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失,贼”,贼就是筮,就是孔子所不语的“怪力乱柚”的 怪”、“神”。“不贼”就是“不占”,不陷于卜筮的泥坑。孔子決 为能够把握《周易》的哲理思想的实质而不陷于筮的人,才是 深于易者。因此、他惟恐后人因他“好易”而误解他沉溺于卜筮 说“后世之上疑丘者,或以易乎?”而他则是想通过“观其德义 深谙“天之道”和“民之故”,从而达到“无大过”的人生境界 所以,孔子对于《周易》的态度是“不占”,治易的方法是“观其 德义”:学易的月的是“无人远“。孔子的这一易学思想,开创了 儒门解易的传统,将易学研究导入了哲学的领域,对后代的易学 影响极其深远。 战国时期的义理易说 春秋时期的疑占说、引证说,特别是孔子的以德代卢说,给 战国时期的易学以深刻影响,战国时期的诸子易说罕言卜塞, 般郁从哲理的角度引易、论易,这是战国时期易学的主流。 (一)荀子易说战国吋期的儒家易说、保下来较多的仅有 荀了一系。两汉末年刘向校理《荀子》,其叙录说:“方齐宣王、威 王之时,聚天下贤士于稷下,尊宠之……是时孙卿有秀才,年十 五①始来游学,诸子之事皆以为卡先王之法也。孙卿善为《诗)、 《礼》、《易》、《春秋》,仝齐襄王时,孙卿最为老师。”由此可知 在齐轰王郎位(公元前283年)前,荀子就已以善《易》著称 葡子的易学,据说得自骈臂子弓。《史记》说子号是孔了的再 传弟子。可马贞《索隐》和张守节《正义》皆引东汉应劭说谓子 弓为子夏门人。《孔子家语·六本》和《说苑·敬慎》说孔了读 《易》,至损、益二卦,喟然而叹,子夏于是避席而问。司马贞 索隐》有予夏“传易”之说,有人即以为所谓《子夏易传p为子 夏所作。按子夏易传》为韩婴所作,子夏为韩婴之字。但孔子 )卢文绍曰:案【史记》小作年机十,误。当从《风俗姬》作年十五。晁公式《读 书忐》所引亦同。卢说是,今改原文“五十”为“十五”,从卢说
PDF 文件使用 "pdfFactory Pro" 试用版本创建 www.fineprint.com.cn
弟子子蔓确有传《易》之事,《韩非子·外储说右上》记:“子夏 曰:‘《春秋》之记臣杀君,子杀父者,以十数矣。皆非一日之积 也,有渐而以至矣。”子夏此语意义,用语都类似《文言传》的 这一段话:“臣弑其君,了狱其父,非·朝…夕之故,其所出来着 渐矣,由辦之不早瓣也。”金景芳说:“《文言》全部……应为诸 弟子在平日孔于讲述时,所作的记录①。所以《韩非子》所载子 夏语与《文言》同,就是必然的了。说子夏“传易”,这恐怕不是 空穴来风”。如此说来,荀子的易学渊源就可由听臂子弓上至 子夏,一直到孔子。 子对(周易》的态度同于孔子,认为“善为易者不占 (《大略》),其用易论易都继承了儒门传统。 萄子首先是引证,即以《周易】的卦爻萨来证明自己的论点。 如《非相》:“凡言不合先王,不顺礼义,谓之奸言;虽辩,君子 不听。法先王,顺礼义,党学者;然而不好言;不乐言,则必非 诚士也。故君子之于言也,志好之,行安之,乐官之,故君子必 辩。凡人莫不好商其所善,而君子为甚。故赠人以言,重于金石 珠玉!观人以言,美于儲敲文章;听人以言,乐于钟鬟琴瑟。故 君子之于喜无厌,酃夫反是,好其实不恤其文,是以终身不免坤 污脣俗·故《易》曰:“括豪,无咎无誉,腐儒之谓也。”荀子认 为君子不但要能质,而且要能文;不但要有法先王、顺礼义之衣, 而且还要能辩。他将那些只求质不求文的儒者,谓之“酃大” “腐”。说他们“终身不兔坤污隋俗”,因而引用《周易》坤卦六 二爻群来讽刺他们囗不言,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丑象。 其次是隔述《周易》所蕴含的义理。如《大略》:“《易》日 复自道,何其咎?《春秋》贤穆公,以为能变也。”是以《春 秋》称贺秦穆公为例来说明《周易小畜初九爻辞的爻义是讲悔 ①《关于(则易)的作者问题》,刊《学易四种》第217页,古林文史出版社187年
PDF 文件使用 "pdfFactory Pro" 试用版本创建 www.fineprint.com.cn
过白新。屁突出的是《人路》对咸卦的解释:“靠易》之成,见夫 妇、夫妇之道不可不正也、君臣、父子之本也。咸·感也。以高 下下,以男下女,柔上而刚下。聘士之义,亲迎之道,重始也。” 这一段易说·融汇了《易传》屮的《彖怜》、《说卦》、《序卦》三 篇之意而成一家之言。所谓“咸,感也”,“男下女”,“柔上而N 下",均为咸卦《彖传》的原文。所谓“咸见夫妇”,本于《说 卦》:“艮三素而得男,故谓之少男。兑三索而得女,故语之少女,” 因为域卦由民下兑上两经卦组成。所谓“夫妇之道个叮不正也,君 臣、父子之本也”,出自《序卦》:“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 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 君臣”“大妻之道不可不久也”。街子在《易传》的基础上,对咸 卦的微言大义进行了阐发。他认为咸卦体现了夫妇之道,卦名咸, 就男女相感之意。从卦象上看,咸卦艮下兑上,兑为泽,艮为 山,山居泽下,所以说“以高下下”。又兑为少女,長为少男,男 居女下,乃迎娶之象,所以说“以男下女"。“柔上而刚下”是兑 威卦之上卦总是坤来化乾上几,故云“柔上”;其下卦艮是乾来 化坤六三,故云“刚下”。这段解释的取象说,《左传》已习见;但 柔上而刚下”的刚柔说、卦变说,则为《左传》所无。秉刚即阴 阳,以阴阳解易,本出于《易传》。《易传》是孔子易学思想的集 大成,荀子受共影响,掇引其说,这是自然的。有人认为孔子不 讲阴阳,荀子以刚柔解易,系源自别家,这种说法是不足信的。刚 柔说的表现形式为卦变说。卦变说非出于阴阳家,而是品于《易 传》。《系辞》说:“乾坤其易之门耶”,又说“乾坤其易之蕴郫。乾 坤成列,而《易》立平其中矣”,六十四别卦是由八经卦“因而重 之”产生的,而八经卦又是由乾坤两经卦产生的。《说卦》z “乾,天也,故称乎父。坤,地也,故称乎母。震一索而得男,故 谓之长男。巽一索而得女,故谓之长女。坎再索而得男,故谓之 中男。离再索而得女,故谓之中女。艮二索而得男,故谓之少男 兑三索而得女,故谓之少女。”这就是说,以一阳化坤初交得震
PDF 文件使用 "pdfFactory Pro" 试用版本创建 www.fineprint.com.cn
,化坤之屮爻得三,化坤三爻得艮三。反之,坤以一阴化乾 初爻得異三,化乾中爻得离三,化乾三爻得兑三。白此可知,震、 巽、坎、离、艮、兑六子卦是乾坤两父母卦相互作用的产物。当 八经卦煎为六十四別卦时,乾坤之变已通过其自身与六子卦高于 其中。所以乾坤两经卦是众卦父母,是《周易》卦变的总根源,而 六子卦与六十四卦则是乾坤两经卦发厥变化的具体表现形式、如 随卦,《传》云:“刚来而下柔”,即是说其下卦震是乾来化坤 初六,以初九取代初六。故云,嗤噓,《彖传》云:“柔得中而 上行”,即上卦离是坤来化乾九五。五为中正,阴来居之,故曰 “柔得中”离居上体,故日“上行”。荀子以前的各家易说,除 《易传》外,没有吉卦变的,荀子以卦变说析成卦,只能说源自 《易传》。卦变说是建立在阳说(即刚柔说)的基础上的,无阴 阳观念卦变说就无所从出。所以,说荀子以阴阳解易源自儒家以 外的其他学说,是不理解“柔上而刚下”真谛的结果。 商子是战国晚期儒家最为重要的代表人物,他在易学研究上 也頗多成就。街子晚年久居楚她兰陵,因此其易学又传于楚人陆 贸、穆生等,在战国乘汉之际很有影响。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 有《缪和》、《昭力》篇,记缪(即穆)和、昭力与传《易》经师 的间答。昭为勉同姓三族之一,可马贞《史记索隐》又说“缪氏 出兰陵,如此说来,帛书所代表的楚地《易》半,与荀子易学是 很有关系的0, (二)【庄子》易说《庄子》全书,言【易》者凡二见。 是《天运】的“孔子谓老聃臼:‘丘治《诗》、《书》《礼》、《乐》、 易》、《春秋》六经,言以为久矣,孰知其故矣。”·是天下》 的“诗》以道志,《书》以道事,《礼》以道行,《乐》以道和, 《易》以道阴阳,《春秋》以道名分。”前者告诉我们孔子治《易》, ①说鑫见李学勃《孔于与周易》藏孔子涵辰2540周年学术讨论会论文提要》,齐 鲁书社。 30
PDF 文件使用 "pdfFactory Pro" 试用版本创建 www.fineprint.com.cn
非-…日之功,并且虹曾遇到过困惑,这和“韦编三绝”,“居则在 席、行则在橐”的记载是一致釣,后者“《易》以道阴阳”一语 非常重要,它斑括了《周易》的本质特征.说它是讲阴阳变易的 哲学书,闻非卜筮书。联大卜》对《诗》、《书》、《礼》 《乐》、《春秋》的评论看,这种慨括并非作者本人的创见,而是当 时人钔对《周易》一书性质的定评,天下y篇的作者只不过是援 引了这种定评而已。椐《晋书·東皙传记载,晋太康二年,在 汲县的魏獲工舊白,得竹书数十车,其中关于《周易》的书籍中 就有“《易繇阴阳卦》.篇”。杜预《左传集解后序》也说这次发 现行“《周易〉上下篇,与今止问。别有《阴说》。”叮见以阴 阳说易,早已成为战国时人的普遍观念。认为只有道家讲阴阳,将 以阴阳说易归源丁道家,这是违反历史的.《天下》篇今人一般认 为其成书年代约在战国末年。《易传》则早E开阴阳说易之例, 如《彖传》对索、否两卦的说解,《象传》对乾初九、坤初六爻锌 的说解,〈系辞》、《说卦》则更比比皆是。《易传》为儒门解易的 经典,土要反映的是孔子的易学思想。故《大卜》篇的“易以道 阴阳”之说应该源自《易传》,源自儒家。它前以“道志”说 《诗》,以“道事”说《书》,以“遊行”说《礼》,以“道和”说 《乐》,以“道名分”说《春秋》,都是援引家为世所公认的观点 怎么到说易〉就变成了道家訇己的易说了呢?由此可见,保存 在《庄子》一书中的易说,都是儒家易说的反映。 (三)《呂氏春秋》易说《吕氏春秋》是杂家著作,其言易 者有4处,其中1处言占卜(见上文),3处言义理,反映出战国 末期不同学派的易学观点。 《吕氏春秋》中的儁家易说只有1处,属于引证《周易》以论 事,见亍《慎大览》:“武王胜殷,得二虏而问焉,日:‘若国有妖 乎?一虏对曰:‘音国有妖,昼见星而天雨血,此吾国之妖也, 虏对曰:‘此则妖岜,虽然,非其大石也。吾园之妖甚大者,予 不听父、弟不听兄,君令不行,此妖之大者也。’武王避席再拜之
PDF 文件使用 "pdfFactory Pro" 试用版本创建 www.fineprint.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