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4近代中的中外街烫奥群酒 革金特的財瓶秩序155 府普遍寶行軍火禁運的政策,%但事寶上長江流域軍火走私問題恐怕早已就 革命時期的財政秩序: 是公開的秘密。特别是内戰高峰期,輪船假借名目私運軍火·違禁品的情祝 辛亥革命與海關結餘存放權之轉移 最爲嚴重·部份不肖的外商輪船業者或是外籍船長有時即是因爲食圖軍閥所 許諾的鹿大商業利猬·違反中立的原則,選擇與特定軍閥合作。然而,輪船 違反中立、介入地方内最的行膏·卻可能遭到其他敢對軍事派系的痛恨與猜 忌·故探取極端手段,假扮海盜劫殺外籍船長·故字水輪事件的悲剿收場, 張志雲 也可能是1920年代外人(輪)介入中國内戰事務的最佳寫照。 上海交通大學人文學院歷史系研究员 最後·除了海盗、木船贸輪船之争、内戰期間輪船違反中立等問題之 外,從字水輪苦後處置上·也可以看出美國政府對於商巢利盆與國家停最之 間孰輕孰重的態度。字水輪事件發生前,美國駐重慶領事即已警告美商代理 華籍輪船可能面臨的風險·事發後美國駐華使頜館及海軍單位雖然痛責此暴 力事件,但卻能反求諸己,從美旗停最、美商名聲至上爲考量靴,約束美商 前言 行爲·並下合美商必須最格遵守中立原則,即使犧牲商巢利盒亦在所不借· 由此可以略窺當時美國對華政策中带有的理想主義成分。 1911年10月10日的辛亥革命,至1912年2月12日,隆裕皇太后下詔避 位,短短4個月又2天的南北分裂,對近現代中國史造成了重大政治變化: 民國誕生、南北軍事街突和平解袂·袁世凯任大總就·然而·當史家額手 稱慶,民國肇造之時,財政層面卻發出了重大變化,這就是海關結餘款 (Customs Surplus)存放檀(stewardship)從海關艦督指定的中國銀號,轉移 至外籍關員名下的外國銀行·'海關結餘存放權的囀移問題,變成中國近現代 1 本文使用「海間站徐款」而不使用「闆税钻缘款」或是「醋徐」的原因是,海副不只微收 洋、常闆税·退有微收10種税,其中最大项為船纱税(Tonnage Dues)。所以蕘文裤鸡 Customs Surplus,而不是Tariff Surplus·换含之,闆像之照,食高海鬧之周,而非图税 之日。船缈税风年艘船的通货量高基平的税·海鼎管理港将及江海河道内澄塔浮格一切 航行擦选,其烂費悉由格纱税中阴支。除船纱税之外,其他9種肩: 96第一次世界大我站来後,在吴图的主单下,考量中图内部南北分裂两题,列娄决定被此 一、演江、境原雨嗣惊微之汀捐。 德张,不秀向莘输出罩火·此罩火禁通政策查到图民政府北伐点功後,才正式取消。闆 二·九镜·拱北雨雨健微之百货爱金與台经賣,暨加微之五点凭爱奥阻骨· 龄1920年代的列张軍大染通政策,可以参见陳存恭,《列婆好中图的軍火禁通(民因入 三~耶海關性微之退口税等二成,竖大速、那海、花口三阳然授之民船优税等· 年至十八年)》(查北:中央研究院近代交研究所,1983)一高的对龄· 网、津海常隔经微之工阳税
154 近代中國的中外衝突與肆應 革命時期的財政秩序 155 府普遍實行軍火禁運的政策,96但事實上長江流域軍火走私問題恐怕早已就 是公開的秘密。特別是內戰高峰期,輪船假借名目私運軍火、違禁品的情況 最為嚴重。部份不肖的外商輪船業者或是外籍船長有時即是因為貪圖軍閥所 許諾的龐大商業利潤,違反中立的原則,選擇與特定軍閥合作。然而,輪船 違反中立、介入地方內戰的行為,卻可能遭到其他敵對軍事派系的痛恨與猜 忌,故採取極端手段,假扮海盜劫殺外籍船長。故字水輪事件的悲劇收場, 也可能是1920年代外人(輪)介入中國內戰事務的最佳寫照。 最後,除了海盜、木船與輪船之爭、內戰期間輪船違反中立等問題之 外,從字水輪善後處置上,也可以看出美國政府對於商業利益與國家尊嚴之 間孰輕孰重的態度。字水輪事件發生前,美國駐重慶領事即已警告美商代理 華籍輪船可能面臨的風險,事發後美國駐華使領館及海軍單位雖然痛責此暴 力事件,但卻能反求諸己,從美旗尊嚴、美商名聲至上為考量點,約束美商 行為,並下令美商必須嚴格遵守中立原則,即使犧牲商業利益亦在所不惜。 由此可以略窺當時美國對華政策中帶有的理想主義成分。 96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在美國的主導下,考量中國內部南北分裂問題,列強決定彼此 協議,不再向華輸出軍火。此軍火禁運政策直到國民政府北伐成功後,才正式取消。關 於1920年代的列強軍火禁運政策,可以參見陳存恭,《列強對中國的軍火禁運(民國八 年至十八年)》(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3)一書的討論。 革命時期的財政秩序: 辛亥革命與海關結餘存放權之轉移 張志雲 上海交通大學人文學院歷史系研究員 前言 1911年10月10日的辛亥革命,至1912年2月12日,隆裕皇太后下詔遜 位,短短4個月又2天的南北分裂,對近現代中國史造成了重大政治變化: 民國誕生、南北軍事衝突和平解決、袁世凱任大總統。然而,當史家額手 稱慶,民國肇造之時,財政層面卻發出了重大變化,這就是海關結餘款 (Customs Surplus)存放權(stewardship)從海關監督指定的中國銀號,轉移 至外籍關員名下的外國銀行。1 海關結餘存放權的轉移問題,變成中國近現代 1 本文使用「海關結餘款」而不使用「關稅結餘款」或是「關餘」的原因是,海關不只徵收 洋、常關稅,還有徵收10種稅,其中最大項為船鈔稅(Tonnage Dues)。所以英文稱為 Customs Surplus,而不是Tariff Surplus。換言之,關餘之關,實為海關之關,而非關稅 之關。船鈔稅為每艘船的運貨量為基準的稅,海關管理港務及江海河道內燈塔浮椿一切 航行標誌,其經費悉由船鈔稅中開支。除船鈔稅之外,其他9種為: 一、濱江、璦琿兩關經徵之河捐。 二、九龍、拱北兩關經徵之百貨釐金與台經費,暨加徵之五成貨釐與礮費。 三、膠海關經徵之進口稅等二成,暨大連、膠海、龍口三關經徵之民船貨稅等。 四、津海常關經徵之工關稅
156近代中雪的中外衡预奥锌题 革金明钙的財破秩157 史中,一項横僞重大,但是常常被低估的議題。 身革命黨,在自動配合或是被動脅迫的壓力下,革命軍打算截留各關稅款充 晚清以來,戶部掌管全國稅收,但是各地督撫火耗折扣,銀錢兌换此率 做軍費,爲避免此事,清政府與海關商量出一条揠宜之計,授權總稅務司安 不定,使得赋稅收入極不穩定,·戶部也無法估計來年收入之增减·釐金稅爲 格聯通分各關外籍稅務司·將稅款存放在各翮稅務司個人帳戶之下,然後再 地方督撫之地方收入·海關监督所徵之常關稅又不是全國統一的徵稅方式, 就一遥至總稅務司之個人帳戶後,再以總稅務司名義向庚款債權國付出賠 各地帳目不一,戶部無法就一管理。况且,還有隱藏的食污腐敗問題· 款。3 在這個財政收入不穩定的大環境下,洋關稅是由國際貿易中徵收,又 因此,看似微小的海關結餘存放權的轉移,其寶茲事體大,甚至更勝 有外籍稅務司向總理衙門如寶報告應收款項之金額,這使得關稅變得非常 於民國建立,因爲庚款債權國對中國之債權,當然不只是庚款,還有各種外 穩定:再加上1860年北京條約簽訂後·國際貿易快速增長·其重中之重就 债,所以海關結餘款中·洋翻稅偦付各種外债,而常關稅慣付各國賠款·當 是,由中國海瀾的就一細纂的《華洋貿易總冊》中,中央政府可以很輕易估 時中國銀行業尙未蓬勃發展,向國內銀行舉債金額有限。而民國肇造·百废 算出未來收入大概的增减·在此背景下,海關結餘款就變成惯付本利總數僞 待興,各地需錢孔急,向外國银行舉債寶爲無可奈何之策·若庚款與外債無 關平银982,238,150雨的庚子賠款的財源。2但是辛亥革命時,不少海關艦督投 法如期慣付,外國銀行禹上調高對中國放款之利息,甚至拒絕與中國政府往 五、安束隔触微之内航税。 來,這將嚴重影蓉未來中國政府舉借外債的可能性·换言之,海關秸餘款存 六、秦王岛品經微之出關税一成及奉天整金· 七·開海常關整微之船牌照费。 放權之轉移,在實務操作上,保障了中國政府舉借外債的低利率及可能性· 八·新组之各常關民船纱。 不論在北洋政府就治的16年,或是围民政府的黄金十年,中國政府完 九·,衡附撒之雕拥·魏闻特著,肉桌均弄,《民图以来開税纪食》(上海:總税斋司署 造局虑,1927),页45。 全不需要煩惱庚款和外債惯付,索性全由海關處理·在海關的管理下·每一 高了镶整清本文中不网名胡的定義,故做表格如下: 本文 英文 通裤 名胡解枰 年都全數如期慣付,使得爲數近關平銀十億,昏期39年惯還的庚款,竞提 海钻锋Customs Surplus 徐/間税站海隔税收(Customs Revenue为除海雨颜定 经賣和海雨蓝督津贴後的除款· 早2年,在1938年就全數付清。在1911至1938年之間·不論中央地方軍閥如 海翻盈龄 海膈站徐扣除外债和陪款後的除款。 海品税收Customs Revenue 固税税收 海雨微收的常間祥萄税和其他十橙税的 3在1911年10月10日之前·悠税猪可特間徐存放完全瓷有握力支配,各固税穑可解各阳 悠合 闆税收入巨入清政府指定的照税存放银行後,该银行登出收據给税斋可,税音可林交海 海照领定Monthly Quota of the海马行政支出 贤收並管理丽税之海常固所需之充分望 时监督,再由海酮监督上交税斋處或德理衡門。一般而言·指定的海厨税款存效银行 性曹 allowance authorized 壹·饭收及匪解雨税所需之一韧费用, 高一至二同·某些是著名的中資策行或是地方纸行·甚或海隔监督就是指定隔税存放 for his port 如整微纸行就之铜带费等、奉在特提之 银行的输有者·在至少一隔的隔税存放集行爲需地布政使所有·外因继行完全不可能成 款项,或作维遵海常關木身及其和丽利 高海阳税款存数集行·而德税斋司及各嗣税穑可也不可能指定他们局意的继行”见 益之用,或由政府得公使图同意指定腐 Stanley Wright,The Collection and Disposal of the Maritime and Native Customs Reveme since 特徙性费者,以上三项之總合· the Revolution of 1911:With An Account of the Loan Services Administered by the Inspector 海监督Superintendent or 海时监督津贴 19川年之府高海關蓝督自行决定的津贴 General of Customts,2d ed..Shanghai:Statistical Department of Inspectorate General of 津贴 Weiyuan Allowance 19]2年阁始由然税猪可统一核登· Cus0ms1927,p.1-2.周於此事·大陵学者也有清楚認流,见戴一峰,《近代中图海闆奥 2 H.B.Morse,The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of the Chinese Empire,New York:Longmans,1918, 中图财政》(度門:度門大攀出版社,193)·真60-64。 ol.Πl,pp.351-352 Stanley Wright,China's Struggle for Tariff Automomy,Shanghai:Kelly Walsh,Ltd.,1938,v
156 近代中國的中外衝突與肆應 革命時期的財政秩序 157 史中,一項極為重大,但是常常被低估的議題。 晚清以來,戶部掌管全國稅收,但是各地督撫火耗折扣,銀錢兌換比率 不定,使得賦稅收入極不穩定,戶部也無法估計來年收入之增減。釐金稅為 地方督撫之地方收入,海關監督所徵之常關稅又不是全國統一的徵稅方式, 各地帳目不一,戶部無法統一管理。況且,還有隱藏的貪污腐敗問題。 在這個財政收入不穩定的大環境下,洋關稅是由國際貿易中徵收,又 有外籍稅務司向總理衙門如實報告應收款項之金額,這使得關稅變得非常 穩定;再加上1860年北京條約簽訂後,國際貿易快速增長。其重中之重就 是,由中國海關的統一編纂的《華洋貿易總冊》中,中央政府可以很輕易估 算出未來收入大概的增減。在此背景下,海關結餘款就變成償付本利總數為 關平銀982,238,150兩的庚子賠款的財源。2 但是辛亥革命時,不少海關監督投 五、安東關經徵之內航稅。 六、秦王島關經徵之出關稅一成及奉天釐金。 七、閩海常關經徵之船牌照費。 八、新組之各常關民船鈔。 九、偶爾附徵之賑捐。魏爾特著,陶樂均譯,《民國以來關稅紀實》(上海:總稅務司署 造冊處,1927),頁45。 為了讓釐清本文中不同名詞的定義,故做表格如下: 本文 英文 通稱 名詞解釋 海關結餘 Customs Surplus 關餘/關稅結 餘 海關稅收(Customs Revenue)扣除海關額定 經費和海關監督津貼後的餘款。 海關盈餘 海關結餘扣除外債和賠款後的餘款。 海關稅收 Customs Revenue 關稅稅收 海關徵收的常關洋關稅和其他十種稅的 總合。 海關額定 經費 Monthly Quota of the allowance authorized for his port 海關行政支出 徵收並管理關稅之海常關所需之充分經 費、徵收及匯解關稅所需之一切費用, 如經徵銀行號之酬勞費等、奉准特提之 款項,或作維護海常關本身及其相關利 益之用,或由政府得公使團同意指定為 特種經費者,以上三項之總合。 海關監督 津貼 Superintendent or Weiyuan Allowance 海關監督津貼 1911年之前為海關監督自行決定的津貼, 1912年開始由總稅務司統一核發。 2 H. B. Morse, The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of the Chinese Empire, New York: Longmans, 1918, vol. III, pp. 351-352. 身革命黨,在自動配合或是被動脅迫的壓力下,革命軍打算截留各關稅款充 做軍費,為避免此事,清政府與海關商量出一條權宜之計,授權總稅務司安 格聯通令各關外籍稅務司,將稅款存放在各關稅務司個人帳戶之下,然後再 統一匯至總稅務司之個人帳戶後,再以總稅務司名義向庚款債權國付出賠 款。3 因此,看似微小的海關結餘存放權的轉移,其實茲事體大,甚至更勝 於民國建立,因為庚款債權國對中國之債權,當然不只是庚款,還有各種外 債,所以海關結餘款中,洋關稅償付各種外債,而常關稅償付各國賠款。當 時中國銀行業尚未蓬勃發展,向國內銀行舉債金額有限。而民國肇造,百廢 待興,各地需錢孔急,向外國銀行舉債實為無可奈何之策。若庚款與外債無 法如期償付,外國銀行馬上調高對中國放款之利息,甚至拒絕與中國政府往 來,這將嚴重影響未來中國政府舉借外債的可能性。換言之,海關結餘款存 放權之轉移,在實務操作上,保障了中國政府舉借外債的低利率及可能性。 不論在北洋政府統治的16年,或是國民政府的黃金十年,中國政府完 全不需要煩惱庚款和外債償付,索性全由海關處理,在海關的管理下,每一 年都全數如期償付,使得為數近關平銀十億,為期39年償還的庚款,竟提 早2年,在1938年就全數付清。4 在1911至1938年之間,不論中央地方軍閥如 3 在1911 年10月10日之前,總稅務司對關餘存放完全沒有權力支配,各關稅務司將各關 關稅收入匯入清政府指定的關稅存放銀行後,該銀行發出收據給稅務司,稅務司轉交海 關監督,再由海關監督上交稅務處或總理衙門。一般而言,指定的海關稅款存放銀行 為一至二間,某些是著名的中資銀行或是地方銀行,甚或海關監督就是指定關稅存放 銀行的擁有者,在至少一關的關稅存放銀行為當地布政使所有。外國銀行完全不可能成 為海關稅款存放銀行,而總稅務司及各關稅務司也不可能指定他們屬意的銀行。見, Stanley Wright, The Collection and Disposal of the Maritime and Native Customs Revenue since the Revolution of 1911: With An Account of the Loan Services Administered by the Inspector General of Customs, 2nd ed,. Shanghai: Statistical Department of Inspectorate General of Customs, 1927, pp. 1-2. 關於此事,大陸學者也有清楚認識,見戴一峰,《近代中國海關與 中國財政》(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1993),頁60-64。 4 Stanley Wright, China’s Struggle for Tariff Autonomy, Shanghai: Kelly & Walsh, Ltd., 1938, v
158近代中驾的中吼葡烫典肆题 革金時接的財招铁序159 何威脅利誘,巧取豪奪,各關稅款不被挪爲他用,因此,庚款債國也沒有 就公允許多,在陳氏論「清政府關於「全國各關稅項暫由總稅務司統轄」的 藉口,因未收到庚款而對中國起釁。而且,在北洋政府末期,執政府及攝政 决定」一節時,指出「總税務司所以能夠實現這樣的剁奪,主要是憑籍列強 內閣之一片糜爛之時·財政貔長更替頻仍,由總稅務司長期捻負賠款外債, 牛個世紀以來長期經營的外籍稅務司海關制度…只要總稅務司一聲分下, 寶爲穩定國際市場中的中國債信。 各關税務司便積極響鹰·並有充份權力予以執行·」陳氏此說也與史寶有出 因辛亥革命而引起的南北分裂,其政治和軍事問避,早就是中外各史 入,1911年以前,海關稅款的存放匯解權力,其存放匯解之權力轉移至稅務 家極度重視的屉史課題,但是這次南北分裂中由海關結餘產生的財政問題, 司手中,不可能是由「稅務司積極善恋」而造成·必須得到海關艦督的首肯。 卻不被史家廣泛關注·就整體重要性而言,海關結餘存放摇可能不如第一次 大陛學者之中,對海關結餘存放權轉移之最新研究,爲任智勇的《晚清 南北分裂之民國凝生·或是第二次南北分裂的中國就一:但罩就財政外交層 海關再研究:以二元體制僞中心》·其結論與陳戴雨人同出一轍·對安格聯 面而言,其重要性可能更高。本文無意在傅就大陸和歐美屋史學家的争轨之 抱持相當負面的看法·但是任智勇利用《中國海關與辛亥革命》的史料·比 間,做出任何判断,本文目的僅就實證歷史的角度探討辛亥革命導致短短四 較深入分析江漢、江海及長沙三關的漫程。這可說是任書的最大貢献。 個多月的南北分裂,海關結餘款存放權的轉移如向達成,從而恢復中國財政 大陸學者的普遍問避,可分史料·取材和馥念三部分分析·就史料而 秩序。 言,大陸學者普通仰仗1959年由對外貿易部海關總署研究室之科學出版社 整理之《帝國主義與中國海關》的第13辄《中國海關與辛亥革命》。$該書不 文献探时 註明史料出處·以《中國海關與辛亥革命》中的囌古敦致安格聯第110函,9 總税務司安格聯(Francis Aglen1869-1932,第三任總税務司1911-1927) 筆者也在二檔館的卷宗找到原文信件(679〔1)32138 Hankow Semi-0 ficial 和海關結餘款存放權的命題,在中国史學界,並非持續被關注。僅在1990 Correspondence,1910-l1),但是該書並未說明這是Semi-Official letter~通 年代的一段時間,由度門大學的陳詩磨和戴一峰對這一問題做了初步的 合、機要通命、電報、還是代電·這使得學者在二檔館所藏之海服檔案中, 探討·戴一峰在其《近代中國海關與中國財政》(1993)中指「此後中國政 尋找徵引對應的原文史料時極爲不便·就以第110函而言,還是有不少關 府對關稅償還外債,賠款後的剩餘部分,即關餘的使用,中國政府也無 键之處脫漏(以譯者水平來看,他們絕對看得懂脫漏之處的意思)·如此一 瘤作主。」戴氏此說不確,事實上·中國政府每年都收到去年「賠款後的剩 6障诗路·《中因近代海阳史》(光京:人民出版社·2002),页481-482 餘部分」·只是安格聯不癲意在尚被慣付每年的外債賠款之前·匯款至中國 7 长沙隔也是在辛煮苹命中最危急的一嗣,共税款最有可能被革命爱战留·Jordan to Grey, 政府。 1912.03.12,"China,Annual Report,1911,"p.268. 8《帝图主晨奥中图海品》编舞遇程一波三折,原本计支娲出版5卷,但是第1、2、3、 陳詩啓在他的鉅作《中國近代海關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中 川、14卷未完成,而且雷时三位主妈,豫输室~范文阔~千家期都未高名,但是1983年 才把已编成的10卷重新出版,並在1994年再加1卷” 5置一峰·《近代中图海闆奥中图财政》,项67-68 9《中图海關典辛衰革命》,页4-6
158 近代中國的中外衝突與肆應 革命時期的財政秩序 159 何威脅利誘,巧取豪奪,各關稅款不被挪為他用,因此,庚款債權國也沒有 藉口,因未收到庚款而對中國起釁。而且,在北洋政府末期,執政府及攝政 內閣之一片糜爛之時,財政總長更替頻仍,由總稅務司長期擔負賠款外債, 實為穩定國際市場中的中國債信。 因辛亥革命而引起的南北分裂,其政治和軍事問題,早就是中外各史 家極度重視的歷史課題,但是這次南北分裂中由海關結餘產生的財政問題, 卻不被史家廣泛關注。就整體重要性而言,海關結餘存放權可能不如第一次 南北分裂之民國誕生,或是第二次南北分裂的中國統一;但單就財政外交層 面而言,其重要性可能更高。本文無意在傳統大陸和歐美歷史學家的爭執之 間,做出任何判斷,本文目的僅就實證歷史的角度探討辛亥革命導致短短四 個多月的南北分裂,海關結餘款存放權的轉移如何達成,從而恢復中國財政 秩序。 文獻探討 總稅務司安格聯(Francis Aglen 1869-1932,第三任總稅務司1911-1927) 和海關結餘款存放權的命題,在中國史學界,並非持續被關注。僅在1990 年代的一段時間,由廈門大學的陳詩啟和戴一峰對這一問題做了初步的 探討。戴一峰在其《近代中國海關與中國財政》(1993)中指「此後中國政 府……對關稅償還外債,賠款後的剩餘部分,即關餘的使用,中國政府也無 權作主。」5 戴氏此說不確,事實上,中國政府每年都收到去年「賠款後的剩 餘部分」,只是安格聯不願意在尚被償付每年的外債賠款之前,匯款至中國 政府。 陳詩啟在他的鉅作《中國近代海關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中 5 戴一峰,《近代中國海關與中國財政》,頁67-68。 就公允許多,在陳氏論「清政府關於『全國各關稅項暫由總稅務司統轄』的 決定」一節時,指出「總稅務司所以能夠實現這樣的剝奪,主要是憑籍列強 半個世紀以來長期經營的外籍稅務司海關制度……只要總稅務司一聲令下, 各關稅務司便積極響應,並有充份權力予以執行。」6 陳氏此說也與史實有出 入,1911年以前,海關稅款的存放匯解權力,其存放匯解之權力轉移至稅務 司手中,不可能是由「稅務司積極響應」而造成,必須得到海關監督的首肯。 大陸學者之中,對海關結餘存放權轉移之最新研究,為任智勇的《晚清 海關再研究:以二元體制為中心》。其結論與陳戴兩人同出一轍,對安格聯 抱持相當負面的看法,但是任智勇利用《中國海關與辛亥革命》的史料,比 較深入分析江漢、江海及長沙三關的過程。7 這可說是任書的最大貢獻。 大陸學者的普遍問題,可分史料、取材和觀念三部分分析。就史料而 言,大陸學者普遍仰仗1959年由對外貿易部海關總署研究室之科學出版社 整理之《帝國主義與中國海關》的第13編《中國海關與辛亥革命》。8 該書不 註明史料出處。以《中國海關與辛亥革命》中的蘇古敦致安格聯第110函,9 筆者也在二檔館的卷宗找到原文信件(679〔1〕32138 Hankow Semi-Official Correspondence, 1910-11),但是該書並未說明這是Semi-Official letter、通 令、機要通令、電報、還是代電。這使得學者在二檔館所藏之海關檔案中, 尋找徵引對應的原文史料時極為不便。就以第110函而言,還是有不少關 鍵之處脫漏(以譯者水平來看,他們絕對看得懂脫漏之處的意思)。如此一 6 陳詩啟,《中國近代海關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頁481-482。 7 長沙關也是在辛亥革命中最危急的一關,其稅款最有可能被革命黨截留。Jordan to Grey, 1912.03.12, “China, Annual Report, 1911,” p. 268。 8 《帝國主義與中國海關》編輯過程一波三折,原本計畫編輯出版15卷,但是第1、2、3、 11、14卷未完成,而且當時三位主編,陳翰笙、范文瀾、千家駒都未屬名,但是1983年 才把已編成的10卷重新出版,並在1994年再加1卷。 9 《中國海關與辛亥革命》,頁4-6
160近代中雪的中外灯预奥锌题 革金時期的財报铁序16】 來,這就譨利用該書的學者無法理解,關員在使用不同性質的溝通渠道時, 外債和賠款混僞一談,或是把慣付赔款的散意,轉嫁到惯付外債,就是 内容的歧異和輕重緩急。上述問題,使得筆者在取材時,不敢大量使用《中 研究海翮結餘存放權的最根本問題·大陸學者普遍認爲庚款是帝國主義列強 國海關與辛亥革命》中的史料,必須要從二檔案的海關檔案中,找到原文史 軍事侵路中國後,對中國造成的輕清傷害,列強強迫中國政府任用洋員管理 料,再加以此對後,方才引用。0 海關,領有高薪,海關再用稅款惯付庚款,這無凝是列強與洋員組成的利盆 就取材而言,事寶上,《帝國主義與中國海關》的翻譯水平頗高,而且 共同體·對此筆者雖覺得有偏短之處,但是也同意海關保障外國在華的貿易 取材十分公正·受過基礎史學副練的學者可以輕易地忽略其過激的導言或 利金·只是筆者認爲這些貿易利盒對於中國有直接且重大的幫助。然而問題 是詮釋,集中注意力在短者史寶陳述。由此可見,陳翰笙細纂《帝國主義與 的核心是,海關結餘款支付的不只是庚款,還有許多外債·這些外債是外國 中國海關》時有很多言外之義,不便付諸文字,額者爲了鹰付當時的政治氛 銀行寶際支付給中國政府的款項·並不是其母國以武力脅迫中國攫取的腰清 图,不免加了一些自我保護措施·但是從史料的陳列排序來看·陳翰笙想要 利金·若庚款無法惯付·現在無從得知庚款债權國是否會以武力強迫中國付 後代學者公正地解讀海霸在當時對中國的頁獻·但是無奈的是,不論是陳詩 出庚款:但是若外債無法惯付,外國銀行絕對會調高利息·甚至將中國政府 啓還是戴一峰,在他們的著作中·未能體察其苦心孤脂,在徵引史料上,完 列僞拒絕往來戶。在商言商,中國銀行看到中國政府無法惯付外債,也極有 全沒有引用在《中國海關與辛亥革命》中對安格聯相對有利的史料·這使得 可能拒絕中國政府的貸款。 在海關史研究上,大陸學者並沒有踏在1950年代前霍學者的肩膀上,濫續 研究此命題時,若僅從制度眉面著手,海關結餘存放權之轉移,似乎 向前邁進。Ⅱ 利大於弊,但是爲何大陸史家對>此事大多以負面角度詮釋?其中關髖因素 但是觀念還是最大的問题,並不是對帝國主羲入侵中國的執著,而是 就是安格聯之性格·安氏與前任赫德性格完全不同,赫德是北愛爾蘭人·個 把幾個本質不相同,但是看以相關的髁题,例如,「關稅自主」、「值百抽五」 性圆融,對中國政經及涉外事務有高度興趣,在任內包山包海,興辦各頂洋 和「收回關糖」·或是把「外债」和「賠款」混爲一談。有趣的是,把「關税 務:安格聯是英格蘭人,個性謹旗,以享業官僚自居,對中國事務探取「速 自主」、「值百抽五」和「收回關檀」三個概念混焉一談的多是1920年代的中 雕政治(abstain from politics)力的蘑度,12任內僅管理内國公債局以及經理内 國學者,而把「外債」和「賠款」多僞現在的中國大陸學者。 外債基金處之類的金融財政事務。 安氏的最主要目標,就是謹旗地運作海關结餘,如期惯付各項債務,但 10利用《中四海闆典辛意莱命》有雨大好處:一、二糖馆所藏之機要函件中,解少總税将 是到了北洋政府末期·政合不出北京,攝政内閣只得率債渡日·此時财政總 司给各税将可的回俗,但是《中因海围奥辛煮革命》中就有·二·蹤《中因海嗣奥辛寂 苹命》中收绿的函件译文中,可以落助请者快速在原蛤格案中,找到自己需要的文件? 長向外國銀行舉債之時·外國银行不相信北洋政府本身有還款能力,所以要 1】近象華者在大陸讲学时,常奥学那同仁对晚近年来海照史攀家想度之轉复·二十年耐的 意流形每和社會气☒已登生重大授化·對此·肇者深俗不疑。但是纯就學衡而言·華老 流法與学幕同仁的心路是程封话·佳能與其著作好话:筆者更不能因攀界网仁林速某举 12张志雲,《分裂的中因奥就一的海雨:梅柴和與汪精街政府(1940-19叫1)》,收入周急民 者意點改燮,即自作主張,主孤该攀者的登得已是生复化。 蜗,《图際法在中图的登择與運用》(童北:政大出版社·2012),年113-148
160 近代中國的中外衝突與肆應 革命時期的財政秩序 161 來,這就讓利用該書的學者無法理解,關員在使用不同性質的溝通渠道時, 內容的歧異和輕重緩急。上述問題,使得筆者在取材時,不敢大量使用《中 國海關與辛亥革命》中的史料,必須要從二檔案的海關檔案中,找到原文史 料,再加以比對後,方才引用。10 就取材而言,事實上,《帝國主義與中國海關》的翻譯水平頗高,而且 取材十分公正,受過基礎史學訓練的學者可以輕易地忽略其過激的導言或 是詮釋,集中注意力在編者史實陳述。由此可見,陳翰笙編纂《帝國主義與 中國海關》時有很多言外之義,不便付諸文字,編者為了應付當時的政治氛 圍,不免加了一些自我保護措施,但是從史料的陳列排序來看,陳翰笙想要 後代學者公正地解讀海關在當時對中國的貢獻。但是無奈的是,不論是陳詩 啟還是戴一峰,在他們的著作中,未能體察其苦心孤詣,在徵引史料上,完 全沒有引用在《中國海關與辛亥革命》中對安格聯相對有利的史料,這使得 在海關史研究上,大陸學者並沒有踏在1950年代前輩學者的肩膀上,繼續 向前邁進。11 但是觀念還是最大的問題,並不是對帝國主義入侵中國的執著,而是 把幾個本質不相同,但是看似相關的課題,例如,「關稅自主」、「值百抽五」 和「收回關權」,或是把「外債」和「賠款」混為一談。有趣的是,把「關稅 自主」、「值百抽五」和「收回關權」三個概念混為一談的多是1920年代的中 國學者,而把「外債」和「賠款」多為現在的中國大陸學者。 10 利用《中國海關與辛亥革命》有兩大好處:一、二檔館所藏之機要函件中,鮮少總稅務 司給各稅務司的回信,但是《中國海關與辛亥革命》中就有。二、從《中國海關與辛亥 革命》中收錄的函件譯文中,可以幫助讀者快速在原始檔案中,找到自己需要的文件。 11 近來筆者在大陸講學時,常與學界同仁討論近年來海關史學家態度之轉變,二十年前的 意識形態和社會氛圍已發生重大變化。對此,筆者深信不疑。但是純就學術而言,筆者 無法與學界同仁的心路歷程對話,僅能與其著作對話;筆者更不能因學界同仁轉述某學 者觀點改變,即自作主張,主張該學者的詮釋已產生變化。 外債和賠款混為一談,或是把償付賠款的敵意,轉嫁到償付外債,就是 研究海關結餘存放權的最根本問題。大陸學者普遍認為庚款是帝國主義列強 軍事侵略中國後,對中國造成的經濟傷害,列強強迫中國政府任用洋員管理 海關,領有高薪,海關再用稅款償付庚款,這無疑是列強與洋員組成的利益 共同體。對此筆者雖覺得有偏頗之處,但是也同意海關保障外國在華的貿易 利益,只是筆者認為這些貿易利益對於中國有直接且重大的幫助。然而問題 的核心是,海關結餘款支付的不只是庚款,還有許多外債,這些外債是外國 銀行實際支付給中國政府的款項,並不是其母國以武力脅迫中國攫取的經濟 利益。若庚款無法償付,現在無從得知庚款債權國是否會以武力強迫中國付 出庚款;但是若外債無法償付,外國銀行絕對會調高利息,甚至將中國政府 列為拒絕往來戶。在商言商,中國銀行看到中國政府無法償付外債,也極有 可能拒絕中國政府的貸款。 研究此命題時,若僅從制度層面著手,海關結餘存放權之轉移,似乎 利大於弊,但是為何大陸史家對於此事大多以負面角度詮釋?其中關鍵因素 就是安格聯之性格。安氏與前任赫德性格完全不同,赫德是北愛爾蘭人,個 性圓融,對中國政經及涉外事務有高度興趣,在任內包山包海,興辦各項洋 務;安格聯是英格蘭人,個性謹慎,以專業官僚自居,對中國事務採取「遠 離政治(abstain from politics)」的態度,12任內僅管理內國公債局以及經理內 外債基金處之類的金融財政事務。 安氏的最主要目標,就是謹慎地運作海關結餘,如期償付各項債務,但 是到了北洋政府末期,政令不出北京,攝政內閣只得舉債渡日,此時財政總 長向外國銀行舉債之時,外國銀行不相信北洋政府本身有還款能力,所以要 12 張志雲,〈分裂的中國與統一的海關:梅樂和與汪精衛政府(1940-1941)〉,收入周惠民 編,《國際法在中國的詮釋與運用》(臺北:政大出版社,2012),頁113-148
162近代中雪的中外灯预奥锌题 辛命時的財瓶铁疗163 求財政總長取得安格聯的保證,海闕結餘款足以償付該項借款。B然而·海 是海關檔案和英國FO的纂邏輯十分類似,而且人物重覆·所以從℉O史料 關結餘款並非取之不竭,用之不盡,所以這就是問題的藏結。當北洋政府財 中,對此課避出的輪廓,與海關史料描繪出的輪廓,有互相参照的效果。 政貔長要舉債雜持政府時,必須先與安格聯溝通,這就是安格聯被稱爲「太 综合上述,即可得知,對於安格聯和海關結餘款存放之研究,寶在資乏 上財政總長」的滌由。 的可憐,而且更重要的是,學界普遍低估這個間避的重要性。西方學界中, 方德萬(Hans van de Ven)的會議論文「國中之國:辛亥革命、債券市 以海關史研究見長的幾位學者中·無疑是方德萬對此研究功力最深,他的會 場與中國海溺(18951928)小中,點出安格聯的性格特色。「安格聯深信英國 議論文以全球化的視野,提醒了我們,中國金融市場爲世界金融市場之一部 傅統價值的優越性:像是勇於承擔共責任、努力工作、巖人有信賴感及誠 分,不論晚清、北洋或是國民政府之政治,都不可能自外於世界金融市場。 寶,而他對中國官員和文化不屑一籲安格聯致力於健全金融體系·並相 但是對於1911年末及1912年初,海關內部討論海關稅款存放的論速,僅提 信唯有紀律,像是對債券持有人信守承諾·才是幫助中國官員成爲人民的好 到安格聯和墨賢理的討論,並沒有更深一眉地潮析此事。1” 公儳之道·」“但是大陸學者孫修福就有完全不同的看法,他指出:「安格聯 中文學界中,大陸享精海溺史之研究水平,竞然無法勝過毫樽碩士畢 骑猴固软~刚俊自用·隨著手中掌握的權力越來越多,越來越大,他的野心 巢論文·這是中文世界,所有研究海翻史的學者(包括筆者在内)都必須檢 也膨服到了極點,在任職後期已經忘乎所以,不知道自己是誰了·」5但是事 討。本文在描繪課題輪院時由於長期沈浸在海關和℉O檔案中,對伦名制定 寶上,當時的洋員對安格聯看法完全不一樣,英籍江漢關稅務司戴樂爾(F 義和解釋、發掘史料、探甜具髓回應,以及反映關員看法時,仍可有不少史 E.Taylor)指出:「他(安格聯)一直是以一種狹险的部門角度出發,由他輕 料貢献· 手的五分稅款比促進貿易增加税收來得重要得多。」6 貳、總税務司署與社會輿偏之编戰 事寶上·關於安格聯與海關結餘款存放權轉移之研究最群細·以及觀點 最公允的著作,竞然是一篇碩士論文,黄文德,〈北京外交團與近代中國關 其實早在1920年代,中國學界對海關結餘存放權的問題的研究已經出 餘之研究:以關餘交涉案昏中心〉(登中:國立中興大學碩士論文,1999)· 現很多誤解,爲了徹底解决80來種種諛解,就要從總稅務司署如何爲自己 因爲該文主要尉論的主題是外交史,所以黄文德並沒有使用海關檔案,但 辯護,以及當時社會奥論的批部,開始澄清·貔稅務司署與社會奥論的論 13在存放裤林移至海圆之前,是由海嗣监督餐字,以海關站绘款微禧保借款。Sanl©y 戰進入白熱化,是在1925年10月26日的關稅自主會議召開前後。總税務 Wright,The Collection and Disposal of the Maritime and Native Customs Revenue since the Revolution of 1911,pp.63-64. 司署與當時中國知譏界的論戰,其實就是图魏在一本書的雨個版本·以及 14方德萬·(图中之因:辛煮苹命、债基市場典中图海照(1895-1928)》,真33。 一個譯本上。這本書就是:魏爾特(Stanley F.Wright)寫的The Collection 15孫停福,《中四近代海阳省糯更达與图降隔原:「图中之四国王」登基内喜》(北京:中因 海關出版社,2010)·页213 16 Lo Hui-min ed,The Correspondence of G.E.Morrison,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17 Hans van de Ven,Breaking with the Past:The Maritime Customs Service and the Global Origins Press,1976,vol.II,p.288. of Modernity in China,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2014,p.167
162 近代中國的中外衝突與肆應 革命時期的財政秩序 163 求財政總長取得安格聯的保證,海關結餘款足以償付該項借款。13然而,海 關結餘款並非取之不竭,用之不盡,所以這就是問題的癥結。當北洋政府財 政總長要舉債維持政府時,必須先與安格聯溝通,這就是安格聯被稱為「太 上財政總長」的緣由。 方德萬(Hans van de Ven)的會議論文「國中之國:辛亥革命、債券市 場與中國海關(1895-1928)」中,點出安格聯的性格特色。「安格聯深信英國 傳統價值的優越性,像是勇於承擔共責任、努力工作、讓人有信賴感及誠 實,而他對中國官員和文化不屑一顧……安格聯致力於健全金融體系,並相 信唯有紀律,像是對債券持有人信守承諾,才是幫助中國官員成為人民的好 公僕之道。」14但是大陸學者孫修福就有完全不同的看法,他指出:「安格聯 驕縱固執、剛愎自用。隨著手中掌握的權力越來越多,越來越大,他的野心 也膨脹到了極點,在任職後期已經忘乎所以,不知道自己是誰了。」15但是事 實上,當時的洋員對安格聯看法完全不一樣,英籍江漢關稅務司戴樂爾(F. E. Taylor)指出:「他(安格聯)一直是以一種狹隘的部門角度出發,由他經 手的五分稅款比促進貿易增加稅收來得重要得多。」16 事實上,關於安格聯與海關結餘款存放權轉移之研究最詳細,以及觀點 最公允的著作,竟然是一篇碩士論文,黃文德,〈北京外交團與近代中國關 餘之研究:以關餘交涉案為中心〉(臺中:國立中興大學碩士論文,1999)。 因為該文主要討論的主題是外交史,所以黃文德並沒有使用海關檔案,但 13 在存放權轉移至海關之前,是由海關監督簽字,以海關結餘款做擔保借款。Stanley Wright, The Collection and Disposal of the Maritime and Native Customs Revenue since the Revolution of 1911, pp. 63-64。 14 方德萬,〈國中之國:辛亥革命、債券市場與中國海關(1895-1928)〉,頁33。 15 孫修福,《中國近代海關首腦更迭與國際關係:「國中之國國王」登基內幕》(北京:中國 海關出版社,2010),頁213。 16 Lo Hui-min ed., The Correspondence of G. E. Morrison,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76, vol. II, p. 288. 是海關檔案和英國FO的編纂邏輯十分類似,而且人物重覆,所以從FO史料 中,對此課題畫出的輪廓,與海關史料描繪出的輪廓,有互相參照的效果。 綜合上述,即可得知,對於安格聯和海關結餘款存放之研究,實在貧乏 的可憐,而且更重要的是,學界普遍低估這個問題的重要性。西方學界中, 以海關史研究見長的幾位學者中,無疑是方德萬對此研究功力最深,他的會 議論文以全球化的視野,提醒了我們,中國金融市場為世界金融市場之一部 分,不論晚清、北洋或是國民政府之政治,都不可能自外於世界金融市場。 但是對於1911年末及1912年初,海關內部討論海關稅款存放的論述,僅提 到安格聯和墨賢理的討論,並沒有更深一層地剖析此事。17 中文學界中,大陸專精海關史之研究水平,竟然無法勝過臺灣碩士畢 業論文,這是中文世界,所有研究海關史的學者(包括筆者在內)都必須檢 討。本文在描繪課題輪廓時由於長期沈浸在海關和FO檔案中,對於名詞定 義和解釋、發掘史料、探討具體回應,以及反映關員看法時,仍可有不少史 料貢獻。 貳、總稅務司署與社會輿論之論戰 其實早在1920年代,中國學界對海關結餘存放權的問題的研究已經出 現很多誤解,為了徹底解決80來種種誤解,就要從總稅務司署如何為自己 辯護,以及當時社會輿論的批評,開始澄清。總稅務司署與社會輿論的論 戰進入白熱化,是在1925年10月26日的關稅自主會議召開前後。總稅務 司署與當時中國知識界的論戰,其實就是圍繞在一本書的兩個版本,以及 一個譯本上。這本書就是:魏爾特(Stanley F. Wright)寫的The Collection 17 Hans van de Ven, Breaking with the Past: The Maritime Customs Service and the Global Origins of Modernity in China,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2014, p. 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