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产业结构政策第二至五章是关于产业结构理论,包括产业结构的演变规律、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级化、高技术产业与产业结构升级、产业关联等;第六至八章是关于产业组织理论,包括产业组织的分析框架(SCP分析框架)、企业的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以及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等。从研究方法来讲,这些研究基本上属于实证研究。以这些证研究的成果为基础,后面两章是规范研究,这就是产业政策研究。产业政策是国家为了促进市场机制的发育,纠正市场机制的缺陷及其失败,对特定产业活动以干预和引导的方式施加影响,进而促进国民经济快速协调增长的、带有宏观性和中长期性的经济政策,包括产业结构政策、产业组织政策、产业技术政策和产业布局政策等等。本章主要讨论产业结构政策的概念、类型、功能、目标以及主导产业的选择政策、战略产业的扶持政策、衰退产业的退让政策和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政策等。一、产业结构政策概述产业结构政策主要是关于产业发展重点的优先顺序选择和保证实行这些优先顺序的政策措施。产业发展优先顺序的选择,即根据产业结构理论、本国产业结构的现状、产业结构演进的一般规律,选择一定时期产业发展重点的优先顺序。为了实现产业发展重点的时序性转移,产业结构政策还包括一系列保证措施。(一)产业结构政策的概念与类型1、产业结构政策的概念所谓产业结构政策,就是指一国政府依据本国在一定时期内产业结构的现状,遵循产业结构演进的一般规律,规划产业结构逐渐演进的目标,并分阶段地确定重点发展的战略产业,实现资源的重点配置,引导国家的经济向新的广度和深度发展的政策,这一含义有以下四个基本点①产业结构政策的目的是促进产业结构优化;②产业结构政策制定的主要理论依据是产业结构演变规律;③产业结构政策的制定主体是政府;④产业结构政策的实施主力是企业。2、产业结构政策的类型产业结构政策按照政策目标和措施的不同,可以划分为多种不同的类型,主要有:主导产业选择政策、战略产业扶植政策、衰退产业撤让政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政策等。(二)产业结构政策的功能产业结构政策总的功能是促进产业结构的合理化、高度化和高效化,促进社会经济持续、稳定和协调发展。具体地说,产业结构政策有以下主要功能。1、促进产业协调发展的功能2、促进产业结构转换的功能推动产业技术水平提高的功能3、4、引导资源配置结构合理化的功能(三)产业结构政策设置原则为了保证经济快速、持续、稳定发展,产业结构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必须明确产业结构调整目标和产业发展目标,产业结构政策的设置必须遵循以下原则。(1)符合经济持续发展的原则(2)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原则(3)促进产业结构合理化原则(4)坚持创新和特色的原则二、主导产业的选择政策主导产业的选择政策是指政府为了引导、促进主导产业的合理发展,从整个经济发展的目标出发运用经济政策、经济法规、经济杠杆以及必要的行政手段、法律手段来影响主导产业发展的所有政策的总和。(一)主导产业的概念
第九章 产业结构政策 第二至五章是关于产业结构理论,包括产业结构的演变规律、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级化、高技术 产业与产业结构升级、产业关联等;第六至八章是关于产业组织理论,包括产业组织的分析框架 (SCP分析框架)、企业的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以及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等。从研究方 法来讲,这些研究基本上属于实证研究。以这些证研究的成果为基础,后面两章是规范研究,这就 是产业政策研究。产业政策是国家为了促进市场机制的发育,纠正市场机制的缺陷及其失败,对特 定产业活动以干预和引导的方式施加影响,进而促进国民经济快速协调增长的、带有宏观性和中长 期性的经济政策,包括产业结构政策、产业组织政策、产业技术政策和产业布局政策等等。 本章主要讨论产业结构政策的概念、类型、功能、目标以及主导产业的选择政策、战略产业的扶持 政策、衰退产业的退让政策和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政策等。 一、产业结构政策概述 产业结构政策主要是关于产业发展重点的优先顺序选择和保证实行这些优先顺序的政策措施。产业 发展优先顺序的选择,即根据产业结构理论、本国产业结构的现状、产业结构演进的一般规律,选 择一定时期产业发展重点的优先顺序。为了实现产业发展重点的时序性转移,产业结构政策还包括 一系列保证措施。 (一)产业结构政策的概念与类型 1、 产业结构政策的概念 所谓产业结构政策,就是指一国政府依据本国在一定时期内产业结构的现状,遵循产业结构演进的 一般规律,规划产业结构逐渐演进的目标,并分阶段地确定重点发展的战略产业,实现资源的重点 配置,引导国家的经济向新的广度和深度发展的政策。 这一含义有以下四个基本点: ①产业结构政策的目的是促进产业结构优化; ②产业结构政策制定的主要理论依据是产业结构演变规律; ③产业结构政策的制定主体是政府; ④产业结构政策的实施主力是企业。 2、产业结构政策的类型 产业结构政策按照政策目标和措施的不同,可以划分为多种不同的类型,主要有:主导产业选择政 策、战略产业扶植政策、衰退产业撤让政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政策等。 (二)产业结构政策的功能 产业结构政策总的功能是促进产业结构的合理化、高度化和高效化,促进社会经济持续、稳定和协 调发展。具体地说,产业结构政策有以下主要功能。 1、 促进产业协调发展的功能 2、 促进产业结构转换的功能 3、 推动产业技术水平提高的功能 4、 引导资源配置结构合理化的功能 (三)产业结构政策设置原则 为了保证经济快速、持续、稳定发展,产业结构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必须明确产业结构调整目标和产 业发展目标,产业结构政策的设置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1)符合经济持续发展的原则 (2)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原则 (3)促进产业结构合理化原则 (4)坚持创新和特色的原则 二、 主导产业的选择政策 主导产业的选择政策是指政府为了引导、促进主导产业的合理发展,从整个经济发展的目标出发, 运用经济政策、经济法规、经济杠杆以及必要的行政手段、法律手段来影响主导产业发展的所有政 策的总和。 (一)主导产业的概念
罗斯托(WaltWhitmanRoston)最先提出了主导产业范畴,但他并未给出准确的定义。主导部门是"一种促成经济转变的有力而必不可少的发动机”,“在这些部门中,创新或利用新的有利可图或至今尚未开发资源的可能性,将造成很高的增长率并带动经济中其它部门的扩张"。W([美】W·W·罗斯托.经济增长的阶段[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54-59主导部门概念是罗斯托主导部门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在理解主导部门概念时须注意以下几个要点(1)主导部门具有阶段性或时间性。不同发展阶段有不同的主导部门,经济发展阶段演替是主导部门更替的结果;(2)主导部门是一个创新源。“这些部门具有很高生产率的新生产函数性质",能迅速引入技术创新;3主导部门要能带动其他部门发展。主导产业是扩散效应天的产业,而非总量比重大的产业。主导产业增长要能“引起了对其他制造品的一系列需求",也"引起了一系列外部经济效应",从而带动其他产业部门发展。根据罗斯托主导部门思想,主导产业概念提出的自的是为了落后国家或地区选择、培育主导产业,利用主导产业的功能,推动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演进。这就是说,落后国家或地区选择与培育的主导产业,不是现实中已经起支柱作用的产业,而是目前还处于幼小状态,但具有远大发展前景、将来一段时期将起支柱作用的产业。主导产业是指在经济发展的一定阶段上,本身成长性很高、并具有很高的创新率,能迅速引入技术创新,对一定阶段的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升级转换具有重大的关键性的导向作用和推动作用,对经济增长具有很强的带动性和扩散性的产业。在产业的生命周期中,主导产业处于成长期;处于成熟期的是支柱产业;处于初创期的是先导产业。(二)主导产业的选择基准(1)产业关联效应基准20世纪50年代中期,美国经济学家赫希曼在《经济发展战略》一书中,提出了发展中国家应首先发展那些产业关联度高的产业。这一基准的含义:政府应选择那些关联效应高的产业作为主导产业,通过政府重点支持和优先发展,以带动整个经济的发展。这个观点对日本及其他一些发展小国家主导产业的选择和产业政策的制定产生了明显的影响。主导产业对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引导带动作用,主要通过其关联效应表现出来,主导产业的关联效应有三种形式一是前向关联效应:主导产业广阔的市场前景和持续发展,必然扩大对相关设备、技术和原材料等要素的需求,从而带动为其提供这些要素的产业的迅速发展。二是后向关联效应:主导产业关联性强,技术领先,发展快速,能够为其后续产业的发展提供更多的产品和技术,创造更好的条件,感应这些后续产业的发展。三是旁侧关联效应:主导产业的发展,还会引起一系列经济、社会、文化等多方面的变化,对主导产业主要分布地区的市场繁荣、就业面扩大、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其他产业的形成和壮大产生积极的影响(2)增长潜力基准产业的增长潜力,从根本上说取决于产业的需求收入弹性。因而也称收入弹性基准。收入弹性基准是指在国际和国内市场上,某种产品的需求增长率与国民收入增长率之比,它表明产品的产品需求增长对收人增长的敏感程度。收入弹性大于的产品和行业,其增长速度将高于国民收入的增长;弹性小于1的产品和行业,增长速度低于国民收入的增长。随着人均国民收入的增长,收入弹性高的产品在产业结构中的比重遂渐提高,选择这些产业作为主导产业,将促进整个产业持续高增长率,有利于创造更多国民收入。收入弹性系数高的产品的产业部门将获得更快的发展,占有更大的比重
罗斯托(Walt Whitman Roston)最先提出了主导产业范畴,但他并未给出准确的定义。主导部门是 "一种促成经济转变的 有力而必不可少的发动机" ,"在这些部门中,创新或利用新的有利可图或至今尚未开发资源的可能性,将造成很高的增长 率并带动经济中其它部门的扩张" 。 w ( [美] W·W·罗斯托. 经济增长的阶段 [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54-59 主导部门概念是罗斯托主导部门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在理解主导部门概念时须注意以下几个要点: (1)主导部门具有阶段性或时间性。不同发展阶段有不同的主导部门,经济发展阶段演替是主导部门更替的结果; (2)主导部门是一个创新源。 "这些部门具有很高生产率的新生产函数性质",能迅速引入技术创新; (3)主导部门要能带动其他部门发展。主导产业是扩散效应大的产业,而非总量比重大的产业。主导产业增长要能 "引起了对 其他制造品的一系列需求",也"引起了一系列外部经济效应",从而带动其他产业部门发展 。 根据罗斯托主导部门思想,主导产业概念提出的目的是为了落后国家或地区选择、培育主导产业,利用主导产业的功能,推 动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演进。这就是说,落后国家或地区选择与培育的主导产业,不是现实中已经起支柱作用的产业,而是 目前还处于幼小状态,但具有远大发展前景、将来一段时期将起支柱作用的产业。 主导产业是指在经济发展的一定阶段上,本身成长性很高、并具有很高的创新率,能迅速引入技术创新,对一定阶段的技术 进步和产业结构升级转换具有重大的关键性的导向作用和推动作用,对经济增长具有很强的带动性和扩散性的产业。 在产业的生命周期中,主导产业处于成长期;处于成熟期的是支柱产业;处于初创期的是先导产业。 (二)主导产业的选择基准 (1)产业关联效应基准 20世纪50年代中期,美国经济学家赫希曼在《经济发展战略》一书中,提出了发展中国家应首先发展那些产业关联度高的 产业。这一基准的含义:政府应选择那些关联效应高的产业作为主导产业,通过政府重点支持和优先发展,以带动整个经济 的发展。 这个观点对日本及其他一些发展小国家主导产业的选择和产业政策的制定产生了明显的影响。 主导产业对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引导带动作用,主要通过其关联效应表现出来,主导产业的关联效应有三种形式: 一是前向关联效应:主导产业广阔的市场前景和持续发展,必然扩大对相关设备、技术和原材料等要素的需求,从而带动为 其提供这些要素的产业的迅速发展。 二是后向关联效应:主导产业关联性强,技术领先,发展快速,能够为其后续产业的发展提供更多的产品和技术,创造更好 的条件,感应这些后续产业的发展。 三是旁侧关联效应:主导产业的发展,还会引起一系列经济、社会、文化等多方面的变化,对主导产业主要分布地区的市场 繁荣、就业面扩大、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其他产业的形成和壮大产生积极的影响。 (2) 增长潜力基准 产业的增长潜力,从根本上说取决于产业的需求收入弹性。因而也称收入弹性基准。 收入弹性基准是指在国际和国内市场上,某种产品的需求增长率与国民收入增长率之比,它表明产品的产品需求增长对收人 增长的敏感程度。收入弹性大于l的产品和行业,其增长速度将高于国民收入的增长;弹性小于1的产品和行业,增长速度低 于国民收入的增长。 随着人均国民收入的增长,收入弹性高的产品在产业结构中的比重逐渐提高,选择这些产业作为主导产业,将促进整个产业 持续高增长率,有利于创造更多国民收入。 收入弹性系数高的产品的产业部门将获得更快的发展,占有更大的比重
(3)生产率上升率基准这是日本经济学家筱原三代平在50年代中期提出的,后由日本政府在制定产业政策是参照了这一基准。已是指某一产业的要素生产率与其他产业的要素生产率之比,一股用全要素生产率进行比较。全要素生产率的上升主要取决于技术进步,按生产率上升率基准选择主导产业,就是选择技术进步快、技术要素密集的产业,因此,也被称为比较技术进步率基准。这一基准反唤了主导产业迅速有效地吸收技术进步成果的特征,优先发展全生产要素生产率上升快的产业,有利于技术进步、提高创汇能力、改善贸易条件和贸易结构,提高整个经济资源的使用效率。(4)技术密集度基准产业的技术密集度不仅通过影响产业技术进步而影响产业的生产率上升率,而且具有提高产业增加值率的作用(技术含量高使附加值高)。产业的生产率上升率与就业功能有一定的反向变动关系。综合生产率(TFP)指标,包括了劳动、资本、中间投入等要素生产率的变动,但劳动生产率毕竟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劳动生产率增长会相对减少就业量;而产业的技术密集度带来的技术进步、生产率上升率和增加值率,不一定影响产业的就业功能。(5)就业基准从产业的要素密集度看,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就业功能强,资本密集型产业的就业功能弱,技术密集型产业则分为两种情况:劳动一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就业功能相对较强,资本一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就业功能相对较弱。但是,各个产业的实际就业功能及其差别,还要取决于产业的发展水平、趋势和特点。从产业的相对就业密度看,一方面是每亿元工业增加值或产品销售收入所对应的就业人数;另一方面,可以从产业的资本与劳动力比率来分析提供一个就业机会所需要的资本量。(6)可持续性发展基准制造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性,主要表现在资源消耗(物耗和能耗)低和环境污染小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基本上可以通过产业的经济效益水平来考察,因为物耗和能耗本身就是经济效益的部分内容,而环境污染的大小一般可以通过治理污染的成本反映出来。至于高污染产业有负的外部性,我们可以将这些产业排除在外。这里主要通过总资产贡献率和工业成本费用利润率两项指标来考察我国制造业中各个产业的经济效益水平(三)我国选择主导产业的目的(1)工业化的推进要寻找新的增长空间我国的工业化水平总体上说虽然处于中期阶段,但工业生产比重明显高于人均GDP水平相同的其他发展中国家。由于产业结构和需求结构的影响,我国比重偏高的工业部门的进一步发展受到了国内需求不足的明显制约加入WTO使我国具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获得了扩大出口的机会,但资本密集和技术密集的产业会受到进口增加的冲击。从整个工业增长的趋势看,如果没有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或其他有利因素的明显作用,至少在2010年之前我们难以从多边开放中得到更多的国内外市场(需求总量)。然而,在第三产业的加快发展近期内仍受多种因素制约的条件下,国民经济的较高速持续稳定增长还要靠工业快速增长来拉动这种趋势近几年不仅没有减弱而且在加强。目前,我国工业部门所占的比重很大,导致对整个经济增长的拉动或支撑作用很大,工业增长加快1个百分点,经济增长大体上可加快0.5个百分点,这使我国的经济增长速度对工业增长速度的依赖度在增强。因此,必须通过新兴主导产业的发展,来拓宽工业增长的需求空间和产业空间,带动经济增长和工业化进程。(2)要为国民经济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3)生产率上升率基准 这是日本经济学家筱原三代平在50年代中期提出的,后由日本政府在制定产业政策是参照了这一基准。 它是指某一产业的要素生产率与其他产业的要素生产率之比,一般用全要素生产率进行比较。全要素生产率的上升主要取决 于技术进步,按生产率上升率基准选择主导产业,就是选择技术进步快、技术要素密集的产业,因此,也被称为比较技术进 步率基准。 这一基准反映了主导产业迅速有效地吸收技术进步成果的特征,优先发展全生产要素生产率上升快的产业,有利于技术进 步、提高创汇能力、改善贸易条件和贸易结构,提高整个经济资源的使用效率。 (4)技术密集度基准 产业的技术密集度不仅通过影响产业技术进步而影响产业的生产率上升率,而且具有提高产业增加值率的作用(技术含量高使 附加值高)。 产业的生产率上升率与就业功能有一定的反向变动关系。综合生产率(TFP)指标,包括了劳动、资本、中间投入等要素生产 率的变动,但劳动生产率毕竟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劳动生产率增长会相对减少就业量;而产业的技术密集度带来的技术进 步、生产率上升率和增加值率,不一定影响产业的就业功能。 (5)就业基准 从产业的要素密集度看,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就业功能强,资本密集型产业的就业功能弱,技术密集型产业则分为两种情况:劳动 —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就业功能相对较强,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就业功能相对较弱。但是,各个产业的实际就业功能及其差 别,还要取决于产业的发展水平、趋势和特点。 从产业的相对就业密度看, 一方面是每亿元工业增加值或产品销售收入所对应的就业人数;另一方面,可以从产业的资本与劳 动力比率来分析提供一个就业机会所需要的资本量。 (6)可持续性发展基准 制造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性,主要表现在资源消耗(物耗和能耗)低和环境污染小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基本上可以通过产业的 经济效益水平来考察,因为物耗和能耗本身就是经济效益的部分内容,而环境污染的大小一般可以通过治理污染的成本反映出 来。至于高污染产业有负的外部性,我们可以将这些产业排除在外。 这里主要通过总资产贡献率和工业成本费用利润率两项指标来考察我国制造业中各个产业的经济效益水平。 (三)我国选择主导产业的目的 (1)工业化的推进要寻找新的增长空间 我国的工业化水平总体上说虽然处于中期阶段,但工业生产比重明显高于人均GDP水平相同的其他发展中国家。由于产业 结构和需求结构的影响,我国比重偏高的工业部门的进一步发展受到了国内需求不足的明显制约。 加入WTO使我国具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获得了扩大出口的机会,但资本密集和技术密集的产业会受到进口增加的 冲击。从整个工业增长的趋势看,如果没有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或其他有利因素的明显作用,至少在2010年之前我们难以从多 边开放中得到更多的国内外市场(需求总量)。 然而,在第三产业的加快发展近期内仍受多种因素制约的条件下,国民经济的较高速持续稳定增长还要靠工业快速增长来拉动, 这种趋势近几年不仅没有减弱而且在加强。 目前,我国工业部门所占的比重很大,导致对整个经济增长的拉动或支撑作用很大,工业增长加快1个百分点,经济增长大体上可 加快0.5个百分点,这使我国的经济增长速度对工业增长速度的依赖度在增强。 因此,必须通过新兴主导产业的发展,来拓宽工业增长的需求空间和产业空间,带动经济增长和工业化进程。 (2)要为国民经济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我国工业部门在国民经济中占有很大比重,但解决的就业人数却一直处于较低水平。2001年,工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4.4%,而工业就业人数占全社会就业的比重只有17%左右。这可能具有统计上的部分原因,即一些在乡镇、私营、外资等工业企业不定期就业的农村劳动力在统计上仍被列为农业就业人口。但是即使考虑了这个因素,工业部门的就业比重仍然偏低。在工业化的新时期,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经济和社会压力很大。2001年,我国统计上的第一产业就业比重还高达50%,这些农业劳动力中至少有一半,即多达1.83亿的劳动力对于农业发展是剩余劳动力,需要逐步转移到第二、三产业部门就业而在城镇还有大量的下岗和失业人口,2001年,只按城镇登记失业人数看就有681方人。这么巨大的就业压力,只能依靠第二三产业的加快发展来吸收。服务业是吸收就业能力最强的产业,但目前我国服务业部门的扩张受多种因素制约,一定程度上还要靠工业发展的带动据联合国调查,在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过程中,有2/3以上的国家的工业就业人数增长超过生产率的增长,而生产率增长超过就业人数增加的国家不足抽样调查的国家的1/3。也就是说,大多数处于工业化过程的国家把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看得比工业生产率的提高更为重要,从而推行了以增加就业为主的工业化战略。(3)工业结构升级需要新兴主导产业的带动工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是"十五"期间工业发展的主线,同时也是工业化中期必须不断推进的中心任务。在我国工业化所处的阶段上,工业结构升级的主要内容是由高加工度化向技术集约化转变,技术密集型产业的比重持续上升。多年来,我国工业结构升级的进展较为缓慢,虽然具有体制、技术等方面的原因,但缺乏主导产业和主导企业的带动也是一个主要问题。(3)工业结构升级需要新兴主导产业的带动加入WTO后的多边贸易开放,客观上有利于我国具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而不利于具有比较劣势的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因而可能对我国工业产业结构升级的进程产生负面影响,至少在过渡期完成后的2005一2010年期间,这种影响的趋势是明显存在的。如果工业结构升级的进程受挫,劳动密集型产业由于出口的拉动而过度扩张,我国在国际产业分工中将进一步陷入不利地位,以至因为产品价格结构的变化而出现低效化增长甚至贫困化增长。开放条件下的工业结构开级,既是比较优势转换和竞争优势增强的结果,又是提高工业增长质量和效益的基础。为了减弱加入WTO后贸易结构变化产生的不利影响,促进工业结构升级的进程,必须选择新兴主导产业,加强主导产业对结构升级的带动效应。(4)工业发展要进一步走可持续发展道路。随着工业化的推进,主导产业之所以会发生转换和更替,主要是由资源条件、需求结构和发展环境的变化决定的在我国工业化的新时期,工业发展不仅要适应需求结构升级的趋势,而且越来越受到资源和环境问题的约束,因此势必要进一步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工业可持续发展依赖于工业的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依赖于资源配置的优化和环境保护的加强,而在这个过程中,新兴主导产业的形成、发展及其带动效应的增强,具有重大的作用。(四)我国工业化中期主导产业的选择工业化新时期的新兴主导产业的形成和发展,必须有利于化解或缓解经济运行和发展中的基本矛盾,并促进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和整体国际竞争力的增强。因此,可以运用上述的主导产业选择基准:产业关联基准(带动效应)、产业的增长潜力基准(需求收入弹性基准)、生产率上升率、技术密集度、就业基准以及可持续性发展基础准等方面来分析新时期主导产业的选择问题。(1)产业的增长潜力分析
我国工业部门在国民经济中占有很大比重,但解决的就业人数却一直处于较低水平。2001年,工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 重为44.4%,而工业就业人数占全社会就业的比重只有17%左右。 这可能具有统计上的部分原因,即一些在乡镇、私营、外资等工业企业不定期就业的农村劳动力在统计上仍被列为农业就业 人口。但是即使考虑了这个因素,工业部门的就业比重仍然偏低。 在工业化的新时期,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经济和社会压力很大。2001年,我国统计上的第一产业就业比重还高达50%,这 些农业劳动力中至少有一半,即多达1.83亿的劳动力对于农业发展是剩余劳动力,需要逐步转移到第二、三产业部门就业。 而在城镇还有大量的下岗和失业人口,2001年,只按城镇登记失业人数看就有681万人。这么巨大的就业压力,只能依靠第二、 三产业的加快发展来吸收。 服务业是吸收就业能力最强的产业,但目前我国服务业部门的扩张受多种因素制约,一定程度上还要靠工业发展的带动。 据联合国调查,在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过程中,有2/3以上的国家的工业就业人数增长超过生产率的增长,而生产率增长超过就 业人数增加的国家不足抽样调查的国家的1/3。也就是说,大多数处于工业化过程的国家把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看得比工业 生产率的提高更为重要,从而推行了以增加就业为主的工业化战略。 (3)工业结构升级需要新兴主导产业的带动 工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是"十五"期间工业发展的主线,同时也是工业化中期必须不断推进的中心任务。在我国工业化所处 的阶段上,工业结构升级的主要内容是由高加工度化向技术集约化转变,技术密集型产业的比重持续上升。 多年来,我国工业结构升级的进展较为缓慢,虽然具有体制、技术等方面的原因,但缺乏主导产业和主导企业的带动也是一个主 要问题。 (3)工业结构升级需要新兴主导产业的带动 加入WTO后的多边贸易开放,客观上有利于我国具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而不利于具有比较劣势的技术密集 型产业的发展,因而可能对我国工业产业结构升级的进程产生负面影响,至少在过渡期完成后的2005—2010年期间,这种影响 的趋势是明显存在的。 如果工业结构升级的进程受挫,劳动密集型产业由于出口的拉动而过度扩张,我国在国际产业分工中将进一步陷入不利地位,以 至因为产品价格结构的变化而出现低效化增长甚至贫困化增长。 开放条件下的工业结构升级,既是比较优势转换和竞争优势增强的结果,又是提高工业增长质量和效益的基础。为了减弱加入 WTO后贸易结构变化产生的不利影响,促进工业结构升级的进程,必须选择新兴主导产业,加强主导产业对结构升级的带动效 应。 (4)工业发展要进一步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随着工业化的推进,主导产业之所以会发生转换和更替,主要是由资源条件、需求结构和发展环境的变化决定的。 在我国工业化的新时期,工业发展不仅要适应需求结构升级的趋势,而且越来越受到资源和环境问题的约束,因此势必要进一步 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工业可持续发展依赖于工业的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依赖于资源配置的优化和环境保护的加强,而在这个过程中,新兴主导产业 的形成、发展及其带动效应的增强,具有重大的作用。 (四)我国工业化中期主导产业的选择 工业化新时期的新兴主导产业的形成和发展,必须有利于化解或缓解经济运行和发展中的基本矛盾,并促进经济发展水平的提 高和整体国际竞争力的增强。 因此,可以运用上述的主导产业选择基准:产业关联基准(带动效应)、产业的增长潜力基准(需求收入弹性基准)、生产 率上升率、技术密集度、就业基准以及可持续性发展基础准等方面来分析新时期主导产业的选择问题。 (1)产业的增长潜力分析
在不同的人均收入水平(人均GDP或GNP)和产业结构条件下,产业的需求收入弹性是不同的。根据联合国的一份研究报告(杨治,1985),发展中国家中需求收入弹性高的制造业产业主要有钢铁、有色金属、造纸、机械、纺织和皮革制品。根据钱纳里和赛尔奎因的实证分析模型计算(世界银行,1984),在人均收入处于390一1230美元期间,制造业部门中需求收入弹性高的产业主要是交通运输设备、家具、电器等。这些具有一般性参考价值的研究结果,对于分析我国产业的需求收入弹性有重要的借鉴作用。与需求收入弹性相关并反映产业增长潜力的另一个指标,是各个产业近年来的增长趋势。因为在市场调节起基础性作用的条件下,产业增长速度基本上表明了市场需求增长的趋势。1993一2001年,我国制造业中增长最快的产业依次为: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医药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有色金属治炼及压延加工业、石油加工及炼焦业、塑料制品业,这7个产业在制造业中的产出比重都有所上升,其中技术相对密集的前4个产业的比重大幅度上升,其增长速度大大高于其他产业。这种增长格局和趋势,表明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市场需求扩张较快,从而具有较强的增长潜力或后劲。另一方面,在工业化的新时期,我国工业部门以至整个国民经济面临着加快技术装备更新改造从而加快技术进步的重要任务,这对我国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形成了巨大的市场需求。如果国内装备制造业能够尽快提高产品的技术水平和质量,就能够较快改变国内企业技术设备更新升级过度依赖进口的局面并大面积地促进中小企业的技术改造和技术进步。这种情况将明显扩大装备制造业的市场规模,提高装备制造业的增长潜力。装备制造业就是投资类的机电产业,主要包括普通机械、专用设备、交通运输设备、电气机械及器材、电子及通信设备、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等6个产业。在对外开放的条件下,进出口贸易和资本国际流动的趋势对产业增长潜力具有重天影响,同时需求收入弹性也不仅要以国内市场而且要以世界市场的变化来衡量。以上制造业部门的增长格局,实际上已反映了我国为加入WTO而迅速推进扩大开放过程中产业增长的基本趋势,即上述7个产业尤其是前4个产业的快速增长,不同程度地与出口增长和外商直接投资增长的作用有关。加入WTO后,全方位开放对制造业部门增长趋势的影响,大体上可分为三个阶段来分析判断第一个阶段是2005年之前的过渡期,制造业产业的增长格局不会出现大的变化,加入WTO前增长快的产业仍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只是服装和纺织业的增速由于出口扩大而逐步加快。第二个阶段是2005一2010年期间,大多数制造业产业的产出增长将受到进出口贸易格局变化的影响,技术密集型产业增长较快的势头会有所减弱,而服装和纺织业将因为多边纤维协定的取消而出现出口和产出大幅度增长的趋势第三个阶段是2010一2020年,加入WTO对我国制造业部门的影响将逐步内生化,产业比较优势转换和竞争优势上升的趋势将再度起主导作用,技术密集型产业较快增长的格局将进一步表现出来。综合起来看,我国工业化新时期具有较强增长潜力的产业,将主要是国内市场需求增长较快的技术密集型产业(包括装备制造业产业),以及加入WTO后将在一段时期内获得出口扩张条件的纺织和服装制造业。2)产业关联度(带动效应)分析产业关联度在各个产业发展过程的相互影响中表现为影响力和感应度。产业影响力是指一个产业影响其他产业的程度,产业感应度是指一个产业受其他产业影响的程度。作为主导产业,其带动效应主要通过影响力表现出来,但由于主导产业与其他产业具有相互影响的关系,因而感应度的大小对于加强带动效应也有重要作用。一个产业的影响力系数或感应度系数大于1,说明该产业对其他产业的影响力或感应度较大(高于全部产业的平均水平)。从制造业中产出比重最高的10个产业看,根据国家统计局和香港中文大学(李强、薛天栋,1998)运用我国1987年、1990年1992年和1995年投入产出表计算的产业间的关联程度(见表1),前7个产业的影响力系数都大于1,说明在我国的产业发展过程中,这7个产业对其他产业都有较大的影响力
在不同的人均收入水平(人均GDP或GNP)和产业结构条件下,产业的需求收入弹性是不同的。 根据联合国的一份研究报告(杨治,1985),发展中国家中需求收入弹性高的制造业产业主要有钢铁、有色金属、造纸、机械、 纺织和皮革制品。 根据钱纳里和赛尔奎因的实证分析模型计算(世界银行,1984),在人均收入处于390—1230美元期间,制造业部门中需求收入弹 性高的产业主要是交通运输设备、家具、电器等。这些具有一般性参考价值的研究结果,对于分析我国产业的需求收入弹性 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与需求收入弹性相关并反映产业增长潜力的另一个指标,是各个产业近年来的增长趋势。因为在市场调节起基础性作用的条 件下,产业增长速度基本上表明了市场需求增长的趋势。 1993—2001年,我国制造业中增长最快的产业依次为: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医药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交通 运输设备制造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石油加工及炼焦业、塑料制品业,这7个产业在制造业中的产出比重都有所上 升,其中技术相对密集的前4个产业的比重大幅度上升,其增长速度大大高于其他产业。 这种增长格局和趋势,表明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市场需求扩张较快,从而具有较强的增长潜力或后劲。 另一方面,在工业化的新时期,我国工业部门以至整个国民经济面临着加快技术装备更新改造从而加快技术进步的重要任务,这 对我国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形成了巨大的市场需求。 如果国内装备制造业能够尽快提高产品的技术水平和质量,就能够较快改变国内企业技术设备更新升级过度依赖进口的局面, 并大面积地促进中小企业的技术改造和技术进步。 这种情况将明显扩大装备制造业的市场规模,提高装备制造业的增长潜力。装备制造业就是投资类的机电产业,主要包括普通 机械、专用设备、交通运输设备、电气机械及器材、电子及通信设备、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等6个产业。 在对外开放的条件下,进出口贸易和资本国际流动的趋势对产业增长潜力具有重大影响,同时需求收入弹性也不仅要以国内市 场而且要以世界市场的变化来衡量。以上制造业部门的增长格局,实际上已反映了我国为加入WTO而迅速推进扩大开放过 程中产业增长的基本趋势,即上述7个产业尤其是前4个产业的快速增长,不同程度地与出口增长和外商直接投资增长的作用有 关。 加入WTO后,全方位开放对制造业部门增长趋势的影响,大体上可分为三个阶段来分析判断: 第一个阶段是2005年之前的过渡期,制造业产业的增长格局不会出现大的变化,加入WTO前增长快的产业仍保持较高的增长 速度,只是服装和纺织业的增速由于出口扩大而逐步加快。 第二个阶段是2005—2010年期间,大多数制造业产业的产出增长将受到进出口贸易格局变化的影响,技术密集型产业增长较快 的势头会有所减弱,而服装和纺织业将因为多边纤维协定的取消而出现出口和产出大幅度增长的趋势。 第三个阶段是2010—2020年,加入WTO对我国制造业部门的影响将逐步内生化,产业比较优势转换和竞争优势上升的趋势将 再度起主导作用,技术密集型产业较快增长的格局将进一步表现出来。 综合起来看,我国工业化新时期具有较强增长潜力的产业,将主要是国内市场需求增长较快的技术密集型产业(包括装备制造业 产业),以及加入WTO后将在一段时期内获得出口扩张条件的纺织和服装制造业。 (2)产业关联度(带动效应)分析 产业关联度在各个产业发展过程的相互影响中表现为影响力和感应度。产业影响力是指一个产业影响其他产业的程度,产业 感应度是指一个产业受其他产业影响的程度。 作为主导产业,其带动效应主要通过影响力表现出来,但由于主导产业与其他产业具有相互影响的关系,因而感应度的大小对于 加强带动效应也有重要作用。一个产业的影响力系数或感应度系数大于1,说明该产业对其他产业的影响力或感应度较大(高 于全部产业的平均水平)。 从制造业中产出比重最高的10个产业看,根据国家统计局和香港中文大学(李强、薛天栋,1998)运用我国1987年、1990年、 1992年和1995年投入产出表计算的产业间的关联程度(见表1),前7个产业的影响力系数都大于1,说明在我国的产业发展过程 中,这7个产业对其他产业都有较大的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