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中国近代报业的产生与初步发展 概述 1840年以前,中国是一个闭关锁国的封建帝国。政治上是封建专制,经济上是自给自 足的小农经济,文化上是尊孔读经。这些构成其主要社会特征。历代封建王朝奉行“民可使 由之,不可使知之”的愚民政策,严重限制了广大民众心智的开发和思想上的交流,人民群 众没有新闻言论自由。中国虽然是世界上最先有报纸的国家,但是,从唐代的“报状”到明 清的京报,虽然新闻事业历经千余年,经历了从原始的封建官报到民间自设报房,由封建王 朝内部抄发到公开出售,但由于其赖以生存的基础是封建经济,因此尽管古代报纸出现的 但其内容与形式长期僵化不变,始终处于缓慢落后的原始状态。 正当我国还处在封建制度和封建经济基础上徘徊不前的时候,欧洲、美洲的社会发生了 翻天覆地的变化。一方面,西方一些国家已经从中世纪封建与教会黑暗统治的束缚中挣脱出 来,出现了资产阶级革命的高潮,人们的政治、经济、思想观念上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大变革, 新闻自由成为反封建统治斗争中最振奋人心的口号 。尤其是19世纪初西方废价报纸兴起以 后,西方报业进入大众化时期,发展势头迅猛。另一方面,18世纪60年代 出现的工业革命 推动西方各国开拓新的商品市场和原料基地,刺激他们到海外进行殖民扩张,为了打开中国 的大门,一批批政客、商人和传教士纷至沓来。 中国近代化报刊最早是由外国人传入的,这也是伴随若西方列强入侵中国的活动而产生 的。最早来华从事办报活动的是一批基督教传教士 从1815年 现第 中文近代报刊到19世纪末,外国人在中国共创办了近200种中 文、外文报刊,占我国当时报刊总数的80%以上,基本垄断了我国的报刊业。 外国人在华的办报活动,以1840年鸦片战争为界限,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 从1815年《察世俗每月统记传》的创办到1840年以前,外国人来华创办了近20种中外文 报刊,创办者大都为传教士。由于清政府实行严厉的闭关锁国与禁教政策,其办报活动局限 于南洋及我国广 州 第二阶段,从1840年至19世纪末,随若西方列强的侵略扩张,外国人办报活动不再像 鸦片战争以前那样受到种种限制,办报规模与地域迅速扩展,逐渐形成以香港和上海为中心, 从东南沿海向内地发展的办报格局。 考察19世纪外国人在华的办报活动。对中国报业发展有重大母影响,对其作用和影响应作出 历史的客观评价。 第 一节中国近代报业的开端 一、《察世俗每月统记传》与第一批中文近代报刊 1、马礼避、米怜与《察世俗每月统记传》 为了实现对我国的文化渗透和侵略,最早被派到中国从事传教办报活动的是英国伦敦在 道会传教士马礼逊。伦教布道会是英国的海外传教组织,成立于1795年。该组织对在中国 传教有浓厚兴趣 就积极筹划到中国传教 马礼逊是基督教新教派遣到中国传教的第一人。马礼逊(1782~1834)英国诺森伯兰 人。19岁入神道学校读书,读书期间,主动要求到“困难最多”的中国传教。去中国前, 他做了充分准备,突击学习了一些汉语和自然科学知识。1807年初,他首先到达美国,得 到美政府的帮助。同年5月份,他乘坐美国一艘鸦片走私船“三叉戟”号从纽约启程,9月 到达中国澳门,不久来到 州。当时,清政府实行严厉的闭关禁教政策,马礼逊假扮成美国 商人隐居在美国商馆。他继续潜心学习汉语,翻译《圣经》和编纂《华英辞典》。 1809年 他与英国在中国的东印度公司一位高级职员的女儿结婚并成为这家公司的翻译,得以公开活 动。1813年,伦敦布道会又派出另一位传教士米怜(1789~1822)来华协助马礼逊。1814 年,嘉庆皇帝下令:“禁止西人传教,查出论死,入教者发极边。”这样,马礼逊在广州传教
第二章 中国近代报业的产生与初步发展 概述 1840 年以前,中国是一个闭关锁国的封建帝国。政治上是封建专制,经济上是自给自 足的小农经济,文化上是尊孔读经。这些构成其主要社会特征。历代封建王朝奉行“民可使 由之,不可使知之”的愚民政策,严重限制了广大民众心智的开发和思想上的交流,人民群 众没有新闻言论自由。中国虽然是世界上最先有报纸的国家,但是,从唐代的“报状”到明 清的京报,虽然新闻事业历经千余年,经历了从原始的封建官报到民间自设报房,由封建王 朝内部抄发到公开出售,但由于其赖以生存的基础是封建经济,因此尽管古代报纸出现的早, 但其内容与形式长期僵化不变,始终处于缓慢落后的原始状态。 正当我国还处在封建制度和封建经济基础上徘徊不前的时候,欧洲、美洲的社会发生了 翻天覆地的变化。一方面,西方一些国家已经从中世纪封建与教会黑暗统治的束缚中挣脱出 来,出现了资产阶级革命的高潮,人们的政治、经济、思想观念上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大变革, 新闻自由成为反封建统治斗争中最振奋人心的口号。尤其是 19 世纪初西方廉价报纸兴起以 后,西方报业进入大众化时期,发展势头迅猛。另一方面,18 世纪 60 年代出现的工业革命, 推动西方各国开拓新的商品市场和原料基地,刺激他们到海外进行殖民扩张,为了打开中国 的大门,一批批政客、商人和传教士纷至沓来。 中国近代化报刊最早是由外国人传入的,这也是伴随着西方列强入侵中国的活动而产生 的。最早来华从事办报活动的是一批基督教传教士。 从 1815 年出现第一个中文近代报刊到 19 世纪末,外国人在中国共创办了近 200 种中 文、外文报刊,占我国当时报刊总数的 80%以上,基本垄断了我国的报刊业。 外国人在华的办报活动,以 1840 年鸦片战争为界限,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 从 1815 年《察世俗每月统记传》的创办到 1840 年以前,外国人来华创办了近 20 种中外文 报刊,创办者大都为传教士。由于清政府实行严厉的闭关锁国与禁教政策,其办报活动局限 于南洋及我国广州、澳门。 第二阶段,从 1840 年至 19 世纪末,随着西方列强的侵略扩张,外国人办报活动不再像 鸦片战争以前那样受到种种限制,办报规模与地域迅速扩展,逐渐形成以香港和上海为中心, 从东南沿海向内地发展的办报格局。 考察 19 世纪外国人在华的办报活动,对中国报业发展有重大影响,对其作用和影响应作出 历史的客观评价。 第一节 中国近代报业的开端 一、《察世俗每月统记传》与第一批中文近代报刊 1、马礼逊、米怜与《察世俗每月统记传》 为了实现对我国的文化渗透和侵略,最早被派到中国从事传教办报活动的是英国伦敦布 道会传教士马礼逊。伦敦布道会是英国的海外传教组织,成立于 1795 年。该组织对在中国 传教有浓厚兴趣,成立后不久,就积极筹划到中国传教。 马礼逊是基督教新教派遣到中国传教的第一人。马礼逊(1782~1834)英国诺森伯兰 人。19 岁入神道学校读书,读书期间,主动要求到“困难最多”的中国传教。去中国前, 他做了充分准备,突击学习了一些汉语和自然科学知识。1807 年初,他首先到达美国,得 到美政府的帮助。同年 5 月份,他乘坐美国一艘鸦片走私船“三叉戟”号从纽约启程,9 月 到达中国澳门,不久来到广州。当时,清政府实行严厉的闭关禁教政策,马礼逊假扮成美国 商人隐居在美国商馆。他继续潜心学习汉语,翻译《圣经》和编纂《华英辞典》。1809 年, 他与英国在中国的东印度公司一位高级职员的女儿结婚并成为这家公司的翻译,得以公开活 动。1813 年,伦敦布道会又派出另一位传教士米怜(1789~1822)来华协助马礼逊。1814 年,嘉庆皇帝下令:“禁止西人传教,查出论死,入教者发极边。”这样,马礼逊在广州传教
已极为闲难,他接受米怜的建议,由米怜携带两千木《圣经》申逐本前往南洋群岛的瓜哇 马六甲(荷兰殖民地)等华人聚居地去试探散发,此行很顺利。米怜回到广州后,向马礼逊 建议将在华传教基地设在与广州来往方便 的马六甲。获许后,米怜带着中国刻宁 东高明县人,1816年入基督教,后成为中国第 个基督教传教士),于1815年5月抵达 六甲,在那里开办学校和印剧所,并创办了《察世俗每月统记传》。这是历史上外国人创才 的第一份中文折代报刊,创刊于1815年8月5日。出版《察什俗每月统记传》,是马礼孙主 持下的华传教活动一顶面要内容。主编米怜在《察世俗每月统记传·序》中写道:“晖然万 处万人,皆由神而原被造化,自然学者 可只察一所地方之各物, 单 一种人之风俗,乃需 勒问及万世万处 方可比较明辨是非真假矣 .所以学者要勤功察世俗人 ,致可能 分情是非善恶也。”这些话,说明了“察世俗”名称的由来。【1】 《察世俗每月统记传》为纯宗教性刊物,以“闸发基督教义为根本要务”。【2】因此 刊物中绝大部分篇幅用来直接宜传基督教教义,由马礼逊、米怜等翻译成中文的《新约》、 《旧约》是其主要材料。该刊侧重对基督教教义基本原理的介绍,讲解《圣经》中的警句 并大 量刊载 《圣经》 故手 形 地宜传基智 灌输知识 德”,也是其主要内容。主编米怜在阐述其宗旨时说:“至本报宗旨,首在灌输知识,阐扬宗 教,砥砺道德,而国家大事之足以唤醒吾人之迷惘,激发吾人之志气者,亦兼收而并蓄也焉。 本报虽以阐发基督教义为唯一急务,然其他各端,亦未敢视为缓图而掉以轻心。知识科学之 与宗数,本相铺而行,足以促讲人类之道德,又安可忽视之哉?”【3】该刊白第2卷起,时 续发表了《论行星》、《论慧星》、《论日食》、《论地周日每年运转一轮》等文,并附有图画 用科学解释了许多天文现象。但是最后往往又说所有这一切都是神赋予的,“若料 少顷耳 去其全能之手,不承当宇宙,则日必不复发光,天必不复下雨,川必不复流下”。因此,“行 天地之万人,皆当敬畏神”。【4】这样作又给科学的道理技上了神的外衣。该刊还介绍了许 名国家的概况,并辟有《全地各国纪略》专栏,介绍欧、亚、美、非一些国家,句括京城 人口、人种、政体、物产、语言等诸方面情况 此 ,《察世俗每月统记传》刊有许多 “砥砺道德 进行伦理说教的内容 ,但这些内容 仍具极浓厚的宗教色彩,没有超出“阐发基督教义”的办刊主台。从报刊业务米看,《察世 俗每月统记传》也表现出与中国古代报刊所不同的特征: 第一,是接近读者心理。因为长期处于闭关自守状态下的中国人,对于基督数,以及近 代化报刊感到非常陌生,甚至疑惧。 基于这种读者心态 《察世俗》巧妙地运用中国传统儒学的观点来阐述基督教义。广泛 运用《四书》、《五经》中的材料为宣传宗教服务。每期封面均印有“子日:多闻,择其普言 而从之”。并大量采用中国传统章回体小说中的形式,连载文章后面常用“欲知后事如何, 且看下回分解”。刊物没有采用西方近代报刊版式,而是采用中国古代报刊线装书样式,以 话应读者阅读习惯 第二,篇幅短小,写作文体丰富多样。除论说性文章外,该刊物还有小故事、笔记小品 七言诗、对话体和警言集纳等样式。 此外,该刊还刊载了一篇被称为中文近代报刊上第一条消息的题为《月食》的短文(载 于第1卷第2期)。全文如下: “照查天文,推算今年十一月十六日晚上,该有月食。始蚀于酉时约六刻,复原于亥时 约初刻之间。若此晚天色晴朗,呷地(即马六甲)诸人俱可见之。”此文五十多个字,短小 精练,可算得上是一条预告性新闻 第三,印刷发行考虑中国人习惯。《察世俗每月统记传》为月刊,木版雕印,因读者对 象是华人,所以该刊仿照中国人习惯的线装书模样,每期一册,每册5至7页,最初印500 册,后增至2000册,由米怜编辑并撰稿,大部分在东南亚华人中免费散发,少部分运往广
已极为困难,他接受米怜的建议,由米怜携带两千本《圣经》中译本前往南洋群岛的爪哇、 马六甲(荷兰殖民地)等华人聚居地去试探散发,此行很顺利。米怜回到广州后,向马礼逊 建议将在华传教基地设在与广州来往方便的马六甲。获许后,米怜带着中国刻字工人梁发(广 东高明县人,1816 年入基督教,后成为中国第一个基督教传教士),于 1815 年 5 月抵达马 六甲,在那里开办学校和印刷所,并创办了《察世俗每月统记传》。这是历史上外国人创办 的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创刊于 1815 年 8 月 5 日。出版《察世俗每月统记传》,是马礼逊主 持下的对华传教活动一项重要内容。主编米怜在《察世俗每月统记传•序》中写道:“既然万 处万人,皆由神而原被造化,自然学者不可只察一所地方之各物,单问一种人之风俗,乃需 勤问及万世万处万人,方可比较明辨是非真假矣。.所以学者要勤功察世俗人道,致可能 分清是非善恶也。”这些话,说明了“察世俗”名称的由来。【1】 《察世俗每月统记传》为纯宗教性刊物,以“阐发基督教义为根本要务”。【2】因此, 刊物中绝大部分篇幅用来直接宣传基督教教义,由马礼逊、米怜等翻译成中文的《新约》、 《旧约》是其主要材料。该刊侧重对基督教教义基本原理的介绍,讲解《圣经》中的警句, 并大量刊载《圣经》故事,以多种形式通俗地宣传基督教义。其次,“灌输知识”、“砥砺道 德”,也是其主要内容。主编米怜在阐述其宗旨时说;“至本报宗旨,首在灌输知识,阐扬宗 教,砥砺道德,而国家大事之足以唤醒吾人之迷惘,激发吾人之志气者,亦兼收而并蓄也焉。 本报虽以阐发基督教义为唯一急务,然其他各端,亦未敢视为缓图而掉以轻心。知识科学之 与宗教,本相辅而行,足以促进人类之道德,又安可忽视之哉?”【3】该刊自第 2 卷起,陆 续发表了《论行星》、《论慧星》、《论日食》、《论地周日每年运转一轮》等文,并附有图画, 用科学解释了许多天文现象。但是最后往往又说所有这一切都是神赋予的,“若神一少顷取 去其全能之手,不承当宇宙,则日必不复发光,天必不复下雨,川必不复流下”。因此,“住 天地之万人,皆当敬畏神”。【4】这样作又给科学的道理披上了神的外衣。该刊还介绍了许 多国家的概况,并辟有《全地各国纪略》专栏,介绍欧、亚、美、非一些国家,包括京城、 人口、人种、政体、物产、语言等诸方面情况。 此外,《察世俗每月统记传》刊有许多“砥砺道德”,进行伦理说教的内容,但这些内容 仍具极浓厚的宗教色彩,没有超出“阐发基督教义”的办刊主旨。从报刊业务来看,《察世 俗每月统记传》也表现出与中国古代报刊所不同的特征: 第一,是接近读者心理。因为长期处于闭关自守状态下的中国人,对于基督教,以及近 代化报刊感到非常陌生,甚至疑惧。 基于这种读者心态,《察世俗》巧妙地运用中国传统儒学的观点来阐述基督教义。广泛 运用《四书》、《五经》中的材料为宣传宗教服务。每期封面均印有“子曰:多闻,择其善言 而从之”。并大量采用中国传统章回体小说中的形式,连载文章后面常用“欲知后事如何, 且看下回分解”。刊物没有采用西方近代报刊版式,而是采用中国古代报刊线装书样式,以 适应读者阅读习惯。 第二,篇幅短小,写作文体丰富多样。除论说性文章外,该刊物还有小故事、笔记小品、 七言诗、对话体和警言集纳等样式。 此外,该刊还刊载了一篇被称为中文近代报刊上第一条消息的题为《月食》的短文(载 于第 l 卷第 2 期)。全文如下: “照查天文,推算今年十一月十六日晚上,该有月食。始蚀于酉时约六刻,复原于亥时 约初刻之间。若此晚天色晴朗,呷地(即马六甲)诸人俱可见之。” 此文五十多个字,短小 精练,可算得上是一条预告性新闻。 第三,印刷发行考虑中国人习惯。《察世俗每月统记传》为月刊,木版雕印,因读者对 象是华人,所以该刊仿照中国人习惯的线装书模样,每期一册,每册 5 至 7 页,最初印 500 册,后增至 2000 册,由米怜编辑并撰稿,大部分在东南亚华人中免费散发,少部分运往广
州等地分送。从1815年到1821年底,因米怜生病而停刊(1822年米怜病逝),该刊历时7 年,共出7卷70多期。 2、外国人办的首批中文近代报刊 1821年,《察世俗每月统记传》停刊。不久,外国传教士又在南洋、广州等地出版了 批中文近代报刊: 《特选操要每月统记传》,月刊,1823年7月创刊于巴达维亚(今印度尼西亚的雅加达) 创办人、主编是英国伦敦布道会传教士麦都思。该刊是继《察世俗每月统记传》之后创办的, 从内容到形式均仿照 《察世俗》。麦都思在《特选撮要·序 到 要成老兄之 继修其书,而作文印书”,“弟如今继续此察世俗书,则易其书名”,“此书名虽改,而理仍 矣”。该刊每月1期,1826年停刊,前后共出4卷。《依泾杂说》,1828年创刊于澳门,中 英文合刊,因未发现原件,创办者与主编难以考证。 《天下新闻》,1828年创刊于马六甲,月刊。创办人为伦数布道会又一位来华的传数十 吉德 该刊散张活字印刷, 仍为宗教性刊物 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1833年8月创刊于广州,为我国领土上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 创办人、主编是普鲁士传教士郭士立。 《名国消息》,1838年10月制刊于广州,创办人、主编麦都思。内容主要为国际新闻 航运消息与市场报道。该刊虽为英国传教士所办,但完全不具宗教性质, 继《察世俗》之后出版的这5种近代中文报刊中,《东西洋考》最为人注目 《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创办人郭士立 851)普鲁 传教 1821年受荷兰布 道会的派遣来东南亚一带传教,活动于爪哇、遥罗等地。1831年-1833年间他多次深入到中 国内地探取政治、军事、经济情报。他认为打开中国大门的主要障碍是中国人的愚昧无知, 夜郎自大,敌视外夷。这些为他后来确定《东西洋考》的办刊宗旨奠定了基础。1833年6 目23日,郭士立写了一份创刊意见书(英文),阐明了《东西洋考》的办刊宗旨:“这个月 刊是为维护广州和澳 门的外 公众利益而开办的, 之的出版意图,就是要使中国人认识我们 的工艺、科学和道义,从而清除他们那种高傲和排外的观念。 ”【5】可见,力图消除中国人 妄自尊大、敌视排外的思想障碍成为《东西洋考》的“根本要务” 基于这样的办刊宗旨,《东西洋考》在内容、形式、策略等方面均表现出与在此之前传 教士所办报刊完全不同的态势。虽然宗教、道德、科学是其内容的三个主要方面,但是明显 贯穿西力 文化优 由用文化茨后音的科学知的传 《东西洋考》绝大多数为国际新 闻,也有中国情况的报道,但有鲜明的维护在华外国人利益的倾向性 此外,刊物的后期开 始摘录《京报》和刊载行情物价表,这是最早采用《京报》材料的中文近代报刊。在中文辽 代报刊史上,该刊也是首先登载社会新闻的一家报刊。如1837年9月的《东西洋考》上刊 登了105岁老翁和22岁姑娘结婚并生子的报道就属于这类新闻, 1833年12月,该刊所载《新闻纸路论》是中文近代报刊第一篇介绍西方报业情况与到 闻自由的专论 该报1838年4月停刊 总之,《东西洋考》在性质上已完全脱离宗教刊物范畴,成为替外国人打开中国大门描 旗呐喊的舆论工具。报刊业务方面,在先前传教士所办刊物的基础上有重大改进:在新闻报 道、言论探述以及编排技巧等方面,已在相当程度上具有近代报刊的基本特征。 、首批近代外文报刊的出现 鸦片战争前,随若外国侵华势力的逐渐增强,来华的传教士、商人、政客日益增多。这 些人 一方面急切需要了解中国政治、经济 ,军事、历史等情况:另一方面,对自 本国的 展现状也需及时把探,以便为尽快打开中国大门制订方针策略。为此,这一时期出现了一批 外人开办的以外国人为读者对象的外文报刊。 这些外文报刊,在规模、数量、出版时间、新闻出版业务等方面均超过同期的中文报刊
州等地分送。从 1815 年到 1821 年底,因米怜生病而停刊(1822 年米怜病逝),该刊历时 7 年,共出 7 卷 70 多期。 2、外国人办的首批中文近代报刊。 1821 年,《察世俗每月统记传》停刊。不久,外国传教士又在南洋、广州等地出版了一 批中文近代报刊: 《特选撮要每月统记传》,月刊,1823 年 7 月创刊于巴达维亚(今印度尼西亚的雅加达)。 创办人、主编是英国伦敦布道会传教士麦都思。该刊是继《察世俗每月统记传》之后创办的, 从内容到形式均仿照《察世俗》。麦都思在《特选撮要•序》中,写到:“弟要成老兄之德业, 继修其书,而作文印书”,“弟如今继续此察世俗书,则易其书名”,“此书名虽改,而理仍旧 矣”。该刊每月 1 期,1826 年停刊,前后共出 4 卷。《依泾杂说》,1828 年创刊于澳门,中 英文合刊,因未发现原件,创办者与主编难以考证。 《天下新闻》,1828 年创刊于马六甲,月刊。创办人为伦敦布道会又一位来华的传教士 吉德。该刊散张活字印刷,仍为宗教性刊物。 《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1833 年 8 月创刊于广州,为我国领土上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 创办人、主编是普鲁士传教士郭士立。 《各国消息》,1838 年 10 月创刊于广州,创办人、主编麦都思。内容主要为国际新闻、 航运消息与市场报道。该刊虽为英国传教士所办,但完全不具宗教性质。 继《察世俗》之后出版的这 5 种近代中文报刊中,《东西洋考》最为引人注目。 《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创办人郭士立(1803——1851)普鲁士传教士,1821 年受荷兰布 道会的派遣来东南亚一带传教,活动于爪哇、暹罗等地。1831 年-1833 年间他多次深入到中 国内地探取政治、军事、经济情报。他认为打开中国大门的主要障碍是中国人的愚昧无知, 夜郎自大,敌视外夷。这些为他后来确定《东西洋考》的办刊宗旨奠定了基础。1833 年 6 目 23 日,郭士立写了一份创刊意见书(英文),阐明了《东西洋考》的办刊宗旨:“这个月 刊是为维护广州和澳门的外国公众利益而开办的,它的出版意图,就是要使中国人认识我们 的工艺、科学和道义,从而清除他们那种高傲和排外的观念。”【5】可见,力图消除中国人 妄自尊大、敌视排外的思想障碍成为《东西洋考》的“根本要务”。 基于这样的办刊宗旨,《东西洋考》在内容、形式、策略等方面均表现出与在此之前传 教士所办报刊完全不同的态势。虽然宗教、道德、科学是其内容的三个主要方面,但是明显 贯穿西方文化优越、中国文化落后意识的科学知识的宣传。《东西洋考》绝大多数为国际新 闻,也有中国情况的报道,但有鲜明的维护在华外国人利益的倾向性。此外,刊物的后期开 始摘录《京报》和刊载行情物价表,这是最早采用《京报》材料的中文近代报刊。在中文近 代报刊史上,该刊也是首先登载社会新闻的一家报刊。如 1837 年 9 月的《东西洋考》上刊 登了 105 岁老翁和 22 岁姑娘结婚并生子的报道就属于这类新闻。 1833 年 12 月,该刊所载《新闻纸略论》是中文近代报刊第一篇介绍西方报业情况与新 闻自由的专论。该报 1838 年 4 月停刊。 总之,《东西洋考》在性质上已完全脱离宗教刊物范畴,成为替外国人打开中国大门摇 旗呐喊的舆论工具。报刊业务方面,在先前传教士所办刊物的基础上有重大改进;在新闻报 道、言论撰述以及编排技巧等方面,已在相当程度上具有近代报刊的基本特征。 二、首批近代外文报刊的出现 鸦片战争前,随着外国侵华势力的逐渐增强,来华的传教士、商人、政客日益增多。这 些人一方面急切需要了解中国政治、经济、军事、历史等情况;另一方面,对自己本国的发 展现状也需及时把握,以便为尽快打开中国大门制订方针策略。为此,这一时期出现了一批 外人开办的以外国人为读者对象的外文报刊。 这些外文报刊,在规模、数量、出版时间、新闻出版业务等方面均超过同期的中文报刊
外文报刊首先在葡萄牙控制的势力范围澳门出现。1822年9月12日,《蜜蜂华报》在 澳门创刊,周刊,葡萄牙文,1826年停刊。这是在我国出版的第一份外文报纸。 1827年1月,(广州纪录报》创刊于广州, 初为双周刊,后改为周刊。这是在中国出 版的第一份英文报纸 《中国差报与广东钞报》(1831-1833年),创刊于广州,英文,周报。这是美国商人 在中国出版的第一份报纸, 《中国从报》(18321851年).创九于广州,英文,月刊 《广州周报》(1835~1844年)》 创办于广州,英 这一批报刊中 英文报刊在规模 、影响方面超过其他文种的报刊,创办人主要是英国商人。 比较重要的英文报刊要数《广州纪录报》、《广州周报》和《中国丛报》。 《广州纪录报》是商业性质的报纸,在当时广州的外文报刊中影响最大。创办者是大名 鼎鼎的英国鸦片商马地臣。这家报纸的第1期写道“人们长期以来己感到对于中国的商业和 其他方面消息的需要。人们将会看到,我们将致力于提供丰高而又准确的最新货物价格,有 关中国的报道也会占据相 ,反映出该报致力于商贸信是 的传猫 浮决不利 仅局限于此。在报道商贸信息时,反映出该刊鲜明的政治倾向,即为英国的侵华政策、鸦片 贸易服务。1839年5月,该刊迁至澳门,鸦片战争后又迁往香港,改名为《香港纪录报》: 《广州周报》也是这一时期较有影响的英文报纸。它以新闻报道面广、言论有见地而著 称。1836年10月13日,它出了张号外,被称为是中国近代报刊的第一张号外 这一批外文报刊 出版时间长 内容最为丰富 大的要数《中国丛报》。该刊 是由英国传教士马礼逊倡议,广州美商同孚洋行老板奥立芬提供资金,在美国传教士神治文 的主待下创办的。牌治文在谈到《中国丛报》宗旨时说:最根本的目的是向西方人提供“有 关中国及其邻邦最可党、最右价值的情报”。其内容主要是有关中国政府动态、官品活动 治制度、语言文字、文化传统、地理环境、军队状态、中外关系、法律条例、宗教信仰、伦 理道德等诸多方面的报道,为西方全方位了解中国提供情报,出谋划策, 鸦片战争爆发前夕 该刊迁至澳门,后又迁到香港 后再迁返广州,1851年12月在j 州停刊。从1832年5月至1851年12月,该刊出版时间近20年。 这一批外文报刊中 出版时间最长、内容最为丰富、影响最大的要数《中国丛报》。该刊是由英国传教士马礼逊 倡议,广州美商同孚洋行老板奥立芬提供资金,在美国传教士牌治文的主待下创办的。禅治 文在谈到《中国从报》六旨时说:最根本的目的是向西方人提供“有关中国及其邻邦最可靠 最有价 的情报”。 其内容主要是有关中国政府动态 官员活动政治 语言文字、文化 传统、地理环境、军队状态、中外关系、法律条例、宗教信仰、伦理道德等诸多方面的报道, 为西方全方位了解中国提供情报,出谋划策。 鸦片战争爆发前夕,该刊迁至澳门,后又迁到香港,后再迁返广州,1851年12月在广 州停刊。从1832年5月至1851年12月,该刊出版时间近20年。 第二节鸦片战争后外报的扩张 1840年鸦片战争后,清朝政府同帝国主义列强签订《南京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香港被割让,广州、福州、宁波、厦门、上海被辟为通商口岸。西方国家利用侵略战争,获 得特权,不断扩张其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垄断,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封建 社会 在帝国主义的大举入侵中,外国人在中国办报活动也急副扩张,办报地区不断扩大,报 纸数量猛增。 战前,外国人所办中外文报刊不过十几种,地点局限于南洋及广州、澳门等地。从19
外文报刊首先在葡萄牙控制的势力范围澳门出现。1822 年 9 月 12 日,《蜜蜂华报》在 澳门创刊,周刊,葡萄牙文,1826 年停刊。这是在我国出版的第一份外文报纸。 1827 年 11 月,《广州纪录报》创刊于广州,初为双周刊,后改为周刊。这是在中国出 版的第一份英文报纸。 《中国差报与广东钞报》(1831~1833 年),创刊于广州,英文,周报。这是美国商人 在中国出版的第一份报纸。 《中国丛报》(1832~1851 年),创办于广州,英文,月刊。 《广州周报》(1835~1844 年), 创办于广州,英文。 这一批报刊中,英文报刊在规模、影响方面超过其他文种的报刊,创办人主要是英国商人。 比较重要的英文报刊要数《广州纪录报》、《广州周报》和《中国丛报》。 《广州纪录报》是商业性质的报纸,在当时广州的外文报刊中影响最大。创办者是大名 鼎鼎的英国鸦片商马地臣。这家报纸的第 1 期写道“人们长期以来已感到对于中国的商业和 其他方面消息的需要。人们将会看到,我们将致力于提供丰富而又准确的最新货物价格,有 关中国的报道也会占据相当的版面”。反映出该报致力于商贸信息的传播。但其内容决不仅 仅局限于此。在报道商贸信息时,反映出该刊鲜明的政治倾向,即为英国的侵华政策、鸦片 贸易服务。1839 年 5 月,该刊迁至澳门,鸦片战争后又迁往香港,改名为《香港纪录报》。 《广州周报》也是这一时期较有影响的英文报纸。它以新闻报道面广、言论有见地而著 称。1836 年 10 月 13 日,它出了-张号外,被称为是中国近代报刊的第一张号外。 这一批外文报刊中,出版时间最长、内容最为丰富、影响最大的要数《中国丛报》。该刊 是由英国传教士马礼逊倡议,广州美商同孚洋行老板奥立芬提供资金,在美国传教士裨治文 的主待下创办的。裨治文在谈到《中国丛报》宗旨时说:最根本的目的是向西方人提供“有 关中国及其邻邦最可靠、最有价值的情报”。其内容主要是有关中国政府动态、官员活动政 治制度、语言文字、文化传统、地理环境、军队状态、中外关系、法律条例、宗教信仰、伦 理道德等诸多方面的报道,为西方全方位了解中国提供情报,出谋划策。 鸦片战争爆发前夕,该刊迁至澳门,后又迁到香港,后再迁返广州,1851 年 12 月在广 州停刊。从 1832 年 5 月至 1851 年 12 月,该刊出版时间近 20 年。 这一批外文报刊中, 出版时间最长、内容最为丰富、影响最大的要数《中国丛报》。该刊是由英国传教士马礼逊 倡议,广州美商同孚洋行老板奥立芬提供资金,在美国传教士裨治文的主待下创办的。裨治 文在谈到《中国丛报》宗旨时说:最根本的目的是向西方人提供“有关中国及其邻邦最可靠、 最有价值的情报”。其内容主要是有关中国政府动态、官员活动政治制度、语言文字、文化 传统、地理环境、军队状态、中外关系、法律条例、宗教信仰、伦理道德等诸多方面的报道, 为西方全方位了解中国提供情报,出谋划策。 鸦片战争爆发前夕,该刊迁至澳门,后又迁到香港,后再迁返广州,1851 年 12 月在广 州停刊。从 1832 年 5 月至 1851 年 12 月,该刊出版时间近 20 年。 第二节 鸦片战争后外报的扩张 1840 年鸦片战争后,清朝政府同帝国主义列强签订《南京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香港被割让,广州、福州、宁波、厦门、上海被辟为通商口岸。西方国家利用侵略战争,获 得特权,不断扩张其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垄断,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封建 社会。 在帝国主义的大举入侵中,外国人在中国办报活动也急剧扩张,办报地区不断扩大,报 纸数量猛增。 战前,外国人所办中外文报刊不过十几种,地点局限于南洋及广州、澳门等地。从 19
世纪40年代到90年代,外国人先后在中国开办了170余种中、外报刊,约占同期报刊总数 的95%,差不多垄断了中国的报业:出版地点也从沿海逐渐深入到中国内地,乃至清王制 的首都北京,这样很快就形成了以香港和上海两地为中心遍及全国的办报格后 这一时期,传教士的办报活动仍然非常活跃,其所办报刊主要是中文的,但宗教内容已普远 退居其次:而商业性报刊的迅猛发展,取代了传教士报刊的主导地位,成为这一时期报业发 展的重要特点。商业性报刊首先是外文的,19世纪60年代后,中文商业性报刊迅速崛起, 打破了传教士垄断中文报刊的局面,出现了《申报》、《新闻报》等具有很大影响的商业性报 刊 外文报纸的扩张 从鸦片战争结束,到19世纪末这一段时期,外国人办的外文报刊最早出现,而且数量 最名。 鸦片战争后,中国门户洞开,一批批西方传教士、商人、政客纷纷涌入中国,外国人在 满足这些人了解中国时政信总和商业信总的急切需要外文报刊大量出现 ,表现为三个万面 “是数量急剧增加 先后开办120种以上。 是语种增多,有英文、日文、德文、法文、葡文、俄文,数量最多的是日文报刊,但英文报 刊的规模与影响最大:且刊期不一,有月刊、周刊、三日刊、双日刊、日刊等。三是风域打 大,香港、上海、广州、青岛、天津、北京等地均有。主要有:香港《香港公报》(1841年) 德臣报(1845年)《孖刺报》(1857年) 《南早报》(181年 ,上海《字林西报》(1850 年)、《大美晚报》(1867 ,天津《中国 时报》 1886年)、《京津泰晤」 报》(1894年)等 在这一时期的外文报刊中,《字林西报》最具代表性。《字林西报》是英国人在中国出版的历 史最久的英文报纸。英国商人奚安门1850年8月3日在上海创办《北华捷报》,这是一份商 业周报。1856年增出日刊《每日航运新闻》,后又改名《每日航运和商业新闻》,1864年改 名《字林西报》,成为独立出版的日报。此后《北华捷报》变成《字林西报》星期附刊继续 出版。《字林西报》出至1951年停刊。该报曾先后出版中文报纸《上海新报》(1861-1872 和《字林沪报》(1882-1900)。该报纸从1850年创刊到1951年3月停刊,历时101年。《宁 林西报》发行对象是外国在中国的外交官、传教士和商人,也有中国人订户,行销中外,20 世纪30年代初最高发行数达1万份左右,是在中国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一家外文报 该报自创刊起,就得到英国驻沪领事的大力支持和上海租界工部局的积极赞助。创刊 时侧重于刊载商业行情、 ,船期等方面内容 ,同时也注重言论和新闻1859年,英国 驻沪领事馆特别指定该报为英国驻沪领事馆和商务公署各项公告的发表 机关。 上海英国租 工部局和公共租界工部局的文告、新闻公报及广告,也都优先在该报刊载。因此,《字林西 报》虽为商人所办,但由于其与政界联系密切,政治倾向性非常明显。 《字林西报》注重言论,其言论版的上端印“公正而不中立”的社训。其实,“公正” 只是握子,“不中立”倒是揭示了其实质所在 。该报言论常常就中外关系、中国政局和其他 时政问题发表见解 定程度上反映了英国政府的立场,被视为英国驻沪领事馆和租界当 局的喉舌,在上海外国人中,有“英国官报”之称 《字林西报》新闻来源广泛。在中国各地,包括青海、甘肃、新疆、四川、云南等边远 地区均有通讯员,负责报道当地政治、经济、历史、地理等方面的新闻与资料。1872年英 国路透社在上海建立远东分社后,该报又一度独享其电讯的特权,因而在新闻报道方面远远 超出其他报刊。《字林西报》以消息快捷 、材料丰富著称 受到中外人士注意。 《字林西报》的历任主笔和编辑,大都曾亲自参与“掠夺”中国的政治、经济和商业情报酒 动。创办人与首任主笔奚安门曾经是波佛梅公司在中国的广告员和相客:李德立原是茶商 曾担任过上海英租界工部局的总董:壁克是上海英租界工部局的首任秘书:鲍立德担任过英 国驻广州的领事和香港总督:牌治文、林乐知等则为传教士。由此也可看出,《字林西报》
世纪 40 年代到 90 年代,外国人先后在中国开办了 170 余种中、外报刊,约占同期报刊总数 的 95%,差不多垄断了中国的报业;出版地点也从沿海逐渐深入到中国内地,乃至清王朝 的首都北京,这样很快就形成了以香港和上海两地为中心遍及全国的办报格局。 这一时期,传教士的办报活动仍然非常活跃,其所办报刊主要是中文的,但宗教内容已普遍 退居其次;而商业性报刊的迅猛发展,取代了传教士报刊的主导地位,成为这一时期报业发 展的重要特点。商业性报刊首先是外文的,19 世纪 60 年代后,中文商业性报刊迅速崛起, 打破了传教士垄断中文报刊的局面,出现了《申报》、《新闻报》等具有很大影响的商业性报 刊。 一、外文报纸的扩张 从鸦片战争结束,到 19 世纪末这一段时期,外国人办的外文报刊最早出现,而且数量 最多。 鸦片战争后,中国门户洞开,一批批西方传教士、商人、政客纷纷涌入中国,外国人在 华数量增多。为了满足这些人了解中国时政信息和商业信息的急切需要。外文报刊大量出现。 这一时期外文报刊的发展,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数量急剧增加,先后开办 120 种以上。二 是语种增多,有英文、日文、德文、法文、葡文、俄文,数量最多的是日文报刊,但英文报 刊的规模与影响最大;且刊期不一,有月刊、周刊、三日刊、双日刊、日刊等。三是区域扩 大,香港、上海、广州、青岛、天津、北京等地均有。主要有:香港《香港公报》(1841 年)、 德臣报(1845 年)《孖剌报》(1857 年)、《南华早报》(1881 年),上海《字林西报》(1850 年)、《大美晚报》(1867 年),天津《中国时报》(1886 年)、《京津泰晤士报》(1894 年)等。 在这一时期的外文报刊中,《字林西报》最具代表性。《字林西报》是英国人在中国出版的历 史最久的英文报纸。英国商人奚安门 1850 年 8 月 3 日在上海创办《北华捷报》,这是一份商 业周报。1856 年增出日刊《每日航运新闻》,后又改名《每日航运和商业新闻》,1864 年改 名《字林西报》,成为独立出版的日报。此后《北华捷报》变成《字林西报》星期附刊继续 出版。《字林西报》出至 1951 年停刊。该报曾先后出版中文报纸《上海新报》(1861-1872) 和《字林沪报》(1882-1900)。该报纸从 1850 年创刊到 1951 年 3 月停刊,历时 101 年。《字 林西报》发行对象是外国在中国的外交官、传教士和商人,也有中国人订户,行销中外,20 世纪 30 年代初最高发行数达 1 万份左右,是在中国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一家外文报 纸。 该报自创刊起,就得到英国驻沪领事的大力支持和上海租界工部局的积极赞助。创刊 时侧重于刊载商业行情、广告、船期等方面内容,同时也注重言论和新闻。1859 年,英国 驻沪领事馆特别指定该报为英国驻沪领事馆和商务公署各项公告的发表机关。上海英国租界 工部局和公共租界工部局的文告、新闻公报及广告,也都优先在该报刊载。因此,《字林西 报》虽为商人所办,但由于其与政界联系密切,政治倾向性非常明显。 《字林西报》注重言论,其言论版的上端印 “公正而不中立”的社训。其实,“公正” 只是幌子,“不中立”倒是揭示了其实质所在。该报言论常常就中外关系、中国政局和其他 时政问题发表见解,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英国政府的立场,被视为英国驻沪领事馆和租界当 局的喉舌,在上海外国人中,有“英国官报”之称。 《字林西报》新闻来源广泛。在中国各地,包括青海、甘肃、新疆、四川、云南等边远 地区均有通讯员,负责报道当地政治、经济、历史、地理等方面的新闻与资料。1872 年英 国路透社在上海建立远东分社后,该报又一度独享其电讯的特权,因而在新闻报道方面远远 超出其他报刊。《字林西报》以消息快捷、材料丰富著称,受到中外人士注意。 《字林西报》的历任主笔和编辑,大都曾亲自参与“掠夺”中国的政治、经济和商业情报活 动。创办人与首任主笔奚安门曾经是波佛梅公司在中国的广告员和掮客;李德立原是茶商, 曾担任过上海英租界工部局的总董;壁克是上海英租界工部局的首任秘书;鲍立德担任过英 国驻广州的领事和香港总督;裨治文、林乐知等则为传教士。由此也可看出,《字林西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