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初年 的政党 张玉法著 岳麓书社 海外名家名作
序 言 近代以来,世界各国政治运作,以政党为其枢纽。就各国所实 行的政党制度而论,有一党制、两党制。实行哪一种制度,常与该 国的政治传统和政治文化有关。四十年来,我投入中国近代史研 究,以研究近代中国政治史为起点,而我对政治史的研究,又以政 党史为门径。中国政党,真正开始公开在政治上运作,并形成政治 上的制衡力量,始于民国建立之初。这是我在研究近代中国政治 史之初,选择《民国初年的政党》作为研究专题的主要动机之一。 民国初年的政党,其能在政治上形成一派势力者,大部分不是 在民国建立之初才成立的;追其本源,其领袖人物开始抱有一定的 政治宗旨从事政治活动,起于甲午战争后所兴起的改革运动与革 命运动,前者由康有为、梁启超主导,后者由孙中山、黄兴主导,他 们都组有运动改革或运动革命的政治团体,团体的名称虽然不一, 先后也有许多变动,但领袖人物和他们的政治宗旨,大体没有改 变,一直维持到辛亥武昌革命爆发、民国建立。为了探讨民初政党 的起源,我先后撰写了《清季的立宪团体》和《清季的革命团体》二 书,涵盖的年代都是从1895年到1911年,而《民国初年的政党》这 本书,则直接探讨1911年至1913年间政党的领袖、组织、宣传,以
民国初年的政党 及政党在国会运作、内阁组成、宪法制定中所扮演的角色。 《民国初年的政党》这本书原在台北出版,是“中央研究院”近 代史研究所的专刊之一。从出版到现在已将近二十年,其间再版 时曾稍加修订。二十年来,台海两岸实行改革开放,研究近代中国 政治改革的专书出版不少,但迄今甚少《民国初年的政党》一类的 新书出版,长沙岳麓书社愿意重印这本专书,不管是在学术上,还 是在两岸学术交流上,都具有重大的意义。 近二十年来,台海两岸学术交流频繁。学术交流的方式,就史 学而论,约有四途:一为图书资料交换,即两岸学术机构或个人,将 出版的学术论文和专书,互相寄赠。二为召开学术研讨会,即两岸 学者齐集一堂发表论文、讨论相关问题。三为进行访问研究和讲 学,即两岸研究机构或大学互相邀请对方学者作访问研究或讲学。 四为两岸出版机构互相出版两岸学者的学术论著。他者不论,近 年大陆学者的学术论著在台湾出版者渐多,台湾地区学者的学术 论著在大陆出版者亦渐多,这不仅增加了图书市场的多元性,也增 加了图书馆收藏和个人藏书的多元性,对促进两岸的学术发展有 很大的贡献。 本书承北京大学历史系欧阳哲生教授的安排,得在长沙岳麓 书社出版,在此表示衷心的谢意。出版期间,对本书细读一遍,由 于时间仓卒,未再参考新近开放的有关资料或出版的新书加以增 补或修订。书中如有错误,由作者负责,并请各方学者专家不吝 指正。 张玉法 2003.12.25于台北
原 序 1964年7月,个人进人近代史研究所做研究工作,所长郭廷 以先生嘱研究20世纪中国史,乃试以“民国初年的政党”为题,开 始对20世纪的中国历史加以探讨。研究进行期间,曾对民国初年 的政党做了一些追源性的工作,于1971年完成“清季立宪团体”的 研究,1975年完成“清季革命团体”的研究。在1973年8月至1980 年2月间,由于参加“中国现代化研究”集体计划,使民初政党的研 究计划无法掌握一定的进度,然仍在点滴进行,到1984年底始得 全部脱稿,可谓了却20年的一桩心愿。 全书分为六章,第一章“民初对政党移植问题的争论”,探讨民 初国人对政党制度的认识和评价,从而了解民初政党发展的思想 因素。第二章“民初政党的勃兴及其派别”,除对民初政党作统计 分析外,主要就激进、保守两派,探讨民初政党对抗的大势。第三 章“国民党与进步党的比较”,探讨民初对抗的两大党,其内部结构 和对外方略。第四章“政党竞争与国会政治”,探讨政党在国会议 员选举及国会议案讨论中的对抗情形。第五章“政党对内阁及制 宪问题的态度”,探讨民初政党政治的另外两个层面,即对内阁组 成的关系和对宪法制定的关系,此二层面虽亦为国会政治的一部
2 民国初年的政党 分,但就政党活动的范围而论,实跨越国会以外。第六章“结论”, 系就政党观念、政党派别、国会、内阁、制宪等方面,论述民初政党 政治的性质与意义。 对民初政党及其与政治关系的研究,迄今仍以对政党领袖的 研究较多,如梁启超、宋教仁等;对政党政治本身的研究相当少。 研究民初政党问题,需要大量借助报纸和期刊资料;此类资料,散 失颇多,本书所能使用者,亦属有限。尽管资料不足,此一论题仍 值深入研究,盖在民国初建时期,国人曾努力建立两党政治,建立 失败之后,才走一党制度的路。这对中国的政治发展,可以说是一 个很大的转折点。 本书撰写期间,全书大纲及部分章节,曾数度在近史所讨论会 提出报告;分章发表之际及成书之后,原稿亦分别请同仁过目;提 出的意见很多,或已据以改正,或激发进一步的思考,对本书的架 构及资料处理,皆有很多帮助。在此,特别感谢王聿均、王树槐、张 朋园诸先生。本书排印期间,承魏秀梅小姐及刘增富先生代为校 对,亦于此致谢。但本书若有任何错误,仍由个人负完全责任。 1985年3月于台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