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 点研究基地基金资助 主编林忠军 渠 易 说 导 丝与亚壶鱼 著 读 书八 亮 社
22/、5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 重点研究基地基金资助 主编/林忠军 横渠易 原明著 镇解范大学 13:0311 历代易学名著整理与研究从书 藏书章 读 齊喜 首都师范大学图书馆 社 21662062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横渠易说》导读/丁原明著.一济南:齐鲁书社 2004.4 (历代易学名著整理与研究) ISBN7-5333-1282-1 Ⅰ.横..Ⅱ.丁..Ⅲ.①周易一研究②横渠易 说注释Ⅳ.B221.5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03)第109154号 《历代易学名著整理与研究》丛书 《横渠易说》导读 」原明著 齐鲁书社出版发行 (地址:济南经九路胜利大街39号邮编:25001) E-mail: glss@ sdp press,com·cn 日照报业印刷有限公司印刷 850×1168毫米32开本7.125印张2插页154千字 2004年4月第1版2004年4月第1次印刷 ISBN 5333 B·167定价:19.00元
总序 易学作为经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古代的笺注之学,用 当今西方用语说是诠释学(或解释学)。说它是诠释学是因为易 学以传注、说解、笺疏、释疑、考证等为主要形式理解和解释《周 总 易》文本,探寻《周易》作者意识到的和未意识到的思想或义理, 序 这种注释不仅着眼于《周易》的字词句的意义,即通过训诂对《周 易》进行语言和意义的转换,简单地复制、转述《周易》本义和再 现作者的生活世界,而且在此基础上依据解释者的知识和体验 对《周易》文本进行再创造,使其意义得到拓展和升华,达到更好 理解作者思想的目的。成书于殷周之际的《周易》本为卜筮之 书,生活在春秋时的孔子及儒家在传授、整理《周易》时,首先把 它视为诠释的对象,以儒家独特的语言和思维对《周易》成书(包 括成书的过程和时间、作者)、主要概念、符号系统、思想内容、卦 爻辞、筮法和治易的方法等问题进行了系统的解说,在保持对象 性质不变的大前提下,极大限度地促进了《周易》与儒家的思想 会通,使其诠释客观上远远超越了《周易》本义,开了易学诠释学 的先河。西汉以降,为迎合当时社会政治和文化的需求,汉武帝 独尊儒术,《周易》因孔子及儒家的整理和诠释而跃居五经之首, 统治者的倡导和功利驱使,使易学诠釋趋向繁荣。西汉今文易
学家在儒家取代黄老之时,以张扬儒家思想为己任,以《易传》为 最高权威,运用当时流行的阴阳五行说和天文历法,探求《周易》 微言大义,重建了偏于天道、以占验为功用的易学诠释体系。东 汉古文易学家轻视今文易学比附的诠释方法,绝对崇拜易学圣 贤和权威的言论,主观上严格遵循注不破经的原则,专以象数、 训诂为工具,通过对《周易》经传的文本整理和文辞的注释,力图 恢复《周易》经传作者本意,凸显圣贤的易学思想,建立了貌似规 范的诠释体系。如果说两汉易学家主观上是以还原和凸显《周 易》本来思想为主要任务的话,那么两宋学者则是以改造和重塑 横渠易说导 儒家易学体系为已任。宋代易学家以反对佛道、复兴儒学为旗 帜,通过对《周易》经传的文辞的训释,以自己的悟性和智慧体察 和揭示圣贤之道,建立了比《周易》文本更为丰富、更为深刻的融 读 儒道释为一体的易学思想体系。 《周易》与其他古代典籍的不同是它不仅有着用于占验的古 奥晦涩的文字语言,还有一套与这文辞相关的、极为严密的、高 度抽象的符号系统,这就是《周易》成为后世诠释者理解和解释 无穷的源泉和永恒的母体关键之所在。如清代学者所言:“盖易 包万汇,随举一义,皆有所通,数惟人所推,象惟人所取,理惟人 所说,故一变再变而不已。”(《四库全书总目·五经总义类后案》) 这就决定了易学发展是易学家遵循一定规则不间断地理解和诠 释易学原典的过程。由于易学诠释者对于易学原典的态度、诠 释的目的和诠释时使用的规则和方法不同,易学诠释学便有了 象数和义理之分。四库馆臣按照治易方法不同把古代易学分为 两派六宗”。“两派”指象数、义理两大派,“六宗”指象数中的占 卜、机祥、造化宗和义理中之老庄、儒理、史事宗。无论是象数易 学、义理易学,还是由两派延伸出的“六宗”,它们皆是易学家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