉书卷一下光武帝纪第一下 初,乐浪人王调据郡不服。秋,遣乐浪太守王遵击之,郡吏杀调降。 乐浪,郡,故朝鲜国也,在辽东 遣前将军李通率二将军,与公孙述将战于西城,破之。 西城,县,属汉中,今金州县也 秋九月庚子,赦乐浪谋反大逆殊死已下。 丙寅晦,日有食之 冬十月丁丑,诏曰:“吾德薄不明,寇贼为害,强弱相陵,元元失所。诗云:‘日月告凶,不用 其行。’①永念厥咎,内疚于心。2其口公卿举贤良、方正各一人;③百僚并上封事,无有隐讳:()有 司脩职,务遵法度。” (1诗小雅郑玄注云:“告凶,告天下凶亡之征也。行,道度也。不用之者,谓相干犯。 2.疚,病也。诗曰:“忧心孔疚。 (3武帝建元元年,始诏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也 (宣帝始令群臣得奏封事,以知下情 十一月丁卯,诏王莽时吏人没入为奴婢不应旧法者,皆免为庶人。 十二月壬辰,大司空宋弘免 癸巳,诏曰:“顷者师旅未解,用度不足,故行什一之税。(今军士屯田,粮储差积。四其令郡 国收见田租三十税一,如旧制。”( 谓十分而税其一也。孟子曰:“夏五十而贡,殷七十而助,周百亩而彻,其实皆什一也。” 2武帝初通西域,始置校尉屯田 (3景帝二年,令人田租三十而税一,今依景帝,故云“旧制”。 隗嚣遣将行巡寇扶风,①征西大将军冯异拒破之 ()行,姓:巡,名。汉有行祐,为赵相,见风俗通。 是岁,初罢郡国都尉官。始遣列侯就国。匈奴遣使来献,使中郎将报命。① a汉官仪曰:“使匈奴中郎将,拥节,秩比二千石。”匈奴传云:“令中郎将韩统报命, 赂遗金币。” 七年春正月丙申,诏中都官、三辅、郡、国出系因,非犯殊死,皆一切勿案其罪。见徒免为庶 (民)人]。耐罪亡命,吏以文除之。( (1耐,轻刑之名。前书音义曰:“一岁刑为罚作,二岁刑已上为耐。”耐音乃代反。亡命 谓犯耐罪而背名逃者。令吏为文簿,记其姓名而除其罪,恐遂逃不归,因失名籍 又诏曰:“世以厚葬为德,薄终为鄙,至于富者奢僭,贫者单财,(法令不能禁,礼义不能止, 仓卒乃知其咎。(2其布告天下,令知忠臣、孝子、慈兄、悌弟薄葬送终之义。” 单,尽也 (2)仓卒谓丧乱也。诸厚葬者皆被发掘,故乃知其咎。咎,恶也。 月辛巳,罢护漕都尉官 三月丁酉,诏曰:“今国有众军,并多精勇,宜且罢轻车、骑士、材官、楼船士及军假吏,(令 还复民伍。” a汉官仪曰:“高祖命天下郡国选能引关蹶张,材力武猛者,以为轻车、骑士、材官、楼 船,常以立秋後讲肄课试,各有员数。平地用车骑,山阻用材官,水泉用楼船。”军假 吏谓军中权置吏也。今悉罢之。 公孙述立隗嚣为朔宁王 癸亥晦,日有食之,避正殿,寝兵,不听事五日。诏曰:“吾德薄致灾,谪见日月,①战栗恐惧, 夫何言哉!今方念愆,庶消厥咎。其令有司各脩职任,奉遵法度,惠兹元元。百僚各上封事,无有 所讳。其上书者,不得言圣。” 第19页
後汉书卷一下 光武帝纪第一下 第 19 页 初,乐浪人王调据郡不服。⑴秋,遣乐浪太守王遵击之,郡吏杀调降。 ⑴乐浪,郡,故朝鲜国也,在辽东。 遣前将军李通率二将军,与公孙述将战于西城,破之。⑴ ⑴西城,县,属汉中,今金州县也。 夏,蝗。 秋九月庚子,赦乐浪谋反大逆殊死已下。 丙寅晦,日有食之。 冬十月丁丑,诏曰:“吾德薄不明,寇贼为害,强弱相陵,元元失所。诗云:‘日月告凶,不用 其行。’⑴永念厥咎,内疚于心。⑵其囗公卿举贤良、方正各一人;⑶百僚并上封事,无有隐讳;⑷有 司脩职,务遵法度。” ⑴诗小雅郑玄注云:“告凶,告天下凶亡之征也。行,道度也。不用之者,谓相干犯。” ⑵疚,病也。诗曰:“忧心孔疚。” ⑶武帝建元元年,始诏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也。 ⑷宣帝始令群臣得奏封事,以知下情。 十一月丁卯,诏王莽时吏人没入为奴婢不应旧法者,皆免为庶人。 十二月壬辰,大司空宋弘免。 癸巳,诏曰:“顷者师旅未解,用度不足,故行什一之税。⑴今军士屯田,粮储差积。⑵其令郡 国收见田租三十税一,如旧制。”⑶ ⑴谓十分而税其一也。孟子曰:“夏五十而贡,殷七十而助,周百亩而彻,其实皆什一也。” ⑵武帝初通西域,始置校尉屯田。 ⑶景帝二年,令人田租三十而税一,今依景帝,故云“旧制”。 隗嚣遣将行巡寇扶风,⑴征西大将军冯异拒破之。 ⑴行,姓;巡,名。汉有行祐,为赵相,见风俗通。 是岁,初罢郡国都尉官。始遣列侯就国。匈奴遣使来献,使中郎将报命。⑴ ⑴汉官仪曰:“使匈奴中郎将,拥节,秩比二千石。”匈奴传云:“令中郎将韩统报命, 赂遗金币。” 七年春正月丙申,诏中都官、三辅、郡、国出系囚,非犯殊死,皆一切勿案其罪。见徒免为庶 (民)[人]。耐罪亡命,吏以文除之。⑴ ⑴耐,轻刑之名。前书音义曰:“一岁刑为罚作,二岁刑已上为耐。”耐音乃代反。亡命 谓犯耐罪而背名逃者。令吏为文簿,记其姓名而除其罪,恐遂逃不归,因失名籍。 又诏曰:“世以厚葬为德,薄终为鄙,至于富者奢僭,贫者单财,⑴法令不能禁,礼义不能止, 仓卒乃知其咎。⑵其布告天下,令知忠臣、孝子、慈兄、悌弟薄葬送终之义。” ⑴单,尽也。 ⑵仓卒谓丧乱也。诸厚葬者皆被发掘,故乃知其咎。咎,恶也。 二月辛巳,罢护漕都尉官。 三月丁酉,诏曰:“今国有众军,并多精勇,宜且罢轻车、骑士、材官、楼船士及军假吏,⑴令 还复民伍。” ⑴汉官仪曰:“高祖命天下郡国选能引关蹶张,材力武猛者,以为轻车、骑士、材官、楼 船,常以立秋後讲肄课试,各有员数。平地用车骑,山阻用材官,水泉用楼船。”军假 吏谓军中权置吏也。今悉罢之。 公孙述立隗嚣为朔宁王。 癸亥晦,日有食之,避正殿,寑兵,不听事五日。诏曰:“吾德薄致灾,谪见日月,⑴战栗恐惧, 夫何言哉!今方念愆,庶消厥咎。其令有司各脩职任,奉遵法度,惠兹元元。百僚各上封事,无有 所讳。其上书者,不得言圣
後汉书卷一下光武帝纪第一下 (谪,责也。音直革反。左传曰:“人君为政不用善,自取谪于日月之灾也。” 夏四月壬午,诏曰:“比阴阳错谬,日月薄食。百姓有过,在予一人,大赦天下。公、卿、司隶、 州牧举贤良、方正各一人,遣诣公车,朕将览试焉。”( 公车,门名。公车所在,因以名焉。汉官仪曰:“公车[司马掌殿司马门,天下上事及 征召皆总领之。” 五月戊戌,前将军李通为大司空 甲寅,诏吏人遭饥乱及为青、徐贼所略为奴婢下妻,欲去留者,恣听之。(敢拘制不还,以卖 人法从事。(2) (杜预注左传云:“不以道取为略 言从卖人之事以结其罪 是夏,连雨水。 汉忠将军王常为横野大将军。 八月丁亥,封前河间王邵为河间王。 隗嚣寇安定,征西大将军冯异、征虏将军祭遵击却之。 冬,卢芳所置朔方太守田飒、①)云中太守乔扈各举郡降。 (1)音立 是岁,省长水、射声二校尉官。() (前书音义曰:“长水,地名,胡骑所屯。射声谓工射者也,夜中闻声则射之,因以为名。” 二校尉皆武帝置,今省之。 八年春正月,中郎将来歙袭略阳,①杀隗嚣守将而据其城。 ()县名,属天水郡,故城在今秦州陇城县西北 夏四月,司隶校尉傅抗下狱死。 隗嚣攻来歙,不能下。闰月,帝自征嚣,河西(太守)大将军]窦融率五郡太守与车驾会高平。 陇右溃,隗嚣奔西城,遣大司马吴汉、征南大将军岑彭围之;进幸上邽,不降,2命虎牙大将军盖 延、建威大将军耿弇攻之。 (五郡谓陇西、金城、天水、酒泉、张掖。高平,县名,属安定,後改为(高)平[高],今 原州县。 (2上邽,县名,属陇西郡,故邽戎邑,今秦州县 颍川盜贼寇没属县,河东守守兵亦叛,京师骚动 秋,大水 八月,帝自上邽晨夜东驰。九月乙卯,车驾还宫 庚申,帝自征颍川盗贼,皆降。 安丘侯张步叛归琅邪,(琅邪太守陈俊讨获之 (安丘,县,属北海郡,今密州县,有渠丘亭 戊寅,至自颍川。 冬十月丙午,幸怀。十一月乙丑,至自怀。 公孙述遣兵救隗嚣,吴汉、盖延等还军长安。天水、陇西复反归嚣 十二月,高句丽王遣使奉贡 是岁大水。() (1左传 平原出水为大水 九年春正月,隗嚣病死,其将王元、周宗复立嚣子纯为王。 徙鴉门吏人于太原。 月辛亥,初置青巾左校尉官 公孙述遣将田戎、任满据荆门。( 第20页
後汉书卷一下 光武帝纪第一下 第 20 页 ⑴谪,责也。音直革反。左传曰:“人君为政不用善,自取谪于日月之灾也。” 夏四月壬午,诏曰:“比阴阳错谬,日月薄食。百姓有过,在予一人,大赦天下。公、卿、司隶、 州牧举贤良、方正各一人,遣诣公车,朕将览试焉。”⑴ ⑴公车,门名。公车所在,因以名焉。汉官仪曰:“公车[ 司马] 掌殿司马门,天下上事及 征召皆总领之。” 五月戊戌,前将军李通为大司空。 甲寅,诏吏人遭饥乱及为青、徐贼所略为奴婢下妻,欲去留者,恣听之。⑴敢拘制不还,以卖 人法从事。⑵ ⑴杜预[ 注] 左传云:“不以道取为略。” ⑵言从卖人之事以结其罪。 是夏,连雨水。 汉忠将军王常为横野大将军。 八月丁亥,封前河间王邵为河间王。 隗嚣寇安定,征西大将军冯异、征虏将军祭遵击却之。 冬,卢芳所置朔方太守田飒、⑴云中太守乔扈各举郡降。 ⑴音立。 是岁,省长水、射声二校尉官。⑴ ⑴前书音义曰:“长水,地名,胡骑所屯。射声谓工射者也,夜中闻声则射之,因以为名。” 二校尉皆武帝置,今省之。 八年春正月,中郎将来歙袭略阳,⑴杀隗嚣守将而据其城。 ⑴县名,属天水郡,故城在今秦州陇城县西北。 夏四月,司隶校尉傅抗下狱死。 隗嚣攻来歙,不能下。闰月,帝自征嚣,河西(太守)[大将军]窦融率五郡太守与车驾会高平。⑴ 陇右溃,隗嚣奔西城,遣大司马吴汉、征南大将军岑彭围之;进幸上邽,不降,⑵命虎牙大将军盖 延、建威大将军耿弇攻之。 ⑴五郡谓陇西、金城、天水、酒泉、张掖。高平,县名,属安定,後改为( 高) 平[ 高] ,今 原州县。 ⑵上邽,县名,属陇西郡,故邽戎邑,今秦州县。 颍川盗贼寇没属县,河东守守兵亦叛,京师骚动。 秋,大水。 八月,帝自上邽晨夜东驰。九月乙卯,车驾还宫。 庚申,帝自征颍川盗贼,皆降。 安丘侯张步叛归琅邪,⑴琅邪太守陈俊讨获之。 ⑴安丘,县,属北海郡,今密州县,有渠丘亭。 戊寅,至自颍川。 冬十月丙午,幸怀。十一月乙丑,至自怀。 公孙述遣兵救隗嚣,吴汉、盖延等还军长安。天水、陇西复反归嚣。 十二月,高句丽王遣使奉贡。 是岁大水。⑴ ⑴左传曰:“平原出水为大水。” 九年春正月,隗嚣病死,其将王元、周宗复立嚣子纯为王。 徙鴈门吏人于太原。 三月辛亥,初置青巾左校尉官。 公孙述遣将田戎、任满据荆门。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