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饮冰室书话 记就行事,惟鲁为近,故于是托鲁焉尔。且《春秋》之托者,.匪 直鲁也,托鲁为王以著新王受命之义,托周为天王以著以天统 君之义,而三统循环恒托之前代,挫强扶弱常托之二伯,要之, 皆借以明义而已。善夫!刘申受之言也,日:“《春秋》者火也, 鲁与天王诸矣皆薪蒸之属,可以宣火之明而无与于火之德也。” 又云:“目鲁无足觊也。就十二公论之,桓、宣之弑君宜诛,昭 之出奔宜绝,定之盗国宜绝,隐之获归宜绝,庄之通排外淫天 同姓宜绝,闵之见弑宜绝,僖之僭五札,纵季姬、祸部子,文 之逆规,丧娶不奉朔,成、襄之盗天牲,哀之合诸矣虚中国以 事强吴,虽非诛绝而免于《春秋》之贬黜者鲜矣”(俱见彼所著《公 羊释例)。然则我孔子岂有所私于鲁耶!学者徒泥视王鲁之文,而 不究托王于鲁之实,甚矣,其陋也。《繁露·王道篇》日:“托 王于鲁,托隐公为始受命王。”皮氏锡瑞(字鹿门,湖南善化人。》释 之曰:“隐公非受命王,而《春秋》始于隐,则以为受命王;哀 公未尝致太平,而《春秋》终于哀,则以为实致太平;故《春 秋》未尝称鲁为王,而据鲁史成文以推其义,则曰日王鲁,犹之 夫子未尝自称王,而据《春秋》立一王之法以推其义,则日 “素王”也。”(见彼所著《春秋邀调王鲁獬)其言至为直捷。后世拘曲 之儒执“王鲁”二字而疑《春秋》为僭妄,其犹见登场傀儡有 而衮者,而指为簪妄也。鸣呼,其愚不可及也已!
第一编要籍解题与释义13 读《孟子》界说 界说一孔子之学,至战国时有二大派,一 日孟子,二日荀卿。 《史记》特立《孟子荀聊列传》。《儒林传》又云:“孟子荀 卿之徒,以学显于当世。”盖自昌黎以前,皆孟子萄卿并称,至 宋贤始独尊孟子与孔子等,后世遂以孔孟并举,无以孟荀并举 者矣。要之,孔子乃立教之人,孟子乃行教之人,必知孟子为 孔教中一派,始可以读《孟子》。 界说二荀子之学在传经,孟子之学在经 世;荀子为孔门文学之科,孟子为孔门政事之 科
14 饮冰室书话 汉兴,诸经皆传自街卿《其甘略见汪容哺《述学),其功最高不 可诬。然所传徽言大义不及孟子。孟子专提孔门欲立立人,欲 达达人,天下有道,某不与易之宗目,日日以救天下为心,实 孔学之正派也。 界说三孟子于六经之中,其所得力在《春 秋》。 《诗》、《书》、《礼》、《乐》,孔子蚤年所定,著为雅言,街 氏一派传之,荀子谓凡学始于诵诗,终于读礼,故《街子》一 书、言札者过半。《春秋》为获牌以后所作,昌言制作,为后王 法,孟氏一派传之。故《孟子》每叙道统,子禹抑洪水、周公 兼夷狄之后述及孔子,即舍五经而言《春秋》。于舜明于庶物, 禹恶旨酒,汤执中,文王视民如伤,武王不泄迩,'周公思兼三 王之后,述及孔子,亦舍五经面言《春秋》。庄子日:“《春 秋》经世先王之志”。盖凡言经世者,未有不学《春秋》者也。 ·故必知孟子所言一切仁政皆本子《春秋》,然后孟子学孔子之实 乃见。 界说四 《孟子》于春秋之中,其所传为大 同之义。 孔子立小康之义,以治二千年以来之天下,在《春秋》亦 谓之升平,亦谓之临一国之言,街子所述皆此类也。立大同之 义,以治今日以后之天下,在《春秋》亦谓之太平,亦谓之临
第一编要籍解题与释义15 天下之言,孟子所述皆此类也。大同之义,有为今日西人所已 行者,有为今日西人所未及行,而可决其他日之必行者。读 《孟子》者当于此焉求之。 界说五“仁义”二字为孟子一切学问总宗 旨。 董子日:“仁者人也,义者我也。知有人不知有我,则为墨 氏之学;知有我不知有人,则为老氏之学。故墨氏徒仁,老氏 徒义,仁至义尽,时日中庸。”孔子所以异于诸教者以此,孟子 所以独尊孔子者以此,一切义理制度皆从此出。学者勿以陈腐 字面视之,则可有悟矣。 界说六保民为孟子经世宗旨。 孟子言民为贵,民事不可缓。故全书所言仁政,所言王政, 所言不忍人之政,皆以为民也。泰西诸国今日之政治庶近之。惜 吾中国孟子之学之绝也。明此义以读《孟子》,则皆迎刃而解。 否则,司马温公之疑孟,余隐之之尊孟,徒事晓晓,楚固失矣, 齐亦未为得也。 界说七 孟子言无义战,为大同之起点。 此义本于《春秋》,为孔子特立大义。后之儒家惟孟子能发 明之,外教则墨翟宋轻皆深明此意。泰西诸国,惟美洲庶近之
16 饮冰室带话 然未能至也。近则公法家大立会以昌其说,此为孔教渐行于地 球之征。自宋以来,读《孟子》者皆暗于此。 界说八孟子言井田,为大同之纲领。 井田为孔子特立之制,所以均贫富。《论语》所谓不患寡而 患不均,井田者均之至也,平等之极则也。西国近颇倡贫富均 财之说,惜未得其道耳。井田不可行于后世无待言,迂儒斤斤 思复之者安也。法先王者法其意,井田之意,真治天下第一义 矣,故孟子一切经济皆从此出。深知其意,可语于道。 界说九孟子言性善,为大同之极效。 孔子之言性也,有三义。据乱世之民性恶,升平世之民性 有善有恶,亦可以为善可以为恶,太平世之民性善。荀于传其 据乱世之言,宓子、漆雕于、世子传其升平世之言,孟子传其 太平世之言。各尊所闻,因而相争,苟通于三世之义,可以了 无笔阕矣。太平之世,《札礼运》所谓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 作,《春秋》所谓人人有士君子之行,故日性善。西人近倡进种 改良之学,他日此学极鉴,则孔于性善之教大成矣。不明于此, 则孟子断断之致辨,诚无谓也。 义案:性善性恶属内言,大同小康属外言。望文似无关莎, 然街子为小康之学者,则必言性恶,孟子为大同之学者,则必 言性善,亦可见古人之学各有家数,不相杂厕。后世学者不明 乎此,强拉合为一,以读群书,非疑古人,则诬古人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