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跃洲、张钧南:信息通信技术对中国经济增长的替代效应与渗透效应信息通信技术对中国经济增长的替代效应与渗透效应蔡跃洲张钧南内容提要:信息通信技术(ICT)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可分为替代效应和渗透效应。前者是由技术进步带来ICT产品价格下降,从而实现ICT资本对其他资本的替代,支撑经济增长:后者则是ICT作为通用目的技术能渗透和应用于各产业部门,提高其全要素生产率(TFP),进而间接促进经济增长。本文依托Jorgenson及OECD的增长核算框架,对1977一2012年期间中国经济增长的来源进行细致分解,据以分析ICT的两种效应。实证结果表明:(1)ICT的替代效应体现为ICT资本对增长的贡献率,平均仅为3.4%,但1990年以后呈非常明显的上升趋势,2010--2012年期间更是高达9.8%,接近同期TFP的贡献;(2)在ICT资本和TFP增长测算基础上进行的格兰杰因果检验印证了渗透效应的存在。经济新常态下,充分发掘ICT的替代效应和渗透效应,有望为转变发展方式、保持中高速增长提供新的动力源泉。关键词:信息通信技术通用目的技术替代效应渗透效应增长核算一、引言1978年至2010年,中国实现了年均增长9.92%的经济奇迹。自2012年开始,中国经济增速明显放缓,2014年正式进人“新常态”,经济下行压力愈发增大。为实现中共十八大提出的“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目标,需要在较长时期内持续保持6.5%7%的中高速增长,但这并非易事。改革开放30多年的持续高速增长以要素驱动和投资规模驱动为主要特征;几乎无限供给的劳动力是该模式的前提条件,甚至是根本原因(蔡,2013)。2012年末,中国大陆劳动年龄人口首次出现下降;这也意味着“刘易斯拐点”的到来,劳动人口下降趋势在很长时期内将不可逆转。随着劳动力无限供给格局的彻底改变,将出现资本报酬递减,要素驱动和投资规模驱动模式将无以为继,要保持中高速增长必须寻找新的支撑(蔡防,2012;蔡跃洲,2012)。信息通信技术(informationandcommunicationtechnology,ICT)特有的替代效应(substitutioneffect)和渗透效应(pervasivenesseffect)有望为中国经济增长提供新的动力。从供给侧和增长函数角度来看,决定增长潜力的因素可简化为要素投入(包括劳动、资本等)和全要索生产率(total factorproductivity,TFP);而ICT的替代效应和渗透效应通过影响要素投人(结构)和TFP支撑经济增长。一方面,摩尔定律的存在使得ICT产品相对价格持续大幅下降,进而出现ICT产品对其他投资的大规模替代。另一方面,ICT属于通用目的技术(general purposetechnology,GPT),具有通用性、渗透性等特点,能广泛应用于经济社会各领域,提高各部门要素间的协同性进而提高其TFP;而在要素*蔡跃洲,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邮政编码:100732,电子信箱:caiyuezhou@cass.org.en;张钧钩南,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邮政编码:102488,电子信箱:zhangjunnan@sina.com。感谢中国社会科学院创新工程项目(10620151001005)、国家软科学面上项日(2014GXS4B073)、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2AZD096)资助。感谢暨名审稿人中肯的意见和建议,文责自负。100?1994-2016ChinaAcademic JournalElectronic Publishing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cnki.net
蔡跃 洲 、 张钧 南 : 信 息 通 信 技 术 对 中 国 经 济 增 长 的 替 代效 应 与 渗透 效应 信 息通信 技术对 中 国 经济 增 长 的 替 代效应 与 渗透效应 * 蔡跃洲 张钧 南 内 容提 要 : 信 息 通 信 技 术 ( I CT ) 对 经 济 增 长 的 影 响 可 分 为 替 代 效 应 和 滲 透 效 应 。 前 者 是 由 技 术 进 步 带 来 I CT 产 品 价 格 下 降 , 从 而 实 现 I CT 资 本 对 其 他 资 本 的 替 代 , 支 撑 经 济 增 长 ; 后 者 则 是 I CT 作 为 通 用 目 的 技 术 能 渗透 和 应 用 于 各 产 业 部 门 , 提高 其 全 要 素 生 产 率 ( TFP ) , 进 而 间 接 促 进 经 济 增 长 。 本 文 依 托 Jorg ens on 及 OEC D 的 增 长 核 算 框 架 , 对 1 97 7 — 20 1 2 年 期 间 中 国 经 济 增 长 的 来 源 进行 细 致 分 解 , 据 以 分 析 I CT 的 两 种 效 应 。 实 证 结 果 表 明 : ( 1 ) I C T 的 替代 效 应 体 现 为 IC T 资 本 对 增 长 的 贡 献 率 , 平 均 仅 为 3 . 4 % , 但 1 9 9 0 年 以 后 呈 非 常 明 显 的 上 升 趋 势 , 20 1 0 — 2 0 1 2 年 期 间 更 是 高 达 9 . 8 % , 接 近 同 期 TFP 的 贡 献 ; ( 2 ) 在 ICT 资 本和 TFP 增 长 测 算 基 础 上 进 行 的 格 兰 杰 因 果 检 验 印 证 了 滲 透 效 应 的 存 在 。 经 济 新 常 态 下 , 充 分发 掘 I C T 的 替 代 效 应 和 渗 透 效 应 , 有 望 为 转 变 发 展 方 式 、 保 持 中 高 速 增 长 提供 新 的 动 力 源 泉 。 关键词 : 信 息 通 信 技 术 通 用 目 的 技 术 替 代 效 应 渗 透 效 应 增 长 核 算 一 、 引 言 1 97 8 年 至 2 0 1 0 年 , 中 国实 现 了 年均 增 长 9 . 9 2 % 的 经 济奇 迹 。 自 20 1 2 年 开始 , 中 国 经 济 增 速 明 显放 缓 , 20 1 4 年正式 进 入 “ 新 常 态 ” , 经 济下 行 压 力 愈 发增 大 。 为 实 现 中 共 十 八大 提 出 的 “ 2020 年 国 内 生产 总 值 和 城 乡 居 民 人 均 收 人 比 20 1 0 年 翻 一 番 ” 目 标 , 需 要 在 较 长 时 期 内 持 续 保 持 6 . 5 % — 7 % 的 中 髙 速增长 , 但这 并非 易 事 。 改革 开放 30 多年 的 持续 高速 增长 以 要素 驱动 和 投 资 规 模驱 动 为主要 特征 ; 几乎 无 限 供 给 的 劳 动 力 是 该模式 的 前提 条 件 , 甚 至是 根本 原 因 ( 蔡昉 , 20 1 3 ) 。 20 1 2 年末 , 中 国 大陆劳动年龄人 口 首次 出 现下 降 ; 这也 意 味着 “ 刘易 斯 拐点 ” 的 到 来 , 劳 动人 口 下 降趋 势在很 长时期 内 将不可 逆转 。 随着劳动力 无限 供给格局 的彻 底改变 , 将 出 现资本报 酬递减 , 要素 驱 动 和 投资 规模驱动模式将 无 以为 继 , 要保持 中 高速增长必须寻 找新 的 支撑 ( 蔡昉 , 20 1 2 ; 蔡跃 洲 , 201 2 ) 。 信 息通信 技 术 ( i nf orm at i on a nd co mmun ic at i o n t e chn ol og y , I CT ) 特 有 的 替 代 效 应 ( s ubs t it ut i o n efe ct ) 和 渗透效应 ( pe rv as i ve nes s efe ct ) 有 望为 中 国经 济增 长提 供 新 的 动力 。 从供 给侧 和 增 长 函 数 角 度 来 看 , 决定 增长 潜力 的 因 素 可简 化为 要素投 入 ( 包 括劳 动 、 资 本等 ) 和全要 素生 产率( t ot al fac t or pro duc t iv i ty , TFP ) ; 而 IC T 的替 代效应 和 渗 透效应 通过影 响要 素投 人 ( 结 构 ) 和 TFP 支撑 经 济增长 D 一 方面 , 摩 尔定 律 的存在 使得 ICT 产 品 相对 价格持 续大 幅下 降 , 进 而 出 现 I C T 产 品 对 其他 投资 的 大 规模 替代 。 另 一 方 面 , I C T 属 于通用 目 的 技术 ( g e ner al pur pos e te chn ol o gy , G PT ) , 具有通 用 性 、 渗透 性等 特点 , 能广 泛应 用于 经济社 会各 领域 , 提高 各 部 门 要 素 间 的 协 同 性 进 而提 高 其 TF P ; 而 在要 素 * 蔡跃洲 , 中 国 社会科学 院 数量 经 济 与技 术 经 济 研究 所 , 邮政 编 码 : 1 〇〇7 3 2 , 电子 信 箱 : Cai y Uez h〇u@ c a s s . or g . c n ; 张 钧南 , 中 国 社会 科学院研究 生 院 , 邮政 编码 : 1 0248 8 , 电子 信箱 : z h an gj u nn an @ s i na . c om 。 感 谢中 国 社会科学 院 创新 工 程项 目 ( 1 06201 5 1 001 0 05 ) 、 国 家 软科 学 面上项 目 ( 20 1 4 GXS4 B07 3 ) 、 国 家 社 科基 金 重 大 项 目 ( 1 2 AZ D09 6 ) 资 助 。 感 谢匿 名 审稿 人 中 肯 的 意 见 和 建议 , 文 责 自 负 。 1 00
经涛海宝2015年第12期驱动模式难以为继的背景下,增长的动力被更多地寄托于TFP增长。早在20世纪8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便开始考察ICT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最初关注焦点集中在ICT的渗透效应,即ICT作为提升TFP的重要手段所发挥的作用。然而,罗伯特·索洛1987年在《纽约时报》撰文指出:“你可以在任何领域感受到计算机时代,唯独在生产率的统计测算中不能。"此即“索洛论”(Solowparadox)。此后,诸多经济学家开展了大量实证研究检验“索洛论”。除渗透效应对TFP可能带来的提升外,全社会在推广应用ICT过程中会大量投资ICT产品,由此形成“ICT资本”和替代效应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似乎更为显著。在中国,ICT的替代效应和渗透效应已经能够被明显感知。得益于单位性能价格的大幅下降,①近30年来ICT产品应用范围极大拓展。2010年以后,随着移动互联等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ICT的影响力更是渗透到经济社会各个角落。2014年,中国移动互联网用户数高达7.3亿,约占总人口的53.6%;考虑到总人口中还有"0一14岁”和“65岁以上”这两个群体,移动互联技术的实际有效覆盖率应在70%以上。伴随ICT的广泛应用和渗透,全社会ICT产品投人和ICT资本积累不断增加,各种新型的业态、商业模式不断涌现;不经意间生产生活模式正在发生前所未有的变革,人们能直观地感受到效率的提高和生产率的提升。2015年,国务院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正式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其本质就是要借助包括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在内的信息通信技术,发挥其替代效应和渗透效应,支撑中国经济增长。鉴于ICT在支撑经济增长中可能发挥的重要作用,本文拟在Jorgenson&Grilliches(1967)和OECD(2001)等确立的增长核算框架下,采用迪维西亚指数(Divisiaindex),对中国1978年至2012年间各年的经济增长进行分解,测度资本、劳动和全要素生产率三大因素在中国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和贡献。为考察ICT替代效应,对资本投入测算进行了细化,分解为“ICT资本”和“非ICT资本”,其中“ICT资本”又分解为“ICT硬件”和“ICT软件”;“非ICT资本”则分解为“建筑物”、“机器设备”。经过上述分解后,便可测算出ICT资本对经济增长的直接贡献,即ICT的替代效应。以测算结果为基础,利用格兰杰因果检验分析“ICT资本增长”与“TFP增长”之间的因果关系,以期从实证上考察ICT能否通过提升TFP来间接支撑宏观经济增长,即ICT的渗透效应。后续章节将做如下安排:第二部分“文献综述与研究思路”,对国内外ICT、TFP及增长潜力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和评述,确定研究的基本思路;第三部分“增长核算及数据处理”,描述增长核算遵循的理论框架、基本模型,对数据处理细节进行说明并展示测算分解的结果;第四部分“替代与渗透效应分析”,对测算结果显示出的趋势特征特别是ICT替代效应的变化趋势做进一步分析,并利用测算分解数据检验ICT资本投入与TFP之间关系,进而印证ICT的渗透效应;第五部分“总结性评论”。二、文献综述与研究思路(一)ICT与经济增长的关系ICT与经济增长关系的讨论最早出现在美国,这与美国ICT革命策源地的地位有着直接关联。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个人电脑为代表,ICT得到广泛应用;ICT对经济增长特别是对生产率的提升似乎是显而易见。“索洛悖论”提出后,很多美国学者着手从实证角度考察ICT对经济增长和生产率的影响。Oliner&Sichel(1994)从增长核算(growthaccounting)出发测算ICT资本对美国经济增长及劳动生产率的贡献。②利用1970一1992年期间数据,0liner&Sichel(1994)发现,①根据ExpertsExchange、维基百科等网站,2012年发布、售价约600美元的iphone5手机处理能力相当于1985年Cray-2型超级计算机的2.7倍;而后者在1990年之前一直是世界上运行速度最快的计算机,造价大约为3200万美元(2010年不变价)。②增长核算秉承了索路增长分解思路,将增长分解为资本、劳动和余值等。分解过程中,有时会将总产出变换为人均产出,而人均产出正是劳动生产率,这样增长核算演变为劳动生产率分解。在增长核算楹架下,ICT对经济增长的响很容易转换为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101?1994-2016China AcademicJournal 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cnki.net
年 第 1 2 期 驱动模 式难 以为 继 的背 景下 , 增 长 的 动力 被 更多 地寄托 于 TF P 增 长 。 早 在 20 世纪 80 年代 , 美 国 经 济学 家便开始 考察 I C T 对 经济 增 长 的 影 响 。 最初 关 注焦 点 集 中 在 I CT 的 渗 透效 应 , 即 IC T 作 为 提 升 TFP 的 重要 手段 所 发挥 的 作 用 。 然 而 , 罗 伯 特 ? 索 洛 1 9 8 7 年 在 《 纽 约 时报 》 撰文 指 出 : “ 你 可 以 在任 何 领域 感 受 到 计算 机 时 代 , 唯 独 在 生产 率 的 统计 测 算 中 不 能 。 ” 此 即 “ 索 洛悖 论 ” ( So l ow pa ra dox ) 。 此 后 , 诸 多经 济 学 家 开 展 了 大 量 实 证 研 究 检 验 “ 索 洛 悖 论” 。 除 渗透效应对 TFP 可能 带来 的 提升外 , 全社 会在推 广应 用 I C T 过程 中会大 量投 资 I C T 产 品 , 由 此形成 “ I CT 资本 ” 和 替 代效应 对 经 济增 长 的 贡 献 似乎 更 为 显 著 。 在 中 国 , I CT 的 替 代 效 应 和 渗 透 效应 已 经 能够被 明 显感 知 。 得 益于单 位性 能价 格 的 大 幅 下 降 , ①近 3 〇 年 来 I CT 产 品 应用 范 围 极 大拓展 。 201 0 年 以 后 , 随着移动互联等新 一 代信 息通信技术 的 快速发 展 , IC T 的影 响力 更是 渗透到 经 济社会各个角 落 。 20 1 4 年 , 中 国移动互 联网 用户 数高 达 7 . 3 亿 , 约 占 总 人 口 的 53 . 6 % ; 考 虑 到 总 人 口 中还有 “ 〇 — 14 岁 ” 和 “ 65 岁 以 上 ” 这两个群体 , 移 动 互联 技术 的实 际有效覆盖率应 在 7 〇% 以 上 。 伴 随 ICT 的广 泛应用 和 渗透 , 全社会 I C T 产 品投人和 I CT 资本积 累不断增 加 , 各种 新型 的业态 、 商业模式 不 断涌 现 ; 不经 意 间生产生 活模式正 在发生 前所未有 的变革 , 人们 能直观地感 受到 效 率的 提高 和 生产 率 的提 升。 201 5 年 , 国 务院 在《 政府 工作报告 》 中正 式提 出 “ 互联 网 + ” 行动 计划 , 其本 质就 是要 借助 包 括物联 网 、 大数据 、 云 计算等在 内 的 信息 通信技术 , 发挥其替 代效应 和 渗透效应 , 支撑 中 国 经济增长 。 鉴 于 IC T 在支 撑经济 增 长 中 可 能发 挥 的 重 要 作用 , 本 文拟 在 Jor ge nso n & Gril l ic he s ( 1 9 67 ) 和 O EC D ( 200 1 ) 等 确立 的 增长 核算框 架下 , 采用迪 维 西亚 指数 ( D i vi s i a ind e x ) , 对 中 国 1 9 7 8 年至 2 0 1 2 年 间 各年 的经 济增 长进行 分解 , 测 度 资本 、 劳动和 全 要素 生产 率 三大 因 素 在 中 国 经济增 长 中 的 作用 和 贡献。 为 考察 I CT 替代 效应 , 对 资本 投入测 算进 行 了 细 化 , 分解 为 “ IC T 资本 ” 和 “ 非 I CT 资本 ” , 其 中 “ I C T 资本 ” 又 分解 为 “ IC T 硬 件 ” 和 “ ICT 软 件 ” ; “ 非 I C T 资 本 ” 则 分 解 为 “ 建筑 物 ” 、 “ 机器 设 备 ” 。 经 过上 述分解 后 , 便 可测 算 出 IC T 资本 对经 济增 长 的 直接 贡 献 , 即 IC T 的 替 代效 应 。 以测 算 结 果为基 础 , 利用格 兰杰 因 果检 验分 析 “ I C T 资本 增长 ” 与 “ TFP 增长 ” 之 间 的 因 果关 系 , 以 期 从实证 上考察 I CT 能 否通 过提升 TFP 来 间 接支撑 宏观 经济 增长 , 即 I C T 的 渗 透效 应 。 后续 章 节将 做 如 下 安排 : 第 二部 分“ 文 献综述 与 研究 思 路 ” , 对 国 内 外 I CT 、 TFP 及增长 潜力 相 关 文献 进行 梳 理 和评 述 , 确定研 究 的 基本 思路 ; 第 三 部分 “ 增 长核 算 及 数 据 处理 ” , 描 述 增 长 核 算遵 循 的 理 论框 架 、 基 本 模 型 , 对 数据处 理细 节进行 说明 并 展示 测算分 解 的 结果 ; 第 四 部分“ 替 代与 渗透 效应 分 析 ” , 对 测 算 结 果显 示 出 的 趋势 特征 特别 是 IC T 替代 效 应 的 变 化 趋势 做进 一 步 分 析 , 并 利 用 测 算 分 解 数 据 检 验 ICT 资 本投人 与 TF P 之 间 关系 , 进而 印 证 I CT 的 渗透效 应 ; 第 五部分 “ 总 结 性评论 ” 。 二 、 文献综述 与 研究思 路 ( 一 ) I CT 与 经济 增长 的 关 系 IC T 与 经 济增长关 系 的 讨论 最早 出 现在 美 国 , 这与 美 国 I C T 革 命策源地 的 地 位有着 直 接关联 。 20 世纪 80 年代 末 9 0 年代初 , 以个人 电脑 为 代 表 , I C T 得 到 广 泛 应 用 ; IC T 对 经 济 增 长 特 别 是对 生 产率 的 提 升似乎 是显 而易 见。 “ 索 洛悖论 ” 提出 后 , 很 多美 国 学者 着手 从 实证 角 度 考察 1CT 对 经济 增长 和生 产率 的 影 响 。 O l in er & Si c hel ( 1 9 94 ) 从增长核算 ( g ro wth a cc ount i ng ) 出 发 测 算 IC T 资本对 美 国 经济 增长及劳 动 生产 率的 贡献 。 ② 利 用 1 们〇 — 1 9 9 2 年期 间 数 据 , O li ne r & Si che l ( 1 9 94 ) 发现 , ① 根 据 Ex perts E xc ha n ge 、 维基 百科等 网 站 , 20 1 2 年 发 布 、 售 价 约 600 美 元 的 iph< me5 手 机 处 理能力 相 当 于 1 9 8 5 年 Cmy - 2 型 超级 计算机 的 2. 7 倍 ; 而 后 者在 1 9 9 0 年 之前 一 直是 世 界上 运行 速度 最 快 的计算 机 , 造 价大 约 为 3200 万 美 元 ( 20 1 0 年 不 变 价 ) 。 ② 增 长 核算 秉 承 了 索 洛 增 长 分解思 路 , 将 增 长 分解 为 资 本 、 劳 动 和 余 值 等 。 分解 过程 中 , 有 时 会将 总 产 出 变 换 为 人均 产 出 , 而 人 均 产 出 正 是 劳 动 生 产 率 , 这 样 增 长 核算 演 变 为 劳 动 生 产 率 分解 。 在 增 长 核 算 框 架 下 , 1 CT 对 经 济 增 长 的 影 响 很 容 易 转 换 为 对 劳 动 生 产 率 的影 响 。 1 0 1
蔡跃洲、张钧南:信息通信技术对中国经济增长的替代效应与渗透效应ICT资本对于美国经济增长和劳动生产率的贡献很小,主要原因是相对于经济总量ICT资本的规模太小。Stiroh(1998)利用美国1947一1991年的分产业数据,分析了计算机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得出的结论与Oliner&Sichel(1994)存在较大差异;在TFP方面,计算机生产部门显现出很强的增长势头,而计算机使用部门则不明显;计算机生产部门对20世纪80年代美国经济复苏的重要贡献源于计算机对传统要素投人的替代。2000年前后,美国主流文献基本达成共识,认为ICT在1995-2000年期间的复苏中发挥了重要作用。Jorgenson&Stiroh(1999)在增长核算框架下对美国经济增长的分解表明:由于以不变质量计算的ICT服务价格快速下降,ICT对美国经济增长和复苏有着较大贡献;计算机成本和租赁价格的大幅下降引发了企业和居民支出方向的改变,出现ICT设备对其他产品的大规模替代,因此ICT产品扩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主要来自替代效应。此后,Jorgenson(2001)进一步指出,ICT的发展和应用是美国经济复苏的基础,而ICT价格下降则是核心原因。Stiroh(2002)则主张,ICT生产部门生产率水平的大幅度提升和大规模的ICT资本深化共同推动了美国生产率复苏。Oliner&Sichel(2000)也发现,ICT和计算机产品对于支撑1994年以后美国劳动生产率增长发挥了重要作用。2005年以后,美国生产率的下降,使Stiroh(2008)对ICT能否继续推动经济增长和生产率提升产生了质疑。然而Byrneetal.(2013)则提出,尽管ICT对美国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不如1995一2004年期间,但依然为美国生产率的提升提供了持续动力;而ICT本身也仍在以较快步伐进步。除美国外,针对其他经济体也有不少相关研究。Jorgenson&Vu(2005)把研究对象拓展到全球,考察1989—2003年期间ICT投资对世界经济复苏产生的影响;其分解测算结果表明,ICT投入增长主导了各国经济增长;所有地区的ICT投资都出现增长,而发达经济体和亚洲新兴发展国家的增长更为明显。Shahiduzzaman&Alam(2014)对澳大利亚的实证分析则表明,20世纪90年代ICT资本对于澳大利亚宏观经济增长、劳动生产率提升和技术进步都有显著促进作用;不过近年来ICT资本对上述的作用效果明显下降。Erumban&Das(2015)、Vu(2013)对印度和新加坡进行的测算同样表明ICT投资在经济增长中发挥重要作用。亚洲生产率组织(AsianProductivityOrganization,APO)也采用增长核算框架测算了ICT资本对亚洲各国经济增长的贡献;从测算结果来看,亚洲各国ICT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存在较大差异(APO,2014)。前述Jorgenson、Stiroh、Oliner和Sichel等测算的主要是ICT对经济增长的替代效应,它源于ICT生产部门自身技术进步和生产率提升带来的ICT产品价格下降。与此同时,ICT在信息产生、存储和传递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能够增强生产过程中要素间的协同性,降低信息不对称带来的市场失灵,应该有助于使用部门TFP提升(David&Wright,1999);而这正是ICT的渗透效应。Bresnahan&Trajtenberg(1992)的开创性研究将渗透效应看做是GPT的重要特征和一种规模报酬递增现象;渗透效应使得GPT能够影响生产率。Stiroh(2002)、Erumban&Das(2015)、Vu(2013)也注意到ICT使用部门生产率的提升及其对增长的间接作用,但没有将ICT使用部门的替代效应与渗透效应明确区分。近年来,随着产业和微观企业数据的日益丰富,不少研究从实证角度考察由ICT渗透性特征对经济增长和生产率提升所带来的间接影响。Ketteni(2009)利用产业层面数据,估算ICT对不同产业生产率所产生的影响,结果表明:ICT对于生产率有着正向影响,但影响程度会随时间和行业的不同而变化;在ICT渗透到不同行业的过程中,围绕新技术的应用必然会涉及生产组织结构重新调整、工人技能培训等所谓“调整成本”,调整成本的大小也会制约ICT资本作用的发挥。Fueki&Kawamoto(2009)利用1975年至2005年日本分行业数据的测算表明,生产率提升不仅存在于ICT生产部门,同样也广泛存在于ICT使用部门;由于互补性人力资本积累需要时间,ICT使用部门生产率的提升在时间上有着5—10年的滞后。Barteletal.(2007)利用阀门产业企业微观数据的实证结果表明,ICT资本的应用能够缩短生产的准备时间、运行时间和检测时间,提升102?1994-2016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 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net
蔡跃 洲 、 张 钧 南 : 信 息通 信 技术 对 中 国 经 济 增 长 的替 代 效应 与 渗 透 效应 ICT 资本 对于美 国经 济增 长和 劳 动生 产率 的 贡献 很 小 , 主 要 原 因 是 相对 于 经济 总 量 I CT 资本 的 规 模太小 。 S ti r〇 h ( 1 99 8 ) 利 用美 国 1 947 — 1 99 1 年 的分产 业数 据 , 分析 了计算 机 与 经 济増 长 之 间 的 关 系 , 得 出 的 结论与 〇l i ner & S ic hel ( 1 994 ) 存在 较大差 异 ; 在 TFP 方 面 , 计算机 生产 部 门 显 现 出 很 强 的增 长势 头 , 而计算 机使用部 门 则不 明显 ; 计算机 生产 部 门 对 20 世纪 80 年代美 国经济 复苏 的 重 要 贡献 源于 计算机 对传统 要素 投入 的 替 代 。 2 000 年 前后 , 美 国 主 流文献基 本 达成 共 识 , 认为 ICT 在 1 9 9 5 — 200 0 年期 间 的 复苏 中 发 挥 了 重 要作用 。 Jorge ns on & S t i n) h ( 1 9 99 ) 在增 长 核 算框 架下 对美 国 经 济增 长 的 分解 表 明 : 由 于以 不变质 量计 算 的 ICT 服务 价格 快速 下降 , ICT 对美 国 经济 增长 和 复苏 有着 较大贡献 ; 计算 机成本 和租赁 价格 的 大幅 下 降引 发 了 企业 和 居 民 支 出 方 向 的 改变 , 出 现 ICT 设 备 对其 他 产 品 的 大 规模 替代 , 因 此 I C T 产 品 扩 散 对 经 济增 长 的 贡献 主 要 来 自 替 代 效 应 。 此 后 , J〇r g e nS 〇 n ( 2 00 1 ) 进一 步 指 出 , I CT 的 发展 和 应用 是美 国 经济 复苏 的 基础 , 而 I C T 价 格下 降则 是 核心 原 因 。 S ti roh ( 2002 ) 则 主张 , I C T 生 产部 门 生产率 水平 的 大 幅 度提 升 和 大 规模 的 ICT 资 本深 化共 同 推 动 了美 国生 产率 复 苏 。 Ol i ner & Si chel ( 2000 ) 也 发现 , I C T 和 计算机 产 品对 于支 撑 1 9 94 年 以 后美 国 劳动生 产率增 长发 挥 了 重 要作 用 。 20 05 年 以 后 , 美 国 生 产 率 的 下降 , 使 S t i r〇 h ( 2008 ) 对 I CT 能 否 继 续推动 经济增 长 和 生产率 提升 产生 了 质疑 。 然而 B yr ne e t a l . ( 2 0 1 3 ) 则 提 出 , 尽 管 ICT 对 美 国 经 济增 长 的 促进作 用不 如 1 9 95 — 2〇〇4 年 期 间 , 但依 然 为美 国 生产 率的 提升 提供 了 持 续 动 力 ; 而 I CT 本 身 也仍在 以 较快步 伐进 步 。 除美 国外 , 针对其他 经济 体也 有 不 少相 关研 究 。 Jo r g ens o n & Vu ( 2 005 ) 把 研 究 对 象拓展 到 全 球 , 考察 1 9 8 9— 20 03 年期 间 I C T 投资对世 界经济复苏 产生 的 影 响 ; 其分解测 算结 果 表 明 , I C T 投 人 增 长主导 了 各国 经济增 长 ; 所 有地 区 的 ICT 投资都 出 现 增长 , 而发达经 济体 和 亚洲 新兴发 展 国 家 的 增 长更为 明 显 。 Sha hi du z zama n & Al am ( 2 01 4 ) 对澳大 利 亚 的 实 证分析 则表 明 , 20 世 纪 9 0 年 代 ICT 资 本对于 澳大利 亚宏 观经济 增长 、 劳动生 产率 提升和 技 术进步 都有 显著 促 进作 用 ; 不过 近年 来 ICT 资本对上 述 的作 用效果 明 显 下降 。 E ru mb an & D as ( 2 〇 1 5 ) 、 Vu ( 2〇 l 3 ) 对 印 度 和 新加坡 进 行 的 测 算 同样 表 明 I C T 投 资在经 济增 长 中发挥 重 要作 用 。 亚 洲 生 产率 组 织 ( As i a n Pr od uc t i vi t y O rg an iza ti o n , AP0 ) 也采用增 长 核算框架测算 了 IC T 资本对 亚洲 各 国 经 济增 长 的 贡 献 ; 从测 算 结果 来 看 , 亚洲 各 国 IC T 资 本对经 济增长 的 贡献存在较 大差异 ( AP0 , 2 0 1 4 ) 。 前述 Jorge ns on 、 St i ro h 、 O l ine r 和 S ic hel 等 测 算 的 主 要是 I CT 对 经 济 增 长 的 替 代 效应 , 它 源 于 IC T 生产 部 门 自 身技 术进步 和 生 产 率提 升带来 的 I CT 产 品 价 格下 降 。 与 此 同 时 , ICT 在 信息 产 生 、 存储 和传递 方面 发挥着重 要作 用 , 能 够增强 生产过程 中 要 素 间 的 协 同 性 , 降低 信息 不对称 带来的 市 场失 灵 , 应 该 有 助 于 使 用 部 门 TFP 提 升 ( Da vi d & Wrig ht , 1 9 9 9 ) ; 而 这 正 是 IC T 的 渗 透效 应 。 Bre sn aha n & Traj ten berg ( 1 9 9 2 ) 的 开 创性研究将 渗 透效 应 看做是 G PT 的 重要 特 征 和 一 种规 模 报 酬 递增现 象 ; 渗透效 应使得 G PT 能 够影 响 生产 率。 St i ro h ( 2〇0 2 ) 、 Emmban & D as ( 20 1 5 ) 、 V u ( 20 1 3 ) 也 注意到 I C T 使用 部门 生产 率的提 升及其 对增 长 的 间 接 作用 , 但 没 有将 I C T 使用 部 门 的 替 代效 应 与 渗 透效应 明确 区 分。 近年 来 , 随 着 产业 和 微 观企 业 数 据 的 日 益 丰 富 , 不 少 研究 从 实 证 角 度 考 察 由 I CT 渗透性 特征 对经济 增长 和生 产率 提 升所 带来 的 间 接 影 响 。 Ke tt e ni ( 200 9 ) 利 用 产业层 面 数 据 , 估 算 IC T 对不 同 产业 生产 率所产 生 的 影 响 , 结果 表 明 : I CT 对 于生 产率 有 着正 向 影 响 , 但 影 响 程 度 会 随时 间 和 行业 的 不同 而 变化 ; 在 I CT 渗 透到 不 同 行业 的 过程 中 , 围 绕新 技术 的 应用必 然会涉及 生 产 组织 结构重 新调 整 、 工人 技能 培训 等 所谓 “ 调 整 成 本 ” , 调 整 成本 的 大小 也 会制 约 I CT 资 本 作用 的 发挥 。 Fueki & Ka wa mot o ( 20 09 ) 利用 1 9 7 5 年 至 200 5 年 日 本 分行 业数据 的 测算 表明 , 生产 率提 升 不仅存在 于 ICT 生产部 门 , 同 样也 广泛存 在于 I CT 使 用部 门 ; 由 于互 补性 人力 资本 积 累 需 要 时 间 , I C T 使用部 门 生产 率的提 升在 时 间 上有 着 5 — 1 0 年 的 滞后 。 Bartel et al . ( 2007 ) 利 用 阀 门 产业 企业 微 观数据 的实证结果表明 , IC T 资本 的 应 用 能 够 缩 短生 产 的 准 备 时间 、 运 行 时 间 和 检 测 时 间 , 提升 1 0 2
经海宝2015年第12期生产过程各环节的效率,为降低生产转换成本、实现定制化生产创造了前提条件。国内学者关于ICT与经济增长及生产率的相关研究基本都在2000年以后。北师大课题组(2001)在对ICT产业统计口径进行界定的基础上,从行业规模估算角度测算了ICT对GDP增长的贡献,并结合美国ICT产业发展态势对中国ICT产业发展进行展望。姜建强等(2002)则以“索洛论”为出发点,就“索洛悸论”涉及的不同理论和解释进行了述评。徐升华和毛小兵(2004)在分析信息产业对经济增长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基础上,依托索洛增长模型估算技术进步、劳动投人、资本投入对中国信息产业增长的贡献度,并测算信息产业对中国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王宏伟(2009)借鉴乔根森相关定义将各产业划分为ICT生产业、ICT应用业和非ICT产业三大类,测算信息产业TFP及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近来,张之光等(2012,2014)采用参数估计和向量自回归等计量工具,测度ICT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但其实证结果并不一致。除了实证测算外,周勤等(2012)还尝试着以新兴古典理论为基础,构造微观数理模型,刻画ICT影响经济增长的内在机制,并特别强调ICT所产生的网络效应对经济增长的支撑作用。(二)增长核算及TFP指数测算增长核算是将经济增长分解为资本、劳动、全要素生产率等不同因素贡献的测算过程,至少可以追溯到1957年。Solow(1957)引人希克斯中性和规模报酬不变的生产函数,将经济增长分解为资本要素投人增长、劳动要素投人增长和索洛余值三部分。根据Solow(1957)的本意,“索洛余值”代表未被测度到的其他因素,即TFP变化;于是增长核算一开始便与TFP指数测算联系在一起。索洛余值测算为增长核算搭建起基本框架。Jorgenson(1963)将投资理论引人到上述框架中丰富了增长核算的理论基础。此后,ZviGriliches、ErwinDiewertCharlesHulten、LauritsChristensen等众多经济学家将指数理论(indexnumbertheory)、国民收人核算体系、企业理论等不断融合到增长核算框架中(Jorgenson&Griliches,1967;Hulten,1973;Diewert,1976;Christensen&Jorgenson,1973;Griliches,1994)。进人新世纪后,以指数理论和国民收人核算为基础的增长核算框架体系已经为西方学界和政策部门所普遍接受。为规范成员国统计部门的生产率测算活动,同时也提高测算结果的国际可比性,OECD(2001)专门以手册形式对生产率测算的具体方法和细节进行了详细说明。OECD(2001)基本延续和遵循了Jorgenson&Griliches(1967)、Jorgenson(1963)、Diewert(1976)等文献所共同确立的增长核算框架,利用迪维西亚指数测度不同要素投入变动情况及其对增长贡献。在中国,增长核算及全要素生产率测算方面的研究大约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李京文与乔根森、黑田昌裕共同主持了“中美日生产率与经济增长比较研究”课题;相关的测算工作都是在Jorgenson所倡导的增长核算框架下完成的,在资本投人估算中明确区分了“资本存量”与“资本服务”(李京文等,1993;李京文和李军,1993;李京文等,1996;郑玉歆,1998)。任若恩的研究团队沿用了Jorgenson和OCED的增长核算框架做了大量基础性工作(黄勇峰和任若恩等,2002;孙琳琳和任若恩,2005)。不少研究以“索洛余值”为起点开展增长核算和生产率测算工作,包括张军和施少华(2003)、郭庆旺和贾俊雪(2005)、李宾和曾志雄(2009);这些测算都将估算的资本存量直接作为“资本投人”,而未考虑“资本服务”的概念。(三)既有研究评述及本文研究思路从前述文献回顾可以看出,美欧学者认识到ICT影响经济增长的两种机制,即替代效应和渗透效应。然而,在测算和分析实践中,似乎并未对其加以明确界定和区分,甚至还存在某种程度的混淆。比如说,关于ICT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主要缘起于“索洛论”对ICT提升(全要素)生产率的质疑,但基于增长核算框架测算的主要还是ICT的替代效应。另外,有关ICT渗透效应的实证研究相对较少,主要是利用计量工具分析产业层面ICT应用对TFP增长的影响。2000年以来,中国ICT快速发展,中国学者已充分认识到ICT对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对于ICT的替代效应和渗103?1994-2016ChinaAcademic JournalElectronic Publishing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cnki.net
年 第 1 2 期 生 产过 程各 环节 的 效率 , 为 降低 生产 转换 成本 、 实现 定制 化 生产 创造 了 前提 条件 。 国 内 学 者关 于 ICT 与 经 济 增 长 及 生 产 率 的 相 关研 究 基 本 都 在 200 0 年 以 后 。 北 师 大 课题 组 ( 200 1 ) 在 对 IC T 产业 统计 口 径进 行 界定 的 基础 上 , 从行业规模 估算 角 度 测算 了 ICT 对 GD P 增长 的 贡 献, 并 结 合美 国 IC T 产业发 展 态 势对 中 国 I C T 产业 发 展 进行 展 望 。 姜 建 强 等 ( 200 2 ) 则 以 “ 索 洛 悖论” 为 出 发 点 , 就 “ 索 洛 悖论 ” 涉 及 的 不 同 理论和 解 释进 行 了 述 评 。 徐升 华 和 毛 小 兵 ( 2〇〇4 ) 在分 析信息产 业对经 济增长 直接效应 和 间接 效应 基 础 上 , 依 托索 洛 增 长模 型 估 算 技术 进 步 、 劳动 投 入 、 资 本投入对 中 国信息 产 业 增 长 的 贡 献 度 , 并 测 算 信 息 产 业 对 中 国 经 济 增 长 的 拉 动 作 用 。 王宏 伟 ( 2009 ) 借鉴 乔根 森相 关定 义将 各 产业划 分为 I C T 生 产业 、 I C T 应 用业 和非 I C T 产 业 三大 类 , 测 算信 息 产业 TFP 及其对经 济增 长 的 贡 献。 近来 , 张 之光等 ( 20 1 2 , 20 1 4 ) 采 用 参数估 计 和 向 量 自 回 归 等 计量工具 , 测 度 I CT 对中 国经济 的 影 响 , 但 其实 证结 果 并不 一致 。 除 了 实 证测 算 外 , 周 勤 等 ( 20 1 2 ) 还 尝试着 以新 兴古 典理 论为 基础 , 构 造微 观数理 模 型 , 刻 画 ICT 影 响 经济 增 长 的 内 在 机 制 , 并 特别 强 调 ICT 所产 生 的 网络 效应对经 济增 长 的 支撑作 用 。 ( 二 ) 增 长核 算及 TFP 指数 测算 增 长核算 是 将经 济增 长分解 为 资本 、 劳动 、 全要 素生 产 率等 不 同 因 素 贡献 的 测 算过 程 , 至 少 可 以 追溯 到 1 9 5 7 年 。 S o lo w ( 1 9 5 7 ) 引 入 希克 斯 中 性 和 规模 报 酬不 变 的 生产 函 数 , 将 经 济 增长 分解 为 资 本要 素投人增 长 、 劳 动要 素投人增 长和 索洛余 值三部分 。 根 据 S〇l 〇 w ( 1 9 5 7 ) 的 本 意 , “ 索 洛余值” 代表未 被 测 度 到 的其 他 因 素 , 即 TFP 变 化 ; 于是 增 长 核 算 一 开 始 便与 TF P 指 数 测 算 联 系 在 一 起 。 索 洛余值 测 算 为 增 长核算 搭建起基 本框 架 。 J〇 rg e nS 〇n ( 1 9 6 3 ) 将 投资 理论引 入到 上 述框 架 中 丰 富 了 增长核算 的 理论基 础 。 此后 , Zv i Gri Uc he s 、 Erwi n Di ewer t 、 Charl es H ul te n 、 Lauri t s Chris ten se n 等众多 经 济学家 将指 数理 论 ( i nde x nu mb e r t heo ry ) 、 国 民 收人 核 算体系 、 企 业 理论 等不 断 融合到 增 长核 算 框架 中 ( Jo rg ens o n & Grili c hes , 1 9 6 7 ; Hul t en , 1 9 7 3 ; Di e wer t , 1 976 ; Chri s t en se n & Jo rg e ns o n , 1 97 3 ; Gril i che s , 1 9 94 ) 。 进入 新世 纪后 , 以 指数 理论和 国 民 收 入核 算 为 基 础 的 增 长核 算 框架 体系 已 经 为 西 方学 界和 政策 部 门 所 普遍 接受 。 为 规范 成员 国 统 计部 门 的 生 产 率测算 活 动 , 同 时也 提高 测算 结 果 的 国 际可 比性 , 〇E CD ( 200 1 ) 专 门 以 手册 形式对 生产 率测算 的 具体 方法 和 细 节进 行了 详 细说 明 。 O E C D ( 2 00 1 ) 基本 延续 和 遵循 了 Jorg en s o n & Gril i c he s ( 1 96 7 ) 、Jo r g e ns on ( 1 963 ) 、 D i ew ert ( 1 97 6 ) 等文 献所共 同 确 立 的 增长 核算 框架 , 利用 迪维 西亚 指数 测度不 同要 素投 人变 动情 况及 其对增 长 贡献 。 在 中 国 , 增 长核算 及 全要素生产 率测 算方 面 的 研究 大约 始 于 2 0 世 纪 9 0 年 代 初 。 李京 文 与 乔 根森 、 黑 田 昌 裕共 同 主 持 了 “ 中 美 日 生 产率 与经 济 增 长 比 较 研究 ” 课 题 ; 相 关 的 测 算 工 作 都 是 在 Jorge ns on 所倡导 的增 长核算 框架 下 完成 的 , 在 资本 投 人 估算 中 明 确 区 分 了 “ 资本 存 量 ” 与 “ 资本 服 务 ” ( 李京 文等 , 1 9 9 3 ; 李 京 文和 李 军 , 1 9 93 ; 李 京 文 等 , 1 9 96 ; 郑 玉 歆 , 1 99 8 ) 。 任 若 恩 的 研究 团 队 沿 用 了 Jorge ns o n 和 0 CED 的增 长 核算框架做 了 大量 基础性 工作 ( 黄勇 峰和 任若恩 等 , 200 2 ; 孙 琳琳和 任若 恩 , 2005 ) 。 不少 研究 以 “ 索洛余值 ” 为 起点 开展 增长 核算 和 生 产 率测 算 工作 , 包 括 张军 和 施 少 华 ( 200 3 ) 、 郭庆 旺 和贾 俊雪 ( 2 005 ) 、 李宾 和 曾 志雄 ( 2 009 ) ; 这些 测算 都将 估算 的 资本存 量直 接作 为 “ 资 本投 入 ” , 而未 考虑 “ 资本服务 ” 的 概念 。 ( 三 ) 既有 研究 评述 及本文研究 思 路 从前 述文献 回 顾可 以 看 出 , 美 欧学 者认识到 I C T 影 响 经 济增 长 的两 种机制 , 即 替代效 应 和 渗 透 效 应 。 然而 , 在测 算 和 分析 实践 中 , 似乎并未对 其加 以 明 确 界定 和 区 分 , 甚 至还 存 在 某种 程 度 的 混 淆 。 比 如说 , 关于 I CT 与 经 济增 长关 系 的 实证研究 主要 缘 起于 “ 索 洛悖论” 对 I C T 提升 ( 全要 素 ) 生 产 率 的 质疑 , 但基 于增 长核算框 架测 算 的 主要 还是 I CT 的 替代 效应 。 另 外 , 有 关 I C T 渗 透效 应 的 实 证 研究 相对 较少 , 主要 是 利用 计量 工具分 析产 业层 面 I C T 应用 对 TF P 增 长 的 影 响 。 2000 年 以 来 , 中 国 IC T 快速发 展 , 中 国 学 者 已 充 分认识 到 I C T 对 经济增 长 的重要 作用 , 对 于 I CT 的 替 代效 应和 渗 1 03
蔡跃洲、张钩南:信息通信技术对中国经济增长的替代效应与渗透效应透效应也有一定认识,但同样没有对其进行明确区分,采用增长核算方法测度ICT替代效应的做法也不多见。在增长核算的一些具体细节上,如“资本投人”估算,需要更加规范合理的处理方法,特别是应区分“资本存量”与“资本服务”。另外,在估算“资本服务”时如能将不同类型资本加以区分,最终结果会更加准确。ICT替代效应源于其自身技术进步,通过ICT产品价格下降和ICT资本积累加速来实现,属直接效应;而渗透效应则通过ICT产品广泛使用、提高使用部门TFP来实现,属间接效应。ICT替代效应,可以在估算“ICT资本”基础上运用增长核算方法来实现;而分析渗透效应,需要事先对TFP增长进行测算,同样可以通过增长核算实现。为此,本文拟按以下思路开展相关的实证测算工作。首先,依托乔根森和OECD(2001)的增长核算框架,估算“ICT资本存量”和“ICT资本服务”,测度“ICT资本投人”变化情况及其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其次,将资本投入分为“ICT资本”和“非ICT资本”,“ICT资本”又细分为“ICT硬件”和“ICT软件”,而“非ICT资本”则细分为“建筑物”和“机器设备”;针对不同类型资本的特点设定相应的年限效率模式、退役方式等,以提高测算结果精度,据此测算出替代效应。第三,在增长核算基础上,分析“ICT资本投入增长”与“TFP增长”之间的关系,尝试着从计量角度检验ICT对经济增长的渗透效应。三、增长核算与数据处理(一)增长核算框架在社会核算体系中始终存在以下等式:qY=QY,+q2Y,+..+qmY.=PX,+PX,+*P.X,=pX其中,假定全社会有n种要素投入,m种产出;Y,9.分别表示第i种产出的数量和价格,Y、则表示(合成的)总产出数量和价格;X,、P,分别表示第j项投人的数量和价格,X、P则为(合成的)总投人数量和价格。其经济含义是,每个核算期间产出价值与投人价值相等。根据Jorgenson&Griliches(1967)、Hulten(1973)、0ECD(2001)等,引人迪维西亚指数,可得增长核算框架。将上式两边对时间求导数,并除以相应的(投入或产出)总价值可得:dq.daidq.dydqmY..dqndq.Y..dY.)/.+Z.Y(dqidt+dY..dtdY,dtdqmdt=(dp,X.dpi+dp.X.dx)dp.X..dpa+dp.X,.dx.)/E,p,x,+.+(dp'dtdt+dx.dt1/dx,dp.dt2(Xai+9)_2(Xp+P/),其中,i/,等表示相应变量对时间求导数。进一该式可简化为:Eg.YEp,X,步简化可得:Y,q+qYYY9+qY(+)=(+)+yq, Y,.g+)Z.9. Y.E,q.Yg.Xp.+p,xP,XXp.+p,X--(+多)= +)Z,p,x,p,xEpx(p+x)p+xE,p,x.iy(9+)(P))-2六+2)号+,其中w和分别代表各项产出和各于是有:-2(+)9y项要素投入的价值占总价值的份额,且满足:Zw,=Z,=1;w,≥0,u,≥0。在本式基础上,可以进YX-xi-ZwapPiY.P-ZPP一步定义迪维西亚价格和数量指数,-2,n=Z受,号=全要素生产率A从定义上可表述为总产出数量Y与总投人数量X的比值,即A=Y/X。104?1994-2016China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cnki.net
蔡跃 洲 、 张 钧 南 : 信 息 通 信 技术 对 中 国 经 济 增 长 的 替 代效 应 与渗透 效 应 透效应 也有 一 定认识 , 但 同样 没有 对其进 行 明 确 区分 , 采用 增长 核算方 法测 度 1 C T 替 代效应 的 做法 也不 多见 。 在增 长核算 的 一 些具 体细 节 上 , 如 “ 资本 投入 ” 估算 , 需 要更加 规范 合理 的 处 理方 法 , 特 别是应 区 分 “ 资本存量 ” 与 “ 资本 服 务 ” 。 另 外 , 在估 算 “ 资 本 服 务 ” 时 如 能 将不 同 类 型 资本 加 以 区 分 , 最 终结果会更加 准确 。 ICT 替代 效应 源于 其 自 身 技术 进步 , 通过 I CT 产 品 价 格 下 降和 I C T 资本 积 累 加速 来 实 现 , 属 直 接 效应 ; 而渗 透效 应则 通 过 ICT 产 品 广 泛 使 用 、 提 高使 用 部 门 TF P 来 实 现 , 属 间 接 效应 。 ICT 替 代 效 应 , 可 以在估算 “ IC T 资本 ” 基础 上运 用 增长 核 算方 法 来实 现 ; 而 分 析渗 透效 应 , 需 要事 先 对 TF P 增 长进 行测 算 , 同 样可 以 通过 增长 核算 实 现 。 为 此 , 本 文拟 按 以 下 思路开 展相 关的 实 证测算 工 作 。 首 先 , 依托 乔根森 和 〇E C D ( 200 1 ) 的 增 长核 算 框架 , 估 算 “ IC T 资 本 存量 ” 和 “ I CT 资本 服 务 ” , 测 度 “ IC T 资本投人 ” 变化情 况及 其对 中 国 经济 增 长 的 贡献 。 其次 , 将 资本投 人 分 为 “ I CT 资 本 ” 和 “ 非 IC T 资本 ” , “ I CT 资本 ” 又细分为 “ I C T 硬件 ” 和 “ I CT 软件 ” , 而 “ 非 IC T 资 本 ” 则 细 分 为 “ 建 筑物 ” 和 “ 机器设备” ; 针 对不 同类 型 资本 的 特点 设 定相 应 的 年 限效 率模 式 、 退 役方 式等 , 以 提高 测 算结 果精 度 , 据此 测 算 出 替代 效应 。 第 三 , 在增 长核算 基础 上 , 分 析 “ I CT 资本 投入 增 长 ” 与 “ TFP 增 长 ” 之 间 的 关 系 , 尝试着 从计量角 度 检验 I C T 对 经济增 长 的 渗透 效应 。 三 、 增 长 核算 与 数据处理 ( 一 ) 增 长 核算框 架 在 社 会核算 体 系 中始终 存在 以下 等式 : = a ^ + 9 2 y2 + . + = a z , + z2 + ? z? = pz 其 中 , 假定 全社会有 种 要素 投入 , m 种 产 出 ; r; 、 9 i 分别 表示 第 i 种产 出 的 数量 和 价 格 , F、 g 则 表 示 ( 合成 的 ) 总 产 出 数 量和 价格 ; I 、 P/ 分 别表示 第 项投 入 的数 量 和 价格 , x 、P 则 为 ( 合 成 的 ) 总 投 人数量 和 价 格 。 其 经 济 含 义 是 , 每 个 核 算 期 间 产 出 价 值 与 投 入 价 值 相 等 。 根 据 J or g e ns on & Gril ic he s ( 1 9 6 7 ) 、 Hul t en ( 1 9 7 3 ) 、 O ECD ( 2〇0 1 ) 等 , 引 人迪 维西亚 指数 , 可得 增长核算 框架 。 将 上 式两边 对 时 间 求 导数 , 并 除 以 相 应 的 ( 投 人或产 出 ) 总价值可得 : ( d q x Yl d q , d q l Yl d Y, d q m Ym d q m d q m Ym d Ym \ / ^ v _ l d p l Xl d p { d P l Xx d X t . d p n x? d p n d pn X n d X \ j y x \ d p l d t d Xx dt d p n d t d Xn dt ^ j J J 该式 可简 化 为 , 其 中 , u等表示 相 应变量 对 时 间求 导 数 。 进 一 ht i jPj Xj 步 简 化可 得 : 9 i + 9 i + _ g i I q t F; \ _ / q t F; \ S ; 以 = I , ? , ■ ^ ^ ^ + yr ) = W i l ^ + y: ) ^j P i + Pj ^j _ p a ^j P i + Pj xj _ P j xj i pj_ M = v i Pi H j Pj xj  ̄ ' L j Pj ^ Pj Xj  ̄ ' L i Pj x^ + YJ  ̄ + V 于是 有 : j + f = : ! ? ( ¥ + 导) = 參) = 含 + | , 其 中 % 和 巧 分别 代表各项 产 出 和各 项 要素投 入 的 价值 占 总 价 值 的 份额 , 且 满 足 : = 在 本 式 基础 上 , 可 以 进 一 步定 义迪维西 亚价格 和数量 指数 , 善 = 5^各 , 2># , 尤 = X #。 Y y i x Xj Q Q t P Pj 全要 素 生产 率 4 从定 义上 可表述为 总 产 出 数 量 r 与 总 投入 数量 z 的 比值 , 即 4 = y/z 。 1 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