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1949年10月至1956年8月) 第一节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导入:上个学期党史一共讲了五章。(回顾前五章内容)这个学期学习后六章。前五章讲的是 新民主义时期,后五章讲的是社会主义时期。从全部内容的布局看,很明显第六章是一个过渡章 节:很好地衔接了前五章和后四章。从党史的角度看,1949年10月至1956年8月同样是个非常重要 的历史时期。在这个阶段,党领导人民医治了战争创伤,巩固了新生政权,恢复了国民经济,进行 了新民主主义建设,并且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指导下顺利地完成了社会主义的三大改造,。中国社 会历经了重大的变革,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从这时候起,中国实际上进入了社会 主义初级阶段。 新中国成立方案的确定和中央人民政府的组建 新政协的召开与新中国成立方案的确定 1、新政协的召开及主要贡献 新中国的政权必须是新民主主义性质的,这是中共在民主革命时期便已确定的。但是,如保使 包括各民主党派在内的各界人士在建立人民民主政权的问题上达成共识,将新中国建立在合法的、 坚实的基础之上。为此,中共倡导并领导召开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本次会议 于1949年9月21至9月30日在北京召开,中共、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等各界人士共622人参加了会 议。会议的主要内容有: (1)这次会议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及《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等一系列 有关建立新中国的法律文件和决议案。 《共同纲领》在序言之下分列了总纲、政权机关、经济政策、文化教育政策、民族政策、外交 政策等7章60条内容。规定了新中国的国体、政体、经济建设的根本方针、以及新中国的军事制度、 文化教育制定、民族政策和外交政策等。 《共同纲领》作弄为中共建国方略的集中体现,是对20世纪40年代初期已成型的新民主主义共 和国构想的延续和确认;在新中国成立初期起着临时宪法的作用。 (2)选举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朱德、刘少奇、宋庆龄、李济深、张澜、高岗等16人为 副主席,陈毅等56人为政府府员,组成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 新中国的诞生及其重大的历史意义
第六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1949年10月至1956年8月) 第一节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导入:上个学期党史一共讲了五章。(回顾前五章内容)这个学期学习后六章。前五章讲的是 新民主义时期,后五章讲的是社会主义时期。从全部内容的布局看,很明显第六章是一个过渡章 节:很好地衔接了前五章和后四章。从党史的角度看, 1949年10月至1956年8月同样是个非常重要 的历史时期。在这个阶段,党领导人民医治了战争创伤,巩固了新生政权,恢复了国民经济,进行 了新民主主义建设,并且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指导下顺利地完成了社会主义的三大改造,。中国社 会历经了重大的变革,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从这时候起,中国实际上进入了社会 主义初级阶段。 一、新中国成立方案的确定和中央人民政府的组建 (一)、新政协的召开与新中国成立方案的确定 1、新政协的召开及主要贡献 新中国的政权必须是新民主主义性质的,这是中共在民主革命时期便已确定的。但是,如保使 包括各民主党派在内的各界人士在建立人民民主政权的问题上达成共识,将新中国建立在合法的、 坚实的基础之上。为此,中共倡导并领导召开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本次会议 于1949年9月21至9月30日在北京召开,中共、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等各界人士共622人参加了会 议。会议的主要内容有: (1)这次会议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及《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等一系列 有关建立新中国的法律文件和决议案。 《共同纲领》在序言之下分列了总纲、政权机关、经济政策、文化教育政策、民族政策、外交 政策等7章60条内容。规定了新中国的国体、政体、经济建设的根本方针、以及新中国的军事制度、 文化教育制定、民族政策和外交政策等。 《共同纲领》作弄为中共建国方略的集中体现,是对20世纪40年代初期已成型的新民主主义共 和国构想的延续和确认;在新中国成立初期起着临时宪法的作用。 (2)选举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朱德、刘少奇、宋庆龄、李济深、张澜、高岗等16人为 副主席,陈毅等56人为政府府员,组成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 2、新中国的诞生及其重大的历史意义
经过紧张的筹备工作,新中国成立的条件已经成熟。1949年10月1日下午,北京30万军民在天安 J广场隆重举行开国大典。毛泽东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 今天成立了。”开国大典之前,第一届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选举产生的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举行第 次会议,一致决议接受《共同纲领》为施政纲领,任命周恩来为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 长,毛泽东为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朱德为人民解放军总司令等。中央人民政府和政务院机构 负责人包括中国共产党、各民主党派、海外华侨和其他爱国民主人士等许多方面的优秀代表人物、 知名人士和专家,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团结建国的精神和政权特色。新中国的诞 生,标志着我国进入了由新民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历史时期。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前面已经 讲过) 其一、中国人民革命的胜利,结束了一百多年来帝国主义勾结封建统治者剥削压迫中国各族人 民和内外战乱频仍、国家四分五裂的局面,实现了梦寐以求的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中国人民从此 站立起来,中华民族将以崭新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国历史开始了新的纪元。 其二、中国人民革命的胜利,是马克思主义的胜利。党从建立的时候起,就以马克思主义理论 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把 它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形成了伟大的毛泽东思想,找到了夺取中国民主革命胜利的正 确道路。毛泽东在总结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经验时指出:“一个有纪律的,有马克思列宁主 义的理论武装的,采取自我批评方法的,联系人民群众的党。一个由这样的党领导的军队。一个由 这样的党领导的各革命阶级各革命派别的统一战线。这三件是我们战胜敌人的主要武器。” 其三中国人民革命的胜利,不单是中国从古未有的大胜利,也是具有世界意义的大胜利,是继 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之后世界历史中最重大的事件。它在一个人口占全 人类近四分之一的大国里,冲破帝国主义的东方战线,极大地改变了世界的政治格局,壮大了世界 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从而受到世 界人民的欢迎和支持。 巩固人民民主政权的努力 (一)建国之初的形势和面临的考验 革命取得胜利,这是建国初形势的主流。这从国内国际两方面可以看出来:在国内党成为执政 党,党的各级组织和人民军队,在各项工作中表现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艰苦奋斗的作风 和严明的纪律,令人耳目一新;人民政府高效、廉洁地运转,获得解放的工人、农民、青年学生、 知识分子和各阶层人民以前所未有的热情投入到建设新中国的伟大斗争中。全国上下呈现出蓬勃兴 旺、万象更新的局面。 在国际上:新中国一经成立,就迎来第一次建交高潮,先后与苏联及欧亚十多个人民民主国家 建立了外交关系。1949年12月毛泽东访问苏联期间,1950年2月14日,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
经过紧张的筹备工作,新中国成立的条件已经成熟。1949年10月1日下午,北京30万军民在天安 门广场隆重举行开国大典。毛泽东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 今天成立了。”开国大典之前,第一届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选举产生的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举行第一 次会议,一致决议接受《共同纲领》为施政纲领,任命周恩来为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 长,毛泽东为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朱德为人民解放军总司令等。中央人民政府和政务院机构 负责人包括中国共产党、各民主党派、海外华侨和其他爱国民主人士等许多方面的优秀代表人物、 知名人士和专家,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团结建国的精神和政权特色。新中国的诞 生,标志着我国进入了由新民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历史时期。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前面已经 讲过) 其一、中国人民革命的胜利,结束了一百多年来帝国主义勾结封建统治者剥削压迫中国各族人 民和内外战乱频仍、国家四分五裂的局面,实现了梦寐以求的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中国人民从此 站立起来,中华民族将以崭新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国历史开始了新的纪元。 其二、中国人民革命的胜利,是马克思主义的胜利。党从建立的时候起,就以马克思主义理论 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把 它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形成了伟大的毛泽东思想,找到了夺取中国民主革命胜利的正 确道路。毛泽东在总结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经验时指出:“一个有纪律的,有马克思列宁主 义的理论武装的,采取自我批评方法的,联系人民群众的党。一个由这样的党领导的军队。一个由 这样的党领导的各革命阶级各革命派别的统一战线。这三件是我们战胜敌人的主要武器。” 其三中国人民革命的胜利,不单是中国从古未有的大胜利,也是具有世界意义的大胜利,是继 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之后世界历史中最重大的事件。它在一个人口占全 人类近四分之一的大国里,冲破帝国主义的东方战线,极大地改变了世界的政治格局,壮大了世界 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从而受到世 界人民的欢迎和支持。 二、巩固人民民主政权的努力 (一)建国之初的形势和面临的考验 革命取得胜利,这是建国初形势的主流。这从国内国际两方面可以看出来:在国内党成为执政 党,党的各级组织和人民军队,在各项工作中表现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艰苦奋斗的作风 和严明的纪律,令人耳目一新;人民政府高效、廉洁地运转,获得解放的工人、农民、青年学生、 知识分子和各阶层人民以前所未有的热情投入到建设新中国的伟大斗争中。全国上下呈现出蓬勃兴 旺、万象更新的局面。 在国际上:新中国一经成立,就迎来第一次建交高潮,先后与苏联及欧亚十多个人民民主国家 建立了外交关系。1949年12月毛泽东访问苏联期间,1950年2月14日,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
约》和有关协定。同时,在坚持一个中国即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原则下,积极改善、发展同新兴民族 独立国家尤其是邻近的民族独立国家的关系,使中国对外关系取得突破性进展。到1951年,新中国 同印度等四个亚洲民族独立国家及瑞典等四个欧洲资本主义国家相继建立了外交关系。 同时,建国伊始党面临着很多困难和严峻考验。 军事上,战争基本胜利,但尚未完全结束。国民党的百万军队仍盘踞在西南、华南和沿海岛 屿。在新解放区,国民党在溃败时遗留下大批残余力量,同当地的恶霸势力相勾结,同新生的人民政 权作斗争。很多影视剧都反映了这一时期的斗争。如乌龙山剿匪记等。 经济上,新中国继承的是一个落后的千疮百孔的烂摊子。28个字来形容生产萎缩,交通梗塞 民生困苦,失业众多,物价飞涨,投机猖獗、市场混乱。党和政府能不能制止恶性通货膨胀,能不能 抑制物价上涨,能不能把经济形势稳定下来,把生产恢复起来,使自己在经济上和政治上站稳脚跟, 这在当时是比进军和剿匪更加困难的新的严峻考验。 国际上,美国对新中国采取了政治孤立、经济封锁和军事包围的政策,并竭力阻挠其他国家承认 新中国,阻挠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从上面三点可以看出,代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国民党政权在全国的反动统 治已被摧毁,但人民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国民党残余势力的矛盾,仍是建国初期人主要矛盾。工 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已开始上升,但暂时还没有成为主要矛盾 此外,党自身也面临着新的考验。党能否经得往执政的考验,和从事和平建设的历史条件下继 续保持实事求是、谦虚谨慎、不戒不躁的优良传统,能否在新的任务面前学会领导建设的本领。。这 是当时很多人十分关注的。 总之,新生的人民政权能否站住脚跟,党是否能管好国家,在当时很多人是有疑问的,这个问 题只能由实践才能作出回答。面对困难和持挑战,中央则保持清醒头脑,根据七届二中全会制定的 各项基本方针,以恢复和发展生产为中心任务,为巩固新生的人民共和国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斗争 (设计提问,建国之初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什么?) (二)巩固人民民主政权的努力 1、全国大陆的统一 根据中央军委的统一部署,从49年9、10月至1950年10月,人民解放军歼灭国民党正规军128 万余人,实现了除西藏、台湾和少数岛屿以外的全部中国领土的解放。1951年中央人民政府同西 藏地方政府达成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西藏获得和平解放。在新解放区,也开展了大规模 的剿匪作战,歼灭土匪和武装特务260余万人,使历史上遗留下来匪患得到根绝。使建国初期纷繁复 杂的政府工作迅速打开局面 2、创建各级民主政权
约》和有关协定。同时,在坚持一个中国即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原则下,积极改善、发展同新兴民族 独立国家尤其是邻近的民族独立国家的关系,使中国对外关系取得突破性进展。到1951年,新中国 同印度等四个亚洲民族独立国家及瑞典等四个欧洲资本主义国家相继建立了外交关系。 同时,建国伊始党面临着很多困难和严峻考验。 军事上,战争基本胜利,但尚未完全结束。国民党的百万军队仍盘踞在西南、华南和沿海岛 屿。在新解放区,国民党在溃败时遗留下大批残余力量,同当地的恶霸势力相勾结,同新生的人民政 权作斗争。很多影视剧都反映了这一时期的斗争。如乌龙山剿匪记等。 经济上,新中国继承的是一个落后的千疮百孔的烂摊子。28个字来形容生产萎缩,交通梗塞, 民生困苦,失业众多,物价飞涨,投机猖獗、市场混乱。党和政府能不能制止恶性通货膨胀,能不能 抑制物价上涨,能不能把经济形势稳定下来,把生产恢复起来,使自己在经济上和政治上站稳脚跟, 这在当时是比进军和剿匪更加困难的新的严峻考验。 国际上,美国对新中国采取了政治孤立、经济封锁和军事包围的政策,并竭力阻挠其他国家承认 新中国,阻挠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从上面三点可以看出,代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国民党政权在全国的反动统 治已被摧毁,但人民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国民党残余势力的矛盾,仍是建国初期人主要矛盾。工 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已开始上升,但暂时还没有成为主要矛盾。 此外,党自身也面临着新的考验。党能否经得往执政的考验,和从事和平建设的历史条件下继 续保持实事求是、谦虚谨慎、不戒不躁的优良传统,能否在新的任务面前学会领导建设的本领。。这 是当时很多人十分关注的。 总之,新生的人民政权能否站住脚跟,党是否能管好国家,在当时很多人是有疑问的,这个问 题只能由实践才能作出回答。面对困难和持挑战,中央则保持清醒头脑,根据七届二中全会制定的 各项基本方针,以恢复和发展生产为中心任务,为巩固新生的人民共和国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斗争。 (设计提问,建国之初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什么?) (二)巩固人民民主政权的努力 1、全国大陆的统一 根据中央军委的统一部署,从49年9、10月至1950年10月,人民解放军歼灭国民党正规军 128 万余人,实现了除西藏、台湾和少数岛屿以外的全部中国领土的解放。 1951年中央人民政府同西 藏地方政府达成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西藏获得和平解放。在新解放区,也开展了大规模 的剿匪作战,歼灭土匪和武装特务260余万人,使历史上遗留下来匪患得到根绝。使建国初期纷繁复 杂的政府工作迅速打开局面。 2、创建各级民主政权
随着人民解放军的胜利进军,在各新解放地区,旧政权被打粹,新政权尚未建立,在这种情况 下,建立了一种过渡性的政权组织形式-军事管制委员会,来镇压反革命的破坏活动,接管国民党的 一切公共机关,维护社会秩序,帮助各地召集各界人民代表会议,选举地方人民政府。到1951年9月 底,全国的大行政区、省、直辖市、省辖市和县,以及直到基层的政权机构基本建立起来。 3、建立新民主主义国营经济 在新解放区,没收官僚资本是城市军管会的一项重要任务。党根据东北、华北解放战争期间接 管城市的经验,对官僚资本采取了国民党政权机关不同的办法,不是打碎它们的机构,而是保持原 职、原薪、原制度,由军管会接收下来。由于官僚资本在解放前垄断了全国的经济命脉(教材 462) 在没收官僚资本企业过程中,新中国的国营经济也逐步建立起来。到1950年初,合计接管官僚 资本的工矿企业2800余家,金融企业2400余家,构成了人民共和国建国初期国营经济的主要部分。 同时,人民政府还废除帝国主义利用不平等条约获取的在中国的经济特权,收回长期被帝国主义盘 踞的中国海关,实行对外贸易的管制和对外汇的管理,维护了国家的独立、主权和经济等方面的利 益 4、稳定物价和统一财经 财政经济困难的原因 建国之初,我国财政经济异常困难,在当时造成经济困难的原因大致有:一个是战争还在进 行,支援战争开支巨大。二是为了社会稳定,对旧政府的留下几百万公教人员采取了只要不反抗新政 府,一律包下来的政策。这要当时是非常必要的,正如薄老所言:包下来,给予工作和生活出路。再 转入生产的办法比较好。这是有秩序地给饭吃,比把社会弄得乱七八糟好。社会安定了,才会较易 于恢复和发展经济。其结果是由政府付给和支付薪金的脱产人员突破了九百万。加重了财政财政负 荷。三是为了恢复生产,疏通交通,也需要大量资金。财政支在飞速增长,财政收入因战争增长很 慢。财政赤字在当时只能靠增发货币来弥补。 措施 为了克服财政经济困难,平拟大波动,政府依据实际需要采取了不同的措施:比如说:积极参 与恢复和发展工农业生产,掌握物资,组织抛售,比如说吸收游资,紧缩通货等。特别是为了打击 投机资本而组织的两场战役。即银元之战与米棉之战。 统一财经要从根本上稳定物价,必须做到国家财政收支平衡和市场供求平衡。党和人民政府为 此作了大量工作。1950年3月,政务院决定统一全国财政收入、物资调度、现金管理。还决定紧缩编 制、清理仓库、加强税收、发行公债、节约开支等。 这些措施收到明显效果,使财政收支接近平衡,物价日趋稳定。有几个数据很能说明问题:上 海的批发指数,1949年6月为100,到期1950年增到2097.9上涨二十多倍:打击投机和稳定物价后
随着人民解放军的胜利进军,在各新解放地区,旧政权被打粹,新政权尚未建立,在这种情况 下,建立了一种过渡性的政权组织形式-军事管制委员会,来镇压反革命的破坏活动,接管国民党的 一切公共机关,维护社会秩序,帮助各地召集各界人民代表会议,选举地方人民政府。到1951年9月 底,全国的大行政区、省、直辖市、省辖市和县,以及直到基层的政权机构基本建立起来。 3、建立新民主主义国营经济 在新解放区,没收官僚资本是城市军管会的一项重要任务。党根据东北、华北解放战争期间接 管城市的经验,对官僚资本采取了国民党政权机关不同的办法,不是打碎它们的机构,而是保持原 职、原薪、原制度,由军管会接收下来。由于官僚资本在解放前垄断了全国的经济命脉(教材 462), 在没收官僚资本企业过程中,新中国的国营经济也逐步建立起来。到1950年初,合计接管官僚 资本的工矿企业2800余家,金融企业2400余家,构成了人民共和国建国初期国营经济的主要部分。 同时,人民政府还废除帝国主义利用不平等条约获取的在中国的经济特权,收回长期被帝国主义盘 踞的中国海关,实行对外贸易的管制和对外汇的管理,维护了国家的独立、主权和经济等方面的利 益。 4、稳定物价和统一财经 财政经济困难的原因 建国之初,我国财政经济异常困难,在当时造成经济困难的原因大致有:一个是战争还在进 行,支援战争开支巨大。二是为了社会稳定,对旧政府的留下几百万公教人员采取了只要不反抗新政 府,一律包下来的政策。这要当时是非常必要的,正如薄老所言:包下来,给予工作和生活出路。再 转入生产的办法比较好。这是有秩序地给饭吃,比把社会弄得乱七八糟好。社会安定了,才会较易 于恢复和发展经济。其结果是由政府付给和支付薪金的脱产人员突破了九百万。加重了财政财政负 荷。三是为了恢复生产,疏通交通,也需要大量资金。财政支在飞速增长,财政收入因战争增长很 慢。财政赤字在当时只能靠增发货币来弥补。 措施 为了克服财政经济困难,平拟大波动,政府依据实际需要采取了不同的措施:比如说:积极参 与恢复和发展工农业生产,掌握物资,组织抛售,比如说吸收游资,紧缩通货等。特别是为了打击 投机资本而组织的两场战役。即银元之战与米棉之战。 统一财经要从根本上稳定物价,必须做到国家财政收支平衡和市场供求平衡。党和人民政府为 此作了大量工作。1950年3月,政务院决定统一全国财政收入、物资调度、现金管理。还决定紧缩编 制、清理仓库、加强税收、发行公债、节约开支等。 这些措施收到明显效果,使财政收支接近平衡,物价日趋稳定。有几个数据很能说明问题:上 海的批发指数,1949年6月为100,到期1950年增到2097.9上涨二十多倍;打击投机和稳定物价后
以1950年3月全国的批发指数为100,到1950年12月为85.4,1951年12月为85.4,1951年12月为 92.4,1952年12月为92.6保持稳定并略有回落 意义 稳定物价和统一财经的工作,是新中国成立后在财政经济战线上一个具有重大意义的胜利。这 个胜利,使新生的人民政权站稳了脚跟,从经济上巩固了人民革命的伟大胜利,为国民经济的恢复 和发展创造了重要的前提。毛泽东曾高度评价这一胜利,指出其不意义不下于淮海战役。它证明中国 共产党不仅在军事上、政治上是强有力的,在经济上也是完全有办法的。 5、七届三中全会原因主要内容 原因 财政经济初步好转之后,经济生活中又出现了一些新问题,p4671950春货币流通量下降、商品 销售额锐减,银行存款剧增,许多工商业呈现萧条,工人失业增多。这些困难,部分是虚假购买力 的迅速消失造成的,部分是私营企业经营不善造成的,当然也与前一时期的经济政策有关。不管是 何种原因造成,问题的存在本身说明财政经济的好转,还不是根本好转 主要内容 为了争取财政经济的根本好转。中央于1950年6月在北京召开了党的七届三中全会。这次会议分 析了国际国内形势,总结了七届二中全会以来即新中国成立前后一年多的工作,毛泽东向全会作了 题为《为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基本好转而奋斗》。提出当前阶段的中心任务。即:争取我国财 政经济状况的根本好转。报告指出,现在我国在经济战线上取得的一批胜利,表现了财政经济状况 开始好转,但还是根本的好转,要争取我国财政经济状况的根本好转,要用三年左右的时间,创造 三个条件,即:土地改革的完成;现有工商业的合理调整:国家机构所需经费的大量节减 针对有些地区在对待阶级关系上出现某些“左”的倾向,毛泽东在会上还作了题为《不要四面 出击》的讲话,强调当前的主要任务是进行土地改革,肃清国民党残余、特务、土匪,推翻地主阶 级。完成这项任务的策略方针,即:在这场复杂的斗争中,必须处理好同民族资产阶级、各民主党 派、知识分子和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以便孤立和打击当前的主要敌人,不能四面出击,树敌太 多,造成全国紧张的不利局面。必须在某一方面有所让步,使工人、农民、小手工业者都拥护我 们,使民族资产阶级和知识分子中的绝大多数都不反对我们。这说明建国初期社会的主要矛盾仍是 人民大众同三大敌人之间的矛盾 全会明确反对企图提早消灭资本主义实行社会主义的错误思想。在当时,劳资关系的紧张和打 击投杋资本的辉煌胜利,使党内很多人误为斗争的主要对象是资产阶段。针对这种情况,会议批评 了认为可以提早可以消灭资本主义的错误思想,指出民族资产阶级将来是要消灭的,但是现在要团 结他们,共同发展国民经济,不要把他们推开。对民族资产阶级的政策仍然是又团结,又斗争,以 斗争为主,是节制资本而不是挤走资本,消灭资本 意义
以1950年3月全国的批发指数为100,到1950年12月为85.4,1951年12月为85.4,1951年12月为 92.4,1952年12月为92.6保持稳定并略有回落。 意义 稳定物价和统一财经的工作,是新中国成立后在财政经济战线上一个具有重大意义的胜利。这 个胜利,使新生的人民政权站稳了脚跟,从经济上巩固了人民革命的伟大胜利,为国民经济的恢复 和发展创造了重要的前提。毛泽东曾高度评价这一胜利,指出其不意义不下于淮海战役。它证明中国 共产党不仅在军事上、政治上是强有力的,在经济上也是完全有办法的。 5、七届三中全会原因主要内容 原因 财政经济初步好转之后,经济生活中又出现了一些新问题,p467 1950春货币流通量下降、商品 销售额锐减,银行存款剧增,许多工商业呈现萧条,工人失业增多。这些困难,部分是虚假购买力 的迅速消失造成的,部分是私营企业经营不善造成的,当然也与前一时期的经济政策有关。不管是 何种原因造成,问题的存在本身说明财政经济的好转,还不是根本好转。 主要内容 为了争取财政经济的根本好转。中央于1950年6月在北京召开了党的七届三中全会。这次会议分 析了国际国内形势,总结了七届二中全会以来即新中国成立前后一年多的工作,毛泽东向全会作了 题为《为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基本好转而奋斗》。提出当前阶段的中心任务。即:争取我国财 政经济状况的根本好转。报告指出,现在我国在经济战线上取得的一批胜利,表现了财政经济状况 开始好转,但还是根本的好转,要争取我国财政经济状况的根本好转,要用三年左右的时间,创造 三个条件,即:土地改革的完成;现有工商业的合理调整;国家机构所需经费的大量节减。 针对有些地区在对待阶级关系上出现某些“左”的倾向,毛泽东在会上还作了题为《不要四面 出击》的讲话,强调当前的主要任务是进行土地改革,肃清国民党残余、特务、土匪,推翻地主阶 级。完成这项任务的策略方针,即:在这场复杂的斗争中,必须处理好同民族资产阶级、各民主党 派、知识分子和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以便孤立和打击当前的主要敌人,不能四面出击,树敌太 多,造成全国紧张的不利局面。必须在某一方面有所让步,使工人、农民、小手工业者都拥护我 们,使民族资产阶级和知识分子中的绝大多数都不反对我们。这说明建国初期社会的主要矛盾仍是 人民大众同三大敌人之间的矛盾。 全会明确反对企图提早消灭资本主义实行社会主义的错误思想。在当时,劳资关系的紧张和打 击投机资本的辉煌胜利,使党内很多人误为斗争的主要对象是资产阶段。针对这种情况,会议批评 了认为可以提早可以消灭资本主义的错误思想,指出民族资产阶级将来是要消灭的,但是现在要团 结他们,共同发展国民经济,不要把他们推开。对民族资产阶级的政策仍然是又团结,又斗争,以 斗争为主,是节制资本而不是挤走资本,消灭资本。 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