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在抗日战争中发展壮大 (1937年7月至1945年8月) 1937年开始的全国抗日战争,及时关系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关键阶段,也是中国共产党壮大发展的重要时期。中国共产党高举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大旗,努力促成国共第二次合作,坚持全面抗战路线、持久抗战和独立自主原则,开辟敌后战场,战胜党内右倾 错误,加强抗日根据地建设,推动国统区民主救亡运动的向前发展,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了第一次历史 性飞跃,毛泽东思想多方面展开并达到成熟,在党的七大上被确立为全党的指导思想。延安整风运动是加强党的建设“伟大工程”的 个创造。党的七大为争取抗战的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政治和思想基础。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华民族由衰败走 向振兴的重大转折点。 第一节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和全面抗战路线的制定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形成 1937年7月7日夜,日本侵略军在北平西南的卢沟桥附近,突然向中国驻军进攻,中国官兵奋起抵抗,中华民族全面抗战从此开 始 在民族危亡的严重关头,只有全民族团结抗战是中国生存和发展的唯一出路。中国社会各阶级、各政治派别都应是自身的利益服 从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个最高的民族利益,才有自己的前途 中国共产党高举起抗日的大旗,在事变发生的第二天就通电全国,号召“全中国同胞,政府,与军队,团结起来,筑成民族统一 战线的坚固长城,抵抗日寇的侵掠!国共两党亲密合作抵抗日寇的新进攻!”同日,毛泽东、朱德、彭德怀等红军领导人致电蒋介 石,表示红军将士愿意“与敌周旋,以达保土卫国之目的”。党的各级组织积极动员人民群众参加抗日战争。 为促进国共两党实现团结抗日,中共中央派周恩来等再上庐山与国民党就两党合作纲领、红军改编、苏区改制等重大事宜进行谈 判。周恩来等向蒋介石送交《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提出迅速发动全民族抗战、实行民主政治和改善人民生活等基本要 求,重申中国共产党为实现国共合作的四项保证 在全国抗日救亡运动高涨和共产党倡议国共合作抗战的情况下,蒋介石7月17日在庐山发表谈话,表示了准备抗战的决心,但还 没有完全放弃对日讲和的希望,把卢沟桥事变限制在“地方事件”的范围内。日军不断扩大侵略,把战火从华北烧到华东。8月13日, 中国军队在上海奋起抗战。国民党当局在其统治受到致命威胁时,急欲调动红军开赴前线,因而在国共谈判中表现出较多的合作愿 望。8月,国共两党达成合作的多项协议。 8月25日,中共中央军委发布红军改编为八路军的命令(9月改称第十八集团军),朱德任总指挥,彭德怀任副总指挥,叶剑英任参 谋长,左权任副参谋长,任弼时任政治部主任,邓小平任政治部副主任,下辖三个师:第一一五师,师长林彪、副师长聂荣臻:第 二0师,师长贺龙、副师长萧克:第一二九师,师长刘伯承、副师长徐向前。全军共4.5万多人。接着,在南方八省边界地区的红军和 游击队除琼崖红军游击队外,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叶挺任军长,项英仼副军长,下辖四个支队,全军共1.03万人。红 军改编后迅速开赴抗日前线。国共两党军事上的合作,推动了全国抗战和国共合作的进一步发展。 1937年9月,陕甘宁革命根据地改称陕甘宁边区,辖23个县,人口约150万,是中共中央所在地
第四章在抗日战争中发展壮大 (1937年7月至1945年8月) 1937年开始的全国抗日战争,及时关系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关键阶段,也是中国共产党壮大发展的重要时期。中国共产党高举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大旗,努力促成国共第二次合作,坚持全面抗战路线、持久抗战和独立自主原则,开辟敌后战场,战胜党内右倾 错误,加强抗日根据地建设,推动国统区民主救亡运动的向前发展,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了第一次历史 性飞跃,毛泽东思想多方面展开并达到成熟,在党的七大上被确立为全党的指导思想。延安整风运动是加强党的建设“伟大工程”的 一个创造。党的七大为争取抗战的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政治和思想基础。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华民族由衰败走 向振兴的重大转折点。 第一节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和全面抗战路线的制定 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形成 1937年7月7日夜,日本侵略军在北平西南的卢沟桥附近,突然向中国驻军进攻,中国官兵奋起抵抗,中华民族全面抗战从此开 始。 在民族危亡的严重关头,只有全民族团结抗战是中国生存和发展的唯一出路。中国社会各阶级、各政治派别都应是自身的利益服 从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个最高的民族利益,才有自己的前途。 中国共产党高举起抗日的大旗,在事变发生的第二天就通电全国,号召“全中国同胞,政府,与军队,团结起来,筑成民族统一 战线的坚固长城,抵抗日寇的侵掠!国共两党亲密合作抵抗日寇的新进攻!”同日,毛泽东、朱德、彭德怀等红军领导人致电蒋介 石,表示红军将士愿意“与敌周旋,以达保土卫国之目的”。党的各级组织积极动员人民群众参加抗日战争。 为促进国共两党实现团结抗日,中共中央派周恩来等再上庐山与国民党就两党合作纲领、红军改编、苏区改制等重大事宜进行谈 判。周恩来等向蒋介石送交《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提出迅速发动全民族抗战、实行民主政治和改善人民生活等基本要 求,重申中国共产党为实现国共合作的四项保证。 在全国抗日救亡运动高涨和共产党倡议国共合作抗战的情况下,蒋介石7月17日在庐山发表谈话,表示了准备抗战的决心,但还 没有完全放弃对日讲和的希望,把卢沟桥事变限制在“地方事件”的范围内。日军不断扩大侵略,把战火从华北烧到华东。8月13日, 中国军队在上海奋起抗战。国民党当局在其统治受到致命威胁时,急欲调动红军开赴前线,因而在国共谈判中表现出较多的合作愿 望。8月,国共两党达成合作的多项协议。 8月25日,中共中央军委发布红军改编为八路军的命令(9月改称第十八集团军),朱德任总指挥,彭德怀任副总指挥,叶剑英任参 谋长,左权任副参谋长,任弼时任政治部主任,邓小平任政治部副主任,下辖三个师:第一一五师,师长林彪、副师长聂荣臻;第一 二0师,师长贺龙、副师长萧克;第一二九师,师长刘伯承、副师长徐向前。全军共4.5万多人。接着,在南方八省边界地区的红军和 游击队除琼崖红军游击队外,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叶挺任军长,项英任副军长,下辖四个支队,全军共1.03万人。红 军改编后迅速开赴抗日前线。国共两党军事上的合作,推动了全国抗战和国共合作的进一步发展。 1937年9月,陕甘宁革命根据地改称陕甘宁边区,辖23个县,人口约150万,是中共中央所在地
在中国共产党的多次催促下,国民党中央通讯社9月22日发表《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23日,蒋介石发表实际上承认 中国共产党合法地位的谈话,标志着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国民党最高领导人承认第二次国共合作 实行抗日战争,是对国家民族立了一个大功。国民党当时是执政党,拥有两百万军队,其政策转变对抗日战争的全面展开有着不可低 估的意义。全国各族人民、各进步党派、抗日团体和社会各阶层爱国人士以及海外侨胞热烈欢迎国共两党重新合作,并以不同形式 参加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抗日战争成为中国近代史上空前规模的全民族的反侵略战争。日本侵略者突然发现,它面对的是原来没有 预计到的整个中华民族组成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二、全面抗战路线与片面抗战路线的对立 中国的抗日战争怎样才能走向胜利?党从抗战一开始就提出了一条广泛发动群众,武装群众,依靠群众对日作战,实行人民战争 的全面抗战路线。党认为,中国是有力量进行抗战并最后取得胜利的,这种力量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广大人民中,只有动员和组织人 民,才能抵御强敌,才能引导中国抗战取得最后胜 1937年8月下旬,中共中央在陕北洛川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这是在全国抗战刚刚爆发的历史转折关头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会 议通过的抗日救国十大纲领提出,要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必须实行全国军事的总动员,全国人民的总动员,改革政治机构,废除国民 党的一党专政,给人民以充分的抗日民主杈利,适当改善工农大众的生活,实行抗日的外交政策、财政经济政策、教育政策和民族团 结政策,使抗日战争成为真正的人民战争。这是党的全面抗战路线的具体体现。纲领所阐明的党在抗战时期的基本政治主张,指明了 坚持长期抗战,争取最后胜利的具体道路 但是,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国民党不愿放弃一党专政,害怕群众抗日救亡运动的蓬勃发展危及自己的统治地位,因此拒 绝实行共产党的全面抗战路线,而采取单纯由政府和军队抗战的片面抗战路线,甚至企图通过对日作战削弱以至消灭共产党领导的人 民力量。 这两条截然不同的路线,必然会发生矛盾和冲突,并且贯穿在抗日战争的全过程中。毛泽东在抗战刚开始就尖锐地提出谁吸引 谁、谁领导谁的问题说:“在当前的具体任务中,这个问题即是说:把国民党提高到共产党所主张的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和全面抗战 呢,还是把共产党降低到国民党的地主资产阶级专政和片面抗战?”他毫不含糊的做出结论:““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这个原则 的说明、实践和坚持,是把抗日民族革命战争引向胜利之途的中心一环。” 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全面抗战路线在全国产生了重大影响,成为全国人民坚持抗战、争取胜利的旗帜。在全面抗战路线的指引下, 全国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爱国人士以更高昂的爱国热情投入抗日洪流。抗日战争成为中国近代历史上空前规模的全民族的反 侵略战争。中国共产党坚持以民族大义为重,制定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正确战略、策略,实施动员人民、依靠人民的正确路线、政 策,因而牢牢地掌握了历史主动权,成为团结全民族抗战的中坚力量 第二节敌后战场的开辟和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原则 敌后战场的开辟和抗日根据地建立 为着贯彻执行全面抗战路线,党作出了开辟敌后战场的重要战略决策。洛川会议指出,抗战是“艰苦的持久战”。会议确定人民 军队的战略任务是,到敌人后方放手发动群众,开展独立自主的游击战,配合友军作战,开辟敌后战场,建立抗日根据地,发展和扩 大人民军队,打败日本侵略者。在敌后开展独立自主的游击战,既服从于民族解放战争的总体战略,又充分发挥人民军队的优势,在 政治上保证共产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因而是人民军队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坚持持久抗战的正确方针
在中国共产党的多次催促下,国民党中央通讯社9月22日发表《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23日,蒋介石发表实际上承认 中国共产党合法地位的谈话,标志着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国民党最高领导人承认第二次国共合作, 实行抗日战争,是对国家民族立了一个大功。国民党当时是执政党,拥有两百万军队,其政策转变对抗日战争的全面展开有着不可低 估的意义。全国各族人民、各进步党派、抗日团体和社会各阶层爱国人士以及海外侨胞热烈欢迎国共两党重新合作,并以不同形式, 参加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抗日战争成为中国近代史上空前规模的全民族的反侵略战争。日本侵略者突然发现,它面对的是原来没有 预计到的整个中华民族组成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二、全面抗战路线与片面抗战路线的对立 中国的抗日战争怎样才能走向胜利?党从抗战一开始就提出了一条广泛发动群众,武装群众,依靠群众对日作战,实行人民战争 的全面抗战路线。党认为,中国是有力量进行抗战并最后取得胜利的,这种力量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广大人民中,只有动员和组织人 民,才能抵御强敌,才能引导中国抗战取得最后胜利。 1937年8月下旬,中共中央在陕北洛川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这是在全国抗战刚刚爆发的历史转折关头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会 议通过的抗日救国十大纲领提出,要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必须实行全国军事的总动员,全国人民的总动员,改革政治机构,废除国民 党的一党专政,给人民以充分的抗日民主权利,适当改善工农大众的生活,实行抗日的外交政策、财政经济政策、教育政策和民族团 结政策,使抗日战争成为真正的人民战争。这是党的全面抗战路线的具体体现。纲领所阐明的党在抗战时期的基本政治主张,指明了 坚持长期抗战,争取最后胜利的具体道路。 但是,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国民党不愿放弃一党专政,害怕群众抗日救亡运动的蓬勃发展危及自己的统治地位,因此拒 绝实行共产党的全面抗战路线,而采取单纯由政府和军队抗战的片面抗战路线,甚至企图通过对日作战削弱以至消灭共产党领导的人 民力量。 这两条截然不同的路线,必然会发生矛盾和冲突,并且贯穿在抗日战争的全过程中。毛泽东在抗战刚开始就尖锐地提出谁吸引 谁、谁领导谁的问题说:“在当前的具体任务中,这个问题即是说:把国民党提高到共产党所主张的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和全面抗战 呢,还是把共产党降低到国民党的地主资产阶级专政和片面抗战?”他毫不含糊的做出结论:“‘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这个原则 的说明、实践和坚持,是把抗日民族革命战争引向胜利之途的中心一环。” 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全面抗战路线在全国产生了重大影响,成为全国人民坚持抗战、争取胜利的旗帜。在全面抗战路线的指引下, 全国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爱国人士以更高昂的爱国热情投入抗日洪流。抗日战争成为中国近代历史上空前规模的全民族的反 侵略战争。中国共产党坚持以民族大义为重,制定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正确战略、策略,实施动员人民、依靠人民的正确路线、政 策,因而牢牢地掌握了历史主动权,成为团结全民族抗战的中坚力量。 第二节敌后战场的开辟和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原则 一、敌后战场的开辟和抗日根据地建立 为着贯彻执行全面抗战路线,党作出了开辟敌后战场的重要战略决策。洛川会议指出,抗战是“艰苦的持久战”。会议确定人民 军队的战略任务是,到敌人后方放手发动群众,开展独立自主的游击战,配合友军作战,开辟敌后战场,建立抗日根据地,发展和扩 大人民军队,打败日本侵略者。在敌后开展独立自主的游击战,既服从于民族解放战争的总体战略,又充分发挥人民军队的优势,在 政治上保证共产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因而是人民军队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坚持持久抗战的正确方针
八路军刚开赴抗日前线时,主要是直接在战役上配合国民党军作战,以少部兵力进行发动群众和组织群众武装的工作。1937年9 月25日,八路军第一一五师主力在晋东北平型关附近伏击日军,歼敌1000余人,击毁汽车100余辆,取得全国抗战以来中国军队的第 次大胜利,粉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极大地振奋了全国军民的精神和抗战信心,提高了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接着,八路军 又配合国民党军进行了忻口战役。 国民党在抗战初期表现出一定的抗日积极性。国民党军队先后进行平津、凇沪、忻口、徐州及保卫武汉等战役,并取得台儿庄战 役的胜利,再加上八路军、新四军在敌后广泛开展游击战争,日军叫嚣的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彻底破产。但是,由于敌强我弱的总 形势和国民党实行片面抗战路线,正面战场的战局处于非常不利的境地,许多重要城市和富饶地区失陷。日军在中国土地上大肆烧杀 淫掠,中国人民遭受深重灾难。1937年12月,日军占领中国首都南京,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慘案,中国平民和被俘士兵被集体枪 杀、焚烧、活埋及用其他方法处死者,达30万人以上。日军在其他地方屠杀中国人民的惨案不计其数 1937年11月8日太原失陷后,八路军和党领导的山西新军按中共中央的部署,在敌后实行战略展开,分兵发动群众、武装群众 开展独立自主的敌后游击战争,建立抗日民主政权,开辟抗日根据地。1938年1月,敌后第一个由党领导建立的抗日民主政权晋察冀边 区临时行政委员会在冀西阜平成立。到1938年10月,八路军和新四军同日、伪军作战1600余次,毙伤俘敌5.4万人,先后创建晋察冀、 晋西北和大青山、晋冀豫、晋西南、山东、苏南、皖中等抗日根据地。新四军也挺进大江南北,开赴苏南、皖南、皖中等地区,创建 华中敌后抗日根据地。战斗在白山黑水的东北抗日联军也十分活跃,在极端艰难的条件下打击敌人。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是敌 后战场的战略总后方。大批爱国青年和抗日志士涌向延安,经过培养训练后,又从这里奔赴抗日前线 随着敌后抗日游击战的发展,中国抗日战争逐渐形成战略上互相配合的两个战场,一个是主要由国民党军队担负的正面战场, 个是共产党军队为主的敌后战场。敌后战场的开辟,抗日根据地的创建,对稳定全国战局起了重大作用,是中国抗战转入战略相持阶 段的重要条件 、持久战的战略方针 从卢沟桥事变到1938年5月,抗日战争已经进行了十个月,战争的实践已证明“亡国论”、“速胜论”是错误的。然而,中日战 争的过程究竟将怎样发展?中国能否取得抗战胜利?如何才能取得胜利?这些问题还没有得到明确解决。为了初步总结全国抗战经验,批 驳当时流行的种种错误观点,系统阐明党的抗日持久战方针,毛泽东在1938年5月写了《论持久战》这篇重要论文。 《论持久战》明确指岀:抗日战争是持久的,最后胜利属于中国。毛泽东深刻地揭示了中国抗日战争必须经过持久抗战取得胜利 的客观根据。他指出:“中日战争不是任何别的战争,乃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和帝国主义的日本之间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进行的 个决死的战争。”①在这场战争中,中日双方存香:葑互相矛盾的四个基本特点:第一,日本是个帝国主义强国,中国是个半殖民 地半封建弱国:第二,日本的侵略战争是退步的、野蛮的,中国的反侵略战争是进步的、正义的:第三,日本战争力量虽强,但它是 个小国,人力、军力、财力、物力均感缺乏,经不起长期的战争,中国是个大国,地大、物博、人多、兵多,能够支持长期的战争 第四,日本的非正义战争在国际上是失道寡助的,中国的正义战争却是得道多助的。第一个特点决定了日本的进攻能在中国横行一 时,中国不能速胜,中国抗战不可避免地要走一段艰难的路程。后三个特点决定了中国不会亡国,经过长期抗战,最后胜利属于中 国 《论持久战》科学地预见到抗日持久战争将经过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三个阶段。明确指出,通过三个阶段,在双方的 力量对比上,中国必将由劣势到平衡到优势,而日本则必将由优势到平衡到劣势。其中,战略相持阶段的时间将相当长,遇到的困难 也将最多,然而它是整个战争转变的枢纽。这个阶段中,我们的作战形式主要的是游击战,而以运动战辅助之。这个阶段的战争是残 酷的,但是游击战争能够胜利。速胜论者不知道战争是力量的竞赛,在战争双方的力量对比没有起一定变化以前,就要举行战略的决
八路军刚开赴抗日前线时,主要是直接在战役上配合国民党军作战,以少部兵力进行发动群众和组织群众武装的工作。1937年9 月25日,八路军第一一五师主力在晋东北平型关附近伏击日军,歼敌1000余人,击毁汽车100余辆, 取得全国抗战以来中国军队的第 一次大胜利,粉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极大地振奋了全国军民的精神和抗战信心,提高了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接着,八路军 又配合国民党军进行了忻口战役。 国民党在抗战初期表现出一定的抗日积极性。国民党军队先后进行平津、凇沪、忻口、徐州及保卫武汉等战役,并取得台儿庄战 役的胜利,再加上八路军、新四军在敌后广泛开展游击战争,日军叫嚣的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彻底破产。但是,由于敌强我弱的总 形势和国民党实行片面抗战路线,正面战场的战局处于非常不利的境地,许多重要城市和富饶地区失陷。日军在中国土地上大肆烧杀 淫掠,中国人民遭受深重灾难。1937年12月,日军占领中国首都南京,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惨案,中国平民和被俘士兵被集体枪 杀、焚烧、活埋及用其他方法处死者,达30万人以上。日军在其他地方屠杀中国人民的惨案不计其数。 1937年11月8日太原失陷后,八路军和党领导的山西新军按中共中央的部署,在敌后实行战略展开,分兵发动群众、武装群众, 开展独立自主的敌后游击战争,建立抗日民主政权,开辟抗日根据地。1938年1月,敌后第一个由党领导建立的抗日民主政权晋察冀边 区临时行政委员会在冀西阜平成立。到1938年10月,八路军和新四军同日、伪军作战1600余次,毙伤俘敌5.4万人,先后创建晋察冀、 晋西北和大青山、晋冀豫、晋西南、山东、苏南、皖中等抗日根据地。新四军也挺进大江南北,开赴苏南、皖南、皖中等地区,创建 华中敌后抗日根据地。战斗在白山黑水的东北抗日联军也十分活跃,在极端艰难的条件下打击敌人。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是敌 后战场的战略总后方。大批爱国青年和抗日志士涌向延安,经过培养训练后,又从这里奔赴抗日前线。 随着敌后抗日游击战的发展,中国抗日战争逐渐形成战略上互相配合的两个战场,一个是主要由国民党军队担负的正面战场,一 个是共产党军队为主的敌后战场。敌后战场的开辟,抗日根据地的创建,对稳定全国战局起了重大作用,是中国抗战转入战略相持阶 段的重要条件。 二、持久战的战略方针 从卢沟桥事变到1938年5月,抗日战争已经进行了十个月,战争的实践已证明“亡国论”、“速胜论”是错误的。然而,中日战 争的过程究竟将怎样发展?中国能否取得抗战胜利?如何才能取得胜利?这些问题还没有得到明确解决。为了初步总结全国抗战经验,批 驳当时流行的种种错误观点,系统阐明党的抗日持久战方针,毛泽东在1938年5月写了《论持久战》这篇重要论文。 《论持久战》明确指出:抗日战争是持久的,最后胜利属于中国。毛泽东深刻地揭示了中国抗日战争必须经过持久抗战取得胜利 的客观根据。他指出:“中日战争不是任何别的战争,乃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和帝国主义的日本之间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进行的 一个决死的战争。”①在这场战争中,中日双方存香:葑互相矛盾的四个基本特点:第一,日本是个帝国主义强国,中国是个半殖民 地半封建弱国;第二,日本的侵略战争是退步的、野蛮的,中国的反侵略战争是进步的、正义的;第三,日本战争力量虽强,但它是 个小国,人力、军力、财力、物力均感缺乏,经不起长期的战争,中国是个大国,地大、物博、人多、兵多,能够支持长期的战争; 第四,日本的非正义战争在国际上是失道寡助的,中国的正义战争却是得道多助的。第一个特点决定了日本的进攻能在中国横行一 时,中国不能速胜,中国抗战不可避免地要走一段艰难的路程。后三个特点决定了中国不会亡国,经过长期抗战,最后胜利属于中 国。 《论持久战》科学地预见到抗日持久战争将经过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三个阶段。明确指出,通过三个阶段,在双方的 力量对比上,中国必将由劣势到平衡到优势,而日本则必将由优势到平衡到劣势。其中,战略相持阶段的时间将相当长,遇到的困难 也将最多,然而它是整个战争转变的枢纽。这个阶段中,我们的作战形式主要的是游击战,而以运动战辅助之。这个阶段的战争是残 酷的,但是游击战争能够胜利。速胜论者不知道战争是力量的竞赛,在战争双方的力量对比没有起一定变化以前,就要举行战略的决
战是没有根据的。“中国将变为独立国,还是沦为殖民地,不决定于第一阶段大城市之是否丧失,而决定于第二阶段全民族努力的程 度。如能坚持抗战,坚持统一战线和坚持持久战,中国将在此阶段中获得转弱为强的力量。” 《论持久战》强调“兵民是胜利之本”,“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指出争取抗战胜利的唯一正确道路 是充分动员和依靠群众,实行人民战争 《论持久战》以马克思主义的非凡洞察力,清晰地描绘出抗日战争发展过程的完整蓝图,深刻阐述了党关于抗日战争的战略方针 和争取抗战胜利的正确道路,是党指导抗日战争的纲领性文献,同时对全国抗战的战略指导也产生了影响。一篇论文具有如此强大的 说服力量和震撼人心的力量,在历史上是少有的 第二次国共合作实现后,党以很大力量加强在国民党统治区的工作,以推动国民党实行全面抗战路线,扩大和巩固抗日民族统一 战线。1937年12月,中共中央长江局在当时国民党统治区的抗战中心武汉成立,统一领导南方各省党的工作,发展长江流域和南方各 省的抗日运动,迅速恢复和建立了各级党组织,发展了大批党员,积极领导以武汉为中心的抗日救亡群众运动。中共代表团同时驻武 汉,负责同国民党联系和谈判。八路军、新四军先后在西安、兰州、武汉、重庆、桂林等地建立办事处,共产党主办的《新华日 报》、《群众》周刊在汉口公开出版。党从原来比较狭小的环境中走出来,和国民党统治区的各界人士进行广泛而直接的接触,宣传 抗日民主主张,初步打开新的工作局面。周恩来担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副部长,共产党人还参加了国民党召集的国民参政 在一段时间内国共合作的关系比较融洽 三、坚持统一战线中独立自主原则和六届六中全会的召开 由于国共两党代表不同的阶级利益,实行不同的抗战指导路线,统一战线内部不可避免地存在尖锐的矛盾和斗争。在统一战线 中,是坚持全面抗战路线,还是实行片面抗战路线?这对抗战成败和党的发展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党中央记取历史的经验教训,从抗 战初期就提出必须反对阶级投降主义,在统一战线中坚持独立自主原则,即:◆既统一又独立,对国民党采取有团结有斗争,以斗争 求团结的方针:◆保持党在思想上、政治上和组织上的独立性,放手发动群众,实行党的全面抗战路线:◆坚持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 领导,冲破国民党的限制和束缚,努力发展人民武装力量。坚持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原则,实质上就是力争中国共产党对抗日战争 的领导权,是把抗战引向胜利的中心一环。 1937年11月底,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共产国际执委王明从苏联回国抵达延安。他根据共产国际和苏联领导人关于中国抗战应该 依靠国民党的指示精神,否认抗日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原则,主张“一切服从统一战线”,“一切经过统一战线”,把共产党和人 民军队的活动限制在国民党允许的范围内。王明的右倾错误主张对党的工作造成了危害,干扰了全面抗战路线的贯彻执行。 中共中央对王明的右倾错误进行了坚决抵制和斗争。1938年3月,中共中央派任弼时到苏联,如实向共产国际说明中国的抗战情 况、国共两党关系及党所采取的路线和政策。8月,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王稼祥回国,传达共产国际的指示:中共中央的政治路线是正 确的,中央要以毛泽东为首来解决统一领导。这为六届六中全会的召开创造了有利条件。 1938年9月29日至11月6日,党在延安召开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全会总结抗战以来的经验教训,确定党在抗日战争战略相持阶 段的基本方针和任务,重申必须独立自主地领导人民进行抗战。■会议基本上克服了党内以王明为代表的右倾错误,进一步确立了毛 泽东在全党的领导地位。■全会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原则,号召全体党员加强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研究 中华民族的历史,研究抗日战争的现状和趋势 毛泽东说,六中全会是决定中国命运的。如果这些问题没有能在抗日战争初期得到解决,中国共产党便很难担当起领导抗日战争 胜利发展的艰巨任务
战是没有根据的。“中国将变为独立国,还是沦为殖民地,不决定于第一阶段大城市之是否丧失,而决定于第二阶段全民族努力的程 度。如能坚持抗战,坚持统一战线和坚持持久战,中国将在此阶段中获得转弱为强的力量。” 《论持久战》强调“兵民是胜利之本”,“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指出争取抗战胜利的唯一正确道路 是充分动员和依靠群众,实行人民战争。 《论持久战》以马克思主义的非凡洞察力,清晰地描绘出抗日战争发展过程的完整蓝图,深刻阐述了党关于抗日战争的战略方针 和争取抗战胜利的正确道路,是党指导抗日战争的纲领性文献,同时对全国抗战的战略指导也产生了影响。一篇论文具有如此强大的 说服力量和震撼人心的力量,在历史上是少有的。 第二次国共合作实现后,党以很大力量加强在国民党统治区的工作,以推动国民党实行全面抗战路线,扩大和巩固抗日民族统一 战线。1937年12月,中共中央长江局在当时国民党统治区的抗战中心武汉成立,统一领导南方各省党的工作,发展长江流域和南方各 省的抗日运动,迅速恢复和建立了各级党组织,发展了大批党员,积极领导以武汉为中心的抗日救亡群众运动。中共代表团同时驻武 汉,负责同国民党联系和谈判。八路军、新四军先后在西安、兰州、武汉、重庆、桂林等地建立办事处,共产党主办的《新华日 报》、《群众》周刊在汉口公开出版。党从原来比较狭小的环境中走出来,和国民党统治区的各界人士进行广泛而直接的接触,宣传 抗日民主主张,初步打开新的工作局面。周恩来担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副部长,共产党人还参加了国民党召集的国民参政 会。在一段时间内国共合作的关系比较融洽。 三、坚持统一战线中独立自主原则和六届六中全会的召开 由于国共两党代表不同的阶级利益,实行不同的抗战指导路线,统一战线内部不可避免地存在尖锐的矛盾和斗争。在统一战线 中,是坚持全面抗战路线,还是实行片面抗战路线?这对抗战成败和党的发展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党中央记取历史的经验教训,从抗 战初期就提出必须反对阶级投降主义,在统一战线中坚持独立自主原则,即:◆既统一又独立,对国民党采取有团结有斗争,以斗争 求团结的方针;◆保持党在思想上、政治上和组织上的独立性,放手发动群众,实行党的全面抗战路线;◆坚持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 领导,冲破国民党的限制和束缚,努力发展人民武装力量。坚持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原则,实质上就是力争中国共产党对抗日战争 的领导权,是把抗战引向胜利的中心一环。 1937年11月底,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共产国际执委王明从苏联回国抵达延安。他根据共产国际和苏联领导人关于中国抗战应该 依靠国民党的指示精神,否认抗日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原则,主张“一切服从统一战线”,“一切经过统一战线”,把共产党和人 民军队的活动限制在国民党允许的范围内。王明的右倾错误主张对党的工作造成了危害,干扰了全面抗战路线的贯彻执行。 中共中央对王明的右倾错误进行了坚决抵制和斗争。1938年3月,中共中央派任弼时到苏联,如实向共产国际说明中国的抗战情 况、国共两党关系及党所采取的路线和政策。8月,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王稼祥回国,传达共产国际的指示:中共中央的政治路线是正 确的,中央要以毛泽东为首来解决统一领导。这为六届六中全会的召开创造了有利条件。 1938年9月29日至11月6日,党在延安召开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全会总结抗战以来的经验教训,确定党在抗日战争战略相持阶 段的基本方针和任务,重申必须独立自主地领导人民进行抗战。■会议基本上克服了党内以王明为代表的右倾错误,进一步确立了毛 泽东在全党的领导地位。■全会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原则,号召全体党员加强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研究 中华民族的历史,研究抗日战争的现状和趋势。 毛泽东说,六中全会是决定中国命运的。如果这些问题没有能在抗日战争初期得到解决,中国共产党便很难担当起领导抗日战争 胜利发展的艰巨任务
第三节坚持抗战、团结、进步,系统阐述新民主主义理论 、相持阶段到来后国内阶级关系的重大变化 1938年10月武汉和广州失守后,中国抗战进入战略相持阶段。日本侵略军在坚持灭亡中国的总方针下调整侵华策略,停止对正面 战场的战略性进攻,而将主要力量用于打击八路军和新四军:对国民党采取政治诱降为主、军事打击为辅的方针:在占领区加紧扶植 傀儡政权,建立和发展汉奸组织。这对中国的抗战局势产生了影响。 在日本的政治诱降和英、美等国的劝降下,国民党内的投降、分裂、倒退活动日益严重。1938年12月,以国民党副总裁汪精卫为 首的国民党亲日派公开投敌,并拼凑伪中央政权。 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党亲英美派开始推行消极抗日、积极反共政策。1939年1月,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决定“溶共”、“防 共”和“限共”的方针。各地接连发生袭击、杀害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军民的反共磨擦事件。中国团结抗战的局面出现严重危机 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交织,使国家政局空前复杂。党从抗战的全局出发,明确指出:整个抗战时期,民族矛盾始终是第一位的 各阶级的利益必须服从全民族的利益。针对国内时局的逆转趋势,1939年7月7日党鲜明地提出坚持抗战到底反对中途妥协、巩固国内 团结反对内部分裂、力求全国进步反对向后倒退三大口号,坚决揭露打击卖国汉奸汪精卫,继续争取同蒋介石集团合作,巩固并扩大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驾驭了整个局势的发展 敌后游击战争的发展和百团大战 在日军将敌后抗日根据地作为军事进攻主要对象的情况下,党领导人民抗日力量肩负起抗击日军的主要责任。根据党中央的战略 决策,八路军于1938年冬开始由山区向平原地区挺进,放手发动群众,广泛深入地发展群众性游击战争,不断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 巩固和扩大了晋察冀、晋冀豫、冀鲁豫、晋西北、山东等抗日根据地。在晋察冀军民反“扫荡”作战中,1939年11月,伟大的共产主 义战士、加拿大共产党员诺尔曼·白求恩大夫在抢救八路军伤员时不幸感染中毒,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献出了生命 1940年8月,为了粉碎敌人对华北抗日根据地的“扫荡”和“囚笼”政策,八路军总部对华北日军发动了一次大规模的以破袭敌 人交通线为重要目标的进攻战役。参战部队有105个团约20万人,故称百团大战。这次战役共作战1824次,毙伤日、伪军2.5万余 人,俘1.8万余人,破坏铁路40余公里、公路1500余公里,摧毁大量敌碉堡和据点,缴获大批枪炮和军用物资,因而沉重地打击敌 军,激发了全国人民的抗战热情,进一步提高了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 与此同时,新四军各部贯彻党中央“发展华中”的战略方针,利用山地、平原和河湖港汊等复杂地形开展游击战,建立了皖东、 豫皖苏、皖东北、豫鄂、苏北等抗日根据地,坚持和扩大苏南、皖中等根据地,沟通了华北与华中抗日根据地的联系。 在华南,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创建和发展东江、琼崖等抗日游击根据地,开展广泛的抗日游击战争。日本侵略者陷入人民战争的汪 到1940年底,党领导的军队由抗战开始时的5万余人发展到50万人,还有大量地方武装和民兵。抗日根据地发展到跨华北、华 中、华南的广大地区,加上陕甘宁边区共17块近1亿人口。党领导的敌后抗战,大量牵制、消灭日军,在全民族抗战中发挥着日益重要 的作用,逐步成为中国抗战的重心
第三节 坚持抗战、团结、进步,系统阐述新民主主义理论 一、相持阶段到来后国内阶级关系的重大变化 1938年10月武汉和广州失守后,中国抗战进入战略相持阶段。日本侵略军在坚持灭亡中国的总方针下调整侵华策略,停止对正面 战场的战略性进攻,而将主要力量用于打击八路军和新四军;对国民党采取政治诱降为主、军事打击为辅的方针;在占领区加紧扶植 傀儡政权,建立和发展汉奸组织。这对中国的抗战局势产生了影响。 在日本的政治诱降和英、美等国的劝降下,国民党内的投降、分裂、倒退活动日益严重。1938年12月,以国民党副总裁汪精卫为 首的国民党亲日派公开投敌,并拼凑伪中央政权。 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党亲英美派开始推行消极抗日、积极反共政策。1939年1月,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决定“溶共”、“防 共”和“限共”的方针。各地接连发生袭击、杀害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军民的反共磨擦事件。中国团结抗战的局面出现严重危机。 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交织,使国家政局空前复杂。党从抗战的全局出发,明确指出:整个抗战时期,民族矛盾始终是第一位的, 各阶级的利益必须服从全民族的利益。针对国内时局的逆转趋势,1939年7月7日党鲜明地提出坚持抗战到底反对中途妥协、巩固国内 团结反对内部分裂、力求全国进步反对向后倒退三大口号,坚决揭露打击卖国汉奸汪精卫,继续争取同蒋介石集团合作,巩固并扩大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驾驭了整个局势的发展。 二、敌后游击战争的发展和百团大战 在日军将敌后抗日根据地作为军事进攻主要对象的情况下,党领导人民抗日力量肩负起抗击日军的主要责任。根据党中央的战略 决策,八路军于1938年冬开始由山区向平原地区挺进,放手发动群众,广泛深入地发展群众性游击战争,不断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 巩固和扩大了晋察冀、晋冀豫、冀鲁豫、晋西北、山东等抗日根据地。在晋察冀军民反“扫荡”作战中,1939年11月,伟大的共产主 义战士、加拿大共产党员诺尔曼·白求恩大夫在抢救八路军伤员时不幸感染中毒,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献出了生命。 1940年8月,为了粉碎敌人对华北抗日根据地的“扫荡”和“囚笼”政策,八路军总部对华北日军发动了一次大规模的以破袭敌 人交通线为重要目标的进攻战役。参战部队有105个团约20万人,故称百团大战。这次战役共作战 1824次,毙伤日、伪军2.5万余 人,俘1.8万余人,破坏铁路470余公里、公路1500余公里,摧毁大量敌碉堡和据点,缴获大批枪炮和军用物资,因而沉重地打击敌 军,激发了全国人民的抗战热情,进一步提高了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 与此同时,新四军各部贯彻党中央“发展华中”的战略方针,利用山地、平原和河湖港汊等复杂地形开展游击战,建立了皖东、 豫皖苏、皖东北、豫鄂、苏北等抗日根据地,坚持和扩大苏南、皖中等根据地,沟通了华北与华中抗日根据地的联系。 在华南,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创建和发展东江、琼崖等抗日游击根据地,开展广泛的抗日游击战争。日本侵略者陷入人民战争的汪 洋大海之中。 到1940年底,党领导的军队由抗战开始时的5万余人发展到50万人,还有大量地方武装和民兵。抗日根据地发展到跨华北、华 中、华南的广大地区,加上陕甘宁边区共17块近1亿人口。党领导的敌后抗战,大量牵制、消灭日军,在全民族抗战中发挥着日益重要 的作用,逐步成为中国抗战的重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