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夺取民主革命的全国胜利 (1945年8月至1949年10月) 第一节争取实现国内和平民主 、抗日战争胜利后的时局 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形势和国际格局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德、意、日法西斯被打败:英法等传统的资本主义国家总体实力下降:一枝独秀的美国其经济和军事实 力得到了极大的增强。社会主义的苏联进一步巩固:东欧和亚洲的部分国家建立起了社会主义政权:亚非民族解放运动波澜壮阔,旧 的世界殖民主义体系日益瓦解:各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人运动和人民斗争不断向前发展。这些,都为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的发展创造了 有利条件 美国推行反苏反共的全球战略,凭借经济和军事优势,在世界各地设立军事基地,试图建立美国主导的世界新秩序。1945年10月 23日,美国总统杜鲁门在国会演讲中就宣称:美国负有“领导世界”的重大责任 美国的全球扩张战略,欧洲是重点,亚洲也是重要地区。中国是亚洲的重心,控制了中国就基本上控制了亚洲。这样,就可以集 中力量控制欧洲,遏制苏联。美国政府把国民党视为其控制中国的工具,因此,它在中国实行扶蒋反共的政策。一方面,千方百计帮 助国民党政府扩大统治区域,出动大量飞机和军舰帮助国民党军队抢占战略要地。另一方面,美国督促蒋介石用政治谈判的办法,令 中国共产党交出军队和解放区政权,即通过和平手段解决共产党问题。 战后的苏联作为社会主义力量的中坚,在全球范围与美国相抗衡,极大地牵制了美国的力量。但是苏联当时过高地估计了国民党 的力量,过低地估计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力量。苏联政府并承诺支持蒋介石统一中国。但是,苏联同时又给中国革命力量在东 北的立足和发展以尽可能的支持与援助,对中共领导的人民军队先机进入东北起了重要配合作用。 2、抗战胜利后决定中国政治走向的关键 中国人民经过8年艰苦卓绝的浴血奋战,终于迎来了抗战的胜利。人民迫切需要一个和平安定的环境,修养生息,重建家园。因 此,1945年8月25日,中共中央发表《对目前时局的宣言》指出,我全民族面前的重大任务是:巩固国内团结,改善民生,以便在和平 民主团结的基础上,实现全国的统一,建设独立自由与富强的新中国,这一立场是符合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与要求的,也 与当时中国大多数民主党派和民主政治力量的主张相一致。 而与此同时,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统治集团力图垄断抗战胜利果实。1945年8月11日,蒋介石发出三道命令:一是命令解放区 人民军队就地驻防待命,不得向敌伪擅自行动:二是命令嫡系部队积极推进,勿稍松懈:三是命令日、伪军负责维持地方治安,组织 共产党武装力量受降 欲继续其一党专政的国民党,迫于国内外舆论的压力,在积极准备内战的同时,又表示愿意同中国共产党进行和平谈判。 总之,在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国内阶级关系发生重大变化的情况下,围绕建立一个什么样的国家的不同主张,以蒋介石为首的 国民党统治集团和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解放区军民之间的关系,成为左右战后中国政治走向的关键 重庆谈判与“向北发展,向南防御
第五章 夺取民主革命的全国胜利 (1945年8月至1949年10月) 第一节争取实现国内和平民主 一、抗日战争胜利后的时局 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形势和国际格局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德、意、日法西斯被打败;英法等传统的资本主义国家总体实力下降;一枝独秀的美国其经济和军事实 力得到了极大的增强。社会主义的苏联进一步巩固;东欧和亚洲的部分国家建立起了社会主义政权;亚非民族解放运动波澜壮阔,旧 的世界殖民主义体系日益瓦解;各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人运动和人民斗争不断向前发展。这些,都为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的发展创造了 有利条件。 美国推行反苏反共的全球战略,凭借经济和军事优势,在世界各地设立军事基地,试图建立美国主导的世界新秩序。1945年10月 23日,美国总统杜鲁门在国会演讲中就宣称:美国负有“领导世界”的重大责任。 美国的全球扩张战略,欧洲是重点,亚洲也是重要地区。中国是亚洲的重心,控制了中国就基本上控制了亚洲。这样,就可以集 中力量控制欧洲,遏制苏联。美国政府把国民党视为其控制中国的工具,因此,它在中国实行扶蒋反共的政策。一方面,千方百计帮 助国民党政府扩大统治区域,出动大量飞机和军舰帮助国民党军队抢占战略要地。另一方面,美国督促蒋介石用政治谈判的办法,令 中国共产党交出军队和解放区政权,即通过和平手段解决共产党问题。 战后的苏联作为社会主义力量的中坚,在全球范围与美国相抗衡,极大地牵制了美国的力量。但是苏联当时过高地估计了国民党 的力量,过低地估计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力量。苏联政府并承诺支持蒋介石统一中国。但是,苏联同时又给中国革命力量在东 北的立足和发展以尽可能的支持与援助,对中共领导的人民军队先机进入东北起了重要配合作用。 2、抗战胜利后决定中国政治走向的关键 中国人民经过8年艰苦卓绝的浴血奋战,终于迎来了抗战的胜利。人民迫切需要一个和平安定的环境,修养生息,重建家园。因 此,1945年8月25日,中共中央发表《对目前时局的宣言》指出,我全民族面前的重大任务是:巩固国内团结,改善民生,以便在和平 民主团结的基础上,实现全国的统一,建设独立自由与富强的新中国,这一立场是符合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与要求的,也 与当时中国大多数民主党派和民主政治力量的主张相一致。 而与此同时,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统治集团力图垄断抗战胜利果实。1945年8月11日,蒋介石发出三道命令:一是命令解放区 人民军队就地驻防待命,不得向敌伪擅自行动;二是命令嫡系部队积极推进,勿稍松懈;三是命令日、伪军负责维持地方治安,组织 共产党武装力量受降。 欲继续其一党专政的国民党,迫于国内外舆论的压力,在积极准备内战的同时,又表示愿意同中国共产党进行和平谈判。 总之,在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国内阶级关系发生重大变化的情况下,围绕建立一个什么样的国家的不同主张,以蒋介石为首的 国民党统治集团和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解放区军民之间的关系,成为左右战后中国政治走向的关键。 二、重庆谈判与“向北发展,向南防御
、抗战胜利后中共对内战危险的准备应对 1945年8月11日,中共中央在《关于日本投降后我党任务的决定》中指出,国民党正积极准备夺取抗战胜利果实,有可能发展 成为大规模内战,我党应准备调动兵力,对付内战。8月13日,毛泽东在延安干部会议上作《抗日战争胜利后的时局和我们的方针》讲 演,指出:党的方针是,一方面坚决反对内战、阻止内战:另一方面切实做好应对全面内战的准备,以军事自卫对付蒋介石的军事进 锋相对,寸土必争 2、重庆谈判 日本政府宣布无条件投降后,蒋介石于8月14日、20日、23日接连致电毛泽东,邀请其到重庆举行和平谈判 8月2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扩大会议讨论同国民党谈判的问题。会议认为:当前形势表明,内战是可以避免和必须避免的, 和平是可能取得的。会议决定,今后对待国民党的方针是蒋反我亦反,蒋停我亦停,以斗争求团结,做到有理、有利、有节。会议最 后决定,先派周恩来前往重庆,随后毛泽东再去谈判。在毛泽东去重庆期间,由刘少奇代理中共中央主席职务 8月25日,中共中央发表了《对目前时局的宣言》,明确提出“和平、民主、团结”三大口号。鉴于形势的发展,中央政治局决 定:毛泽东、周恩来、王若飞立即赴重庆同国民党谈判。通知还告诫全党,绝对不要因为谈判而放松对蒋介石的警惕和斗争。 1945年8月28日,毛泽东、周恩来、王若飞在国民党政府代表张治中、美国驻华大使赫尔利的陪同下,乘飞机抵达重庆。重庆谈 判从8月29日一直持续到10月10日,前后历时43天。期间,毛泽东就国共两党关系的重大问题同蒋介石进行多次会谈。有关国内和平的 具体谈判,则是在共产党代表周恩来、王若飞同国民党政府代表王世杰、张群、张治中、邵力子之间进行的。 双方主要围绕十一个问题进行商谈,包括确定和平建国方针:承认各党派的合法地位:承认解放区政权及抗日部队:结束国民党 的党治:等等 解放区政权和军队问题成为谈判双方争执的焦点。国民党政府代表秉承蒋介石的旨意,借口“政令军令统一”,执意要共产 党“放弃其地盘,交出其军队”,导致这两个问题最终未能达成协议 谈判期间,共产党代表团广泛地进行了争取团结各方面和平民主力量的工作,毛泽东、周恩来先后多次会见了各民主党派的领导 人。这些活动,使中国共产党的立场得到各民主党派和各界民主人士的普遍同情和支持,并成为这次国共谈判取得某些积极成果的 个重要因素 10月10日,国共双方代表签署了《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国民党表示意义接受“和平建国的基本方针”:同 意“长期合作,坚决避免内战,建设独立、自由和富强的新中国”:同意结束国民党的“训政”,召开政治协商会议:承认人民的某 些民主权利:同意“积极推行地方自治,实行由上而下的普选”,等等。谈判未能解决的,主要是解放区政权问题和国民大会问题以 及军队整编问题。双方同意“继续协商”或提交政治协商会议解决 重庆谈判和《双十协定》的发表,给全国人民以和平民主建国的巨大希望,推动了全国和平民主运动的发展 3、“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方针 蒋介石在签订《双十协定》、承认“和平建国”方针的同时,密令国民党军队对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武装进剿。因此,1945年 9月19日,中共中央发出了“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指示。其主要内容是:北撤长江以南部队,收缩南部防线:巩固华北以及华东 华中的解放区;控制热河、察哈尔两省,并争取控制东北
1、抗战胜利后中共对内战危险的准备应对 1945年8月11日,中共中央在《关于日本投降后我党任务的决定》中指出,国民党正积极准备夺取抗战胜利果实,有可能发展 成为大规模内战,我党应准备调动兵力,对付内战。8月13日,毛泽东在延安干部会议上作《抗日战争胜利后的时局和我们的方针》讲 演,指出:党的方针是,一方面坚决反对内战、阻止内战;另一方面切实做好应对全面内战的准备,以军事自卫对付蒋介石的军事进 攻,针锋相对,寸土必争。 2、重庆谈判 日本政府宣布无条件投降后,蒋介石于8月14日、20日、23日接连致电毛泽东,邀请其到重庆举行和平谈判。 8月2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扩大会议讨论同国民党谈判的问题。会议认为:当前形势表明,内战是可以避免和必须避免的, 和平是可能取得的。会议决定,今后对待国民党的方针是蒋反我亦反,蒋停我亦停,以斗争求团结,做到有理、有利、有节。会议最 后决定,先派周恩来前往重庆,随后毛泽东再去谈判。在毛泽东去重庆期间,由刘少奇代理中共中央主席职务。 8月25日,中共中央发表了《对目前时局的宣言》,明确提出“和平、民主、团结”三大口号。鉴于形势的发展,中央政治局决 定:毛泽东、周恩来、王若飞立即赴重庆同国民党谈判。通知还告诫全党,绝对不要因为谈判而放松对蒋介石的警惕和斗争。 1945年8月28日,毛泽东、周恩来、王若飞在国民党政府代表张治中、美国驻华大使赫尔利的陪同下,乘飞机抵达重庆。重庆谈 判从8月29日一直持续到10月10日,前后历时43天。期间,毛泽东就国共两党关系的重大问题同蒋介石进行多次会谈。有关国内和平的 具体谈判,则是在共产党代表周恩来、王若飞同国民党政府代表王世杰、张群、张治中、邵力子之间进行的。 双方主要围绕十一个问题进行商谈,包括确定和平建国方针;承认各党派的合法地位;承认解放区政权及抗日部队;结束国民党 的党治;等等。 解放区政权和军队问题成为谈判双方争执的焦点。国民党政府代表秉承蒋介石的旨意,借口“政令军令统一”,执意要共产 党“放弃其地盘,交出其军队”,导致这两个问题最终未能达成协议。 谈判期间,共产党代表团广泛地进行了争取团结各方面和平民主力量的工作,毛泽东、周恩来先后多次会见了各民主党派的领导 人。这些活动,使中国共产党的立场得到各民主党派和各界民主人士的普遍同情和支持,并成为这次国共谈判取得某些积极成果的一 个重要因素。 10月10日,国共双方代表签署了《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国民党表示意义接受“和平建国的基本方针”;同 意“长期合作,坚决避免内战,建设独立、自由和富强的新中国”;同意结束国民党的“训政”,召开政治协商会议;承认人民的某 些民主权利;同意“积极推行地方自治,实行由上而下的普选”,等等。谈判未能解决的,主要是解放区政权问题和国民大会问题以 及军队整编问题。双方同意“继续协商”或提交政治协商会议解决。 重庆谈判和《双十协定》的发表,给全国人民以和平民主建国的巨大希望,推动了全国和平民主运动的发展。 3、“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方针 蒋介石在签订《双十协定》、承认“和平建国”方针的同时,密令国民党军队对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武装进剿。因此,1945年 9月19日,中共中央发出了“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指示。其主要内容是:北撤长江以南部队,收缩南部防线;巩固华北以及华东、 华中的解放区;控制热河、察哈尔两省,并争取控制东北
东北地区幅员辽阔、物产丰富,交通便利,重工业发达,因此,调整战略布局的关键是进军东北。1945年9月15日,中共中央决 定建立以彭真为书记、陈云等为委员的中共中央东北局。之后,派出2万名干部和11万部队开赴东北。与此同时,中共中央将分散于南 方的军队迅速集中到长江以北,将新四军主力北移山东和苏皖北部山区。 在调整战略部署的同时,中共中央还要求加速实现军事战略的转变:作战形式上实现游击战向运动战的转变:各战略区组建野战 兵团:调整、健全了各大区党的领导机构。除了调整战略布局、组建野战兵团,中共中央命令部队开始了以控制四大铁路干线为作战 目的的解放区保卫战。到1946年1月,解放区已拥有239万平方公里土地,1.49亿人口,506座城市。 运动与政治协商会议 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统治集团的腐败堕落本质又重新暴露出来。在接收日、伪财产时,国民党各级官员竞相贪掠、中饱私 囊。还将大量民有企业加以侵吞、重税盘剥,导致民族工商业大量倒闭,失业工人日益增多。为了积极准备内战、维持巨额军费和行 政费用,国民党政府印发大量纸币,导致严重通货膨胀,人民失望至极 945年11月19日,重庆各界代表举行反内战大会,成立陪都各界反内战联合会。1945年11月到12月,昆明数万名大中学校学生相 继罢课抗议。12月1日,大批国民党军警特务闯进西南联大殴打师生,导致4人死亡,数十人受伤,酿成了震惊全国的昆明“一二 ”惨案 面对国民党当局的镇压,昆明学生重新走上街头,举行抗议、游行示威。同时,全国各大城市纷纷进行了追悼烈士大会和声援活 动。在全国人民的压力下,国民党当局被迫接受了学生提出的大部分条件。 “一二一”运动是全国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一次大规模的学生爱国民主运动,使坚持内战政策的国民党统治集团 在政治上陷入了被动 2、政治协商会议 1945年12月15日,美国总统特使马歇尔来华调处国共争端。蒋介石同意召开政治协商会议,中共也决定接受马歇尔调处。12月27 日,中共代表团向国民党代表提交了一份书面建议,要求无条件停止内战。1946年1月5日,国共双方初步达成停战协定。1月10日,停 战协定正式签署,规定至迟在13日午夜,双方军队在各自位置上停止一切军事行动 同一天,政治协商会议在重庆隆重召开,会议中心议题是关于政治民主化和军队国家化。经过艰苦的谈判,会议通过《和平建国 纲领》,规定改组国民党政府,成立政府委员会为最高国务机关,委员的一半由国民党以外的人士充任。改组后的政府作为结束国民 党的“训政”到实施宪政的过渡时期的政府,负有召集国民大会以制定宪法的任务。宪法草案案规定,立法院为相当于议会的最高国 家立法机关,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行政院为最高行政机关,并对立法院负责:立法院对行政院全体不信任时,行政院或辞职或提请 总统解散立法院。宪法草案案又规定,中央同地方分权,省为地方自治的最高单位,省长民选,省可以制定省宪。这对于解放区民主 政权的存在也提供了一种可能的保障 对于军队问题,国民党主张先必须军队国家化才能政治民主化,共产党则坚持政治民主化与军队国家化同时进行。最后确定实行 军党分立、军民分治的整军原则和以政治军的办法,决定由军事三人小组(周恩来、张治中、马歇尔)商定中共军队的整编办法进行 整编,并按照国民政府军令部的计划整编国民党军队。政协协议的种种规定,不是新民主主义的,但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冲破国民党 独裁统治和实行民主政治,有利于和平建国,因而受到全国人民的欢迎
东北地区幅员辽阔、物产丰富,交通便利,重工业发达,因此,调整战略布局的关键是进军东北。1945年9月15日,中共中央决 定建立以彭真为书记、陈云等为委员的中共中央东北局。之后,派出2万名干部和11万部队开赴东北。与此同时,中共中央将分散于南 方的军队迅速集中到长江以北,将新四军主力北移山东和苏皖北部山区。 在调整战略部署的同时,中共中央还要求加速实现军事战略的转变;作战形式上实现游击战向运动战的转变;各战略区组建野战 兵团;调整、健全了各大区党的领导机构。除了调整战略布局、组建野战兵团,中共中央命令部队开始了以控制四大铁路干线为作战 目的的解放区保卫战。到1946年1月,解放区已拥有239万平方公里土地,1.49亿人口,506座城市。 三、“一二一”运动与政治协商会议 1、 “一二一”运动 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统治集团的腐败堕落本质又重新暴露出来。在接收日、伪财产时,国民党各级官员竞相贪掠、中饱私 囊。还将大量民有企业加以侵吞、重税盘剥,导致民族工商业大量倒闭,失业工人日益增多。为了积极准备内战、维持巨额军费和行 政费用,国民党政府印发大量纸币,导致严重通货膨胀,人民失望至极。 1945年11月19日,重庆各界代表举行反内战大会,成立陪都各界反内战联合会。1945年11月到12月,昆明数万名大中学校学生相 继罢课抗议。12月1日,大批国民党军警特务闯进西南联大殴打师生,导致4人死亡,数十人受伤,酿成了震惊全国的昆明“一二 一”惨案。 面对国民党当局的镇压,昆明学生重新走上街头,举行抗议、游行示威。同时,全国各大城市纷纷进行了追悼烈士大会和声援活 动。在全国人民的压力下,国民党当局被迫接受了学生提出的大部分条件。 “一二一”运动是全国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一次大规模的学生爱国民主运动,使坚持内战政策的国民党统治集团 在政治上陷入了被动。 2、政治协商会议 1945年12月15日,美国总统特使马歇尔来华调处国共争端。蒋介石同意召开政治协商会议,中共也决定接受马歇尔调处。12月27 日,中共代表团向国民党代表提交了一份书面建议,要求无条件停止内战。1946年1月5日,国共双方初步达成停战协定。1月10日,停 战协定正式签署,规定至迟在13日午夜,双方军队在各自位置上停止一切军事行动。 同一天,政治协商会议在重庆隆重召开,会议中心议题是关于政治民主化和军队国家化。经过艰苦的谈判,会议通过《和平建国 纲领》,规定改组国民党政府,成立政府委员会为最高国务机关,委员的一半由国民党以外的人士充任。改组后的政府作为结束国民 党的“训政”到实施宪政的过渡时期的政府,负有召集国民大会以制定宪法的任务。宪法草案案规定,立法院为相当于议会的最高国 家立法机关,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行政院为最高行政机关,并对立法院负责;立法院对行政院全体不信任时,行政院或辞职或提请 总统解散立法院。宪法草案案又规定,中央同地方分权,省为地方自治的最高单位,省长民选,省可以制定省宪。这对于解放区民主 政权的存在也提供了一种可能的保障。 对于军队问题,国民党主张先必须军队国家化才能政治民主化,共产党则坚持政治民主化与军队国家化同时进行。最后确定实行 军党分立、军民分治的整军原则和以政治军的办法,决定由军事三人小组(周恩来、张治中、马歇尔)商定中共军队的整编办法进行 整编,并按照国民政府军令部的计划整编国民党军队。政协协议的种种规定,不是新民主主义的,但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冲破国民党 独裁统治和实行民主政治,有利于和平建国,因而受到全国人民的欢迎
1946年2月10日,国民党特务在重庆制造了“较场口事件”,这更体现出了国民党政府对民主制度公然破坏的倒行逆施 四、内战危机与中国共产党自卫战争的准备 1、国民党制造内战危机 国共停战协定签订后,出现了关内小打、关外大打的军事局面。从1946年1月到6月,国民党军队对解放区大小进攻四千多次,使 用兵力270万人次。同时,国民党在美国军舰和飞机的帮助下,将五十多万精锐部队抢运到华东和华北,控制了全国各大城市,然后将 军事进攻重点指向东北。从1946年1月到4月,蒋介石将20多万部队调往东北,使东北兵力达30万人。之后向本溪、四平发动了猛烈攻 击,并很快占领了长春、吉林,逐步控制了松花江以南地区。与此同时,美国为国民党政府装备了45个师,训练了15万多名各类军事 人员,并提供大量经济和军事物资援助,派出数千人的军事顾问团 2、面对全面内战中共的准备 面对国民党企图挑起全面内战的种种举措,中国共产党决定放手发动群众,大力巩固解放区,做好粉碎国民党进攻的准备。 首先对部队进行整编。到1946年6月,人民军队兵力达127万。并开展练兵运动,改进和加强政治、后勤工作,从而提高了部队的 政治素质和军事素质,增强了战斗力 其次,在解放区开展反奸反特、清匪反霸斗争和减租减息运动。1946年5月4日,中共中央发布了《关于清算减租及土地问题的指 示》(即《五四指示》),决定将抗日战争以来实行的减租减息政策变为实现“耕者有其田”的政策。即支持和引导农民群众,使地 主的土地转移到农民手中;绝不侵犯中农土地:一般不动富农土地,对富农和地主有所区别。《五四指示》标志着解放区在农民土地 问题上,开始由抗战时期的削弱封建剥削,向变革封建土地关系、废除封建剥削制度的过渡。《五四指示》的贯彻实施,激发了广大 农民的政治热情和生产积极性,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更加可靠的基础
1946年2月10日,国民党特务在重庆制造了“较场口事件”,这更体现出了国民党政府对民主制度公然破坏的倒行逆施。 四、内战危机与中国共产党自卫战争的准备 1、国民党制造内战危机 国共停战协定签订后,出现了关内小打、关外大打的军事局面。从1946年1月到6月,国民党军队对解放区大小进攻四千多次,使 用兵力270万人次。同时,国民党在美国军舰和飞机的帮助下,将五十多万精锐部队抢运到华东和华北,控制了全国各大城市,然后将 军事进攻重点指向东北。从1946年1月到4月,蒋介石将20多万部队调往东北,使东北兵力达30万人。之后向本溪、四平发动了猛烈攻 击,并很快占领了长春、吉林,逐步控制了松花江以南地区。与此同时,美国为国民党政府装备了45个师,训练了15万多名各类军事 人员,并提供大量经济和军事物资援助,派出数千人的军事顾问团。 2、面对全面内战中共的准备 面对国民党企图挑起全面内战的种种举措,中国共产党决定放手发动群众,大力巩固解放区,做好粉碎国民党进攻的准备。 首先对部队进行整编。到1946年6月,人民军队兵力达127万。并开展练兵运动,改进和加强政治、后勤工作,从而提高了部队的 政治素质和军事素质,增强了战斗力。 其次,在解放区开展反奸反特、清匪反霸斗争和减租减息运动。1946年5月4日,中共中央发布了《关于清算减租及土地问题的指 示》(即《五四指示》),决定将抗日战争以来实行的减租减息政策变为实现“耕者有其田”的政策。即支持和引导农民群众,使地 主的土地转移到农民手中;绝不侵犯中农土地;一般不动富农土地,对富农和地主有所区别。《五四指示》标志着解放区在农民土地 问题上,开始由抗战时期的削弱封建剥削,向变革封建土地关系、废除封建剥削制度的过渡。《五四指示》的贯彻实施,激发了广大 农民的政治热情和生产积极性,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更加可靠的基础
第二节击败国民党的军事进攻与开辟第二条战线 、全面内战爆发与战略防御作战的胜利 、全面内战爆发 1946年6月26日,国民党调集22万军队围攻中原解放区,接着向晋南、苏皖边、鲁西南等解放区发动大规模进攻,全面内战爆 全面内战开始时,国民党在军队数量、军事装备、后备资源及外援等方面,都大大超过了共产党。国民党总兵力430万,人民解 放军127万。国民党军队拥有装备良好的陆、海、空军,统治着全国76%的面积、3.39亿人口的地区,控制着几乎所有的大城市和绝大 部分现代工业和人力、物力资源。解放区面积小、人口少,现代工业很少,基本靠传统的农业经济。国民党依靠美国的支持,而苏联 担心中国革命将自己卷进去,所以对中共采取消极态度 面对严峻的形势,1946年7月20日,中共中央发出《以自卫战争粉碎蒋介石的进攻》的党内指示,指出:只有在自卫战争中彻底 粉碎蒋介石的进攻后,中国人民才能恢复和平。8月,毛泽东在同美国记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的谈话中,提出“一切反动派都是纸 老虎”的著名论断。指出了,决定战争胜败的是人民,真正强大的力量属于人民 为了挫败国民党军队的进攻,争取自卫战争的胜利,中共确定了一系列方针政策。军事上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以集中兵力 打运动战为主。政治上,确定了放手发动群众,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建立最广泛的民族民主统一战线,彻底孤立国民党反动集 团的原则。经济方面,中共中央指出:必须一切依靠自力更生,作持久打算。 2、粉碎国民党军队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 内战爆发后,国民党军队在各个战场发起全面进攻。从1946年7月到1947年6月,人民军队处于战略防御阶段。其中,前八个月粉 碎了国民党的全面进攻:后四个月粉碎了重点进攻。 1946年6月底,人民解放军取得了中原突围作战的重大胜利:苏中七战七捷歼敌5万余人。至10月,人民军队收复48座城市,歼敌 近30万。至1947年2月,又歼敌41万,收复和解放城市87座 在全面进攻解放区的同时,国民党单方面作出决定,于1946年11月15日至12月25日召开“国民大会”。面对国民党一党包办 的“国民大会”,中共代表团全部撤离延安,《新华日报》也被国民党查封。至此,国共关系彻底破裂。中共中央确定了“打倒蒋介 石”的方针。 1947年3月至6月,蒋介石对陕北和山东解放区发动了重点进攻。彭德怀指挥西北人民解放军,先后取得了青化砭、羊马河、蟠 龙、沙家店战役的胜利,击败了国民党军队对陕北的重点进攻。华东野战军在陈毅、粟裕、谭震林的指挥下,也打破了国民党军队对
第二节击败国民党的军事进攻与开辟第二条战线 一、全面内战爆发与战略防御作战的胜利 1、全面内战爆发 1946年6月26日,国民党调集22万军队围攻中原解放区,接着向晋南、苏皖边、鲁西南等解放区发动大规模进攻,全面内战爆 发。 全面内战开始时,国民党在军队数量、军事装备、后备资源及外援等方面,都大大超过了共产党。国民党总兵力430万,人民解 放军127万。国民党军队拥有装备良好的陆、海、空军,统治着全国76%的面积、3.39亿人口的地区,控制着几乎所有的大城市和绝大 部分现代工业和人力、物力资源。解放区面积小、人口少,现代工业很少,基本靠传统的农业经济。国民党依靠美国的支持,而苏联 担心中国革命将自己卷进去,所以对中共采取消极态度。 面对严峻的形势,1946年7月20日,中共中央发出《以自卫战争粉碎蒋介石的进攻》的党内指示,指出:只有在自卫战争中彻底 粉碎蒋介石的进攻后,中国人民才能恢复和平。8月,毛泽东在同美国记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的谈话中,提出“一切反动派都是纸 老虎”的著名论断。指出了,决定战争胜败的是人民,真正强大的力量属于人民。 为了挫败国民党军队的进攻,争取自卫战争的胜利,中共确定了一系列方针政策。军事上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以集中兵力 打运动战为主。政治上,确定了放手发动群众,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建立最广泛的民族民主统一战线,彻底孤立国民党反动集 团的原则。经济方面,中共中央指出:必须一切依靠自力更生,作持久打算。 2、粉碎国民党军队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 内战爆发后,国民党军队在各个战场发起全面进攻。从1946年7月到1947年6月,人民军队处于战略防御阶段。其中,前八个月粉 碎了国民党的全面进攻;后四个月粉碎了重点进攻。 1946年6月底,人民解放军取得了中原突围作战的重大胜利;苏中七战七捷歼敌5万余人。至10月,人民军队收复48座城市,歼敌 近30万。至1947年2月,又歼敌41万,收复和解放城市87座。 在全面进攻解放区的同时,国民党单方面作出决定,于1946年11月15日至12月25日召开“国民大会”。面对国民党一党包办 的“国民大会”,中共代表团全部撤离延安,《新华日报》也被国民党查封。至此,国共关系彻底破裂。中共中央确定了“打倒蒋介 石”的方针。 1947年3月至6月,蒋介石对陕北和山东解放区发动了重点进攻。彭德怀指挥西北人民解放军,先后取得了青化砭、羊马河、蟠 龙、沙家店战役的胜利,击败了国民党军队对陕北的重点进攻。华东野战军在陈毅、粟裕、谭震林的指挥下,也打破了国民党军队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