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试题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语言表达运用题)两部分。试卷共4页, 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第Ⅰ卷(共71分) 现代文阅读(一)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共9分 ①近几年来,“寒门再难出贵子”的说法时常见诸舆论。在诸如顶级高校农 村娃比例渐少、招聘市场越发偏爱城市青年的报道中,人们似乎发现,尽管中国 人口素质、教育水平有了巨大提升,但物质条件、生活阅历方面的差距仍然是 大批“寒门青年”出人头地的障碍。情况是否如此有待验证,但“寒门再难出贵 子”的社会焦虑却现实存在。 ②谁才是今天社会中的“贵子”?“贵”并不意昧着一定要升官发财,也不 意味着必须拥有多么高的社会地位,而是代表着人生进步的可能性以及实现人生 价值的机会。富二代、官二代无疑符合传统意义上的“贵”,但如果没有一技之长, 不能凭借自身本领干事创业,所谓“贵”也不过停留在人生的浅表。相反,白手 起家的寒门青年,凭借自身努力打拼出一片天地,创造了属于自己乃至整个社会 的价值,“贵子”称谓自然当之无愧。作为哈佛大学优秀毕业生代表之一的中国寒 勹]学子何江,曾讲到自己成功的经验:“每到一个更大的地方、更大的平台,你会 发现自己不懂的东西很多,而我相对来说,好奇心比较多,我就会有压力去把它 学会,让自己不断补足短处。” ③同时,网络文化高度繁荣的今天,寒门青年逆袭的方式也更加多元。之前, 网名为“搬砖小伟”的湖北青年石神伟,凭借一系列自制的高难度健身视频,在 短视频分享平台上吸引了超过百万粉丝。这位寒门青年从留守儿童、网瘾少年 路走来,用健身不断磨炼和改变自己,传递着积极进取、拼搏向上的正能量,感 动了无数网友。今天,许多像“搬砖小伟”这样寒门出身的“网红”,借助网络实 现了自身的价值,也为社会进步传递着正能量。有人感慨,小伟的坚韧、低调和 朴素,是这个时代的奢侈品,他是真正属于今天的“寒门贵子”。可以说,传播结 构扁平化的互联网,为不少寒门青年打开了一扇改变人生的窗户,也创造了另外 种生命的可能 ④现代社会科学的研究表明,一个人的成功很大程度上与他拥有的社会信任 和社会支持力量相关。家庭出身、教育背景和工作平台确实影响着一个人的成长 路径。然而在价值多元化、传播渠道扁平化的今天,不仅“贵子”的意涵有了更 为丰富的面向,同时由网络构成的“强大朋友圈”,也时常能为寒门青年走向成功 提供强大的社会支持力量。 ⑤一篇流行于网络的演讲词《寒门贵子》中,有这样一段话:“我们大部分人 都不是出身豪门的,我们都要靠自己!所以你要相信:命运给你一个此别人低的 起点是想告诉你,让你用你的一生去奋斗出一个绝地反击的故事”。这并不是鸡汤, 而是说出了一个更为关键的问题:在今天这样一个充满无限可能的时代,寒门能 否出贵子,很大程度上并不是一个关于“命运”的话题,而是一个关于“奋斗
高一语文试题 本试卷分第 I 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语言表达运用题)两部分。试卷共 4 页, 满分 120 分,考试时间 120 分钟。 第Ⅰ卷 (共 71 分) 一、现代文阅读(一)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共 9 分。 ①近几年来,“寒门再难出贵子”的说法时常见诸舆论。在诸如顶级高校农 村娃比例渐少、招聘市场越发偏爱城市青年的报道中,人们似乎发现,尽管中国 人口素质、教育水平有了巨大提升,但物质条件、生活阅历方面的差距仍然是一 大批“寒门青年”出人头地的障碍。情况是否如此有待验证,但“寒门再难出贵 子”的社会焦虑却现实存在。 ②谁才是今天社会中的“贵子”?“贵”并不意昧着一定要升官发财,也不 意味着必须拥有多么高的社会地位,而是代表着人生进步的可能性以及实现人生 价值的机会。富二代、官二代无疑符合传统意义上的“贵”,但如果没有一技之长, 不能凭借自身本领干事创业,所谓“贵”也不过停留在人生的浅表。相反,白手 起家的寒门青年,凭借自身努力打拼出一片天地,创造了属于自己乃至整个社会 的价值,“贵子”称谓自然当之无愧。作为哈佛大学优秀毕业生代表之一的中国寒 门学子何江,曾讲到自己成功的经验:“每到一个更大的地方、更大的平台,你会 发现自己不懂的东西很多,而我相对来说,好奇心比较多,我就会有压力去把它 学会,让自己不断补足短处。” ③同时,网络文化高度繁荣的今天,寒门青年逆袭的方式也更加多元。之前, 网名为“搬砖小伟”的湖北青年石神伟,凭借一系列自制的高难度健身视频,在 短视频分享平台上吸引了超过百万粉丝。这位寒门青年从留守儿童、网瘾少年一 路走来,用健身不断磨炼和改变自己,传递着积极进取、拼搏向上的正能量,感 动了无数网友。今天,许多像“搬砖小伟”这样寒门出身的“网红”,借助网络实 现了自身的价值,也为社会进步传递着正能量。有人感慨,小伟的坚韧、低调和 朴素,是这个时代的奢侈品,他是真正属于今天的“寒门贵子”。可以说,传播结 构扁平化的互联网,为不少寒门青年打开了一扇改变人生的窗户,也创造了另外 一种生命的可能。 ④现代社会科学的研究表明,一个人的成功很大程度上与他拥有的社会信任 和社会支持力量相关。家庭出身、教育背景和工作平台确实影响着一个人的成长 路径。然而在价值多元化、传播渠道扁平化的今天,不仅“贵子”的意涵有了更 为丰富的面向,同时由网络构成的“强大朋友圈”,也时常能为寒门青年走向成功 提供强大的社会支持力量。 ⑤一篇流行于网络的演讲词《寒门贵子》中,有这样一段话:“我们大部分人 都不是出身豪门的,我们都要靠自己!所以你要相信:命运给你一个此别人低的 起点是想告诉你,让你用你的一生去奋斗出一个绝地反击的故事”。这并不是鸡汤, 而是说出了一个更为关键的问题:在今天这样一个充满无限可能的时代,寒门能 否出贵子,很大程度上并不是一个关于“命运”的话题,而是一个关于“奋斗
的故事。 1.下列对本文主旨的概括,最准确的一项是()(3分) A.寒门再难出贵子 B.寒门贵子具有新的时代意义。 C.寒门青年成功的方式多元。 D.寒门贵子,贵在“奋斗 2.下列对第②段内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社会地位不高、经济实力不强的人也可以成为今天社会中的“贵子”。 B.官二代、富二代符合传统意义上“贵子”的标准,一定是时代的“贵子”。 C.寒门青年只要通过努力,创造了属于自己乃至整个社会的价值,就是今天社会 中的“贵子”。 D.人生不断进步以及有机会实现人生价值的人,就是今天社会中的“贵子”。 3.下列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3分) A.第②段用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论证了谁才是今天社会中的“贵子”。 B.第③段用举例论证的方法,论证了寒门青年取得成功的方式多元。 C.第④段的观点是寒门青年不具备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不会取得成功 D.第⑤段引用演讲词意在告诉读者,起点低的人可以通过奋斗逆袭成为“贵子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共15分。 支倾听黑暗的蜡烛 朱成玉 临终时,祖母颤巍巍地示意我们点上一根儿蜡烛,说要和它一起熄灭。我不知 道祖母此举有何深意,只知道那个时候经常停电,而一根蜡烛的价钱是5分硬币。 祖母望着蜡烛,眉头舒展,灵光乍现,随即又仿佛一个跋涉了许久的旅人到达 了目的地,长舒一口气,卸下所有 祖母没有活过那根蜡烛,先它一步,咽了气。祖母的脸上露出久违的微笑,酒窝 像一朵莲花。她奋力伸出手去,骨瘦如柴的手,指着我们。像菩萨的手,伸到我们中 祖母去了,电却来了,电灯照亮所有人的忧伤,却再也照不亮祖母的前额 父亲吹灭了蜡烛,说:“留着这根蜡烛,等出灵的时候,点着它,给你奶奶在那边 照个亮儿。那边太黑了。” 那边是哪边?父亲又没去过,怎么就知道那边是黑的?年少的我满是疑惑,可是 看着一张张因为悲伤而严肃异常的脸,我又不敢问太多 父亲似乎看出我的疑惑,接着说:“你奶奶这一辈子苦啊,在晦暗的地方待得时 间太长了 祖父和祖母结婚几年后便当了兵,然后杳无音讯,祖母一生没有再嫁,独自 人养大父亲和叔叔。因为祖父当的是国民党兵,所以“文革”的时候祖母免不了受 了很多红卫兵的“声讨”。祖母忍受着尘世带给她的一切苦楚,正如她那苦命的村 庄,终日沉默,一言不发。 她在村庄里扎下根去,哪都不去。她说就算临死前最后一刻,也要等着祖父
的故事。 1.下列对本文主旨的概括,最准确的一项是 ( )(3 分) A.寒门再难出贵子。 B.寒门贵子具有新的时代意义。 C.寒门青年成功的方式多元。 D.寒门贵子,贵在“奋斗”。 2.下列对第②段内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3 分) A.社会地位不高、经济实力不强的人也可以成为今天社会中的“贵子”。 B.官二代、富二代符合传统意义上“贵子”的标准,一定是时代的“贵子”。 C.寒门青年只要通过努力,创造了属于自己乃至整个社会的价值,就是今天社会 中的“贵子”。 D.人生不断进步以及有机会实现人生价值的人,就是今天社会中的“贵子”。 3.下列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 ( )(3 分) A.第②段用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论证了谁才是今天社会中的“贵子”。 B.第③段用举例论证的方法,论证了寒门青年取得成功的方式多元。 C.第④段的观点是寒门青年不具备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不会取得成功。 D.第⑤段引用演讲词意在告诉读者,起点低的人可以通过奋斗逆袭成为“贵子”。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共 15 分。 一支倾听黑暗的蜡烛 朱成玉 临终时,祖母颤巍巍地示意我们点上一根儿蜡烛,说要和它一起熄灭。我不知 道祖母此举有何深意,只知道那个时候经常停电,而一根蜡烛的价钱是 5 分硬币。 祖母望着蜡烛,眉头舒展,灵光乍现,随即又仿佛一个跋涉了许久的旅人到达 了目的地,长舒一口气,卸下所有。 祖母没有活过那根蜡烛,先它一步,咽了气。祖母的脸上露出久违的微笑,酒窝 像一朵莲花。她奋力伸出手去,骨瘦如柴的手,指着我们。像菩萨的手,伸到我们中 间。 祖母去了,电却来了,电灯照亮所有人的忧伤,却再也照不亮祖母的前额。 父亲吹灭了蜡烛,说:“留着这根蜡烛,等出灵的时候,点着它,给你奶奶在那边 照个亮儿。那边太黑了。” 那边是哪边?父亲又没去过,怎么就知道那边是黑的?年少的我满是疑惑,可是 看着一张张因为悲伤而严肃异常的脸,我又不敢问太多。 父亲似乎看出我的疑惑,接着说:“你奶奶这一辈子苦啊,在晦暗的地方待得时 间太长了。” 祖父和祖母结婚几年后便当了兵,然后杳无音讯,祖母一生没有再嫁,独自一 人养大父亲和叔叔。因为祖父当的是国民党兵,所以“文革”的时候祖母免不了受 了很多红卫兵的“声讨”。祖母忍受着尘世带给她的一切苦楚,正如她那苦命的村 庄,终日沉默,一言不发。 她在村庄里扎下根去,哪都不去。 她说就算临死前最后一刻,也要等着祖父
她就那么执拗地信着,祖父还活着。 那段日子,祖母常常去当铺。从最开始的手镯,到后来的银饰,甚至她最割舍不 下的香炉,银制的烟袋锅,都一一典当出去,只是为了让她的孩子们不挨饿。为了孩 子,她把自己的家当典当得干干净净,只剩一副嶙峋的瘦骨。 老了,本想着该享享清福,却不想又得了重疾。 祖母卧床不起,躺在床上,谁都可以推开她的门进去,看她躺在床上的狼狈样 “离远点,我身上臭!”她老人家总是这样对我们说 祖母是个极其干净的人,大家闺秀,年轻时候有洁癖,她的床,别人坐过之后 她都要重新洗一遍。可是她老了,病了。她所有的器官都坏了,功能丧失,不得不由 家人为她擦洗身体。每当这时候,她会像疯子一样发火,有时候会像小孩一样哭。 生的尊严和坚守,噼里啪啦全毁了。 最难熬的是夜晚。一切都停了下来,唯独疼痛,还在漫无边际地爬 祖母在黑暗中,忍着疼痛,她的手紧紧攥着,她的嘴紧紧咬着被子,她不喊叫, 她心疼她的儿孙,不想让自己的喊叫惊醒了我们 祖母在黑暗中,被疼痛戳醒,就那么睁着眼睛,我想,她的脑海中定是一遍一遍 地播放着往日时光,这岁月的皮影戏,终于要演到最后一幕。 令我们意想不到的是,祖母在黑暗里对抗疼痛的方式,竟然是给我们一颗颗地 嗑着瓜子,早上醒来,她的枕头边儿上堆满了很大的一堆瓜子瓤。只有早晨这会儿, 她才能睡一会儿,我们轻手轻脚,从她的枕头边搬走一座山,尽量不弄出一点儿声 响来。 想起父亲说的话,祖母更多的时光都是在黑暗里,而她并没有因此消沉,照样 带领我们把日子过得柳暗花明,风生水起。说白了,祖母是一个可以驾驭苦难的人, 这苦难的烈马,一旦驯服,可以驮一个人奔往幸福 在黑暗里又怎样?那就去做一支倾听黑暗的蜡烛。 这是祖母的哲学。 祖母大限将至,在那幽深的黑夜里,尚且咬牙活着,我们还有什么理由挥霍生 命? 终于知道祖母为何在临终前执意要点上一根蜡烛,她是需要这根蜡烛为她送 行。她不想,临死前的最后一刻,都是黑暗的啊! 现在想想,祖母临终的眼里,一定是看到了祖父,嘴边才绽开了一朵莲花 想起祖母的这个夜里,我把灯关上,点燃一支蜡烛。倾听黑暗的蜡烛,时而被风 吹熄,时而被风吹亮。 夜里的云朵在窗玻璃上颤抖着,想借点光亮取暖,捎带着擦亮了属于思念的天 忽明忽暗的蜡烛,是奄奄一息的祖母,为了祖父和她的孩子们,咯尽了最后一 滴血 4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我”父亲因担心“那边太黑”而要等出灵的时候再点着蜡烛,以便为“我”奶 奶照个亮儿,这说明父亲是一个迷信、愚昧的人 B.祖母“望着蜡烛,眉头舒展”的情节与葛朗台临死前抢夺十字架的情节,可谓异 曲同工,都反映了主人公心为物役、难舍俗世的性格
她就那么执拗地信着,祖父还活着。 那段日子,祖母常常去当铺。从最开始的手镯,到后来的银饰,甚至她最割舍不 下的香炉,银制的烟袋锅,都一一典当出去,只是为了让她的孩子们不挨饿。为了孩 子,她把自己的家当典当得干干净净,只剩一副嶙峋的瘦骨。 老了,本想着该享享清福,却不想又得了重疾。 祖母卧床不起,躺在床上,谁都可以推开她的门进去,看她躺在床上的狼狈样 子。 “离远点,我身上臭!”她老人家总是这样对我们说。 祖母是个极其干净的人,大家闺秀,年轻时候有洁癖,她的床,别人坐过之后, 她都要重新洗一遍。可是她老了,病了。她所有的器官都坏了,功能丧失,不得不由 家人为她擦洗身体。每当这时候,她会像疯子一样发火,有时候会像小孩一样哭。 一生的尊严和坚守,噼里啪啦全毁了。 最难熬的是夜晚。一切都停了下来,唯独疼痛,还在漫无边际地爬。 祖母在黑暗中,忍着疼痛,她的手紧紧攥着,她的嘴紧紧咬着被子,她不喊叫, 她心疼她的儿孙,不想让自己的喊叫惊醒了我们。 祖母在黑暗中,被疼痛戳醒,就那么睁着眼睛,我想,她的脑海中定是一遍一遍 地播放着往日时光,这岁月的皮影戏,终于要演到最后一幕。 令我们意想不到的是,祖母在黑暗里对抗疼痛的方式,竟然是给我们一颗颗地 嗑着瓜子,早上醒来,她的枕头边儿上堆满了很大的一堆瓜子瓤。只有早晨这会儿, 她才能睡一会儿,我们轻手轻脚,从她的枕头边搬走一座山,尽量不弄出一点儿声 响来。 想起父亲说的话,祖母更多的时光都是在黑暗里,而她并没有因此消沉,照样 带领我们把日子过得柳暗花明,风生水起。说白了,祖母是一个可以驾驭苦难的人, 这苦难的烈马,一旦驯服,可以驮一个人奔往幸福。 在黑暗里又怎样?那就去做一支倾听黑暗的蜡烛。 这是祖母的哲学。 祖母大限将至,在那幽深的黑夜里,尚且咬牙活着,我们还有什么理由挥霍生 命? 终于知道祖母为何在临终前执意要点上一根蜡烛,她是需要这根蜡烛为她送 行。她不想,临死前的最后一刻,都是黑暗的啊! 现在想想,祖母临终的眼里,一定是看到了祖父,嘴边才绽开了一朵莲花。 想起祖母的这个夜里,我把灯关上,点燃一支蜡烛。倾听黑暗的蜡烛,时而被风 吹熄,时而被风吹亮。 夜里的云朵在窗玻璃上颤抖着,想借点光亮取暖,捎带着擦亮了属于思念的天 空。 忽明忽暗的蜡烛,是奄奄一息的祖母,为了祖父和她的孩子们,咯尽了最后一 滴血。 4.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A.“我”父亲因担心“那边太黑”而要等出灵的时候再点着蜡烛,以便为“我”奶 奶照个亮儿,这说明父亲是一个迷信、愚昧的人。 B.祖母“望着蜡烛,眉头舒展”的情节与葛朗台临死前抢夺十字架的情节,可谓异 曲同工,都反映了主人公心为物役、难舍俗世的性格
C.本文从祖母逝世起笔,正文运用了大量的插叙,回忆祖母一生的艰辛,结尾回扣 祖母逝世。全文既有整体勾勒,又有细节刻画,做到了首尾呼应,韵味丰富。 D.“这苦难的烈马,一旦驯服,可以驮一个人奔往幸福。”文章运用了拟人的手法, 将“苦难”拟人化,形象地说明苦难一旦被战胜,就可以带给你幸福的道理 5.小说在刻画祖母这个形象时,突出了她的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6分) 6.小说以“一支倾听黑暗的蜡烛”为题,有什么妙处?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共29分 嵇绍,字延祖,魏中散大夫康之子也。十岁而孤,事母孝谨。以父得罪,靖 居私门。山涛领选,启武帝曰:“《康诰》有言‘父子罪不相及。’嵇绍贤侔郤缺, 宜加旌命,请为秘书郎。”帝谓涛曰:“如卿所言,乃堪为丞,何但郎也。”乃发诏 征之,起家为秘书丞。绍入洛,累迁汝阴太守。尚书左仆射裴頠亦深器之,每曰: “使延祖为吏部尚书,可使天下无复遗才矣。”沛国戴睎少有才智,时人许以远致, 绍以为必不成器。晞后为司州主簿,以无行被斥,州党称绍有知人之明。 元康初,为给事黄门侍郎。时侍中贾谧以外戚之宠,年少居位,潘岳、杜斌 等皆附托焉。谧求交于绍,绍拒而不答。及谧诛,绍时在省,以不阿比凶族,封 弋阳子,迁散骑常侍。太尉、广陵公陈准薨,太常奏谥,绍驳曰:“谥号所以垂 不朽,大行受大名,细行受细名。自顷礼宫协情,谥不依本。准谥为过。且谥曰 缪。”事下太常。时虽不从,朝庭惮焉。 齐王冏既辅政,大兴第舍,骄奢滋甚,绍以书谏曰:“夏禹以卑室称美,唐虞 以茅茨显德,宜省起造之烦,深思谦损之理。”虽谦顺以报之而尞不能用绍裳诣 資事遇圓宴会趸蕙艾等共论时政。艾言于冏曰:“嵇侍中善千丝竹,公可令操之。” 左右进琴,绍推不受。冏曰:“今日为欢,卿何吝此邪?”绍对曰:“公匡复社稷, 当轨物作则,垂之于后。绍虽虚鄙,忝备常伯,腰绂冠冕,鸣玉殿省,岂可操执 丝竹,以为伶人之事!若释公服从私宴,所不敢辞也。”冏大惭。艾等不自得而退。 寻而朝廷复有北征之役,征绍。绍以天子蒙尘,承诏驰诣行在所。值王师败 绩于荡阴,百官及侍卫莫不溃散,唯绍俨然端冕,以身捍卫,交兵御辇,飞箭雨 集,绍遂被害于帝侧,血溅御服,天子深哀叹之。及事定,左右欲浣衣,帝曰:“此 嵇侍中血,勿去。” (节选自《晋书·嵇绍传》) 7.下列对文中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冏虽谦/顺以报之/而卒不能用/绍尝诣冏谘事/遇冏宴会召董艾等/共论时政 B.冏虽谦顺以报之/而卒不能用绍/尝诣冏谘事/遇冏宴会/召董艾等共论时政 冏虽谦/顺以报之/而卒不能用绍/尝诣冏谘事/遇冏宴会召董艾等/共论时政 D.冏虽谦顺以报之/而卒不能用/绍尝诣冏谘事/遇冏宴会/召董艾等共论时政 8.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竹林七贤之一的嵇康以善弹《广陵散》著称。此曲是古代一首大型琴曲,也是
C.本文从祖母逝世起笔,正文运用了大量的插叙,回忆祖母一生的艰辛,结尾回扣 祖母逝世。全文既有整体勾勒,又有细节刻画,做到了首尾呼应,韵味丰富。 D..“这苦难的烈马,一旦驯服,可以驮一个人奔往幸福。”文章运用了拟人的手法, 将“苦难”拟人化,形象地说明苦难一旦被战胜,就可以带给你幸福的道理。 5.小说在刻画祖母这个形象时,突出了她的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6 分) 6.小说以“一支倾听黑暗的蜡烛”为题,有什么妙处?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 分)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共 29 分。 嵇绍,字延祖,魏中散大夫康之子也。十岁而孤,事母孝谨。以父得罪,靖 居私门。山涛领选,启武帝曰:“《康诰》有言‘父子罪不相及。’嵇绍贤侔郤缺, 宜加旌命,请为秘书郎。”帝谓涛曰:“如卿所言,乃堪为丞,何但郎也。”乃发诏 征之,起家为秘书丞。绍入洛,累迁汝阴太守。尚书左仆射裴頠亦深器之,每曰: “使延祖为吏部尚书,可使天下无复遗才矣。”沛国戴晞少有才智,时人许以远致, 绍以为必不成器。晞后为司州主簿,以无行被斥,州党称绍有知人之明。 元康初,为给事黄门侍郎。时侍中贾谧以外戚之宠,年少居位,潘岳、杜斌 等皆附托焉。谧求交于绍,绍拒而不答。及谧诛,绍时在省,以不阿比凶族,封 弋阳子,迁散骑常侍。太尉、广陵公陈准薨,太常奏谥,绍驳曰:“谥号所以垂之 不朽,大行受大名,细行受细名。自顷礼宫协情,谥不依本。准谥为过。且谥曰 缪。”事下太常。时虽不从,朝庭惮焉。 齐王冏既辅政,大兴第舍,骄奢滋甚,绍以书谏曰:“夏禹以卑室称美,唐虞 以茅茨显德,宜省起造之烦,深思谦损之理。”冏虽谦顺以报之而卒不能用绍尝诣 冏谘事遇冏宴会召董艾等共论时政。艾言于冏曰:“嵇侍中善千丝竹,公可令操之。” 左右进琴,绍推不受。冏曰:“今日为欢,卿何吝此邪?”绍对曰:“公匡复社稷, 当轨物作则,垂之于后。绍虽虚鄙,忝备常伯,腰绂冠冕,鸣玉殿省,岂可操执 丝竹,以为伶人之事!若释公服从私宴,所不敢辞也。”冏大惭。艾等不自得而退。 寻而朝廷复有北征之役,征绍。绍以天子蒙尘,承诏驰诣行在所。值王师败 绩于荡阴,百官及侍卫莫不溃散,唯绍俨然端冕,以身捍卫,交兵御辇,飞箭雨 集,绍遂被害于帝侧,血溅御服,天子深哀叹之。及事定,左右欲浣衣,帝曰:“此 嵇侍中血,勿去。” (节选自《晋书•嵇绍传》) 7.下列对文中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冏虽谦/顺以报之/而卒不能用/绍尝诣冏谘事/遇冏宴会召董艾等/共论时政 B.冏虽谦顺以报之/而卒不能用绍/尝诣冏谘事/遇冏宴会/召董艾等共论时政 C.冏虽谦/顺以报之/而卒不能用绍/尝诣冏谘事/遇冏宴会召董艾等/共论时政 D.冏虽谦顺以报之/而卒不能用/绍尝诣冏谘事/遇冏宴会/召董艾等共论时政 8.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竹林七贤之一的嵇康以善弹《广陵散》著称。此曲是古代一首大型琴曲,也是
我国著名十大名曲之一。 B.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嵇绍十岁而孤, 是说他十岁时就没了母亲。 C.谥号可分为官谥和私谥,也可分为上谥和下谥。上谥即表扬类,如“文”等。 下谥,即批评类,如“炀”“灵”“幽”等 D.古代等级制度森严,不同人死有不同的称谓,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 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尚书左仆射裴頠器重嵇绍,认为他知人善用。嵇绍不认可被大家交口称赞将大 有作为的戴晞,事实证明了嵇绍的知人之明 B.嵇绍刚正不阿。侍中贾谧以外戚而受宠信,居于高位,众人趋附。贾谧想与嵇 绍交往,嵇绍拒而不答。在贾谧死后,嵇绍因不亲附奸臣而升迁。 C.嵇绍忠诚报国。朝廷北征时大败于荡阴,百官及侍卫全都溃散,只有嵇绍奋命 捍卫,最终被害于皇帝之侧。 D.嵇绍敢于直言劝谏。齐王主政时大兴土木,他当面直言劝谏;在齐王的宴会上, 他再次直言劝谏,拒绝为齐王操琴取乐。 10.把文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谥号所以垂之不朽,大行受大名,细行受细名。(5分) (2)公匡复社稷,当轨物作则,垂之于后。(5分) 3)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5分) (4)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5分) 三、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共9分 送路六侍御入朝① 杜甫 童稚情亲四十年,中间消息两茫然 更为后会知何地?忽漫相逢是别筵! 不分②桃花红似锦,生憎柳絮白于棉。 剑南春色还无赖,触忤愁人到酒边。 【注】①此诗作于杜甫避乱流寓四川梓州时,此时安史之乱告一段落。路六侍御 是杜甫儿时旧友。两人重见,杜甫已51岁。②不分:犹言不满,嫌恶的意思。“分”, 作“忿 1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首句不仅点明分别的时间之长,更表明两人源于童年时代的友情之深。 B.该诗前四句由过去到现在,再由现在想到未来,体现了时间的层次性 C.诗人之所以嫌恶桃花和柳絮,是因为它们分别比云锦鲜艳,比棉花白净 D.作者气恼剑南春色的“无赖”,因为它加重了诗人在别筵上的离愁别感
我国著名十大名曲之一。 B.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嵇绍十岁而孤, 是说他十岁时就没了母亲。 C.谥号可分为官谥和私谥,也可分为上谥和下谥。上谥即表扬类,如“文”等。 下谥,即批评类,如“炀”“灵”“幽”等。 D.古代等级制度森严,不同人死有不同的称谓,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 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尚书左仆射裴頠器重嵇绍,认为他知人善用。嵇绍不认可被大家交口称赞将大 有作为的戴晞,事实证明了嵇绍的知人之明。 B.嵇绍刚正不阿。侍中贾谧以外戚而受宠信,居于高位,众人趋附。贾谧想与嵇 绍交往,嵇绍拒而不答。在贾谧死后,嵇绍因不亲附奸臣而升迁。 C.嵇绍忠诚报国。朝廷北征时大败于荡阴,百官及侍卫全都溃散,只有嵇绍奋命 捍卫,最终被害于皇帝之侧。 D.嵇绍敢于直言劝谏。齐王主政时大兴土木,他当面直言劝谏;在齐王的宴会上, 他再次直言劝谏,拒绝为齐王操琴取乐。 10.把文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谥号所以垂之不朽,大行受大名,细行受细名。(5 分) (2)公匡复社稷,当轨物作则,垂之于后。(5 分) (3)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5 分) (4)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5 分) 三、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共 9 分。 送路六侍御入朝① 杜甫 童稚情亲四十年,中间消息两茫然。 更为后会知何地?忽漫相逢是别筵! 不分②桃花红似锦,生憎柳絮白于棉。 剑南春色还无赖,触忤愁人到酒边。 【注】①此诗作于杜甫避乱流寓四川梓州时,此时安史之乱告一段落。路六侍御 是杜甫儿时旧友。两人重见,杜甫已 51 岁。②不分:犹言不满,嫌恶的意思。“分”, 一作“忿”。 1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A.首句不仅点明分别的时间之长,更表明两人源于童年时代的友情之深。 B.该诗前四句由过去到现在,再由现在想到未来,体现了时间的层次性。 C.诗人之所以嫌恶桃花和柳絮,是因为它们分别比云锦鲜艳,比棉花白净。 D.作者气恼剑南春色的“无赖”,因为它加重了诗人在别筵上的离愁别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