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政府時期海關總稅務司安格聯 之初步研究 唐 啓華 摘 要 安格聯任海關總稅務司期間(1911-1927)因中國内戰頻仍,政局動盪·總 稅務司職權大爲擴張。首先>1912年取得關稅的保管權,以支付關稅擔保的 外債與賠款。又於1921年以「經理內債基金處」控制「關餘」,並與中國銀行 界相結掌控內債,操持北洋政府金脈,時人稱之爲「太上財政總長」,權勢 達於巔峰。安格聯在中國内戰分裂之際,對外努力維持中國中央政府内外債 信,對內維持海關的行政完整,貢款很大。但是也因職權變化,介入中國内政 太深,加以恃權而驕,結怨於南北雨政府。終於在國民政府北伐時,夾於南北 之間,被北京政府免職。 -573-
北洋政府時期海關總稅務司安格聯 之初步研究 唐啟華 摘要 安格聯任海關總稅務司期間 (1911-1927) 因中國內戰頻仍,政局動盪,總 稅務司職權大為擴張。首先於 1912 年取得關稅的保管權,以支付關稅擔保的 外債與賠款。又於 1921 年以「經理內債基金處」控制「關餘 並與中國銀行 界相結掌控內債,操持北洋政府金脈,時人稱之為「太上財政總長 權勢 達於巔峰。安格聯在中國內戰分裂之際,對外努力維持中國中央政府內外債 信,對內維持海關的行政完整,貢獻很大。但是也因職權變化,介入中國內政 太深,加以恃權而驕'結怨於南北兩政府。終於在國民政府北伐時,夾於南北 之間,被北京政府免職。 - 573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 第24期下册(民图84年6月)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北洋政府時期海關總稅務司安格聯 之初步研究 唐 啓 華* 一、前言 二、安格聯早年的經歷與接任總税務司 三、辛亥革命與安格聯控制關税收支 四、「經理内債基金處」與「太上財政總長」 五、關税特別食議 六、安格聯與英國及列強 七、安格聯與國民政府 八、北京政府免安事件 九、結語 一、前言 中國海關是近代中外關係史上一個十分重要的頜域·它介松中外之間的 複雜性格·及在清末民初扮演的重要角色·吸引了許多中外學者,從不同的 角度做出許多研究·然而,正因爲中國海關在當時地位特殊·必須考察中外 ·國立中興大學歷史系副教授。 -575-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 24 期下冊(民國 84 月)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北洋政府時期海關總稅務司安格聯 之初步研究 唐啟華* 一、前言 二、安格聯早年的經歷與接任總稅務司 三、辛亥革命與安格聯控制關稅收支 四、「經理內債基金處」與「太上財政總長」 五、關稅特別會議 六、安格聯與英國及列強 七、安格聯與國民政府 八、北京政府免安事件 九、結語 一、目 中國海關是近代中外關係史上一個十分重要的領域,它介於中外之間的 複雜性格,及在清末民初扮演的重要角色,吸引了許多中外學者,從不同的 角度做出許多研究。然而,正因為中國海關在當時地位特殊,必須考察中外 * 國立中興大學歷史系副教授。 - 575
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二十四期 史料及觀點,才能作較完整公允的研究;至今,這個領域還有許多間題有待 進一步的探討。若以時段來區分·到目前爲止中國海關史的研究,集中在清 末李泰國(Horatio Nelson Lay,1861-1864)及赫德(Robert Hart,.1865-1911)撸任 總稅務司時期。對北洋政府階段·即安格聯(Francis Aglen,1911-1927)時期, 很少被探討。① 安格聯的總稅務司任期,由清朝滅亡之際始,到國民政府興起而終,可 說是與北京政府相始終。這段期間,由松中央政府權威低落,内戰頻仍,外國 勢力介入中國内政既深且廣,在中國海關史中,也是受外力控制最深的階段。 過去中國學者對安格聯的探討,多以民族主義立場,攻擊他是帝國主義爪牙, 干涉中國内政,支持受軍閥控制的北京政府·又因他最後屈辱的被北京政府 免職,對他的研究多集中在這戲剩性的一幕。基本上這些研究只用中國方面 的史料,反映了中國的觀點,而且缺乏對安格聯整個任期的全盤暸解,忽略 了在當時中國動L分裂之中,安格聯如何應付來自各方面的挑戰,努力保持 中國海關的完整與順利運作。 有鑑於此,本文除中文史料外,主要運用藏於英國倫敦大學亞非學院的 《中國海關檔案》(Papers Relating to the Chinese Maritime Customs,.l860- 1943),②及英國《外交部檔案》(FO Documents)等英方史料;以總稅務司與 北京政府的關係爲中心,探討安格聯與中國海關在中國動盪時,角色與性格 的演變,以及環繞關稅控制權的中外争執,南北争執,以及英國内部的爭執· ①安格聯的相關研究,筆者所知有葉鳳美,〈武論安格聯〉·中國海史第二次國際學衡研 討會(1990年8月,慶門大學)·對安格聯被免職的研究·見智五一,〈論顧雜鈞内徵 收海鬧附加稅與罷免安格聯事件〉,《民國檔案》(南京),1987年第一期,頁78-84· 安格聯之後的梅樂和時期·外力控制已弱·海閥不再進用外籍人士·加上關税自主·中 國海關的性質與角色逐渐回復正常· ②《中國海關描案》Papers Relating to the Chinese Maritime Customs,,1860-1943,藏於英 國倫敦大學亞非學院(School of Oriental&African Studies,簡稱SOAS)圖害館,是研 究中國海闕史寶貴的第一手史料:其群細内容請参閱SOAS1973年出版之同名小冊, 本文主要1用其中MS211081Hart's Letters to Aglen,.1888-1911;MS201813 Bowra's Paper19.Memoirs of C.A.V Bowra,1874-1932,3 Vols.;MS 211354 G.F. H.Acheson C.A.V.Bowra,Correspondence with Aglen,1921-1924;MS 211355 Aglen,Confidential Correspondence with Acheson,Bowra and Edwardes,1921-1926; MS 285232 Frederick MazeI.Confidential Letters and Reports,Vol.XX,Maze's Letters to Hart,Aglen,and Edwardes;II.S/O Letters,9.Shanghai,1927-1928. -576-
近代史研究所集刊 第二十四期 史料及觀點,才能作較完整公允的研究;至今,這個領域還有許多問題有待 進一步的探討。若以時段來區分,到目前為止中國海關史的研究,集中在清 末李泰國 (Horatio Nelson Lay, 1861-1864) 及赫德 (Robert Hart, 1865-1911) 擔任 總稅務司時期。對北洋政府階段,即安格聯 (Francis Aglen, 1911-1927) 時期, 很少被探討 (1) 安格聯的總稅務司任期,由清朝滅亡之際始,到國民政府興起而終,可 說是與北京政府相始終。這段期間,由於中央政府權威低落,內戰頻仍,外國 勢力介入中國內政既深且廣,在中國海關史中,也是受外力控制最深的階段。 過去中國學者對安格聯的探討,多以民族主義立場,攻擊他是帝國主義爪牙, 干涉中國內政,支持受軍閥控制的北京政府。又因他最後屈辱的被北京政府 免職,對他的研究多集中在這戲劇性的一幕 基本上這些研究只用中國方面 的史料,反映了中國的觀點,而且缺乏對安格聯整個任期的全盤暸解,忽略 了在當時中國動亂分裂之中,安格聯如何應付來自各方面的挑戰,努力保持 中國海關的完整與順利運作。 有鑑於此,本文除中文史料外,主要運用藏於英國倫敦大學亞非學院的 〈中國海關檔案} (Papers Relating to the Chinese Maritime Customs, 1860- 1943) , @及英國〈外交部檔案} (FO Documents) 等英方史料;以總稅務司與 北京政府的關係為中心,探討安格聯與中國海關在中國動盪時,角色與性格 的演變,以及環繞關稅控制權的中外爭執,南北爭執,以及英國內部的爭執。 @ 安格聯的相關研究,筆者所知有葉鳳美, <試論安格聯> '中國海關史第二次國際學術研 討會( 1990 月,廈門大學)。對安格聯被免職的研究,見習五一, <論顧維鈞內閣徵 收海關附加稅與罷免安格聯事件> ' (民國檔案> (南京, 1987 年第一期,頁 78-84 安格聯之後的梅樂和時期,外力控制已弱,海關不再進用外籍人士,加上關稅自主,中 國海關的性質與角色逐漸回復正常。 @ {中國海關檔案} Papers Relating to the Chinese Maritime Customs, 1860-1943 藏於英 國倫敦大學亞非學院 (School of Oriental & African Studies ,簡稱 SOAS) 圖書館﹒是研 究中國海關史寶貴的第一手史料;其詳細內容請參閱 SOAS 1973 年出版之同名小冊, 本文主要引用其中MS 211081 Hart's Letters to Aglen, 1888-1911; MS 201813 Bow 's Paper 中之 19. Memoirs of C. A. V. Bowra, 1874 1932 3 Vols.; MS 211354 G. F. H. Acheson & c. A. v. Bow凹, Correspondence with Aglen, 1921 1924; MS 211355 Aglen, Confidential Correspondence with Acheson, Bowra and Edwardes, 1921-1926; MS 285232 Frederick Maze 中之1. Confidential Letters and Reports, Vol. XX, Maze's Letters to Hart, Aglen, and Edwardes; 11. S/O Letters, 9. Shanghai, 1927 1928 - 576
北洋政府時期海關總稅務司安格聯之初步研究 希望能由理解英方態度,及中國海關內部的發展脈絡·提供國人較不熟知的 中國海關的另一個面貌,以及北京政府的財政問題·並試圖運用安格聯個人 信件等一手史料,探討安格聯個人在亂局中的心路歷程,以期能不心理解在 安格聯任内·中國海關及總稅務司角色轉變的過程· 二、安格聯早年的經歷與接任總稅務司 安格聯於1869年10月.17日出生在英國約克郡(Yorkshire)的史卡巴羅(Scar- borough)·其父A.S.Aglen是蘇格蘭教會的高极教士,係赫德1845年時在Taun- ton Queen's College就讀時的同學。③由於此一淵源,他於l888年底,年方十 九剛從馬爾巴羅學院(Marlborough College)畢業,就來到中國進入海關任四等 幫辦(4 th Assistant,,B.)·自此快速升遷,在北京總稅務司署任職三年牛後,外轉 廈門、廣州、天津各地;1894年6月回北京,並於1896年3月升任副稅務司, 次年10月又升任稅務司,不久請長假回英國;返華之後,於1899年4月出任 金陵關稅務司·庚子拳亂期間·北京總稅務司署被義和團焚毀,海關人員避 入東交民巷與各國使節同被圍攻,赫德管電合安格聯與江海關稅務司戴樂爾 (E.E.Tylo)共同代行總稅務司職權,但安格聯沒有就任。④安格聯當時與兩 江德督劉坤一往來密切,對東南互保的成立·起了相當的作用。⑤1903年4月 他回北京,任總稅務司署總理文案(Chief Secretary)。1904年底因父親病重, ③安格聯父親的名字A.S.Aglen,與赫德爲1845年在Taunton Queen's College同學,見 Hart to Aglen,July2,1897,March28&Nov.23,1910等三封信:MS21108/Hart's Letters to Aglen,,1888-1911:與一般二手史料記戴不同,如Chinese Customs Service, Chinese Customs Service:Origin,Development,and Activities (Shanghai,1940),Vol.II, p.693,任.中作Dean Aglen:晏星著,《赫德史話)(臺北:蘧萊,1982)·頁6作: Archdeacon Aglen焉赫德在Somerset郡Wesley College的同學;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 中圈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合福·《中國海關密檔一赫德·金登幹函笔匯糯·1874 1907)(北京:中華善局,1990)·第一册,附錄一〈赫德·金登幹年表〉,頁660作: 1845年赫德十歲,入薩默塞特郡的衡斯理安預科學校·按Dean及Archdeacon皆爲教 會職務名稱,非人名'應以赫德本身信件爲準·另Taunton在Somerset郡,Taunton Queen's College與Wesley College之關係待查· ④安格聯早年簡歷見Chinese Customs Service,.Chinese Customs Service:Origin,Develop- ment,and Activities,Vol.II,p.693,ff. ⑤安格聯與東南互保·見陳詩路,《中國近代海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頁 425-9。 -577-
北洋政府時期海關總稅務司安格聯之初步研究 希望能由理解英方態度,及中國海關內部的發展脈絡,提供國人較不熟知的 中國海關的另一個面貌,以及北京政府的財政問題。並試圖運用安格聯個人 信件等一手史料,探討安格聯個人在亂局中的心路歷程,以期能平心理解在 安格聯任內,中國海關及總稅務司角色轉變的過程。 二、安格聯早年的經歷與接任總稅務司 安格聯於 1869 10 17 日出生在英國約克郡 (Yorkshire) 的史卡巴羅 (Scarborough) 。其父A. S. Aglen 是蘇格蘭教會的高級教士,係赫德 1845 年時在 Taunton Queen's College 就讀時的同學。@由於此一淵源,他於 1888 年底,年方十 九剛從馬爾巴羅學院 (Marlborough College) 畢業,就來到中國進入海關任四等 幫辦 (4th Assistant, B.) 。自此快速升遷,在北京總稅務司署任職三年半後,外轉 廈門、廣州、天津各地 1894 月回北京,並於 1896 月升任副稅務司, 次年的月又升任稅務司,不久請長假回英國;返華之後,於 1899 月出任 金陵關稅務司 庚子拳亂期間,北京總稅務司署被義和團焚毀,海關人員避 入東交民巷與各國使節同被圍攻,赫德曾電令安格聯與江海關稅務司戴樂爾 (F. E. Taylor) 共同代行總稅務司職權,但安格聯沒有就任。@安格聯當時與兩 江總督劉坤一往來密切,對東南互保的成立,起了相當的作用。@ 1903 他回北京,任總稅務司署總理文案 (Chief Secreta阱。的04 年底因父親病重, @ 安格聯父親的名字A. S. Aglen '與赫德為 1845 年在 Taunton Queen's College 同學,見 Hart to Aglen, July 2, 1897, March 28 & Nov. 23, 1910 等三封信;凡的 211081 Hart's Letters to Aglen, 1888 1911 ;與一般二手史料記載不間,如 Chinese Customs Service, Chinese Customs Service: Origin, Development, and Activities (Shanghai, 1940), VoI.I1, p. 693 ,旺.中作 Dean Aglen; 晏星著, (赫德史話) (畫北:﹒蓬萊, 1982) .頁 作: Archdeacon Aglen 為赫德在 Somerset Wesley College 的同學;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合編. {中國海關密檔 赫德、金登幹函電匯編, 1874- 1907} (北京:中華書局, 1990) ,第一冊,附錄一(赫德、金登幹年表> '頁 660 作: 1845 年赫德十歲,入薩默鑫特郡的衛斯理安預科學校。按 Dean Archdeacon 皆為教 會職務名稱,非人名,應以赫德本身信件為準。另 Taunton Somerset 都, Taunton Queen's College Wesley College 之關係待查。 @ 安格聯早年簡歷見 Chinese Customs Service, Chinese Customs Se vice: Origin, Development, and Activities, Vol. I1, p. 693, ff. @ 安格聯與東南互保,見陳詩啟. (中國近代海關史)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3) .頁 425-9 -577
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二十四期 請假回英國,並於1906年在英國結婚:骸年底返華,次年2月被任爲江漢關稅 務司·⑧ 由赫德給他的信件中,可看出他自入中國海關任職,就受到特別的照顧。 1888年11月安格聯抵華時,赫德就去信仔細叮嚀各種生活細節。⑦並在其後 的信件中,多次提及安氏之父的健康,以及赫德自已的私事;1907年5月安格 聯長子在漢口出生·赫德很高興的當小孩的教父。⑧在在表現出他們關係之 非比尋常· 1908年4月赫德請病假回英國,清廷任命其外甥副總稅務司裴式楷(Robert E.Bredon)署理總稅務司·但是由於英國政府對他在庚子拳亂前後的表現十分 不满,強烈反對由他正式接任赫德的寶座。1909年他回英國多方活動,但倫 敦外交部不爲所動,仍堅持反對他·並向清廷施壓,使他真除無望。⑨然而當 時任命微任人選的主導權仍在中國,只要清廷用的是英國人,至於用的是誰, 英國公使館不能太過強勢千預。當時不少人争取總稅務司寶座,大肆活動,赫 德也不斷表示要銷假回中國,德稅務司繼承問題相當混沌。⑩安格聯雖受赫德 特别照顧,但似乎未被視爲糍承人。他的名字雖偶被提及,如赫德於1909年4 月22日會見英國外相葛雷(Edward Grey)時,會提出他屬意的雨個檵任人選, 包括安格聯。10月英國外交部也提及安格聯爲適當人選,並詢問駐北京公使 朱爾典(John Jordan)對他的意見。①但是他在各個競爭者中並不突出,也不 ⑧同註④。 Hart's to Aglen,26 Nov.,1888;MS 21108/Hart's Letters to Aglen,1888-1911. ⑧同上書,Hart to Aglen,July2,1897,及June4,1907:赫德好用親朋等有關係之人, 僞眾所周知之事,参見陳詩路·《中國近代海糊史》·頁5234·安格聯也是受其特别照 顧者之一。 @裴式楷接任海關總稅務司之事一波三折,見Bredon to Lord Kuolly,Feb.1909,英 國公共檔案局《外交部檔案》(Foreign O伍ce Document in the Public Record Office, Kew,London)),F0371/631[F12456/4705/10]之長信。及陳詩路,《中题近代海糊史》, 頁527-8· ⑩陳詩啓,《中國近代海關史》,頁525-530對總稅務司寶座之爭有群細敘逃:當時最被 英國外交部看好的瓣任人選有賀璧理(A.E.Hippisley)·歐醴斐(C.H.Oliver)及義遭通 (H.M.Hillier):Jordan to F.O.,Oct.1,1909,FO371/631 [F36449/4507/10],Muller toF0.,Feb.4,1910,F0371/862[F4086/3598/10]· F.O.to Jordan,April 27,1909,Jordan to F.O.,Oct.1,1909,FO371/631 [F15707/ F36449/4705/101. -578-
近代史研究所集刊 第二十四期 請假回英國,並於 1906 年在英國結婚;該年底返華,次年 月被任為江漢關稅 務司。@ 由赫德給他的信件中,可看出他自入中國海關任職,就受到特別的照顧。 1888 11 月安格聯抵華時,赫德就去信仔細叮嚀各種生活細節。@並在其後 的信件中,多次提及安氏之父的健康,以及赫德自己的私事 1907 月安格 聯長子在漢口出生,赫德很高興的當小孩的教父。@在在表現出他們關係之 非比尋常。 1908 月赫德請病假回英國,清廷任命其外踴副總稅務司裴式楷 (Robert E. Bredon) 署理總稅務司。但是由於英國政府對他在庚子拳亂前後的表現十分 不滿,強烈反對由他正式接任赫德的寶座。 1909 年他回英國多方活動,但倫 敦外交部不為所動,仍堅持反對他,並向清廷施壓,使他真除無望。@然而當 時任命繼任人選的主導權仍在中國,只要清廷用的是英國人,至於用的是誰, 英國公使館不能太過強勢平預。當時不少人爭取總稅務司寶座,大肆活動,赫 德也不斷表示要銷假回中國,總稅務司繼承問題相當混沌。@安格聯雖受赫德 特別照顧,但似乎未被視為繼承人。他的名字雖偶被提及,如赫德於 1909 22 日會見英國外相葛雷 (Edward Grey) 時,曾提出他屬意的兩個繼任人選, 包括安格聯。 10 月英國外交部也提及安格聯為適當人選,並詢問駐北京公使 朱爾典 (John Jordan) 對他的意見。@但是他在各個競爭者中並不突出,也不 @ 同註@。 éf) Hart's to Aglen, 26 Nov., 1888; MS 211081 Hart's Letters to Aglen, 1888-191 1. @ 同上書, Hart to Aglen, July 2, 1897 '及 June 4, 1907 ;赫德好用親朋等有關係之人, 為眾所周知之事,參見陳詩啟, <中國近代海關史) ,頁 523-4 ,安格聯也是受其特別照 顧者之一。 @ 裴式楷接任海關總稅務育之事一波三折,見 Bredon to Lord Kuolly, Feb. 1909 ,英 國公共檔案局《外交部檔案) (Foreign Office Document in the Public Record Offic皂, Kew, London), F0371/631 [FI2456/4705/ 1O]之長信。及陳詩啟, <中國近代海關史}, 527-8 @ 陳詩啟. <中國近代海關史) .頁 525-530 對總稅務司寶座之爭有詳細敘述,當時最被 英國外交部看好的繼任人選有賀璧理(A. E. Hippisley) 、歐禮斐(C. H. Oliver) 及義禮遇 (H. M. Hillier) ;見 Jordan to F. 0., Oct. 1, 1909, F0371/631 [F36449/4507!1叫, Muller to F. 0., Feb. 4, 1910, F0371/862 [F4086/3598/1O]. @ F. O. to Jordan, April 27, 1909, Jordan to F. 0., Oct. 1, 1909, F0371/631 [FI5707/ F36449/4 705/1 0]. - 5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