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舒兰市实验中学2013届高三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论语》可以作为一本文学书看,里面有故事,有对话,有文章,用种种形式表 达思想。在以简、帛作书的时代里,书面语言不能不简短;这书又是传闻记录 往往残缺不全;又是传授门人弟子的内部读物,许多口头讲授的话都省略了;因 此,书中意义常不明白。自从汉代以来,孔门弟子所传手册《鲁论》《齐论》等 编订成一书,最后又经政府颁布,成为识了字就要读的经书之一。一直到本世纪 初废除八股科举,不用这书作考试题目来源以后的三四十年,《论语》仍旧是读 书人最熟悉的。这样一部圣人之书是高高在上的经典,和不识字的多数老百姓的 民俗心态应该是离得远了吧?事实并不是这样。不但书中有两千多年前的民俗 而且它成为家喻户晓的书,一直进入笑话、谜语,“雅俗共赏”了。教孩子读《论 语》是从前私塾的普遍任务。因为书中充满了“子曰”,教书先生便被戏称为开 “子曰铺”的。书中坚持的“三年之丧”守孝,成为历时两千多年的丧葬礼俗 书中有些话如“不亦乐乎”“四海之内皆兄弟也”“欲罢不能”“割鸡焉用牛 刀”等等,被引用于庄重的或不庄重的上下文里,所以许多不识字的也知道孔圣 人的话而且心态相通。 《论语》中称呼人,除用官名和谥号以外,单称“子”的都被认为是指孔子。称 “子”加姓的除孔子外,有曾子,即曾参,有子,也称有若,两处提冉子,别处 仍称冉有。此外,门人都称其“字”(号),如子路、子贡、子夏、子张及颜渊 等。对有些人直呼其名而不加称呼,那是不受重视甚至受轻视的。这些不同称呼 区别亲疏、尊卑、贵贱,正符合中国从上到下历来的习惯:不同称号表示不同关 系,对方的不同地位,错不得。 孔子、有子、曾子依据人的社会地位,把妇女和小人排除在外,构成一个关系 网,排成一个符号系统。对每一个符号的要求算是那个符号的意义。符合要求就 可以戴符号,否则不算,这就是“正名”。这系统中的层次是由低而高,由小而 大,由家而国而天下。每层各单位都有尊卑上下,在上者高于其他任何个人。天 子等于天下,君等于国,父等于家。同姓的家合成族。家族是一体,荣则俱荣 灭则同灭。全族是一个人,一个人是全族,这不是孔子发明的。秦对商鞅,楚国 对伍子胥的父亲,都是灭族。以后还扩充到灭三族,灭九族,以致明朝永乐皇帝 朱棣灭方孝孺的十族。最少的是灭满门,全家抄斩。上有罪,责在下。父有罪, 打儿子。这是中国历代的民俗,不是谁创造的。理论解说是孔门的:全体大于局 部,大小系统中的尊、主等于全体。上下必须分清。任何个人都要排入森严的上 下尊卑秩序。这个上下尊卑的系统结构为的是防止犯上作乱。下服从上就是不乱, 不乱就是治,是太平。这个结构的符号系统就是“道”。“天下变道亦不变”, 指示了以后两千多年的民俗心 (摘编自金克木《轨内·轨外》) 1.下列关于《论语》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吉林省舒兰市实验中学 2013 届高三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论语》可以作为一本文学书看,里面有故事,有对话,有文章,用种种形式表 达思想。在以简、帛作书的时代里,书面语言不能不简短;这书又是传闻记录, 往往残缺不全;又是传授门人弟子的内部读物,许多口头讲授的话都省略了;因 此,书中意义常不明白。自从汉代以来,孔门弟子所传手册《鲁论》《齐论》等 编订成一书,最后又经政府颁布,成为识了字就要读的经书之一。一直到本世纪 初废除八股科举,不用这书作考试题目来源以后的三四十年,《论语》仍旧是读 书人最熟悉的。这样一部圣人之书是高高在上的经典,和不识字的多数老百姓的 民俗心态应该是离得远了吧?事实并不是这样。不但书中有两千多年前的民俗, 而且它成为家喻户晓的书,一直进入笑话、谜语,“雅俗共赏”了。教孩子读《论 语》是从前私塾的普遍任务。因为书中充满了“子曰”,教书先生便被戏称为开 “子曰铺”的。书中坚持的“三年之丧”守孝,成为历时两千多年的丧葬礼俗。 书中有些话如“不亦乐乎”“四海之内皆兄弟也”“欲罢不能”“割鸡焉用牛 刀”等等,被引用于庄重的或不庄重的上下文里,所以许多不识字的也知道孔圣 人的话而且心态相通。 《论语》中称呼人,除用官名和谥号以外,单称“子”的都被认为是指孔子。称 “子”加姓的除孔子外,有曾子,即曾参,有子,也称有若,两处提冉子,别处 仍称冉有。此外,门人都称其“字”(号),如子路、子贡、子夏、子张及颜渊 等。对有些人直呼其名而不加称呼,那是不受重视甚至受轻视的。这些不同称呼 区别亲疏、尊卑、贵贱,正符合中国从上到下历来的习惯:不同称号表示不同关 系,对方的不同地位,错不得。 孔子、有子、曾子依据人的社会地位,把妇女和小人排除在外,构成一个关系 网,排成一个符号系统。对每一个符号的要求算是那个符号的意义。符合要求就 可以戴符号,否则不算,这就是“正名”。这系统中的层次是由低而高,由小而 大,由家而国而天下。每层各单位都有尊卑上下,在上者高于其他任何个人。天 子等于天下,君等于国,父等于家。同姓的家合成族。家族是一体,荣则俱荣, 灭则同灭。全族是一个人,一个人是全族,这不是孔子发明的。秦对商鞅,楚国 对伍子胥的父亲,都是灭族。以后还扩充到灭三族,灭九族,以致明朝永乐皇帝 朱棣灭方孝孺的十族。最少的是灭满门,全家抄斩。上有罪,责在下。父有罪, 打儿子。这是中国历代的民俗,不是谁创造的。理论解说是孔门的:全体大于局 部,大小系统中的尊、主等于全体。上下必须分清。任何个人都要排入森严的上 下尊卑秩序。这个上下尊卑的系统结构为的是防止犯上作乱。下服从上就是不乱, 不乱就是治,是太平。这个结构的符号系统就是“道”。“天下变道亦不变”, 指示了以后两千多年的民俗心 态。 (摘编自金克木《轨内·轨外》) 1.下列关于《论语》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论语》是传闻记录,里面有故事、有文章,形式多样;但因为受简和帛的 限制,加之口头语的省略,意义常不太明白。 B.汉代将《论语》作为经书,有了科举考试后,它一直充当考试题目的来源, 故而只有读书人最熟悉它、认可它 C.《论语》的有些内容被编入笑话、谜语,有些内容被引用于庄重或不庄重的 文字中,它提倡的“守孝”也成为礼俗。 D.《论语》中对人的不同称呼是有着区别亲疏、尊卑、贵贱作用的,它也正好 符合中国民众历来的习惯心理。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论语》是高高在上的经典,但并没有远离普通老百姓的民俗心态,许多不 识字的百姓也知道一些孔圣人的话 B.孔子等人依据人的社会地位,把人们排成一个符号系统,对每一个符号都有 相应的要求;“正名”就是要求每个符号都符合要求。 C.在孔子等人结构的关系网中,家族荣则俱荣,灭则同灭,如果一人犯罪,可 以灭三族、灭九族乃至灭十族 D.任何个人都要排入森严的上下尊卑系统结构,下不犯上,就是治,就是天下 太平,这就可以称之为“道”。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汉代以后,《鲁论》《齐论》编订成书,又经政府颁布,成为经书之一,可 见《论语》原是孔门弟子的内部读物,起初并未定名。 B.教孩子读《论语》是私塾的普遍任务,教书先生被戏称为开“子曰铺”的 看来《论语》确实有雅俗共赏的一面 C.《论语》中单称“子”的被认为是指孔子,称“子”加姓的还有曾子、有子 等,由此可知,被称“子”是受重视和受尊敬的体现。 D.由于符号系统中的层次是由低而高,由小而大,由家而国而天下的,所以上 有罪,责在下,上尊而下卑。 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张中彦,字才甫,中孚弟。少以父任仕宋,为泾原副将,知德顺军事。睿宗经略 陕西,中彦降,除招抚使。授彰武军承宣使,为本路兵马钤辖,迁都总管 宋将关师古围巩州,与秦凤李彦琦会兵攻之。王师下饶风关,得金、洋诸州,以 中彦领兴元尹,抚辑新附。师还,代彦琦为秦凤经略使。秦州当要冲而城不可守, 中彦徙治北山,因险为垒,今秦州是也。筑腊家诸城,以扼蜀道。帅秦凡十年 改泾原路经略使,知平凉府。 朝廷以河南、陕西赐宋,中孚以官守随例当留关中。熙河经略使慕洧谋入夏,将 窥关、陕,中彦与怀庆赵彬会两路兵讨之,洧败入于夏。中彦与兄中孚俱至临安, 被留,以为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清远军承宣使,提举佑神观,靖海军节度使
A.《论语》是传闻记录,里面有故事、有文章,形式多样;但因为受简和帛的 限制,加之口头语的省略,意义常不太明白。 B.汉代将《论语》作为经书,有了科举考试后,它一直充当考试题目的来源, 故而只有读书人最熟悉它、认可它。 C.《论语》的有些内容被编入笑话、谜语,有些内容被引用于庄重或不庄重的 文字中,它提倡的 “守孝”也成为礼俗。 D.《论语》中对人的不同称呼是有着区别亲疏、尊卑、贵贱作用的,它也正好 符合中国民众历来的习惯心理。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论语》是高高在上的经典,但并没有远离普通老百姓的民俗心态,许多不 识字的百姓也知道一些孔圣人的话。 B.孔子等人依据人的社会地位,把人们排成一个符号系统,对每一个符号都有 相应的要求;“正名”就是要求每个符号都符合要求。 C.在孔子等人结构的关系网中,家族荣则俱荣,灭则同灭,如果一人犯罪,可 以灭三族、灭九族乃至灭十族。 D.任何个人都要排入森严的上下尊卑系统结构,下不犯上,就是治,就是天下 太平,这就可以称之为“道”。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汉代以后,《鲁论》《齐论》编订成书,又经政府颁布,成为经书之一,可 见《论语》原是孔门弟子的内部读物,起初并未定名。 B.教孩子读《论语》是私塾的普遍任务,教书先生被戏称为开“子曰铺”的, 看来《论语》确实有雅俗共赏的一面。 C.《论语》中单称“子”的被认为是指孔子,称“子”加姓的还有曾子、有子 等,由此可知,被称“子”是受重视和受尊敬的体现。 D.由于符号系统中的层次是由低而高,由小而大,由家而国而天下的,所以上 有罪,责在下,上尊而下卑。 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张中彦,字才甫,中孚弟。少以父任仕宋,为泾原副将,知德顺军事。睿宗经略 陕西,中彦降,除招抚使。授彰武军承宣使,为本路兵马钤辖,迁都总管。 宋将关师古围巩州,与秦凤李彦琦会兵攻之。王师下饶风关,得金、洋诸州,以 中彦领兴元尹,抚辑新附。师还,代彦琦为秦凤经略使。秦州当要冲而城不可守, 中彦徙治北山,因险为垒,今秦州是也。筑腊家诸城,以扼蜀道。帅秦凡十年, 改泾原路经略使,知平凉府。 朝廷以河南、陕西赐宋,中孚以官守随例当留关中。熙河经略使慕洧谋入夏,将 窥关、陕,中彦与怀庆赵彬会两路兵讨之,洧败入于夏。中彦与兄中孚俱至临安, 被留,以为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清远军承宣使,提举佑神观,靖海军节度使
皇统初,恢复河南,诏征中彦兄弟北归,为静难军节度使,历彰化军、凤翔尹, 改尹庆阳,兼庆原路兵马都总管、宁州刺史。宗室宗渊殴死僚佐梁郁。郁远人, 家贫无能赴告者。中彦力为正其罪,竟置于法。改彰德军节度使,均赋调法,奸 豪无所蔽匿,人服其明。 逾年,除南京留守。时淮楚用兵,土民与戍兵杂居,讼牒纷纭,所司皆依违不决 中彦得戍兵为盗者,悉论如法,帅府怒其专决,劾奏之,朝廷置而不问。秩满, 转真定尹兼河北西路兵马都总管。未几,致仕,西归京兆。明年,起为临洮尹兼 熙秦路兵马都总管。巩州刘海构乱,既败,籍民之从乱者数千人,中彦惟论为首 者 西羌吹折、密臧、陇逋、庞拜四族恃险不服,使侍御史沙醇之就中彦论方略,中 彦曰:“此羌服叛不常,若非中彦自行,势必不可。”即至积石达南寺,酋长四 人来,与之约降,事遂定,赏而遣之。还奏,上大悦,遣张汝玉驰驿劳之,赐以 球文金带,用郊恩加仪同三司。以疾卒官,年七十五。百姓哀号辍市,立像祀 之。(节选自《金史》)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中彦领兴元尹 领:兼任 B.秦州当要冲而城不可 当:阻挡 C.中彦力为正其罪,竟置于法竟:最终D.所司皆依违不 决 决:判决 5、下列各组句子中均能表现张中彦公正严明的一组是() ①筑腊家诸城,以扼蜀道 ②中彦力为正其罪,竟置于 法 ③均赋调法,奸豪无所蔽匿 ④讼牒纷纭,所司皆依违不决 ⑤中彦得戍兵为盗者,悉论如法 ⑥与之约降,事遂定,赏而遣之 A.①③④ B.②③⑤ C.②④⑥ D.①⑤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中彦最初在宋朝为官,但是后来投降了金朝并被委以重任,同驻守在秦凤 的李彦琦联合进攻宋军,并攻陷了金、洋等多个州郡 张中彦在任秦凤经略使的时候展示出了其杰出的军事才能,他能够准确根 据地势的有利形势修筑城堡,使自己在防守中有险可据 C.在金朝将河南、陕西归还给宋朝之后,张中彦和兄长一起归附宋朝并在宋朝 任职,直到后来金兵恢复河南,张中彦兄弟被迫又回到金朝
皇统初,恢复河南,诏征中彦兄弟北归,为静难军节度使,历彰化军、凤翔尹, 改尹庆阳,兼庆原路兵马都总管、宁州刺史。宗室宗渊殴死僚佐梁郁。郁远人, 家贫无能赴告者。中彦力为正其罪,竟置于法。改彰德军节度使,均赋调法,奸 豪无所蔽匿,人服其明。 逾年,除南京留守。时淮楚用兵,土民与戍兵杂居,讼牒纷纭,所司皆依违不决。 中彦得戍兵为盗者,悉论如法,帅府怒其专决,劾奏之,朝廷置而不问。秩满, 转真定尹兼河北西路兵马都总管。未几,致仕,西归京兆。明年,起为临洮尹兼 熙秦路兵马都总管。巩州刘海构乱,既败,籍民之从乱者数千人,中彦惟论为首 者戮之。 西羌吹折、密臧、陇逋、庞拜四族恃险不服,使侍御史沙醇之就中彦论方略,中 彦曰:“此羌服叛不常,若非中彦自行,势必不可。”即至积石达南寺,酋长四 人来,与之约降,事遂定,赏而遣之。还奏,上大悦,遣张汝玉驰驿劳之,赐以 球文金带,用郊恩加仪同三司。以疾卒官,年七十五。百姓哀号辍市,立像祀 之。 (节选自《金史》)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中彦领兴元尹 领:兼任 B.秦州当要冲而城不可 守 当:阻挡 C.中彦力为正其罪,竟置于法 竟:最终 D.所司皆依违不 决 决:判决 5、下列各组句子中均能表现张中彦公正严明的一组是( ) ①筑腊家诸城,以扼蜀道 ②中彦力为正其罪,竟置于 法 ③均赋调法,奸豪无所蔽匿 ④讼牒纷纭,所司皆依违不决 ⑤中彦得戍兵为盗者,悉论如法 ⑥与之约降,事遂定,赏而遣之 A.①③④ B.②③⑤ C.②④⑥ D. ①⑤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张中彦最初在宋朝为官,但是后来投降了金朝并被委以重任,同驻守在秦凤 的李彦琦联合进攻宋军,并攻陷了金、洋等多个州郡。 B . 张中彦在任秦凤经略使的时候展示出了其杰出的军事才能,他能够准确根 据地势的有利形势修筑城堡,使自己在防守中有险可据。 C. 在金朝将河南、陕西归还给宋朝之后,张中彦和兄长一起归附宋朝并在宋朝 任职,直到后来金兵恢复河南,张中彦兄弟被迫又回到金朝
D.张中彦在处理同羌族的关系方面很有威信,他亲自约见羌族四位酋长,顺利 同其约定招降办法,很快解决了四族不服管辖的事情。 7、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籍民之从乱者数千人,中彦惟论为首者戮之。(5分) (2)此羌服叛不常,若非中彦自行,势必不可。(5分)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11分) 江乡故人偶集客舍 戴叔伦 天秋月又满,城阙夜千重。 还作江南会,翻疑梦里逢。 风枝惊暗鹊,露草泣寒虫。 羁旅长堪醉,相留畏晓钟。 【注解】偶集:偶然与同乡聚会。翻疑:反而怀疑。翻:义同“反”。 8、颔联“风枝惊暗鹊,露草泣寒虫”描绘了怎样的情景,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5分) 9、尾联“羁旅长堪醉,相留畏晓钟”中哪两个字用得最好?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亦余心之所善兮, 。怨灵修之浩荡兮, 。(屈 原《离骚》) (2)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白居 易《琵琶行》) (3)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 亭亭净植, (周敦颐《爱莲说》
D. 张中彦在处理同羌族的关系方面很有威信,他亲自约见羌族四位酋长,顺利 同其约定招降办法,很快解决了四族不服管辖的事情。 7、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籍民之从乱者数千人,中彦惟论为首者戮之。(5 分) (2)此羌服叛不常,若非中彦自行,势必不可。(5 分)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11 分) 江乡故人偶集客舍 戴叔伦 天秋月又满,城阙夜千重。 还作江南会,翻疑梦里逢。 风枝惊暗鹊,露草泣寒虫。 羁旅长堪醉,相留畏晓钟。 【注解】偶集:偶然与同乡聚会。翻疑:反而怀疑。翻:义同“反”。 8、颔联“风枝惊暗鹊,露草泣寒虫”描绘了怎样的情景,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5 分) 9、尾联“羁旅长堪醉,相留畏晓钟”中哪两个字用得最好?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 亦余心之所善兮,_______________。怨灵修之浩荡兮,_____________。(屈 原《离骚》) ⑵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白居 易《琵琶行》) (3)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___________,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 亭亭净植,__________. (周敦颐《爱莲说》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齐白石与知己徐悲鸿 齐白石出生于湖南湘潭一个农民家庭,他从一个木匠而成为一个在世界上享有一 定声誉的艺术大师,徐悲鸿起了重要作用。 徐悲鸿是江苏宜兴人,比齐白石小三十二岁。1919年,徐悲鸿赴法留学并在多 国参观了艺术馆、博物馆,欣赏了许多世界级美术大师的佳作,还系统地学习了 美术理论、美术史、解剖、透视等课程,成为我国早期少有的既有丰富的艺术理 论又有精湛的绘画技艺的艺术大师之一。 1927年回国后,徐悲鸿最大的愿望就是发展艺术教育事业。他和田汉一起筹办 南国艺术学校,后来南京中央大学又聘请他担任艺术专修科教授。1928年底 徐悲鸿担任北平大学艺术学院院长。在北平大学,他开始酝酿教学改革。他认为 要提高绘画教学水平,首先应该打破旧的传统观念,贯彻写实主义原则,创立“素 描基础论”。他所希望的艺术学院的教员,应该是具有真才实学,在艺术上不墨 守成规,具有鲜明的个性,敢于创新的人。他觉得如果聘请像齐白石这样充满生 活激情的画家到学校任课,不仅能打破教员中陈陈相因的沉闷空气,而且也能给 学生带来鲜活而生动的新内容 这时,齐白石自创的红花墨叶大写意一派,已得到认可,有较大影响。徐悲鸿所 以看中齐白石,不仅因为他很欣赏齐白石的画,而且认为齐白石的见解和自己的 主张是完全一致的。比如,齐白石的画,以日常能见的为多,而虚无缥缈的较少 他画的实物,不刻意求似,而在不求似中得似;他反对死临摹,而主张师法自 然…经过三次邀请,齐白石终于答应了徐悲鸿。 然而,“齐木匠”登上大学讲台一事,却像花边新闻一样在社会上传播,引起了 不小的波澜,支持者有之,但更多的却是反对之声。反对者认为,把一个没有受 过任何正规教育、木匠出身的老头聘为教授,简直是对艺术学院的侮辱。他们群 起而攻之,流言飞语、明枪暗箭满天飞,大有“山雨欲来风满楼”之势。这时的 徐悲鸿势单力薄,孤掌难鸣,不得不在第二年黯然离开北平南下。他向齐白石告 别,老人黯然伤怀,为他画了一幅《月下寻归图》。画面上一位穿长袍的老人扶 杖而行,并题了两首诗:“草庐三顾不容辞,何况雕虫老画师。海上清风明月满 杖藜扶梦访徐熙(南唐著名画家)。”“一朝不见令人思,重聚陶然未有期。深 信人间神鬼力,白皮松外暗风吹。”在第一首诗的最后,还附有一行小字:“悲 鸿先生辞余出燕,余问南归何处?答:月满在上海,缺,在南京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25 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 分) 齐白石与知己徐悲鸿 齐白石出生于湖南湘潭一个农民家庭,他从一个木匠而成为一个在世界上享有一 定声誉的艺术大师,徐悲鸿起了重要作用。 徐悲鸿是江苏宜兴人,比齐白石小三十二岁。1919 年,徐悲鸿赴法留学并在多 国参观了艺术馆、博物馆,欣赏了许多世界级美术大师的佳作,还系统地学习了 美术理论、美术史、解剖、透视等课程,成为我国早期少有的既有丰富的艺术理 论又有精湛的绘画技艺的艺术大师之一。 1927 年回国后,徐悲鸿最大的愿望就是发展艺术教育事业。他和田汉一起筹办 南国艺术学校,后来南京中央大学又聘请他担任艺术专修科教授。1928 年底, 徐悲鸿担任北平大学艺术学院院长。在北平大学,他开始酝酿教学改革。他认为, 要提高绘画教学水平,首先应该打破旧的传统观念,贯彻写实主义原则,创立“素 描基础论”。他所希望的艺术学院的教员,应该是具有真才实学,在艺术上不墨 守成规,具有鲜明的个性,敢于创新的人。他觉得如果聘请像齐白石这样充满生 活激情的画家到学校任课,不仅能打破教员中陈陈相因的沉闷空气,而且也能给 学生带来鲜活而生动的新内容。 这时,齐白石自创的红花墨叶大写意一派,已得到认可,有较大影响。徐悲鸿所 以看中齐白石,不仅因为他很欣赏齐白石的画,而且认为齐白石的见解和自己的 主张是完全一致的。比如,齐白石的画,以日常能见的为多,而虚无缥缈的较少; 他画的实物,不刻意求似,而在不求似中得似;他反对死临摹,而主张师法自 然……经过三次邀请,齐白石终于答应了徐悲鸿。 然而,“齐木匠”登上大学讲台一事,却像花边新闻一样在社会上传播,引起了 不小的波澜,支持者有之,但更多的却是反对之声。反对者认为,把一个没有受 过任何正规教育、木匠出身的老头聘为教授,简直是对艺术学院的侮辱。他们群 起而攻之,流言飞语、明枪暗箭满天飞,大有“山雨欲来风满楼”之势。这时的 徐悲鸿势单力薄,孤掌难鸣,不得不在第二年黯然离开北平南下。他向齐白石告 别,老人黯然伤怀,为他画了一幅《月下寻归图》。画面上一位穿长袍的老人扶 杖而行,并题了两首诗:“草庐三顾不容辞,何况雕虫老画师。海上清风明月满, 杖藜扶梦访徐熙(南唐著名画家)。”“一朝不见令人思,重聚陶然未有期。深 信人间神鬼力,白皮松外暗风吹。”在第一首诗的最后,还附有一行小字:“悲 鸿先生辞余出燕,余问南归何处?答:月满在上海,缺,在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