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十年内战时期的新闻事业概述 概述 第一次大革命失败后,国民党南京政府“统一”全国,确定了一党专制和个人独裁的统 治。与之相配合,其新闻通讯事业网、报刊网、广播网也相继建立。在白色恐怖下,中国共 产党的新闻事业遭到极大摧残,但共产党人很快从血泊中站起来,建立自己的地下报刊系统。 《布尔塞维克》、《红旗》、《红旗日报》等中央机关报刊相继开办。同时,党的地方组织也陆 续出版了一些报刊。 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我国出现了一大批民营广播电台,其中半数以上集中于 上海。商业性广播电台是民营台的主要类型。 国民党一方面建立自己的新闻事业网、垄断新闻发布:另一方面制订一系列苛刻的法令 条例,采取种种手段,摧残进步报刊,扼杀新闻自由。 中国共产党为挽救革命以武装斗争推动土地革命,创建了工农红军和农村革命根据地, 在红色政权区域,新闻事业得到发展,创办了报刊,建立了通讯社。 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共产党的报刊积极宜传抗日救亡。随着抗日救亡运动的发展,一些 民族资产阶级大报发生了很大变化。其中,《申报》政治态度的改变最为突出。 著名的新闻工作者第韬奋,为报刊出版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他的“水远立于大 众立场”的工作精神和作风,堪称新闻工作者楷模。 30年代范长江、美国记者斯诺的西北采访活动引起强烈反响。范长江的《中国的西北 角》、《塞上行》,斯诺的《西行漫记》影响深远 第一节国民党统治区的新闻事业 一、国民党新闻事业网的形成 1928年北洋军阀垮台后,蒋介石取代旧军阀上台。蒋介石上台后,在全国建立起新的 独裁政权。为了维护独裁统治,重视发展各种新闻媒介,很快在全国建立了为其政权服务的 庞大的新闻事业网:以中央通讯社为中心的新闻通讯事业网:以《中央日报》为中心的党政 军报刊网:以中央广播电台为中心的广播事业网
第八章 十年内战时期的新闻事业概述 概 述 第一次大革命失败后,国民党南京政府“统一”全国,确定了一党专制和个人独裁的统 治。与之相配合,其新闻通讯事业网、报刊网、广播网也相继建立。在白色恐怖下,中国共 产党的新闻事业遭到极大摧残,但共产党人很快从血泊中站起来,建立自己的地下报刊系统。 《布尔塞维克》、《红旗》、《红旗日报》等中央机关报刊相继开办。同时,党的地方组织也陆 续出版了一些报刊。 20 世纪 20 年代末、30 年代初,我国出现了一大批民营广播电台,其中半数以上集中于 上海。商业性广播电台是民营台的主要类型。 国民党一方面建立自己的新闻事业网、垄断新闻发布;另一方面制订一系列苛刻的法令 条例,采取种种手段,摧残进步报刊,扼杀新闻自由。 中国共产党为挽救革命以武装斗争推动土地革命,创建了工农红军和农村革命根据地, 在红色政权区域,新闻事业得到发展,创办了报刊,建立了通讯社。 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共产党的报刊积极宣传抗日救亡。随着抗日救亡运动的发展,一些 民族资产阶级大报发生了很大变化。其中,《申报》政治态度的改变最为突出。 著名的新闻工作者邹韬奋,为报刊出版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他的“永远立于大 众立场”的工作精神和作风,堪称新闻工作者楷模。 30 年代范长江、美国记者斯诺的西北采访活动引起强烈反响。范长江的《中国的西北 角》、《塞上行》,斯诺的《西行漫记》影响深远。 第一节 国民党统治区的新闻事业 一、国民党新闻事业网的形成 1928 年北洋军阀垮台后,蒋介石取代旧军阀上台。蒋介石上台后,在全国建立起新的 独裁政权。为了维护独裁统治,重视发展各种新闻媒介,很快在全国建立了为其政权服务的 庞大的新闻事业网;以中央通讯社为中心的新闻通讯事业网;以《中央日报》为中心的党政 军报刊网;以中央广播电台为中心的广播事业网
关于通讯社:中央通讯社是二合一的产物。第一次国共合作时,中央通讯社于1924年 4月1日创立于广州,直属于国民党中央党部领导,1927年随北伐军迁至汉口。七一五反革 命政变后,蒋汪合流,中央通讯社于1928年迁往南京与蒋介石叛变革命后于1927年6月 15日在南京创办的蒋氏系统的中央通讯社合并。初创时期的中央社规模很小,播发稿件不 多,内容贫乏,质量不高,报刊很少刊载。1932年5月,中央社进行改组,提出“工作专 业化”、“业务社会化”、“经营企业化”三大方针。由国民党中宣部秘书萧同兹担任社长,网 罗人才,充实编采队伍,并装设当时最先进的收发报机,自行收发电讯。从此,中央社规模 迅速扩大,除南京总社外,还先后在上海、汉口、北平、天津、西安、香港、南昌、成都、 重庆、贵阳、广州等地建立分社。到抗战爆发前夕,中央社己在国内设立分社、办事处34 处,在国外设立机构4处,每天播发中文电讯稿约1万字左右,向全国250家报纸供应新闻 稿。此外,中央社还与美联社、路透社、塔撕社、哈瓦斯社、合众社等外国通讯社签订合同, 相互交换新闻稿。这些通讯社的电讯,均由中央社抄收转发至国内各地。这样,中央社既垄 断了新闻来源,又控制新闻的发布权。 关于报刊:《中央日报》是国民党中央机关报,1927年3月创刊于汉口。初期是在国共 合作条件下由国民党中央宜传部主办。宜传部长顾孟余任社长,陈启修任总编辑,副刊编辑 孙伏园。后被汪精卫集团把持。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后不久停刊。1928年2月在上海复刊, 次年2月迁往南京,由国民党中央宜传部长叶楚伧兼任社长。《中央日报》是执政党的机关 报,财力雄厚,相继在南京市中心兴建大厦,购置新式轮转机等。报纸也从日出1大张发展 到3大张。 销售数最高时约3万份。《中央日报》还先后发行庐山版、重庆版、长沙版、昆明版以及《贵 阳中央日报》、《成都中央日报》、《福建中央日报》、《安徽中央日报》、《广西中央日报》、《沈 阳中央日报》、《长春中央日报》等分版。此外,国民党中宜部系统直属的报纸还有《华北日 报》(1929在北平创刊、《武汉日报》(1929年创刊)、《西京日报》(1934年在西安创刊) 等。 同时,国民党各省市地方党部也办起了众多机关报,且多采用“民国日报”统一名称, 前面加上各省市地名,如《江西民国日报》、《山东民国日报》、《河南民国日报》、《青海民国 日报》、《宁波民国日报》、《温州民国日报》等。 此外,国民党报刊中较有影响的还有军事系统的机关报,如《扫荡报》等。 这样,抗战爆发之前,国民党已建立起从中央到地方的党政军报刊网络。 关于广播电台:国民党中央广播电台1928年8月1日在南京开始播音,这是国民党开
关于通讯社:中央通讯社是二合一的产物。第一次国共合作时,中央通讯社于 1924 年 4 月 1 日创立于广州,直属于国民党中央党部领导,1927 年随北伐军迁至汉口。七一五反革 命政变后,蒋汪合流,中央通讯社于 1928 年迁往南京与蒋介石叛变革命后于 1927 年 6 月 15 日在南京创办的蒋氏系统的中央通讯社合并。初创时期的中央社规模很小,播发稿件不 多,内容贫乏,质量不高,报刊很少刊载。1932 年 5 月,中央社进行改组,提出“工作专 业化”、“业务社会化”、“经营企业化”三大方针。由国民党中宣部秘书萧同兹担任社长,网 罗人才,充实编采队伍,并装设当时最先进的收发报机,自行收发电讯。从此,中央社规模 迅速扩大,除南京总社外,还先后在上海、汉口、北平、天津、西安、香港、南昌、成都、 重庆、贵阳、广州等地建立分社。到抗战爆发前夕,中央社已在国内设立分社、办事处 34 处,在国外设立机构 4 处,每天播发中文电讯稿约 1 万字左右,向全国 250 家报纸供应新闻 稿。此外,中央社还与美联社、路透社、塔斯社、哈瓦斯社、合众社等外国通讯社签订合同, 相互交换新闻稿。这些通讯社的电讯,均由中央社抄收转发至国内各地。这样,中央社既垄 断了新闻来源,又控制新闻的发布权。 关于报刊:《中央日报》是国民党中央机关报,1927 年 3 月创刊于汉口。初期是在国共 合作条件下由国民党中央宣传部主办。宣传部长顾孟余任社长,陈启修任总编辑,副刊编辑 孙伏园。后被汪精卫集团把持。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后不久停刊。1928 年 2 月在上海复刊, 次年 2 月迁往南京,由国民党中央宣传部长叶楚伧兼任社长。《中央日报》是执政党的机关 报,财力雄厚,相继在南京市中心兴建大厦,购置新式轮转机等。报纸也从日出 1 大张发展 到 3 大张。 销售数最高时约 3 万份。《中央日报》还先后发行庐山版、重庆版、长沙版、昆明版以及《贵 阳中央日报》、《成都中央日报》、《福建中央日报》、《安徽中央日报》、《广西中央日报》、《沈 阳中央日报》、《长春中央日报》等分版。此外,国民党中宣部系统直属的报纸还有《华北日 报》(1929 在北平创刊)、《武汉日报》(1929 年创刊)、《西京日报》(1934 年在西安创刊) 等。 同时,国民党各省市地方党部也办起了众多机关报,且多采用“民国日报”统一名称, 前面加上各省市地名,如《江西民国日报》、《山东民国日报》、《河南民国日报》、《青海民国 日报》、《宁波民国日报》、《温州民国日报》等。 此外,国民党报刊中较有影响的还有军事系统的机关报,如《扫荡报》等。 这样,抗战爆发之前,国民党已建立起从中央到地方的党政军报刊网络。 关于广播电台:国民党中央广播电台 1928 年 8 月 1 日在南京开始播音,这是国民党开
办的第一个全国性的广播电台,全称为“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广播无线电台”,呼号 XKM.发射功率500瓦。1932年11月,发射功率扩大为75千瓦,呼号改为XGOA,是亚 洲发射功率最大的广播电台。该台成立之初隶属于国民党中央宜传部,后由国民党中央广播 事业管理处管辖。该台备受国民党重视,开播时就宣称:“嗣后所有中央一切重要决议、宣 传大纲以及通令通告等,统由本电台传播。” 抗日战争爆发之前,国民党还先后在一些主要城市开办了20多座地方性的广播电台。 这些广播电台分别隶属于三个系统:有国民党中央广播事业管理处管辖的南京台、河北台 西安台、长沙台、福州台:有国民党政府交通部所属的上海台、北平台、成都台:有各省市 地方政府和国民党地方党部所属的广播电台,如浙江、云南、山东、山西、河南、湖南、江 西、江苏、四川等省政府广播电台,广州、汉口等市政府广播电台以及江苏武进、浙江嘉兴 县党部开办的广播电台。其中浙江省台是国民党开办的第一座地方台,1928年10月开始播 音。这些地方性的广播电台和中央广播电台一道,组成了国民党从中央到地方的全国性广播 事业网。 二、《布尔塞维克》等共产党地下报刊的出版 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的新闻事业遭到极大的破坏,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创办 的各种党报和革命报刊,几乎全部被迫停刊,许多优秀党的报刊活动家或被杀被关,或被迫 逃亡。但是,共产党人很快从血泊中站起来,重新创建自己的报刊系统。 共产党中央先后出版了《布尔塞维克》、《红旗》、《红旗日报》等机关报。大革命时期共 青团中央办的《中国青年》和中华全国总工会办的《中国工人》,这时也相继复刊。各地共 产党的组织共青团和团组织也出版报刊。 《布尔塞维克》是这一时期中共中央创办的第一份理论机关报,1927年10月24日创 刊于上海。《布尔塞维克》主编翟秋白。该刊1932年7月出到第5卷第1期停刊,共出52 期,初为16开本周刊,后改为32开本半月刊、月刊。《布尔塞维克》集中揭露了国民党反 动派叛变革命的真面目及其建立的新军阀政权的反革命本质。它在发刊词中指出:国民党“背 弃了他们自己的三民主义”,“已经不是从前的革命的国民党,而是屠杀工农民众,压迫革命 思想,维持地主资本家剥削,滥发钞券,素乱金融,延长祸乱,茶毒民生,屈服甚至勾结帝 国主义的国民党!”并指出:“此后中国的革命,只有无产阶级的政党能够担负起领导的责任。” 它还以大量事实,揭露了国民党独裁统治下,军阀混战,民不聊生,以及国民党投靠帝国主 义,压迫剥削中国百姓的罪行
办的第一个全国性的广播电台,全称为“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广播无线电台”,呼号 XKM,发射功率 500 瓦。1932 年 11 月,发射功率扩大为 75 千瓦,呼号改为 XGOA,是亚 洲发射功率最大的广播电台。该台成立之初隶属于国民党中央宣传部,后由国民党中央广播 事业管理处管辖。该台备受国民党重视,开播时就宣称:“嗣后所有中央一切重要决议、宣 传大纲以及通令通告等,统由本电台传播。” 抗日战争爆发之前,国民党还先后在一些主要城市开办了 20 多座地方性的广播电台。 这些广播电台分别隶属于三个系统:有国民党中央广播事业管理处管辖的南京台、河北台、 西安台、长沙台、福州台;有国民党政府交通部所属的上海台、北平台、成都台;有各省市 地方政府和国民党地方党部所属的广播电台,如浙江、云南、山东、山西、河南、湖南、江 西、江苏、四川等省政府广播电台,广州、汉口等市政府广播电台以及江苏武进、浙江嘉兴 县党部开办的广播电台。其中浙江省台是国民党开办的第一座地方台,1928 年 10 月开始播 音。这些地方性的广播电台和中央广播电台一道,组成了国民党从中央到地方的全国性广播 事业网。 二、《布尔塞维克》等共产党地下报刊的出版 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的新闻事业遭到极大的破坏,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创办 的各种党报和革命报刊,几乎全部被迫停刊,许多优秀党的报刊活动家或被杀被关,或被迫 逃亡。但是,共产党人很快从血泊中站起来,重新创建自己的报刊系统。 共产党中央先后出版了《布尔塞维克》、《红旗》、《红旗日报》等机关报。大革命时期共 青团中央办的《中国青年》和中华全国总工会办的《中国工人》,这时也相继复刊。各地共 产党的组织共青团和团组织也出版报刊。 《布尔塞维克》是这一时期中共中央创办的第一份理论机关报,1927 年 10 月 24 日创 刊于上海。《布尔塞维克》主编瞿秋白。该刊 1932 年 7 月出到第 5 卷第 l 期停刊,共出 52 期,初为 16 开本周刊,后改为 32 开本半月刊、月刊。《布尔塞维克》集中揭露了国民党反 动派叛变革命的真面目及其建立的新军阀政权的反革命本质。它在发刊词中指出:国民党“背 弃了他们自己的三民主义”,“已经不是从前的革命的国民党,而是屠杀工农民众,压迫革命 思想,维持地主资本家剥削,滥发钞券,紊乱金融,延长祸乱,荼毒民生,屈服甚至勾结帝 国主义的国民党!”并指出;“此后中国的革命,只有无产阶级的政党能够担负起领导的责任。” 它还以大量事实,揭露了国民党独裁统治下,军阀混战,民不聊生,以及国民党投靠帝国主 义,压迫剥削中国百姓的罪行
《布尔塞维克》以大量篇幅热情报道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群众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英勇 斗争。它总结了八一南吕起义的意义和教训,热烈歌颂海陆丰农民暴动和广州起义。对于国 民党统治下此起彼伏的工农斗争,也作了不少报道。它还特辟《我们的死者》一栏,先后报 道了百余名先烈的生平和英勇斗争事迹。 中共中央在这一时期创办的另一个政治机关报是《红旗》,1928年11月20日在上海创 刊,开始是周刊,后改为3日刊。由中共中央宣传部主编。经常为其撰稿的有恽代英、李立 三、罗登贤、谢觉哉等。《红旗》设有社论、国内外消息、问题与回答、转载、“短斧头”等 栏目,宣传内容大体上与《布尔塞维克》相似。1930年8月,《红旗》与中共在上海地区办 的《上海报》合并,更名为《红旗日报》。因屡遭敌人破坏,一再缩小篇幅,无法按期出版。 1931年3月,中共重新出版《红旗周报》,初为16开小报,后改为32开的小本形状,1933 年8月第59期起改为半月刊,1934年3月终刊,历时整3年。 《上海报》是中共中央宣传部在上海出版的面向工人的通俗小型报。在党的地下报刊中, 《上海报》是成绩非常突出的一份。它于1929年4月17日创刊,初名为《白话日报》,5 月中旬改名为《上海报》,由李求实主编。《上海报》以新闻报道为主,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 努力提高编采业务水平和丰富报道形式,常采用读者来信、问答、诗歌、插图、新闻摄影等 形式进行宣传。其新闻摄影尤其出色,编辑部先是转载其他报刊的照片,后来自己学会摄影、 冲洗、制版,记者常常目着生命危险抢拍照片。李求实说:“敌人的枪头时常与我们的镜头 正对着,为了照相,我们已经牺牲不少,然而为了大众,我们能退避么?”这样,《上海报》 常常刊登一些反映工人斗争生动场面的新闻照片。《上海报》日销3000份,最多时销到8000 份,被誉为“上海工人阶级自己唯一的报”。 中共的地下报刊是在白色恐怖的恶劣环境中出版的。国民党一再严令查禁、取缔共产党报刊, 残酷迫害编辑发行部门、承印机关、贩报人和读者,凡运送、传阅共产党报刊的人,一经查 出就会被监禁或杀害。《红旗日报》出版仅一周,先后被捕去发行人员四五十人,该报承印 机关前后被封闭3次。《上海报》先后有10名送报人和特派员被描,其中有的被判8年重刑。 为了开展工作,为了避免遗受迫告,保存力量扩大宜传的影响,共产党的报刊讲究宜传斗争 策略,经常采用伪装封面或更改报名的办法出版。如《布尔塞维克》就曾用过《少女怀春》、 《中央半月刊》、《新时代国语教科书》、《中国文化史》、《经济月刊》、等伪装名称。《红旗》 的伪装封面有《快乐之神》、《摩登周报》、《佛学研究》等10多种。《列宁青年》用过《美满 姻缘》等伪装名称。《中国工人》曾用《红拂夜奔》、《南极仙翁》、《爱的丛书》等伪装封面 出版。此外,为逃避敌人耳目,共产党的报纸还常常仿照消闲小报外形,用红纸印刷,第1
《布尔塞维克》以大量篇幅热情报道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群众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英勇 斗争。它总结了八一南昌起义的意义和教训,热烈歌颂海陆丰农民暴动和广州起义。对于国 民党统治下此起彼伏的工农斗争,也作了不少报道。它还特辟《我们的死者》一栏,先后报 道了百余名先烈的生平和英勇斗争事迹。 中共中央在这一时期创办的另一个政治机关报是《红旗》,1928 年 11 月 20 日在上海创 刊,开始是周刊,后改为 3 日刊。由中共中央宣传部主编。经常为其撰稿的有恽代英、李立 三、罗登贤、谢觉哉等。《红旗》设有社论、国内外消息、问题与回答、转载、“短斧头”等 栏目,宣传内容大体上与《布尔塞维克》相似。1930 年 8 月,《红旗》与中共在上海地区办 的《上海报》合并,更名为《红旗日报》。因屡遭敌人破坏,一再缩小篇幅,无法按期出版。 1931 年 3 月,中共重新出版《红旗周报》,初为 16 开小报,后改为 32 开的小本形状,1933 年 8 月第 59 期起改为半月刊,1934 年 3 月终刊,历时整 3 年。 《上海报》是中共中央宣传部在上海出版的面向工人的通俗小型报。在党的地下报刊中, 《上海报》是成绩非常突出的一份。它于 1929 年 4 月 17 日创刊,初名为《白话日报》,5 月中旬改名为《上海报》,由李求实主编。《上海报》以新闻报道为主,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 努力提高编采业务水平和丰富报道形式,常采用读者来信、问答、诗歌、插图、新闻摄影等 形式进行宣传。其新闻摄影尤其出色,编辑部先是转载其他报刊的照片,后来自己学会摄影、 冲洗、制版,记者常常冒着生命危险抢拍照片。李求实说:“敌人的枪头时常与我们的镜头 正对着,为了照相,我们已经牺牲不少,然而为了大众,我们能退避么?” 这样,《上海报》 常常刊登一些反映工人斗争生动场面的新闻照片。《上海报》日销 3000 份,最多时销到 8000 份,被誉为“上海工人阶级自己唯一的报”。 中共的地下报刊是在白色恐怖的恶劣环境中出版的。国民党一再严令查禁、取缔共产党报刊, 残酷迫害编辑发行部门、承印机关、贩报人和读者,凡运送、传阅共产党报刊的人,一经查 出就会被监禁或杀害。《红旗日报》出版仅一周,先后被捕去发行人员四五十人,该报承印 机关前后被封闭 3 次。《上海报》先后有 10 名送报人和特派员被捕,其中有的被判 8 年重刑。 为了开展工作,为了避免遭受迫害,保存力量扩大宣传的影响,共产党的报刊讲究宣传斗争 策略,经常采用伪装封面或更改报名的办法出版。如《布尔塞维克》就曾用过《少女怀春》、 《中央半月刊》、《新时代国语教科书》、《中国文化史》、《经济月刊》、等伪装名称。《红旗》 的伪装封面有《快乐之神》、《摩登周报》、《佛学研究》等 10 多种。《列宁青年》用过《美满 姻缘》等伪装名称。《中国工人》 曾用《红拂夜奔》、《南极仙翁》、《爱的丛书》等伪装封面 出版。此外,为逃避敌人耳目,共产党的报纸还常常仿照消闲小报外形,用红纸印刷,第 1
版和第4版都刊满商业广告,标题也尽量趣味化,文章也常用隐晦曲折的手法。 三、民营广播电合大量发展 中国的民营广播事业在抗战前十年获得了较大发展,据1937年6月统计,全国各地有 民营广播电台55座,其中大多数设在上海。 这十年民营台为什么能有较大的发展呢?第一政策上允许,前面我们讲到北洋政府统治 时期,最初把无线电器材视为军用禁品,不允许私人随意装设购置,海关查限很严。美国人 奥斯邦办电台时,交通部几次责令取缔。自1924年8月北洋政府交通公布了《装用广播无 线电接收机暂行规则》,虽然也在许多方面作了限制,但终究是同意市民购置收音机了。例 如上海的美商开洛公司自1924年5月办的广播电台一直到1929年10月因公司营业不振才 停播。 1928年7月,国民党政府建设委员会公布了《中华民国无线电台管理条例》同年12月, 国民政府公布《中华民国广播无线电台条例》,1929年8月,又公布了《电信条例》,这些 条例除规定政府机关可设广播电台外,均允许公私团体和个人经营广播电台。如1928年7 月《无线电台管理条例》中明确规定,广播电台“得由人民设立”。这种规定从客观上刺激 了业余无线电和广播电台的发展。 第二,无线电行业的兴隆。自美国人奥斯邦1923年1月在上海大来公司楼上装设广播 电台后,尽管其办的时间很短,播出音质很差,但开始引起人们的注意。接着经营无线电材 料的有开洛公司。1927年春,新新公司电器部,亚美无线电公司、明远电料行,大中华电 器公司和国华电器行等。这些无线电器商行的设立,为贩销收音机和制造无线电材料创造方 便条件。这些公司为了使无线电生意兴隆,利用他们在无线电技术和材料上的方便条件,先 后办起广播电台,广告中多是有关无线电器材或收音机方面的。无线电行业发展推动广播电 台的出现,广播电台的建立,又为他们的无线电生意带来好处,例如1929年10月开洛公司 停播,适值新新公司广播也中惭,收音机失去销路,己初具规模的上海无线电行业顿时出现 一片恐慌。这时,亚美无线电公司一马当先,自设50瓦广播机,于1929年12月开始播音 当时称“上海广播电台”(私人的,抗战胜利后叫亚美电台),官办“上海广播电台”1935 年办起的。 亚美广播电台的设立使收音机销路有了转机,此后,其它电料行,电器公司也进行试验播音。 第三,奥斯邦,开洛等广播电台的设立为中国人办广播做了物质上的准备。广播作为 种文化娱乐工具,渐渐受到中国人的欢迎。据有关材料记载,到1928年,上海己有收音机
版和第 4 版都刊满商业广告,标题也尽量趣味化,文章也常用隐晦曲折的手法。 三、民营广播电台大量发展 中国的民营广播事业在抗战前十年获得了较大发展,据 1937 年 6 月统计,全国各地有 民营广播电台 55 座,其中大多数设在上海。 这十年民营台为什么能有较大的发展呢?第一政策上允许,前面我们讲到北洋政府统治 时期,最初把无线电器材视为军用禁品,不允许私人随意装设购置,海关查限很严。美国人 奥斯邦办电台时,交通部几次责令取缔。自 1924 年 8 月北洋政府交通公布了《装用广播无 线电接收机暂行规则》,虽然也在许多方面作了限制,但终究是同意市民购置收音机了。例 如上海的美商开洛公司自 1924 年 5 月办的广播电台一直到 1929 年 10 月因公司营业不振才 停播。 1928 年 7 月,国民党政府建设委员会公布了《中华民国无线电台管理条例》同年 12 月, 国民政府公布《中华民国广播无线电台条例》,1929 年 8 月,又公布了《电信条例》,这些 条例除规定政府机关可设广播电台外,均允许公私团体和个人经营广播电台。如 1928 年 7 月《无线电台管理条例》中明确规定,广播电台“得由人民设立”。这种规定从客观上刺激 了业余无线电和广播电台的发展。 第二,无线电行业的兴隆。自美国人奥斯邦 1923 年 1 月在上海大来公司楼上装设广播 电台后,尽管其办的时间很短,播出音质很差,但开始引起人们的注意。接着经营无线电材 料的有开洛公司。1927 年春,新新公司电器部,亚美无线电公司、明远电料行,大中华电 器公司和国华电器行等。这些无线电器商行的设立,为贩销收音机和制造无线电材料创造方 便条件。这些公司为了使无线电生意兴隆,利用他们在无线电技术和材料上的方便条件,先 后办起广播电台,广告中多是有关无线电器材或收音机方面的。无线电行业发展推动广播电 台的出现,广播电台的建立,又为他们的无线电生意带来好处,例如 1929 年 10 月开洛公司 停播,适值新新公司广播也中断,收音机失去销路,已初具规模的上海无线电行业顿时出现 一片恐慌。这时,亚美无线电公司一马当先,自设 50 瓦广播机,于 1929 年 12 月开始播音, 当时称“上海广播电台”(私人的,抗战胜利后叫亚美电台),官办“上海广播电台”1935 年办起的。 亚美广播电台的设立使收音机销路有了转机,此后,其它电料行,电器公司也进行试验播音。 第三,奥斯邦,开洛等广播电台的设立为中国人办广播做了物质上的准备。广播作为一 种文化娱乐工具,渐渐受到中国人的欢迎。据有关材料记载,到 1928 年,上海已有收音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