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五四时期的新闻事业 概述 五四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由旧民主主义革命进入到新民主主义革命 时期。中国新闻事业也由此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这个时期最重要的报刊是《新青年》。《新青年》打破军阀黑暗统治,它高举民主与 科学的旗帜,向封建专制、封建礼教展开了猛烈的攻击,并成为新文化运动的发动者和大本 营,为新思想新文化在中国的传播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五四运动爆发后,在《新青年》的影响下,传播新思潮的报刊风行一时,以《湘江 评论》、《天津学生联合会报》为代表的学生报刊大量通现 在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影响下爆发的五四运动,宜告我国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承 担起领导中国革命的重任。《新青年》改组、《共产党》月刊以及第一批工人报刊创办,标志 着一种新型报刊-无产阶级报刊诞生。 五四时期,是我国新闻报刊业务一个重要改革时期。白话文和新式标点符号得以广 泛运用:副刊一改先前的消闲性质,成为介绍新文艺、新思想、新知识的园地:报刊政论的 内容与形式均有发展:新闻学术研究与新闻教有引起社会的重视,并出现一个好的开端。 第一节《新青年》与新文化运动 一、《新青年》创刊 这场思想文化革命运动是以报刊为主要阵地进行的。1915年9月15日创刊于上海 的《新青年》(原名《青年杂志》,第2卷起改名《新青年》),由陈独秀主编,《新青年》是
第六章 五四时期的新闻事业 概 述 五四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由旧民主主义革命进入到新民主主义革命 时期。中国新闻事业也由此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这个时期最重要的报刊是《新青年》。《新青年》打破军阀黑暗统治,它高举民主与 科学的旗帜,向封建专制、封建礼教展开了猛烈的攻击,并成为新文化运动的发动者和大本 营,为新思想新文化在中国的传播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五四运动爆发后,在《新青年》的影响下,传播新思潮的报刊风行一时,以《湘江 评论》、《天津学生联合会报》为代表的学生报刊大量涌现。 在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影响下爆发的五四运动,宣告我国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承 担起领导中国革命的重任。《新青年》改组、《共产党》月刊以及第一批工人报刊创办,标志 着一种新型报刊-无产阶级报刊诞生。 五四时期,是我国新闻报刊业务一个重要改革时期。白话文和新式标点符号得以广 泛运用;副刊一改先前的消闲性质,成为介绍新文艺、新思想、新知识的园地;报刊政论的 内容与形式均有发展;新闻学术研究与新闻教育引起社会的重视,并出现一个好的开端。 第一节 《新青年》与新文化运动 一、《新青年》创刊 这场思想文化革命运动是以报刊为主要阵地进行的。1915 年 9 月 15 日创刊于上海 的《新青年》(原名《青年杂志》,第 2 卷起改名《新青年》),由陈独秀主编,《新青年》是
现代新闻史上一份最著名的杂志。是首先开展这一运动的最著名最有代表性的革命民主主义 刊物。它的创刊,是新文化运动开始的标志。它的创办,以民主和科学为两大旗舰,坚决反 对封建主义专制和封建礼教,它为五四运动的爆发做了思想的准备和舆论的酝酿。 《新青年》创刊,正是中国处于极端黑暗、内忧外志交困之时。政治上,袁世凯篡 夺了国家政权,辛亥革命建立起来的民主共和国名存实亡,实际上是封建军阀专政。为了复 辟帝制,袁世凯实行对外卖国、对内残酷镇压的独裁政策。思想上,封建统治阶级竭力提倡 封建道德,封建礼教,鼓吹复古主义,宜扬封建迷信,尊孔读经。封建遗老们大肆活动,主 张把“发扬国粹,维护国俗,定孔教为国教”写入宪法。在严峻的现实面前,一批激进的民 主主义知识分子认识到辛亥革命并没有在中国建立起民主政治,要实现民主共和,必须开展 一场广泛的思想启蒙运动,用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涤荡人们头脑中的封建主义观念,以唤 醒民众,深刻地“改造国民性”。这就是《新青年》创办的历史背景。 《新青年》由陈独秀创办并长期担任主编。《新青年》的巨大影响和历史功绩是与 陈独秀的名字分不开的。 陈独秀(1880-1942年),字仲甫,安徽怀宁人。青年时代受康梁维新变法思想影响, 抛弃仕宦旧途,追求西方新学,曾多次赴日本求学考察:在国内外组织团体,创办报刊书社, 宜传民主思想,反对君主专制。1903年8月,在上海与章士钊等创办《国民日报》,担任编 辑。1904年在芜湖与友人创办《安徽俗话报》,这是陈独秀主编的第一个报刊,深受读者欢 迎。后参加辛亥革命、参加反袁斗争。二次革命失败后,逃亡上海,后东渡日本,协助章士 钊编辑《甲寅》杂志。1915年回国。正值袁世凯为复辟帝制大造舆论,袁失败后,又有张 勋复辟,中国政治日趋腐败黑暗。受现实的教有,陈认识到批判孔教、开展思想革命的重要 性。于是,创办《新青年》,揭开了新文化运动序幕。他在《新青年》创刊号上发表了《敬
现代新闻史上一份最著名的杂志。是首先开展这一运动的最著名最有代表性的革命民主主义 刊物。它的创刊,是新文化运动开始的标志。它的创办,以民主和科学为两大旗帜,坚决反 对封建主义专制和封建礼教,它为五四运动的爆发做了思想的准备和舆论的酝酿。 《新青年》创刊,正是中国处于极端黑暗、内忧外患交困之时。政治上,袁世凯篡 夺了国家政权,辛亥革命建立起来的民主共和国名存实亡,实际上是封建军阀专政。为了复 辟帝制,袁世凯实行对外卖国、对内残酷镇压的独裁政策。思想上,封建统治阶级竭力提倡 封建道德,封建礼教,鼓吹复古主义,宣扬封建迷信,尊孔读经。封建遗老们大肆活动,主 张把“发扬国粹,维护国俗,定孔教为国教”写入宪法。在严峻的现实面前,一批激进的民 主主义知识分子认识到辛亥革命并没有在中国建立起民主政治,要实现民主共和,必须开展 一场广泛的思想启蒙运动,用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涤荡人们头脑中的封建主义观念,以唤 醒民众,深刻地“改造国民性”。这就是《新青年》创办的历史背景。 《新青年》由陈独秀创办并长期担任主编。《新青年》的巨大影响和历史功绩是与 陈独秀的名字分不开的。 陈独秀(1880-1942 年),字仲甫,安徽怀宁人。青年时代受康梁维新变法思想影响, 抛弃仕宦旧途,追求西方新学,曾多次赴日本求学考察;在国内外组织团体,创办报刊书社, 宣传民主思想,反对君主专制。1903 年 8 月,在上海与章士钊等创办《国民日报》,担任编 辑。1904 年在芜湖与友人创办《安徽俗话报》,这是陈独秀主编的第一个报刊,深受读者欢 迎。后参加辛亥革命、参加反袁斗争。二次革命失败后,逃亡上海,后东渡日本,协助章士 钊编辑《甲寅》杂志。1915 年回国。正值袁世凯为复辟帝制大造舆论,袁失败后,又有张 勋复辟,中国政治日趋腐败黑暗。受现实的教育,陈认识到批判孔教、开展思想革命的重要 性。于是,创办《新青年》,揭开了新文化运动序幕。他在《新青年》创刊号上发表了《敬
告青年》这篇具有发刊词性质的钢领性政论文章,向青年提出了6点希望:(一)自主的而 非奴隶的:(二)进步的而非保守的:(三)进取的而非退隐的:(四)世界的而非锁国的: (五)实利的而非虚文的:(六)科学的而非想象的。在这里,陈独秀首先举起了民主与科 学的两面大旗,五四时代的“德赛二先生”已包涵在这6条主张之中。这篇纲领性的文章, 预示着《新青年》将以一个反封建主义的勇猛斗士形象出现在广大民众面前。 陈独秀长期主持《新青年》编务工作,从确定刊物宗旨原则,制定办刊方针,组织 编者、作者、读者队伍,到亲自撰写大量政论、专论、杂文,无不倾注心血。《新青年》成 为宣传新思想、新观念的主要阵地,成为五四时期最重要的杂志,与陈独秀的艰辛努力密不 可分。 二、《新青年》对新文化运动的杰出贡献 《新青年》1915年9月创刊,1922年7月出版到9卷6号终刊,总共出版9卷54 号。它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15.9191811),它是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封 建主义的新文化运动的宣传奥论中心:第二阶段(1918.12-1920.8),它由民主主义刊物逐渐 向社会主义刊物过渡:第三阶段(1920.9-1922.7),成为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的社会主义刊 物和党成立后的理论刊物。 第一阶段的《新青年》高举民主与科学大旗,反对封建专制和封建礼教,发起批孔 运动和文学革命运动,是激进民主主义者倡导新文化运动的主要舆论阵地。《新青年》每月 1期,每6期为1卷。创刊之初。发行仅一千多份,影响有限。出满1卷后即暂告休刊。从 1916年9月第2卷起,主编陈独秀将“改造青年思想,辅导青年修养”的宗旨同现实社会 政治、青年思想实际结合起来,注意批评时政的方针,影响逐渐扩大。1917年初,应蔡元 培邀请,陈独秀担任北京大学文科学长,《新青年》随之迁到北京出版。李大钊、鲁迅、钱
告青年》这篇具有发刊词性质的纲领性政论文章,向青年提出了 6 点希望:(一)自主的而 非奴隶的;(二)进步的而非保守的;(三)进取的而非退隐的;(四)世界的而非锁国的; (五)实利的而非虚文的;(六)科学的而非想象的。在这里,陈独秀首先举起了民主与科 学的两面大旗,五四时代的“德赛二先生”已包涵在这 6 条主张之中。这篇纲领性的文章, 预示着《新青年》将以一个反封建主义的勇猛斗士形象出现在广大民众面前。 陈独秀长期主持《新青年》编务工作,从确定刊物宗旨原则,制定办刊方针,组织 编者、作者、读者队伍,到亲自撰写大量政论、专论、杂文,无不倾注心血。《新青年》成 为宣传新思想、新观念的主要阵地,成为五四时期最重要的杂志,与陈独秀的艰辛努力密不 可分。 二、《新青年》对新文化运动的杰出贡献 《新青年》1915 年 9 月创刊,1922 年 7 月出版到 9 卷 6 号终刊,总共出版 9 卷 54 号。它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15. 9-1918.11),它是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封 建主义的新文化运动的宣传舆论中心;第二阶段(1918.12-1920.8),它由民主主义刊物逐渐 向社会主义刊物过渡;第三阶段(1920.9-1922.7),成为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的社会主义刊 物和党成立后的理论刊物。 第一阶段的《新青年》高举民主与科学大旗,反对封建专制和封建礼教,发起批孔 运动和文学革命运动,是激进民主主义者倡导新文化运动的主要舆论阵地。《新青年》每月 1 期,每 6 期为 1 卷。创刊之初。发行仅一千多份,影响有限。出满 l 卷后即暂告休刊。从 1916 年 9 月第 2 卷起,主编陈独秀将“改造青年思想,辅导青年修养”的宗旨同现实社会 政治、青年思想实际结合起来,注意批评时政的方针,影响逐渐扩大。1917 年初,应蔡元 培邀请,陈独秀担任北京大学文科学长,《新青年》随之迁到北京出版。李大钊、鲁迅、钱
玄同、刘半农、沈尹默等一批进步教授、学者参加了编辑工作,编辑力量大大增强,销量急 增,达到一万五六千份。 《新青年》对新文化运动的杰出贡献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提倡民主,在政治上反对封建专制,要求平等自由:在思想上反对封建旧礼 教、旧道德,反对尊孔复古,要求争取人权、个性解放。《新青年》从创刊起就提出了民主 与科学两大口号,向封建礼教发起了猛烈的进攻。在第一卷创刊号里“民主”一词被称“人 权”:“自人权平等之说兴,奴求之名,非血气所能忍受。世称近世欧洲历史为‘解放历史'。 破坏君权,求政治之解放也。否认教权,求宗教之解放也。均产说兴,求经济之解放也。女 子参政运动,求女权之解放也。解放云者,脱离夫奴求之羁绊,以完其自主自由之人格之谓 也”。 《新青年》对封建主义思想观念展开了猛烈的抨击,它大张旗鼓地批判封建伦理道德, 指出封建伦理道德是君主专制制度的思想基础,尊孔必定导致复辟。同时,它大力宜扬西方 资产阶级的自由平等观念,指出封建伦理道德是与共和民主政治水火不相容的。把反对封建 专制和反对封建礼教的斗争结合起来,是《新青年》进行民主思想宜传一个重要特点。 针对当时康有为电请北洋政府拜孔尊教以及定孔教为国教的谬论,陈独秀马上在 《新青年》上发表了《驳康有为致总统总理书》、《宪法与孔教》、《再论孔教问题》等文章, 指出:“欲建设西洋式之新国家,组织西洋式之新社会,以求适今世之生存,则根本问题, 不可不首先输入西洋式社会国家之基础,所谓平等人权之新信仰,对于与此新社会新国家新 信仰不可相容之孔教,不可不有彻底之觉悟、猛勇之决心,否则下塞不流,不止不行。”这 段话反映了陈独秀崇尚西方民主自由、反对封建专制的坚决态度,也体现了初期新文化运动 的主导思想。 李大钊也积极投入了反封建思想的斗争。他在《新青年》上发表了《青春》、《新的
玄同、刘半农、沈尹默等一批进步教授、学者参加了编辑工作,编辑力量大大增强,销量急 增,达到一万五六千份。 《新青年》对新文化运动的杰出贡献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提倡民主,在政治上反对封建专制,要求平等自由;在思想上反对封建旧礼 教、旧道德,反对尊孔复古,要求争取人权、个性解放。《新青年》从创刊起就提出了民主 与科学两大口号,向封建礼教发起了猛烈的进攻。在第一卷创刊号里“民主”一词被称“人 权”:“自人权平等之说兴,奴隶之名,非血气所能忍受。世称近世欧洲历史为‘解放历史’。 破坏君权,求政治之解放也。否认教权,求宗教之解放也。均产说兴,求经济之解放也。女 子参政运动,求女权之解放也。解放云者,脱离夫奴隶之羁绊,以完其自主自由之人格之谓 也”。 《新青年》对封建主义思想观念展开了猛烈的抨击,它大张旗鼓地批判封建伦理道德, 指出封建伦理道德是君主专制制度的思想基础,尊孔必定导致复辟。同时,它大力宣扬西方 资产阶级的自由平等观念,指出封建伦理道德是与共和民主政治水火不相容的。把反对封建 专制和反对封建礼教的斗争结合起来,是《新青年》进行民主思想宣传一个重要特点。 针对当时康有为电请北洋政府拜孔尊教以及定孔教为国教的谬论,陈独秀马上在 《新青年》上发表了《驳康有为致总统总理书》、《宪法与孔教》、《再论孔教问题》等文章, 指出:“欲建设西洋式之新国家,组织西洋式之新社会,以求适今世之生存,则根本问题, 不可不首先输入西洋式社会国家之基础,所谓平等人权之新信仰,对于与此新社会新国家新 信仰不可相容之孔教,不可不有彻底之觉悟、猛勇之决心,否则下塞不流,不止不行。” 这 段话反映了陈独秀崇尚西方民主自由、反对封建专制的坚决态度,也体现了初期新文化运动 的主导思想。 李大钊也积极投入了反封建思想的斗争。他在《新青年》上发表了《青春》、《新的
旧的》、《今》等文章,反对颂古非今安于现状的人生态度,反对尊孔复古。他在《甲寅》上 发表《孔子与宪法》一文指出:孔教是数千年来的残骸枯骨,是历代帝王专制的护符,孔教 列入宪法,和民主自由的精神完全违背。 易白沙、吴虞等在《新青年》上也发表了一些批判孔教和旧礼教的文章,有较大影 响。吴虞被誉为“四川省只手打倒孔家店的老英雄”。 (二)提倡科学,反对迷信、愚昧和盲从,要求用科学法则和理性来判断一切。创刊号 上关于“科学”,它说:“科学之兴,其功不在人权说下,若舟车之有两轮焉。今且日新月异, 举凡一事之兴,一事之细,罔不诉之科学法则,以定其得失从违,其效将使人间之思想云为, 一遵理性,而迷信斩焉,而无知妄作之风息焉。国人而欲脱蒙时代,羞为浅化之民也,则急 起直追,当为科学与人权并重。士不知科学,故袭阴阳家符瑞五行之说,惑世诬民,地气风 水之谈,乞灵枯骨。农不知科学,故无择种去虫之术。工不知科学,故货弃于地,战斗生事 之所需,一一仰给于异国。商不知科学,故惟识罔取近利,未来之胜算,无容心焉。医不知 科学,既不解人身之构造,复不事药性之分析,菌毒传染,更无闻焉。” 创刊号文章形象地把民主与科学比作一辆战车的两轮,缺一不可。要求人们驾着民 主与科学这两轮战车,向封建礼教猛烈冲击。 在新思潮澎浒之际,一些复古派又企图以“鬼神之畏”来推行蒙味主义,反对科学。 上海“灵学会”出版的《灵学丛刊》宣扬“鬼神之说”,公然宣称“鬼神之说不张,国家之 命遂促”。《新青年》发表了不少介绍达尔文进化论、爱因斯坦相对论以及宣传唯物论和无神 论的文章,抨击封建迷信谬论。鲁迅主张用“科学”这一味药来诊治中国人在思想上迷信鬼 神的病。陈独秀认为一切事物的成败得失是客观规律在起作用,批判了神秘论和示教世界观。 (三)主张文学革命,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反对把文
旧的》、《今》等文章,反对颂古非今安于现状的人生态度,反对尊孔复古。他在《甲寅》上 发表《孔子与宪法》一文指出:孔教是数千年来的残骸枯骨,是历代帝王专制的护符,孔教 列入宪法,和民主自由的精神完全违背。 易白沙、吴虞等在《新青年》上也发表了一些批判孔教和旧礼教的文章,有较大影 响。吴虞被誉为“四川省只手打倒孔家店的老英雄”。 (二)提倡科学,反对迷信、愚昧和盲从,要求用科学法则和理性来判断一切。创刊号 上关于“科学”,它说:“科学之兴,其功不在人权说下,若舟车之有两轮焉。今且日新月异, 举凡一事之兴,一事之细,罔不诉之科学法则,以定其得失从违,其效将使人间之思想云为, 一遵理性,而迷信斩焉,而无知妄作之风息焉。国人而欲脱蒙时代,羞为浅化之民也,则急 起直追,当为科学与人权并重。士不知科学,故袭阴阳家符瑞五行之说,惑世诬民,地气风 水之谈,乞灵枯骨。农不知科学,故无择种去虫之术。工不知科学,故货弃于地,战斗生事 之所需,一一仰给于异国。商不知科学,故惟识罔取近利,未来之胜算,无容心焉。医不知 科学,既不解人身之构造,复不事药性之分析,菌毒传染,更无闻焉。” 创刊号文章形象地把民主与科学比作一辆战车的两轮,缺一不可。要求人们驾着民 主与科学这两轮战车,向封建礼教猛烈冲击。 在新思潮澎湃之际,一些复古派又企图以“鬼神之畏”来推行蒙昧主义,反对科学。 上海“灵学会”出版的《灵学丛刊》宣扬“鬼神之说”,公然宣称“鬼神之说不张,国家之 命遂促”。《新青年》发表了不少介绍达尔文进化论、爱因斯坦相对论以及宣传唯物论和无神 论的文章,抨击封建迷信谬论。鲁迅主张用“科学”这一味药来诊治中国人在思想上迷信鬼 神的病。陈独秀认为一切事物的成败得失是客观规律在起作用,批判了神秘论和宗教世界观。 (三)主张文学革命,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反对把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