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国人办报活动的开端与维新派的办报活动 概述 两次鸦片战争使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华民族同外国资本主义侵略之间 的矛后是当时中国社会最主要的矛后。西方侵略者的“坚船利炮”使一些士大夫和爱国的 知识分子从“天朝上国”的梦幻中惊醒,他们开始抛弃夜郎自大的陈腐观念,注目世界探索 新知,关心时局,寻求强国御侮之道,萌发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淘。同时,一部分希图变 革的士大夫和知识分子从外国人在中国所办的报刊中接受了西方资产阶级的新文化、新思想 而银界大开,初步认识到报刊的社会功能,开始自己动手创办报刊。19世纪70年代,在香 港、广州、上海、汉口等地出现了中国人办的最早的一批近代报刊。1873年创刊于汉口的 《昭文新报》是我国第一张国人自办的近代报纸。王韬1874年在香港创办的《循环日报》 是早期国人所办报刊中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一份,它批起了我国早期资产阶级改良主 义思潮,是我国最早的政论性报纸。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以后,外国列强瓜分中国的危 机愈来愈严重。为了救亡图存,以康有为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改良派在全国批起维新变法活动。 维新运动时期,办报成为推动维新变法的重要途径,维新派所办报刊遍及全国,达数十种之 多。其中有康有为创办的《万国公报》、《强学报》、梁启超创办的《时务报》、康广仁的《知 新报》、唐才常的《湘学报》、《湘报》、严复的《国闻报》等重要报刊,形成了中国新闻史上 国人办报的第一次高潮。维新派的新闻思想与报刊业务改革,对我国新闻业发展具有深远 影响 第一节国人早期的办报主张和办报活动。 一、国人早期办报主张 1、林则徐译报活动 林则徐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也是国人中最早认识到报刊社会功能的。 1839年3月,林则徐受命为软差大臣赴广州禁烟时,他发现“沿海文武员弁,不谙夷情 震于英吉利之名,而实不知其来历”,认为“必须时常探访夷情,知其虚实,始可定控制之 方”。为了及时了解夷情(洋人的动态),林则徐在广州设立了翻译馆,下令“所有夷书,就 地翻译”,召请一批译员,搜集翻译外文报纸,把其中一些重要材料进行精选,编成《澳门 新闻纸》 《澳门新闻纸》是林则徐所倡导的“开眼看世界”的产物之一。“新闻纸”翻译了当时
第三章 国人办报活动的开端与维新派的办报活动 概 述 两次鸦片战争使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华民族同外国资本主义侵略之间 的矛盾是当时中国社会最主要的矛盾。 西方侵略者的“坚船利炮”使一些士大夫和爱国的 知识分子从“天朝上国”的梦幻中惊醒,他们开始抛弃夜郎自大的陈腐观念,注目世界探索 新知,关心时局,寻求强国御侮之道,萌发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 同时,一部分希图变 革的士大夫和知识分子从外国人在中国所办的报刊中接受了西方资产阶级的新文化、新思想 而眼界大开,初步认识到报刊的社会功能,开始自己动手创办报刊。19 世纪 70 年代,在香 港、广州、上海、汉口等地出现了中国人办的最早的一批近代报刊。1873 年创刊于汉口的 《昭文新报》是我国第一张国人自办的近代报纸。王韬 1874 年在香港创办的《循环日报》 是早期国人所办报刊中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一份,它掀起了我国早期资产阶级改良主 义思潮,是我国最早的政论性报纸。1894 年,中日甲午战争以后,外国列强瓜分中国的危 机愈来愈严重。为了救亡图存,以康有为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改良派在全国掀起维新变法活动。 维新运动时期,办报成为推动维新变法的重要途径,维新派所办报刊遍及全国,达数十种之 多。其中有康有为创办的《万国公报》、《强学报》、梁启超创办的《时务报》、康广仁的《知 新报》、唐才常的《湘学报》、《湘报》、严复的《国闻报》等重要报刊,形成了中国新闻史上 国人办报的第一次高潮。 维新派的新闻思想与报刊业务改革,对我国新闻业发展具有深远 影响。 第一节 国人早期的办报主张和办报活动。 一、国人早期办报主张 1、林则徐译报活动 林则徐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也是国人中最早认识到报刊社会功能的。 1839 年 3 月,林则徐受命为钦差大臣赴广州禁烟时,他发现“沿海文武员弁,不谙夷情, 震于英吉利之名,而实不知其来历”,认为“必须时常探访夷情,知其虚实,始可定控制之 方”。为了及时了解夷情(洋人的动态),林则徐在广州设立了翻译馆,下令“所有夷书,就 地翻译”,召请一批译员,搜集翻译外文报纸,把其中一些重要材料进行精选,编成《澳门 新闻纸》。 《澳门新闻纸》是林则徐所倡导的“开眼看世界”的产物之一。“新闻纸”翻译了当时
澳门出版的所有外国报纸刊物以及部分印度、新加坡等地报刊上的文章,既包括外部对当时 正在实行的禁烟运动的反应和评论,也介绍了洋人的生活起居习惯。《澳门新闻纸》当 时几经传抄送清朝皇帝和官员们阅读,使他们从中得到不少“夷情”,成为闭关锁国的旧中 国看世界的一扇窗口。由于年代久远,《澳门新闻纸》基本已经散失。1999年12月在南京 举办的“澳门四百年”展览上,首次公开展出了中国现存唯一的一套《澳门新闻纸》,这套 珍贵的孤本新闻纸手抄于1839年。 2、洪仁开与《资政新篇》 洪仁玕(1822一一1864),洪仁开是太平天国后期领导人,他是太平天国天王洪秀全的 族弟和亲密朋友,也是太平天国后期卓越的政治家。1852年,广东起义受挫后逃往香港, 在那里他向西方人学习了天文、历史和其它知识。 1859年他来到了太平天国的首都天京(今南京),被封为干王,总理朝政。这时他向洪 秀全提出了一个向资本主义国家学习的政治纲领《资政新篇》。 他在《资政新篇》中提出了革新政治、学习西方科技、发展资本主义的主张,其中也有 办报的主张: ①开设新闻馆出版发行“新闻篇”(报纸)作用,一是“收民心公议,及各省郡县货价 低昂,事势常变”:二是“上览之得以资治术,士览之得以识变通,商农览之得以通有无”: 三是进行舆论监督,他认为这样可“以资圣鉴”,使“奸者股栗存诚,忠者清心可表”,使“ 念之善,一念之恶难逃人心公议”。“人岂有不善,世岂有不平哉!”其结果“风俗日厚俟” ②主张各省设“新闻官”。新闻官的标准和原则是“性品诚实不阿者”。 ③准许“富民纳饷”出资办报,但必须履行一定的手续,即“禀明而设”。 ④新闻应当真实,新闻“只须实写,勿着一字浮文。”认为“伪造新闻者,轻则罚,重 则罪。”形势的变化,他的办报主张没有实行,但这毕竟是属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办报思 想,是和清王朝封建专制言论政策截然不同的,洪仁开是我国近代报刊思想的第一位奠基人。 3、郑观应、王韬、陈炽的办报主张 到了19世纪70一80年代,和西方接触较多的一些有识之士纷纷发表文章,主张向西方 学习,提出了具有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色彩的办报主张。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文章是。郑观应 的《盛世危言·日报》,王韬的《论日报渐行于中土》、《论各省会城宜设新报馆》和《论中国 自设西文日报之利》,陈炽的《庸书报馆》。 他们的办报主张,主要有以下几点: ①重视报纸传播信息的功能。郑观应认为,设立报馆“其益甚多”:报道灾民流连困
澳门出版的所有外国报纸刊物以及部分印度、新加坡等地报刊上的文章,既包括外部对当时 正在实行的禁烟运动的反应和评论,也介绍了洋人的生活起居习惯。 《澳门新闻纸》当 时几经传抄送清朝皇帝和官员们阅读,使他们从中得到不少“夷情”,成为闭关锁国的旧中 国看世界的一扇窗口。由于年代久远,《澳门新闻纸》基本已经散失。1999 年 12 月在南京 举办的“澳门四百年”展览上,首次公开展出了中国现存唯一的一套《澳门新闻纸》,这套 珍贵的孤本新闻纸手抄于 1839 年。 2、洪仁玕与《资政新篇》 洪仁玕(1822——1864),洪仁玕是太平天国后期领导人,他是太平天国天王洪秀全的 族弟和亲密朋友,也是太平天国后期卓越的政治家。1852 年,广东起义受挫后逃往香港, 在那里他向西方人学习了天文、历史和其它知识。 1859 年他来到了太平天国的首都天京(今南京),被封为干王,总理朝政。这时他向洪 秀全提出了一个向资本主义国家学习的政治纲领《资政新篇》。 他在《资政新篇》中提出了革新政治、学习西方科技、发展资本主义的主张,其中也有 办报的主张: ①开设新闻馆出版发行“新闻篇”(报纸)作用,一是“收民心公议,及各省郡县货价 低昂,事势常变”;二是“上览之得以资治术,士览之得以识变通,商农览之得以通有无”; 三是进行舆论监督,他认为这样可“以资圣鉴”,使“奸者股栗存诚,忠者清心可表”,使“一 念之善,一念之恶难逃人心公议”。“人岂有不善,世岂有不平哉!”其结果“风俗日厚俟” ②主张各省设“新闻官”。新闻官的标准和原则是“性品诚实不阿者”。 ③准许“富民纳饷”出资办报,但必须履行一定的手续,即“禀明而设”。 ④新闻应当真实,新闻“只须实写,勿着一字浮文。”认为“伪造新闻者,轻则罚,重 则罪。” 形势的变化,他的办报主张没有实行,但这毕竟是属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办报思 想,是和清王朝封建专制言论政策截然不同的,洪仁玕是我国近代报刊思想的第一位奠基人。 3、郑观应、王韬、陈炽的办报主张 到了 19 世纪 70~80 年代,和西方接触较多的一些有识之士纷纷发表文章,主张向西方 学习,提出了具有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色彩的办报主张。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文章是。郑观应 的《盛世危言•日报》,王韬的《论日报渐行于中土》、《论各省会城宜设新报馆》和《论中国 自设西文日报之利》,陈炽的《庸书•报馆》。 他们的办报主张,主要有以下几点: ①重视报纸传播信息的功能。郑观应认为,设立报馆“其益甚多”:报道灾民流连困
苦的情形“有功于教荒”:评述作奸犯科者明正典刑“有功于除暴:通达时务,使士君子足 不逾户而周知天下之事“有功于学业”。“泰西各国政事有何更改,兵制有何变迁,商务制造 有何新法,足以有益于人者,精心考核,列之报章”,有助于了解外国情况。王韬则把报纸 的功能归纳为四条:一是“民隐得以上达”:二是“君惠得以下逮”:三是可以“达内事于外”: 四是可以“通外情于内”。总之,他们对于报纸传播信息、进行上下沟通、内外交流等方面 的功能,已经有了认识。②提出了办报的目的是“立言”,强调了报纸在社会变革中的作用。 王韬等人明确提出办报的目的是为了“立言”。王韬说:“英国之泰晤土,人仰之见如泰山北 斗。国家有大事,皆视其所言以为准则,盖主笔之所持衡,人心之所趋向也。”郑观应认为, 西方报纸所以起到那么大的作用,是因为“闻见多而议论正,得失著而褒贬严,论政者之有 所讥刺,与权柄者之有所申辩,是非众著,隐閤胥衫,一切不法之徒,亦不敢肆行无忌矣。” “大小官员,苟有过失,必直言无讳.”在他们看来,办报立言,可以对执政者进行监督 从而为政治改革创造条件。王裙不但这样主张,并且身体力行。他在自己创办的《循环日报》 上发表了许多鼓吹变法自强的言论,公开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 ③提出了言论自由的要求。王韬等人对西方资产阶级的言论自由非常欣赏,而对清政府 禁锢言论的政策和做法则十分不满。他们说自秦以来“所谓言者无罪,闻者足戒,昔有其语, 今无其事,盖暴秦之为祸烈矣”。他们呼吁清政府放宽言禁,允许报纸“指陈实事,无所忌 讳”希望各级政府对报纸言论做到“其言之而可采也,则同于葑菲之不遗:其言之而无足采 也,则同于乌狗之可弃,无所谓讪谤也”。他们的这些主张反映了早期资产阶级参政议政的 强烈愿望和实行民主政治的要求。 ④反对外报垄断,呼吁允许国人办报。他们认为,西方入侵中国,外报起着推波助澜作 用。郑观应说:“中国通商各口,如上海、天津、汉口、香港等处,开设报馆,主之者皆西 人,每遇中外交涉,间有诋毁当轴,盘惑民心者。”“西人谓中国人事无大小,非用压力不 行,故动以兵船相要挟。.西报掩其不善而著其善,反谓中国之待外人如何凌辱,意在激 怒其民,以与中国为难耳。”他们对清政府“于己之民则禁之,于他国则听之”的报刊出版 政策极为不满,大声疾呼:“国之利器,不可假人!”郑观应认为,如果国人有了自己的报纸 “遇交涉不平之事,据理与争,俾天下共评曲直”,那就会大张国威。 ⑤重视报纸工作人员的品德和专业素质。对办报人员的要求是秉公办事,郑观应说“执 笔者尤须毫无私曲,暗托者则婉谢之,纳贿者则峻拒之,胸中不染一尘.”王韬要求编辑 人员“其立论一秉公平,其居心务期诚正”,报纸工作人员应该是知识广博的“通才,新闻 报道要真实可靠,避免采访失实,纪载多夸
苦的情形“有功于救荒”;评述作奸犯科者明正典刑“有功于除暴”;通达时务,使士君子足 不逾户而周知天下之事“有功于学业”。“泰西各国政事有何更改,兵制有何变迁,商务制造 有何新法,足以有益于人者,精心考核,列之报章”,有助于了解外国情况。王韬则把报纸 的功能归纳为四条:一是“民隐得以上达”;二是“君惠得以下逮”;三是可以“达内事于外”; 四是可以“通外情于内”。总之,他们对于报纸传播信息、进行上下沟通、内外交流等方面 的功能,已经有了认识。②提出了办报的目的是“立言”,强调了报纸在社会变革中的作用。 王韬等人明确提出办报的目的是为了“立言”。王韬说:“英国之泰晤士,人仰之见如泰山北 斗。国家有大事,皆视其所言以为准则,盖主笔之所持衡,人心之所趋向也。”郑观应认为, 西方报纸所以起到那么大的作用,是因为“闻见多而议论正,得失著而褒贬严,论政者之有 所讥刺,与权柄者之有所申辩,是非众著,隐闇胥彰,一切不法之徒,亦不敢肆行无忌矣。” “大小官员,苟有过失,必直言无讳.”在他们看来,办报立言,可以对执政者进行监督, 从而为政治改革创造条件。王韬不但这样主张,并且身体力行。他在自己创办的《循环日报》 上发表了许多鼓吹变法自强的言论,公开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 ③提出了言论自由的要求。王韬等人对西方资产阶级的言论自由非常欣赏,而对清政府 禁锢言论的政策和做法则十分不满。他们说自秦以来“所谓言者无罪,闻者足戒,昔有其语, 今无其事,盖暴秦之为祸烈矣”。他们呼吁清政府放宽言禁,允许报纸“指陈实事,无所忌 讳”希望各级政府对报纸言论做到“其言之而可采也,则同于葑菲之不遗;其言之而无足采 也,则同于刍狗之可弃,无所谓讪谤也”。他们的这些主张反映了早期资产阶级参政议政的 强烈愿望和实行民主政治的要求。 ④反对外报垄断,呼吁允许国人办报。他们认为,西方入侵中国,外报起着推波助澜作 用。郑观应说:“中国通商各口,如上海、天津、汉口、香港等处,开设报馆,主之者皆西 人,每遇中外交涉,间有诋毁当轴,蛊惑民心者。” “西人谓中国人事无大小,非用压力不 行,故动以兵船相要挟。.西报掩其不善而著其善,反谓中国之待外人如何凌辱,意在激 怒其民,以与中国为难耳。”他们对清政府“于己之民则禁之,于他国则听之”的报刊出版 政策极为不满,大声疾呼:“国之利器,不可假人!”郑观应认为,如果国人有了自己的报纸, “遇交涉不平之事,据理与争,俾天下共评曲直”,那就会大张国威。 ⑤重视报纸工作人员的品德和专业素质。对办报人员的要求是秉公办事,郑观应说“执 笔者尤须毫无私曲,暗托者则婉谢之,纳贿者则峻拒之,胸中不染一尘.”王韬要求编辑 人员“其立论一秉公平,其居心务期诚正”,报纸工作人员应该是知识广博的“通才,新闻 报道要真实可靠,避免采访失实,纪载多夸
⑥关于新闻文体、文风方面。郑观应认为报刊应“据事直书,实事求是,而曲直自分, 是非自见,必无妄言调语,子虚乌有之谈,以参错其间,然后民信不疑。”王韬提侣“自抒 胸脆”、“辞达而己”的报刊文风。他的文章不拘一格,形式自由,酣畅淋漓,洒脱自如,开 报章新闻体先河,广为后人效法。这些办报主张集中反映了早期资产阶级改良派对近代报 刊的认识,其提出者主要是早期维新思想的代表人物。他们代表正在兴起的民族资产阶级的 利益与愿望,主张向西方学习,实行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某些改革,以求使中国走向独立 富强之路。办报主张是其维新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他们身份不一,如郑观应是从买办阶级 中分化出来的一位具有爱国心的民族资本家,参加过洋务运动,是洋务派一些重要新式企业 的筹办者。陈炽是清末官吏。王韬曾漫游西方世界,广泛接触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实际,并长 期与外人交往。总之,他们是国人中最早主张学习西方的有识之士。但由于时代与阶级的局 限,他们的办报主张和他们的维新思想一样,表现出新兴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他们虽然十分羡慕西方的民主制度和报刊在社会舆论中的地位,强调报刊应议论时政,监督 政府,具有相当的民主性,但是,报刊履行这些职能却应以不动摇君主地位为前提。他们认 为,办报目的无非是使圣君“民隐悉通,民情悉达”,“不过欲当局者采择之而已”。他们把 “下建君惠”作为报刊的基本职能,将言论自由的希望寄托于封建君主的恩赐。这些办报 主张是在19世纪70年代陆续提出来的,正值清王朝兴洋务运动,实行所谓“同光新政”, 以求“自强”、“富国”之道:在文化方面,清王朝设同文馆,组织译书,以“广见闻”,利 于“师夷长技”。但这都是以维持和加强清王朝封建专制制度为目的。在维护君权的前提下, 指望清王朝提倡办报,自行接受民主议政、奥论监督是完全不可能的。即使如此,早期改良 派的办报主张在当时的确算得上前所未有的远见卓识,代表了当时国人对近代报刊认识的最 高层次,对后人尤其是对改良派和维新派报人的影响是深远的。 二、国人早期办报活动和王韬的《循环日报》 国人早期办报活动集中于汉口、香港、广州、上海等为数不多的几个城市。较为重 要的报刊有: 《昭文新报》,1873年8月创刊于汉口,创办人艾小梅。初为日刊,后改为5日刊, 内容“奇闻铁事居多,间有诗词杂作”。因销路不畅,出版不久即停刊。这是国人在国内所 办的最早的近代报纸。 《汇报》,1874年6月16日创刊于上海,创办人为容阁。因受清政府限制,股东 惧怕受紫,该报曾几易其名,先改名为《棠报》,后又改为《益报》,1875年底不得己停刊
⑥关于新闻文体、文风方面。郑观应认为报刊应“据事直书,实事求是,而曲直自分, 是非自见,必无妄言谰语,子虚乌有之谈,以参错其间,然后民信不疑。”王韬提倡“自抒 胸臆”、“辞达而已”的报刊文风。他的文章不拘一格,形式自由,酣畅淋漓,洒脱自如,开 报章新闻体先河,广为后人效法。 这些办报主张集中反映了早期资产阶级改良派对近代报 刊的认识,其提出者主要是早期维新思想的代表人物。他们代表正在兴起的民族资产阶级的 利益与愿望,主张向西方学习,实行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某些改革,以求使中国走向独立 富强之路。办报主张是其维新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他们身份不一,如郑观应是从买办阶级 中分化出来的一位具有爱国心的民族资本家,参加过洋务运动,是洋务派一些重要新式企业 的筹办者。陈炽是清末官吏。王韬曾漫游西方世界,广泛接触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实际,并长 期与外人交往。总之,他们是国人中最早主张学习西方的有识之士。但由于时代与阶级的局 限,他们的办报主张和他们的维新思想一样,表现出新兴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他们虽然十分羡慕西方的民主制度和报刊在社会舆论中的地位,强调报刊应议论时政,监督 政府,具有相当的民主性,但是,报刊履行这些职能却应以不动摇君主地位为前提。他们认 为,办报目的无非是使圣君“民隐悉通,民情悉达”,“不过欲当局者采择之而已”。他们把 “下逮君惠”作为报刊的基本职能,将言论自由的希望寄托于封建君主的恩赐。 这些办报 主张是在 19 世纪 70 年代陆续提出来的,正值清王朝兴洋务运动,实行所谓“同光新政”, 以求“自强”、“富国”之道;在文化方面,清王朝设同文馆,组织译书,以“广见闻”,利 于“师夷长技”。但这都是以维持和加强清王朝封建专制制度为目的。在维护君权的前提下, 指望清王朝提倡办报,自行接受民主议政、舆论监督是完全不可能的。即使如此,早期改良 派的办报主张在当时的确算得上前所未有的远见卓识,代表了当时国人对近代报刊认识的最 高层次,对后人尤其是对改良派和维新派报人的影响是深远的。 二、国人早期办报活动和王韬的《循环日报》 国人早期办报活动集中于汉口、香港、广州、上海等为数不多的几个城市。较为重 要的报刊有: 《昭文新报》,1873 年 8 月创刊于汉口,创办人艾小梅。初为日刊,后改为 5 日刊, 内容“奇闻轶事居多,间有诗词杂作”。因销路不畅,出版不久即停刊。这是国人在国内所 办的最早的近代报纸。 《汇报》,1874 年 6 月 16 日创刊于上海,创办人为容闳。因受清政府限制,股东 惧怕受累,该报曾几易其名,先改名为《彙报》,后又改为《益报》,1875 年底不得已停刊
《述报》,1884年4月18日创刊于广州,是国人在广州所办的第一份中文日报。 《广报》,1886年6月24日创刊于广州。创办人是邝其照,主笔先后有吴大献、 林翰燕、劳保胜等。1891年,该报因刊载一条某政府要员被参的消息,触怒了两广总督李 瀚章,遂以“莠言乱政”、“妄谈时事,淆乱是非”罪名被查封。邝其照等人同年将报馆搬至 沙面租界,改名为《中西日报》继续出版。1900年,《中西日报》因刊登义和团“战胜”八 国联军的消息,最终被查封。 以上几种国人自办报刊,或因销路不畅停刊:或因开办者惧怕官方封馆、报人入狱 而天折:或因触犯清政府而被强行查封。这充分说明了在清王朝专制统治之下,民族报业生 存的艰难。 早期国人自办报刊中,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是1874年2月4日创刊于香港 的《循环日报》,其创办者是我国近代著名报人王韬。 王韬(1828一1897年),本名利宾,又名瀚,字兰卿,江苏苏州人。王韬出身封建诗书 人家,从小接受儒家教育,18岁考上秀才,以后屡试不中,1849年到上海,在英国传教上 麦都思主持的墨海印书局任职。此后的十几年中,他接触了许多外国传教士和西方学者,并 与之合作编译过《六合丛谈》等6种书报,受西方文化熏陶。1862年2月,他在回乡探亲 期间,曾化名黄豌上书太平天国苏福省民政长官刘肇钧,为太平天国攻取上海出谋划策。3 月,清军攻破太平军,获王韬所书条陈,遂下令通缉。王韬得英国领事庇护,化装迷往香港, 开始长期的流亡生活。1867年后他游历了英、法、俄等欧洲国家,获得了大量有关资本主 义政治、经济、文化与科学技术方面的感性认识,成为我国最早了解西方世界的人之一。这 对他改良思想的形成,起了关键性作用。1870年回到香港后为《华字日报》撰稿,1873年 接办了原英华书院的印刷所,改名为中华印务总局。次年2月,《循环日报》创刊,王韬主 持笔政10年。1884年王韬回到上海定居,结束流亡生涯。晚年出任上海格致书院掌院,创 办园书局,竭其余力从事撰述。1897年病逝于上海。《循环日报》是近代中国人自己最早 创办的报刊之一。它代表和体现了王韬在我国新闻史上所取得的成就和应占有的重要地位。 《循环日报》自创办到1884年,一直由王韬任主编,其宗旨为“强中以攘外,取 远以师长”。该报有国际新闻,国内新闻,选录《京报》内容。《循环日报》的最大特点是每 天在头版头条位置刊载一篇政论文章。这些文章大多由王韬执笔。在主持笔政的10年中, 王韬以“驶园老民”等笔名发表了数百篇政论。《循环日报》因重视政论而成为中国报刊史 上第一个以政论为主的报纸,王韬被称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报刊政论家。1883年,他的政 论文章被选辑成书,名为《玻园文录外编》
《述报》,1884 年 4 月 18 日创刊于广州,是国人在广州所办的第一份中文日报。 《广报》,1886 年 6 月 24 日创刊于广州。创办人是邝其照,主笔先后有吴大猷、 林翰瀛、劳保胜等。 1891 年,该报因刊载一条某政府要员被参的消息,触怒了两广总督李 瀚章,遂以“莠言乱政”、“妄谈时事,淆乱是非”罪名被查封。邝其照等人同年将报馆搬至 沙面租界,改名为《中西日报》继续出版。1900 年,《中西日报》因刊登义和团“战胜”八 国联军的消息,最终被查封。 以上几种国人自办报刊,或因销路不畅停刊;或因开办者惧怕官方封馆、报人入狱 而夭折;或因触犯清政府而被强行查封。这充分说明了在清王朝专制统治之下,民族报业生 存的艰难。 早期国人自办报刊中,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是 1874 年 2 月 4 日创刊于香港 的《循环日报》,其创办者是我国近代著名报人王韬。 王韬(1828-1897 年),本名利宾,又名瀚,字兰卿,江苏苏州人。王韬出身封建诗书 人家,从小接受儒家教育,18 岁考上秀才,以后屡试不中,1849 年到上海,在英国传教上 麦都思主持的墨海印书局任职。此后的十几年中,他接触了许多外国传教士和西方学者,并 与之合作编译过《六合丛谈》等 6 种书报,受西方文化熏陶。1862 年 2 月,他在回乡探亲 期间,曾化名黄畹上书太平天国苏福省民政长官刘肇钧,为太平天国攻取上海出谋划策。3 月,清军攻破太平军,获王韬所书条陈,遂下令通缉。王韬得英国领事庇护,化装逃往香港, 开始长期的流亡生活。1867 年后他游历了英、法、俄等欧洲国家,获得了大量有关资本主 义政治、经济、文化与科学技术方面的感性认识,成为我国最早了解西方世界的人之一。这 对他改良思想的形成,起了关键性作用。1870 年回到香港后为《华字日报》撰稿,1873 年 接办了原英华书院的印刷所, 改名为中华印务总局。次年 2 月,《循环日报》创刊,王韬主 持笔政 10 年。1884 年王韬回到上海定居,结束流亡生涯。晚年出任上海格致书院掌院,创 办 园书局,竭其余力从事撰述。1897 年病逝于上海。《循环日报》是近代中国人自己最早 创办的报刊之一。它代表和体现了王韬在我国新闻史上所取得的成就和应占有的重要地位。 《循环日报》自创办到 1884 年,一直由王韬任主编,其宗旨为“强中以攘外,诹 远以师长”。该报有国际新闻,国内新闻,选录《京报》内容。《循环日报》的最大特点是每 天在头版头条位置刊载一篇政论文章。这些文章大多由王韬执笔。在主持笔政的 10 年中, 王韬以“弢园老民”等笔名发表了数百篇政论。《循环日报》因重视政论而成为中国报刊史 上第一个以政论为主的报纸,王韬被称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报刊政论家。1883 年,他的政 论文章被选辑成书,名为《弢园文录外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