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该海宝2015年第12期“中等教育陷阱”?一出口扩张、就业增长与个体教育决策张川川内容提要:利用出口扩张引致的就业需求冲击和采用工具变量方法,本文从经验上分析了非农就业增长对个体教育投资的影响。研究发现,出口引致的就业增长导致适龄入学人口进入高中和大学的概率显著下降。非农就业人口占劳动年龄人口的比重增加1个百分点,导致16—18岁初中毕业生进入高中和19—21岁高中毕业生进入大学学习的概率分别下降0.17%和0.26%。给定其他条件不变,这意味着1990一2005年间由出口扩张引致的就业增长使高中和大学入学率分别减少了5.4和8.6个百分点。分性别和城乡的考察显示:相对于女性,男性进入高中和大学的概率有更大幅度的下降;农村青年进入高中和大学学习的概率都随着就业增长出现了显著下降,城镇青年进入大学学习的概率有显著下降,但进入高中的概率有显著上升。关键词:出口扩张就业增长教育投资决策一引言人力资本积累是长期经济增长的动力,教育发展则是提升人力资本水平的主要途径,同时也影响个体收人和全面发展。然而,个体教育投资决策受到成本和收益两方面因素的影响,需要权衡当期进入劳动力市场所能够获得的收入(机会成本)和更高的教育水平在未来能够带来的额外收入(教育回报)(Becker,1962)。教育投资的机会成本取决于当前能够找到的工作、岗位技能要求以及工资水平,而教育回报则取决于完成教育后所面临的就业机会、岗位技能要求和工资水平。如果存在新增就业需求,并且就业岗位对劳动力技能的要求不高,教育投资的机会成本就可能超过未来潜在的收人增长,从而导致教育投资减少。减少教育投资并获取当期收人在短期有助于提高家庭收入和福利水平,在长期却可能损害个体发展,并且导致收人分配状况恶化。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加人WTO以来,中国的进出口总额,尤其是出口经历了快速增长(图1)。出口扩张和外资流入推动了中国的产业结构变迁,大量劳动力从农业部门转移到制造业和服务业部门。②根据国家统计局年度统计数据,1990一2013年,第一产业就业比重从60%下降到了*:张川川,中央财经大学经济学院,邮政编码:100081;电子信箱:ccz.zhang@gmailcom。作者感谢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4ZDB120)、国家自然科学基金(71503282)和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14JDGB047)的资助;感谢同赵耀辉、JohnGiles和AvrahamEbenstein等教授所进行的多次富有启发性的讨论;感谢两位匿名审稿专家的评论和修改建议。文责自负。①贫困家庭更容易面临信贷约束,因而更容易为获取短期收益而减少教育投资(Rosenzweig,2003;Glewwe&Jacoby,1998)。②进口的变动虽然也会影响就业,但是进出口引致的就业需求冲击主要来自最终品贸易(Autoretal.,2013),而在多数行业上,中国都处在全球生产链的最后一环,进口大量的半成品而出口工业制成品(Feenstra&Hanson,2005),因此影响就业需求的主要的是出口。这在之前的研究中也得到了证实(张川川,2015a)。115?1994-2016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p:/www.cnki.net
年 第 1 2 期 “ 中 等教育 陷 阱 ” ? # — 出 口 扩张 、 就业增 长与 个体教育决策 张 川 川 内 容提 要 : 利 用 出 口 扩 张 引 致 的 就 业 需 求 冲 击 和 釆 用 工 具 变 量 方 法 , 本 文 从 经 验上 分 析 了 非 农 就 业 增 长 对 个体 教 育 投 资 的 影 响 。 研 究 发 现 , 出 口 引 致 的 就 业 增 长 导 致 适 龄 入 学 人 口 进 入高 中 和 大 学 的 概 率 显 著 下 降 。 非 农 就 业 人 口 占 劳 动 年 龄 人 口 的 比 重 增 加 1 个 百 分 点 , 导 致 1 6 — 1 8 岁 初 中 毕 业 生 进 入 高 中 和 1 9 一 2 1 岁 高 中 毕 业 生 进 入 大 学 学 习 的 概 率 分 别 下 降 〇? 1 7 % 和 0 . 2 6 % 。 给 定 其 他 条 件 不 变 , 这 意 味 着 1 9 9 〇 — 200 5 年 间 由 出 口 扩 张 引 致 的 就 业 增 长 使高 中 和 大 学 入 学 率 分别 减 少 了 5 . 4 和 8 . 6 个 百 分 点 。 分 性 别 和 城 乡 的 考 察 显 示 : 相 对 于 女 性 , 男 性 进 入 高 中 和 大 学 的 概 率 有 更 大 幅 度 的 下 降 ; 农 村 青 年 进 入 高 中 和 大 学 学 习 的 概 率 都 随 着 就 业 增 长 出 现 了 显 著 下 降 , 城 镇 青 年 进 入 大 学 学 习 的 概 率 有 显 著 下 降 , 但 进 入 高 中 的 概 率 有 显 著 上 升 。 关 键词 : 出 口 扩 张 就 业 增 长 教 育 投 资 决 策 一 、 引 言 人力 资 本 积 累 是 长期 经济 增 长 的 动 力 , 教 育 发 展 则 是 提 升 人力 资 本 水 平 的 主 要 途 径 , 同 时 也 影 响 个 体 收人 和 全 面发 展 。 然 而 , 个 体 教 育 投 资 决 策 受 到 成 本 和 收益 两 方 面 因 素 的 影 响 , 需 要 权衡 当期 进 入 劳 动力 市 场 所 能够 获 得 的 收 入 ( 机 会成 本 ) 和 更 高 的 教 育 水 平 在 未 来能 够带 来 的 额 外 收 入 ( 教 育 回 报 ) ( B ec ker , 1 9 6 2 ) 。 教 育 投 资 的 机 会成 本 取 决 于 当 前能 够 找 到 的 工 作 、 岗 位 技能 要 求 以及 工 资 水平 , 而教育 回 报则 取 决 于 完 成 教 育 后 所 面 临 的 就 业 机会 、 岗 位技 能要 求 和 工 资水 平 。 如果 存在新 增 就 业需 求 , 并 且 就业 岗 位 对 劳 动 力 技 能 的 要 求 不 高 , 教 育 投 资 的 机 会 成本 就 可 能 超 过未 来潜在 的 收 入增 长 , 从而 导 致教 育 投 资减 少 。 减 少 教 育 投 资 并 获 取 当 期 收 入 在短 期 有 助 于 提高 家庭 收入 和 福 利 水 平 , 在 长 期 却 可 能 损 害个 体 发展 , 并 且 导 致收 人 分配 状 况 恶 化 。 ? 改 革开 放 以 来 , 特别 是 加 入 WTO 以 来 , 中 国 的 进 出 口 总额 , 尤 其是 出 口 经 历 了 快 速 增 长 ( 图 1 ) 。 出 口 扩 张和 外资流 人推 动 了 中 国 的 产业 结构 变 迁 , 大 量 劳 动力从农 业 部 门 转 移到 制 造业和 服 务 业部 门 。 ② 根 据 国 家 统 计 局 年 度 统计数 据 , 1 99 0 — 20 1 3 年 , 第 一 产 业 就 业 比 重 从 6 0 % 下 降到 了 * 张 川 川 , 中 央 财经 大 学 经 济 学 院 , 邮 政 编 码 : 1 〇 〇〇8 1 ; 电 子 信 箱 : c cZ. Zh an g @ g irmiL co m。 作 者 感 谢 国 家 社 会 科 学 基 金 ( 1 4 ZDB 1 20 ) 、 国 家 自 然 科学 基 金 ( 7 1 5 03 282 ) 和 北 京 市 社 会 科 学 基 金 ( 1 4 JDGB047 ) 的 资 助 ; 感 谢同 赵耀 辉 Jo hn Gile s 和 Av rah am E b ens te i n 等 教 授所进行 的 多 次 富 有启 发 性 的讨论 ; 感谢两 位 匿 名 审 稿专 家 的评 论和 修改建议 。 文 责 自 负 。 ① 贫 困 家 庭 更容 易 面 临 信 贷约 束 , 因 而 更容 易为 获 取 短 期 收 益 而 减 少 教育 投 资 ( R〇 s enZ weig , 2 003 ; Gle wwe & J ac 〇by , 1 998 ) 。 ② 进 口 的 变 动 虽 然 也 会影 响 就 业 , 但 是 进 出 口 引 致 的就 业 需 求冲 击 主要 来 自 最 终 品 贸易 ( Au tor e t a l . , 201 3 〉 , 而在 多 数行业 上 , 中 国 都处 在 全 球 生 产 链的 最 后 一 环 , 进 口 大量 的半 成 品而 出 口 工 业 制 成 品 ( Fe en s tr a & Ha n S〇 n , 2005 ) , 因 此 影 响 就业 需 求 的 主 要 的是 出 口 。 这 在 之前 的研究 中 也 得 到 了 证实 ( 张 川 川 , 2 0 1 5 a ) 。 1 1 5
张川川:“中等教育陷阱"?31%,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就业比重则分别从21%和19%上升到了30%和39%。图2显示的第一产业就业比重迅速下降的时期,恰恰对应图1中出口总额迅速增长的时期。非农就业岗位的增加为青年人口提供了就业机会,改变了教育投资的机会成本和预期教育回报,影响到了个体教育投资决策。如果劳动力需求扩张创造的就业岗位并不是技术中性的,而是以低技能劳动力需求为主,新增就业需求就会提高教育投资的机会成本,同时可能降低个体对未来教育回报的预期,从而抑制个体教育投资;相反,如果新增就业岗位主要需求高技能劳动力,则可能促进个体教育投资。由于大量经验事实显示,中国出口增长集中于劳动密集型行业,出口企业则以中低生产率企业为主,②中国出口扩张带来的就业增长很可能以中低技能岗位需求为主。事实上,目前有限的针对中国出口和就业之间关系的研究表明,出口扩张对中低技能劳动力需求的带动作用更明显(张川川,2015a,2015b)。因此,可以预期出口扩张带动的就业增长很可能导致个体教育投资减少。图3显示,我国高中和大学人学率,尤其是大学人学率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期出现了增速放缓或下降,并且大学人学率在2001年以后出现了十分明显的下降,而这两个时期也是非农就业增长最为迅速的时期,表明两者之间或许存在因果关系。出口总额第一产业·进口总额一第二产业.第三产业0.65m0.55食12市10F0.458n0.350.252hE0.15L1佛家意(年年)图1进出口总额变动:1990-2013年图2按三次产业分就业人口比重:1990—2013年注:图中数据整理自国家统计局年度数据。注:图中数据整理自国家统计局年度数据。1.0 r高中人学率本文为上述理论猜想提供了最初的经验证据。利大学人学率0.9 /用出口扩张带来的需求面就业冲击,本文考察了非农0.8 就业增长对个体教育投资的影响。基于微观就业和贸易数据,本文首先估计了城市出口同非农就业的关系,0.70.6f发现出口扩张显著推动了非农就业增长,尤其是推动了中低学历人口的就业增长。与该发现相一致,针对0.5个体教育投资决策的估计显示,出口扩张引致的就业0.4增长显著降低了青年人口就读高中和大学的概率。考0.3F虑到教育机会成本和教育回报的性别差异和城乡差11免色事家家(车)异,本文进一步分性别和城乡进行了估计,结果显示:就业机会的增加对男性教育投资所产生的抑制作用高图3高中和大学入学率:1990—2013年于女性,这同女性教育回报率高于男性的经验证据一注:图中数据整理自国家统计局年度数据,高级致(Zhangetal.,2005;黄志岭和姚先国,2009),也同高中学包括普通高级中学和技工学校。①严格来讲,按照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第二产业除制造业外还包括采矿业(2002年之前称采掘业)。②参见李春顶(2015)对相关研究的综述。116?1994-2016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cnki.net
张川 川 : “ 中 等教 育 陷 阱 ” ? 3 1 % , 第二产业和 第 三产 业就业 比 重则 分别从 2 1 % 和 1 9 % 上 升到 了 3 0 % 和 3 9 % 。 ① 图 2 显 示 的 第 一 产业 就业 比重 迅速 下降 的 时期 , 恰 恰对 应图 1 中 出 口 总 额 迅 速增 长 的 时期 。 非 农就 业 岗 位 的 增 加 为青 年人 口 提供了 就业机会 , 改 变 了 教育投 资 的 机会成本 和 预 期教育 回 报 , 影 响 到 了 个体 教育 投 资决策 。 如 果劳动力 需求 扩张 创造的 就业 岗 位并不 是技 术 中性 的 , 而是 以 低 技能 劳动 力 需求为 主 , 新增 就 业需 求就会提 高 教育投 资 的 机会成本 , 同 时 可能 降低个 体对未来 教育 回 报 的 预 期 , 从 而抑 制 个体教 育投资 ; 相反 , 如果 新增 就业岗 位 主要需 求 高技能 劳动 力 , 则 可 能 促进 个体教育 投 资 。 由 于 大量经 验事 实 显示 , 中 国 出 口 增 长 集 中 于 劳 动 密集 型 行 业 , 出 口 企 业则 以 中 低 生产率 企 业 为 主 , ② 中 国 出 口 扩 张带 来 的 就业 增长很 可能 以 中 低技 能 岗 位需 求 为 主 。 事 实 上 , 目 前有 限 的 针对 中 国 出 口 和就 业之间 关 系 的 研 究 表 明 , 出 口 扩 张 对 中 低 技 能 劳 动 力 需 求 的 带 动 作 用 更 明 显 ( 张 川 川 , 20 1 5 a , 20 1 5b ) 。 因 此 , 可 以 预期 出 口 扩张带动 的 就业增 长很 可 能导致个体教 育投 资 减少 。 图 3 显 示 , 我 国 高 中 和 大学人 学率 , 尤其 是大 学入学率 在上世纪 9 0 年代 初期 出 现了 增 速放缓或 下降 , 并且 大学人学率 在 2〇〇 1 年 以 后出 现 了 十 分明 显 的 下 降 , 而 这两 个时期 也是 非农就业增 长 最为迅 速 的 时 期 , 表 明 两者 之间 或许存在 因 果关系 。 出 口 总额 一 - _ ■ 进 口 总额 第一 产业 第二产业 云 1 6 「 | 〇. 65 「 第三产业 : ^ i4 - i 、 I S 12 - I °5 5 ^\ ! 6 i / v 〇, 5 . I ( 年份 ) ( 年份 ) 图 1 进 出 口 总 额 变动 : 1 99 0 — 20 1 3 年 图 2 按三 次产业 分就 业人 口 比 重 : 1 990 — 201 3 年 注 : 图 中 数据 整 理 自 国 家 统计局 年 度数 据 。 注 : 图 中 数据 整 理 自 国 家 统 计局 年度数据 。 i . o 「 一 高中 人学率 - - . 大学人学率 本文 为上 述理论 猜想 提 供 了 最初 的 经 验证据 。 利 用 出 口 扩 张 带 来 的 需 求 面 就 业冲 击 , 本文 考 察 了 非 农 0 8 ■ / " ' \ X/ 就业 增长对个体教 育 投 资 的 影 响 。 基于 微 观就 业 和 贸 0- 7 - / 产’ ’ 易数据 , 本文首先 估计 了城 市 出 口 同 非 农就 业 的 关系 , 0. 6 - / y 发 现 出 口 扩 张显 著 推 动 了 非农 就 业增 长 , 尤 其是 推 动 0.5 - 了 中低 学历 人 口 的 就业 增 长 。 与 该发 现 相 一 致 , 针对 0 .4 ^ / 、 个 体教育 投 资 决 策 的 估计显 示 , 出 口 扩张 引 致 的 就 业 0.3 :/ ' 增 长显著 降 低 了 青 年 人 口 就 读高 中 和 大 学 的 概 率 。 考 0. 2 [ ■ 丨 丨 丨 丨 丨 丨 丨 虑 到 教育 机会成 本 和 教 育 回 报 的 性 别 差 异 和 城 乡 差 ( m ) 异 , 本 文进 一 步 分性 别 和城 乡 进行 了 估计 , 结 果 显 示 : 图 3 高 中 和 大 学 入学 率 : 衫卯一 加 ^ 年 就 业机会的 增加 对男 性 教育 投资所 产 生 的 抑 制 作 用 高 注 : 图 中 数据整 理 自 国 家统计局 年度 数 据 , 高级 于女性 , 这 同 女 性 教 育 回 报 率高 于 男 性 的 经 验 证据 — 中 学包括 普通 高 级 中 学 和 技 工学 校 。 致 ( Zhang et a L , 20 05 ; 黄志 岭 和 姚 先 国 , 2 009 ) , 也 同 高 ① 严 格来 讲 , 按 照 国 民经 济行业 分类标准 , 第二产业 除 制造 业外 还包 括 采 矿 业 ( 2〇〇2 年 之 前称采 掘 业 ) 。 ② 参见 李春 顶 ( 20 1 5 ) 对 相 关研 究 的综述 。 1 1 6
经语海宝2015年第12期等教育人口中男女性别比不断下降的经验事实一致;农村青年进人大学和高中学习的概率均随着就业增长出现了显著下降,但是城镇青年进人高中学习的概率在统计上有显著上升,尽管他们进人大学的概率同样出现了显著下降。本文的发现对中国中长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政策含义。首先,中国正在经历快速的人口结构转型,劳动年龄人口数量在2012年首次出现下降,通过提高劳动力受教育水平增加人力资本积累是缓冲劳动力数量下降负面冲击的主要措施之一。其次,中国已经步人经济发展“新常态”,巫需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以避免落入“中等收人陷阱”,这依赖于劳动力受教育水平的提升。再者,由于受到信贷约束的贫穷家庭更容易在教育机会成本上升时减少教育投资,出口需求引致的就业扩张将更多地抑制低收人家庭的教育投资,从长远来看,这将恶化收入分配状况。因此,无论是为了实现可持续的经济增长,还是为了改善收入分配状况,中国政府都需要提早认识到和重视出口扩张所带来的中低技能工作岗位在一定时期内的大量涌现对人力资本积累所产生的不利影响,做到未雨绸缪,避免大量中青年人口的教育水平停滞在中等教育阶段,陷入“中等教育陷阱”。可能的举措包括,针对中低收人家庭提供低息或免息的教育融资服务,降低高中和大学阶段的学习费用和为贫困家庭学生提供更为慷概的奖助学金资助,以及促进和加速出口产品技术含量的提升。本文的发现在个体和家户层面同样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个体或家户在做出教育投资决策时,应当认识到尽管减少当前教育投资并获取收人在短期有助于提高家庭收人水平,但是在长期却会导致更大的收人损失和损害个体发展。在经济体经历快速转型的时期尤其如此。因为,一旦决定放弃继续教育的机会并进人劳动力市场,当外部产品需求下降导致劳动力需求减小或者经济体完成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并提高对劳动者技能水平的要求时,个人将无法适应新的岗位要求,并且很难再重新回到学校通过正规教育投资提升技能水平。①本文的研究同近年来不断增长的针对贸易扩张的地区劳动力市场效应的研究有着直接的联系。针对欧美国家的研究验证了进出口对就业、工资和工资差距等劳动力市场变量的广泛影响(Autoretal.,2013;Dauthetal.,2014;Ebensteinetal.,2011)。针对墨西哥等发展中国家的研究普遍发现出口扩张推动了制造业或服务业就业增长,同时也影响了收人和收人分配(Goldberg&Pavcnik,2007;Verho0gen,2008;Amiti&Davis,2012)。针对中国的少数研究表明,出口增长推动了制造业就业增长,并间接带动了服务业就业增长,缩小了高学历人口和低学历人口的工资差距并降低了收人不平等(毛日昇,2009;张川川,2015a、2015b)。本文的研究也同劳动经济学领域有关就业增长和教育投资决策和教育发展之间关系的研究发现相一致。例如,Clark(2009)使用英国数据所做的经验研究显示,失业率上涨导致了个体教育投资的上升。与此相对应,Goldin&Katz(1997)、Federman&Levin(2005)和LeBrunetal.(2009)使用美国、印尼和墨西哥数据所做的研究显示就业增长阻碍了教育发展。在一项针对中国农村青少年教育投资的研究中,DeBrauw&CGiles(2008)发现外出务工机会的增加显著降低了农村初中毕业生进入高中学习的概率。同本文互为补充的一些研究是针对发展中国家贸易开放背景下就业岗位增长和教育决策之间关系的研究。同本文联系最为密切的是Atkin(2015)使用墨西哥数据所做的研究,他发现出口型制造业企业创造的就业岗位吸引了初中毕业生离开学校,显著降低了青少年高中人学率。同样是使用墨西哥数据,Helperetal.(2006)在一项更早的研究中有一致的发现,他们的研究显示制造业①重新回到学校接受正规教育之所以困难,一方面是由于学校人学制度决定了在离开学校多年后重新学习并通过学校的考核是困难的;另一方面也是由于随着年龄和就业经历的增长,重新进人学校学习往往伴随着更高的机会成本。117?1994-2016ChinaAcademic JournalElectronic Publishing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cnki.net
炫 金 20 1 5 年 第 1 2 期 等教育 人 口 中 男 女 性别 比 不断下 降 的经 验事实 一 致 ; 农村青 年进 人 大学 和 髙 中 学 习 的 概 率均 随 着 就业 增 长 出 现 了显 著下 降 , 但是城 镇青 年进人 高 中 学 习 的 概率在 统计上 有显著 上升 , 尽管他 们进 人 大学 的 概率 同 样 出 现 了显 著下 降 。 本文 的发 现对 中 国 中 长 期经 济发展具有重要 的 政 策含 义 。 首先 , 中 国 正在 经 历快 速 的 人 口 结 构转 型 , 劳动 年龄人 口 数量 在 2 0 1 2 年 首次 出 现下 降 , 通 过 提 高劳 动 力 受 教育 水 平增 加 人力 资 本 积 累 是缓 冲 劳动力 数量 下降 负 面 冲 击 的 主要 措施 之 一 。 其 次 , 中 国 已 经 步人 经 济 发展 “ 新 常 态 ” , 亟 需推 动 产业结 构转 型升级 和 经济 增长 方 式转 变 , 以 避免 落人 “ 中 等 收 入 陷 阱 ” , 这 依 赖 于劳 动 力 受 教育 水平 的提 升 。 再者 , 由 于受到 信贷约 束 的 贫穷 家 庭更 容 易 在 教 育机 会成 本 上 升 时 减少 教育 投 资 , 出 口 需求 引 致的 就业 扩张将更 多地抑 制 低 收人 家庭 的 教 育 投资 , 从长远 来 看 , 这将 恶 化 收人 分 配状 况 。 因此 , 无论 是为 了 实现可 持续 的 经济增 长 , 还是 为 了 改 善 收入 分配 状 况 , 中 国 政府 都 需 要 提早认识到 和 重视 出 口 扩 张 所带 来 的 中 低技能 工作 岗 位在 一 定 时 期 内 的 大量 涌 现对 人力 资本积 累 所 产生 的 不利 影 响 , 做到 未 雨 绸 缪 , 避 免 大量 中 青 年 人 口 的 教 育 水 平 停滞 在 中 等教 育 阶 段 , 陷 人 “ 中 等教育 陷 阱 ” 。 可能 的举 措包 括 , 针 对 中 低 收人 家庭 提 供低 息 或免 息 的 教 育 融 资服 务 , 降低 高 中 和 大 学 阶段 的 学 习 费用 和 为 贫 困家庭 学生 提供 更为 慷慨 的 奖 助 学金 资 助 , 以 及 促进 和 加 速 出 口 产 品 技 术含量 的 提升 。 本 文 的 发现 在个体 和 家户 层 面 同 样 具 有 重要 的 现实 意义 。 个 体 或 家户 在做 出 教 育投 资决策 时 , 应 当 认识 到尽 管减少 当 前教 育投资 并获取 收人 在短期 有助 于提高 家庭 收 人水平 , 但是在长期 却 会 导致 更大 的 收 人损失 和损 害个 体发 展 。 在 经济 体经 历快 速 转 型 的 时期 尤 其如 此 。 因 为 , 一 旦 决 定放弃 继续 教育 的 机会并 进入 劳动 力 市场 , 当 外部 产 品 需 求下 降 导 致 劳 动 力 需 求 减小 或 者 经济 体 完 成产 业结 构转 型 升级并 提高 对劳 动者技 能水平 的 要求 时 , 个人将无法适应 新 的 岗 位要 求 , 并且 很 难再重 新 回 到 学 校通过 正规教 育投 资提升 技能水 平 。 ? 本 文 的 研究 同 近 年来不 断增 长 的 针 对 贸 易 扩 张 的 地 区 劳 动力 市 场 效应 的 研 究有 着 直 接 的 联 系 。 针对 欧美 国 家 的研究 验 证 了 进 出 口 对就 业 、 工 资 和 工 资差 距 等 劳 动 力 市 场 变 量 的 广 泛 影 响 ( Aut or e t al . , 20 1 3 ; D aut h et al . , 20 1 4 ; E benS t ei n e t a l . , 2〇 1 1 ) 。 针 对墨西 哥等发 展 中 国 家 的 研究普 遍发 现 出 口 扩 张 推 动 了 制 造 业 或 服 务 业 就 业 增 长 , 同 时也 影 响 了 收 人 和 收 人 分 配 ( G oWberS & Pav cn ik , 200 7 ; Ve rh o og en , 2 008 ; Ami t i & Dav i s , 20 1 2 ) 。 针 对 中 国 的 少 数研究 表 明 , 出 口 增 长 推 动 了 制 造业 就业增 长 , 并 间 接 带动 了 服务业 就业增 长 , 缩 小 了 高 学历 人 口 和 低学历 人 口 的 工 资差距并 降 低 了 收入 不平 等 ( 毛 日 昇 , 2009 ; 张 川 川 , 20 1 5 a 、20 1 5 b ) 。 本 文 的研究也 同 劳动 经济学 领域 有关就 业增长 和 教育 投资 决策 和 教育 发展之 间 关系 的研究 发 现相一 致 c ■ 例如 , Cl ark ( 20 09 ) 使 用 英 国 数据 所做 的 经验 研 究显 示 , 失业 率 上涨 导 致 了 个 体 教育 投 资 的 上 升 。 与此相 对应 , Go l d i n & Kat z ( 1 9 9 7 ) 、 F e de rm an & L ev in ( 20 05 ) 和 Le Brun et al . ( 2 009 ) 使 用 美 国 、 印尼 和 墨 西哥数据所做 的研究显示 就业 增 长 阻 碍 了 教 育 发展 。 在 一 项 针对 中 国 农 村青 少 年教育投 资 的 研究 中 , D e Br au w & Gi les ( 2 00 8 ) 发 现外 出 务 工机 会的增 加显 著降低 了 农村初 中 毕业 生 进人高 中 学习 的 概率 。 同 本 文互为 补 充 的 一 些研究是 针对发 展 中 国 家 贸 易 开放 背 景 下 就业 岗 位增 长和 教育决 策之 间 关系 的 研究 。 同 本文联 系 最 为 密切 的 是 At kin ( 201 5 ) 使用 墨西 哥数 据所 做 的 研究 , 他发现 出 口 型 制 造业 企业 创造 的 就业 岗 位 吸引 了 初 中 毕 业生 离 开学 校 , 显 著降低 了 青少 年 高 中 人 学 率 。 同 样 是 使用 墨西 哥数据 , Hel p er e t a l . ( 2006 ) 在一 项更早 的研究 中 有 一 致 的 发 现 , 他们 的 研究 显 示制 造 业 ① 重 新 回 到 学 校 接 受 正规 教育 之所 以 困 难 , 一 方 面是 由 于 学 校 人 学 制 度 决 定 了 在 离 开 学 校 多年 后 重 新 学 习 并 通 过 学 校 的 考 核 是 困 难 的 ; 另 一 方 面 也 是 由 于 随着 年 龄和 就业 经 历 的增 长 , 重 新 进 人学 校学 习 往 往 伴随 着 更高 的机会成 本。 1 1 7
张川川:“中等教育陷阱”?就业的增长同个体教育投资负相关。Munshi&Rosenzweig(2006)、Jensen(2010a)和Shastry(2012)分别使用印度数据所做的研究则显示,对劳动者技能水平要求较高的服务业就业岗位的增加导致了印度青少年人口人学率的上升。本文在现有文献的基础上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贡献:第一,通过使用丰富的微观数据,本文为理解就业变化对教育发展的影响提供了微观层面的证据,并且利用出口扩张的外生性就业需求冲击,更好地避免了潜在的反向因果问题和遗漏变量偏误;第二,通过将出口扩张、就业增长和个体教育投资决策相联系,本文丰富了有关国际贸易和劳动力市场相互关系的研究,加深了我们对国际贸易在家户层面所造成的影响的理解。第三,从外部产品需求(出口)扩张和就业增长的角度出发,为个体教育投资的变动提供了新的理论解释。本文其余部分的结构安排如下:第二节介绍用于分析就业机会和个体教育决策之间关系的理论框架;第三节介绍数据和实证策略;第四节给出实证结果;第五节为结论和政策含义。二、理论框架人力资本投资理论认为个体教育需求取决于教育投资的成本和收益。成本包括学费、书本费等直接成本和延迟进人劳动力市场所损失的收入(机会成本)。收益则来自更高的教育水平所带来的收人增加。由于在进行教育投资决策时需要将未来收人流进行折现,因此教育投资的收益不仅取决于不同教育水平劳动者的工资差距,还取决于贴现因子和个人的预期。基于人力资本投资理论,我们可以预期:(1)有较高折现率的个体有较低的教育投资水平。(2)包括直接成本和机会成本在内的教育成本的变化会影响教育投资。教育成本对教育投资决策的影响会随着学生家庭收入水平的不同而不同,如果家庭收人较低以至于存在信贷约束,则教育成本的上升更容易导致教育投资减少。机会成本的上升或下降会相应地导致教育投资减少或增加。(3)预期教育回报越高,则教育投资越高,反之亦然。预期教育回报不仅取决于真实教育回报(劳动力市场上不同教育水平就业人口的工资差距),还取决于个体预期。个体预期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个体对潜在教育回报的预期差异会导致个体教育投资差异(Jensen,2010b)。为了分析就业需求变动对个体教育投资决策的影响,我们假定个体教育决策遵从一个最优停止模型。学生在面临当期就业机会时,需要决定是继续留在学校还是进人劳动力市场。如果当前工作能够带来的收入现值(机会成本)和教育投资的直接成本之和超过未来能够获取的工作所能够带来的收人现值,学生就会离开学校进人劳动力市场,否则选择留在学校接受教育。进人劳动力市场后能够获得的收入取决于能够找到的具体工作。就业岗位越多,进入劳动力市场能够找到工作的概率越大,工资支付也会越高。在新古典劳动力市场框架下,就业岗位增加对个体教育投资的影响将取决于新增就业岗位对劳动者技能的要求。如果新增就业岗位要求较高的技能水平,获得更高的教育水平就会变得更有吸引力,从而激励个体增加教育投资;相反,低技能工作岗位的增加会使继续留在学校的机会成本上升而预期收益下降,从而激励个体减少教育投资。①在假定存在个体异质性和不完全预期时,上述理论推断还会受到具体的个人或家户特征的影响。例如,存在信贷约束的家庭更可能在教育成本上升时减少教育投资。在一项新近的研究中,Atkin(2015)认为不同时期就业需求的变动是随机的,个体对不同时期就业需求之间的相关性有一个主观预期,而预期可能依赖于当期就业需求变动。这类预期的存在将导致新古典劳动力市场框架下的教育投资理论推断变得模糊。例如,如果就业需求增加时,个体①这里的理论分析仅考虑了个体决策,没有考虑家庭联合决策。如果低技能工作岗位的增加导致其他家庭成员收入上升,而效用最大化决策又是在家庭层面做出的,低技能工作岗位的增加同样可以通过收人效应对个体教育投资产生正向的影响。118?1994-2016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net
张 川 川 : “ 中 等 教 育 陷 阱 ’ ’ ? 就业 的 增 长 同个体教 育投资 负 相 关。 M uns hi & Ros en zw ei g ( 200 6 ) 、 Je ns en ( 20 1 0 a ) 和 S ha st ry ( 20 1 2 ) 分别 使用 印 度 数据所 做的研究则 显示 , 对劳动 者技 能水 平要 求较 高 的 服务 业 就业 岗 位 的 增 加 导 致 了 印 度青 少年 人 口 人学率 的 上升 。 本文 在现 有文献 的基础上 主要有 以 下三 个方 面 的 贡 献 : 第 一 , 通 过使 用丰 富 的 微观 数 据 , 本 文 为 理解就 业变 化对 教育发 展 的影 响 提 供 了微 观层 面 的 证据 , 并 且 利 用 出 口 扩 张 的 外 生 性就 业 需求 冲 击 , 更好地 避免 了 潜在 的 反 向 因果 问 题和 遗漏变 量偏 误 ; 第二 , 通过 将 出 口 扩张 、 就业 增长 和 个体 教 育投 资决策 相联 系 , 本 文丰 富 了有 关国 际贸 易 和 劳动 力 市场 相互关 系 的研 究 , 加深 了 我们 对 国 际 贸 易 在家 户 层 面 所造成 的 影 响 的 理解 。 第 三 , 从 外部 产 品 需 求 ( 出 口 ) 扩 张 和 就 业增 长 的 角 度 出 发 , 为个体教 育投 资 的变 动提供 了新 的 理论解释 。 本 文其余部 分的 结构 安排 如下 : 第二节介 绍用 于分析 就业 机会 和 个体教 育 决策 之 间 关 系 的 理 论框架 ; 第三 节介绍 数据 和 实证策略 ; 第 四节 给 出 实证结果 ; 第 五节 为 结论和 政策 含义 。 二 、 理论框架 人力 资 本投 资理论认 为 个体教 育需 求 取决 于教 育投 资 的 成 本 和 收益 。 成本 包 括学 费 、 书 本 费 等直接 成本 和延 迟进人 劳动力 市 场所 损 失 的 收 入 ( 机 会 成本 ) 。 收 益则 来 自 更 高 的 教 育水 平 所 带 来 的 收人增加 。 由 于 在进 行教 育投 资决策 时需要 将未 来 收人 流进 行 折 现 , 因 此 教育 投 资 的 收益 不 仅 取决于不 同 教 育水 平 劳动者 的 工 资差距 , 还 取 决于 贴 现 因子 和 个 人 的 预期 。 基 于 人 力 资本 投 资 理 论 , 我 们可 以 预期 : ( 1 ) 有 较髙 折现率 的 个 体有 较 低 的 教 育 投资 水平 。 ( 2 ) 包括 直 接 成本 和 机会 成本 在 内 的 教 育成本 的变 化会影 响 教 育投资 。 教 育成本 对教育 投资决 策 的 影 响 会随着 学生 家庭 收 入水 平 的 不 同 而不 同 , 如 果家庭 收人较 低 以至 于存 在信贷 约 束 , 则教育 成本 的 上升 更容 易 导 致教育 投 资减少 。 机 会成本 的 上 升或下 降会相 应地 导 致 教育 投 资减 少或 增 加 。 ( 3 ) 预 期 教 育 回 报越 高 , 则教 育投 资越 高 , 反 之亦然 。 预期 教 育 回 报不 仅 取 决 于真 实 教育 回 报 ( 劳动 力 市 场上 不 同 教育 水 平就业 人 口 的工 资差距 ) , 还 取决 于个体 预期 。 个体预期 具有 很 大 的 不确 定性 , 个 体对 潜在 教育 回 报 的预 期差 异会 导致个 体教 育投 资差异 ( Je ns en , 2 0 1 0 b ) 。 为 了 分析就 业需求 变动 对个体教育投 资决策 的影 响 , 我们 假 定个 体 教 育 决 策 遵从一 个最优 停 止模型 。 学生在 面临 当 期就 业机 会时 , 需 要决定 是 继续 留 在 学 校 还是 进 入劳 动力 市 场 。 如 果 当 前 工作能 够带 来 的 收入 现值( 机 会成 本 ) 和 教育 投 资 的 直 接成 本 之 和超 过 未来 能够 获 取 的 工 作所 能 够带来的 收人现 值 , 学生 就会离开学 校进 人劳 动力市 场 , 否 则 选择 留 在 学校接受 教育 。 进人 劳动 力 市场后 能够 获得 的 收人 取决 于能 够找 到 的 具体 工作 。 就 业 岗 位 越 多 , 进 人 劳 动 力 市场 能 够 找 到 工 作 的概 率越 大 , 工 资支付 也会越高 。 在新 古典劳 动力 市场框架 下 , 就业 岗 位增 加 对个体教 育投 资 的 影 响 将 取决于新 增就业 岗 位对 劳动 者技能 的 要 求 。 如 果 新增 就 业 岗 位要 求 较 高 的 技 能 水平 , 获 得 更 高 的 教育 水平 就会变得 更有 吸 引力 , 从 而激励 个体增 加教 育投 资 ; 相 反 , 低技 能 工作 岗 位 的 增 加 会使继 续 留 在学 校的 机会成本 上 升而 预期 收 益 下 降 , 从而激 励 个 体减 少 教育 投 资 ^ ① 在假 定 存 在 个体异 质性 和不完 全预期 时 , 上 述理 论推 断还会受 到 具体的个 人或 家户 特征 的影 响 。 例 如 , 存在 信 贷 约 束 的 家庭 更 可能在教 育成本 上升 时 减少 教育 投资 。 在一 项新 近 的 研究 中 , Atki n ( 20 1 5 ) 认 为 不 同 时期 就业 需求 的 变 动 是 随机 的 , 个 体对 不 同 时 期 就业 需求 之 间 的 相 关性有 一 个主 观预 期 , 而 预期 可能 依赖 于 当 期 就业 需 求 变动 。 这 类预期 的 存 在 将导 致新古典 劳动 力 市场 框架下 的教 育投资 理论 推断变 得模糊 。 例如 , 如 果就业 需求增 加 时 , 个 体 ① 这 里 的理论 分析 仅 考虑 了 个 体决策 , 没 有 考 虑 家庭 联 合 决策 。 如 果 低技 能工 作 岗 位 的增 加 导 致 其 他 家 庭 成 员 收 人 上 升 , 而 效 用 最大 化 决策 又是 在 家 庭 层 面 做 出 的 , 低 技 能 工 作 岗 位 的增 加 同样 可 以 通过 收 人 效 应 对 个体 教 育投 资 产 生 正 向 的 影 响 。 1 1 8
经涛海宝2015年第12期预期下一期的就业需求和当前就业需求正向关;就业需求减少时,个体预期当期就业需求和下一期就业需求负相关,那么当期高技能工作岗位的增加和减少都将导致个体教育投资上升。三、数据和实证方法(一)数据1.全国人口普查和人口抽样调查数据本文主要使用的数据来自1990年、2000年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和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其中,1990年和2000年数据为全国人口的1%随机子样本,2005年数据是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的随机再抽样,占全国总人口的0.2%。表 1人口普查(调查)数据样本情况1990年2000年2005年均值均值均值标准差标准差标准差1. 60年龄18. 901.5018. 461. 6218. 060. 550. 500. 540. 500. 520. 50性别(=1,男性;=0,女性)0. 490. 420. 49 0.550.50户籍(=1,农村;=0,城镇)0.380. 020. 130. 040.200. 060. 24迁移人口(=1,是;=0,否)80837117048234807观测值注:样本为具有初中及以上学历的16—21岁人口。本文关心的是适龄入学人口的教育投资决策,具体考察高中学决策和大学人学决策。初中教育仍然属于义务教育阶段,而且我国初中人学率在2000年以后一直维持在95%以上,学生的学业中断主要发生在高中和大学阶段,研究初中人学决策并没有太大的现实意义。本文分别考察16一18岁初中毕业人口的高中人学决策和19—21岁高中毕业人口的大学入学决策。根据我国各阶段教育入学年龄和学制安排,16—18周岁对应高中阶段教育,1922周岁对应大学阶段教育,如果是三年制大专则为19一21岁。本文尝试将年龄范围往前或者往后调整1周岁或者压缩年龄范围,并没有发现实证结果有显著的不同。本文将城市(地级市)视作一个局部劳动力市场,在城市层面计算制造业和服务业就业人口占16-—64岁劳动年龄人口的比重,作为对本地劳动力市场就业需求的度量。表1报告了所选取样本的基本情况。本文在构建工具变量时利用了城市就业结构,即制造业就业的行业分布特征。由于不同年份数据使用的行业分类标准不同,本文对行业代码做了调整和统一。1990年、2000年和2005年人口普查(调查)采用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代码表分别为GB4754—84、GB/T47541994、GB4754/T-2002,其中1990年数据的行业代码精确到三位,2000年和2005年数据采用的是两位代码,本文将1990年的细分行业加总到了两位代码水平,并对1990年和2000年数据的少数行业进行了代码调整以匹配2005年数据,行业代码最后统一按照GB4754/T一2002进行编码。2.出口数据本文在城市层面构建出口需求冲击。出口变量的计算需要使用制造业分行业出口额信息。本文使用的贸易数据整理自联合国Comtrade数据库,该数据库包含在HS(HarmonizeSystem)六位代码水平上定义的商品出口额信息,本文选取了1990年、2000年和2005年三个年度的数据,与相应年份的教育和就业数据进行了匹配。为了将制造业商品对应到各行业,本文首先将HS代码转换为四位标准行业分类代码(SIC代码);其次,根据SIC代码和中国行业分类代码的对照表将四位SIC行业代码转换为GB4754/T一2002标准下的四位行业代码;最后,再将四位行业分类代码加总为两位代码以匹配人口普查或调查数据。119?1994-2016China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 reserved.http://www.cnki.net
t 年 第 1 2 期 预期 下 一 期 的 就业 需求 和 当 前就业 需求 正 向 关 ; 就业 需求 减少 时 , 个体 预期 当 期就业 需求 和 下 一 期 就业 需 求负 相 关 , 那么 当 期高 技 能工作 岗 位 的 增加 和减少 都将 导致个体 教育投 资上 升 。 三 、 数据 和实证方法 ( 一 ) 数据 1 . 全 国 人 口 普 查 和人 口 抽 样调查 数据 本 文主要 使 用 的 数据来 自 1 9 90 年 、 2000 年 全 国 人 口 普 查数 据 和 20 05 年 全 国 1 % 人 口 抽 样 调 査数据 。 其 中 , 1 9 90 年 和 2000 年 数据 为 全国 人 口 的 1 % 随机子 样 本 , 20 05 年 数 据是 全 国 1 % 人 口 抽样 调 查数据 的 随机再抽样 , 占 全 国总 人 口 的 〇. 2 % 。 表 1 人 口 普 查 ( 调 查 ) 数 据 样 本 情 况 1 9 90 年 20 00 年 2 005 年 均 值 | 标 准 差 均 值 | 标 准 差 均 值 标 准 差 年 龄 1 8. 90 1 . 5 0 1 8 . 46 1 . 62 1 8 . 06 1 . 60 性 别 ( = 1 , 男 性 ; = 0 , 女 性 ) 0 . 55 0 . 50 0. 54 0 . 50 0. 5 2 0 . 50 户 籍 ( = 1 , 农 村 ; = 0 , 城 镇 ) 0 . 3 8 0 . 4 9 0 . 42 0 . 4 9 0. 55 0 . 5 0 迁 移 人 口 ( = 1 , 是 ; = 0 , 否 ) 〇 _ 〇2 0. 1 3 0. 04 0. 2 0 0. 0 6 0 . 24 观 测 值 1 1 704 8 23 48 07 8 08 37 注 : 样本 为具有 初 中 及 以 上 学 历 的 1 6 — 2 1 岁 人 口 。 本 文关心 的是适龄 入学人 口 的 教育 投资 决策 , 具体 考 察高 中 入 学决 策 和 大学 入 学 决策 。 初 中 教育仍然 属 于 义务教 育 阶段 , 而 且我 国初 中 人学 率在 2000 年 以 后 一 直 维持 在 9 5 % 以 上 , 学 生 的 学 业 中 断 主要发 生在 高 中 和 大 学 阶 段 , 研 究初 中 人 学 决 策 并没 有 太大 的 现 实 意 义 。 本 文 分别 考察 1 6 — 1 8 岁 初 中 毕 业人 口 的 高 中 入 学决策和 1 9 一 2 1 岁 高 中 毕业 人 口 的 大 学入 学决 策 。 根据 我 国 各 阶段 教育 入学 年龄 和学制 安排 , 1 6— 1 8 周 岁 对 应高 中 阶段教育 , 1 9 一 22 周 岁 对应大 学 阶段 教育 , 如 果是 三年 制 大 专则 为 1 9 一 2 1 岁 。 本文尝试 将年 龄范 围 往 前或 者往 后 调 整 1 周 岁 或者 压 缩年 龄 范 围 , 并 没有 发 现实证结果 有显 著 的 不 同 。 本 文将 城 市 ( 地 级市 ) 视 作 一 个局 部 劳 动 力 市 场 , 在 城 市 层面 计算 制 造业 和 服务业就业 人 口 占 1 6 — 64 岁 劳动 年龄人 口 的 比重 , 作为 对本地 劳动 力 市 场 就业 需 求 的 度 量 。 表 1 报 告 了 所选 取样本 的基本情 况 。 本文 在构 建工具变量 时 利 用 了 城市 就业结 构 , 即 制 造 业就 业 的行业 分布 特征 。 由 于 不 同 年份 数据 使用 的 行 业分类 标 准不 同 , 本文对行 业代 码做 了 调整 和 统一 。 1 9 90 年 、 2000 年和 2005 年 人 口 普 查 ( 调查 ) 采用 的 国 民 经 济行 业 分类 代 码 表 分别 为 GB4 7 54 — 84 、 GB/ T4754 — 1 9 94 、 GB4 75 4/T — 200 2 , 其 中 1 99 0 年 数据 的 行业代码 精确 到 三位 , 2000 年 和 2005 年 数 据采 用 的是 两 位 代码 , 本 文将 1 99 0 年 的 细分行业 加总 到 了两 位代 码水平 , 并 对 1 9 90 年 和 20 00 年数据 的 少数行 业进 行 了 代 码 调 整 以 匹 配 2 005 年数据 , 行业 代码 最后 统一 按 照 GB4 7 5 4/ T — 2002 进 行编 码 。 2. 出 口 数 据 本文 在城 市层 面构建 出 口 需 求 冲 击 。 出 口 变量 的计算 需要使 用制 造业 分行业 出 口 额信息 。 本 文 使用 的 贸 易 数据 整理 自 联合 国 C om tra de 数 据库 , 该 数据 库包 含 在 HS ( Har mo ni z e Sy s t em ) 六 位 代 码 水平上 定义 的 商 品 出 口 额信息 , 本文 选取 了 1 99 0 年 、2 000 年 和 2005 年 三个 年度 的 数据 , 与 相 应 年 份 的教 育 和就业 数 据进行 了 匹 配 。 为 了 将 制造 业商 品 对 应 到 各 行 业 , 本 文首 先 将 HS 代 码 转 换 为 四 位标准行 业 分类代 码 ( SI C 代码 ) ; 其次 , 根 据 S I C 代 码 和 中 国 行 业分类 代 码 的 对 照 表 将 四 位 SI C 行业 代码 转换为 GB4 75 4/ T — 2002 标准下 的 四 位行 业代 码 ; 最 后 , 再将 四 位行 业 分类代 码 加 总 为 两位代 码 以 匹配 人 口 普査 或调査 数据 。 1 1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