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参同契》,又将卦气说问炼丹术相结合,提出月体纳甲说,成为 道教易的先驱,其亦属象数学。所以,两汉问其他任何历史时期都 不同,它是一个象数学的时代。 第三是魏晋隋唐时期。魏晋隋唐易学分为两个阶段;魏晋时 期,易学的发展走上了玄学的道路,这是易学发展的一大转折阶 段。王弼是实现这转变的主要代表,其易注力排汉易的象数之 学注重义弹弘扬孔子解《易》的学风但同时又引老入《易》创建 了玄学易南北朝时期的易学是魏晋易学的延续,王派的易学占 据统治地位。唐代孔颗达作《易正义》,从王弼派易学的角度,对 两汉以来易学发展的成果进行了总结,虽具有调和象数与义理两 大流派的趋势,但“先以辅齣为本”。李鼎祚的《周易集解》虽偏于汇 集汉易象数学的资料,但影响难与孔疏相比所以魏晋隋唐易学的 主流,是以王弼为代表的玄学易我们可以称之为玄学易时代。 第四是宋元时期两宋易学的特点是易学与理学相融合,故宋 易也称为理学易。宋易象数派和义理派的斗争呈现出新的特点朱 易中的象数学派除以汉人的象数之学解《易》外,他们又提出各种 图式解说《易理,所以被为图书之学他们致力丁将象数之学进 步哲理化,特剿是数理化形成了易学中的数学派。北朱的义埋 派,其共同点是都反对图书派的易学,他们以程颐的理学派和张载 的气学派为代表,全南宋,程氏的理学易成为易学发展的主流。朱 熹站在理学家的立场,对宋代易学进行了大总结,他虽然继承了程 氏易学的传统,但又折衷诸家,建立起庞大的易学体系,对后代易 学的发展产生∫很大的影响。宋易象数派和义理派的易学理论体 系虽然不同,但他们又具有共同的特点,即将《周易》的原理高度哲 理化,其易学思想达到了占代易学哲学发展的高峰,井影响到后来 元代易学乃至各个时期易学的发展。 第五是明清时期。明清易学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明代是宋易 时期,基本上沿袭朱人之说,其易学没有自已的显著特色。明末清 初是宋易向朴学易转折的时期,这也是明清易学最有生气的阶段
PDF 文件使用 "pdfFactory Pro" 试用版本创建 www.fineprint.com.cn
王夫之在易学哲学上的建树,是宋易义理研究在明清的最后一次 高潮而黄宗艭兄弟、毛奇龄、胡渭对图书象数学的批判,使宋易从 此一蹶不振,从而为朴学易的兴起扫清了道路。乾嘉时期,朴学易 勃兴,以嬴栋、张惠言为代表的考椐易学家对两汉及魏肾南北朝诸 家易说进行了大规棋的辑录、整理使泯灭千多年的两汉易学,“至 今日而昭然复明”这是清人对我国易学研究的重大贡献是明清 易学中最具有特色的成奘,因而明清时期的易学也可以朴学易为 代表但是,清入的易学研究基本上停留在文献学研究的水平上, 其理论层次是较低的,再往前发展,道路就由狭窄而走到了尽头。 所以,古代易学史就随之而结束了 本世纪初至今,是现代易学时期。现代易学的持点就是用“五 四”以来的新思想新方法治《易》它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第一是 、四十年代对传统易学观点的批判,其特点是勇于疑古,其成就 大,其后遗疟也很严重。第二是大陆五六十年代以来对《周易》经 传的马克思主义研充,其结果是深化了对易学哲学的认识不足则 在于简单化和公式化第三是台湾七十年代以来的“科学易”研究 第四是大陆七十年代末期至今的对易学的多样化研究,其中考古 学的研究,如帛书易和数字卦的研究成果最为显著。 易学从先秦发源,经历过汉代的象数易、晋唐的玄学易、未代 的理学易明清的朴学易,而进入现代,这一部历史昭示着:《周易》 的智慧之树永远是常的
PDF 文件使用 "pdfFactory Pro" 试用版本创建 www.fineprint.com.cn
第一章 先秦易学 第-一节先秦易学概说 先案是易学研究的奠基阶段。对《周易》的研究和解说,应 该在《周易》产生后不久就出现了。因为人们无论将《周易》用 之于占筮,还是从中:取理论思维的营养,都存在着对这一高度 抽象的由符号和文辞組成的神秘典籍进行诠释和理解必要,这 样,势必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关于《周易》的论说。于是,易学 也就应运而生了 从文献的记载肴,易学至迟起源于西周初期。《尚书·洪范》 说:“稽疑:择建立卜筮人,乃俞卜筮:曰雨,日霁,凵蒙,曰驿, 目克,曰,曰悔,凡七。卜五,占用二,衎忒。立时人作卜筮, 三人占,则从二人之亩。”这里告诉我们两点:一是理解易卦,既 要看本卦,又要看变卦。贞,指的是本卦;悔,指的是变卦。如 《国语·晋评》:“公子亲筮之,曰:f尚得晋国!’得贞屯悔豫,告 也。”得贞屯悔豫,如同说遇屯之豫,这是贞为本卦、悔为变卦 (即之卦)之证。也有说“内卦贞,外卦日悔”U的,如此,则 是说既要看所得易卦的内卦,又要看外卦。二是对筮得纬果的处 理,要“三占从二”少数服从多数。《周礼·春官·筮人》也说: ①【黹书的孔传》
PDF 文件使用 "pdfFactory Pro" 试用版本创建 www.fineprint.com.cn
筮人掌三《易》以辨九筮之名。”九筮之名,当为九种盆法的名 称。閂王室的筮人职掌《周易》,而且还能分辨九筮之名,通晓多 冲筮法,其对《周易》的研究水平,想必不会比后世的卜依派易 学家柑差太远。《左传》昭公二年更载;“晋侯仅韩宜子来聘,…… 观书于太史氏,见《易象》与《鲁春秋》,日:‘周礼尽在鲁矣,吾 乃今知周公之德,与周之所以王也’。”此《易象》决非《周易》, 而是研究《周易》之书。何以见得?因为从左传》、《国语》的 记载看,晋人以《崗易》占嬷论事,史不绝书,可见人们对《周 易》是非常熟悉的。如果鲁太史出示给于韩宣子的(易象》是人 们早就习以为常的《周易》,韩子决不会如此大发感慨。韩宣子 见《易象》与《鲁春秋》,就将它们与“周礼”、“周公之德”、 用之所以王”联系起来,可见此《易象》与“制礼作乐”、在周 无朝建立过程中立下妹功的周公是有联系的。因此,我们说易学 起源于西周初期,应该是信而有征的。 但是,保留下来的先秦易学史,主要还是在春秋战国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的易学史料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散见于史籍、诸子 著作中的各冢易说,一类足易学专著。先秦时期流传下来的易学 论著,尿管数量不多,但是它们在易学发展史上的影响却是深远 的。后代易学研究的两大派别,尤论是从占篮角度治易的卜筮派 还是从义理角度治易的哲理派,无不肇始于这时期。如果说,易 学的发展有一个奠基阶段的话,那么,这个阶段就只能是先秦,是 先秦的春秋成国时期。 春秋战回时期易学的发展,由于材料有限,待别是出于对材 料断代的分歧、要描述其具体环节的逻辑进展是很难的。我们认 为这一时代的易学主流是义理易说对卜筋易说的取代,其共体发 展可分为两个阶段;一是春秋时期,这是先秦易学的转向阶段,其 特征是易学从占筮之用走向哲理认识,孔子是这一历史性转变的 代表,他开创了儒门解易的优秀传统,他的易学思想主要反映在 易学史上的第一座里程碑《易传》〉里。二是战国时期,这是义理
PDF 文件使用 "pdfFactory Pro" 试用版本创建 www.fineprint.com.cn
易学的第一个繁菜阶段。此时尽管卜筮伊然流行,但孔子的易学 思想日益扩屐,从儒家到道家、阴阳家、纵横家,诸子都乐于从 哲理的角度来解说和运用周易》。这样,不但极大地丰富了易学 研究,而且使《周易》思想渗透到各家学说之中,变成了社会的 普遍价值观。 本章为∫论述的方便,拟先谈先秦时期的各家易说,谈先 秦时期的易学专著—《易传》。 第二节先秦时期的各家易说 这里所说的“易说”,指除《易传》外散见于先秦各书和各种 出土材料上的关于《周易》的说解。这些说解主要集中在先秦史 书和请子著作中。其中以《左传》最为丰富,共有19条!《国 语》3条;《战国策》1条;《论谙》2条;《庄子》1彖;《荀子》4 条:《管子》1条;《尸子》1条;《吕氏春秋》4条;《礼记》7条 此外,长沙马王堆还出土了帛书材料,除《系辟》外,尚有《二 三子问》两篇,约2500字;要》原记1640字;《縲和》、《昭 力》,原各记600字。这些材料的具体内容,大部分尚未公布,据 已披露的片言只语香①,足以表明它们是研究先秦易学价值罕见 的文敞。同时,阜阳出土了《周易》残简,除卦画和卦爻辞外,还 附有卜事之辞必。这对研究先秦卜筮家的易说,也是很有意义的 先奏时期这些易说,从其性质来说,可分为两类:一是占筮 说,一是义理说。掌握了这一线索,我们就可以从上述零星的材 料中,勾勒出先秦易学的发展轮廓。 忑于豪亮;《鼻书〈周易》》,欷【文物)1884年第3,韩仲民:《帛书《系辟》浅 说《孔子研究》1088年第4期。 边【阜阳竹觉筒介》,(文物}198年2期 !
PDF 文件使用 "pdfFactory Pro" 试用版本创建 www.fineprint.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