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城市2019--2020学年度上学期期中考试 高三语文试题2019年11月 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 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朴素之美 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建设美丽中国,是当下我们追求的目标。生态文 明时代的审美形态在尊重生态这一前提下应拥有诸多形态,但朴素是其中标志性 的美。 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首倡“朴素”观。“朴”是没有雕琢的木,“素”是 没有染色的丝。它们代表事物原本的状态即自然的状态。老子“道法自然”的思 想,认为自然才是事物的极致,也是人精神应追求的极致,“见素抱朴”是“道 法自然”的美学表达。朴素观首创于道家学派,亦为儒、墨等学派采用并融入自 身学说。在现实生活层面,朴素观与主要由墨家、儒家创立的节俭观结合,成为 中华民族共同奉行的道德观、审美观。 中国农业社会倡导道家的朴素观,并发展出一种以自然为本位的崇真尚善臻美 的哲学观、道德观、美学观,内容主要包括:一是本色观。以本色为真、以本色 为美。二是恬淡观。以平淡为美。三是清新观。清雅、简洁,以清廉为贵。就中 国传统美学来说,朴素是最高的美。其实,这种观点不独中华民族为然,世界各 民族也大都如此。 进入工业社会,朴素观被追求财富、追求享受的价值导向排挤,奢华成为人们 竞相追捧的“香饽饽”,奢华生活也成为个人炫耀的资本,以大量浪费资源、污 染环境为代价的奢华生活方式可以说是工业文明发展之“殇”。基于工业文明造 成环境严重破坏的现实,一种新的生产方式一一文明与生态共生的生产方式诞生
白城市 2019--2020 学年度上学期期中考试 高三语文试题 2019 年 11 月 第Ⅰ卷 阅读题(共 70 分)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朴素之美 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建设美丽中国,是当下我们追求的目标。生态文 明时代的审美形态在尊重生态这一前提下应拥有诸多形态,但朴素是其中标志性 的美。 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首倡“朴素”观。“朴”是没有雕琢的木,“素”是 没有染色的丝。它们代表事物原本的状态即自然的状态。老子“道法自然”的思 想,认为自然才是事物的极致,也是人精神应追求的极致,“见素抱朴”是“道 法自然”的美学表达。朴素观首创于道家学派,亦为儒、墨等学派采用并融入自 身学说。在现实生活层面,朴素观与主要由墨家、儒家创立的节俭观结合,成为 中华民族共同奉行的道德观、审美观。 中国农业社会倡导道家的朴素观,并发展出一种以自然为本位的崇真尚善臻美 的哲学观、道德观、美学观,内容主要包括:一是本色观。以本色为真、以本色 为美。二是恬淡观。以平淡为美。三是清新观。清雅、简洁,以清廉为贵。就中 国传统美学来说,朴素是最高的美。其实,这种观点不独中华民族为然,世界各 民族也大都如此。 进入工业社会,朴素观被追求财富、追求享受的价值导向排挤,奢华成为人们 竞相追捧的“香饽饽”,奢华生活也成为个人炫耀的资本,以大量浪费资源、污 染环境为代价的奢华生活方式可以说是工业文明发展之“殇”。基于工业文明造 成环境严重破坏的现实,一种新的生产方式——文明与生态共生的生产方式诞生
了;一种新的生活方式一一低碳、绿色的生活方式提出来了;与之相应,一种新 的审美观念一一生态文明时代的朴素审美观更受推崇了 生态文明时代的朴素审美观既是对工业社会那种破坏生态的奢华美的批判,又 是对农业文明时代具有生态意味的朴素美的回归,但回归不是复旧,在生态文明 时代的朴素审美观中,虽然也类似农业文明时代朴素审美观那样尊重自然、奉自 然为美,但实际上这种尊重的立足点是生态,可以说,不是自然而是生态才是朴 素美的灵魂。朴素作为生态文明时代标志性的美,必须是资源节约型的、低碳的, 任何高耗能的生活方式都谈不上朴素;必须是环境保护型的,任何生活方式如果 产生诸多垃圾或者垃圾不易回收,就与朴素无缘;必须符合生态公正原则,这种 公正一是体现为对动植物生存权利的尊重,二是体现为在精神上尊重动植物自身 的价值 从人类利益出发,我们所希望的生态是有利于人类生存发展的生态。然而,生 态自有其规律,完全不会迎合人类。人类唯一能做的就是通过自身的努力,调节 人与生态的矛盾,尽量实现文明与生态的协调发展。生态文明时代的朴素审美观 就建构在这一宏伟的历史使命中,作为一种审美精神,它又反过来促进这一宏伟 历史使命的实现。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下列有关“生态文明时代的朴素审美观”的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生态文明时代的朴素审美观要求人们遵守生态公正的原则,我们不仅要尊 重动植物的生存权利,而且更要在精神上尊重动植物自身的价值 B.生态文明时代的朴素审美观要求人们奉行低碳环保的理念,远离高耗能的、 奢侈浮华的生活方式,避免过度消耗自然资源。 生态文明时代的朴素审美观要求人们保护自然环境,正视当前的垃圾问题, 反对产生过多的垃圾,倡导对垃圾进行回收。 D.生态文明时代的朴素审美观与农业文明时代的朴素审美观有着相似之处, 但存在不同,前者将“生态”视为“朴素美”的灵魂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中国的朴素观最早由老子提出,后来与由墨家、儒家等创立的节俭观相结 合,最终成为中华民族共同奉行的审美观
了;一种新的生活方式——低碳、绿色的生活方式提出来了;与之相应,一种新 的审美观念——生态文明时代的朴素审美观更受推崇了。 生态文明时代的朴素审美观既是对工业社会那种破坏生态的奢华美的批判,又 是对农业文明时代具有生态意味的朴素美的回归,但回归不是复旧,在生态文明 时代的朴素审美观中,虽然也类似农业文明时代朴素审美观那样尊重自然、奉自 然为美,但实际上这种尊重的立足点是生态,可以说,不是自然而是生态才是朴 素美的灵魂。朴素作为生态文明时代标志性的美,必须是资源节约型的、低碳的, 任何高耗能的生活方式都谈不上朴素;必须是环境保护型的,任何生活方式如果 产生诸多垃圾或者垃圾不易回收,就与朴素无缘;必须符合生态公正原则,这种 公正一是体现为对动植物生存权利的尊重,二是体现为在精神上尊重动植物自身 的价值。 从人类利益出发,我们所希望的生态是有利于人类生存发展的生态。然而,生 态自有其规律,完全不会迎合人类。人类唯一能做的就是通过自身的努力,调节 人与生态的矛盾,尽量实现文明与生态的协调发展。生态文明时代的朴素审美观 就建构在这一宏伟的历史使命中,作为一种审美精神,它又反过来促进这一宏伟 历史使命的实现。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下列有关“生态文明时代的朴素审美观”的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 分) A.生态文明时代的朴素审美观要求人们遵守生态公正的原则,我们不仅要尊 重动植物的生存权利,而且更要在精神上尊重动植物自身的价值。 B.生态文明时代的朴素审美观要求人们奉行低碳环保的理念,远离高耗能的、 奢侈浮华的生活方式,避免过度消耗自然资源。 C.生态文明时代的朴素审美观要求人们保护自然环境,正视当前的垃圾问题, 反对产生过多的垃圾,倡导对垃圾进行回收。 D.生态文明时代的朴素审美观与农业文明时代的朴素审美观有着相似之处, 但存在不同,前者将“生态”视为“朴素美”的灵魂。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 分) A.中国的朴素观最早由老子提出,后来与由墨家、儒家等创立的节俭观相结 合,最终成为中华民族共同奉行的审美观
B.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我们当下追求的目标,朴素美奉自然为美,因而成为 了生态文明时代审美形态中的标志性的美 C.中国农业社会倡导朴素观,并发展出一种以自然为本位的哲学观、道德观、 美学观,内容包含本色观、恬淡观、清新观等 D.在全社会倡导生态文明时代的朴素审美观,可能改变资源被浪费、环境被 污染的现状,可能解决工业文明发展带来的一些问题。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朴”是没有雕琢的木,“素”是没有染色的丝,它们是事物原本的状态即 自然的状态,“见素抱朴”是“道法自然”的美学表达 B.中华民族以及世界其他民族大都把朴素当成了最高的美,将之视为美的根源, 进入工业社会后,朴素美遭受到了奢华美的排挤。 C.在生态文明时代的朴素审美观的指引下,人类要注意在尊重生态规律的基础 上与生态相互容让,消除矛盾,协调发展 D.当前我们倡导的朴素审美观,是对工业社会严重破坏生态的奢华美的批判, 是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追求低碳绿色生活的选择。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程千帆评传 莫砺锋 程千帆先生家相当清贫,但却是一个富有文学传统的诗书之家。因一家数代 皆有诗人。生性颖悟的程先生耳濡目染,自幼便能吟咏。程先生十多岁曾在伯父 君硕先生所办的私塾“有恒斋”里读过数年古书。君硕先生的教育方法与一般的 私塾完全不同,他讲授古文时文辞义理并重,而且要求学生用文言文写文章、日 记与学习心得,并练习书法。正是这种严格的训练使程先生具备了阅读古书和写 作文言文及诗词的能力,并使他熟精古典典籍,从而对古代文化具有感性而深刻 的体会,这是他在文史研究尤其是古代诗学的研究中如鱼得水的重要原因 如果说程先生在“有恒斋”中的学习仅仅是打好基础的话,那么他进入金陵 大学后就真正跃入学术的海洋了。在金大的四年中,他如饥似渴地吸取营养,学
B.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我们当下追求的目标,朴素美奉自然为美,因而成为 了生态文明时代审美形态中的标志性的美。 C.中国农业社会倡导朴素观,并发展出一种以自然为本位的哲学观、道德观、 美学观,内容包含本色观、恬淡观、清新观等。 D.在全社会倡导生态文明时代的朴素审美观,可能改变资源被浪费、环境被 污染的现状,可能解决工业文明发展带来的一些问题。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朴”是没有雕琢的木,“素”是没有染色的丝,它们是事物原本的状态即 自然的状态,“见素抱朴”是“道法自然”的美学表达。 B.中华民族以及世界其他民族大都把朴素当成了最高的美,将之视为美的根源, 进入工业社会后,朴素美遭受到了奢华美的排挤。 C.在生态文明时代的朴素审美观的指引下,人类要注意在尊重生态规律的基础 上与生态相互容让,消除矛盾,协调发展。 D.当前我们倡导的朴素审美观,是对工业社会严重破坏生态的奢华美的批判, 是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追求低碳绿色生活的选择。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程千帆评传 莫砺锋 程千帆先生家相当清贫,但却是一个富有文学传统的诗书之家。因一家数代 皆有诗人。生性颖悟的程先生耳濡目染,自幼便能吟咏。程先生十多岁曾在伯父 君硕先生所办的私塾“有恒斋”里读过数年古书。君硕先生的教育方法与一般的 私塾完全不同,他讲授古文时文辞义理并重,而且要求学生用文言文写文章、日 记与学习心得,并练习书法。正是这种严格的训练使程先生具备了阅读古书和写 作文言文及诗词的能力,并使他熟精古典典籍,从而对古代文化 具有感性而深刻 的体会,这是他在文史研究尤其是古代诗学的研究中如鱼得水的重要原因。 如果说程先生在“有恒斋”中的学习仅仅是打好基础的话,那么他进入金陵 大学后就真正跃入学术的海洋了。在金大的四年中,他如饥似渴地吸取营养,学
问大进。他在晚年还深情回忆说:“在大学四年中,诸位老师各有专长,已使我耳 濡目染,枵腹日充;而因求知心切,又曾向不在金大任教,或虽任教而不曾讲授 某项课程的先生们请教。”程先生真正做到了专益多师、博采众长,在经学、史学、 目录学、文学批评史诸方面积累了深厚的学养,而且学到了大师们的许多治学方 程先生不是只知埋首于故纸堆中的旧式学究,他是紧跟时代脚步的新型学者。 他的气质中兼有学者的严谨、深刻和诗人的灵性、敏感。虽然他从小就学会了写 作古体诗词,但在金大求学时却更醉心于新诗创作。他与同学孙望、友人常任侠 等人组织了一个诗社一一土星笔会,还办了一个新诗半月刊《诗帆》。《诗帆》虽 然只办了十七期就因故停刊了,但程先生已在上面发表了四十五首新诗,显示出 他对新诗的热情。 解放后,程先生在学术上已经成熟,而且形成了独特的治学方法。一九五四 年,他与沈祖棻把自己的十多篇论文结成集子出版,取名为《古典诗歌论丛》。这 是程先生诗学研究成果的第一次展示,也是他所倡导的治学方法的最早范例。沈 祖棻在此书后记中指出:“在过去的古代文学史研究工作当中,我们感到,有一个 比较普遍的和比较重要的缺点,那就是,没有将考证和批评密切地结合起来… 基于这样的理解,我们就尝试着一种将批评建立在考据基础上的方法。”应该说, 这种方法后来在程先生的著作和言论中曾得到过许多不同的表述,但其基本精神 却是完全一致的,这是贯穿他一生学术工作的精髓,是他对古代文学研究在方法 论上作出的最重要的贡献 九五七年,程先生被打成“右派”,受到了残酷迫害。程先生当时虽然不能 操笔作文,但他常常在心里进行思考,这实际上就是“打腹稿”式的“发愤著书”。 于是,一旦阴霾散去,大地春回,程先生的思考结果就源源不断地喷涌而出了。 他后来陆续推出的十多部著作,正是他“发愤著书”的结晶。他的这些著作是用 整个生命铸成的,这样的著作所蕴含的生命激情常态下的论著难以拥有的,它们 所达到的思想深度也是常态下的论著难以企及的。 九七八年八月,程先生就任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一般来说,一个学者在 被耽误二十年后,最着急的事当然是整理自己的学术成果。然而程先生却把培养 学生放在第一位,他常常引《庄子》的话说:“指穷于为薪,火传也,不知其尽也
问大进。他在晚年还深情回忆说:“在大学四年中,诸位老师各有专长,已使我耳 濡目染,枵腹日充;而因求知心切,又曾向不在金大任教,或虽任教而不曾讲授 某项课程的先生们请教。”程先生真正做到了专益多师、博采众长,在经学、史学、 目录学、文学批评史诸方面积累了深厚的学养,而且学到了大师们的许多治学方 法。 程先生不是只知埋首于故纸堆中的旧式学究,他是紧跟时代脚步的新型学者。 他的气质中兼有学者的严谨、深刻和诗人的灵性、敏感。虽然他从小就学会了写 作古体诗词,但在金大求学时却更醉心于新诗创作。他与同学孙望、友人常任侠 等人组织了一个诗社——土星笔会,还办了一个新诗半月刊《诗帆》。《诗帆》虽 然只办了十七期就因故停刊了,但程先生已在上面发表了四十五首新诗,显示出 他对新诗的热情。 解放后,程先生在学术上已经成熟,而且形成了独特的治学方法。一九五四 年,他与沈祖棻把自己的十多篇论文结成集子出版,取名为《古典诗歌论丛》。这 是程先生诗学研究成果的第一次展示,也是他所倡导的治学方法的最早范例。沈 祖棻在此书后记中指出:“在过去的古代文学史研究工作当中,我们感到,有一个 比较普遍的和比较重要的缺点,那就是,没有将考证和批评密切地结合起来…… 基于这样的理解,我们就尝试着一种将批评建立在考据基础上的方法。”应该说, 这种方法后来在程先生的著作和言论中曾得到过许多不同的表述,但其基本精神 却是完全一致的,这是贯穿他一生学术工作的精髓,是他对古代文学研究在方法 论上作出的最重要的贡献。 一九五七年,程先生被打成“右派”,受到了残酷迫害。程先生当时虽然不能 操笔作文,但他常常在心里进行思考,这实际上就是“打腹稿”式的“发愤著书”。 于是,一旦阴霾散去,大地春回,程先生的思考结果就源源不断地喷涌而出了。 他后来陆续推出的十多部著作,正是他“发愤著书”的结晶。他的这些著作是用 整个生命铸成的,这样的著作所蕴含的生命激情常态下的论著难以拥有的,它们 所达到的思想深度也是常态下的论著难以企及的。 一九七八年八月,程先生就任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一般来说,一个学者在 被耽误二十年后,最着急的事当然是整理自己的学术成果。然而程先生却把培养 学生放在第一位,他常常引《庄子》的话说:“指穷于为薪,火传也,不知其尽也
在他看来,弥补“文革”造成的损失,让光辉灿烂的中华文化后继有人,这是重 中之重。于是,程先生怀着虔诚的心愿重新走上了母校的讲坛。他不顾年老体弱, 亲自为本科生上大课。几个学期之后,程先生的健康情况不允许他再上大课了, 他依依不舍地离开了大教室,转而以培养研究生为主要的教学任务 4.下列对材料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程千帆少年时代在“有恒斋”接受的严格训练,让他具备了深厚的古代文化功底, 为他日后的古代诗学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B.程千帆进入金陵大学之后,如饥似渴地吸取营养,学问大进,积累了深厚的学养, 学到了大师们的许多治学方法 C文中写程千帆常引用《庄子》的话,来表达他希望光辉灿烂的中华文化能薪火相 传的愿望,这也正是他不顾年老体弱,亲自为本科生上大课的思想基础。 D程千帆既是一位严谨、深刻的学者,也是一位灵性、敏感的诗人。他不仅能写作 古体诗词,还醉心于新诗创作,与朋友创诗社、办新诗试刊,为新诗发展做出了 巨大贡献 5.“术业有专攻”试结合全文分析程千帆先生的学术修养的形成原因?(4分) 6程千帆的学术研究取得了哪些成就?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5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患难之交 毛姆 我阅人至今已经有三十年之久。如果只凭一张脸来雇用一个仆人,我肯定要 犹豫不决,然而我想我们多半只凭一张脸来判断我们所遇见的人,我不知道我们 是否常常弄对多于弄错。人家对我说他们对一个人的初次印象一准不会错的时候, 我耸耸肩。就我来说,我发现自己认得越久的人,他们越使我迷惑不解。我最老 的朋友们,恰恰是我可以说一点也不了解的人。 我产生这些想法是因为今天报纸上登载爱德华·海德·勃吞在神户逝世的消 息。他是一个商人,我跟他交情很浅,可是有一次他使我大吃一惊,才对他感到 兴趣。要不是听他亲口说的,我怎么也不会相信他竟然做出这种事情。不论是外
在他看来,弥补“文革”造成的损失,让光辉灿烂的中华文化后继有人,这是重 中之重。于是,程先生怀着虔诚的心愿重新走上了母校的讲坛。他不顾年老体弱, 亲自为本科生上大课。几个学期之后,程先生的健康情况不允许他再上大课了, 他依依不舍地离开了大教室,转而以培养研究生为主要的教学任务。 4.下列对材料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程千帆少年时代在“有恒斋”接受的严格训练,让他具备了深厚的古代文化功底, 为他日后的古代诗学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B.程千帆进入金陵大学之后,如饥似渴地吸取营养,学问大进,积累了深厚的学养, 学到了大师们的许多治学方法。 C.文中写程千帆常引用《庄子》的话,来表达他希望光辉灿烂的中华文化能薪火相 传的愿望,这也正是他不顾年老体弱,亲自为本科生上大课的思想基础。 D.程千帆既是一位严谨、深刻的学者,也是一位灵性、敏感的诗人。他不仅能写作 古体诗词,还醉心于新诗创作,与朋友创诗社、办新诗试刊,为新诗发展做出了 巨大贡献。 5. “术业有专攻”试结合全文分析程千帆先生的学术修养的形成原因?(4 分) 6.程千帆的学术研究取得了哪些成就?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5 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患难之交 毛姆 我阅人至今已经有三十年之久。如果只凭一张脸来雇用一个仆人,我肯定要 犹豫不决,然而我想我们多半只凭一张脸来判断我们所遇见的人,我不知道我们 是否常常弄对多于弄错。人家对我说他们对一个人的初次印象一准不会错的时候, 我耸耸肩。就我来说,我发现自己认得越久的人,他们越使我迷惑不解。我最老 的朋友们,恰恰是我可以说一点也不了解的人。 我产生这些想法是因为今天报纸上登载爱德华•海德•勃吞在神户逝世的消 息。他是一个商人,我跟他交情很浅,可是有一次他使我大吃一惊,才对他感到 兴趣。要不是听他亲口说的,我怎么也不会相信他竟然做出这种事情。不论是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