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民国初期的新闻事业 概述 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二百六十多年的清王朝,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制度, 开创了一个崭新的历史局面,不仅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而且也使中国人民从长期的 封建思想和封建制度的束缚压迫下解脱出来,民主共和的观念从此深入人心。 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成立,使新闻事业一度出现繁荣景象,报刊的数量、种 类、发行地区都超过了以往。但由于袁世凯的上台标志北洋军阀统治的开始,很快就使这种 好的局面结束。 袁世凯在民国的招牌下实行专制统治同时,加紧对新闻界的控制和摧残。袁世凯死 后,各派军阀分裂割据,上演了一幕幕闲剧,同时帝国主义也加紧了对中国的瓜分步骤。当 时国无宁日,民不聊生,新闻业在逆境中向前发展。这个时期新闻业务有所变化,新闻通讯 受到读者的欢迎,通讯社得到发展,同时涌现出一批著名记者。 第一节民初新闻事业的短暂繁荣 一、民初新闻事业的短暂繁荣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结束了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 专制统治。中国的新闻事业出现了繁荣景象,各类报刊大量涌现。据统计,武昌起义后的半 年内,全国的报纸由100多家猛增到500家,总销数达4200万份,突破了历史的最高纪录。 这些报纸的出版地点多数在北京、天津、上海、广州、武汉、长沙等地,其中北京作为政治 中心,发展势头最猛,已有一百多家。这些报纸,大部分是以刊载时事政治内容为主的日报, 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新成立的各级政府的机关报。也有些商业性报刊、文艺性报刊、自然科 学或社会科学等方面的学术性报刊。此外,还有一些面向妇女读者的报刊。 除报刊数量急增外,民初新闻事业繁荣的另一标志是通讯社的大量出现。1872年, 英国路透社在上海建立了远东分社,这是中国境内最早的通讯社。中国人自办通讯社开始于 20世纪初。已知最早的国人自办的通讯社是1904年在广州成立的中兴通讯社。其次是清驻 外使馆随员王慕陶1908年在比利时创办的远东通讯社和1911年2月杨实公在广州创办的
第五章 民国初期的新闻事业 概 述 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二百六十多年的清王朝,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制度, 开创了一个崭新的历史局面,不仅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而且也使中国人民从长期的 封建思想和封建制度的束缚压迫下解脱出来,民主共和的观念从此深入人心。 1912 年 1 月 1 日中华民国成立,使新闻事业一度出现繁荣景象,报刊的数量、种 类、发行地区都超过了以往。但由于袁世凯的上台标志北洋军阀统治的开始,很快就使这种 好的局面结束。 袁世凯在民国的招牌下实行专制统治同时,加紧对新闻界的控制和摧残。袁世凯死 后,各派军阀分裂割据,上演了一幕幕闹剧,同时帝国主义也加紧了对中国的瓜分步骤。当 时国无宁日,民不聊生,新闻业在逆境中向前发展。这个时期新闻业务有所变化,新闻通讯 受到读者的欢迎,通讯社得到发展,同时涌现出一批著名记者。 第一节 民初新闻事业的短暂繁荣 一、 民初新闻事业的短暂繁荣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结束了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 专制统治。中国的新闻事业出现了繁荣景象,各类报刊大量涌现。据统计,武昌起义后的半 年内,全国的报纸由 100 多家猛增到 500 家,总销数达 4200 万份,突破了历史的最高纪录。 这些报纸的出版地点多数在北京、天津、上海、广州、武汉、长沙等地,其中北京作为政治 中心,发展势头最猛,已有一百多家。这些报纸,大部分是以刊载时事政治内容为主的日报, 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新成立的各级政府的机关报。也有些商业性报刊、文艺性报刊、自然科 学或社会科学等方面的学术性报刊。此外,还有一些面向妇女读者的报刊。 除报刊数量急增外,民初新闻事业繁荣的另一标志是通讯社的大量出现。1872 年, 英国路透社在上海建立了远东分社,这是中国境内最早的通讯社。中国人自办通讯社开始于 20 世纪初。已知最早的国人自办的通讯社是 1904 年在广州成立的中兴通讯社。其次是清驻 外使馆随员王慕陶 1908 年在比利时创办的远东通讯社和 1911 年 2 月杨实公在广州创办的
展民通讯社。 辛亥革命前大约只出现过这3家。从民国初年开始,通讯社大量涌现,从1912年至1918 年,在广州、上海、长沙、武汉、北京以及日本东京陆续出现过不下20家通讯社。其中 以邵飘萍先后在东京和北京创办的东京通讯社(1915年)、新闻编译社(1916年)影响最大。 新闻编译社“每日总有一、二特殊稿件,颇得各报好评”。民初报界的繁荣有人称是“报 界的黄金时代”。 民初新闻业繁荣的原因有: 第一,武昌起义后,废除清政府统治时代限制新闻自由的法律的同时,新政权颜布 的法令中,列有保护言论出版自由的条款。如湖北军政府在191年颁布的《中华民国鄂州 约法》规定:“人民自由言论著作刊行并集会结社”。1912年3月11日,南京临时政府颁布 的具有宪法性质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明确规定:“人民有言论、著作、刊行及集会、结 社之自由”。 第二、由革命党人控制政权的地区,对报刊的出版给予支持,致使其他地区的政权 机关,在当时的形势下,也对新闻业采取宽容的政策。 第三、民国创立,实行多党制、议会制,各党派为了在议会中争得席位,办报纸为 自己宜传。一些军阀、政客和大资本家,也纷纷办报,希图在新政权中捞取政治资本和借机 发财。但不久,随着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袁世凯的上台,“报界黄金时代”也随之过去 二、《民国暂行报律》事件 1912年3月2日,南京政府内务部宜布废除《大清报律》。 3月4日,南京临时政府内务部颜布《民国暂行报律》三章,其主要内容大意有: (1)出版新闻杂志要向政府登记注册: (2)禁止流言煽惑、破坏共和国体,违者除停止出版外,其发行人、编辑人并坐 以应得之罪: (3)报道失实和毁人名誉者,有关人得要求更正,违者经诉讼得的量科罚。 暂行报律颁布后,引起全国新闻界强烈不满,上海报界俱进会、长沙报联合会等新 闻团体,纷纷发表通电,表示反对。 3月6日,上海报界俱进会及《申报》、《新闻报》、《时报》、《民立报》、《时事新报》 《神州日报》、《天锋报》、《大共和日报》、《民声日报》等报联名致电临时大总统孙中山,反
展民通讯社。 辛亥革命前大约只出现过这 3 家。从民国初年开始,通讯社大量涌现,从 1912 年至 1918 年,在广州、上海、长沙、武汉、北京以及日本东京陆续出现过不下 20 家通讯社。其中, 以邵飘萍先后在东京和北京创办的东京通讯社(1915 年)、新闻编译社(1916 年)影响最大。 新闻编译社“每日总有一、二特殊稿件,颇得各报好评” 。 民初报界的繁荣有人称是“报 界的黄金时代”。 民初新闻业繁荣的原因有: 第一,武昌起义后,废除清政府统治时代限制新闻自由的法律的同时,新政权颁布 的法令中,列有保护言论出版自由的条款。如湖北军政府在 1911 年颁布的《中华民国鄂州 约法》规定:“人民自由言论著作刊行并集会结社”。1912 年 3 月 11 日,南京临时政府颁布 的具有宪法性质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明确规定:“人民有言论、著作、刊行及集会、结 社之自由”。 第二、由革命党人控制政权的地区,对报刊的出版给予支持,致使其他地区的政权 机关,在当时的形势下,也对新闻业采取宽容的政策。 第三、民国创立,实行多党制、议会制,各党派为了在议会中争得席位,办报纸为 自己宣传。一些军阀、政客和大资本家,也纷纷办报,希图在新政权中捞取政治资本和借机 发财。但不久,随着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袁世凯的上台,“报界黄金时代”也随之过去。 二、《民国暂行报律》事件 1912 年 3 月 2 日,南京政府内务部宣布废除《大清报律》。 3 月 4 日,南京临时政府内务部颁布《民国暂行报律》三章,其主要内容大意有: (1)出版新闻杂志要向政府登记注册; (2)禁止流言煽惑、破坏共和国体,违者除停止出版外,其发行人、编辑人并坐 以应得之罪; (3)报道失实和毁人名誉者,有关人得要求更正,违者经诉讼得酌量科罚。 暂行报律颁布后,引起全国新闻界强烈不满,上海报界俱进会、长沙报联合会等新 闻团体,纷纷发表通电,表示反对。 3 月 6 日,上海报界俱进会及《申报》、《新闻报》、《时报》、《民立报》、《时事新报》、 《神州日报》、《天铎报》、《大共和日报》、《民声日报》等报联名致电临时大总统孙中山,反
对内务部颁布的暂行报律。略称: “今统一政府未立,民选国会未开,内务部拟定报律,侵夺立法之权,且云煽惑。 关于共和国体有破坏弊害者,坐以应得之罪:政府丧权失利,报纸监督,并非破坏共和。今 杀人行劫之律尚未定,而先定报律,是欲袭满清专制之故智,钳制奥论,报界全体万难承认。” 3月7日,上海《申报》、《大共和日报》刊出章太炎所写的评论文章《却还内务部 所定报律议》,强烈反对内务部所定的暂行报律。章太炎这篇文章全文约1500字,对暂行 报律的内容逐条进行分析、反驳,并在最后指出其不符合法律程序,没有法律效率,不予承 认。 “种种不合,应将通告却还,所定报律,绝不承认。当知报界中人,非不愿遵守绳墨, 惟内务部既无作法造律之权,而所定者,又有偏党模糊之失,若贸然遵守斯令,是对于官吏 则许其侵权,而对于自身则任人陵践,虽欲委屈迁就,势有不能。除电告孙总统外,特公布 驳议,以明内务部无知妄作之罪。”3月9日,临时大总统孙中山令内务部取消《民国暂行 报律》。 《暂行报律》3月4日颁布到3月9日撤销,前后只有5天,可能是历史上存在时 间最短的法令。这就是暂行报律事件。 这个报律,从加强政府对报业的管理来说,很有必要:其中关于不得破坏共和国体 的规定更有积极意义。但是,这个报律颁布的时候,《临时约法》尚未颁布,其他法规也多 未制定,在这种情况下来擅自制颁法律,不符合法律程序,没有法律效率。因此,报律电文 发至上海报界俱进会,令其转伤全国报馆遵照执行之后,立即遭到新闻界的普遍反对,这也 是暂行报律公布的必然结果。1912年3月1日,南京临时政府领布了具有宪法性质的《中 华民国临时约法》,其中明文规定:“人民有言论著作刊行及集会结社之自由。”从此新闻工 作有了真正的法律保护。 民国暂行报律事件的发生情况比较复杂,但从一个侧面说明摆脱封建专制的人们, 对新闻言论自由意识的加强和渴求。 三、民初政党报纸 民国成立前后,在“政党政治”观念的影响下,中国社会刮了一股结党结社风,涌 现出名目繁多的大大小小的政党、政团达300多个。这些政党,大都创办了自己的报纸作为 喉舌。一时间,五花八门的政党报纸异常活跃。这些报纸,大多分别隶属于国会中两大党团 一是同盟会-国民党,一是共和党-进步党
对内务部颁布的暂行报律。略称: “今统一政府未立,民选国会未开,内务部拟定报律,侵夺立法之权,且云煽惑。 关于共和国体有破坏弊害者,坐以应得之罪;政府丧权失利,报纸监督,并非破坏共和。今 杀人行劫之律尚未定,而先定报律,是欲袭满清专制之故智,钳制舆论,报界全体万难承认。” 3 月 7 日,上海《申报》、《大共和日报》刊出章太炎所写的评论文章《却还内务部 所定报律议》,强烈反对内务部所定的暂行报律。 章太炎这篇文章全文约 1500 字,对暂行 报律的内容逐条进行分析、反驳,并在最后指出其不符合法律程序,没有法律效率,不予承 认。 “种种不合,应将通告却还,所定报律,绝不承认。当知报界中人,非不愿遵守绳墨, 惟内务部既无作法造律之权,而所定者,又有偏党模糊之失,若贸然遵守斯令,是对于官吏 则许其侵权,而对于自身则任人陵践,虽欲委屈迁就,势有不能。除电告孙总统外,特公布 驳议,以明内务部无知妄作之罪。” 3 月 9 日,临时大总统孙中山令内务部取消《民国暂行 报律》。 《暂行报律》3 月 4 日颁布到 3 月 9 日撤销,前后只有 5 天,可能是历史上存在时 间最短的法令。这就是暂行报律事件。 这个报律,从加强政府对报业的管理来说,很有必要;其中关于不得破坏共和国体 的规定更有积极意义。但是,这个报律颁布的时候,《临时约法》尚未颁布,其他法规也多 未制定,在这种情况下来擅自制颁法律,不符合法律程序,没有法律效率。因此,报律电文 发至上海报界俱进会,令其转饬全国报馆遵照执行之后,立即遭到新闻界的普遍反对,这也 是暂行报律公布的必然结果。1912 年 3 月 11 日,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具有宪法性质的《中 华民国临时约法》,其中明文规定:“人民有言论著作刊行及集会结社之自由。”从此新闻工 作有了真正的法律保护。 民国暂行报律事件的发生情况比较复杂,但从一个侧面说明摆脱封建专制的人们, 对新闻言论自由意识的加强和渴求。 三、民初政党报纸 民国成立前后,在“政党政治”观念的影响下,中国社会刮了一股结党结社风,涌 现出名目繁多的大大小小的政党、政团达 300 多个。这些政党,大都创办了自己的报纸作为 喉舌。一时间,五花八门的政党报纸异常活跃。这些报纸,大多分别隶属于国会中两大党团, 一是同盟会-国民党,一是共和党-进步党
同盟会于1912年8月改组成国民党后,失去了原有的革命性质。由于历史的原因,《民 立报》仍被认为是同盟会-国民党系统的总机关报。除《民立报》外,这一系统的重要报纸 还有北京的《国风日报》、《亚东新报》,天津的《民意报》,上海的《天锋报》、《太平洋报》、 《国民》等。 共和党是立宪派分子、官僚和一部分从同盟会分化出来的人于1912年5月成立的 在政治上拥护袁世凯的政党。为与同盟会-国民党抗衡,1913年5月,它联合另外几个小党, 组成进步党。进步党无革命性可言,是一个朝秦暮楚、追名逐利的政党集团。进步党的报刊 也遍布国内,主要集中于京、津、沪、汉和湖南、四川、广东、广西等省市。主要有北京的 《国民公报》,天津的《庸言》,上海的《时事新报》、《时报》、《神州日报》、《大共和日报》 等报刊。 两大党派系统的报刊从宗旨上来看并无原则分歧。它们都极力标榜自己拥护民主共 和,为民请命,关心民众疾苦,“平正允当”,“不偏不倚”等。但其办报的实际意图是壮大 声势,争取议会选举胜利,在针锋相对的权力斗争中,为本党派取得舆论优势。连同盟会一 国民党方面在总结办报工作时,也不得不承认:“其时,本党报纸虽如雨后春笋怒生,然其 宜传不过注意现政府议会之设施而已,主义等之宜传其少也。” 两党派报刊之间的相互攻击,其中涉及到对待袁世凯的态度问题,尚属有原则分歧 的政争。如同盟会一国民党系统的报刊从限制袁世凯的权力出发,反对中央集权,反对总统 制,反对袁为扩充实力而举办的“五国大借款”:共和党系统的报刊则持相反立场。但两派 报刊所论争的大多数内容是资产阶级政党之间的权力之争,己无是非原则可言。 论争之余,双方还相互进行人身攻击,互揭老底,互讦阴私,互骂“贼党”、“贼报”, 进而发展到殴人毁报。1912年7月,北京共和党系统的《国民公报》攻击南京临时政府。 同盟会方面7家报纸20余人,捣毁《国民公报》社,打伤该报主笔,并闹上法庭。在长沙, 国民党的《长沙日报》和共和党的《湖南公报》相互敌视,为自卫防范,“各记者出入时, 均带手枪一支”。国民党上海各报派遣记者去北京采访时,也发给武器,以使防身自卫。不 仅两派之间的报刊党同伐异,相互攻讦,就是同一党派内部各报之间也常因意见分歧,而争 论不休,各行其是。 在清王朝专制统治下,不畏强暴,英勇战斗的资产阶级政党报刊,却在言论自由得 以保障、民主气氛相对较浓的民国之初,完全丧失了进取精神和活力。结果,不仅进步党系 统的报纸因诋毁共和而造人唾弃,就是国民党系统的报纸也因妥协倾向日浓,沉酒于党派的
同盟会于 1912 年 8 月改组成国民党后,失去了原有的革命性质。由于历史的原因,《民 立报》仍被认为是同盟会-国民党系统的总机关报。除《民立报》外,这一系统的重要报纸 还有北京的《国风日报》、《亚东新报》,天津的《民意报》,上海的《天铎报》、《太平洋报》、 《国民》等。 共和党是立宪派分子、官僚和一部分从同盟会分化出来的人于 1912 年 5 月成立的 在政治上拥护袁世凯的政党。为与同盟会-国民党抗衡,1913 年 5 月,它联合另外几个小党, 组成进步党。进步党无革命性可言,是一个朝秦暮楚、追名逐利的政党集团。进步党的报刊 也遍布国内,主要集中于京、津、沪、汉和湖南、四川、广东、广西等省市。主要有北京的 《国民公报》,天津的《庸言》,上海的《时事新报》、《时报》、《神州日报》、《大共和日报》 等报刊。 两大党派系统的报刊从宗旨上来看并无原则分歧。它们都极力标榜自己拥护民主共 和,为民请命,关心民众疾苦,“平正允当”,“不偏不倚”等。但其办报的实际意图是壮大 声势,争取议会选举胜利,在针锋相对的权力斗争中,为本党派取得舆论优势。连同盟会- 国民党方面在总结办报工作时,也不得不承认:“其时,本党报纸虽如雨后春笋怒生,然其 宣传不过注意现政府议会之设施而已,主义等之宣传甚少也。” 两党派报刊之间的相互攻击,其中涉及到对待袁世凯的态度问题,尚属有原则分歧 的政争。如同盟会-国民党系统的报刊从限制袁世凯的权力出发,反对中央集权,反对总统 制,反对袁为扩充实力而举办的“五国大借款”;共和党系统的报刊则持相反立场。但两派 报刊所论争的大多数内容是资产阶级政党之间的权力之争,已无是非原则可言。 论争之余,双方还相互进行人身攻击,互揭老底,互讦阴私,互骂“贼党”、“贼报”, 进而发展到殴人毁报。1912 年 7 月,北京共和党系统的《国民公报》攻击南京临时政府, 同盟会方面 7 家报纸 20 余人,捣毁《国民公报》社,打伤该报主笔,并闹上法庭。在长沙, 国民党的《长沙日报》和共和党的《湖南公报》相互敌视,为自卫防范,“各记者出入时, 均带手枪一支”。 国民党上海各报派遣记者去北京采访时,也发给武器,以使防身自卫。不 仅两派之间的报刊党同伐异,相互攻讦,就是同一党派内部各报之间也常因意见分歧,而争 论不休,各行其是。 在清王朝专制统治下,不畏强暴,英勇战斗的资产阶级政党报刊,却在言论自由得 以保障、民主气氛相对较浓的民国之初,完全丧失了进取精神和活力。结果,不仅进步党系 统的报纸因诋毁共和而遭人唾弃,就是国民党系统的报纸也因妥协倾向日浓,沉湎于党派的
无谓论争,而为人们所不齿,给社会造成很坏的影响。可以说,国人期盼已久,无数志士仁 人为之付出血的代价的新闻言论自由氛围刚刚在近代中国出现,就被资产阶级政党报纸弄得 乌烟瘴气,面目全非了。 第二节袁世凯对新闻事业的控制和摧残 一、“癸丑报灾”事件 1913年(癸丑年)初,国民党在宋教仁的领导下在国会参众两院的选举中取得压 倒多数的胜利。权势受到威胁的袁世凯,悍然派人于3月20日暗杀了宋教仁。宋教仁案发 生后案情真相被揭露后,举国震惊。国民党内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终于认清了袁世凯的 反动嘴脸,发动了“二次革命”,但很快被袁世凯镇压下去了。 袁世凯镇压二次革命后,气焰更为器张。他先是强迫国会选其为正式大总统,继而 宣布解散国会,废除临时约法,对国民党系统的报纸和其他反袁报纸进行镇压,对进步报人 残酷迫害。著名的《中国日报》、《民立报》和复刊后的《大江报》就是在这次报灾中被查封 或被停刊的。据统计,到1913年底,全国出版的报纸只剩下139家,和民国元年的500家 相比,锐减300多家。北京的上百家报纸只剩下20余家。近代新闻史上称这次事件为“癸 丑报灾”。 二、袁世凯钳制奥论,控制新闻事业的手段 “癸丑报灾”事件发生前后,袁世凯为了实现他的称帝野心,还采用各种手段钳制舆论, 控制新闻事业,主要有: 第一,创办御用报纸,充当喉舌。袁世凯上台后,立即着手办报。他利用手中权势, 创办了一些官报。同时,他还用公款创办或盘进了一些民间报纸,这些报纸打者民办的招牌, 其实是袁控制的御用报纸。这些御用报纸主要有北京的(国权报》、《金钢报》、《亚细亚日报》: 长沙的《国民新报:上海的《神州日报》。其中《亚细亚日报》较有影响,它是表世凯的御 用报纸中言论最猖獗露骨的一家。《亚细亚日报》主编薛大可,袁世凯称帝期间,该报带头 改用“洪宪”年号,称袁世凯为“今上”,记者署名称“臣记者”。1915年9月迁到上海出 版,遭到革命党人和爱国人民的抵制,报馆接连两次被炸,勉强维持到1916年停刊。 第二,收买报纸,为己所用。据不完全统计,袁世凯统治期间,直接或间接接受过政府
无谓论争,而为人们所不齿,给社会造成很坏的影响。可以说,国人期盼已久,无数志士仁 人为之付出血的代价的新闻言论自由氛围刚刚在近代中国出现,就被资产阶级政党报纸弄得 乌烟瘴气,面目全非了。 第二节 袁世凯对新闻事业的控制和摧残 一、“癸丑报灾”事件 1913 年(癸丑年)初,国民党在宋教仁的领导下在国会参众两院的选举中取得压 倒多数的胜利。权势受到威胁的袁世凯,悍然派人于 3 月 20 日暗杀了宋教仁。宋教仁案发 生后案情真相被揭露后,举国震惊。国民党内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终于认清了袁世凯的 反动嘴脸,发动了“二次革命”,但很快被袁世凯镇压下去了。 袁世凯镇压二次革命后,气焰更为嚣张。他先是强迫国会选其为正式大总统,继而 宣布解散国会,废除临时约法,对国民党系统的报纸和其他反袁报纸进行镇压,对进步报人 残酷迫害。著名的《中国日报》、《民立报》和复刊后的《大江报》就是在这次报灾中被查封 或被停刊的。据统计,到 1913 年底,全国出版的报纸只剩下 139 家,和民国元年的 500 家 相比,锐减 300 多家。北京的上百家报纸只剩下 20 余家。近代新闻史上称这次事件为“癸 丑报灾”。 二、袁世凯钳制舆论,控制新闻事业的手段 “癸丑报灾”事件发生前后,袁世凯为了实现他的称帝野心,还采用各种手段钳制舆论, 控制新闻事业,主要有: 第一,创办御用报纸,充当喉舌。袁世凯上台后,立即着手办报。他利用手中权势, 创办了一些官报。同时,他还用公款创办或盘进了一些民间报纸,这些报纸打着民办的招牌, 其实是袁控制的御用报纸。这些御用报纸主要有北京的《国权报》、《金钢报》、《亚细亚日报》; 长沙的《国民新报》;上海的《神州日报》。其中《亚细亚日报》较有影响,它是袁世凯的御 用报纸中言论最猖獗露骨的一家。《亚细亚日报》主编薛大可,袁世凯称帝期间,该报带头 改用“洪宪”年号,称袁世凯为“今上”,记者署名称“臣记者”。1915 年 9 月迁到上海出 版,遭到革命党人和爱国人民的抵制,报馆接连两次被炸,勉强维持到 1916 年停刊。 第二,收买报纸,为己所用。据不完全统计,袁世凯统治期间,直接或间接接受过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