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涛海宝2015年第2期市场结构内生变迁与产能过剩治理徐朝阳周念利内容提要:本文构建了一个市场需求不确定性情况下的企业动态性模型,发现当行业发展前景相对确定但市场需求存在较大不确定性时,高效率企业为规避风险会谨慎投资,从而为大量低效率企业留下市场空间,市场集中度和产能利用率较低。而随着行业成熟和不确定性减少,优势企业会不断扩大规模,逐步海汰劣势企业,最终形成较合理的市场结构和产能利用率。因面,我国一些重要行业在早期发展阶段出现大量企业涌入的现象,不应片面视为市场失灵,也不能一概归因于地方政府的产业扶持政策。本文以我国家电和钢铁产业为例,说明治理产能分散和过剩问题,根本办法是建立和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让市场内生的产能集中机制更好地发挥作用,而不是“以扭曲去对付扭曲”。关键词:产能过剩到企业动态性市场结构日产业政策一引言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我国告别短缺经济,很多制造业部门开始出现产能过剩问题。于是,政府开始采用行政手段抑制一些部门投资过快增长,简称产能调控政策。但十多年的严厉调控成效并不明显,产能过剩问题反而陷人“过剩、调控、再过剩、再调控"的怪圈。产能调控为何“久调不决”甚至“越调越乱”?我国产能过剩问题究竟竞是市场失灵还是政府失灵造成的?在化解过剩产能问题上如何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能否找到一条防范和化解产能过剩问题的长效机制?这都是我国学术界和政策界非常关注的重要问题。加权平均加权平(调整注异掌联察项)简单平均1.61401.4H1.21.00.40.2F1982198619901994199820022006(年份)19741978武程程经理控医医医区区区基家建医建金员医室室药理建社医区医医医区区社区(年会没备海用工作时间(Gorodnichenko&Shapiro,2011)图1美国1929—2005年资本设备利用率*徐朝阳,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邮政编码:100029,电子信箱:xuvenite@gmail.com:周念利,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国世界贸易组织研究院。本成果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项目号71103037)和专项基金项目(项目号71350002)、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北京高等学校“青年英才计划"和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优秀青年学者计划等项目联合资助,为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11工程"建设项目成果。在研究和写作过程中,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洪俊杰、葛赢、王勇、龚炯,北京大学林毅夫、巫和懋、姚洋、刘明兴,中国人民大学聂辉华、香港科技大学王勇、中央财经大学陈斌开以及暨名审稿人曾对本文提出过宝贵意见,作者在此一并致谢。当然,文责自负。75?1994-2015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cnki.net
{i 1 ^ X 4 ^ 2 0 1 5 年 第 2 期 市 场 结 构 内 生 变 迁 与 产 能 过 剩 治 理 ^ 徐朝 阳 周 念 利 内 容 提 要 : 本 文 构 建 了 一 个 市 场 需 求 不 确 定 性 情 况 下 的 企 业 动 态 性 模 型 , 发 现 当 行 业 发 展 前 景 相 对 确 定 但 市 场 需 求 存 在 较 大 不 确 定 性 时 , 高 效 率 企 业 为 规 避 风 险 会 谨 慎 投 资 , 从 而 为 大 量 低 效 率 企 业 留 下 市 场 空 间 , 市 场 集 中 度 和 产 能 利 用 率 较 低 。 而 随 着 行 业 成 熟 和 不 确 定 性 减 少 , 优 势 企 业 会 不 断 扩 大 规 模 , 逐 步 淘 汰 劣 势 企 业 , 最 终 形 成 较 合 理 的 市 场 结 构 和 产 能 利 用 率 。 因 而 , 我 国 一 些 重 要 行 业 在 早 期 发 展 阶 段 出 现 大 量 企 业 涌 入 的 现 象 , 不 应 片 面 视 为 市 场 失 灵 , 也 不 能 一 概 归 因 于 地 方 政 府 的 产 业 扶 持 政 策 。 本 文 以 我 国 家 电 和 钢 铁 产 业 为 例 , 说 明 治 理 产 能 分 散 和 过 剩 问 题 , 根 本 办 法 是 建 立 和 维 护 公 平 竞 争 的 市 场 环 境 , 让 市 场 内 生 的 产 能 集 中 机 制 更 好 地 发 挥 作 用 , 而 不 是 “ 以 扭 曲 去 对 付 扭 曲 ” 。 关 键 词 : 产 能 过 剩 企 业 动 态 性 市 场 结 构 产 业 政 策 一 、 引 言 2 0 世 纪 9 0 年 代 中 后 期 , 我 国 告 别 短 缺经 济 , 很 多 制 造 业 部 门 开 始 出 现 产 能 过 剩 问 题 。 于 是 , 政府开 始 采 用 行政 手段 抑 制 一 些部 门 投 资 过快 增 长 , 简 称 产 能调 控 政 策 。 但 十 多 年 的 严厉 调 控 成 效并不 明 显 , 产能 过剩 问 题反 而 陷 人“ 过 剩 、 调 控 、 再过剩 、 再 调 控 ” 的 怪 圈 。 产 能 调 控 为 何 “ 久 调 不 决 ” 甚 至 “ 越调 越乱 ” ? 我 国 产 能 过 剩 问 题 究 竟 是 市 场失 灵还 是 政府 失 灵 造 成 的 ? 在 化解 过剩 产 能 问 题 上如 何 正确 处 理 政 府 和 市 场 的 关 系 ? 能 否找 到 一 条 防范 和 化解 产能 过 剩 问 题 的 长 效 机制 ? 这 都是 我 国 学 术界 和 政 策 界 非 常 关注 的 重 要 问题 。 j g 相 对资本利用率指数( Ch ri s t en s en & J or ge n son , 1 9 6 9 ) 简单平均 加权平均 一一 加 权平均 ( 调整 过异常观 察项 ) 1 4 0 - :: ■ 1 2 0 》 0 . 4 - 0 . 2 - 6 0 : 0 l i ll l i l l l l l i l l l i l il i l ll ll l i l l ll l l l l i l i l 1 9 7 4 1 9 7 8 1 9 8 2 丨 9 8 6 1 9 9 0 1 9 9 4 1 9 9 8 2 0 0 2 2如 6 ( 年份 ) 设备 每周 工作时 间 ( Gor odni che nk o & Sh a pi ro , 2 0 1 1 ) 图 1 美 国 1 9 2 9 — 2 0 0 5 年 资 本 设 备 利 用 率 * 徐 朝 阳 , 对 外经 济 贸 易 大 学 国 际经 济 贸 易 学 院 , 邮政 编 码 : 1 0 0 0 2 9 , 电 子 信 c o m ; 周 念 利 , 对外 经 济贸 易 大 学 中 国 世 界 贸 易 组 织 研 究 院 。 本 成 果 受 国 家 自 然 科 学 基 金 青 年 基 金 项 目 ( 项 目 号 7 1 1 0 3 0 3 7 ) 和 专 项 基 金 项 目 ( 项 目 号 7 1 3 5 0 0 0 2 ) 、 教育 部 “ 新 世 纪 优 秀 人 才支 持 计划 ” 、 北 京 高 等 学 校 “ 青年 英 才 计 划 ” 和 对外 经 济 贸 易 大 学 优 秀 青 年 学 者 计 划 等项 目 联 合 资 助 , 为 对外 经 济 贸 易 大学 “ 2 1 1 工 程 ” 建设 项 目 成 果 。 在 研 究 和 写 作 过 程 中 , 对 外经 济 贸 易 大 学洪 俊 杰 、 葛 贏 、 王 勇 、 龚 炯 , 北 京 大 学 林 毅 夫 、 巫 和 懋 、 姚 洋 、 刘 明 兴 , 中 国 人 民 大学 聂 辉华 、 香 港 科 技 大 学 王 勇 、 中 央财 经 大 学 陈 斌 开 以 及 匿 名 审 稿 人 曾 对 本 文 提 出 过 宝 贵 意 见 , 作 者 在 此 一 并致 谢 。 当 然 , 文 责 自 负 。 7 5
徐朝阳、周念利:市场结构内生变迁与产能过剩治理研究产能过剩问题,需要了解资本设备利用率相关的基本经验事实。特别是发达国家早期发展阶段的数据,对中国等发展中国家更是具有特别重要的借鉴意义。美国普查局提供了1974年以来美国全部四位数制造业部门产能利用的相关数据,根据Gorodnichenko&Shapiro(2011)的整理,美国制造业部门的资本设备每周开机时间在1974年以来一直在稳步上升。更早的数据只能采用间接办法推算,Christensen&Jorgenson(1969)利用美国各行业的投资数据以及电力消耗数据,测算了美国1929一1969年间的资本设备利用率,发现它们也是上升的。这些基础数据表明,在经济发展早期阶段,资本设备开机时间相对短,利用率相对低,产能过剩问题相对严重,而随着经济的发展,设备开机时间逐步延长,利用率不断提高,产能过剩问题趋于缓解。图1描述的经验事实可以引申出三个重要问题:第一,为什么在经济发展早期,资本设备的利用率相对低或者产能过剩问题相对突出?第二,为什么随着经济发展,资本设备的利用率会逐步提高或者产能过剩问题会逐步缓解?第三,在资本设备利用率相对低的经济发展阶段,政府能否以及如何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对上述问题的回答,不仅关系到我们如何理解中国当前的产能过剩问题,还关系到我们如何理解政府在化解过剩产能问题上发挥作用的原理、机制和边界条件,可能蕴含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和政策含义。国外学术界其实很早就注意到产能过剩现象,但他们研究的重点是去论证企业维持一定程度的过剩产能是符合利润最大化的理性精神的。①国内学术界的研究恰恰相反,我们主要试图去论证中国的产能过剩现象是源于企业或者地方政府的各种非经济性目的。根据国内学术界的主流看法,产能过剩现象跟利润最大化的理性精神背道而驰,是我国特殊政商体制下的产物,是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不健全不成熟的突出表现。②不过,到目前为止,这些文献还没有注意到图1描述的经验事实,自然也就无法回答上述问题。有希望解释图1的文献来自有关企业动态性(firmdynamics)的研究。这类文献源于熊彼特的“创造性破坏”概念,它们发现几乎所有行业在发展早期阶段,会有大量企业涌人,每家企业规模都较小,而后随着行业的成熟,不断有企业在竞争中被甩出(shakeout),最后留下效率较高规模较大的企业,形成较集中的市场结构。Jovanovic(1982)将该现象归结为企业的学习或者适应过程,认为在行业发展初期,企业对行业发展甚至自身能力都不熟悉,自然会谨慎投资;Cabral(1995)和Klepper(1996)认为在行业发展早期,企业会面临更大的外部融资约束,只能小规模起步。Cooperetal.(1997)和Jovanovic&Tse(2010)等则强调技术进步在企业不断被淘汰过程的作用。③然而,现有这些关于企业动态性的文献,研究的主要是市场结构的变迁及其决定因素,几乎不涉及产能利用率的问题。此外,现有企业动态性的文献基本上都是从生产面上的各种不确定性人手构建理论模型,这符合发达国家处于发展早期阶段的行业全部处于技术最前沿的特征,但不大适合解释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的情形。众所周知,我国最先进的产业部门往往也都是发达国家转移出来的成熟行业,生产或者技术面上并不存在明显的不确定性。④然而,作为人口众多的大型经济体,中国的需求往往是多①这类文献多数强调企业维持过剩产能的策略性目的,认为过剩产能是垒断竞争者用来吓阻潜在竞争对手的工具,如Spence(1977),Fudenberg &Tirole(1983),Brander &Spencer(1983)以及Allen et al.(2000)等。②相对较早的文献,多强调国企的所有制问题,认为这容易导致经营者出现违背利润最大化目标的重复投资现象,代表作有张维迎和马捷(1999)等。不过,后来我们发现民营企业的重复投资现象也很突出,于是较新的文献转向强调地区竞争,代表作有周黎安(2004)、耿强等(2011)、江飞涛等(2012)等。③Bartelsman etal.(2004)对此类文献有一个较好的梳理和总结。④正因为如此,林毅夫(2007,2010)认为中国大部分产业部门有条件一步到位地形成较成熟的市场结构,面不必非得像发达国家那样几乎每个行业都要经历痛苦的“创造性破坏“过程。76?1994-2015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net
徐朝 阳 、 周 念利 : 市 场 结构 内 生 变迁 与 产 能过剩 治理 研究 产 能过剩 问 题 , 需 要 了 解 资 本 设备利 用率 相 关的 基 本 经 验 事 实 。 特别 是 发 达 国 家早 期 发 展 阶段 的 数 据 , 对 中 国 等发 展 中 国 家更是具有 特别 重要 的 借鉴 意义 。 美 国 普查 局 提供 了 1 9 7 4 年 以 来 美 国全部 四位 数 制 造业 部门 产 能利 用 的 相 关数 据 , 根据 G or od ni c h e nk o & Sha pi ng 2 0 1 1 ) 的 整 理 , 美 国制 造业 部 门 的 资本设备每周 开机 时 间 在 1 9 7 4 年 以 来 一 直在 稳 步 上 升 。 更早 的 数 据只 能 采 用 间 接办 法 推算 . Chri st en s en & J 0 r g e ns on ( 1 9 6 9 ) 利 用 美 国各 行业 的 投 资数 据 以 及 电 力 消 耗数 据 , 测 算 了 美 国 1 9 2 9 — 1 9 6 9 年 间 的 资本 设备利 用率 , 发 现 它们 也 是 上 升 的 。 这些 基 础 数 据 表 明 , 在经 济 发 展 早期 阶段 , 资本 设备开 机 时 间 相 对 短 , 利 用 率相 对 低 , 产 能过 剩 问 题相 对 严重 , 而 随着 经 济 的 发 展 , 设备 开机 时 间 逐步 延 长 , 利 用率不 断提高 , 产 能过 剩 问 题趋 于缓 解 。 图 1 描述 的 经 验事 实可 以 引 申 出 三个重要 问 题 : 第 一 , 为 什 么 在 经 济发 展 早 期 , 资本设备 的 利 用 率 相对 低 或者 产能 过剩 问题 相对 突 出 ? 第二 , 为什 么 随着 经济 发展 , 资本设备 的 利 用 率会 逐 步提 高或 者产 能 过剩 问 题 会逐 步缓 解 ? 第 三 , 在 资 本 设备 利用 率相对 低 的 经济 发展 阶段 , 政 府能否 以 及 如 何 发 挥更 加积 极 的 作用 ? 对上述 问题的 回 答 , 不仅关系 到我 们如 何理解 中 国 当前 的产能过 剩问题 , 还关系 到 我 们 如何理解政 府在化解过剩产能问 题上发挥 作用 的原理 、 机制 和 边界条件 , 可能 蕴含着重要 的理论价值和政 策含义 。 国 外学 术界 其 实很早 就注意 到 产 能过 剩现 象 , 但 他 们研究 的 重 点 是去 论证 企 业 维持 一 定 程 度 的 过剩 产 能是符 合 利 润 最 大化 的 理性 精 神 的 。 ? 国 内 学 术 界 的 研究 恰恰 相 反 , 我 们 主 要 试 图 去 论 证 中 国 的 产能 过剩 现象是 源 于 企业 或者 地方 政府 的 各 种非 经济性 目 的 。 根 据 国 内 学术 界 的 主 流 看 法 , 产 能过 剩 现象跟利 润 最 大化 的理 性精 神 背道 而驰 , 是 我 国 特 殊 政商 体 制 下 的 产 物 , 是我 国 市 场 经济体制 不健全不 成熟 的 突 出 表现 。 ② 不 过 , 到 目 前 为 止 , 这些 文献 还 没有 注 意到 图 1 描 述 的 经 验 事实 , 自 然 也 就无法 回 答上述 问 题 。 有希 望解 释 图 1 的 文献来 自 有关企 业动 态性 ( fi r m dy nam ic s ) 的 研 究 。 这类文 献源 于 熊彼 特 的 “ 创造 性破坏 ” 概念 , 它 们 发 现几 乎所 有行 业在发展 早期 阶 段 , 会 有 大量 企业 涌 人 , 每 家企业规 模都 较 小 , 而 后 随 着行 业 的 成熟 , 不 断 有 企业在 竞 争 中 被甩 出 ( sh ak e ou t ) , 最后 留 下 效 率 较高 规模 较 大 的 企业 , 形成 较集 中 的 市场 结构 。 J ov ano v i d 1 9 8 2 ) 将该现 象归 结 为 企 业 的学 习 或 者适 应过 程 , 认 为 在 行业发展 初 期 , 企 业 对 行 业 发 展 甚 至 自 身 能 力 都 不 熟 悉 , 自 然 会 谨慎 投 资 ; Ca bra l ( 1 9 9 5 ) 和 K l epp er ( 1 9 % ) 认为 在行业 发展 早 期 , 企 业 会面 临 更 大 的 外 部融 资约 束 , 只 能 小 规 模 起 步 。 C o op er e t a l . ( 1 9 9 7 ) 和 Jo v an ovi c & Ts e ( 2 0 1 0 ) 等则 强调 技术 进 步在企业 不 断被 淘 汰过 程 的 作用 。 ③ 然 而 , 现有这 些 关于 企业 动态 性 的 文 献 , 研究的 主要 是市 场结构 的变 迁及其 决定 因 素 , 几 乎不 涉 及产 能利 用 率 的 问 题 。 此外 , 现 有企业 动 态 性 的 文 献基 本上 都 是从生 产 面 上 的各种 不 确定 性 人手构 建理 论模 型 , 这符 合发 达 国 家处 于发 展早 期 阶段 的 行 业全 部处 于 技 术最 前沿 的 特征 , 但 不 大适 合解 释 中 国 等 发 展 中 国 家 的情 形 。 众所周 知 , 我 国 最 先 进 的产 业 部 门 往 往也都 是发 达 国 家转移 出 来 的 成熟 行业 , 生产 或 者技 术 面上并 不存在 明 显 的 不确 定 性 。 ④ 然 而 , 作 为 人 口 众多 的 大 型 经济 体 , 中 国 的 需 求往 往 是多 ① 这 类 文 献 多 数 强调 企 业 维 持 过 剩 产 能 的 策 略 性 目 的 , 认 为 过 剩 产 能 是 垄 断 竞 争 者 用 来 吓 阻 潜 在 竞 争 对 手 的 工 具 , 如 S pen c e ( 1 9 7 7 ) 、 F u d en b er g & T i ro l e ( 1 9 8 3 ) 、 B ra nd e r & Sp e nc er ( 1 9 8 3 ) 以 及 A ll en et al. ( 2 0 0 0 ) 等 。 ② 相 对 较 早 的文 献 , 多强 调 国 企 的 所 有 制 问题 , 认为 这 容 易 导 致经 营 者 出 现 违 背 利 润 最 大 化 目 标 的 重 复 投 资 现 象 , 代 表 作 有 张维 迎 和 马捷 ( 1 9 9 9 ) 等 。 不过 , 后 来 我们 发现 民 营 企 业 的 重复 投 资 现 象 也 很 突 出 , 于 是较 新 的 文献 转 向 强 调 地 区竞 争 , 代 表 作 有 周黎 安 ( 2 0 0 4 ) 、 耿 强 等 ( 2 0 1 1 ) 、 江 飞 涛 等 ( 2 0 1 2 ) 等 。 ③ B a rte ls ma n e t al . ( 2 0 0 4 ) 对此 类文 献 有 一 个 较 好的 梳 理和 总 结 。 ④ 正 因 为 如此 , 林毅 夫 ( 2 0 0 7 , 2 0 1 0 ) 认为 中 国 大 部 分产 业部 门 有 条 件 一步 到 位 地 形 成 较 成 熟 的 市 场 结 构 , 而 不 必 非 得 像 发 达 国 家那 样 几乎 每个 行 业都 要 经历 痛 苦 的 “ 创 造 性破 坏 ” 过 程 。 7 6
经语海宝2015年第2期层次和多样化的,还具有自身鲜明的文化和地域特征。因而,中国的产业部门在发展早期,尽管在生产和技术上面临的不确定性相对较小,但在需求上会面临着较大的不确定性,这显然会对企业投资决策以及产业发展和成熟过程产生重要影响。基于上述考虑,本文构筑了一个全新的企业动态性理论模型。我们一方面引人了企业生产效率上的异质性,使得模型可以分析企业的产能利用率及其动态变化,从而能够解释图1的现象;另一方面从需求不确定性入手构筑模型,证明发展中国家即使引进发达国家已有的成熟产业,也会经历一个初期大量企业涌人而后低效率企业不断被甩出最终形成较集中市场结构的“创造性破坏”过程。本文认为该机制可以较好地回答跟图1相关的前两个问题。本文还具有较强政策含义。在一个行业发展不成熟的早期阶段,大量企业涌人,市场集中度和产能利用率低,是企业为规避风险做出的理性选择,是市场有效性而不是盲目性的体现。因此,改革开放后我国地方国企、民营企业和乡镇企业争相涌人某些热门产业,导致产能利用率较低的现象,虽然跟地方政府过度十预经济有一定关系,但本质仍然是市场竞争的体现。本文还证明:对市场自发形成的集中度和产能利用率,政府有能力去调节,但应选择合理的政策工具并权衡其利弊,而以抑制行业总产量为目标的一刀切式的数量管制政策,容易导致产能分散和过剩问题的长期化,是最不恰当的政策选择。这些讨论,可以回答跟图1相关的第三个问题,从而就政府在产能调控过程中如何合理地界定自身行为的边界,如何正确地处理与市场的关系等提供有意义的理论参考。二、数学模型(一)基本设定1.成本函数在某个产业内部,假设该产业的价格函数为p(y),则企业i的利润函数为:(1)T,(yi,yip) = [p(y)y: -c(y, I y,)y,] -yi其中,y代表企业i的产能投资,这里假设投资品价格为1;y代表企业i的产量,y=Z。y,di(nez)代表全部企业产量之和。企业的平均可变成本c(y,ly.):)(2)c(ly):n(y该成本函数是在Chen(2009)等人运用的产能软约束成本函数基础上扩展而成。我们主要的扩展是引入企业效率参数6,(,>1),它越小该企业成本就越低,因而企业效率的高低反向地取决于6,。在上述成本函数(2)下,企业成本最小化必然要求满足:Y(3)ye其经济含义是:给定产量,较高的产能可以降低可变成本,但会增加固定成本,最佳的产能取决于两种效应之间的平衡。而效率较高即6,较低的企业,只需要增加相对较少的产能就可降低给定辐度的可变成本,这样其产能利用率y/y必然较高。企业总成本为1+n.0%(4)c(yy,)y,+yi=m最后,我们参照Aghion&Howitt(1992)的质量阶梯(qualityladder)模型,假设企业效率的异质性也呈阶梯分布,令6,=6,这里9>1衡量行业的整体生产率,越大6.也就越大,从而标号越高的企业生产率越低。2.市场风险一般而言,当某项技术研发出来推向市场以后,主要面临两方面风险:一是生产中的不确定性,77?1994-2015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net
(t 紿 ; 生 2 0 1 5 年 第 2 期 层 次和 多 样 化 的 , 还 具有 自 身 鲜 明 的 文 化和 地域 特征 。 因 而 , 中 国 的 产 业部 门 在 发 展 早 期 , 尽管 在 生 产 和 技术 上面 临 的 不确 定性 相 对 较小 , 但 在需求 上会 面 临 着较 大 的 不 确定 性 , 这 显然 会对 企业投 资 决策 以 及产业 发 展和 成熟 过程产 生 重要 影 响 。 基 于 上 述考 虑 , 本文 构筑 了 一 个全 新 的 企业 动 态 性 理论 模 型 。 我 们 一 方 面 引 人 了 企 业 生 产 效 率上 的 异 质 性 , 使得 模型 可 以 分析 企业的 产 能 利 用 率 及 其 动态 变 化 , 从而 能够 解 释 图 1 的 现 象 ; 另 一 方面从需 求 不确 定性 入手构 筑模 型 , 证 明 发展 中 国 家 即 使 引 进 发达 国 家 已 有 的 成熟 产业 , 也会 经 历一 个 初 期 大 量企 业涌 入而后 低效 率 企业 不 断被 甩 出 最终 形 成 较集 中 市 场 结 构 的 “ 创 造 性 破坏 ” 过程 。 本 文认为 该机制 可 以 较 好地 回 答 跟 图 1 相 关 的 前两个 问 题 。 本文还 具有 较 强政 策含 义 。 在 一 个 行 业发展 不成 熟 的早 期 阶段 , 大 量企业涌 人 , 市场 集 中 度 和 产 能利 用 率低 , 是企 业 为 规避 风险 做出 的 理性 选 择 , 是 市 场有效 性 而 不是 盲 目 性 的 体 现 。 因 此 , 改 革开 放后 我 国 地方 国 企 、 民 营 企业 和乡 镇 企业 争 相涌 人 某 些 热 门 产 业 , 导 致 产 能 利 用 率 较低 的 现 象 , 虽然 跟地方政府 过度 干预 经济 有一 定 关 系 , 但本质 仍 然 是市 场 竞 争 的 体 现 。 本 文 还证 明 : 对 市 场 自 发形 成 的 集 中 度 和 产能 利 用率 , 政府 有能 力 去 调节 , 但应 选 择 合 理 的 政 策 工 具 并 权衡其 利 弊 , 而 以 抑制 行业总 产 量 为 目 标 的 一 刀 切式 的 数量 管 制 政 策 , 容 易 导致 产能 分散 和 过 剩 问 题的 长 期化 , 是 最不恰 当 的 政策 选择 。 这 些 讨论 , 可 以 回 答跟 图 1 相关 的第 三个 问 题 , 从而 就政 府在 产 能调 控 过 程 中 如 何 合 理地 界定 自 身行 为 的边 界 , 如 何正 确 地 处理 与 市 场的 关系 等 提 供有 意 义 的 理论 参考 。 二 、 数 学模 型 ( 一 ) 基本 设定 1 . 成 本 函 数 在某个 产业 内 部 , 假设 该产业 的价 格 函 数为 p ( y ) , 则 企业 i 的 利 润 函 数为 : ■ " " . ( y, ? J. ; ^ ) = [ P ( 3 0 y , - C ( y‘ I y, ) y ‘ ] - y ‘ ⑴ 其 中 , y , 代 表企业 i 的产 能 投 资 , 这 里假设 投 资 品 价 格为 1 ; y, 代 表企 业 i 的 产量 = I o " r , ^ ( " e Z ) 代 表全部 企业产 量 之和 。 企业 的平 均 可变成本 C ( y , l y J : c ( y, I y. ) = — { ^Y ( 2 ) v \ yt i 该成本 函 数是在 Chen ( 2 0 0 9 ) 等 人运 用 的产 能软 约 束成 本 函 数基 础 上扩 展 而 成 。 我 们 主 要 的 扩展 是 引 人企 业效率 参数 0 , ( 0 , > 1 ) , 它越小 该企业成本 就越低 , 因 而企 业效率 的高 低 反 向 地 取 决于 0 , 。 在上 述成本 函 数 ( 2 ) 下 , 企 业成 本最 小化必 然要求满 足 : - = Y ⑶ r. 6 , 其经济含 义是 : 给定 产量 , 较高 的 产能 可 以 降低 可 变成本 , 但会增 加 固 定成 本 , 最 佳的 产 能取 决于 两 种效应 之 间 的 平衡。 而效 率较高 即 较低 的 企业 , 只需 要增 加相 对较 少 的 产 能 就 可降 低 给定 幅 度 的 可 变成 本 , 这样其 产能 利 用 率 y /y , 必然 较高 。 企业 总成 本为 c ( r, I y, ) y, + y , = ^ . 0 , r , ( 4 ) v 最后 , 我 们 参 照 A g h io n & How i tt ( 1 9 9 2 ) 的 质 量 阶梯 ( qu a l i t y l a d der ) 模 型 , 假设 企业效 率 的 异 质 性也 呈阶 梯 分布 , 令 0 , = 0 ' , 这 里 0 > 1 衡 量行业 的整 体生 产率 , i 越 大 0 , 也 就越 大 , 从 而标 号 越高 的 ? 企业 生产 率越低 。 2 . 市 场风 险 一 般 而 言 , 当 某 项技 术研发 出 来推 向 市 场 以 后 , 主要 面 临 两 方 面 风 险 : 一 是 生产 中 的 不 确 定 性 , 7 7
徐朝阳、周念利:市场结构内生变迁与产能过剩治理该项技术投人生产以后,产量受到一些不可控因素的影响,企业不能完全控制产品的产量;二是需求方面的不确定性,企业不能准确地预测消费者对该技术或者产品的实际需求,此即市场风险。生产或者技术方面的风险,主要通过生产函数来刻画。市场需求的不确定性,可以通过价格的不确定性来刻画。因此,我们假设价格函数p(y)具有如下形式:p(y) = a -by +6,8 ~ N(0,o)这里,关键的假定是ε呈正态分布,均值为0,方差为。3.企业家的效用函数假设企业家是风险规避的,考惠负指数效用函数(negativeexponentialutilityfunction):u(r,)=-e,该效用函数的绝对风险规避系数为r。又根据s呈正态分布的假设,能够求得企业家的期望效用为:Eu()=-e-[En)(5)为了运算的方便,我们根据效用函数的序数性质,将企业家的效用函数改写为:ro2u(ET.,o") = ET,(6)2它由两部分构成:一是期望利润,期望利润越高,企业家的效用就越大;二是风险调整项,风险越大,企业的效用就越低。(二)市场均衡1.垄断竞争企业采取古诺竞争的方式,给定其它企业产量不变,选择本企业最佳的产量和产能,以最大化本企业的期望效用。第家企业的效用函数为:TO(m)(a-b+) LT根据该式,容易求得第家企业的最优产量为: = 7(a -b) -(1 + n)0(7)n(b +ro")根据该式,给定行业总产量y,具有较高效率(:较低)的企业显然会有更高的产量和更大的市场占有率。由于=6,我们可以将所有企业产量加总并整理得到总产量为:y = n(1-0)an=(1 + n)0(1-0")(8)n(1-e)[b(n+1)+rg2]若企业同质,那么在自由进人条件下,竞争均衡的结果是每一家企业只能获得0效用。而本文中的企业是异质的,在自由进人条件下,若已进人企业有n家,那么第n+1家是一定没有动力进人该行业的,这样根据式(7)必定有I tng" ≤a- by<Itng*-(9)mT而α-by根据式(8)是关于企业数量n的单调函数,这样就存在一个自然数xe[n,n+1]使得1 + ng* =n(1 - 0)a(b +rg") + b(1 + n)0(1 - 0)nn(1 -0)[b(x +1) + ro"]这样可求得x值为a(b + ro") - t2)g[(1 - 0)bx + (1 - 0)(b +ro") -bo"(1 - 0")) (10)m(1 -0)而均衡的企业数量则是[](即不大于的正整数)。式(10)右侧是一个关于的增函数,因此式78?1994-2015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net
徐 朝 阳 、 周 念利 : 市 场 结构 内 生 变 迁与 产能 过 剩 治 理 该项 技 术投 入生产 以 后 , 产 量受 到一 些不 可控 因 素 的 影 响 , 企业 不 能 完 全控制 产 品 的 产 量 ; 二是需 求方面 的 不 确 定性 , 企 业不 能准 确地 预测 消 费者对 该技术 或者 产 品 的 实 际需 求 , 此 即 市场 风 险 。 生 产或 者 技术方 面 的 风险 , 主要 通过 生产 函数 来 刻 画 。 市 场需 求 的 不确 定性 , 可 以 通 过价 格 的 不确 定 性来 刻 画 。 因 此 , 我们假 设价格 函 数 P ( y ) 具有 如 下 形式 : p ( y ) = a - by + e , s  ̄ N( 0 , a 2 ) 这 里 , 关键 的假定 是 e 呈 正 态分布 , 均 值为 0 , 方差 为 a、 3 . 企业 家 的 效用 函 数 假设 企业 家是 风险 规避 的 , 考虑负 指数效用 函 数 ( ne ga t iv e e xpo ne nt i al u t il i t y fu nc t i on ) : u ( 7 r, ) = - e - 该效 用 函 数 的 绝 对风 险规 避 系 数为 r 。 又 根 据 e 呈 正态 分布 的 假设 , 能 够求 得 企业家 的 期 望 效 用 为 : E u ( 7r . ) - - ( 5 ) 为 了 运算 的 方便 , 我 们 根据 效用 函 数 的 序数 性质 , 将 企业 家 的效 用 函 数改写 为 : u ( En , , a 2 ) - Eit , - ^ - y 2 , ( 6 ) 它 由 两 部分构成 : 一 是期 望 利 润 , 期 望利 润 越 高 , 企业 家 的 效用 就越 大 ; 二是 风险 调整项 , 风险 越大 , 企业 的 效用 就越 低 。 ( 二 ) 市 场均 衡 1 . 垄 断竞 争 企 业采 取古 诺竞 争 的 方式 , 给 定 其它 企业 产量 不 变 , 选 择本 企业 最 佳 的 产 量 和 产 能 , 以 最 大 化 本 企业 的期 望效用 。 第 i 家企业 的效 用 函数为 : u ( E v, , (t 2 ) - E ( a - b yt - b ^ y} + e ) y, - 1 + V ? 6 , y , - T - ^  ̄ y] 根据该式 , 容 易 求 得第 i 家企业 的最 优产量 为 : 7 7 ( a - by ) - ( 1 + 7 j ) 0 t r' = ^ ^ ( 7 ) 根据该式 , 给定 行 业 总产 量 y , 具有 较高 效率 ( 0 , 较 低 ) 的 企业 显然会 有更 高 的 产量 和 更 大 的 市 场 占 有率 。 由 于 . = 0 ' , 我 们 可 以 将所有企 业 产量加 总 并 整理 得到 总 产量 为 : _ 巧 ( 1 - 0 ) an  ̄ ( 1 + 7 } ) f ( l - 6 " ) / g - v T ] ( 1 - 0 ) [ 6 ( re + 1 ) + r o - 2 ] 若企业 同 质 , 那 么 在 自 由 进入 条 件下 , 竞争 均衡 的 结果是 每一 家企业只 能 获得 0 效用 。 而本 文 中 的 企 业是异质 的 , 在 自 由 进人 条件 下 , 若 已 进人企业 有 n 家 , 那 么 第 n + 1 家 是一 定没有 动 力 进人 该行业 的 , 这样 根 据式 ( 7 ) 必定有 ^ a - by ^ ( 9 ) V V 而 a - 根据 式 ( 8 ) 是关 于企业 数量 的 单调 函 数 , 这样 就存在 一 个 自 然数 X e [ + 1 ] 使得 1 + 7 ] x 一 rj ( 1 - 0 ) a ( b + r cr 2 ) + 6 ( 1 + 7 j ) 0 ( l - Q x ) V t; ( 1 - 6 ) [ b ( x - { ■ 1 ) + r<r 2 ] 这样 可求 得 - 值为 a ( b + r cr 1 ) = ( \ + 巧 ) !、 [ ( 1 - 6 ) b x + ( 1 - d ) ( b + rc r 2 ) - b Q l  ̄ x { \ - 矿 ) ] ( 1 0 ) ” ( 1 - 沒 ) 而均 衡的 企业 数 量则 是 [ % ] ( 即 不 大 于 x 的正 整 数 ) 。 式 ( 1 0 ) 右 侧 是一 个 关于 x 的 增 函 数 , 因 此 式 7 8
经语海宝2015年第2期(10)必定存在唯一的x,再对其做取整运算即得均衡企业数量n。之后利用总产量式(8),即可得到均衡的总产量y。有了均衡的总产量,就可决定产品价格,从而利用式(7)可得到每一家企业的产量yi。2.市场结构根据式(10),我们可以做一些比较静态分析,得到命题1①:均衡的企业数量n是市场风险程度和风险规避程度r的非减函数。命题1的结论似乎违反我们的直觉,当某个行业不成熟市场风险比较大或者企业家风险规避程度高的时候,大家往往不愿意进入该行业,究竞是什么原因导致企业家们纷纷挤进高风险的产业部门呢?我们先看命题2:在市场均衡状态下,每家企业的产能y,和产量y从而行业的总产能y和总产量也都是市场风险程度和风险规避程度r的减函数。在式(8中,我们容易看出,给定行业总产量不变,市场风险程度2和风险规避程度r越大,企业数量就越少,这说明风险的确对行业的潜在进人者存在着抑制作用。但是当。或者r增大时,命题2告诉我们每一家企业的产能和产量都会下降,而这是会增加企业数量的,因而出现命题1中的结论。直观的含义就是,如果某个行业不成熟,市场风险较大,即α很大,那么进入该行业的企业都会选择谨慎投资,不盲目增大产能和产量,结果该行业总产量有限,从而产品价格较高,行业竞争激烈程度较低,这样就为低效率的厂商进人该行业创造了空间;相反,当行业比较成熟即。较小的时候,进人该行业的企业特别是效率较高的大企业都会大量增加投资,扩充产量,结果该行业产品价格不断走低,行业竞争的激烈程度加剧,进人门槛提高,低效率企业无法存活,均衡的厂商数量也就变小了。本文假设当。=0时,一个行业最终走向了成熟。这样,一个行业从不成熟到最终成熟过程中,我们有命题3:随着行业成熟度的提高即的递减,均衡的企业数量和产品价格将单调下降,而行业总产量将单调上升,并且将最终收敛到各自的稳定值,即有n * = limn = [* gm(1 - 0) +0(1 + n) = 6"(1 - 0)x* + 0"]1 + nyty* = limy = an'n(1-0) =(1 +n)e(1 - g")n(1 -0)b(n* +1)plp'=limp=a-by'在命题3基础上,结合命题1和命题2,我们容易得到如下推论1:给定其它参数不变,6越小、m和α越大,均衡以及稳定的企业数量就越大,对应的总产量也越高。推论1给出了论文一些关键参数的经济含义。越小,企业效率更高成本更低,这当然意味着更多的企业能够满足进人的门槛;越大,根据式(2)和(3),也意味着企业会有更低的总成本,从而均衡及稳定的企业数量也就越多;α越大,在给定产量下产品期望价格就越高,这意味着消费者对该产品的需求更旺盛,从而该行业进入门槛也就越低,均衡和稳定的企业数量也就越多。在其它参数都给定情况下,均衡和稳定企业数量越多,当然意味着行业总产量也越高;另外,a越大,b6越小,产品期望价格也就越高,这会吸引更多企业进人该行业,这也会提高行业总产量。命题3及其推论是本文的核心。它们表明,一个具备市场需求(α较大)和技术可行性(6较低或者较高)的行业,即行业市场前景预期相对较好,那么会有较多的企业涌人该行业寻求发展机会,但如果该行业处在发展初期还很不成熟因此在需求方面有较大风险(较大)时,每一家进人的企业都会谨慎投资,选择较小的产能和产量以规避风险。后来,随着行业成熟度的提高,行业发展的不确定性减少,在位企业会逐步加大投资力度,提升产能规模,增大行业产量,而这会不断压低①:为节省篇幅,本文略去了所有数学证明以及计算机数值模拟部分,感兴趣的读者可向本文作者索要。79?1994-2015 ChinaAcademic Journal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cnki.net
位 金 2 0 丨 5 年 第 2 期 ( 1 0 ) 必定 存在 唯 一的 I 再 对其做取整运 算 即得 均衡企业数 量 n 。 之后利 用 总产量式 ( 8 ) , 即 可 得到 均 衡的 总 产量 7 。 有 了 均衡 的 总 产量 , 就 可 决定产 品 价格 , 从 而利 用 式 ( 7 ) 可得到 每 一 家企 业 的 产量 y , 。 2 . 市场 结构 根据 式( 1 0 ) , 我 们 可 以 做一 些 比 较 静态 分 析 , 得 到 命题 1 ? : 均 衡 的 企 业 数 量 n 是 市 场 风 险 程 度 o " 2 和 风 险 规 避程 度 r 的 非减 函 数 。 命题 1 的 结论 似乎 违反 我们 的 直 觉 , 当某 个行 业不成熟 市 场风 险 比 较 大或 者 企业 家风 险 规 避 程 度 高 的 时候 , 大家往 往不 愿意 进人该行 业 , 究竟 是什 么 原 因 导致 企业 家们 纷纷 挤进 高风 险 的 产 业 部 门 呢? 我 们先看 命题 2 : 在市 场 均衡 状 态下 , 每家企业 的 产 能 y , 和 产 量 y, 从而行业 的 总 产 能 y 和 总 产 量 y 也都 是 市 场风 险 程 度 o * 2 和 风 险规避 程 度 r 的 减 函 数 。 在式 ( 8 ) 中 , 我 们 容易 看 出 , 给定行 业总 产 量 y 不 变 , 市场风险 程度 a 1 和 风险 规避 程度 r 越大 , 企业 数量 就 越少 , 这说 明 风 险 的 确 对 行 业 的 潜在 进 人者 存 在 着 抑 制 作 用 。 但 是 当 乂 或 者 r 增 大 时 , 命题 2 告 诉我 们每 一 家 企业 的 产 能和 产量 都会 下 降 , 而这 是 会 增 加 企 业 数量 的 , 因 而 出 现命 题 1 中 的 结论 。 直 观的 含 义 就 是 , 如 果 某 个 行业不 成熟 , 市 场 风险 较大 , 即 乂 很 大 , 那 么 进 入 该行 业 的 企业都会选 择谨 慎 投资 , 不 盲 目 增 大 产 能 和 产量 , 结果 该行业总 产 量有 限 , 从 而 产品 价格 较 高 , 行 业 竞争 激烈 程 度 较低 , 这 样 就为 低效率 的 厂 商进人 该行业 创造 了 空 间 ; 相 反 , 当 行业 比 较 成 熟 即 (T 1 较 小 的 时候 , 进 入 该行 业 的 企业 特别 是 效 率较高 的 大 企 业 都会 大量增 加 投 资 , 扩充产 量 , 结果该行 业 产 品 价格 不 断走 低 , 行业 竞争 的 激烈 程 度加 剧 , 进 入 门 槛提 高 , 低 效 率企 业无 法存 活 , 均衡 的 厂 商 数量 也就 变小 了 。 本文 假设当 (T 2 = 0 时 , 一 个 行业 最 终 走 向 了 成熟 。 这样 , 一 个 行 业 从不 成 熟 到 最 终 成 熟 过 程 中 , 我 们有 命题 3 : 随 着 行业 成 熟 度 的 提 高 即 CT 1 的 递 减 , 均 衡 的 企 业 数量 和 产 品 价 格 将 单 调 下 降 , 而 行 业总 产量 将单 调 上 升 , 并且 将最终 收 敛 到 各 自 的 稳定 值 , 即 有 n i n ' = l i m n = [ a: “ 沒 ) ^ 9 { \ + ry ) = ( 1 - Q ) x ' + ] L 1 + 7 ; 」 y T , = l im y = a n * v ( l - 沒 ) _ U + _ 『 ? ) 】 7 t? ( 1 - e ) b { n M + 1 ) p i p * - l i mp = a - by * 在命 题 3 基础 上 , 结 合命题 1 和 命题 2 , 我 们容 易 得 到 如 下 推 论 1 : 给 定其 它 参数 不 变 , 0 越 小 、 7 ? 和 a 越 大 , 均 衡 以 及 稳定 的 企业数 量就越大 , 对 应 的 总产量 也越 高 。 推论 1 给 出 了 论文 一 些关键 参数 的 经 济含 义 。 0 越 小 , 企 业 效 率更 高 成 本更低 , 这 当 然 意 味 着 更 多 的 企业 能 够 满足 进 入的 门 檻 ; 7 ? 越 大 , 根 据 式 ( 2 ) 和 ( 3 ) , 也 意 味 着 企 业会 有 更 低 的 总 成 本 , 从 而 均衡及稳 定 的 企业数 量 也就 越 多 W 越 大 , 在 给 定 产 量下 产 品 期 望价 格 就 越 高 , 这意 味 着 消 费 者 对该产 品 的 需求 更旺 盛 , 从而 该行业 进人 门 槛也就越 低 , 均 衡 和 稳 定 的 企业 数 量也 就越 多 。 在其 它 参数都 给定 情况 下 , 均衡 和稳定 企 业 数量 越多 , 当 然意 味 着 行业 总 产 量 也 越 高 ; 另 外 , a 越 大 , 6 越 小 , 产 品 期 望价格 也就越 高 , 这会 吸 引 更 多 企业 进 人该行业 , 这 也会提 高行 业总 产量 。 命题 3 及 其推论 是本 文的 核 心 。 它 们 表明 , 一 个具 备市 场需求 ( a 较 大 ) 和 技 术可 行 性 较 低 或 者 7 J 较高 ) 的 行业 , 即 行 业市场 前景 预期 相 对较 好 , 那么 会 有 较多 的 企业 涌 人该行 业 寻求 发 展 机 会 , 但如 果该 行业 处 在发展 初期 还 很 不成 熟 因 此 在 需 求 方 面有 较大 风 险 ( < 7 2 较 大 ) 时 , 每一 家 进 人 的 企业 都会谨 慎 投资 , 选择 较小 的 产 能 和 产 量 以 规避 风 险 。 后 来 , 随 着 行 业 成熟 度 的 提髙 , 行业 发 展 的 不 确 定 性减 少 , 在位 企业会 逐步加 大 投 资力 度 , 提 升 产 能 规模 , 增 大行业 产量 , 而 这会 不 断压低 ① 为节 省 篇 幅 , 本文 略 去 了 所有 数学 证 明 以 及 计算 机 数 值模 拟 部 分 , 感 兴 趣 的 读 者可 向 本 文作 者索 要 。 7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