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检测试卷(三 (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论述类文本阅读(18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艺术和实际人生的距离 朱光潜 北方人初看到西湖,平原人初看到峨眉,即使是审美力薄弱的村夫,也惊讶它们的奇景 但生长在西湖或峨眉的人除了以居近名胜自豪以外,心里往往觉得西湖和峨眉实在也不过如 此。新奇的地方都比熟悉的地方美,东方人初到西方,或是西方人初到东方,都往往觉得面 前景物件件值得玩味。本地人自以为不合时尚的服装和举动,在外方人看,却往往有一种美 的意味 这些经验你一定也注意到了。它们是什么緣故呢? 这全是观点和态度的差别。看倒影,看过去,看旁人的境遇,看稀奇的景物,都好比站 在陆地上远看海雾,不受实际的切身的利害牵绊,能安闲自在地玩味目前美妙的景致。看正 身,看现在,看自己的境遇,看习见的景物,都妤比乘海船遇着海雾,只知它妨碍呼吸,只 嫌它耽误程期,预兆危险,没有心思去玩味它的美妙。持实用的态度看事物,它们都只是实 际生活的工具或障碍物,都只能引起欲念或嫌恶。要见出事物本身的美,我们一定要从实用 世界跳开,以“无所为而为”的精神欣赏它们本身的形象。总而言之,美和实际人生有一个 距离,要见出事物本身的美,须把它摆在适当的距离之外去看。 艺术须与实际人生有距离,所以艺术与极端的写实主义不兼容。写实主义的理想在妙肖 人生和自然,但是艺术如果真正做到妙肖人生和自然的境界,总不免把观者引回到实际人生, 使他的注意力旁迁于种种无关美感的问题,不能专心致志地欣赏形象本身的美。 艺术上有许多地方,乍看起来,似乎不近情理。古希腊和中国旧戏的角色往往戴面具, 穿高底鞋,表演时用歌唱的声调,不像平常说话。埃及雕刻对于人体加以抽象化,往往千篇 律。波斯图案画把人物的肢体加以不自然的扭曲,中世纪“哥特式”大教寺的雕像把人物 的肢体加以不自然的延长。中国和西方古代的画都不用远近阴影。这种艺术上的形式化往往 遭到人们的唾骂,它固然时有流弊,其实也含有至理。这些风格的创始者都未尝不知道它不 自然,但是他们的目的正在使艺术和自然之间有一种距离。说话不押韵,不论平仄,作诗却 要押韵,要论平仄,道理也是如此。艺术本来是弥补人生和自然缺陷的。如果艺术的最高目 的仅在妙肖人生和自然,我们既已有人生和自然了,又何取乎艺术呢? 艺术都是主观的,都是作者情感的流露,但是它一定要经过几分客观化。艺术都要有情 感,但是只有情感不一定就是艺术,许多人本来是笨伯,而自信是可能的诗人或艺术家。他
单元检测试卷(三) (时间:150 分钟 满分:150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18 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艺术和实际人生的距离 朱光潜 北方人初看到西湖,平原人初看到峨眉,即使是审美力薄弱的村夫,也惊讶它们的奇景; 但生长在西湖或峨眉的人除了以居近名胜自豪以外,心里往往觉得西湖和峨眉实在也不过如 此。新奇的地方都比熟悉的地方美,东方人初到西方,或是西方人初到东方,都往往觉得面 前景物件件值得玩味。本地人自以为不合时尚的服装和举动,在外方人看,却往往有一种美 的意味。 这些经验你一定也注意到了。它们是什么缘故呢? 这全是观点和态度的差别。看倒影,看过去,看旁人的境遇,看稀奇的景物,都好比站 在陆地上远看海雾,不受实际的切身的利害牵绊,能安闲自在地玩味目前美妙的景致。看正 身,看现在,看自己的境遇,看习见的景物,都好比乘海船遇着海雾,只知它妨碍呼吸,只 嫌它耽误程期,预兆危险,没有心思去玩味它的美妙。持实用的态度看事物,它们都只是实 际生活的工具或障碍物,都只能引起欲念或嫌恶。要见出事物本身的美,我们一定要从实用 世界跳开,以“无所为而为”的精神欣赏它们本身的形象。总而言之,美和实际人生有一个 距离,要见出事物本身的美,须把它摆在适当的距离之外去看。 艺术须与实际人生有距离,所以艺术与极端的写实主义不兼容。写实主义的理想在妙肖 人生和自然,但是艺术如果真正做到妙肖人生和自然的境界,总不免把观者引回到实际人生, 使他的注意力旁迁于种种无关美感的问题,不能专心致志地欣赏形象本身的美。 艺术上有许多地方,乍看起来,似乎不近情理。古希腊和中国旧戏的角色往往戴面具, 穿高底鞋,表演时用歌唱的声调,不像平常说话。埃及雕刻对于人体加以抽象化,往往千篇 一律。波斯图案画把人物的肢体加以不自然的扭曲,中世纪“哥特式”大教寺的雕像把人物 的肢体加以不自然的延长。中国和西方古代的画都不用远近阴影。这种艺术上的形式化往往 遭到人们的唾骂,它固然时有流弊,其实也含有至理。这些风格的创始者都未尝不知道它不 自然,但是他们的目的正在使艺术和自然之间有一种距离。说话不押韵,不论平仄,作诗却 要押韵,要论平仄,道理也是如此。艺术本来是弥补人生和自然缺陷的。如果艺术的最高目 的仅在妙肖人生和自然,我们既已有人生和自然了,又何取乎艺术呢? 艺术都是主观的,都是作者情感的流露,但是它一定要经过几分客观化。艺术都要有情 感,但是只有情感不一定就是艺术,许多人本来是笨伯,而自信是可能的诗人或艺术家。他
们常埋怨道:“可惜我不是一个文学家,否则我的生平可以写成一部很好的小说。”富于艺 术材料的生活何以不能产生艺术呢?艺术所用的情感并不是生糙的而是经过反省的。蔡琰在 丢开亲生子回国时绝写不出《悲愤诗》,杜甫在“入门闻号咣,幼子饥已卒”时绝写不出《自 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这两首诗都是“痛定思痛”的结果。艺术家在写切身的情感时,都 不能同时在这种情感中过活,必定把它加以客观化,必定由站在主位的尝受者退为站在客位 的观赏者。一般人不能把切身的经验放在一种距离以外去看,所以情感尽管深刻,经验尽管 丰富,终不能创造艺术。(有删改) 文章开头举了一些例子来引出观点,下面所举例子与文中例子不同类的一项是(3分)() A.一个周朝的铜鼎或是一个汉朝的瓦罐在当时也不过是盛酒盛肉的日常用具,在现在却变成 很稀有的艺术品。 B某艺术品在前几年表现平平,可是在今年的拍卖会上却拍出了惊人的价格 C.小时候在乡下,早晚看到的是那几座茅屋,几畦田,几排青山,便觉得它们是单调无味的, 现在回忆起来,却不免有些留恋。 D种田人常羡慕读书人,读书人也常羡慕种田人 答案B 解析文中所举例子是为了引出“美和实际人生有一个距离,要见出事物本身的美,须把它 摆在适当的距离之外去看”这个观点,艺术品在短时间内有价格的起伏,往往与艺术的审美 价值无关。 2.对文中例子所谈到的人生经验的理解,作者认为其缘由是什么?下面的论述最准确的一项 是(3分)() A.态度和观点决定一切。 B持实用的态度看事物,它们都只是实际生活的工具或障碍物,都只能引起欲念或嫌恶。 C要见出事物本身的美,我们一定要从实用世界跳开,以“无所为而为”的精神欣赏它们本 身的形象。 D美和实际人生有一个距离,要见出事物本身的美,须把它摆在适当的距离之外去看 答案D 解析其他三项都没有直接回答原因 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按照作者的看法,人生和自然有了缺陷,弥补的途径不可能在人生和自然中而只有在艺术 中才能找到,弥补这些缺陷就是艺术的最高目的 B作者认为一般人有富于艺术材料的生活和深刻的情感,但还是没有创作出艺术作品,原因 就在于他们没有在一定距离以外将其客观化 蔡琰和杜甫写的诗都是“痛定思痛”的结果,“思痛”就是这两个诗人在写切身的情感时, 站在客位的观赏者将这种情感加以客观化的过程
们常埋怨道:“可惜我不是一个文学家,否则我的生平可以写成一部很好的小说。”富于艺 术材料的生活何以不能产生艺术呢?艺术所用的情感并不是生糙的而是经过反省的。蔡琰在 丢开亲生子回国时绝写不出《悲愤诗》,杜甫在“入门闻号咷,幼子饥已卒”时绝写不出《自 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这两首诗都是“痛定思痛”的结果。艺术家在写切身的情感时,都 不能同时在这种情感中过活,必定把它加以客观化,必定由站在主位的尝受者退为站在客位 的观赏者。一般人不能把切身的经验放在一种距离以外去看,所以情感尽管深刻,经验尽管 丰富,终不能创造艺术。(有删改) 1.文章开头举了一些例子来引出观点,下面所举例子与文中例子不同类的一项是(3 分)( ) A.一个周朝的铜鼎或是一个汉朝的瓦罐在当时也不过是盛酒盛肉的日常用具,在现在却变成 很稀有的艺术品。 B.某艺术品在前几年表现平平,可是在今年的拍卖会上却拍出了惊人的价格。 C.小时候在乡下,早晚看到的是那几座茅屋,几畦田,几排青山,便觉得它们是单调无味的, 现在回忆起来,却不免有些留恋。 D.种田人常羡慕读书人,读书人也常羡慕种田人。 答案 B 解析 文中所举例子是为了引出“美和实际人生有一个距离,要见出事物本身的美,须把它 摆在适当的距离之外去看”这个观点,艺术品在短时间内有价格的起伏,往往与艺术的审美 价值无关。 2.对文中例子所谈到的人生经验的理解,作者认为其缘由是什么?下面的论述最准确的一项 是(3 分)( ) A.态度和观点决定一切。 B.持实用的态度看事物,它们都只是实际生活的工具或障碍物,都只能引起欲念或嫌恶。 C.要见出事物本身的美,我们一定要从实用世界跳开,以“无所为而为”的精神欣赏它们本 身的形象。 D.美和实际人生有一个距离,要见出事物本身的美,须把它摆在适当的距离之外去看。 答案 D 解析 其他三项都没有直接回答原因。 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按照作者的看法,人生和自然有了缺陷,弥补的途径不可能在人生和自然中而只有在艺术 中才能找到,弥补这些缺陷就是艺术的最高目的。 B.作者认为一般人有富于艺术材料的生活和深刻的情感,但还是没有创作出艺术作品,原因 就在于他们没有在一定距离以外将其客观化。 C.蔡琰和杜甫写的诗都是“痛定思痛”的结果,“思痛”就是这两个诗人在写切身的情感时, 站在客位的观赏者将这种情感加以客观化的过程
D作者虽然强调艺术家要站在一定的距离将切身的情感客观化,这样才能创造出好作品,但 丰富的经验和深刻的情感是创造好作品的基本前提 答案A 解析夸大了艺术的作用,太绝对化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何当載酒来,共醉重阳节。”重阳节形成于战国时期,到了唐代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 ,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成为中国的传统节日。在每年农历九月初九,古人都会通过登 高赏秋、赏菊饮酒、遍插苿萸、吃重阳糕等活动来庆祝重阳。这一传统中国节日,既有助于 敫活历史传统、唤起文化记忆,也能够涵养一个民族共同的文化自信。 时光易逝,传统不老。在历史长河中,一个个民族节日以富有生命意蕴的节庆活动久久 流传。“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苿萸少一人。”如今在 重阳佳节这一天,很多地方的人们也都会通过各种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让炎黄儿女领悟华 夏传统节日的丰富人文内涵,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不朽魅力。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 利用重阳节等传统节日引导和培育公众涵养传统美德,能够让其蕴含的孝思、爱意等思想和 情感深入人心,不断滋润我们的道徳精神之根,进而让传统美德涵养我们的精神家园。 重阳节包含着和谐、友好、幸福等内涵,已成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种现实載 体。尊老敬老是中国自古就有的美德,是永恒不变的优良传统,是一个民族的优秀文化。国 家将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定为“敬老节”“老年节”,在这一天,各地敬老院会迎来众多志 愿者,很多儿女也想方设法地回家看望父母,文明成果以一种更富参与性和共创性的方式得 到了传承。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 而传统节日蘊藏着一个民族的集体意识,描绘着一种文化的共同底色,也是以文化创新为突 破口来增强文化自信的最好抓手。这种文化自信,堪为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弘 扬重阳文化,就是在塑造中国人的文化认同和身份认同,是在打造最持久、最深沉的文化自 觉、文化自信。 文化是根,文化是魂,文化是力,文化是一个民族发展的精气神。中华文明之所以源远 流长,历经5000多年而不衰,在于我们没有抛弃传统,没有割断精神命脉。不忘本源才能 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地创新。“互联网十”时代,贴合互联网传播特点,为中国传 统节日注入互联网元素,更能够聚合网络力量涵养文化自信,不断夯实中华文明的时代意识 和振兴中华文明的使命意识,点亮筑梦中国的伟大征程。 (选自杨飞《以传统节日涵养民族文化自信》,有删改) 4.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每年九月九日是重阳节,重阳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形成于战国时期,唐代被正式定为民
D.作者虽然强调艺术家要站在一定的距离将切身的情感客观化,这样才能创造出好作品,但 丰富的经验和深刻的情感是创造好作品的基本前提。 答案 A 解析 夸大了艺术的作用,太绝对化。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重阳节形成于战国时期,到了唐代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 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成为中国的传统节日。在每年农历九月初九,古人都会通过登 高赏秋、赏菊饮酒、遍插茱萸、吃重阳糕等活动来庆祝重阳。这一传统中国节日,既有助于 激活历史传统、唤起文化记忆,也能够涵养一个民族共同的文化自信。 时光易逝,传统不老。在历史长河中,一个个民族节日以富有生命意蕴的节庆活动久久 流传。“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如今在 重阳佳节这一天,很多地方的人们也都会通过各种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让炎黄儿女领悟华 夏传统节日的丰富人文内涵,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不朽魅力。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 利用重阳节等传统节日引导和培育公众涵养传统美德,能够让其蕴含的孝思、爱意等思想和 情感深入人心,不断滋润我们的道德精神之根,进而让传统美德涵养我们的精神家园。 重阳节包含着和谐、友好、幸福等内涵,已成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种现实载 体。尊老敬老是中国自古就有的美德,是永恒不变的优良传统,是一个民族的优秀文化。国 家将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定为“敬老节”“老年节”,在这一天,各地敬老院会迎来众多志 愿者,很多儿女也想方设法地回家看望父母,文明成果以一种更富参与性和共创性的方式得 到了传承。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 而传统节日蕴藏着一个民族的集体意识,描绘着一种文化的共同底色,也是以文化创新为突 破口来增强文化自信的最好抓手。这种文化自信,堪为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弘 扬重阳文化,就是在塑造中国人的文化认同和身份认同,是在打造最持久、最深沉的文化自 觉、文化自信。 文化是根,文化是魂,文化是力,文化是一个民族发展的精气神。中华文明之所以源远 流长,历经 5 000 多年而不衰,在于我们没有抛弃传统,没有割断精神命脉。不忘本源才能 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地创新。“互联网+”时代,贴合互联网传播特点,为中国传 统节日注入互联网元素,更能够聚合网络力量涵养文化自信,不断夯实中华文明的时代意识 和振兴中华文明的使命意识,点亮筑梦中国的伟大征程。 (选自杨飞《以传统节日涵养民族文化自信》,有删改) 4.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每年九月九日是重阳节,重阳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形成于战国时期,唐代被正式定为民
间节日,此后一直沿袭至今。 B在历史长河中,重阳节因为激活了历史传统,唤起了人们的文化记忆,所以能增强我们中 华民族共同的文化自信 C.要想引导和培育公众涵养、传统美德,在人们的心中植入孝思、爱意等思想与情感,就需 要记住传统节日——重阳节 D在“互联网十”时代,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贴合互联网传播特点,为中国传统 节日注入互联网元素 答案D 解析A项“每年九月九日是重阳节”错,应为“每年农历九月初九”是重阳节。B项强加 因果。C项表述过于绝对。 5.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前两段采用引证法,引用了古诗文名句,既体现了古人庆祝重阳节的形式多样,也唤 起了人们的文化记忆 B作者在论证中指出,国家将重阳节定为“敬老节”“老年节”,提倡尊老敬老,赋予了传 统节日自古未有的新内涵。 C.文章提出,塑造中国人的文化认同和身份认同,打造最持久、最深沉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 信,与弘扬传统节日密不可分。 D文章按照时间顺序,历数了重阳节从古到今的发展变化,论述了中国传统文化丰富的人文 内涵和不朽魅力 答案B 解析“赋予了传统节日自古未有的新内涵”错,原文为“文明成果以一种更富参与性和共 创性的方式得到了传承” 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有的传统节日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相通的,如重阳节中蕴含的和谐、友好、幸福等内 涵,也正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 B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离不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这片沃土 C.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须借助丰富多彩的节庆活动来推广,内容依托形式,活动形式 有继承,也要有创新 D中华文明之所以源远流长,历久不衰,在于我们始终不抛弃传统,不割断文化精神命脉, 这一点在今天尤其重要 答案C 解析“必须借助丰富多彩的节庆活动来推广”过于绝对
间节日,此后一直沿袭至今。 B.在历史长河中,重阳节因为激活了历史传统,唤起了人们的文化记忆,所以能增强我们中 华民族共同的文化自信。 C.要想引导和培育公众涵养、传统美德,在人们的心中植入孝思、爱意等思想与情感,就需 要记住传统节日——重阳节。 D.在“互联网+”时代,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贴合互联网传播特点,为中国传统 节日注入互联网元素。 答案 D 解析 A 项“每年九月九日是重阳节”错,应为“每年农历九月初九”是重阳节。B 项强加 因果。C 项表述过于绝对。 5.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文章前两段采用引证法,引用了古诗文名句,既体现了古人庆祝重阳节的形式多样,也唤 起了人们的文化记忆。 B.作者在论证中指出,国家将重阳节定为“敬老节”“老年节”,提倡尊老敬老,赋予了传 统节日自古未有的新内涵。 C.文章提出,塑造中国人的文化认同和身份认同,打造最持久、最深沉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 信,与弘扬传统节日密不可分。 D.文章按照时间顺序,历数了重阳节从古到今的发展变化,论述了中国传统文化丰富的人文 内涵和不朽魅力。 答案 B 解析 “赋予了传统节日自古未有的新内涵”错,原文为“文明成果以一种更富参与性和共 创性的方式得到了传承”。 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有的传统节日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相通的,如重阳节中蕴含的和谐、友好、幸福等内 涵,也正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 B.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离不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这片沃土。 C.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须借助丰富多彩的节庆活动来推广,内容依托形式,活动形式 有继承,也要有创新。 D.中华文明之所以源远流长,历久不衰,在于我们始终不抛弃传统,不割断文化精神命脉, 这一点在今天尤其重要。 答案 C 解析 “必须借助丰富多彩的节庆活动来推广”过于绝对
、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掉朱光潜先生 李泽厚 朱光潜先生逝世了,我应该写点什么,却不知道写什么才妤。凌晨四点钟,我坐在屋里 发呆,四周是那样的寂静。 我和朱先生是所谓“论敌”,五十年代激烈地相互批评过,直到朱先生暮年,我也不同 意他的美学观点。这大概妤些人知道。但是,我和朱先生两个人一块喝酒,朱先生私下称赞 过我的文章……这些却不一定有许多人知道。那我就从这写起? 我那第一篇美学文章是在当时批朱先生的高潮中写成的。卬岀油印稿后,我寄了一份给贺麟 先生看。贺先生认为不错,便转给了朱先生。朱回信给贺说,他认为这是批评他文章中最好的一 篇。贺把这信给我看了。当时我二十几岁,虽已发了几篇文章,但毕竟是言辞凶厉而知识浅薄的 “毛孩子”。这篇文章的口气调门便也不低,被批评者却如此豁达大度,这相当触动了我,虽未 对人常说,却至今记得。贺先生也许早淡忘了,但不知那封信还在不?当然,朱先生在一些文章 中也动过气,也说过重话,但与有些人写文章来罗织罪状,夸张其辞,总想一举搞垮别人,相去 何止天壤?我想,学术风格与人品、人格以至人生态度,学术的客观性与个体的主观性,大概的 确有些关系。朱先生勤勤恳恳,数十年如一日地写了特别是翻译了那么多的东西,造福于中国现 代美学……这是我非常敬佩而想努力学习的。朱先生那半弯的腰,盯着你看时那炯炯有神的大眼 睛,带着安徽口音的沉重有力的声调,现在异常清楚地呈现在我的眼前和耳边。 因为自己懒于走动,我和朱先生来往不多。在“文革”中,去看过他几次。我们只叙友情, 不谈美学。聊陈与义的诗词,谈恩斯特卡西尔……虽绝口不涉及政治,但我当时那股强烈的愤 懑之情总有意无意地表露出来。我把当时填的一首词给朱先生看了,朱先生却以“牢骚太盛防肠 断”来安慰、开导我。并告诉我,他虽然七十多岁,每天坚持运动,要散步很长一段路程,并劝 我也搞些运动。朱先生还告诉我,他每天必喝白酒一小盅,多年如此。我也是喜欢喝酒的,于是 朱先生便用酒招待我,我们边喝边聊。有一两次我带了点好酒到朱先生那里去聊天,我告诉他, 以后当妻子再干涉我喝酒时,我将以高龄的他作为挡箭牌,朱先生听了,莞尔一笑。 “文革”后,朱先生更忙了,以耄耋之年,编文集、选集、全集,应各种访问、邀请 讲学、开会,还要翻译维柯……于是我没再去朱先生那里了。最近两年,听说朱先生身体已 不如前,但我消息既不灵通,传闻又时好时坏,加上自己一忙,也就没十分注意。 如今,一声惊雷,先生逝去。回想起当年情景,我真后悔这十年没能再去和朱先生喝酒 聊天,那一定会痛快、高兴得多。但这已经没有办法了,生命只有一次,人生不能重复。只 是记忆和感情将以更丰富的形态活在人的心底。而这也就是死亡所不能吞噬的人类的有活力 的生命和生命的活力。 九八六年三月七日晨五时匆草 (有删改)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悼朱光潜先生 李泽厚 朱光潜先生逝世了,我应该写点什么,却不知道写什么才好。凌晨四点钟,我坐在屋里 发呆,四周是那样的寂静。 我和朱先生是所谓“论敌”,五十年代激烈地相互批评过,直到朱先生暮年,我也不同 意他的美学观点。这大概好些人知道。但是,我和朱先生两个人一块喝酒,朱先生私下称赞 过我的文章……这些却不一定有许多人知道。那我就从这写起? 我那第一篇美学文章是在当时批朱先生的高潮中写成的。印出油印稿后,我寄了一份给贺麟 先生看。贺先生认为不错,便转给了朱先生。朱回信给贺说,他认为这是批评他文章中最好的一 篇。贺把这信给我看了。当时我二十几岁,虽已发了几篇文章,但毕竟是言辞凶厉而知识浅薄的 “毛孩子”。这篇文章的口气调门便也不低,被批评者却如此豁达大度,这相当触动了我,虽未 对人常说,却至今记得。贺先生也许早淡忘了,但不知那封信还在不?当然,朱先生在一些文章 中也动过气,也说过重话,但与有些人写文章来罗织罪状,夸张其辞,总想一举搞垮别人,相去 何止天壤?我想,学术风格与人品、人格以至人生态度,学术的客观性与个体的主观性,大概的 确有些关系。朱先生勤勤恳恳,数十年如一日地写了特别是翻译了那么多的东西,造福于中国现 代美学……这是我非常敬佩而想努力学习的。朱先生那半弯的腰,盯着你看时那炯炯有神的大眼 睛,带着安徽口音的沉重有力的声调,现在异常清楚地呈现在我的眼前和耳边。 因为自己懒于走动,我和朱先生来往不多。在“文革”中,去看过他几次。我们只叙友情, 不谈美学。聊陈与义的诗词,谈恩斯特·卡西尔……虽绝口不涉及政治,但我当时那股强烈的愤 懑之情总有意无意地表露出来。我把当时填的一首词给朱先生看了,朱先生却以“牢骚太盛防肠 断”来安慰、开导我。并告诉我,他虽然七十多岁,每天坚持运动,要散步很长一段路程,并劝 我也搞些运动。朱先生还告诉我,他每天必喝白酒一小盅,多年如此。我也是喜欢喝酒的,于是 朱先生便用酒招待我,我们边喝边聊。有一两次我带了点好酒到朱先生那里去聊天,我告诉他, 以后当妻子再干涉我喝酒时,我将以高龄的他作为挡箭牌,朱先生听了,莞尔一笑。 “文革”后,朱先生更忙了,以耄耋之年,编文集、选集、全集,应各种访问、邀请、 讲学、开会,还要翻译维柯……于是我没再去朱先生那里了。最近两年,听说朱先生身体已 不如前,但我消息既不灵通,传闻又时好时坏,加上自己一忙,也就没十分注意。 如今,一声惊雷,先生逝去。回想起当年情景,我真后悔这十年没能再去和朱先生喝酒 聊天,那一定会痛快、高兴得多。但这已经没有办法了,生命只有一次,人生不能重复。只 是记忆和感情将以更丰富的形态活在人的心底。而这也就是死亡所不能吞噬的人类的有活力 的生命和生命的活力。 一九八六年三月七日晨五时匆草 (有删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