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辛亥革命时期的新闻事业 概述 戊戌变法的失败证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要想摆脱帝国主义压迫, 争取民族独立,必须彻底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统治,谋取改良的道路是不可能成功的。 在探索中国发展之道上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发动震惊世界的辛亥草 命把皇帝扫地出门。这场革命改写中国天经地义的君王历史,建立中华民国。江泽民总书记 在中国共产党的十五大报告中说:“一个世纪以来,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经历了三次历史 性的巨大变化,产生了三位在历史前列的伟大人物: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 这场革命改写了中国历史,也给中国的新闻事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在辛亥革命时期,资产阶级革命派十分重视报刊的宣传鼓动作用,他们在进行武装 推翻清王朝斗争的同时,在海内外先后创办120多家报刊,这一时期,革命派的报刊活动以 1905年同盟会成立为界,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前一阶段从1894年兴中会成立至同盟会成 立,为革命派报刊活动初步开展阶段:后一阶段从同盟会成立至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革 命派的报刊活动达到高潮。 戊戌政变后,康、梁流亡海外,他们以日本为基地,广结同仁,进行颇有声势的政良活 动。报刊仍是他们宣传主张的主要媒介。他们在国内外先后开办了《清议报》、《新民丛报》 等一大批报刊,其范围之广影响之大都超过戊戌变法时期。 以《民报》为首的革命派报刊与以《新民丛报》为首的保皇派报刊,在1906年展 开了大规模的论战。这是我国新闻史上最早的一次报刊大论战。论战以保皇派失败告终。 这个时期资产阶级革命派提出的报刊思想充分显示出民主进步锋芒,代表了时代的 发展趋势,己经大大地超过了资产阶级改良派的认识。 辛亥革命时期也是中国报刊业务迅速发展时期,为适应形势,各报竞相进行业务改 革
第四章 辛亥革命时期的新闻事业 概 述 戊戌变法的失败证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要想摆脱帝国主义压迫, 争取民族独立,必须彻底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统治,谋取改良的道路是不可能成功的。 在探索中国发展之道上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发动震惊世界的辛亥革 命把皇帝扫地出门。这场革命改写中国天经地义的君王历史,建立中华民国。江泽民总书记 在中国共产党的十五大报告中说:“一个世纪以来,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经历了三次历史 性的巨大变化,产生了三位在历史前列的伟大人物: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 这场革命改写了中国历史,也给中国的新闻事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在辛亥革命时期,资产阶级革命派十分重视报刊的宣传鼓动作用,他们在进行武装 推翻清王朝斗争的同时,在海内外先后创办 120 多家报刊,这一时期,革命派的报刊活动以 1905 年同盟会成立为界,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前一阶段从 1894 年兴中会成立至同盟会成 立,为革命派报刊活动初步开展阶段;后一阶段从同盟会成立至 1911 年辛亥革命爆发,革 命派的报刊活动达到高潮。 戊戌政变后,康、梁流亡海外,他们以日本为基地,广结同仁,进行颇有声势的改良活 动。报刊仍是他们宣传主张的主要媒介。他们在国内外先后开办了《清议报》、《新民丛报》 等一大批报刊,其范围之广影响之大都超过戊戌变法时期。 以《民报》为首的革命派报刊与以《新民丛报》为首的保皇派报刊,在 1906 年展 开了大规模的论战。这是我国新闻史上最早的一次报刊大论战。论战以保皇派失败告终。 这个时期资产阶级革命派提出的报刊思想充分显示出民主进步锋芒,代表了时代的 发展趋势,已经大大地超过了资产阶级改良派的认识。 辛亥革命时期也是中国报刊业务迅速发展时期,为适应形势,各报竞相进行业务改 革
第一节20世纪初的新闻事业 一、资产阶级革命派报刊的兴起 辛亥革命是中国民主革命史上的一个里程碑,这场革命的主体是以孙中山为代表的 资产阶级革命派。孙中山不仅是伟大的资产阶级革命家,也是著名的宜传家与报刊活动家。 他在领导资产阶级革命运动中,重视运用报刊开展宣传鼓动工作。 1894年11月,中国资产阶级第一个革命团体兴中会在檀香山成立,在兴中会成立 之后的最初几年,革命派集中力量策划组织武装起义的同时,通过演讲、游说、向报刊投稿、 散发小册子以及译印西方资产阶级著作来进行革命宜传,传播革命主张。但这些形式具有 定的局限性,难以形成广泛的革命舆论影响,以致孙中山到檀香山进行革命宜传时,“鼓吹 数月,应者寥寥”,“卒以风气未开,进行迟滞”。这期间孙中山遇到一些事情,使他对报刊 舆论功能认识更加深刻,于是从1900年创办《中国日报》开始,加强了这方面的工作。 1、《中国日报》的创办 1900年1月25日,兴中会机关报《中国日报》在香港创刊,这也是资产阶级革命 派创办的第一家报纸。革命派的宜传活动由此进入报刊阶段。当时身在日本的孙中山,亲自 领导了这份被誉为“中国革命提倡之元祖”的报纸的筹备工作,筹措经费,采购印刷设备, 物色编辑、记者,均倾注心血。孙中山还为报纸确定了名称。之所以称《中国日报》,是取 “中国者中国人之中国”之义。 《中国日报》的主持人陈少白(1869-1934年),原名闻韶,号夔石,笔名黄溪、天 羽、无咎,广东新会县人,是孙中山在香港求学时的密友,兴中会骨干成员。他文思敏徒、 能言善辩,是孙中山早期宜传工作的得力助手,在兴中会有“才子”之称。他广州起义后流 亡日本,1899年受孙中山之托化名赴香港筹办《中国日报》,任该报社长兼总编,为该刊撰 写了大量言论。 《中国日报》同时出日刊和句刊两种,辟有“论说”一栏,每日载有编者自撰的论 说一篇。《中国日报》的宜传具有强烈的革命斗争性,充分表现了资产阶级革命派的立场和 态度。并以此而闻名于世。兴中会期间,《中国日报》的宣传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反对清朝统治和民族压迫。该报以大量篇幅报道清朝政府的种种暴玫和腐败
第一节 20 世纪初的新闻事业 一、资产阶级革命派报刊的兴起 辛亥革命是中国民主革命史上的一个里程碑,这场革命的主体是以孙中山为代表的 资产阶级革命派。孙中山不仅是伟大的资产阶级革命家,也是著名的宣传家与报刊活动家。 他在领导资产阶级革命运动中,重视运用报刊开展宣传鼓动工作。 1894 年 11 月,中国资产阶级第一个革命团体兴中会在檀香山成立,在兴中会成立 之后的最初几年,革命派集中力量策划组织武装起义的同时,通过演讲、游说、向报刊投稿、 散发小册子以及译印西方资产阶级著作来进行革命宣传,传播革命主张。但这些形式具有一 定的局限性,难以形成广泛的革命舆论影响,以致孙中山到檀香山进行革命宣传时,“鼓吹 数月,应者寥寥”,“卒以风气未开,进行迟滞”。这期间孙中山遇到一些事情,使他对报刊 舆论功能认识更加深刻,于是从 1900 年创办《中国日报》开始,加强了这方面的工作。 1、《中国日报》的创办 1900 年 1 月 25 日,兴中会机关报《中国日报》在香港创刊,这也是资产阶级革命 派创办的第一家报纸。革命派的宣传活动由此进入报刊阶段。当时身在日本的孙中山,亲自 领导了这份被誉为“中国革命提倡之元祖”的报纸的筹备工作,筹措经费,采购印刷设备, 物色编辑、记者,均倾注心血。孙中山还为报纸确定了名称。之所以称《中国日报》,是取 “中国者中国人之中国”之义。 《中国日报》的主持人陈少白(1869-1934 年),原名闻韶,号夔石,笔名黄溪、天 羽、无咎,广东新会县人,是孙中山在香港求学时的密友,兴中会骨干成员。他文思敏捷、 能言善辩,是孙中山早期宣传工作的得力助手,在兴中会有“才子”之称。他广州起义后流 亡日本,1899 年受孙中山之托化名赴香港筹办《中国日报》,任该报社长兼总编,为该刊撰 写了大量言论。 《中国日报》同时出日刊和旬刊两种,辟有“论说”一栏,每日载有编者自撰的论 说一篇。《中国日报》的宣传具有强烈的革命斗争性,充分表现了资产阶级革命派的立场和 态度。并以此而闻名于世。兴中会期间,《中国日报》的宣传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反对清朝统治和民族压迫。该报以大量篇幅报道清朝政府的种种暴政和腐败
号召人民起来推翻清王朝,建立新政权。 二、呼吁反帝教亡,揭露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行径,抨击清政府的腐败实国行为。 《中国日报》创刊不久,正值八国联军入侵北京、俄国借义和团事件派兵占领东三省等帝国 主义侵略行径接二连三发生。面对列强侵略大兵压境,《中国日报》以无所畏惧的精神,揭 露抨击列强的各种阴谋和侵略行径,号召人民只有联合起来,反对外来侵略,才能达到救国 兴邦的目的。《中国日报》同时抨击清朝政府惧洋媚外,贪生怕死、卖国求荣行径。 三、与保皇势力展开论战。《中国日报》创刊以后,资产阶级改良派保皇本质越加 暴露,保皇派的主张和其报刊宣传成了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敌手。《中国日报》对其保皇行径 进行抨击。1902年,《中国日报》和保皇派在广州创办的《岭南报》展开笔战,这是革命派 与保皇派报刊的第一次交锋。 四、宜传资产阶级“民权”思想,抨击清王朝的专制统治。 五、广泛报道革命党人的武装起义活动颂扬起义者的革命精神。 《中国日报》在报纸版式上也有重要创新。它完全仿照日本报纸形式,字体横排,短行 分栏,打破了中国报纸直排长行的老版式,是我国近代报刊中第一家横排分栏的报纸。《中 国日报》的副刊《鼓吹录》,也是我国报纸最早的副刊之一。 《中国日报》从1900年创刊,到1913年停刊(辛亥革命后迁往广州),历时14 年,是辛亥革命时期出版时间最长的革命派报刊。 除《中国日报》外,这一时期,革命派还在香港创办了《世界公益报》(1904年) 《广东日报》(1904年)、《有所谓报》(全称《唯一趣报有所谓》,1905年)3家报刊。其总 编辑均为这一时期资产阶级革命派杰出的报刊活动家郑贯公。这3家报刊出版时间不长,但 革命言词激烈,颇具影响。 2、留日学生早期办报活动 革命派在海外的报刊活动基地是日本、从1898年起,中国就开始向日本派遣留学 生,到1904年,留日学生超过3000人。这些留学生中的先进分子创办了一系列报刊,大造 革命奥论。《开智录》、《译书汇编》、《国民报》是最早的一批具有革命倾向的刊物。 《开智录》,1900年12月22日创刊于日本横滨,是我国第一个由留日学生创办的 政治性刊物。半月刊,由郑贯公任主编,冯自由、冯斯栾等任撰述。《开智录》具有强烈的 反帝爱国精神,它是我国最早使用“帝国主义”这一概念的报刊之一。该刊曾刊载一系列言 词激烈的反帝、反满、鼓吹革命的文章,如《论帝国主义之发达及二十世纪之前途》、《义和 团有功于中国说》、《论阅新闻纸之益》等
号召人民起来推翻清王朝,建立新政权。 二、呼吁反帝救亡,揭露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行径,抨击清政府的腐败卖国行为。 《中国日报》创刊不久,正值八国联军入侵北京、俄国借义和团事件派兵占领东三省等帝国 主义侵略行径接二连三发生。面对列强侵略大兵压境,《中国日报》以无所畏惧的精神,揭 露抨击列强的各种阴谋和侵略行径,号召人民只有联合起来,反对外来侵略,才能达到救国 兴邦的目的。《中国日报》同时抨击清朝政府惧洋媚外,贪生怕死、卖国求荣行径。 三、与保皇势力展开论战。《中国日报》创刊以后,资产阶级改良派保皇本质越加 暴露,保皇派的主张和其报刊宣传成了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敌手。《中国日报》对其保皇行径 进行抨击。1902 年,《中国日报》和保皇派在广州创办的《岭南报》展开笔战,这是革命派 与保皇派报刊的第一次交锋。 四、宣传资产阶级“民权”思想,抨击清王朝的专制统治。 五、广泛报道革命党人的武装起义活动颂扬起义者的革命精神。 《中国日报》在报纸版式上也有重要创新。它完全仿照日本报纸形式,字体横排,短行 分栏,打破了中国报纸直排长行的老版式,是我国近代报刊中第一家横排分栏的报纸。《中 国日报》的副刊《鼓吹录》,也是我国报纸最早的副刊之一。 《中国日报》从 1900 年创刊,到 1913 年停刊(辛亥革命后迁往广州),历时 14 年,是辛亥革命时期出版时间最长的革命派报刊。 除《中国日报》外,这一时期,革命派还在香港创办了《世界公益报》(1904 年)、 《广东日报》(1904 年)、《有所谓报》(全称《唯一趣报有所谓》,1905 年)3 家报刊。其总 编辑均为这一时期资产阶级革命派杰出的报刊活动家郑贯公。这 3 家报刊出版时间不长,但 革命言词激烈,颇具影响。 2、留日学生早期办报活动 革命派在海外的报刊活动基地是日本、从 1898 年起,中国就开始向日本派遣留学 生,到 1904 年,留日学生超过 3000 人。这些留学生中的先进分子创办了一系列报刊,大造 革命舆论。《开智录》、《译书汇编》、《国民报》是最早的一批具有革命倾向的刊物。 《开智录》,1900 年 12 月 22 日创刊于日本横滨,是我国第一个由留日学生创办的 政治性刊物。半月刊,由郑贯公任主编,冯自由、冯斯栾等任撰述。《开智录》具有强烈的 反帝爱国精神,它是我国最早使用“帝国主义”这一概念的报刊之一。该刊曾刊载一系列言 词激烈的反帝、反满、鼓吹革命的文章,如《论帝国主义之发达及二十世纪之前途》、《义和 团有功于中国说》、《论阅新闻纸之益》等
《译书汇编》1900年12月6日创刊于东京。月刊。由留日学生戢翼翠等主持。《译书 汇编》以“务播文明思想于国民”为宗旨,开始以译载西方资产阶级政治经济法律等著作为 主。《译书汇编》首次将卢梭的《民约论》、孟德斯鸠的《万法精理》、斯宾塞的《政治哲学》、 伯盖司的《政治学》等西方名著译成中文,宣传西方天赋人权、自由平等思想,为民主革命 提供理论武器。《译书汇编》不仅畅销留日学生界,而且在国内也有相当销量,在当时我国 知识分子介绍和传播新学的思想启蒙运动中起了重要作用。 《国民报》1901年5月10日创刊于日本东京。月刊,共出4期,终刊于同年8 月10日。由秦力山等创办,秦力山任主编,冯镜如为名义上的发行人。(国民报》是最早 批留日学生刊物中,革命倾向最明显的一种。分社论、时论、丛谈、纪事、来文、外论、译 编、答问等8个专栏。《国民报》出版伊始,就对清王朝的反动统治,进行了猛烈的抨击: 并且提出了暴力革命和建立民主国家的主张,是最早提倡用暴力推翻清王朝的刊物之一。它 与康梁等改良派的思想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对西方一些著名资产阶级思想家及其观点权 力加以颂扬和推崇。《国民报》的宣传,集中反映了刚从改良主义的羁绊下挣脱出来的部分 激进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思想状况,表明了他们思想上的日趋成熟。 1903年前后,留日学生人数迅速增加。这些留日学生来自全国各地,而以两湖和江浙 留学生为多。身处异国,同乡相互帮助尤为重婴。于是,留日学生纷纷按省份成立地区性学 生组织,并以这些组织的名义创办了一些报刊。其中最有影响的是:《游学译编》,1902年 12月14日在东京创刊,由湖南留日同乡会主办,主编杨守仁:《湖北学生界》,1903年1 月29日在东京创刊,湖北留日同乡会主办,发行人为王得芳、尹援一、窦燕石:《浙江潮》, 1903年2月17日创刊于东京,浙江留日同乡会主办,主编有孙翼中、蒋方震等:《直说》, 1903年2月22日创刊于东京,直求留日学生杜羲等主编:《江苏》,1903年4月27日在东 京创刊,江苏留日同乡会主办,总编辑秦毓婆。这些报刊不再以译载西方名著为主,而以发 表反清言论、鼓吹革命为主。特别是1903年5月拒俄运动达到高潮以后,这些报刊的革命 宜传也随之进入高潮。此时正在日本留学的鲁迅先生,也加入了留日学生报刊活动的行列。 他积极为《渐江湖》撰稿,他的第一篇小说《斯巴达之魂》以及《中国地质略论》、《说钼》 《地底旅行》等文章就发表于《浙江淘》。 3、革命派在内地办报活动 这一时期,革命派在国内的报刊活动主要集中在上海的外国租界。利用租界的特殊 条件,革命派创办出版了一批颇有影响的报刊。 1902年12月9日创刊于上海的《大陆》,月刊,是革命派在国内创办的第一个革
《译书汇编》1900 年 12 月 6 日创刊于东京。月刊。由留日学生戢翼翚等主持。《译书 汇编》以“务播文明思想于国民”为宗旨,开始以译载西方资产阶级政治经济法律等著作为 主。《译书汇编》首次将卢梭的《民约论》、孟德斯鸠的《万法精理》、斯宾塞的《政治哲学》、 伯盖司的《政治学》等西方名著译成中文,宣传西方天赋人权、自由平等思想,为民主革命 提供理论武器。《译书汇编》不仅畅销留日学生界,而且在国内也有相当销量,在当时我国 知识分子介绍和传播新学的思想启蒙运动中起了重要作用。 《国民报》 1901 年 5 月 10 日创刊于日本东京。月刊,共出 4 期,终刊于同年 8 月 10 日。由秦力山等创办,秦力山任主编,冯镜如为名义上的发行人。《国民报》是最早一 批留日学生刊物中,革命倾向最明显的一种。分社论、时论、丛谈、纪事、来文、外论、译 编、答问等 8 个专栏。《国民报》出版伊始,就对清王朝的反动统治,进行了猛烈的抨击; 并且提出了暴力革命和建立民主国家的主张,是最早提倡用暴力推翻清王朝的刊物之一。它 与康梁等改良派的思想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对西方一些著名资产阶级思想家及其观点权 力加以颂扬和推崇。《国民报》的宣传,集中反映了刚从改良主义的羁绊下挣脱出来的部分 激进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思想状况,表明了他们思想上的日趋成熟。 1903 年前后,留日学生人数迅速增加。这些留日学生来自全国各地,而以两湖和江浙 留学生为多。身处异国,同乡相互帮助尤为重要。于是,留日学生纷纷按省份成立地区性学 生组织,并以这些组织的名义创办了一些报刊。其中最有影响的是:《游学译编》,1902 年 12 月 14 日在东京创刊,由湖南留日同乡会主办,主编杨守仁;《湖北学生界》,1903 年 1 月 29 日在东京创刊,湖北留日同乡会主办,发行人为王得芳、尹援一、窦燕石;《浙江潮》, 1903 年 2 月 17 日创刊于东京,浙江留日同乡会主办,主编有孙翼中、蒋方震等;《直说》, 1903 年 2 月 22 日创刊于东京,直隶留日学生杜羲等主编;《江苏》,1903 年 4 月 27 日在东 京创刊,江苏留日同乡会主办,总编辑秦毓鎏。这些报刊不再以译载西方名著为主,而以发 表反清言论、鼓吹革命为主。特别是 1903 年 5 月拒俄运动达到高潮以后,这些报刊的革命 宣传也随之进入高潮。此时正在日本留学的鲁迅先生,也加入了留日学生报刊活动的行列。 他积极为《浙江潮》撰稿,他的第一篇小说《斯巴达之魂》以及《中国地质略论》、《说钼》、 《地底旅行》等文章就发表于《浙江潮》。 3、革命派在内地办报活动 这一时期,革命派在国内的报刊活动主要集中在上海的外国租界。利用租界的特殊 条件,革命派创办出版了一批颇有影响的报刊。 1902 年 12 月 9 日创刊于上海的《大陆》,月刊,是革命派在国内创办的第一个革
命报刊。它以发表政论为主,主编践翼晕曾在日本参与过《国民报》工作。《国民报》停刊 后,积极筹划回国办报,并得到孙中山支持。该刊继承了《国民报》传统,但顾及到国内的 政治环境,不像《国民报》那样尖锐激烈。 继《大陆》之后,革命派在上海相继创办的报刊主要有:《国民日日报》1903年8月创 刊,主编章士钊,《俄事警闻》(后改为《警钟日报》,1903年12月创刊,王小徐、蔡元培 先后担任主编。该刊第一次向国内民众介绍了孙中山提出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政治纲领“驱 除鞑房,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此外,上海出版的革命派报刊还有《中国白话 报》,我国最早的一批白话报纸之一,1903年12月创刊,主编林白水:《二十世纪大舞台》, 1904年10月创刊,中国最早的戏刷杂志,也是中国最早的革命文学期刊,主编陈去病。 二、《苏报》和“苏报案” 这一时期,资产阶级在国内具有重大影响的革命舆论阵地是《苏报》。 《苏报》1896年6月26日在上海创刊。创刊人胡璋(铁梅),他以日籍妻子生驹 悦的名义在上海的日本领事馆注册。它与日本级外务省和黑龙会有密切关系,后台强硬。该 刊常常刊载公堂桃色新闻,趣味低级,难以为继。1900年下半年终因亏损过多而出售给中 国人陈范。《苏报》具有进步的政治倾向,是从陈范当馆主开始的。 陈范号梦坡,祖籍湖南衡山,中举后曾任江西铅山知县,1894年因办理教案不力 被劾罢。陈范目睹官场倾轧,不愿再入仕途,滞居上海,购下《苏报》后,有意主持清议, 挽救时局,言论上倾向改良。1902年以后,受形势影响,陈范深感改良有悖潮流,开始同 情革命,《苏报》也由此成为一份倾向民主革命的报纸。1902年冬,《苏报》开辟“学界风 潮”专栏,连续报道了国内外学生的爱国运动和革命运动,声援进步学潮,受到青年学生和 进步人士欢迎。 1902年4月,蔡元培、黄宗仰、吴敏恒、蒋智由等在上海发起成立了鼓吹革命的团 体中国教有会。为安置南洋公学退学学生,中国教有会设立了爱国学社。从爱国学社成立之 日起,《苏报》就与该社协议携手,由该社成员供给《苏报》每天刊登的材料,由其负责人 轮流为《苏报》撰写论说,报馆则每月拿出100元资助爱国学社以为报酬。这时,《苏报》 实际上成了革命组织爱国学社的言论机关。 1903年5月27日,陈范正式聘请爱国学社成员章士钊担任《苏报》主笔,章太炎
命报刊。它以发表政论为主,主编戢翼翚曾在日本参与过《国民报》工作。《国民报》停刊 后,积极筹划回国办报,并得到孙中山支持。该刊继承了《国民报》传统,但顾及到国内的 政治环境,不像《国民报》那样尖锐激烈。 继《大陆》之后,革命派在上海相继创办的报刊主要有:《国民日日报》1903 年 8 月创 刊,主编章士钊,《俄事警闻》(后改为《警钟日报》, 1903 年 12 月创刊,王小徐、蔡元培 先后担任主编。该刊第一次向国内民众介绍了孙中山提出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政治纲领“驱 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此外,上海出版的革命派报刊还有《中国白话 报》,我国最早的一批白话报纸之一,1903 年 12 月创刊,主编林白水;《二十世纪大舞台》, 1904 年 10 月创刊,中国最早的戏剧杂志,也是中国最早的革命文学期刊,主编陈去病。 二、《苏报》和“苏报案” 这一时期,资产阶级在国内具有重大影响的革命舆论阵地是《苏报》。 《苏报》1896 年 6 月 26 日在上海创刊。创刊人胡璋(铁梅),他以日籍妻子生驹 悦的名义在上海的日本领事馆注册。它与日本级外务省和黑龙会有密切关系,后台强硬。该 刊常常刊载公堂桃色新闻,趣味低级,难以为继。1900 年下半年终因亏损过多而出售给中 国人陈范。《苏报》具有进步的政治倾向,是从陈范当馆主开始的。 陈范号梦坡,祖籍湖南衡山,中举后曾任江西铅山知县,1894 年因办理教案不力 被劾罢。陈范目睹官场倾轧,不愿再入仕途,滞居上海,购下《苏报》后,有意主持清议, 挽救时局,言论上倾向改良。1902 年以后,受形势影响,陈范深感改良有悖潮流,开始同 情革命,《苏报》也由此成为一份倾向民主革命的报纸。1902 年冬,《苏报》开辟“学界风 潮”专栏,连续报道了国内外学生的爱国运动和革命运动,声援进步学潮,受到青年学生和 进步人士欢迎。 1902 年 4 月,蔡元培、黄宗仰、吴敬恒、蒋智由等在上海发起成立了鼓吹革命的团 体中国教育会。为安置南洋公学退学学生,中国教育会设立了爱国学社。从爱国学社成立之 日起,《苏报》就与该社协议携手,由该社成员供给《苏报》每天刊登的材料,由其负责人 轮流为《苏报》撰写论说,报馆则每月拿出 100 元资助爱国学社以为报酬。这时,《苏报》 实际上成了革命组织爱国学社的言论机关。 1903 年 5 月 27 日,陈范正式聘请爱国学社成员章士钊担任《苏报》主笔,章太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