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上都还没有一部易学通史。日本学者今东光写过一部《易学史》 但内容只写到朱熹为止;户田丰三郎写过《周易注释史纲》,但也只 写到清代,而且局限于注疏之学中国学者在这方面也作了很重要 的工作如高怀民著有《两汉易学史)朱伯著有《易学哲学史》 的上、中两册,高著为断代史,朱著为专题史,也只写到南宋因此, 对两千多年来的易学研究进行历史与逻辑的总结,为易学的发展 提供史的借鉴,撰写易学通史就显得尤有必要了 易学史是门研易学的发履过程及其规律的学问。它应该 包括易学文献史、易学哲学史、易学人物史、应用易学史。易学文献 史研究历史上易学著作的流传、传授的世系、注豌的情况以及对易 学著作的校勘辨伪、文字训话的考证,属于史料学的范用易学哲 学史研究历代易学中的理论思维并由此而形成的哲学体系发展的 历史①,履于哲学史、思想史的范围。易学人物史研究历史上易学 家的情况,包抬他们的易学观点,易学著作在易学史上的地位以 及其易学的渊派,其易学研究与其思想、学术的关系,隔于传记史 学。应用易学史主要研究历代易学的应用情况,包括两个方面 是研究易学作为一般哲半在历史上对其他各门学问的指导情况, 二是研兖易学在历史上是如何被直接、具体地应用于其他学问的 作为青学指导属于思维的启发,作为直接应用大多属于缺乏必然 联系的比附。这类着作古人称之为“《易》外别传”,所以,对历代这 类应用易学进行研究的应用易学史,也就是一门易外别传史,属于 交又史学或边缘史学的范圈概而言之相对于中国传统学术史或 文化史,易学史具有专题史的性质但就其所涉及的内容,它又具 有相当大的综合性,所订“《易》道广大无所不包”,远非·般的尚 书学史、诗经学史等所能比。这就是治易学难、拾易学史特别是易 学通史尤其难之所在 关于易学史研究的方法,我们认为以下几点是值得注意的: ①用朱幽说,见《易学哲学史》〔上)算2页
PDF 文件使用 "pdfFactory Pro" 试用版本创建 www.fineprint.com.cn
第…要以易学研究的本体作为重点。如前所述,易学史的研 究对象应包括易学文献学,易学哲学、易学人物、应用易学四个方 面。这四个方面谁是研充的主要对象呢?我们认为应该是易学文 渐学和易学哲学,它们是易学的主体,自然也应该是易学史研究的 重点。而其中对《周易》经、传的文献研究、传本研究,对《周易》经 传义理的阐发,应该是易学的本体因而也应该是易学史所应首先 考虑的。正因如此,所以历代《周易注硫首先成为了我们研究 的重点;现代关于《周易》经传的作者、时代及内容的辨析,考古学 上关于数字卦、帛书《同易》经传的发现,也被我们置士突出的地 位其次那些借用《周易》概念、范嗨命题以立新说的著作虽然 它们在某和程度上已离开了《周易》经传的原意,但其理论是《周 易》学说的发展,或者说在不同程度上丰寓了《周易思想如王 夫之的《属易内传》《同易外传),周敦颐的《太极图说》等,我们也 将其列为易学史研究的重要对象,不然易学史就成了一部《周易》 注疏史或经学戛,这是不合乎易学发展的夹际的应用易学是易学 史研兖的对象,但它们属于易学的外围因而不能成为易学史研究 的主要对象,不然易学史就成为了一部卜筮史、一部自然科学发展 史。应用易学与对周易》经传的研究是易学外围与易学本体的关 系,所以易学史对它们的研究也就有轻求之别,主、次之分。可是 目前许多人治《易》,似乎忘记了这一点。当然,这并不意味誉易学 史可以不谈《周易参同契》不谈邵雍。没有他们,不讲应用易学的 情况,易学发展的脉胳就难以清楚,一部易学史也就残缺不全了 易学人物的研统我们认为只能将其融入易学文献、易学哲学、应 用易学的研究中,研究易学人物是为易学研究服务的,我们只取他 与易学有关的方面,这是与般地研究历史人物所不同的。 第二,要辩证地处理义理、象数的关系。历史上易学研究派别 至为纷紫复杂。四库馆臣综观易学历史的源流变迁,将其概括为 两派六宗”,“六宗”之说已难以概括至今为止的易学发展但两 派”之论却至为精当。义理派誉重通过《周易》的文辞来啊明《周 3
PDF 文件使用 "pdfFactory Pro" 试用版本创建 www.fineprint.com.cn
易》哲学大义,象数派则着重于《易》象、《易)数的阐发。易学派别 尽管名目繁多,但其要却难逃这两派之外。如现代兴起的“科学 易”,名目很新、似乎不在两派六宗之内,但考其实,其根据和理论 基本上都是从象数易学中化出,不过是象数易在现代的新应用.又 如从文学方面研究《周易》,从心理方血岍究《周易》,从现代管理学 方面研究《周易》,从经济学方面研充《周易》等,其根据不在丁象 数,就在于文猝,所以也不出两派之外。 义埋和象数在易学史上似乎势同水火,互不相容,其实这也是 种误解。研究《周易》要以义理为主,但也离不开象数。言义理 并不等于就把量住了《間易》探奥思想,如不顾《周易》学说的系 统性和整体性,将其文辞支离玻碎或将其渐俗化,强《易》以就我, 其售也不在卜筮者之下。《周易》的象、数和其文辞是有必然联系 的。《易》生于筮筮源于数。“名物为象数所依象数为义理而设 黄宗羲认为,《易有真象伪象之别,所谓真象,就是与《周易的 卦爻辞有必然的逻辑联系的卦象;所谓伪象,就与卦爻辞无意义联 系,为后人所附会的卦象。《易》数也须作如是观,离开了《周易9所 固有的象、数去解释卦爻辞的意义,其说如脱缀之野马,其正确性 难于得到保证但如果认为《易》无象外之辞每一词一字都可在象 数中找到依据,那么,实际是贬低了语音文字的作用,夸大了卦画 符号的表现力,过高地估计∫处于前史时代的先民的智盘但应该 拍出,卦爻部由于是语言文宇,其意义的规定性强象数属于符 号,模糊性大。所以,对于任意发挥前言象数显然较义理为长。故 历史上研充《周易》本体的,以义理为主流;应用易学的多以象 数为归依。对易学作史的研究,我们肯定孔子开创的以义理解 《易》的学风,这是研究《周易》正确道路但对《周易》本身所磁有 的象数,我们也视为易学的本体。对易学家的这类易说,我们力求 予以重概,正确地反映易学发展的规律,对于属于“《易》外别传”之 类的象数学我们认为既要指出它们在《周易》研究上的荒谬性, 又要充分肯定其在自然科学研究或其他方面客观存在的积极作
PDF 文件使用 "pdfFactory Pro" 试用版本创建 www.fineprint.com.cn
用,在易学史土给予其应有的地位。所以我们重视义理,却不以义 理为全是;不重象数,却不以象数为全非 第三,对统易学的认识要坚持历史主义的原则。现代以前的 易学,基本上属于经学研究的范围,其长在传统意识强,其短在 保守。“五四”以后的现代易学,其长在敢于创立新说,其短在疑古 过勇。而现在人们论《易》,往往只看到疑古派易学家反传统约成 就,对之评价甚高;对于其恃勇逞强过于轻视传统的一面,却大多 认识不足。这“点,尤其要引起我们的注意。过去关于《易经》的创 制年代,有战国成书说;关于《易传》的成书年代,有秦、汉之际昭、 宣前后之说风行一时,大家以为这是用“新史学”考证出来的结 论,信之惟恐不及。结果,马王堆帛书的出土,证明这些新说还不如 传统的说法可靠当然,这不是说古人说的都对但比较而言,传统 旧说经过了长时间的历史考验我们没有十分充足的理由,是不能 轻易地予以否定的。对于易学史的研究,我们更要坚持协史的研究 方法。例如关于《周易》经、传的关系问题,古人认为《易传》因《易 经》缘而发,《易经》因有《易传》的解释方可理解。而近人却认为 在《易传》中作为《周易》学的核心而加以閘发“阴阳”和“道”范 薄,在《易经》中是找不到的《易传》对《易经》思想的解释是“郢书 燕说”甚至说凡卦观念不是《易约》有的这种新解,实质是割断 历史。哲学的历史告诉我们,“一个概念的充分规定极少是第一个 引进该概念的思想家的工作。因为一个哲学的慨念一般说来更多 地是一个问题而不是对一个问题的解决一而这个问题只要还处 在它最初的潜在状态中时它的全部意义就不可能被理解。为了使 人们理解它的真正的意义,它就必须成为明显的,而这种从潜在状 态到显状态的转变则是未来的工作。《易传》所作的正是这种 从潜在状态到明显状态的转变工作易经》所载的,是来自以往 ①对“现代·词的时解事见后文 ②[]斯神·卡西尔:《人论》上译立出凝社985年版第22~22页 5
PDF 文件使用 "pdfFactory Pro" 试用版本创建 www.fineprint.com.cn
社会的信息。但这些信息对后人来说不是自明的。《易经)是在用 它自匚的语言—善、卦、爻及卦爻辞—一向人们说话,而《易传》 的作者去古未远,对这些信息还是相当熟悉的。因此,《易传》对《易 经》的解释并不是什么不足为训“郢书燕说”而是信据的,两者 的关系应是源与流的关系没有经卦画的阴爻和阳爻,就决不会有 传的阴阳观念割断经、传的历史联系,从根本上否认经、传关系的 致性,这种研究方法对易学有害无益.我们在进行史的总结时, 尤其要吸取这方面的教训不能以虚无主义的态度来对待传统易 代有一代之学对《間易》的砰究也是如此,不问的历史时期 有不同的易学,我们循着历史前进的足迹,根据易学发展的内在逻 辑,将从古至今的易学发展史划分为六个时期: 第一是先秦时期。这是易学产生并且奠定了其发慶基础的时 期,它分为两个阶段:春秋以前直至西周初年,这是易学的萌生阶 段:春秋至战国,这是易学的奠基阶段。后世易学的象数、义理炳 派,在这时已见端倪。以左传)《国语》中的巫史为代表的占筮派 和以孔子为代表的义理派对于《周易》研究,已形成了截然不同 的看法,这对后来易学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代表孔子易学思想 的《易传》,是先袭易学的集大成之作,也是义理派易学的第座里 程碑中国的传统学术思想基本都肇端于先秦,易学的发展更是如 此 第二是两汉时期,即汉易时期。汉易称之为象数学,易学同当 时的大文法相融合,并受到占星术和天人感应说的影响,形成了 套以卦气说为中心的易学象数学体系。汉易以孟喜、京房为代 表他们主要以说卦》为据以奇偶之数和八卦取象说解《易》,以 卦气说!释《易》,利用银易阴阳灾变。到东汉,郑玄又提出 爻辰说、五行说,荀爽又提出乾升坤降说,虞翻又通过其卦变说、旁 通说、互体说、半象说,将汉易引向极其繁杂的象数解《易》之路。此 外,西汉的严君平、扬雄以道家黄老之学解《易》至东汉末,魏伯阳
PDF 文件使用 "pdfFactory Pro" 试用版本创建 www.fineprint.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