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奋斗 (2002年11月以来 第一节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党的十六大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1、中共十六大 2002年11月8日至14日在北京举行。江泽民作《全面建设小 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报告。报告以高举邓 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继往开来,与 时俱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为开创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而奋斗为主题,全面分析了我们党面临的国 际国内形势,科学总结了十三年来的基本经验,进一步阐明了贯彻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要求,深刻阐明了我们党在新世纪坚持 举什么旗、走什么路、实现什么目标等重大问题,对建设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和党的建设等各项工作作出了全面部署,是 我们党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新世纪新阶段继续奋勇前进的政治 宣言和行动纲领,是一篇马克思主义的纲领性文献。 十六大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写入党章,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 邓小平理论一道确立为我们党的指导思想,这是十六大的历史性贡献,具有划时代 的意义 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围绕这个目标对经济、政治、文 化建设和改革作出全面部署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科学判断党的历史方位的基础上提出 来的。我们党历经革命、建设和改革,已经从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 权而奋斗的党,成为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已经从 受到外部封锁和实行计划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成为对外开 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 展,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是 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
第十章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奋斗 (2002 年 11 月以来) 第一节与时俱进 ,开拓创新: 党的十六大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1、中共十六大 2002 年 11 月 8 日 至 14 日在北京举行。江泽民作《全面建设小 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报告。报告以高举邓 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继往开来,与 时俱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为开创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而奋斗为主题,全面分析了我们党面临的国 际国内形势,科学总结了十三年来的基本经验,进一步阐明了贯彻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要求,深刻阐明了我们党在新世纪坚持 举什么旗、走什么路、实现什么目标等重大问题,对建设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和党的建设等各项工作作出了全面部署,是 我们党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新世纪新阶段继续奋勇前进的政治 宣言和行动纲领,是一篇马克思主义的纲领性文献。 十六大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写入党章,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 邓小平理论一道确立为我们党的指导思想,这是十六大的历史性贡献,具有划时代 的意义。 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围绕这个目标对经济、政治、文 化建设和改革作出全面部署。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科学判断党的历史方位的基础上提出 来的。我们党历经革命、建设和改革,已经从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 权而奋斗的党,成为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已经从 受到外部封锁和实行计划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成为对外开 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 展,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是 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
武器。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 量之源 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核心在坚持党的先进性, 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 第二节沿着十六大指引的方向奋勇前进: 贯彻十六大精神,党的十六届中央全会 1、十六届一中全会 2002年11月15日在北京举行。全会选举产生的新一届中央领 导机构,为全面贯彻落实十六大精神,提供了组织保证。 2、一项重要的制度建设和创新:十六届二中全会 2003年2月24日至26日在北京举行。全会审议通过了《关于 深化行政管理体制和机构改革的意见》。要深化改革,努力形成行为 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 3、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体制保证:十六届三中全会 2003年10月11日至14日在北京举行。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 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决定》是 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促进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的纲领性文 件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主要任务是: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 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建立有利于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体制,形成 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机制,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完善宏观 调控体系、行政管理体制和经济法律制度,健全就业、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 建立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机制。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要求和原则:要贯彻“五个统筹”、做到 五个坚持”,即要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 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 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坚持尊重群众的首创 精神,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坚持统筹兼顾,坚持以人为本 4、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纲领:十六届四中全会
武器。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 量之源。 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核心在坚持党的先进性, 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 第二节沿着十六大指引的方向奋勇前进: 贯彻十六大精神,党的十六届中央全会 1、十六届一中全会 2002 年 11 月 15 日 在北京举行。全会选举产生的新一届中央领 导机构,为全面贯彻落实十六大精神,提供了组织保证。 2、 一项重要的制度建设和创新:十六届二中全会 2003 年 2 月 24 日 至 26 日在北京举行。全会审议通过了《关于 深化行政管理体制和机构改革的意见》。要深化改革,努力形成行为 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 3、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体制保证:十六届三中全会 2003 年 10 月 11 日 至 14 日在北京举行。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 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决定》是 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促进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的纲领性文 件。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主要任务是: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 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建立有利于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体制,形成 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机制,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完善宏观 调控体系、行政管理体制和经济法律制度,健全就业、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 建立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机制。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要求和原则:要贯彻“五个统筹”、做到 “五个坚持”,即要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 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 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坚持尊重群众的首创 精神,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坚持统筹兼顾,坚持以人为本。 4、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纲领:十六届四中全会
2004年9月16日至19日在北京举行。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 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决定》明确提出了加强 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和主要任务,是加强党的执 政能力建设的重要纲领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总体目标是:通过全党共同努力,使党始终成为立党 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党,成为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执政党,成为求 真务实、开拓创新、勤政高效、清正廉洁的执政党,归根到底成为始终做到“三个 代表”、永远保持先进性、经得住各种风浪考验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五大任务:不断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 不断提高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能力,不断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 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不断提高应对国际局势和处理国际事务的 能力 5、在新的发展起点上阔步前进:十六届五中全会 2005年10月8日至11日在北京举行。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 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制定 描绘了我国在新世纪第二个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明确了我 国下一个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方针、奋斗目标、主要任务和重大 举措,是动员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 主义现代化的纲领性文件 “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和降低消耗 的基础上,实现2010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资源利用效率显著 提高,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十五”期末降低20%左右:形成一批拥有 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国际竞争力较强的优势企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比 较完善,开放型经济达到新水平,国际收支基本平衡;普及和巩固九年义务教育, 城镇就业岗位持续増加,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贫困人口继续减少;城乡居民收 入水平和生活质量普遍提高,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居住、交通、教育、文化、卫 生和环境等方面的条件有较大改善;民主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新进展,社 会治安和安全生产状况进一步好转,构建和谐社会取得新进步。 “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开放的主要任务:建设社会主 义新农村,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建设资源节
2004 年 9 月 16 日 至 19 日在北京举行。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 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决定》明确提出了加强 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和主要任务,是加强党的执 政能力建设的重要纲领。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总体目标是:通过全党共同努力,使党始终成为立党 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党,成为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执政党,成为求 真务实、开拓创新、勤政高效、清正廉洁的执政党,归根到底成为始终做到“三个 代表”、永远保持先进性、经得住各种风浪考验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五大任务:不断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 不断提高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能力,不断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 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不断提高应对国际局势和处理国际事务的 能力。 5、在新的发展起点上阔步前进:十六届五中全会 2005 年 10 月 8 日 至 11 日在北京举行。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 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制定 描绘了我国在新世纪第二个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明确了我 国下一个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方针、奋斗目标、主要任务和重大 举措,是动员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 主义现代化的纲领性文件。 “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和降低消耗 的基础上,实现 2010 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 2000 年翻一番;资源利用效率显著 提高,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十五”期末降低 20%左右;形成一批拥有 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国际竞争力较强的优势企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比 较完善,开放型经济达到新水平,国际收支基本平衡;普及和巩固九年义务教育, 城镇就业岗位持续增加,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贫困人口继续减少;城乡居民收 入水平和生活质量普遍提高,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居住、交通、教育、文化、卫 生和环境等方面的条件有较大改善;民主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新进展,社 会治安和安全生产状况进一步好转,构建和谐社会取得新进步。 “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开放的主要任务:建设社会主 义新农村,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建设资源节
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深化体制改革和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深入实 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6、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努力奋斗:十六届六中全会 2006年10月8日至11日在北京举行。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 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决定》是 指导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纲领性文件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 幸福的重要保证,是我们党不懈奋斗的目标。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在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道路上,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和谐社会。总要求是 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 处 到2020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九大目标和任务是:社会主义民主法制 更加完善,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城 乡、区域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家庭 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社会就业比较充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 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备,政府管理和服务水平有较大提 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良好道德风尚、 和谐人际关系进一步形成:全社会创造活力显著增强,创新型国家基本建成;社会 管理体系更加完善,社会秩序良好;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生态环境明显好转; 实现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目标,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 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7、十六届七中全会 2007年10月9日至12日在北京举行。全会总结了党的十六大 以来5年的工作,审议并通过了《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关于陈良 宇问题的审查报告》、《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关于杜世成问题的 审查报告》 第三节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 党的十七大与科学发展观 1、党的十七大
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深化体制改革和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深入实 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6、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努力奋斗:十六届六中全会 2006 年 10 月 8 日 至 11 日在北京举行。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 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决定》是 指导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纲领性文件。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 幸福的重要保证,是我们党不懈奋斗的目标。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在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道路上,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和谐社会。总要求是 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 处。 到 2020 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九大目标和任务是:社会主义民主法制 更加完善,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城 乡、区域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家庭 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社会就业比较充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 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备,政府管理和服务水平有较大提 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良好道德风尚、 和谐人际关系进一步形成;全社会创造活力显著增强,创新型国家基本建成;社会 管理体系更加完善,社会秩序良好;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生态环境明显好转; 实现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目标,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 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7、十六届七中全会 2007 年 10 月 9 日 至 12 日在北京举行。全会总结了党的十六大 以来 5 年的工作,审议并通过了《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关于陈良 宇问题的审查报告》、《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关于杜世成问题的 审查报告》。 第三节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 党的十七大与科学发展观 1、党的十七大
2007年10月15日至21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在北京召开。党的十七大是在我国改革发展关键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 重要的大会。胡锦涛代表十六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了题为《高举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 的政治报告。 十七大的主题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 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 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这 主题,揭示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规律,反映了时代发展的新要求和各族人民的 新期待,是党的十七大的历史性贡献 胡锦涛同志的报告认真总结了党的十六大以来5年的工作,回顾总结了改革开 放的伟大历史进程和宝贵经验,对继续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作出了全面部署,对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 设新的伟大工程提出了明确要求。这是中国共产党人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 未来的政治宣言,是马克思主义的纲领性文献,是指引全国各族人民夺取全面建设 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的行动纲领。 十七大党章中把党的基本路线中的奋斗目标表述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 明和谐四位一体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2、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 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 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即统筹城乡发展、 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 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 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 重大战略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 以人为本,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坚持五个统筹,以及统筹中央和地方关系
2007 年 10 月 15 日 至 21 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在北京召开。党的十七大是在我国改革发展关键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 重要的大会。胡锦涛代表十六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了题为《高举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 的政治报告。 十七大的主题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 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 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这 一主题,揭示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规律,反映了时代发展的新要求和各族人民的 新期待,是党的十七大的历史性贡献。 胡锦涛同志的报告认真总结了党的十六大以来5年的工作,回顾总结了改革开 放的伟大历史进程和宝贵经验,对继续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作出了全面部署,对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 设新的伟大工程提出了明确要求。这是中国共产党人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 未来的政治宣言,是马克思主义的纲领性文献,是指引全国各族人民夺取全面建设 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的行动纲领。 十七大党章中把党的基本路线中的奋斗目标表述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 明和谐四位一体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2、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 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 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即统筹城乡发展、 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 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 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 重大战略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 以人为本,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坚持五个统筹,以及统筹中央和地方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