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中国古代的新闻事业 第一节概 述 中国古代的新闻事业是指中国沂代新闻事业出现之前的中国古代报刊,它从唐代出现】 到辛该革命后消失,在中国存在了1200多年 远在报纸 生之前的原始社会时期,人类己经开始了广义信息交流传播活动。奴隶社会 以后各种信息的传递更加频繁多样。(有口头的,有文字的,有公开的,也有秘密的。文号 公开的部分就发展成为报纸。) 中国古代的报刊主要是官报,现在我们统称为邸报,在不同的朝代,邸报的名称也不 样,如“报状”、“状报”、“报”、“杂报”、“条报”、“朝报”、“即钞”、“阁钞”等等。虽 然名称不同,但其性质和作用都一样,其内容大都是皇帝的谕旨、朝廷公文、皇室动态、官 僚章、官吏任免 赏罚 这 官报是合法的 与此相对的是到了宋代出现非法的民间“小报”,其内容与官报不同,大都是官报不登 载的,因为是非法的,所以小报屡次受到朝廷的查禁。 16世纪中叶,明朝政府允许民间自设报房,编选部分邸报内容公开印刷发售。这类报房最 初大多设在北京,因此这种经报房发行的报纸称为《京报》。关干这些内容都是本意要介绍 的 第一节古代报纸产生前的新闻传播活动 我国是人类文明的发源地之一。我国的历史可以上溯到170万年前(最新说法200万年 前)。从元谋人到公元前21世纪,是我国漫长的原始社会的时期。在远古时代,自然条件和 生活环境十分恶劣,为了生存,人类共同劳动,讨若群居的生活,考古研究发现,旧石器时 代的北京人会制浩使用相描石婴工耳,他们已经用简单的语言, 表达感桔和交流思相」 新闻传播活动是随着人类的出现,逐渐产生 和发展的。在共同的生活和生产劳动中, 们碰到各种不同情况,就会产生信总交流。最初的交流比较简单,运用手势、符号、图画、 结绳、实物、烽火等方式进行,多是以物表意的方式进行。 距今18万年前的北京周口店山顶洞人,已经开始采取磨制和钻孔技术,制造石器、骨 器,会制造骨针,把兽皮缝制成衣服。懂得人工取火。 随者语言的产生。 产生于旧石器时代后期的山顶洞人已经能够进行口头新闻传播。从远 古到秦汉,口头传播活动越来越活跃 我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是从商朝开始的。应以19世纪末在股蝶发现的甲骨文为最早(公元 前1300多年前)。甲骨文是股商时期人们为了求神问卜在龟甲和兽骨上刻下的文字,多是由 卜辞、验辞两部分构成。除去它的迷信成分,可以看到其中的一些新闻现象。甲骨文里反映 了商王的活动和当时社会情况 有些内容可以和《史记》相印证。 语言、文字的产生使人类的信息传播活动产生了大的飞跃,使传播活动更加方便,传递 的内容表达更加清楚完整。 殷周时期,还出现了类似新闻的采集活动。《汉书·艺文志》上说:“古有采诗之官,王 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证也。孔子截取周诗,上采殷,下取鲁,凡三百五篇。” 古代的采诗官员,把各地的风俗和王政好坏的反映采集过来,提供给帝王,也就是向他 传递了社会新闻。《诗经》 是我国 一部诗歌总身 一共300多篇, 这些诗就是采诗官 从各地采米经孔子删定而成的,绝大部分是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其中有些诗篇,生动表 现了古代劳动人民勤劳勇敢和反抗压迫的精神。同时它也保存了当时许多重要的社会新闻。 应该提到的是古代的史官为记录新闻作出重要贡献。史官设立的年代很早,其中“史”的含
第一章 中国古代的新闻事业 第一节 概 述 中国古代的新闻事业是指中国近代新闻事业出现之前的中国古代报刊,它从唐代出现, 到辛亥革命后消失,在中国存在了 1200 多年。 远在报纸产生之前的原始社会时期,人类已经开始了广义信息交流传播活动。奴隶社会 以后各种信息的传递更加频繁多样。(有口头的,有文字的,有公开的,也有秘密的。文字 公开的部分就发展成为报纸。) 中国古代的报刊主要是官报,现在我们统称为邸报,在不同的朝代,邸报的名称也不一 样,如“报状”、“状报”、“报”、“杂报”、“条报”、“朝报”、“邸钞”、“阁钞”.等等。虽 然名称不同,但其性质和作用都一样,其内容大都是皇帝的谕旨、朝廷公文、皇室动态、官 僚奏章、官吏任免、赏罚等。这种官报是合法的。 与此相对的是到了宋代出现非法的民间“小报”,其内容与官报不同,大都是官报不登 载的,因为是非法的,所以小报屡次受到朝廷的查禁。 16 世纪中叶,明朝政府允许民间自设报房,编选部分邸报内容公开印刷发售。这类报房最 初大多设在北京,因此这种经报房发行的报纸称为《京报》。关于这些内容都是本章要介绍 的。 第一节 古代报纸产生前的新闻传播活动 我国是人类文明的发源地之一。我国的历史可以上溯到 170 万年前(最新说法 200 万年 前)。从元谋人到公元前 21 世纪,是我国漫长的原始社会的时期。在远古时代,自然条件和 生活环境十分恶劣,为了生存,人类共同劳动,过着群居的生活,考古研究发现,旧石器时 代的北京人会制造使用粗糙石器工具,他们已经用简单的语言,表达感情和交流思想。 新闻传播活动是随着人类的出现,逐渐产生和发展的。在共同的生活和生产劳动中,人 们碰到各种不同情况,就会产生信息交流。最初的交流比较简单,运用手势、符号、图画、 结绳、实物、烽火等方式进行,多是以物表意的方式进行。 距今 1.8 万年前的北京周口店山顶洞人,已经开始采取磨制和钻孔技术,制造石器、骨 器,会制造骨针,把兽皮缝制成衣服。懂得人工取火。 随着语言的产生,产生于旧石器时代后期的山顶洞人已经能够进行口头新闻传播。从远 古到秦汉,口头传播活动越来越活跃。 我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是从商朝开始的。应以 19 世纪末在殷墟发现的甲骨文为最早(公元 前 1300 多年前)。甲骨文是殷商时期人们为了求神问卜在龟甲和兽骨上刻下的文字,多是由 卜辞、验辞两部分构成。除去它的迷信成分,可以看到其中的一些新闻现象。甲骨文里反映 了商王的活动和当时社会情况,有些内容可以和《史记》相印证。 语言、文字的产生使人类的信息传播活动产生了大的飞跃,使传播活动更加方便,传递 的内容表达更加清楚完整。 殷周时期,还出现了类似新闻的采集活动。《汉书•艺文志》上说:“古有采诗之官,王 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证也。孔子截取周诗,上采殷,下取鲁,凡三百五篇。” 古代的采诗官员,把各地的风俗和王政好坏的反映采集过来,提供给帝王,也就是向他 传递了社会新闻。《诗经》是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一共 300 多篇,这些诗就是采诗官员 从各地采来经孔子删定而成的,绝大部分是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其中有些诗篇,生动表 现了古代劳动人民勤劳勇敢和反抗压迫的精神。同时它也保存了当时许多重要的社会新闻。 应该提到的是古代的史官为记录新闻作出重要贡献。史官设立的年代很早,其中“史”的含
意,最早是指一种特定的人。据《说文解字》说:史,记事者也,即记事的人。商周就设有 御史,御史,是官名,在战国时就是史官(秦以后为监察官)。地位显要,国君临朝时,御 史常立身边,负责记录宫廷大事。春秋战国时代,各诸侯国的历史都出自各国史官之手,他 们记录了许多本国的重大新闻事件。如历史上著名的“赵盾弑其君”。据《左传·宣公二年》 记载,晋国内乱,晋国大臣赵盾的同族赵穿杀了晋灵公,当时晋国的史官董狐就直书“赵盾 弑其君”,不仅记录下来,还与权力在握的赵盾面对面地辩论,还把它“以示于朝”,公开 进行传播」 春秋战国时代的文献中对新闻事件记载比较清楚的还有《春秋 、《左传》等文献。 《春秋》相传是孔子根据鲁国历史材料编成的,它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编年史书,其记录 事实的特点是文字简短,带有褒贬之意,和今天的新闻报道有相似之处。如“夏五月,郑伯 克段于鄂”这很象现在的新闻导语。宋代王安石说《春秋》是一种“断烂朝报”,意为残缺 的政府公报。 应该提到的是古代的史官为记录新闻作出重要贡献。史官设立的年代很早,其中“史”的含 意,最早是指一种特定的人。据《说文解字》说:史,记事者也,即记事的人。商周就设有 御史,御史,是官名,在战国时就是史官(秦以后为监察官)。地位显要,国君临朝时,御 史常立身边,负责记录宫廷大事。春秋战国时代,各诸侯国的历史都出自各国史官之手,他 们记录了许多本国的重大新闻事件。如历史上著名的“赵盾献其君”。据《左传·宜公二年》 记载,晋国内乱,晋国大臣赵盾的同族赵穿杀了晋灵公,当时晋国的史官董狐就直书“赵后 弑其君” 不仅记录下来,还与权力在握的赵盾面对面地辩论,还把它 “以示于朝”,公开 进行传播。 春秋战国时代的文款中对新闻事件记载比较清楚的还有《春秋》、《左传》等文献。 《春秋》相传是孔子根据鲁国历史材料编成的,它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编年史书,其记录 事实的特点是文字简短,带有褒贬之意,和今天的新闻报道有相似之处。如“夏五月,郑伯 克段于鄢”这很象现在的新闻导语。宋代王安石说《春秋》是 种断烂朝报”,意为残缺 的政府公报 《左传》是战国初年人根据各国史料编成的一部史学和文学名著,内容多是用事实来解释《春 秋》的,写法上有的只对《春秋》中的某句话作单纯的注释,有的写得比较详细,对《春秋》 中的事情细致复球.,详细的就成了优秀的记叙文,从《郑伯克段于鄂》中可以看到其写作方 法和特点。 在秦汉以前,还出现一些接近于新闻传播的形式,如情报信、悬书、榜和露布等。情报 信属于绝密函件,“悬书”出现于春秋时代,百姓把意见写在缣帛上悬挂起来,公之于众。 榜,古代指文告。露布,古代是军事长官发布战报的一种手写新闻形式,指文书不加封检, 公开发布的意思。早在战国(另一说秦汉)时代己经有了。 秦代出现了以书面形式传播官方新闻的萌芽。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曾经到多 处巡游并且刻石记功 以书面形式正式传播官方新闻是从汉朝开始的,其主要方式是颁发诏书。最早的记录是 公元前125年左右,汉武帝刘彻晋封萧何的曾孙萧庆为哪侯而向全国发布的公告,由此可见 汉代还没有专用于传播的媒介。 综上所述,原始形态的新闻信息传播活动非常零散、简单、落后、缺乏一定的目标、规模利 系统性,许多信息传播活动常常与情报、经验、史实等交织在一起,与现代新闻传播活动有 很大的区别 关于古代报纸产:生的时间,目前新闻界说法不一,有人认为我国汉代已有报纸,但比较 普遍一致的说法是:中国的古代报纸产生于唐朝。 应该提到的是古代的史官为记录新闻作出重要贡献。史官设立的年代很早,其中“史
意,最早是指一种特定的人。据《说文解字》说:史,记事者也,即记事的人。商周就设有 御史,御史,是官名,在战国时就是史官(秦以后为监察官)。地位显要,国君临朝时,御 史常立身边,负责记录宫廷大事。春秋战国时代,各诸侯国的历史都出自各国史官之手,他 们记录了许多本国的重大新闻事件。如历史上著名的“赵盾弑其君”。据《左传•宣公二年》 记载,晋国内乱,晋国大臣赵盾的同族赵穿杀了晋灵公,当时晋国的史官董狐就直书“赵盾 弑其君”,不仅记录下来,还与权力在握的赵盾面对面地辩论,还把它 “以示于朝”,公开 进行传播。 春秋战国时代的文献中对新闻事件记载比较清楚的还有《春秋》、《左传》等文献。 《春秋》相传是孔子根据鲁国历史材料编成的,它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编年史书,其记录 事实的特点是文字简短,带有褒贬之意,和今天的新闻报道有相似之处。如“夏五月,郑伯 克段于鄢”这很象现在的新闻导语。宋代王安石说《春秋》是一种“断烂朝报”,意为残缺 的政府公报。 应该提到的是古代的史官为记录新闻作出重要贡献。史官设立的年代很早,其中“史”的含 意,最早是指一种特定的人。据《说文解字》说:史,记事者也,即记事的人。商周就设有 御史,御史,是官名,在战国时就是史官(秦以后为监察官)。地位显要,国君临朝时,御 史常立身边,负责记录宫廷大事。春秋战国时代,各诸侯国的历史都出自各国史官之手,他 们记录了许多本国的重大新闻事件。如历史上著名的“赵盾弑其君”。据《左传•宣公二年》 记载,晋国内乱,晋国大臣赵盾的同族赵穿杀了晋灵公,当时晋国的史官董狐就直书“赵盾 弑其君”,不仅记录下来,还与权力在握的赵盾面对面地辩论,还把它 “以示于朝”,公开 进行传播。 春秋战国时代的文献中对新闻事件记载比较清楚的还有《春秋》、《左传》等文献。 《春秋》相传是孔子根据鲁国历史材料编成的,它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编年史书,其记录 事实的特点是文字简短,带有褒贬之意,和今天的新闻报道有相似之处。如“夏五月,郑伯 克段于鄢”这很象现在的新闻导语。宋代王安石说《春秋》是一种“断烂朝报”,意为残缺 的政府公报。 《左传》是战国初年人根据各国史料编成的一部史学和文学名著,内容多是用事实来解释《春 秋》的,写法上有的只对《春秋》中的某句话作单纯的注释,有的写得比较详细,对《春秋》 中的事情细致叙述,详细的就成了优秀的记叙文,从《郑伯克段于鄢》中可以看到其写作方 法和特点。 在秦汉以前,还出现一些接近于新闻传播的形式,如情报信、悬书、榜和露布等。情报 信属于绝密函件,“悬书”出现于春秋时代,百姓把意见写在缣帛上悬挂起来,公之于众。 榜,古代指文告。露布,古代是军事长官发布战报的一种手写新闻形式,指文书不加封检, 公开发布的意思。早在战国(另一说秦汉)时代已经有了。 秦代出现了以书面形式传播官方新闻的萌芽。公元前 221 年秦始皇统一中国,曾经到多 处巡游并且刻石记功。 以书面形式正式传播官方新闻是从汉朝开始的,其主要方式是颁发诏书。最早的记录是 公元前 125 年左右,汉武帝刘彻晋封萧何的曾孙萧庆为酂侯而向全国发布的公告,由此可见 汉代还没有专用于传播的媒介。 综上所述,原始形态的新闻信息传播活动非常零散、简单、落后、缺乏一定的目标、规模和 系统性,许多信息传播活动常常与情报、经验、史实等交织在一起,与现代新闻传播活动有 着很大的区别。 关于古代报纸产生的时间,目前新闻界说法不一,有人认为我国汉代已有报纸,但比较 普遍一致的说法是:中国的古代报纸产生于唐朝。 应该提到的是古代的史官为记录新闻作出重要贡献。史官设立的年代很早,其中“史
的含意,最早是指一种特定的人。据《说文解字》说:史,记事者也,即记事的人。商周就 设有御史,御史,是官名,在战国时就是史官(秦以后为监察官)。地位显要,国君临朝时, 御史常立身边 负责记录宫廷大事。春秋战国时代 各诸侯 的 史都出自各国史官之 他们记录了许多本国的重大新闻事件。如历史上著名的“赵盾弑其君”。据《左传宣公二年》 记载,晋国内乱,晋国大臣赵盾的同族赵穿杀了晋灵公,当时晋国的史官董狐就直书“赵后 狱其君”,不仅记录下来,还与权力在握的赵盾面对面地辩论,还把它“以示于朝”,公开 讲行传播】 春秋战国时代的文献中对新闻事件记载比较清楚的还有(春秋》、《左传》等文献 春秋》相传是孔子根据鲁国历史材料编成的,它是我国最早的 一部编年史书,其记示 事实的特点是文字简短,带有褒贬之意,和今天的新闻报道有相似之处。如“夏五月,郑伯 克段于鄂”这很象现在的新闻导语。宋代王安石说《春秋》是一种“断烂朝报”,意为残缺 的政府公报。 《左是战用知年人相名用中编成的 一部史学和文学名著,内容多是用事实来解释《春 秋》的,写法上有的只对《春秋》中的某句话作单纯的注释 有的写得比较详细,对《春秋 中的事情细致叙述,详细的就成了优秀的记叙文,从《郑伯克段于鄂》中可以看到其写作方 法和特点。 在秦汉以前,还出现一些接近于新闻传播的形式,如情报信、悬书、榜和露布等。情报 信属于绝密函件,“是书”出现于春秋时代,百姓把意见写在赞帛上是挂起来,公之于众 榜,古代指文告。露布,古代是军事长官发布战报的一种手写新闻形式,指文书不加封松 公开发布的意思。早在战国(另一说秦汉)时代已经有了。 秦代出现了以书面形式传播官方新闻的萌芽。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曾经到多 处巡游并且刻石记功, 以书面形式正式传播官方新闻是从汉朝开始的,其主要方式是预发诏书。最早的记录是 公元前125年左右,汉武帝刘彻晋封萧何的曾孙萧庆为侯而向全国发布的公告,由此可见 汉代还没有专用于传播的媒介 综上所述,原始形态的新闻信息传播活动非常零散、简单、落后、缺乏一定的目标、规模和 系统性,许多信息传播活动常常与情报、经验、史实等交织在一起,与现代新闻传播活动有 着很大的区别 关于古代报纸产生的时间,目前新闻界说法不一,右人认为我围汉代已有报纸。但比找 普遍一致的说法是:中国的古代报纸产生于唐朝 第二节我国最早的报纸一唐朝的官报 唐朝(建立于618年)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鼎盛时期。唐朝前期处于繁荣阶段,唐太 宗时期形成的“贞观之治”、唐玄宗时期形成的“开元盛世”,使我国经济和文化处于世界分 进地位。由于交通发达,使中外政治、经济、文化交流日益增多,唐朝和亚洲、欧洲等各国 之间的交往出现前所未有的盛况。当时的京都长安,使者荟萃,万商云集,长安成了国际著 名的大都市,中国成为东方贸易的中心。历史上曾留下不少新闻传播活动的记录。 一、唐代的进奏院和进奏院状 唐代最早出现的报纸主要是官报,这与进泰院制度的实行有关。 唐代中期,开始建立藩镇,设置节度使,尤以安史之乱后,节度使设置颜为广泛。这些 节度使,管辖领域辽阔,拥兵自重,成为加强中央集权的巨大隐患。各节度使纷纷在京都设
的含意,最早是指一种特定的人。据《说文解字》说:史,记事者也,即记事的人。商周就 设有御史,御史,是官名,在战国时就是史官(秦以后为监察官)。地位显要,国君临朝时, 御史常立身边,负责记录宫廷大事。春秋战国时代,各诸侯国的历史都出自各国史官之手, 他们记录了许多本国的重大新闻事件。如历史上著名的“赵盾弑其君”。据《左传•宣公二年》 记载,晋国内乱,晋国大臣赵盾的同族赵穿杀了晋灵公,当时晋国的史官董狐就直书“赵盾 弑其君”,不仅记录下来,还与权力在握的赵盾面对面地辩论,还把它 “以示于朝”,公开 进行传播。 春秋战国时代的文献中对新闻事件记载比较清楚的还有《春秋》、《左传》等文献。 《春秋》相传是孔子根据鲁国历史材料编成的,它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编年史书,其记录 事实的特点是文字简短,带有褒贬之意,和今天的新闻报道有相似之处。如“夏五月,郑伯 克段于鄢”这很象现在的新闻导语。宋代王安石说《春秋》是一种“断烂朝报”,意为残缺 的政府公报。 《左传》是战国初年人根据各国史料编成的一部史学和文学名著,内容多是用事实来解释《春 秋》的,写法上有的只对《春秋》中的某句话作单纯的注释,有的写得比较详细,对《春秋》 中的事情细致叙述,详细的就成了优秀的记叙文,从《郑伯克段于鄢》中可以看到其写作方 法和特点。 在秦汉以前,还出现一些接近于新闻传播的形式,如情报信、悬书、榜和露布等。情报 信属于绝密函件,“悬书”出现于春秋时代,百姓把意见写在缣帛上悬挂起来,公之于众。 榜,古代指文告。露布,古代是军事长官发布战报的一种手写新闻形式,指文书不加封检, 公开发布的意思。早在战国(另一说秦汉)时代已经有了。 秦代出现了以书面形式传播官方新闻的萌芽。公元前 221 年秦始皇统一中国,曾经到多 处巡游并且刻石记功。 以书面形式正式传播官方新闻是从汉朝开始的,其主要方式是颁发诏书。最早的记录是 公元前 125 年左右,汉武帝刘彻晋封萧何的曾孙萧庆为酂侯而向全国发布的公告,由此可见 汉代还没有专用于传播的媒介。 综上所述,原始形态的新闻信息传播活动非常零散、简单、落后、缺乏一定的目标、规模和 系统性,许多信息传播活动常常与情报、经验、史实等交织在一起,与现代新闻传播活动有 着很大的区别。 关于古代报纸产生的时间,目前新闻界说法不一,有人认为我国汉代已有报纸,但比较 普遍一致的说法是:中国的古代报纸产生于唐朝。 第二节 我国最早的报纸——唐朝的官报 唐朝(建立于 618 年)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鼎盛时期。唐朝前期处于繁荣阶段,唐太 宗时期形成的“贞观之治”、唐玄宗时期形成的“开元盛世”,使我国经济和文化处于世界先 进地位。由于交通发达,使中外政治、经济、文化交流日益增多,唐朝和亚洲、欧洲等各国 之间的交往出现前所未有的盛况。当时的京都长安,使者荟萃,万商云集,长安成了国际著 名的大都市,中国成为东方贸易的中心。历史上曾留下不少新闻传播活动的记录。 一、唐代的进奏院和进奏院状 唐代最早出现的报纸主要是官报,这与进奏院制度的实行有关。 唐代中期,开始建立藩镇,设置节度使,尤以安史之乱后,节度使设置颇为广泛。这些 节度使,管辖领域辽阔,拥兵自重,成为加强中央集权的巨大隐患。各节度使纷纷在京都设
邸,后改为上都留后院或上都邸务留后院。代宗大历十二年(公元77年)后,又改称为上 都知进奏院,简称进奏院。进奏院的负责人为进奏官,亦称邸官、邸使或邸吏。唐朝的进奏 院是在汉代“邸”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我国最早在周代的时候,京城设有邑,即诸侯朝见 君主时的招待所。汉代邑演变为娜。 如崔致远的《桂苑笔耕集》:“今月某日,得进奏院状报,奉十一日宜下,改广明元年为 中和元年者。”“臣得进奏院状报,二月二十二日,恩除建王可开府仪同三司。兼太保、充魏 博节度使者。”“臣得进奏院状报,入南蛮通和使刘光裕等回云南通和,兼进献国信、金银器 、匹缎 香药 等者 得进癸 日应沿路州县切不得辄进乳 乐及居杀者。”(引自黄卓明《中国古代报纸探源》第3132页,人民日报出版社1983年版。) 二、孙樵和“开元杂报” 关于唐朝的报纸情况记载,比较详细的材料是唐人孙推写的《读开元杂报》一文。这篇 文章见于孙樵所著的《经纬集》卷 全文如下 樵于襄汉间,得数十幅书,系日条事,不立首末。略日:某日皇帝亲耕籍田,行九 推礼。某日百僚行大射礼于安福楼南,某日安北诸蕃君长请扈从封禅。某日皇帝自东封还, 赏赐有差。某日宣政门宰相与百僚廷争一刻罢。如此,凡数十百条。樵当时未知何等书,徒 以为朝廷近所行事。有自长安来者,出其书示之,则曰:吾居长安中,新天子嗣国及穷虏 自遗,则见行南郊礼,安有籍田事乎?况九推非天子礼耶?又尝入太学,见丛甓负土而起若 堂皇者,就视得石刻, 乃射堂旧 则 废己久矣 国家安能行大射 别那2 自关以东 不败田,则早败苗,百姓入常赋不足,至有卖子为豪家役者。吾尝背华走洛,遇西戌还兵干 人,县给一食,力屈不支,国家则能东封?从官禁兵安能抑给耶?北虏惊啮边亡,势不可控 宰相骢出责战,尚未报功。况西关复惊于西戌,安有扈从事耶?武皇帝以御史窃议宰相事 望岭南走者四人,至今卿士舌相戒。况宰相陈奏于仗罢乎?安有廷诤事焉? 语未及终,有知书者 自外米 日:‘此皆于 盖当时条报于外者。'樵后得《开元录》 验之,条条可复。然尚以为前朝所行,不当尽为坠典。及来长安,日见条报朝廷事者,徒日 今日除某官,明日授某官,今日幸于某,明日畋于某。诚不类数十幅书。樵恨生不为太平男 子,及睹开元中书,如奋臂出其间,因取其书帛而漫志其末。凡补缺文者十三,改讹文者十 。是岁大中五年也。 字可之 又字隐之,关东人,是著名文学家韩愈的弟子,大约生活在唐宪宗到德 宗这 段时期。宜宗年间作过中书舍人,和停宗时期的职方郎中。他所处时代是唐王朝由 转衰的时代。在他还没有中进土当京官的时候,在襄樊汉水一带见到“数十幅书”。听别人 说,那是一百多年前开元年间的政事,“当时条报于外者”。后来查对《开元录》,证明是开 元年间的遗物。它“不立首末”,无报名或报头,“开元杂报”只是孙可之在行文时加上的。 “系日条事”、“条报于外”,即按日一条一条进行记载,且公开传播。从孙可之的叙述可知 唐代开元杂报产生的时间是唐代开元年间,即713一741年。其主要内容是:某日皇帝亲莉 语田,行九推礼:某日呈帝自东封还,赏赐有差: 宣政门宰相与百僚廷争一刻罢:某日百僚行大射礼于安福楼南,某日诸蕃君长请扈从封禅等 等。从孙樵提供的情况看,他当年在寒汉一带曾经读到过的数十幅书,很可能就是“留邸报 一类的东西。《读开元杂报》一文。为研究中国古代报纸的起源提供了可靠的材料。 三、敦煌进奏院状 唐代报纸情况 不仅有文字上的诸多记载。而且有实物可考,这就是我国的新闻史学者 于20世纪0年代从敦煌文物中发现的两份唐代进泰院状。这两份进泰院状,都是唐信宗时 期,由驻地在沙州的归义军节度使派驻朝廷的进奏官发回沙州的。因沙州在今敦煌地区,这 两份进奏院状又曾经长期被封存于敦煌莫高窟,故被称为“敦煌进泰院状”。原件现在分别
邸,后改为上都留后院或上都邸务留后院。代宗大历十二年(公元 777 年)后,又改称为上 都知进奏院,简称进奏院。进奏院的负责人为进奏官,亦称邸官、邸使或邸吏。唐朝的进奏 院是在汉代“邸”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我国最早在周代的时候,京城设有邑,即诸侯朝见 君主时的招待所。汉代邑演变为邸。 如崔致远的《桂苑笔耕集》:“今月某日,得进奏院状报,奉十一日宣下,改广明元年为 中和元年者。”“臣得进奏院状报,二月二十二日,恩除建王可开府仪同三司。兼太保、充魏 博节度使者。”“臣得进奏院状报,入南蛮通和使刘光裕等回云南通和,兼进献国信、金银器 物、匹缎、香药、马等者。“臣得进奏院状报,伏审敕旨,回驾日应沿路州县切不得辄进歌 乐及屠杀者。” (引自黄卓明《中国古代报纸探源》第 31-32 页,人民日报出版社 1983 年版。) 二、孙樵和“开元杂报” 关于唐朝的报纸情况记载,比较详细的材料是唐人孙樵写的《读开元杂报》一文。这篇 文章见于孙樵所著的《经纬集》卷三,全文如下: “樵曩于襄汉间,得数十幅书,系日条事,不立首末。略曰:某日皇帝亲耕籍田,行九 推礼。某日百僚行大射礼于安福楼南,某日安北诸蕃君长请扈从封禅。某日皇帝自东封还, 赏赐有差。某日宣政门宰相与百僚廷争一刻罢。如此,凡数十百条。樵当时未知何等书,徒 以为朝廷近所行事。有自长安来者,出其书示之,则曰:‘吾居长安中,新天子嗣国及穷虏 自溃,则见行南郊礼,安有籍田事乎?况九推非天子礼耶?又尝入太学,见丛甓负土而起若 堂皇者,就视得石刻,乃射堂旧地,则射堂废已久矣。国家安能行大射礼耶?自关以东,水 不败田,则旱败苗,百姓入常赋不足,至有卖子为豪家役者。吾尝背华走洛,遇西戌还兵千 人,县给一食,力屈不支。国家则能东封?从官禁兵安能仰给耶?北虏惊啮边甿,势不可控, 宰相驰出责战,尚未报功。况西关复惊于西戎,安有扈从事耶?武皇帝以御史窃议宰相事, 望岭南走者四人,至今卿士齚舌相戒。况宰相陈奏于仗罢乎?安有廷诤事焉?’ 语未及终,有知书者自外来,曰:‘此皆开元政事,盖当时条报于外者。’樵后得《开元录》 验之,条条可复。然尚以为前朝所行,不当尽为坠典。及来长安,日见条报朝廷事者,徒曰 今日除某官,明日授某官,今日幸于某,明日畋于某。诚不类数十幅书。樵恨生不为太平男 子,及睹开元中书,如奋臂出其间,因取其书帛而漫志其末。凡补缺文者十三,改讹文者十 一。是岁大中五年也。” 孙樵,字可之,又字隐之,关东人,是著名文学家韩愈的弟子,大约生活在唐宪宗到僖 宗这一段时期。宣宗年间作过中书舍人,和僖宗时期的职方郎中。他所处时代是唐王朝由盛 转衰的时代。在他还没有中进土当京官的时候,在襄樊汉水一带见到“数十幅书”。听别人 说,那是一百多年前开元年间的政事,“当时条报于外者”。后来查对《开元录》,证明是开 元年间的遗物。它“不立首末”,无报名或报头,“开元杂报”只是孙可之在行文时加上的。 “系日条事”、“条报于外”,即按日一条一条进行记载,且公开传播。从孙可之的叙述可知 唐代开元杂报产生的时间是唐代开元年间,即 713—741 年。其主要内容是:某日皇帝亲耕 籍田,行九推礼;某日皇帝自东封还,赏赐有差; 宣政门宰相与百僚廷争一刻罢;某日百僚行大射礼于安福楼南,某日诸蕃君长请扈从封禅等 等。从孙樵提供的情况看,他当年在襄汉一带曾经读到过的数十幅书,很可能就是“留邸报 状”一类的东西。《读开元杂报》一文。为研究中国古代报纸的起源提供了可靠的材料。 三、敦煌进奏院状 唐代报纸情况,不仅有文字上的诸多记载。而且有实物可考,这就是我国的新闻史学者 于 20 世纪 80 年代从敦煌文物中发现的两份唐代进奏院状。这两份进奏院状,都是唐僖宗时 期,由驻地在沙州的归义军节度使派驻朝廷的进奏官发回沙州的。因沙州在今敦煌地区,这 两份进奏院状又曾经长期被封存于敦煌莫高窟,故被称为“敦煌进奏院状”。原件现在分别
存于茧国伦墩不列桶图书馆和法围巴黎闲立图书馆,为洁末我国墩煌出土文物。0世纪初 英籍匈牙利人地质考古学家斯坦因和法国汉学家伯希分别从牧煌拿走。这两份敦煌进奏院状 的发现,引起了新闻 研 工作者的极大关注。 它为唐代有报纸提供了有力的装 藏于伦敦不列顺图书馆的那一份,发现于1982年。据考证,是唐僖宗光启三年(88, 年)前后,长驻首都的归义军节度使进奏官发回给归义军节度使张淮深的进奏院状报。该件 长97厘米,宽28.5厘米,自右 参见方汉奇《从不列颜图书馆藏唐归义军讲驻院状看中国古代的报纸》,《新闻学论生》 ,纸质坚韧,为毛笔书写,有“进奏院状上”字样的开头。内容是通报 归义军节度使的使者在兴元、风翔两地活动的情况。 藏于巴黎国立图书馆的那一份,发现于1986年,是与藏于伦敦不列颜图书馆那一份屈 同一时期一个节度使管辖下的一个进奏院的状报,但时间略早。据考证,很可能是唐乾符五 年,即公元878年的状报。用“上都进泰院状上”当开头,用“谨状”两字结束,首尾完 整,共4行。内容主要是介绍归义军节 度使所派使者在首都的活动情况。 这两份进奏院状 报己成为世界上现存的、年份最早的原始状态的报纸。 综上所述,唐代已存在原始状态的报纸,这不仅有诸多文字记载。而且有实物可考。最 早的是“开元杂报”之类的“进泰院状报”、“报状”,名称不一,但均为同一物事。迄今为 止,我国古代官报的通称 “邸报”一词在唐人的菱作中尚未发现。唐代的报纸,早由地 方诸道派驻京都的邸吏,向地方传发的一种报状。唐代报纸 开始就作为封建统治阶级的传 播工具。唐代虽已具备印刷报纸的物质条件,但唐代报纸均为手抄形式 第三节宋代的邸报和小报 60年,拟尾幽发动“陈桥兵弯,建立宋朝,中称北宋。为了巩固统治,宋胡的续治老 采取措施,在政治、经济、军事各方面加强了中央集权。这些做法,对宋朝的报纸发展及剂 闻传播活动都有很大的影响。 宋朝建立后,统治者吸取唐朝、五代的教训,竭力削弱地方势力,加强中央集权的同时 也加强对官报的控制。 一、宋代的“邸报” 宋代“邸报”就是宋朝的官报。“邸报”这一名称,最早出现于宋朝。这是古代人对封 建官报最经常、最习惯的一种称呼。 唐朝出现的中国古代官报,到了宋代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开始出现由中央政府统一管耳 下发行的封建官报。这种由中央政府统一编印和发行新闻的制度,是宋代报纸的一大特点。 未朝仍有进奏院,但新闻传播情况有了发展和变化。为了巩固中央政权和实现政治统 宋王朝采取了抑制地方封建割据势力的措施,解除了节度使的实权,地方上的各级行政官吏 都由朝廷派遣。宋太宗太平兴国六年(981年),宋太宗接受起居郎何保枢的建议,下诏取 消各路、州、郡在京设的进泰院,设立钤辖诸道都进泰院(通称都进奏院),进奏官由朝廷 委派。当时行政单位,全国分为15个路,路下设府州、军、监等行政单位,朝廷直接任命 150名进奏官,分管各州奏报。 上都进奏院属宋 代中 、门下、尚书三个最高行政机关中的门下省领导。凡朝廷需要向 全国发布的消息和文件,均由门下省给事中负责编审。然后交朝廷的新闻发布机关上都进奏 院发出,“报行天下”。这样,一方面加强了新闻发布的权威性:另一方面更加严格控制了发 布新闻的内容。与唐代官报相比,宋代把由各地方当局自行设置的进奏院自行发报改为由中
存于英国伦敦不列颠图书馆和法国巴黎国立图书馆,为清末我国敦煌出土文物。20 世纪初 英籍匈牙利人地质考古学家斯坦因和法国汉学家伯希分别从敦煌拿走。这两份敦煌进奏院状 的发现,引起了新闻史研究工作者的极大关注。它为唐代有报纸提供了有力的物证。 藏于伦敦不列颠图书馆的那一份,发现于 1982 年。据考证,是唐僖宗光启三年(887 年)前后,长驻首都的归义军节度使进奏官发回给归义军节度使张淮深的进奏院状报。该件 长 97 厘米,宽 28.5 厘米,自右 参见方汉奇《从不列颠图书馆藏唐归义军进驻院状看中国古代的报纸》,《新闻学论集》 第 5 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83 年饭。 至左直排书写 60 行,纸质坚韧,为毛笔书写,有“进奏院状上”字样的开头。内容是通报 归义军节度使的使者在兴元、凤翔两地活动的情况。 藏于巴黎国立图书馆的那一份,发现于 1986 年,是与藏于伦敦不列颠图书馆那一份属 同一时期一个节度使管辖下的一个进奏院的状报,但时间略早。据考证,很可能是唐乾符五 年,即公元 878 年的状报。用“上都进奏院 状上”当开头,用“谨状”两字结束,首尾完 整,共 47 行。内容主要是介绍归义军节度使所派使者在首都的活动情况。这两份进奏院状 报已成为世界上现存的、年份最早的原始状态的报纸。 综上所述,唐代已存在原始状态的报纸,这不仅有诸多文字记载。而且有实物可考。最 早的是“开元杂报”之类的“进奏院状报”、“报状”,名称不一,但均为同一物事。迄今为 止,我国古代官报的通称——“邸报”一词在唐人的著作中尚未发现。唐代的报纸,早由地 方诸道派驻京都的邸吏,向地方传发的一种报状。唐代报纸一开始就作为封建统治阶级的传 播工具。唐代虽已具备印刷报纸的物质条件,但唐代报纸均为手抄形式。 第三节 宋代的邸报和小报 960 年,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建立宋朝,史称北宋。为了巩固统治,宋朝的统治者 采取措施,在政治、经济、军事各方面加强了中央集权。这些做法,对宋朝的报纸发展及新 闻传播活动都有很大的影响。 宋朝建立后,统治者吸取唐朝、五代的教训,竭力削弱地方势力,加强中央集权的同时 也加强对官报的控制。 一、宋代的“邸报” 宋代“邸报”就是宋朝的官报。“邸报”这一名称,最早出现于宋朝。这是古代人对封 建官报最经常、最习惯的一种称呼。 唐朝出现的中国古代官报,到了宋代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开始出现由中央政府统一管理 下发行的封建官报。这种由中央政府统一编印和发行新闻的制度,是宋代报纸的一大特点。 宋朝仍有进奏院,但新闻传播情况有了发展和变化。为了巩固中央政权和实现政治统一, 宋王朝采取了抑制地方封建割据势力的措施,解除了节度使的实权,地方上的各级行政官吏 都由朝廷派遣。宋太宗太平兴国六年(981 年),宋太宗接受起居郎何保枢的建议,下诏取 消各路、州、郡在京设的进奏院,设立钤辖诸道都进奏院(通称都进奏院),进奏官由朝廷 委派。当时行政单位,全国分为 15 个路,路下设府州、军、监等行政单位,朝廷直接任命 150 名进奏官,分管各州奏报。 上都进奏院属宋代中书、门下、尚书三个最高行政机关中的门下省领导。凡朝廷需要向 全国发布的消息和文件,均由门下省给事中负责编审。然后交朝廷的新闻发布机关上都进奏 院发出,“报行天下”。这样,一方面加强了新闻发布的权威性;另一方面更加严格控制了发 布新闻的内容。与唐代官报相比,宋代把由各地方当局自行设置的进奏院自行发报改为由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