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中国共产党的创立 近代中国社会状况和两大历史任务 (一)中国社会性质发生变化:独立的封建国家→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中国是一个有着数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华民族以自己的勤劳和智慧,曾经创 造出世界上独领风骚的灿烂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然而,当欧美一些国家从十七世 纪中叶开始确立先进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又从十八世纪六十年代开始工业革命的时 候,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一—清朝的统治者却盲目地以中央帝国的“康乾盛世”而 自傲,自我封闭,拒绝扩大与外国的交往,仍然陶醉于昔日的辉煌之中。而事实是 原来文明程度落后于中国的欧美国家,这时已远远地跑在了中国的前面。 盛世已蕴含着衰败,落后就要挨打。到十九世纪中叶,急于向外扩张的英国,以 鸦片和炮舰打开了清王朝这个封建专制帝国闭关自守的大门。中国社会的发展进程, 被突如其来的外来因素打断了。 在此之前,中国封建社会内部商品经济的发展,已孕育着资本主义的萌芽,如果 没有外国资本主义的影响中国也将缓慢地发展到资本主义社会。1840年鸦片战争以 后,外国资本主义的侵入刺激这种发展,对中国社会经济起到很大的分解作用。一方 面,破坏了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基础;一方面,则促进中国城乡商品经济的发 展,给资本主义的发展造成某些客观的条件和可能。 这种情形,给中国社会带来了两个方面的重大变化 由于外国资本主义的刺激和中国封建经济结构的某些破坏,在十九世纪下半叶, 些商人、地主和官僚投资于新式工业,中国的资本主义生长起来并得到初步发展 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虽然促进了封建社会的解体,但与此同时,封建剥削制度不但 依旧保持着,而且同买办资本和高利贷资本的剥削结合在一起,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占 着明显优势。因此,资本主义的发展,并没有使封建的中国变成资本主义的中国,而 是变成一个半封建的社会。这是一个方面的变化 另一个方面的变化,是外国资本主义勾结中国封建势力压迫中国资本主义的发 展。外国侵略者的目的不是使中国的民族资本得到发展,而是要寻求更广大的市场 掠夺更多的资源,攫取更丰厚的利润。为了这个目的,外国列强对中国采用军事的
第一章 中国共产党的创立 一、近代中国社会状况和两大历史任务 (一)中国社会性质发生变化:独立的封建国家→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中国是一个有着数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华民族以自己的勤劳和智慧,曾经创 造出世界上独领风骚的灿烂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然而,当欧美一些国家从十七世 纪中叶开始确立先进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又从十八世纪六十年代开始工业革命的时 候,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的统治者却盲目地以中央帝国的“康乾盛世”而 自傲,自我封闭,拒绝扩大与外国的交往,仍然陶醉于昔日的辉煌之中。而事实是, 原来文明程度落后于中国的欧美国家,这时已远远地跑在了中国的前面。 盛世已蕴含着衰败,落后就要挨打。到十九世纪中叶,急于向外扩张的英国,以 鸦片和炮舰打开了清王朝这个封建专制帝国闭关自守的大门。中国社会的发展进程, 被突如其来的外来因素打断了。 在此之前,中国封建社会内部商品经济的发展,已孕育着资本主义的萌芽,如果 没有外国资本主义的影响中国也将缓慢地发展到资本主义社会。1840年鸦片战争以 后,外国资本主义的侵入刺激这种发展,对中国社会经济起到很大的分解作用。一方 面,破坏了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基础;一方面,则促进中国城乡商品经济的发 展,给资本主义的发展造成某些客观的条件和可能。 这种情形,给中国社会带来了两个方面的重大变化。 由于外国资本主义的刺激和中国封建经济结构的某些破坏,在十九世纪下半叶, 一些商人、地主和官僚投资于新式工业,中国的资本主义生长起来并得到初步发展。 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虽然促进了封建社会的解体,但与此同时,封建剥削制度不但 依旧保持着,而且同买办资本和高利贷资本的剥削结合在一起,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占 着明显优势。因此,资本主义的发展,并没有使封建的中国变成资本主义的中国,而 是变成一个半封建的社会。这是一个方面的变化。 另一个方面的变化,是外国资本主义勾结中国封建势力压迫中国资本主义的发 展。外国侵略者的目的不是使中国的民族资本得到发展,而是要寻求更广大的市场, 掠夺更多的资源,攫取更丰厚的利润。为了这个目的,外国列强对中国采用军事的
政治的、经济的和文化的压迫手段。尽管中国在对外关系中仍保持着独立国家的形 式,但在实际上已被纳入不平等条约体系,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严重破坏,清 朝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这种状况,使中国一步一步地变成一个半殖民地的国 家 上述重大变化,使中国由一个独立的封建国家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中华民 族沦落到深重苦难和极度屈辱的境地。外国资本一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的联合压 迫,严重地阻碍着中国的社会发展和政治进步,成为民族灾难和人民痛苦的根源。 1902年到日本留学的鲁迅写下了这样的诗句:“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喊出了多少爱国者满腔悲愤的心情。 (二)阶级结构和阶级关系发生变化: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地主阶级与农民阶 级、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 地主阶级作为统治力量,很多时候变为列强统治中国工具;农民阶级既受封建势 力剥削,又受外来侵略势力的压迫,处境艰难;资产阶级力量弱小;无产阶级队伍不 断壮大。 (三)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最主要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 (四)近代中国革命的两大任务 反对帝国主义(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反对封建主义(实现国家繁荣富强 和人民共同富裕) 中华民族面对着两大历史任务:一个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一个是实现国 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在这两大任务中,前一个任务为后一个任务扫清障碍, 创造必要的前提。因此,如何反对外国列强的侵略,摆脱封建专制的统治,改变国家 贫穷落后的面貌,解决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富强的问题,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 的中国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也是中国的先进分子反复思考的主要问题 总之,近代中国社会发生了重大变化,使中国由一个独立的封建国家变为半殖民 地半封建国家,中华民族沦落到深重苦难和极度屈辱的境地。外国资本一帝国主义和
政治的、经济的和文化的压迫手段。尽管中国在对外关系中仍保持着独立国家的形 式,但在实际上已被纳入不平等条约体系,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严重破坏,清 朝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这种状况,使中国一步一步地变成一个半殖民地的国 家。 上述重大变化,使中国由一个独立的封建国家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中华民 族沦落到深重苦难和极度屈辱的境地。外国资本一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的联合压 迫,严重地阻碍着中国的社会发展和政治进步,成为民族灾难和人民痛苦的根源。 1902年到日本留学的鲁迅写下了这样的诗句:“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喊出了多少爱国者满腔悲愤的心情。 (二)阶级结构和阶级关系发生变化: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地主阶级与农民阶 级、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 地主阶级作为统治力量,很多时候变为列强统治中国工具;农民阶级既受封建势 力剥削,又受外来侵略势力的压迫,处境艰难;资产阶级力量弱小;无产阶级队伍不 断壮大。 (三)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最主要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 (四)近代中国革命的两大任务 反对帝国主义(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反对封建主义(实现国家繁荣富强 和人民共同富裕) 中华民族面对着两大历史任务:一个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一个是实现国 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在这两大任务中,前一个任务为后一个任务扫清障碍, 创造必要的前提。因此,如何反对外国列强的侵略,摆脱封建专制的统治,改变国家 贫穷落后的面貌,解决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富强的问题,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 的中国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也是中国的先进分子反复思考的主要问题。 总之,近代中国社会发生了重大变化,使中国由一个独立的封建国家变为半殖民 地半封建国家,中华民族沦落到深重苦难和极度屈辱的境地。外国资本一帝国主义和
本国封建主义的联合压迫,严重地阻碍着中国的社会发展和政治进步,成为民族灾难和 人民痛苦的根源。这样,中华民族面对着两大历史任务:一个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 解放;一个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如何解决近代中国所面临的主要问 题,是中国的先进分子反复思考的主要问题 近代中国人民的反侵略斗争 严酷的现实,激起中华民族同仇敌忾。外国资本一帝国主义和中国封建主义相结 合,变中国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也是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及其走狗的过 程 (一)反帝反封建斗争的主力最初是农民 最具代表性的是太平天国农民革命运动和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前者规模之大, 发展之快,组织制度之完备,斗争威力之大,都达到了旧式农民战争的巅峰。1853年 马克思在《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一文中指出:“中国的连绵不断的起义已经延续了 约十年之久,现在汇合成了一场惊心动魄的革命,不管引起这些起义的社会原因是什 么,……推动了这次大爆发的毫无疑问是英国的大炮。”义和团运动虽然有狭隘和落 后的一面,但凭借大刀长矛以异乎寻常的勇敢精神同八国联军进行殊死斗争,使掀起 瓜分中国狂潮的帝国主义者不得不承认:如此“民气坚劲”中国是不可征服的,“无 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和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也”。但是,农 民并不代表新的生产方式,提不出科学的有远见的斗争纲领,这支强大的反帝反封建 的主力军,如果没有先进阶级的领导,是不可能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的。 (二)地主阶级反帝反封建斗争 洋务运动:“中体西用”,将西方的先进技术嫁接到中国腐朽的封建制度上 (三)资产阶级反帝反封建斗争 中国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的首先是维新派。这场以“救亡图存”为号召、以建 立君主立宪制、发展资本主义为最终目标的自上而下的政治改革,虽然以失败表明资 产阶级改良主义的道路是行不通的,却通过对中国制度和文化的反思,把“师夷之长 技以制夷”、“中体西用”推进到学习西方的政治思想和政治制度,进化论、“天赋 人权”、“三权分立”、政党政治、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成为反对封建主义和救
本国封建主义的联合压迫,严重地阻碍着中国的社会发展和政治进步,成为民族灾难和 人民痛苦的根源。这样,中华民族面对着两大历史任务:一个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 解放;一个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如何解决近代中国所面临的主要问 题,是中国的先进分子反复思考的主要问题。 二、近代中国人民的反侵略斗争 严酷的现实,激起中华民族同仇敌忾。外国资本一帝国主义和中国封建主义相结 合,变中国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也是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及其走狗的过 程。 (一)反帝反封建斗争的主力最初是农民 最具代表性的是太平天国农民革命运动和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前者规模之大, 发展之快,组织制度之完备,斗争威力之大,都达到了旧式农民战争的巅峰。1853年 马克思在《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一文中指出:“中国的连绵不断的起义已经延续了 约十年之久,现在汇合成了一场惊心动魄的革命,不管引起这些起义的社会原因是什 么,……推动了这次大爆发的毫无疑问是英国的大炮。”义和团运动虽然有狭隘和落 后的一面,但凭借大刀长矛以异乎寻常的勇敢精神同八国联军进行殊死斗争,使掀起 瓜分中国狂潮的帝国主义者不得不承认:如此“民气坚劲”中国是不可征服的,“无 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和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也”。但是,农 民并不代表新的生产方式,提不出科学的有远见的斗争纲领,这支强大的反帝反封建 的主力军,如果没有先进阶级的领导,是不可能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的。 (二)地主阶级反帝反封建斗争 洋务运动:“中体西用”,将西方的先进技术嫁接到中国腐朽的封建制度上 (三)资产阶级反帝反封建斗争 中国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的首先是维新派。这场以“救亡图存”为号召、以建 立君主立宪制、发展资本主义为最终目标的自上而下的政治改革,虽然以失败表明资 产阶级改良主义的道路是行不通的,却通过对中国制度和文化的反思,把“师夷之长 技以制夷”、“中体西用”推进到学习西方的政治思想和政治制度,进化论、“天赋 人权”、“三权分立”、政党政治、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成为反对封建主义和救
亡图存的思想武器,对近代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资产阶级革命派:孙中山提 出“振兴中华”的口号 总之,近代以来,中国的志士仁人正是怀着强烈的危机感和民族意识,历尽千辛 万苦,不怕流血牺牲,去探索挽救中华民族危亡的道路的。甲午战争以后的戊戌维 新、辛亥革命,都是在救亡图存、振兴中华这面爱国主义大旗下发生的。这些斗争和 探索,使中华民族燃烧起了新的希望,标志着中华民族进一步的觉醒。 三、辛亥革命 中国人是带着英、美、德、法、俄、日、意、奥八国联军侵占首都北京和签定 《辛丑条约》的民族耻辱进入二十世纪的。那时,展现在中华民族面前的是一片濒临 毁灭的悲惨前景。中国人民在进行各种未能成功的反抗之后,又起来革命了 几乎与资产阶级维新运动发轫的同时,资产阶级革命派开始从事以推翻清王朝专 制统治为目标的革命斗争。其代表人物孙中山是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者,是中国革命 的伟大先行者。1894年,他在美国檀香山创立兴中会,第一次响亮地喊出“振兴中 华”的口号。1905年,他在日本东京发起成立中国同盟会,提出了实质上是以建立资 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为目标的政治纲领,并努力用一系列武装起义的革命手段来实现这 个纲领。在此之前,虽然已有人受欧风美雨的影响而提出怀疑君主政治的思想,但他 们不敢设想在中国推翻君主制度和由它代表的社会制度。孙中山鼓吹民主共和,树立 起一种新的目标,中国人民从此开始自觉地为一个独立的民主国家而进行斗争。毛泽 东曾经这样评论:“中国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正规地说起来,是从孙中 山开始的。” 1911年10月,辛亥革命爆发。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宣告成立。辛亥革命是20世 纪中国所发生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变,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 革命。它不仅推翻了清王朝的封建统治,而且结束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 度,民主共和国的观念从此深入人心,为中国的进步潮流开启了闸门。辛亥革命后, 各种“主义”开始在社会上广泛流传,各阶级、各阶层的代表人物纷纷登台亮相,各 种名目的政纲、政论、宣言遍布报刊,各种各样的政党竞相宣告成立。这无疑有利于 吸引和动员人们关注和参与政治生活,有利于培养人们的民主精神和现代公民意识 从此,中国开始走出了家族统治和封建社会形态,在中西文化的碰撞下,加快了社会
亡图存的思想武器,对近代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资产阶级革命派:孙中山提 出“振兴中华”的口号 总之,近代以来,中国的志士仁人正是怀着强烈的危机感和民族意识,历尽千辛 万苦,不怕流血牺牲,去探索挽救中华民族危亡的道路的。甲午战争以后的戊戌维 新、辛亥革命,都是在救亡图存、振兴中华这面爱国主义大旗下发生的。这些斗争和 探索,使中华民族燃烧起了新的希望,标志着中华民族进一步的觉醒。 三、辛亥革命 中国人是带着英、美、德、法、俄、日、意、奥八国联军侵占首都北京和签定 《辛丑条约》的民族耻辱进入二十世纪的。那时,展现在中华民族面前的是一片濒临 毁灭的悲惨前景。中国人民在进行各种未能成功的反抗之后,又起来革命了。 几乎与资产阶级维新运动发轫的同时,资产阶级革命派开始从事以推翻清王朝专 制统治为目标的革命斗争。其代表人物孙中山是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者,是中国革命 的伟大先行者。1894年,他在美国檀香山创立兴中会,第一次响亮地喊出“振兴中 华”的口号。1905年,他在日本东京发起成立中国同盟会,提出了实质上是以建立资 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为目标的政治纲领,并努力用一系列武装起义的革命手段来实现这 个纲领。在此之前,虽然已有人受欧风美雨的影响而提出怀疑君主政治的思想,但他 们不敢设想在中国推翻君主制度和由它代表的社会制度。孙中山鼓吹民主共和,树立 起一种新的目标,中国人民从此开始自觉地为一个独立的民主国家而进行斗争。毛泽 东曾经这样评论:“中国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正规地说起来,是从孙中 山开始的。” 1911年10月,辛亥革命爆发。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宣告成立。辛亥革命是20世 纪中国所发生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变,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 革命。它不仅推翻了清王朝的封建统治,而且结束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 度,民主共和国的观念从此深入人心,为中国的进步潮流开启了闸门。辛亥革命后, 各种“主义”开始在社会上广泛流传,各阶级、各阶层的代表人物纷纷登台亮相,各 种名目的政纲、政论、宣言遍布报刊,各种各样的政党竞相宣告成立。这无疑有利于 吸引和动员人们关注和参与政治生活,有利于培养人们的民主精神和现代公民意识。 从此,中国开始走出了家族统治和封建社会形态,在中西文化的碰撞下,加快了社会
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人民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行为准则、价值判断、风俗习惯 等诸多方面向现代社会的转变。从这个意义上说,辛亥革命取得的成功是巨大的。 辛亥革命也有明显的弱点。它没有能提出一个完整而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政治纲 领,没有能比较广泛地发动最大多数的下层劳动群众,没有形成一个能够胜利地领导 这场革命进行到底的坚强有力的革命政党。究其原因,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力量实 在太微弱了,并且同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有着难以完全割断的联系,而同广大的下层 劳动群众严重脱离。这就使得资产阶级革命派没有力量更没有勇气把反帝反封建的革 命斗争进行到底。辛亥革命以同旧势力的妥协而告终,革命的果实落到以袁世凯为首 的北洋军阀手里。帝国主义在中国的势力没有受到削弱,封建势力依然在中国每一个 角落盘根错节。中华民族面临的两大历史任务一个也没有解决,中国人民依然生活在 贫穷、落后、分裂、动荡、混乱的苦难深渊中。孙中山曾沉痛地说:“政治上、社会 上种种黑暗腐败比前清更甚,人民困苦日甚一日。”从这个意义上说,辛亥革命又失 败了,他是“无果之花” 尽管如此,辛亥革命作为中国人民为改变自己命运而奋起革命的一个新定位的起 点,影响是深刻而久远的。它对中国封建专制统治的巨大冲击,使反动统治秩序再也 无法稳定下来;民主共和的思想从此流传广远,人民对革命的追求绵延不绝。这为中 国新型无产阶级政党的诞生并走上政治舞台提供了历史的契机。辛亥革命的成功,鼓 舞中国人民继续奋斗;它的失败,又给中国人民中的先进分子以深刻的启发,使人们 逐渐地觉悟到在中国的历史条件下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是不可能的,必须探索新的道 路来求得国家的独立富强和人民的自由幸福。正如林伯渠回顾自己的思想历程 说:“辛亥革命前觉得只要把帝制推翻便可以天下太平,革命以后经过多少挫折,自 己所追求的民主还是那样的遥远,于是慢慢地从痛苦经验中,发现了此路不通,终于 走上了共产主义的道路。这不仅仅是一个人的经验,在革命的队伍中是不缺少这样的 人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可以把中国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的胜利看作是辛亥革命 的继续和发展,这些胜利也是辛亥革命最后结出的丰硕成果。 总之,中国社会的变化和包括辛亥革命在内的近代革命斗争是中国共产党创立的 历史准备。这个历史准备包括了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历次重大斗争都程度不同地推动 了中国社会的进步,为中国共产党的创立从经济、政治、文化上奠定了基础。另一方
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人民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行为准则、价值判断、风俗习惯 等诸多方面向现代社会的转变。从这个意义上说,辛亥革命取得的成功是巨大的。 辛亥革命也有明显的弱点。它没有能提出一个完整而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政治纲 领,没有能比较广泛地发动最大多数的下层劳动群众,没有形成一个能够胜利地领导 这场革命进行到底的坚强有力的革命政党。究其原因,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力量实 在太微弱了,并且同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有着难以完全割断的联系,而同广大的下层 劳动群众严重脱离。这就使得资产阶级革命派没有力量更没有勇气把反帝反封建的革 命斗争进行到底。辛亥革命以同旧势力的妥协而告终,革命的果实落到以袁世凯为首 的北洋军阀手里。帝国主义在中国的势力没有受到削弱,封建势力依然在中国每一个 角落盘根错节。中华民族面临的两大历史任务一个也没有解决,中国人民依然生活在 贫穷、落后、分裂、动荡、混乱的苦难深渊中。孙中山曾沉痛地说:“政治上、社会 上种种黑暗腐败比前清更甚,人民困苦日甚一日。”从这个意义上说,辛亥革命又失 败了,他是“无果之花”。 尽管如此,辛亥革命作为中国人民为改变自己命运而奋起革命的一个新定位的起 点,影响是深刻而久远的。它对中国封建专制统治的巨大冲击,使反动统治秩序再也 无法稳定下来;民主共和的思想从此流传广远,人民对革命的追求绵延不绝。这为中 国新型无产阶级政党的诞生并走上政治舞台提供了历史的契机。辛亥革命的成功,鼓 舞中国人民继续奋斗;它的失败,又给中国人民中的先进分子以深刻的启发,使人们 逐渐地觉悟到在中国的历史条件下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是不可能的,必须探索新的道 路来求得国家的独立富强和人民的自由幸福。正如林伯渠回顾自己的思想历程 说:“辛亥革命前觉得只要把帝制推翻便可以天下太平,革命以后经过多少挫折,自 己所追求的民主还是那样的遥远,于是慢慢地从痛苦经验中,发现了此路不通,终于 走上了共产主义的道路。这不仅仅是一个人的经验,在革命的队伍中是不缺少这样的 人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可以把中国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的胜利看作是辛亥革命 的继续和发展,这些胜利也是辛亥革命最后结出的丰硕成果。 总之,中国社会的变化和包括辛亥革命在内的近代革命斗争是中国共产党创立的 历史准备。这个历史准备包括了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历次重大斗争都程度不同地推动 了中国社会的进步,为中国共产党的创立从经济、政治、文化上奠定了基础。另一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