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玉帛,天地之美具焉,故利用宾于王。犹有观焉,故曰其在后 乎!风行而著于土。故日其在异国乎!若在异国,必姜姓也。姜, 大岳之后也!山缶则配天,物莫能两大,陈表,此其昌乎!及陈 之初亡也,陈桓子始大于齐,其后亡也,成了得政。”这是说陈厉 公牛敬仲时,厉公让周史以《易》占,所得本卦为观卦喜,因 其六四爻变而成为否卦。观卦六四爻辞为“观国之光,利用宾 于王”,意思是直于期见君王,做王的宾客。这当然是吉爻。故周 史先引本卦变爻之辟,说明厉公生的这个孩子将来必定会大有作 为,若不在陈国.也一定会在别国得志;若不是他本人,也一定 会是他的于孙。因为这卦有“光远南自他有耀”之象。这是以萨 占。周史接着分析卦象,“坤,土也”指观的下卦为坤,坤为土; “異,风也”指观卦上卦为巽,巽为风;“乾,天也”指之卦否的 上卦为乾,戰的取象是天,“风为天于土上,山也”观卦变为否 卦,是因为观的上卦由巽变乾,巽风而变为乾天,故曰“风为 天”。而观卦与否卦的下卦皆为坤,故曰“风为天于土上”。同时, 否卦罪二交至四受互卦成艮,故日“风为天于山上,山也”。若舍 互卦”所得之员山,则观、否二卦无“山”象,所以,这里的山, 只能以互体卦解之。杜预注:“自二至四有民象,艮为山是也”,其 说良是。鉴于否卦上卦为乾,乾天位置在上;其下卦为坤,坤土 位置在下,二爻至四爻互卦成艮,長上据于坤土之上,乾天之下, 有山生林木而成林之象,故说:“有山之材照之以天光,于是乎 居土上。”“庭实旅百”是因为否卦二至四爻互体有艮象,長为门 庭。“奉之以王帛,天地之美具焉!”否卦的上卦乾为金为玉,下 卦坤为布帛,又乾为天、坤为地,故称“玉帛”,又称“天地之美 具蒿”。后面说“山岳则配天”,与变卦否中互体艮山,配上卦乾 天之象相符。这些都是象占周史的这一通易说,完全是熔变卦 辞占、象占为一炉。 先栾时期的占您易说,对后世易学影响极大。它的说解不仅 成为后世象数易学研的重要内容,而且也构成了后世象数易学 22
PDF 文件使用 "pdfFactory Pro" 试用版本创建 www.fineprint.com.cn
发辰的基点。 二义理易说 《周易》与一般卜筮书的不同之处,在于《周易》本身蘊含卷 深刻的哲理。从义理的角度对《周易》进行解说,不但符合作易 者的深意,也是易学发展史上的一个历史性的转变,从现存文献 看,先秦春秋时期的义理易说,经历了疑占说、引证说和以德代 占说三个阶段。对占篮的怀疑是义理易说诞生的萌芽,引《 易》论证人事开创∫义理派的用易之风,以德代占则于义理易 说的理伦归纳,是义理派易学理论形成和成熟的标志:到战国,诸 子们既普遍接受了义理派易学的观点,又对义理易学进行了发展 可以说,春秋战国时期。既是义理易学的开创时期,也是义理易 学的第一个繁荣时期。 春秋时期的义理易说 (一)疑占说春秋时期,随着“礼射乐坏”咖来的是神权观 念逐淅动摇,人的主体意识逐渐增强。《左传》祖公六年记载季梁 说;"尖民,神之生也。是以圣王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将民置 于神之先。庄公兰十二年又载史图说:“国将兴,听于民,将亡, 听乎神。神,聪明正直而查者也,依人而行。物不但将是听于民还 是听于神提商到国家兴亡的高度,而且指出神的意志是随人的意 志而转移的。售公十三年又载叔兴说t“是阴阳之事、非吉凶所生 也,青凶由人”昭公十八年子产说:“天道远:人道迩,非所及 也,何以知之?”则进一步指出吉凶在于人为,这就对占筮开始提 出了前提批判。这种无神论的人本主义思潮,反映到《周易》的 解说上,就产生了疑占说 《左传》信公十五年记载晋献公要将其女儿伯姬嫁给秦穆公, 当时占了一卦,遇到归妹髻之睽之象,史苏推断说“不吉”。后 来晋公于韩原之战中被秦俘虏,他不思过,反而慨叹说:“先君
PDF 文件使用 "pdfFactory Pro" 试用版本创建 www.fineprint.com.cn
若从史苏之占,吾不及此夫!”大夫韩简侍立在旁,评论说:“先 君之败德,及可数乎?史苏是古,勿从何益?诗曰;下民之孽, 框降自天,傅沓背怡,职竟由人。”勿,语首助词,无义。韩简认 为,“先君之败德非筮数所生”(杜预注),史苏之占,即使听从了 也没有什么益处。因为人类的罪过,不是老天爷降给的,而是自 已造成的。襄公九年迫记鲁国穆婆被贬进东官时,遇“最巽之 随”史官认为随有出之意,推断她很快就会出来。可是,穆姜 却断然否定,说:“亡。是于《周易》曰:,元亨利贞,无咎。 元,体之长也。亨,嘉之会也。利义之和也。贞,事之于也。体 仁足以长人,嘉德足以合礼,利物足以和义,贞固足以干事。然 故不可诬也,是以虽随无咎。今我妇人而与于乱,副在下位,面 有不仁,不可谓元;不靖国家,不可谓亭;作而害身,不可谓利 弈位而姣,不可谓贞。有四德者,随而无咎;我皆无之,岂随也 哉!我则取恶,能无咎乎!必死于此,弗得出矣。”姜认为,只 有有德之人,得吉卦才能得吉品德不好的人,所占虽吉,也不 能改变其凶险的处境。她(穆姜)四德俣无,彩贳满盈,虽得吉 卦也无补于事,因此必死于东宫。穆姜的这一易说,将德纳入了 占的前提条件,实质上是否楚了占篮的绝对权威,提出了解易的 一条新跸.此说虽出子穆姜之口,但肯定不是穆委的创造。穆姜 只不过是取删人的成说来分析自己的处境而已。这说明疑占说由 来一日,彰响亦菲一人,其产生的年代也较早。与此相类的,还 有昭公十二年的记载:鲁国季氏家臣南删背叛季氏,事先用《周 易》占了一卦,遇坤藷之比蕴,南蒯由变爻得坤九五爻辞“黄萇 元吉”,自以为大吉,请教子服嘉伯,嘉伯却说:“忠信之事可, 不然必败。外强内温,忠也;和以率贞,倍也。故曰;‘黄裳,元 吉”黄,中之色也;袋,下之饰也;元,辫之长也。中不忠,不 得其色;下不共,不得其饰;事不善,不得其极。外内供和为忠, 率事以信为共,供善之德为轡。非此三者弗当。且夫易不可以占 险。将何事也,且叮饰乎?中美能黄,上美为元,下美则裳,参
PDF 文件使用 "pdfFactory Pro" 试用版本创建 www.fineprint.com.cn
成可斌。犹有缺也,筮虽吉,未也。”惠伯先说卦象具有忠信之德, 再以此释爻辞,说只有具备忠、共、善三美之人,才有资格占筮。 可是南蒯无忠信之德,其筮虽吉,举事必败。所以,“易不可以占 险”,只能用来占问做好事,而不能用米占问做坏事。惠伯的这 易说,也是将人的品德作为占筮的前提条件,这样,实际也就是 用德否定了占的无上地位。 (二)引证说既然占筮不是万能的,占筮必须要考虑德的因 素,那么,人们然就把对《周易》的兴趣从占筮转到论事上,用 《周易》卦爻辞的权威来证明自己论说的正确。这样,引证说就产 生了 据《左传》,最早引证周易》论事的是王子伯廖。宜公六年 记戟:“郑公子曼满与王子伯廖语欲为卿,伯廖告人曰:‘无德而 贪,其在《周易》丰之离,弗过之矣。”主卦上六爻变,由 阴之阳,成为离卦的上九爻。丰卦上六爻辞是:“丰其屦,其家 窺其户;四其无人,三岁不觌,凶。”头三句是说贵族住者高大的 房屬,搭丬凉棚,后又说屋主遭祸而去,门庭寂静,三年不见其 人,这是由青转凶之意。伯廖暗引这爻辞,认为曼满“无德而 贫”,眼前虽盛,但以后必然会遑祸。伯廖此说,己与占筮尢涉, 纯粹视《易》与《诗经》、《尚书》为同类。宜公十二年晋师救 郑,途中闻郑已与楚平,主将恒子便欲还师。彘了不听号令,“以 中军佐济”,知庄子对此评论道:“此师殆哉!《周易》有之,在师 之临,目:缅师出以律,否减,凶。”这是引用《聞易》师卦初六 的父辞说明彘子违反军纪必然失败而招祸。此外,还有襄公二十 八年郑国游青引《周易》复卦上六爻辞论楚康王贪而又骄,恃强 凌弱,不能免凶昭公元年医利引周易》蛊卦来解释蛊疾; 十九年史墨引乾、坤两卦的爻辞诳明d代有龙;三十一年史墨引 大壮卦象评论季氏出其君,说明看臣无常位。这些易说,在疑占 说怀疑《周易》的占筮功能的基础上又进了一步,它们尽管没有 明确宜布否定《周易》的占筮功能,但事实上已视《周易》为哲 25
PDF 文件使用 "pdfFactory Pro" 试用版本创建 www.fineprint.com.cn
理书,从中吸取“天之道”和“民之故”,作为自己论说的依据 这是义理易学发展的重要一步 三)以德代占说以搪代占是义理易学的基本取向,也是易 学研究哲理化的标志。它是在疑占说、引证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 的,是对春秋以来易学研充的一大总结。提出这一易学思想的是 儒家学派的开创者孔子。孔子的易说,除《易传》外,保存在 《论语》中的有两处,《礼记》有7处,《吕氏春秋》有1处。另外, 马王堆帛书(要》、《二二子间》等篇中也有一些①。这些材料除 《吕氏春秋》一处出于法家之说,不是为信外,其余都是出自家 的作品,都是可以为据的, 可马迁说“孔子晚而喜易”,马王堆出土的帛书《要》篇更说 夫子老而好易,居则在席,行则在熹。”孔子治易的基本主张是 以德代占。《论语·子路》记载:“子曰:‘南人有言目:人而无恒, 不可以作巫医。善夫!‘不恒其德,或承之羞”,子曰:不占而 已矣”“不恒其德,或承之益”为《周易〉恒卦九三爻辞,孔子 以南人所言人无恒心,不可作巫医,解释恒卦九三爻萨,强调卦 爻辞的道德修养意义②。后一句很重要,认为善学易的人,不必去 占筮,这是孔子用易的基本原则。《要》篇也记孔子说,《周易》 有古遗言焉。于非安其用,而乐其辞。“遗言”即遗教,孔子如 此好易,不是“安其用”,喜爱卜斌,而是因为《周易》中有占代 圣人的遗教。因此,他“与史巫同途而殊归”,同是治易,但宗旨 不同,“我观其德义耳”,是用哲学的眼光去理解和运用《周易》③。 《礼记·经解》也记孔子的话说:“洁静精徼,易教也……易之失, 我。…洁静精微前不贼,则深于易者也。”“洁静精徵”,也是强调 观其德义”,即探讨《周易》十的“天之道”和“民之故”。“易 聯仰民《帛书系辞浅说》,刊《孔子研究》19日年第4期 礼记·衣】作“人而无恒,不可以为卜筮",这当是孔子另一弟子的凵传,两 者相较,似《瑙衣》说为胜。见李学《易传与子想子》《中国文化】创刊号 ③说事学助《从书〈易传)看孔F与〈易)》,刊《中愿文物】199年第2期
PDF 文件使用 "pdfFactory Pro" 试用版本创建 www.fineprint.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