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抗日战争时期的新闻事业 概述 1937年七七事变的爆发,揭开了伟大的抗日民族解放战争的序幕。从这时到1945年8 月15日日本投降,全国人民经过八年抗战,终于打败日本侵略者,取得近百年来第一次反 对外来侵略的全面胜利。 抗日战争初期,国民党当局实行的片面抗战路线,竞使国民党正面战场在日寇的进攻下 节节渍败,北平、天津、上海、南京很快沦陷。1937年11月下旬,国民党政府由南京西迁 重庆。 与此同时,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挺进敌后开展游击战争,开辟了敌后的解放区 战场,建立并发展了敌后的抗日民主根据地。 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共产党和日本侵略者三种不同的政治势力互相较量的结果,在 中国广大领土内形成了三种性质不同的政权,并分别在其政权范围内,建立并发展起三种不 同性质的新闻事业。 第一节抗日民主根据地的新闻事业 一、延安的新闻事业 延安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陕甘宁边区的首府,也是革命新闻事业的发展中 心。 (一)延安地区的报刊。1935年10月,中共中央和工农红军胜利地完成了二万五千里 长征到达陕北。1936年在延安恢复了《红色中华》报的出版工作,1937年1月29日改名为 《新中华报》,是陕甘边区政府的机关报。1939年2月7日成为中共中央机关报,(三日刊)。 毛泽东曾为《新中华报》题词:“把《新中华报》造就成抗战的一支生力军。”《新中华报》 一周年时,毛泽东为《新中华报》写了纪念文章《必须强调团结和进步》和“团结抗战进步, 三者不可缺一”的题词。《(新中华报》在反对国民党顽固派斗争中起了重要作用。为了集中 力量创办党的大型机关报《解放日报》,《新中华报》于1941年5月出到3230号终刊。 在延安出版的党的报刊还有:中共中央机关刊物《解放》,1937年4月22日创刊。《解 放》周刊(后改为半月刊)主要宜传中国共产党的抗战方针,反对国民党的妥协退让的方针
第九章 抗日战争时期的新闻事业 概 述 1937 年七七事变的爆发,揭开了伟大的抗日民族解放战争的序幕。从这时到 1945 年 8 月 15 日日本投降,全国人民经过八年抗战,终于打败日本侵略者,取得近百年来第一次反 对外来侵略的全面胜利。 抗日战争初期,国民党当局实行的片面抗战路线,竟使国民党正面战场在日寇的进攻下 节节溃败,北平、天津、上海、南京很快沦陷。1937 年 11 月下旬,国民党政府由南京西迁 重庆。 与此同时,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挺进敌后开展游击战争,开辟了敌后的解放区 战场,建立并发展了敌后的抗日民主根据地。 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共产党和日本侵略者三种不同的政治势力互相较量的结果,在 中国广大领土内形成了三种性质不同的政权,并分别在其政权范围内,建立并发展起三种不 同性质的新闻事业。 第一节 抗日民主根据地的新闻事业 一、延安的新闻事业 延安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陕甘宁边区的首府,也是革命新闻事业的发展中 心。 (-)延安地区的报刊。1935 年 10 月,中共中央和工农红军胜利地完成了二万五千里 长征到达陕北。1936 年在延安恢复了《红色中华》报的出版工作,1937 年 1 月 29 日改名为 《新中华报》,是陕甘边区政府的机关报。1939 年 2 月 7 日成为中共中央机关报,(三日刊)。 毛泽东曾为《新中华报》题词:“把《新中华报》造就成抗战的一支生力军。”《新中华报》 一周年时,毛泽东为《新中华报》写了纪念文章《必须强调团结和进步》和“团结抗战进步, 三者不可缺一”的题词。《新中华报》在反对国民党顽固派斗争中起了重要作用。为了集中 力量创办党的大型机关报《解放日报》,《新中华报》于 1941 年 5 月出到 3230 号终刊。 在延安出版的党的报刊还有:中共中央机关刊物《解放》,1937 年 4 月 22 日创刊。《解 放》周刊(后改为半月刊)主要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抗战方针,反对国民党的妥协退让的方针
等,注意指导解放区的抗战工作。《共产党人》杂志,1939年10月20日创刊,是以 党的建设为中心的党内刊物。毛泽东在为《共产党人》写的发刊词中,总结了中国共产党成 立以来的革命经验,指出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和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 人的三个主要的法宝。此外,延安还有一些著名的报刊:《八路军军政杂志》(1939年1 月创刊),《中国工人》(1940年2月创刊),《中国青年》(1939年4月创刊),《中国妇女》 (1939年6月创刊),《中国文化》(1940年2月创刊),《边区群众报》(1940年3月创刊)。 抗日战争时期,在延安的报刊中影响和作用最大的是《解放日报》。1941年5月16日,中 共中央机关报《解放日报》创刊。这是在抗日民主根据地出版的第一份大型日报。社长是博 古,总编辑是杨松(后为陆定一)。《解放日报》创办初期为对开二版,后改为对开四版。1941 年5月15日毛泽东为中共中央书记处起草的创办《解放日报》的通知中说:“5月16日起, 将延安《新中华报》、《今日新闻》合并,出版《解放日报》,新华通讯社事业亦加改进,统 归一个委员会管理。一切党的政策,将经过《解放日报》与新华社向全国宣达。” 毛泽东还为《解放日报》题写了报头和撰写了发刊词。《解放日报》发刊词中 写道:“本报之使命如何?团结全国人民战胜日本帝国主义一语足以尽之。这是中国共产党 的总路线,也就是本报的使命。” (二)通讯社。1937年1月,红色中华通讯社改名为新华通讯社,社长由博古兼任。 抗日战争开始后,新华社发稿范围逐渐扩大。1939年初,中共中央决定新华社与《新中华 报》由报、社一家,改为各自成立独立的编辑部,共同接受中央党报委员会的领导,社长是 向仲华。1941年5月,党中央发出关于统一各根据地内对外宣传的指示以后,各地方通讯 社均改为新华社分社,和延安新华社总社建立直接的工作联系。新华社在以后的几年中,机 构扩大,人员增多,发展成一个统一的强大的通讯社。(三)延安新华广播电台的建立和播 音。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后,日本帝国主义开始全面大规模对我国内地的侵略。在中华民 族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如何把中国共产党的争取民主、巩固国内和平,促进抗战实现的政 策和主张,迅速而广泛地告诉全国人民,就成为党的宜传工作的重要任务。中共中央这时在 陕甘宁边区的新闻媒介主要有两种:一是报纸,即《新中华报》,一是通讯社,即新华通讯 社。抗日战争开始后,新华社和《新中华报》在宜传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推动抗日 救亡斗争的开展上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由于国民党顽固派和日本帝国主义对根据地实 行军事进攻和新闻封锁,因而《新中华报》等很难传到国民党统治区和敌占区去:新华社的 电讯又因受到接收设备的限制,国民党统治区和敌占区的人民群众也无法知道。再有,在国 民党统治区,虽然1938年1月中国共产党在武汉公开出版《新华日报》,但由于国民党实行
等,注意指导解放区的抗战工作。 《共产党人》杂志,1939 年 10 月 20 日创刊,是以 党的建设为中心的党内刊物。毛泽东在为《共产党人》写的发刊词中,总结了中国共产党成 立以来的革命经验,指出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和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 人的三个主要的法宝。 此外,延安还有一些著名的报刊:《八路军军政杂志》(1939 年 1 月创刊), 《中国工人》(1940 年 2 月创刊),《中国青年》(1939 年 4 月创刊),《中国妇女》 (1939 年 6 月创刊),《中国文化》(1940 年 2 月创刊),《边区群众报》(1940 年 3 月创刊)。 抗日战争时期,在延安的报刊中影响和作用最大的是《解放日报》。1941 年 5 月 16 日,中 共中央机关报《解放日报》创刊。这是在抗日民主根据地出版的第一份大型日报。社长是博 古,总编辑是杨松(后为陆定一)。《解放日报》创办初期为对开二版,后改为对开四版。1941 年 5 月 15 日毛泽东为中共中央书记处起草的创办《解放日报》的通知中说:“5 月 16 日起, 将延安《新中华报》、《今日新闻》合并,出版《解放日报》,新华通讯社事业亦加改进,统 归一个委员会管理。一切党的政策,将经过《解放日报》与新华社向全国宣达。” 毛泽东还为《解放日报》题写了报头和撰写了发刊词。 《解放日报》发刊词中 写道:“本报之使命如何?团结全国人民战胜日本帝国主义一语足以尽之。这是中国共产党 的总路线,也就是本报的使命。” (二)通讯社。1937 年 1 月,红色中华通讯社改名为新华通讯社,社长由博古兼任。 抗日战争开始后,新华社发稿范围逐渐扩大。1939 年初,中共中央决定新华社与《新中华 报》由报、社一家,改为各自成立独立的编辑部,共同接受中央党报委员会的领导,社长是 向仲华。1941 年 5 月,党中央发出关于统一各根据地内对外宣传的指示以后,各地方通讯 社均改为新华社分社,和延安新华社总社建立直接的工作联系。新华社在以后的几年中,机 构扩大,人员增多,发展成一个统一的强大的通讯社。(三)延安新华广播电台的建立和播 音。1937 年七七事变爆发后,日本帝国主义开始全面大规模对我国内地的侵略。在中华民 族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如何把中国共产党的争取民主、巩固国内和平,促进抗战实现的政 策和主张,迅速而广泛地告诉全国人民,就成为党的宣传工作的重要任务。中共中央这时在 陕甘宁边区的新闻媒介主要有两种: 一是报纸,即《新中华报》,一是通讯社,即新华通讯 社。抗日战争开始后,新华社和《新中华报》在宣传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推动抗日 救亡斗争的开展上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由于国民党顽固派和日本帝国主义对根据地实 行军事进攻和新闻封锁,因而《新中华报》等很难传到国民党统治区和敌占区去;新华社的 电讯又因受到接收设备的限制,国民党统治区和敌占区的人民群众也无法知道。再有,在国 民党统治区,虽然 1938 年 1 月中国共产党在武汉公开出版《新华日报》,但由于国民党实行
的是专制独裁和对日妥协投降的政策。《新华日报》创刊后经常遭到国民党当局的新闻审查 和无理刁难,因此也很难正常地出版和发行.总之,无论从根据地还是从国民党统治区来看, 中国共产党只靠办报来宜传人民、组织人民参加抗日斗争还有一定的困难和局限性,为此, 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提出在延安建立广播电台。办广播比起办报来要复杂困难得多,除必要 的广播设备外,还要有一批无线电技术人员。早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已 经注意利用无线电技术进行通信和宣传工作。红军长征胜利到达陕北根据地后,又恢复了长 征时停办的通信学校和通讯材料厂。随着党的新闻宜传工作和无线电事业的发展,到1940 年,党已经有了一批无线电技术人员,他们为人民广播电台的建立,从技术上做了准备。1940 年春天,党中央成立广播委员会,由周恩来同志任主任负责领导筹建广播电台的工作。担负 具体筹建工作的是中央军委三局九分队。 延安广播创建之时,正是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十分艰苦的时期。日本帝国主义一边对国民党 进行政治诱降,一边对抗日根据地进行大规模的“扫荡”,使陕甘宁边区物资紧张,经济非 常困难。为了使广播电台早日建成,军委三局九分队的同志们克服了重重困难。广播电台的 主要设备广播发射机,是1940年3月周恩来同志从苏联治病回国时带来的,但由于长途转 运领簸,这部发射机受到损坏,九分队的技术人员经多次改装、试调,才使它适合广播电台 使用,实际发射功率约300瓦。建台所需的其它零件,除少数是从国民党统治区或敌占区买 来的,大部分是由延安通讯材料厂和九分队的人员自己制造的。40年代初延安没有发电厂, 而广播电台所用电力较大,一般手摇马达发电无济于事。为此,九分队的同志们在党的领导 下群策群力土法上马,利用汽车引擎来带动发动机转动,并把洋铁桶做成煤气发生炉,用烧 木炭产生的煤气代替汽油发电,终于解决了广播电台的用电问题。广播电台架设发射天线没 有铁塔,就用“木塔”代替。至于广播电台的台址,则设在延安西北19公里处的王皮湾村。 九分队在当地老乡的帮助下,在半山腰中开凿出两孔石窑洞作为发射机房和动力间,播音室 设在河对岸村子的士窑洞内。播音室内设备十分简陋。一张木桌和一个话筒,为隔音墙上钉 若延安生产的羊毛毡,经过九分队同志们和当地群众的紧张筹建,1940年12月30日,解 放区的第一座广播电台一延安新华广播电台(以下简称延安台)开始播音,呼号为XNCR, 其广播稿由新华社广播科编辑。 延安台最初每天晚上播音一次。1941年4月以后,每天又增加了两次,每次一小时。 广播内容有:中共中央重要文件、《新中华报》社论、国内外新闻、名人讲演等。1941年12 月3日起,每星期五举办一次日语广播。当时广播中也有文艺节目,但大多数是延安台的播 音员自己在话筒前唱歌或吹口琴。如《肃清亲日派》、《大刀进行曲》、《打回老家去》等抗日
的是专制独裁和对日妥协投降的政策。《新华日报》创刊后经常遭到国民党当局的新闻审查 和无理刁难,因此也很难正常地出版和发行。总之,无论从根据地还是从国民党统治区来看, 中国共产党只靠办报来宣传人民、组织人民参加抗日斗争还有一定的困难和局限性,为此, 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提出在延安建立广播电台。办广播比起办报来要复杂困难得多,除必要 的广播设备外,还要有一批无线电技术人员。早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已 经注意利用无线电技术进行通信和宣传工作。红军长征胜利到达陕北根据地后,又恢复了长 征时停办的通信学校和通讯材料厂。随着党的新闻宣传工作和无线电事业的发展,到 1940 年,党已经有了一批无线电技术人员,他们为人民广播电台的建立,从技术上做了准备。1940 年春天,党中央成立广播委员会,由周恩来同志任主任负责领导筹建广播电台的工作。担负 具体筹建工作的是中央军委三局九分队。 延安广播创建之时,正是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十分艰苦的时期。日本帝国主义一边对国民党 进行政治诱降,一边对抗日根据地进行大规模的“扫荡”,使陕甘宁边区物资紧张,经济非 常困难。为了使广播电台早日建成,军委三局九分队的同志们克服了重重困难。广播电台的 主要设备广播发射机,是 1940 年 3 月周恩来同志从苏联治病回国时带来的,但由于长途转 运颠簸,这部发射机受到损坏,九分队的技术人员经多次改装、试调,才使它适合广播电台 使用,实际发射功率约 300 瓦。建台所需的其它零件,除少数是从国民党统治区或敌占区买 来的,大部分是由延安通讯材料厂和九分队的人员自己制造的。40 年代初延安没有发电厂, 而广播电台所用电力较大,一般手摇马达发电无济于事。为此,九分队的同志们在党的领导 下群策群力土法上马,利用汽车引擎来带动发动机转动,并把洋铁桶做成煤气发生炉,用烧 木炭产生的煤气代替汽油发电,终于解决了广播电台的用电问题。广播电台架设发射天线没 有铁塔,就用“木塔”代替。至于广播电台的台址,则设在延安西北 19 公里处的王皮湾村。 九分队在当地老乡的帮助下,在半山腰中开凿出两孔石窑洞作为发射机房和动力间,播音室 设在河对岸村子的土窑洞内。播音室内设备十分简陋。一张木桌和一个话筒,为隔音墙上钉 着延安生产的羊毛毡,经过九分队同志们和当地群众的紧张筹建,1940 年 12 月 30 日,解 放区的第一座广播电台-延安新华广播电台(以下简称延安台)开始播音,呼号为 XNCR, 其广播稿由新华社广播科编辑。 延安台最初每天晚上播音一次。1941 年 4 月以后,每天又增加了两次,每次一小时。 广播内容有:中共中央重要文件、《新中华报》社论、国内外新闻、名人讲演等。1941 年 12 月 3 日起,每星期五举办一次日语广播。当时广播中也有文艺节目,但大多数是延安台的播 音员自己在话筒前唱歌或吹口琴。如《肃清亲日派》、《大刀进行曲》、《打回老家去》等抗日
歌曲。1941年夏天,毛泽东同志给延安台送来20多张唱片,延安台的文艺节目中播出了梅 兰芳、马连良的京刷和贝多芬的《月光泰鸣曲》等唱片。延安台播音以后,《新中华报》、《大 众日报》、《新华日报》等都刊登过延安台的有关启事、消息和广播稿。 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对延安台的广播十分关心和重视,多次在有关文件中指示各根据地 党组织按时收听广播。1941年5月25日,中共中央在《关于统一各根据地内对外宣传的指 示》中提出:“各地应经常接收延安新华社的广播,没有收音机的应不惜代价设立之。”同 天,中共中央宜传部在《关于电台广播工作的指示》中强调:“电台广播是各抗日根据地目 前对外宣传最有力的武器”.6月20日,中共中央宣传部又在《关于党的宣传鼓动工作提纲》 中,强调了发展广播事业的重要意义,指出:“在现代无线电业发展的情况下,以及在中国 交通工具困难的情况下,发展通讯社的事业、无线电广播事业,是非常重要的。应当在党的 统一的宜传政策之下,改进现有通讯社及广播事业的工作。” 我国人民的广播事业在党的领导、关怀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情下,从诞生那天起就以 崭新的风貌活跃在新闻宣传战线上,成为党联系全国人民的纽带、桥梁和对敌斗争的锐利武 器。1941年初国民党掀起第二次反共高潮,制造了“皖南事变”。事变发生后,中共在国民 党统治区重庆的《新华日报》在报道事变真相上受到国民党的刁难和阻拦时,刚刚建起的延 安广播电台及时播出毛泽东同志为“皖南事变”起草的命令和谈话及有关报道,在全国人民 面前揭露了国民党顽固派反共反人民的行径。延安台的广播,使国民党当局非常惊恐,1941 年3月至7月间,重庆国民党的宜传部曾密令中央广播事业管理处等监测延安台的播音,要 求“每日指定专员收听,逐日俱报”,并且布置河南广播电台“就近干扰”,甚至策划利用特 务侦察台址,企图破坏。但是敌人的各种企图都失败了,延安台的广播传向各地。激励和鼓 舞着全国人民把抗战进行到底。延安台的广播打破了国民党反动派和日本帝国主义对抗日根 据地的新闻封锁,宜告了国民党反动派和日伪垄断控制广播时代的结束。1943年春天, 由于斗争环境艰苦,无线电器材来源困难,延安台因机器发生故障停止了广播,在这以后的 一年多的时间里,延安台技术人员在有关部门的协助下重新改装了广播发射机和发电的动力 设备,1945年8月抗日成争胜利前夕,延安台恢复了播音。 从此,人民的广播再也没有停止广播。 二、敌后抗日民主根据地的新闻事业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建立了华北、华中、华南等敌后抗日民主根据地,并在这些
歌曲。1941 年夏天,毛泽东同志给延安台送来 20 多张唱片,延安台的文艺节目中播出了梅 兰芳、马连良的京剧和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等唱片。延安台播音以后,《新中华报》、《大 众日报》、《新华日报》等都刊登过延安台的有关启事、消息和广播稿。 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对延安台的广播十分关心和重视,多次在有关文件中指示各根据地 党组织按时收听广播。1941 年 5 月 25 日,中共中央在《关于统一各根据地内对外宣传的指 示》中提出:“各地应经常接收延安新华社的广播,没有收音机的应不惜代价设立之。”同一 天,中共中央宣传部在《关于电台广播工作的指示》中强调:“电台广播是各抗日根据地目 前对外宣传最有力的武器”。6 月 20 日,中共中央宣传部又在《关于党的宣传鼓动工作提纲》 中,强调了发展广播事业的重要意义,指出:“在现代无线电业发展的情况下,以及在中国 交通工具困难的情况下,发展通讯社的事业、无线电广播事业,是非常重要的。应当在党的 统一的宣传政策之下,改进现有通讯社及广播事业的工作。” 我国人民的广播事业在党的领导、关怀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情下,从诞生那天起就以 崭新的风貌活跃在新闻宣传战线上,成为党联系全国人民的纽带、桥梁和对敌斗争的锐利武 器。1941 年初国民党掀起第二次反共高潮,制造了“皖南事变”。事变发生后,中共在国民 党统治区重庆的《新华日报》在报道事变真相上受到国民党的刁难和阻拦时,刚刚建起的延 安广播电台及时播出毛泽东同志为“皖南事变”起草的命令和谈话及有关报道,在全国人民 面前揭露了国民党顽固派反共反人民的行径。延安台的广播,使国民党当局非常惊恐,1941 年 3 月至 7 月间,重庆国民党的宣传部曾密令中央广播事业管理处等监测延安台的播音,要 求“每日指定专员收听,逐日俱报”,并且布置河南广播电台“就近干扰”,甚至策划利用特 务侦察台址,企图破坏。但是敌人的各种企图都失败了,延安台的广播传向各地。激励和鼓 舞着全国人民把抗战进行到底。延安台的广播打破了国民党反动派和日本帝国主义对抗日根 据地的新闻封锁,宣告了国民党反动派和日伪垄断控制广播时代的结束。 1943 年春天, 由于斗争环境艰苦,无线电器材来源困难,延安台因机器发生故障停止了广播,在这以后的 一年多的时间里,延安台技术人员在有关部门的协助下重新改装了广播发射机和发电的动力 设备,1945 年 8 月抗日战争胜利前夕,延安台恢复了播音。 从此,人民的广播再也没有停止广播。 二、敌后抗日民主根据地的新闻事业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建立了华北、华中、华南等敌后抗日民主根据地,并在这些
地区创办了大量的报刊。其较著名的报刊有:华北抗日民主根据地在晋冀鲁豫抗日民主根据 地,1939年1月1日,中共中央北方局的机关报《新华日报》(华北版)在山西省沁县创刊。 这是敌后根据地第一张铅印的抗日报纸,社长兼总编辑是何云。这张报纸对推动晋冀鲁豫地 区的抗日救亡工作和文化事业起过重要作用。1943年10月该报改为(新华日报》(太行版), 成为太行区党委机关报。在晋察驾抗日民主根据地,中共中央晋察冀分局机关报《晋察冀日 报》于1940年11月7日由《抗敌报》(1937年12月11日创刊)改名成立。《晋察冀日报》 在社长兼总编辑邓拓的领导下,在坚持反扫荡的军事宜传、对敌政治斗争宜传和劳武结合的 生产运动宜传上,都做出过显著成绩。在晋绥抗日民主根据地,1940年9月18日《抗战日 报》在山西兴县创刊,它是晋西北区党委的机关报。1942年9月成为中共中央晋绥分局机 关报。《抗战日报》注意联系本地实际、联系群众在实际开展宣传。毛泽东曾对该报改进工 作作过重要指示。在山东抗日民主根据地,中共中央山东分局机关报《大众日报》1939年1 月1日创刊(初为苏鲁豫皖边区党委机关报)。在反扫荡中,该报的编辑、记者一手拿枪, 一手拿笔,在战斗间隙写稿、编报、出版,许多人在战斗中牺牲。华中抗日民主根据地新 四军军部机关报《抗敌报》1938年5月1日创刊。同年9月新四军第四师创办《拂晓报》, 后为淮北区党委机关报。鄂豫皖边区党委机关报《七七报》于1939年7月7日创办。1940 年底,中共中央华中局机关报《江淮日报》在苏北盐城创刊。中共盐阜地委的《盐阜大众》 于1943年4月创刊。华南抗日民主根据地创办了《东江民报》、《前进报》、《抗日新闻》。 敌后抗日民主根据地的报刊办报条件极其艰苦,新闻工作者不怕流血牺牲,艰苦奋斗,坚持 办报。这些报刊经过整风运动后,报刊的质量得到提高,在抗日战争中,在反对国民党顽固 派的斗争中,以及反映和指导敌后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建设等方面都起了重要作用。 三、《解放日报》在延安整风运动中的改革 1942年在党的整风运动中延安及各抗日根据地的新闻事业进行改草,其中具有典型意 义的是《解放日报》的改革。《解放日报》创刊初期,在宜传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及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等方面是有成绩的,但同时也存在者党性不强、脱离实际、脱离群众的似 向。例如《解放日报》社论天天有,但质量不高:在版面安排上。《解放日报》的编排顺序 是一版国际、二版国内、三版边区、四版本地(即延安):新闻报道上国际内容占绝对优势, 几乎成了外国通讯社的“义务宜传员”。另一方面对党的中心工作配合不力,对即将开始的 全党整风和大生产报道得不够。此外文风上,脱离实际的党八股现象严重。 1942年3月16日,中共中央宜传部发出通知,提出党报改革的基本要求。同年3月31
地区创办了大量的报刊。其较著名的报刊有:华北抗日民主根据地在晋冀鲁豫抗日民主根据 地,1939 年 1 月 1 日,中共中央北方局的机关报《新华日报》(华北版)在山西省沁县创刊。 这是敌后根据地第一张铅印的抗日报纸,社长兼总编辑是何云。这张报纸对推动晋冀鲁豫地 区的抗日救亡工作和文化事业起过重要作用。1943年 10 月该报改为《新华日报》(太行版), 成为太行区党委机关报。在晋察冀抗日民主根据地,中共中央晋察冀分局机关报《晋察冀日 报》于 1940 年 11 月 7 日由《抗敌报》(1937 年 12 月 11 日创刊)改名成立。《晋察冀日报》 在社长兼总编辑邓拓的领导下,在坚持反扫荡的军事宣传、对敌政治斗争宣传和劳武结合的 生产运动宣传上,都做出过显著成绩。在晋绥抗日民主根据地,1940 年 9 月 18 日《抗战日 报》在山西兴县创刊,它是晋西北区党委的机关报。1942 年 9 月成为中共中央晋绥分局机 关报。《抗战日报》注意联系本地实际、联系群众在实际开展宣传。毛泽东曾对该报改进工 作作过重要指示。在山东抗日民主根据地,中共中央山东分局机关报《大众日报》1939 年 1 月 1 日创刊(初为苏鲁豫皖边区党委机关报)。在反扫荡中,该报的编辑、记者一手拿枪, 一手拿笔,在战斗间隙写稿、编报、出版,许多人在战斗中牺牲。 华中抗日民主根据地新 四军军部机关报《抗敌报》1938 年 5 月 1 日创刊。同年 9 月新四军第四师创办《拂晓报》, 后为淮北区党委机关报。鄂豫皖边区党委机关报《七七报》于 1939 年 7 月 7 日创办。1940 年底,中共中央华中局机关报《江淮日报》在苏北盐城创刊。中共盐阜地委的《盐阜大众》 于 1943 年 4 月创刊。华南抗日民主根据地创办了《东江民报》、《前进报》、《抗日新闻》。 敌后抗日民主根据地的报刊办报条件极其艰苦,新闻工作者不怕流血牺牲,艰苦奋斗,坚持 办报。这些报刊经过整风运动后,报刊的质量得到提高,在抗日战争中,在反对国民党顽固 派的斗争中,以及反映和指导敌后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建设等方面都起了重要作用。 三、《解放日报》在延安整风运动中的改革 1942 年在党的整风运动中延安及各抗日根据地的新闻事业进行改革,其中具有典型意 义的是《解放日报》的改革。《解放日报》创刊初期,在宣传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及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等方面是有成绩的,但同时也存在着党性不强、脱离实际、脱离群众的倾 向。例如《解放日报》社论天天有,但质量不高;在版面安排上。《解放日报》的编排顺序 是一版国际、二版国内、三版边区、四版本地(即延安);新闻报道上国际内容占绝对优势, 几乎成了外国通讯社的“义务宣传员”。另一方面对党的中心工作配合不力,对即将开始的 全党整风和大生产报道得不够。此外文风上,脱离实际的党八股现象严重。 1942 年 3 月 16 日,中共中央宣传部发出通知,提出党报改革的基本要求。同年 3 月 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