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4月各地最新语文模拟试题汇编之文学类文本阅读 (一)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2017届河北省唐山市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这些桥 冯文超 昆仑险,唐古拉高,在两山之间的铁路线上,火车轰隆隆地驶过几百座铁路桥。那些桥 最长的达十几公里,绵延望不到边。列车驶过的铿锵声仿佛是桥在歌唱。那不是小夜曲,也 不是咏叹调,而是英雄交响曲。那种铿锵声调,无论是彻骨严寒的风雪天气,还是紫外线强 烈的炎夏,只要有列车通过时,你都会听到。应该说,列车通过时,是桥最激动的时刻,自 然也是它体现自身价值的时刻 桥是沟通的纽带,逢山修路,遇水架桥。纵观天路上的这些桥,没有仪态万方的造型, 没有浓艳色彩,当然也有拉萨河大桥那哈达般洁白优美造型的,但大多数是普普通通的混凝 土结构桥。远远望去,呈现的是水泥、钢铁、石子,是一种力的展示。望着它,如望男子汉 雄健的脊梁,敬畏感油然而生。 桥常常是和水连在一起的,可是青藏铁路上的桥不光是跨水而过,无水也有桥。这里以 桥代路,其原因是火车过冻土地带要架桥,给野生动物设置通道也要架桥,让它们从桥洞通 有水的桥自然都一样,说说没水的桥。天路上给野生动物铺设通道的桥,最有代表性的 是清水河大桥,长度为十几公里,桥墩有一千多个,是青藏铁路上最长的桥,远望如一架天 梯直抵远处洁白的雪山。它的桥孔就是野生动物的通道,让那些没翅膀的生命从中滑翔。 桥隧车间主任靳东发告诉我,每年草滩上野花点点竞妖娆时,通道便开始热身了。灰褐 色、土黄色的藏羚羊开始迁徙,去卓乃湖交配繁衍,一批接一批,而最大的一批,竟有几千 只,浩浩荡荡地通过通道。头羊走在前边,两只长犄角像仪仗队的指挥杖,如将军带领着 支长长的队伍去远征。它们快速过桥洞时,像士兵奔赴战场,闪电一般快,颇为震撼。这时, 正在干活的桥隧工们会立即放下工具,也快速钻进隐蔽处,屏声敛息,不打扰这些可爱的西 部的精灵。一次,一只小藏羚羊见桥头铁路防护网里长着青草,就去吃,头卡在网格里不能 动。工人们把它救出来,用牛奶喂养,然后放生。从此以后,防护网换成密度更高的网格, 再没有藏羚羊被卡住。这座清水河大桥上走火车,下走野生动物。好天气时,从昆仑山飘来 的白云如长长的哈达舒展着、缭绕着,而远处唐古拉雪山送来清凉的风,宽阔的草滩虫吟鸟 唱,悠闲的野生动物欢乐蹦跳,桥也叩动多孔清风,与人、与大自然和谐交谈 对自驾的旅行者在桥边沿路上丢了一个包裹,里边有现金、衣服,想着肯定是找不到 了,略感绝望地问了一下桥隧工,结果完整地找到了包裏,里面的东西丝毫不差。感激的旅 游者望着那一张泛着高原红的脸,心里发热,将新款的冲锋衣送给小伙子。小伙子喜欢极了 拿出自己一件工作服,上边有橙黄防护色彩和一个鲜红的铁路路徽,回赠给旅游者,俩人高 兴地穿着互换的衣服合了一个影。旅游者说,穿上这件衣服,握着他的手,好像心灵上搭了 一座桥! 这些桥架在山水之间,冻土之上,起着连接沟通的作用。高寒缺氧、烈日暴晒,狂风飞 沙,不管山险水恶,或是荒漠旷野,它都恪守着职责,对于“担当”这个词受之无愧。 桥是有灵气的,有血肉的,有人情的。人们对桥是感恩的 行驶过青藏铁路的人,会记住雪山、草原、湖泊,也会记住这些铁路桥吧? (摘自2016年10月17日《人民日报》) 7.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文章第一自然段总领全篇,简要介绍了青藏铁路桥的位置,同时运用比喻手法突岀铁路 桥的价值,也为全文奠定了雄壮的基调
2017 年 4 月各地最新语文模拟试题汇编之文学类文本阅读 (一)文学类文本阅读(14 分) 2017 届河北省唐山市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这些桥 冯文超 昆仑险,唐古拉高,在两山之间的铁路线上,火车轰隆隆地驶过几百座铁路桥。那些桥 最长的达十几公里,绵延望不到边。列车驶过的铿锵声仿佛是桥在歌唱。那不是小夜曲,也 不是咏叹调,而是英雄交响曲。那种铿锵声调,无论是彻骨严寒的风雪天气,还是紫外线强 烈的炎夏,只要有列车通过时,你都会听到。应该说,列车通过时,是桥最激动的时刻,自 然也是它体现自身价值的时刻。 桥是沟通的纽带,逢山修路,遇水架桥。纵观天路上的这些桥,没有仪态万方的造型, 没有浓艳色彩,当然也有拉萨河大桥那哈达般洁白优美造型的,但大多数是普普通通的混凝 土结构桥。远远望去,呈现的是水泥、钢铁、石子,是一种力的展示。望着它,如望男子汉 雄健的脊梁,敬畏感油然而生。 桥常常是和水连在一起的,可是青藏铁路上的桥不光是跨水而过,无水也有桥。这里以 桥代路,其原因是火车过冻土地带要架桥,给野生动物设置通道也要架桥,让它们从桥洞通 过。 有水的桥自然都一样,说说没水的桥。天路上给野生动物铺设通道的桥,最有代表性的 是清水河大桥,长度为十几公里,桥墩有一千多个,是青藏铁路上最长的桥,远望如一架天 梯直抵远处洁白的雪山。它的桥孔就是野生动物的通道,让那些没翅膀的生命从中滑翔。 桥隧车间主任靳东发告诉我,每年草滩上野花点点竞妖娆时,通道便开始热身了。灰褐 色、土黄色的藏羚羊开始迁徙,去卓乃湖交配繁衍,一批接一批,而最大的一批,竟有几千 只,浩浩荡荡地通过通道。头羊走在前边,两只长犄角像仪仗队的指挥杖,如将军带领着一 支长长的队伍去远征。它们快速过桥洞时,像士兵奔赴战场,闪电一般快,颇为震撼。这时, 正在干活的桥隧工们会立即放下工具,也快速钻进隐蔽处,屏声敛息,不打扰这些可爱的西 部的精灵。一次,一只小藏羚羊见桥头铁路防护网里长着青草,就去吃,头卡在网格里不能 动。工人们把它救出来,用牛奶喂养,然后放生。从此以后,防护网换成密度更高的网格, 再没有藏羚羊被卡住。这座清水河大桥上走火车,下走野生动物。好天气时,从昆仑山飘来 的白云如长长的哈达舒展着、缭绕着,而远处唐古拉雪山送来清凉的风,宽阔的草滩虫吟鸟 唱,悠闲的野生动物欢乐蹦跳,桥也叩动多孔清风,与人、与大自然和谐交谈。 一对自驾的旅行者在桥边沿路上丢了一个包裹,里边有现金、衣服,想着肯定是找不到 了,略感绝望地问了一下桥隧工,结果完整地找到了包裹,里面的东西丝毫不差。感激的旅 游者望着那一张泛着高原红的脸,心里发热,将新款的冲锋衣送给小伙子。小伙子喜欢极了, 拿出自己一件工作服,上边有橙黄防护色彩和一个鲜红的铁路路徽,回赠给旅游者,俩人高 兴地穿着互换的衣服合了一个影。旅游者说,穿上这件衣服,握着他的手,好像心灵上搭了 一座桥! 这些桥架在山水之间,冻土之上,起着连接沟通的作用。高寒缺氧、烈日暴晒,狂风飞 沙,不管山险水恶,或是荒漠旷野,它都恪守着职责,对于“担当”这个词受之无愧。 桥是有灵气的,有血肉的,有人情的。人们对桥是感恩的! 行驶过青藏铁路的人,会记住雪山、草原、湖泊,也会记住这些铁路桥吧? (摘自 2016 年 10 月 17 日 《人民日报 》) 7.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A.文章第一自然段总领全篇,简要介绍了青藏铁路桥的位置,同时运用比喻手法突出铁路 桥的价值,也为全文奠定了雄壮的基调
B.文章第二自然段运用对比手法突出大多数青藏铁路桥没有优美的姿态、艳丽的色彩,有 的只是质朴和雄健,这也为后文写桥隧工人做了铺垫。 C.文章第五自然段运用比喻、拟人的手法形象生动的描绘岀藏羚羊穿过青藏铁路桥洞时的 震撼场面,笔墨饱满,读来给人以催人奋进的力量。 D.文章最后一段以揣测的语气作结,婉转地赞美了这些桥以及设计、建造、养护这些桥的 劳动者们,同时,在结构上呼应开头,也照应了题目 8.文中划线的一段写景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5分) 9.本文中的“桥”有什么寓意,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2017届河南省百校联盟高三4月教学质量检测 除夕雪 除夕夜,雪还在下着,对面的山已经成了刚出笼的白面馒头,被霭霭的暮色笼罩着。咔嚓” 声,一棵枝桠在雪的重压之下,带着雪沫扑簌簌地落了下来。然后就是静寂,无边无际的 静寂 个亮着晕黄的灯光的草屋下,几个孩子倦倦地偎在炭烧火桶边,旁边一只烧煤的炉子,放 着一只铝锅,里面“突突”地冒着热气,孩子们眼巴巴的望着。 屋外传来“咯吱咯吱”ˆ的响声,老大飞快地拉开木门,门像老牛一般哼唧着,光亮由一根木棍 被拉宽,像面镜子躺在雪地里,她喊道:“妈!” 母亲挑着两担雪,拖着一地水迹走了进来,老二老三也都一起站到了地上,眼巴巴地看着母 亲 母亲摘下头上的围巾,脸颊冻得通红,说:“原以为有最后一班公交,没想到今天三十,中 午就没了一”母亲一早就出门卖菜了 拨开筐子里的积雪,母亲扒拉出三棵大白菜,老二失望的眼神垂了下来,老三委屈地瘪嘴, 眼圈泛红,老大瞪了他们一眼,就去拎起炉上的锅灌水 母亲剥去了身上的军大衣,那还是父亲留下的,抻了抻衣袖,看着这三个瘦骨伶仃的儿女 眨眨眼说:“今天过年我们吃元宝吧。 “元宝?”几乎是异口同声,目光也聚光灯般投向了母亲,老三吧嗒着满嘴的口水。 母亲点头,指挥道:“老大,你把这几棵白菜洗洗! 老二,去把床下的粉丝拿出来! 老三才五岁,睁着透亮的黑眼珠注视着母亲,母亲说:“你给我准备一瓢水。” 母亲舀了几碗白面在盆里,吩咐道:“加水!” 老三两只手颤巍巍地端着水瓢,滴了两滴,“不够!”母亲说。又加了一点,母亲直接从老 手里夺过水瓢,“哗¨的一声,水冲到面里,隐了身,母亲操手搓揉了起来,面团像雪球一般 滚大,圆滚滚的像个白胖子,母亲安慰般拍打着面团 洗净的白菜从热水里捞起,切碎,放到摊开的纱布里拧干,粉丝同样烫软,一起切碎,放在 一个盆子里搅拌,加盐,又一通拌着,白菜也慢慢泛着喜色。 母亲把擀面杖直接压在了面团上,横一道竖一道,胖子被压扁,抻长。直到一张大面皮摊在 桌上,又找来一个罐头瓶子,压在面皮上,一个圆形的面皮就出来了。 饺子!”老二惊呼道,自从父亲去世后,就一直没有包过饺子,父亲擀面皮是掐一小块面剂, 擀面杖搓动两下,一块面皮就飞了出来。不像母亲这样费劲。 饺子七零八落地散在桌上,像一群咧嘴的大肚汉。母亲对老二说:“去烧水吧!老三在一旁 不安分地用手揉揉捏捏,被母亲拍落了,老三噘着嘴,老大在一旁安静地包着饺子 当水汽弥漫着整个屋子,一只只水饺“扑通通”地跳下水,沉到锅底,母亲掂着锅铲说:“你 们三个把对联贴上” 等三个孩子回到了屋里,三碗热气腾腾的水饺就端到了桌上。母亲颇为神秘地说:“这里面
B.文章第二自然段运用对比手法突出大多数青藏铁路桥没有优美的姿态、艳丽的色彩,有 的只是质朴和雄健,这也为后文写桥隧工人做了铺垫。 C.文章第五自然段运用比喻、拟人的手法形象生动的描绘出藏羚羊穿过青藏铁路桥洞时的 震撼场面,笔墨饱满,读来给人以催人奋进的力量。 D.文章最后一段以揣测的语气作结,婉转地赞美了这些桥以及设计、建造、养护这些桥的 劳动者们,同时,在结构上呼应开头,也照应了题目。 8.文中划线的一段写景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5 分) 9.本文中的“桥”有什么寓意,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 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2017 届河南省百校联盟高三 4 月教学质量检测 除夕雪 除夕夜,雪还在下着,对面的山已经成了刚出笼的白面馒头,被霭霭的暮色笼罩着。咔嚓” 一声,一棵枝桠在雪的重压之下,带着雪沫扑簌簌地落了下来。然后就是静寂,无边无际的 静寂。 一个亮着晕黄的灯光的草屋下,几个孩子倦倦地偎在炭烧火桶边,旁边一只烧煤的炉子,放 着一只铝锅,里面“突突”地冒着热气,孩子们眼巴巴的望着。 屋外传来“咯吱咯吱”的响声,老大飞快地拉开木门,门像老牛一般哼唧着,光亮由一根木棍 被拉宽,像面镜子躺在雪地里,她喊道:“妈!” 母亲挑着两担雪,拖着一地水迹走了进来,老二老三也都一起站到了地上,眼巴巴地看着母 亲。 母亲摘下头上的围巾,脸颊冻得通红,说:“原以为有最后一班公交,没想到今天三十,中 午就没了──”母亲一早就出门卖菜了。 拨开筐子里的积雪,母亲扒拉出三棵大白菜,老二失望的眼神垂了下来,老三委屈地瘪嘴, 眼圈泛红,老大瞪了他们一眼,就去拎起炉上的锅灌水。 母亲剥去了身上的军大衣,那还是父亲留下的,抻了抻衣袖,看着这三个瘦骨伶仃的儿女, 眨眨眼说:“今天过年我们吃元宝吧。” “元宝?”几乎是异口同声,目光也聚光灯般投向了母亲,老三吧嗒着满嘴的口水。 母亲点头,指挥道:“老大,你把这几棵白菜洗洗!” “老二,去把床下的粉丝拿出来!” 老三才五岁,睁着透亮的黑眼珠注视着母亲,母亲说:“你给我准备一瓢水。” 母亲舀了几碗白面在盆里,吩咐道:“加水!” 老三两只手颤巍巍地端着水瓢,滴了两滴,“不够!”母亲说。又加了一点,母亲直接从老三 手里夺过水瓢,“哗”的一声,水冲到面里,隐了身,母亲操手搓揉了起来,面团像雪球一般 滚大,圆滚滚的像个白胖子,母亲安慰般拍打着面团。 洗净的白菜从热水里捞起,切碎,放到摊开的纱布里拧干,粉丝同样烫软,一起切碎,放在 一个盆子里搅拌,加盐,又一通拌着,白菜也慢慢泛着喜色。 母亲把擀面杖直接压在了面团上,横一道竖一道,胖子被压扁,抻长。直到一张大面皮摊在 桌上,又找来一个罐头瓶子,压在面皮上,一个圆形的面皮就出来了。 “饺子!”老二惊呼道,自从父亲去世后,就一直没有包过饺子,父亲擀面皮是掐一小块面剂, 擀面杖搓动两下,一块面皮就飞了出来。不像母亲这样费劲。 饺子七零八落地散在桌上,像一群咧嘴的大肚汉。母亲对老二说:“去烧水吧!”老三在一旁 不安分地用手揉揉捏捏,被母亲拍落了,老三噘着嘴,老大在一旁安静地包着饺子。 当水汽弥漫着整个屋子,一只只水饺“扑通通”地跳下水,沉到锅底,母亲掂着锅铲说:“你 们三个把对联贴上!” 等三个孩子回到了屋里,三碗热气腾腾的水饺就端到了桌上。母亲颇为神秘地说:“这里面
有惊喜,你们谁吃到了,谁明年就有好运哟! 老二咬了一口,惊叫道:“我吃到了!”就吐出一枚硬币,摊开手掌,熠熠生辉 老三有些着急,吞了几口溜光水滑的饺子,停了下来,翻着白眼看着老二,母亲吃了一个饺 子,鼓励说:“三子,吃啊! 老三眉头锁住,又解开,叫道:“我也吃到了!”从嘴里就吐出了硬币,在手里扬了扬,那样 子比吃了开心果还兴奋 老大看着母亲,说:“我吃撑了!”就把碗里两个饺子拨到了母亲的碗里,赶紧把碗抽走。母 亲牙齿“咯噔”了一声,蹙眉,老三叫道:“妈也吃到了!” 老二拍着巴掌说:“大姐,就你没有吃到了!” 老大鼓起嘴咽着一口,瞪大眼说:“不好,我吞到肚子里了!” 欢乐的笑声爆起,冲破除夕夜白雪皑皑的屋顶张扬开来。母亲转头望向墙上丈夫的照片,嘴 咧开,眼圈却已经红了 (摘编自《小小说月刊》2016年12期) 7.下列小说相关内容的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第一段主要运用形象的比喻和以动衬静的手法描绘除夕夜的雪景,突出了过年的热闹和 草屋环境的寂静,同时也为故事的展开做了铺垫 B.小说通过穿“父亲”留下的军大衣、“父亲”去世后没包过饺子、墙上挂“父亲”的照片等细 节,暗示了“父亲”去世给这个家庭造成的穷困和不幸 C.第三段划线句子属于细节描写,既生动地展现了那开门后光线由窄到宽的变化过程,同 时“门像老牛般哼唧着”,也暗示了这个家庭生活的窘迫 D.小说中运用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手法塑造了孩子们的形象。老三天真烂漫,老二鲁 莽性急,老大贴心懂事,个性鲜活,真切生动 8.母亲有着怎样的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5分 请简要分析结尾段的作用。(6分) (三)现代文阅读(14分)广东省佛山市2017届高三4月教学质量检测 贤人图 聂鑫森 城里有两个画画的先生,一个是陆小知,一个是覃怡斋 陆先生和覃先生住在同一条街上,一个住街头,一个住街尾。 陆小知,字文无,生得十分魁梧,脸上一圈连鬓胡须,很黑,很硬挺。他是河北沧州府 人。他名小知,字文无,人以为字是名的阐释,既“小知”,当然也就“文无”了。只有覃 先生懂得此中奥妙,文无其实是中药当归的别称,表示对乡土的眷恋。陆先生无妻室无儿女, 与他日夜厮守的是画室壁上悬挂着的一柄古剑,抽出鞘来寒光逼人。他画山水,也画花卉、 鳞毛,但花卉中,他不画梅花、蝴蝶兰:水中鳞介类,他不画螃蟹。这几样东西是覃先生爱 画的,陆先生自谓不如,所以藏拙。他画的牡丹与水仙,别有风韵。他的桃也画得好,鲜嫩 得让你嘴馋。这画要的人很多。贺寿的,结婚的,都悦目于这一派喜气,也肯给价钱。有了 钱,他就去喝酒。街中段有家小酒楼叫“一街春”,跑堂的一见他来,就迎上前,唱一个喏: 陆先生——雅座!”不需吩咐,就会摆上酒与菜,然后去请覃先生。 覃先生拖着一家子,一妻四儿女,粗茶淡饭维持下去就不容易了,哪有钱上馆子?但陆 先生喜欢做他的东,觉得和他聊天是一大乐趣。覃先生肯读书,虽穷而不俗,时有高论,很 使陆先生钦服。覃先生的题画词句也多有妙趣,有一回画一仕女图,臂外露,娴静动人,题 句为:夜凉如水,问玉臂寒否?陆先生知是从杜诗中点化而来,很佩服他的才思
有惊喜,你们谁吃到了,谁明年就有好运哟!” 老二咬了一口,惊叫道:“我吃到了!”就吐出一枚硬币,摊开手掌,熠熠生辉。 老三有些着急,吞了几口溜光水滑的饺子,停了下来,翻着白眼看着老二,母亲吃了一个饺 子,鼓励说:“三子,吃啊!” 老三眉头锁住,又解开,叫道:“我也吃到了!”从嘴里就吐出了硬币,在手里扬了扬,那样 子比吃了开心果还兴奋。 老大看着母亲,说:“我吃撑了!”就把碗里两个饺子拨到了母亲的碗里,赶紧把碗抽走。母 亲牙齿“咯噔”了一声,蹙眉,老三叫道:“妈也吃到了!” 老二拍着巴掌说:“大姐,就你没有吃到了!” 老大鼓起嘴咽着一口,瞪大眼说:“不好,我吞到肚子里了!” 欢乐的笑声爆起,冲破除夕夜白雪皑皑的屋顶张扬开来。母亲转头望向墙上丈夫的照片,嘴 咧开,眼圈却已经红了…… (摘编自《小小说月刊》2016 年 12 期) 7.下列小说相关内容的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第一段主要运用形象的比喻和以动衬静的手法描绘除夕夜的雪景,突出了过年的热闹和 草屋环境的寂静,同时也为故事的展开做了铺垫 B.小说通过穿“父亲”留下的军大衣、“父亲”去世后没包过饺子、墙上挂“父亲”的照片等细 节,暗示了“父亲”去世给这个家庭造成的穷困和不幸。 C.第三段划线句子属于细节描写,既生动地展现了那开门后光线由窄到宽的变化过程,同 时“门像老牛般哼唧着”,也暗示了这个家庭生活的窘迫。 D.小说中运用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手法塑造了孩子们的形象。老三天真烂漫,老二鲁 莽性急,老大贴心懂事,个性鲜活,真切生动。 8.母亲有着怎样的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5 分) 请简要分析结尾段的作用。(6 分) (三)现代文阅读(14 分)广东省佛山市 2017 届高三 4 月教学质量检测 贤 人 图 聂鑫森 城里有两个画画的先生,一个是陆小知,一个是覃怡斋。 陆先生和覃先生住在同一条街上,一个住街头,一个住街尾。 陆小知,字文无,生得十分魁梧,脸上一圈连鬓胡须,很黑,很硬挺。他是河北沧州府 人。他名小知,字文无,人以为字是名的阐释,既“小知”,当然也就“文无”了。只有覃 先生懂得此中奥妙,文无其实是中药当归的别称,表示对乡土的眷恋。陆先生无妻室无儿女, 与他日夜厮守的是画室壁上悬挂着的一柄古剑,抽出鞘来寒光逼人。他画山水,也画花卉、 鳞毛,但花卉中,他不画梅花、蝴蝶兰;水中鳞介类,他不画螃蟹。这几样东西是覃先生爱 画的,陆先生自谓不如,所以藏拙。他画的牡丹与水仙,别有风韵。他的桃也画得好,鲜嫩 得让你嘴馋。这画要的人很多。贺寿的,结婚的,都悦目于这一派喜气,也肯给价钱。有了 钱,他就去喝酒。街中段有家小酒楼叫“一街春”,跑堂的一见他来,就迎上前,唱一个喏: “陆先生——雅座!”不需吩咐,就会摆上酒与菜,然后去请覃先生。 覃先生拖着一家子,一妻四儿女,粗茶淡饭维持下去就不容易了,哪有钱上馆子?但陆 先生喜欢做他的东,觉得和他聊天是一大乐趣。覃先生肯读书,虽穷而不俗,时有高论,很 使陆先生钦服。覃先生的题画词句也多有妙趣,有一回画一仕女图,臂外露,娴静动人,题 句为:夜凉如水,问玉臂寒否?陆先生知是从杜诗中点化而来,很佩服他的才思
覃先生名怡斋,字少疾。他善画梅花、蝴蝶兰,螃蟹也画得别有情味,活生生的。 覃先生和陆先生同行,又住一条街,但彼此很敬重,从不生忌。有人要画梅花、蝴蝶兰、 墨蟹,陆先生说:“画这些玩意儿,覃先生有好手笔,请找他。”有人要画桃,画牡丹、水仙 覃先生说:“我不及陆先生,他有高招儿,我领你去。 本城有个无赖叫二花子”的,前些日子找覃先生要了张墨蟹,忽将退回来,说是没画 好,要求索回二十块大洋,其实买时只付了一块大洋。陆先生一听,回家取了剑,一路疾步 到了覃家,威威武武地坐在画室里。那张退回的墨蟹图悬挂在壁间。 “二花子”进来,径直窜进画室,头一昂:“覃先生,备好钱了?” 陆先生蓦地站起:“早备好了,龟孙子!” “二花子”一看,不是覃先生,是陆先生 陆先生说:“你说这画不好,哪一笔不好?你指给我看。” 说完拔剑出鞘,但见寒光满室,冷气森森。“二花子”打了个愣噤 陆先生用剑往画上划去,剑尖在纸上游动,却不触墙壁,宣纸条条落下,大小均等。“ 花子”一张脸顿时吓白,惶恐间,陆先生一掉剑锋,直取“二花子”胸前,往下一划,一件 黑绸褂脆然裂开,却不伤皮肉 这功夫了不得! 老子是河北沧州人氏,你可知沧州向来武风盛烈?没两下子,我能在这站地面?滚!” “二花子”仓皇地逃了。覃先生很感谢陆先生 日子一天天打飞脚过去。陆先生大约是因为喝酒太没节制,身体渐渐地坏了下来,三天 两天会咳出一大碗淤血,但他依旧不禁酒 覃先生踱过来看望陆先生。陆先生见他来了,很髙兴,让进画室,喝过茶就要抻纸、调 色,运笔作画。说是要请少疾指正。平素,陆先生画画从不让人看,再好的朋友也不破例。 陆先生画桃,先提笔用清水浸透,再在红色碟内蘸少许红色,然后在红白碟里反复使所 蘸红色与笔中的清水混合成淡红色:又将笔回到红色碟内蘸红色,所蘸红色部分约到笔毫长 度的三分之一处。淡红画桃实,深红画桃尖。一笔点去,再按倒笔毫,原地一旋,画出圆硕 的桃实,笔没有离开纸,一笔画成一个桃子,鲜色可人。接着画牡丹、水仙。“你儿女多 往后得用钱。”先生说。覃先生差点流出泪来 陆先生终于一病不起了。每顿饭覃先生都让妻子做好,自己亲自送去。 不久,陆先生故去了。覃先生一手张罗了后事,借了一笔钱,雇请了几个人,亲自扶柩 去沧州安葬。陆先生平生所念的是“当归”,覃先生再穷也要把他送回去。 覃先生得到陆先生的笔法,私下里练了些日子,笔法酷似,可以乱真。买的人也多,名 气渐扬。家境富足了。他也时常到“一街春”去,跑堂的迎上前,唱一个喏:“覃先生 雅座!” 覃先生说:“搁两副杯、筷。” “还有客人?可要催请。 “没有。”心里却说:还有陆先生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小说语言用词考究,典雅而富有韵味,细微处见功力,如小酒楼名为“一街春”,看 似寻常,实则蕴含深意 B.小说采用对比的写法,将陆先生与覃先生在画功和为人上处处作对比,是为了突出陆 先生比覃先生更有才华。 C.洗练而富有个性的人物对话,表现出人物的性格特征。“早准备好了,龟孙子!”表现 出陆先生的刚猛与仗义 D.陆先生破例在覃先生面前演示作画过程,表明陆先生视覃先生为知己,同时也是对覃
覃先生名怡斋,字少疾。他善画梅花、蝴蝶兰,螃蟹也画得别有情味,活生生的。 覃先生和陆先生同行,又住一条街,但彼此很敬重,从不生忌。有人要画梅花、蝴蝶兰、 墨蟹,陆先生说:“画这些玩意儿,覃先生有好手笔,请找他。”有人要画桃,画牡丹、水仙, 覃先生说:“我不及陆先生,他有高招儿,我领你去。” 本城有个无赖叫“二花子”的,前些日子找覃先生要了张墨蟹,忽将退回来,说是没画 好,要求索回二十块大洋,其实买时只付了一块大洋。陆先生一听,回家取了剑,一路疾步 到了覃家,威威武武地坐在画室里。那张退回的墨蟹图悬挂在壁间。 “二花子”进来,径直窜进画室,头一昂:“覃先生,备好钱了?” 陆先生蓦地站起:“早备好了,龟孙子!” “二花子”一看,不是覃先生,是陆先生。 陆先生说:“你说这画不好,哪一笔不好?你指给我看。” 说完拔剑出鞘,但见寒光满室,冷气森森。“二花子”打了个愣噤。 陆先生用剑往画上划去,剑尖在纸上游动,却不触墙壁,宣纸条条落下,大小均等。“二 花子”一张脸顿时吓白,惶恐间,陆先生一掉剑锋,直取“二花子”胸前,往下一划,一件 黑绸褂脆然裂开,却不伤皮肉。 这功夫了不得! “老子是河北沧州人氏,你可知沧州向来武风盛烈?没两下子,我能在这站地面?滚!” “二花子”仓皇地逃了。覃先生很感谢陆先生。 日子一天天打飞脚过去。陆先生大约是因为喝酒太没节制,身体渐渐地坏了下来,三天 两天会咳出一大碗淤血,但他依旧不禁酒。 覃先生踱过来看望陆先生。陆先生见他来了,很高兴,让进画室,喝过茶就要抻纸、调 色,运笔作画。说是要请少疾指正。平素,陆先生画画从不让人看,再好的朋友也不破例。 陆先生画桃,先提笔用清水浸透,再在红色碟内蘸少许红色,然后在红白碟里反复使所 蘸红色与笔中的清水混合成淡红色;又将笔回到红色碟内蘸红色,所蘸红色部分约到笔毫长 度的三分之一处。淡红画桃实,深红画桃尖。一笔点去,再按倒笔毫,原地一旋,画出圆硕 的桃实,笔没有离开纸,一笔画成一个桃子,鲜色可人。接着画牡丹、水仙。“你儿女多, 往后得用钱。”陆先生说。覃先生差点流出泪来。 陆先生终于一病不起了。每顿饭覃先生都让妻子做好,自己亲自送去。 不久,陆先生故去了。覃先生一手张罗了后事,借了一笔钱,雇请了几个人,亲自扶柩 去沧州安葬。陆先生平生所念的是“当归”,覃先生再穷也要把他送回去。 覃先生得到陆先生的笔法,私下里练了些日子,笔法酷似,可以乱真。买的人也多,名 气渐扬。家境富足了。他也时常到“一街春”去,跑堂的迎上前,唱一个喏:“覃先生—— 雅座!” 覃先生说:“搁两副杯、筷。” “还有客人?可要催请。” “没有。”心里却说:还有陆先生。 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5 分)( )( ) A.小说语言用词考究,典雅而富有韵味,细微处见功力,如小酒楼名为“一街春”,看 似寻常,实则蕴含深意。 B. 小说采用对比的写法,将陆先生与覃先生在画功和为人上处处作对比,是为了突出陆 先生比覃先生更有才华。 C. 洗练而富有个性的人物对话,表现出人物的性格特征。“早准备好了,龟孙子!”表现 出陆先生的刚猛与仗义。 D. 陆先生破例在覃先生面前演示作画过程,表明陆先生视覃先生为知己,同时也是对覃
先生生活的关心和帮助。 E.小说通过叙写两位画家的人生际遇,描绘了一幅普通知识分子生活图景,旨在表达对 知识分子境遇困窘的同情 8.小说多处使用了照应手法,请举两例并作简要分析。(4分) 9.请简要分析小说题目“贤人图”的作用。(5分) (四)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吉林省吉林大学附属中学2017届高三第六次摸底考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14分) 鲁鲁宗璞 鲁鲁坐在地上,悲凉地叫着。树丛中透出一弯新月,院子的砖地上洒着斑驳的树影和淡淡的 月光。那悲凉的嚎叫声像一把锐利的刀,把这温暖、平滑的春夜剪碎了。 鲁鲁原是一个孤身犹太老人的狗。老人住在村上不远,前天死去了。只是这矮脚的白狗守住 了房子悲哭,不肯离去。人们打他,他只是围着房子转。房东灵机一动说:“送给范先生养 吧。这洋狗只合下江人养。”这小村中习惯地把外省人一律称作下江人。于是他给硬拉到范 家,拴在这棵树上,已经三天了。 两个孩子从院子北端三间旧房中蹑手蹑脚走了出来。10岁左右的姐姐捧着一钵饭,6 岁左右的弟弟跟在姐姐身后。 “鲁鲁,你吃饭吧,这饭肉多。”姐姐把手里的饭放在鲁鲁身旁。 鲁鲁用悲哀的眼光看着姐姐和弟弟,渐渐安静下来了。他四腿很短,嘴很尖,像只狐狸;浑 身雪白,没有一根杂毛。颈上套着皮项圈,项圈上拴着一根粗绳,系在大树上 鲁鲁,你就住在我们家。你懂中国话吗?”姐姐温柔地说。“拉拉手吧!”三天来,这话姐姐 已经说了好几遍。鲁鲁总是突然又发出一阵悲号,并不伸出脚来 但是鲁鲁这次没有哭,只是咻咻地喘着,好像跑了很久 姐姐伸手去摸他的头,鲁鲁一阵颤栗,连毛都微耸起来。老人总是抚摸他,从头摸到脊背 那只大手很有力,这只小手很轻,但却这样温柔,使鲁鲁安心。他仍咻咻地喘着,向姐姐伸 出了前脚。 妈妈走出房来,在姐姐介绍下和鲁鲁握手,当然还有弟弟。妈妈轻声责备姐姐说:“你 怎么把肉都给了鲁鲁?我们明天吃什么?” 姐姐垂了头,不说话。弟弟忙说:“明天我们什么也不吃。 范家人都睡了。只有爸爸仍在煤油灯下著书。鲁鲁几次又想哭一哭,但是望见窗上几乎是趴 在桌上的黑影,便把悲声吞了回去,在喉咙里咕噜着,变成低低的轻吼 妈妈和姐姐解掉拴鲁鲁的粗绳,但还不时叮嘱弟弟,不要敞开院门。这小院是在一座大庙里, 庙里复房别院,房屋很多,许多城里人迁乡躲空袭,原来空荡荡的古庙,充满了人间烟火。 鲁鲁来到范家十多天了。有一天,鲁鲁出了门,踌躇了一下,忽然往犹太老人原来的住处走 去了。那里锁着门,他便坐在门口嚎叫起来。还是那样悲凉,那样哀痛。他想起自己的不幸 他的心曾遗失过了。他努力思索老人的去向。这时几个人围过来。“嚎什么!畜生!”人们向 他扔石头。他站起身跑了,向着城里跑去了。因为他有一个谜,他要去解开这个谜 黄昏时,鲁鲁在城里一座旧洋房前停住了。这里是犹太老人和鲁鲁的旧住处 旧洋房的门关着,鲁鲁就坐在门外等,不时发出长长的哀叫。他在门口蹲了两天两夜。人们 气愤起来,下决心处理他了。他很饿,又渴,又想睡。他想起那淡黄的土布衣裳,那温柔的 小手拿着的饭盆。他最后看着屋门,希望在这一瞬间老人会走出来。但是没有。他跳起身, 冲出重围,向城外跑去了 他得到的谜底是再也见不到老人了。他不知道,那老人的去处,是每个人,连他鲁鲁,终究 都要去的。 姐姐和弟弟很难过。傻鲁鲁,怎么能离开爱你的人呢?你一定会回来的吧
先生生活的关心和帮助。 E. 小说通过叙写两位画家的人生际遇,描绘了一幅普通知识分子生活图景,旨在表达对 知识分子境遇困窘的同情。 8. 小说多处使用了照应手法,请举两例并作简要分析。(4 分) 9.请简要分析小说题目“贤人图”的作用。(5 分) (四)文学类文本阅读(14 分)吉林省吉林大学附属中学 2017 届高三第六次摸底考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14 分) 鲁鲁 宗璞 鲁鲁坐在地上,悲凉地叫着。树丛中透出一弯新月,院子的砖地上洒着斑驳的树影和淡淡的 月光。那悲凉的嚎叫声像一把锐利的刀,把这温暖、平滑的春夜剪碎了。 鲁鲁原是一个孤身犹太老人的狗。老人住在村上不远,前天死去了。只是这矮脚的白狗守住 了房子悲哭,不肯离去。人们打他,他只是围着房子转。房东灵机一动说:“送给范先生养 吧。这洋狗只合下江人养。”这小村中习惯地把外省人一律称作下江人。于是他给硬拉到范 家,拴在这棵树上,已经三天了。 两个孩子从院子北端三间旧房中蹑手蹑脚走了出来。10 岁左右的姐姐捧着一钵饭,6 岁左右的弟弟跟在姐姐身后。 “鲁鲁,你吃饭吧,这饭肉多。”姐姐把手里的饭放在鲁鲁身旁。 鲁鲁用悲哀的眼光看着姐姐和弟弟,渐渐安静下来了。他四腿很短,嘴很尖,像只狐狸;浑 身雪白,没有一根杂毛。颈上套着皮项圈,项圈上拴着一根粗绳,系在大树上。 “鲁鲁,你就住在我们家。你懂中国话吗?”姐姐温柔地说。“拉拉手吧!”三天来,这话姐姐 已经说了好几遍。鲁鲁总是突然又发出一阵悲号,并不伸出脚来。 但是鲁鲁这次没有哭,只是咻咻地喘着,好像跑了很久。 姐姐伸手去摸他的头,鲁鲁一阵颤栗,连毛都微耸起来。老人总是抚摸他,从头摸到脊背。 那只大手很有力,这只小手很轻,但却这样温柔,使鲁鲁安心。他仍咻咻地喘着,向姐姐伸 出了前脚。 妈妈走出房来,在姐姐介绍下和鲁鲁握手,当然还有弟弟。妈妈轻声责备姐姐说:“你 怎么把肉都给了鲁鲁?我们明天吃什么?” 姐姐垂了头,不说话。弟弟忙说:“明天我们什么也不吃。” 范家人都睡了。只有爸爸仍在煤油灯下著书。鲁鲁几次又想哭一哭,但是望见窗上几乎是趴 在桌上的黑影,便把悲声吞了回去,在喉咙里咕噜着,变成低低的轻吼。 妈妈和姐姐解掉拴鲁鲁的粗绳,但还不时叮嘱弟弟,不要敞开院门。这小院是在一座大庙里, 庙里复房别院,房屋很多,许多城里人迁乡躲空袭,原来空荡荡的古庙,充满了人间烟火。 鲁鲁来到范家十多天了。有一天,鲁鲁出了门,踌躇了一下,忽然往犹太老人原来的住处走 去了。那里锁着门,他便坐在门口嚎叫起来。还是那样悲凉,那样哀痛。他想起自己的不幸, 他的心曾遗失过了。他努力思索老人的去向。这时几个人围过来。“嚎什么!畜生!”人们向 他扔石头。他站起身跑了,向着城里跑去了。因为他有一个谜,他要去解开这个谜。 黄昏时,鲁鲁在城里一座旧洋房前停住了。这里是犹太老人和鲁鲁的旧住处。 旧洋房的门关着,鲁鲁就坐在门外等,不时发出长长的哀叫。他在门口蹲了两天两夜。人们 气愤起来,下决心处理他了。他很饿,又渴,又想睡。他想起那淡黄的土布衣裳,那温柔的 小手拿着的饭盆。他最后看着屋门,希望在这一瞬间老人会走出来。但是没有。他跳起身, 冲出重围,向城外跑去了。 他得到的谜底是再也见不到老人了。他不知道,那老人的去处,是每个人,连他鲁鲁,终究 都要去的。 姐姐和弟弟很难过。傻鲁鲁,怎么能离开爱你的人呢?你一定会回来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