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0I:10.13374/j.issn1001-053x.1983.03.008 北京钢铁学院学报 1983年第3期 冷轧带钢轧机的单辊传动和异径轧制 北京钢铁学院陶洪酶刘宝珩* 北京带钢厂许庆成 摘要 根据轧制理论,在一般四辊轧机上轧制薄带钢时,常常认为相当接近于简单轧制条件, 这时两轧辊的轧制力矩相等。测定表明,由于辊径不可避免地存在微小差别,接轴上的力矩 常出现分配不均的情况,这应作为传动零件强度计算的基础。在一定条件下,冷轧带钢轧机 实行“单辊传动,异径轧制”方案是可行的。实践证明它可保证轧机受力零件的安全,增加 压下率,减少道次,从而提高轧机生产率。 一、前言 冷轧带钢轧机主机列传动力矩自主电动机经由减速机和齿轮座,通过两根接轴分配到上 下两个轧辊。在简单轧制条件下,上下辊的轧制力矩相等,上下接轴的传动力矩自然也相 同。在实际轧制条件下,例如两辊直径不等,则上下辊的轧制力矩将相应存在差别,辊径大 的其值将大,辊径小的其值要小。采利可夫〔1〕提出了计算方法。维德林〔2)也提出了传动 功率在直径不等的轧辊上分配的计算公式。在冷轧薄带钢轧机上,两工作辊直径相差甚小, 常认为相当接近于简单轧制条件。然而在轧机的测定中常发现,上下两接轴传力矩有时相差 甚大,其中之一趋于零或等于零的情况。这自然就引起人们对实际轧制过程的关注,古可等 〔3〕用在接轴间隙卡软金属片的方法,直接判别铝箔轧机的买际传动方式,并作出了正确的 结论。 二、实验条件 为了解冷轧薄带钢轧机的实际传动情况,作者采作电测法进行了实验研究。实验是在我 院冷轧实验车间的四辊轧机 上进行的。轧机的工作辊直 径为90毫米,支撑辊直径为 200毫米,辊身长度为200毫 米。轧辊均使用滚动轴承。 轧机主机列的组成和测定部 位如图1所示。,测定时使用 的工作辊实际直径为:上辊 90.70毫米,下辊90.90毫米, 辊径差0.2毫米,在该轧机 图1主机列的组成和测定部位 *参加工作的还有朱盂克、江槟及姜江同志。 84
北 京 铜 铁 学 院 学 报 年第 期 冷轧带钢轧机的单辊传动和异径轧制 北 京钢铁 学院 陶洪璐 刘宝琦 价 北 京 带 钢 厂 许 庆成 摘 要 根 据 轧制理论 , 在一 般四 辊 轧机 上轧制 薄带钢 时 , 常常认为相 当接近于 简单轧制 条件 , 这 时两 轧辊 的轧 制 力矩 相等 。 测 定表 明 , 由于辊径 不可 避免地存在微 小差 别 , 接轴 上的 力矩 常出现 分 配 不均 的情 况 , 这应 作为传动零件强度计算的基础 。 在一 定条件下 , 冷轧带钢 轧机 实行 “ 单辊 传动 , 异径 轧制” 方 案是 可 行 的 。 实践 证 明它可保 证轧机受 力零件的安全 , 增加 压 下率 , 减 少 道次 , 从而提 高轧机生产率 。 一 、 前言 冷 轧带钢 轧机 主机列 传动力矩 自主 电动机经由减 速机和 齿轮座 , 通过两根接轴分 配 到上 下 两个 轧辊 。 在 简单 轧制 条件下 , 上下辊 的轧制力矩 相等 , 上下 接轴 的 传动力矩 自然也 相 同 。 在 实际 轧制 条件下 , 例如 两辊 直径 不 等 , 则 上下 辊 的 轧制 力矩 将相应 存在差 别 , 辊径大 的 其值将大 , 辊 径 小 的其 值要小 。 采 利 可夫 〕提出 了计算方 法 。 维德 林 〕也提出 了传动 功率 在直径 不等 的 轧辊 上分配 的计算公式 。 在 冷 轧薄带 钢 轧机 上 , 两 工作辊直径相差 甚 小 , 常 认 为相 当接 近于 简单轧制 条件 。 然而在 轧机 的测 定 中常发现 , 上下 两接轴 传力矩 有 时相差 甚 大 , 其 中之 一趋于零或等于零 的情 况 。 这 自然 就 引起人们 对实际 轧 制过程 的关注 , 古可 等 〔 〕用 在接 轴 间隙卡软金 属片的方法 , 直接判别 铝 箔轧机 的实际传动方式 , 并 作出 了正 确的 结 论 。 二 、 实验 条件 为了解冷轧薄带钢 轧机 的 实际传动情 况 , 作者采 作 电测 法进行 了实验研究 。 实验是 在我 院冷轧实验车间的四 辊 轧机 上进行 的 。 轧机 的 工 作辊 直 径 为 毫 米 , 支撑辊 直 径 为 毫米 , 辊身长 度 为 毫 米 。 轧辊均 使 用滚 动轴 承 。 轧机主机列 的组成和 测定部 位 如 图 所 示 。 测 定时使用 的 工 作辊 实际直径 为 上辊 。 毫米 , 下 辊 毫米 , 辊 径 差 毫米 , 在该 轧机 护一 一一 卜 二二口沪一 趁遥 口习 图 主机 列 的组 成和 测定部位 , 参加 工 作的还 有朱孟 克 、 江 槟及 姜 江 同志 。 DOI :10.13374/j .issn1001-053x.1983.03.008
通常的使用范围内。 三、实验结果和分析 1,轧辊压靠时的情况冷轧薄带钢时通常使用预压力,即轧制前轧辊是压靠的。在两 辊转动的情况下,调整压下螺丝,得到图2所示的压力和力矩示波图。自左至右,表示轧辊 逐渐压靠,压力不断上升,传动力矩在滞后一段时间以后也相应上升。随后停止压下电机, 压力和力炬均保持恒定。最后是提升压下螺丝,压力和力矩逐渐下降至零,这时两轧辊分 离。轧机逆转时,情况类似,见图3。实验确认,不论轧辊的转动方向,与辊径稍大的下辊 相连接的下接轴中的传动力矩总是和它的转动方向一致,即为正值。而与辊径稍小的上辊连 接的上接轴中的传动力矩总是和它的转动方向相反,即为负值。如果把两辊对调,即把辊径 P 图2 M下 图3 稍大的作为上辊,.辊径稍小的作为下辊,则上接轴中的传动力矩总为正值,下接轴中的传动 力矩总为负值。由此可见,当轧棍空转并预压时,尽管辊径差仅为0.2毫米,却使直径稍小 的轧辊不能保持主动状态,而被直径稍大的轧辊所带动,使传动性质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可以 85
通常的 使用范围内 。 三 、 实验结果 和分 析 轧辊压靠时的情 况 冷 轧 薄带钢 时通常使用 预压 力 , 即 轧制前轧 辊是压靠的 。 在两 辊转动的情 况下 , 调 整 压下 螺丝 , 得 到图 所 示的压 力 和 力 矩 示波图 。 自左 至右 , 表未轧辊 逐渐压 靠 , 压 力不断 上升 , 传动 力矩 在 滞后一 段 时间以后 也 相应 上升 。 随后 停止压下 电机 , 压 力和 力矩均 保持恒 定 。 最后 是提 升压 下螺丝 , 压 力和 力矩 逐渐下降 至零 , 这 时两 轧辊分 离 。 轧机逆 转时 , 情 况类似 , 见 图 。 实验确认 , 不论轧辊 的 转动方 向 , 与辊 径稍大 的下辊 相连接 的下接 轴 中的 传动力矩 总是和 它 的 转动方 向一 致 , 即 为正 值 。 而 与辊径稍小的 上辊连 挤的 上接 轴 中的 传动 力矩 总是 和 它 的 转动方 向相反 , 即 为负值 。 如果 把两 辊 对调 , 即把辊径 左 ‘ 户百之州 图 入 下 万 一一一 火 一 火 一女 一 二二二 才 二 一 二 一 二二 一 二 一 二 一 二 卜 才 分 一 〔 一 -一 图 稍大的 作大么狠 , 辊径稍小的 作为下 辊 , 则 上接 轴 中的 传动 力矩 总 为正 值 , 下 接 轴 中的 传动 力矩 总为负值 。 由此可见 , 当轧辊空 转 并预压 时 , 尽管辊径差 仅 为 毫米 , 却使直径稍小 的轧辊 不 能保 持主 动状 态 , 而被 直 径 稍大的 轧辊所带 动 , 使传动性 质发生 了重 大 的变 化 。 可 以
这样来认识,当下辊稍大于上辊,两辊存在间隙,进行空转时,上下辊以各自的速度运转, 互不相涉。而当轧辊一旦压靠,则以较大线速度运转的下辊,通过摩擦,力图使线速度稍小 的上辊以相同的线速度运转,从而使上辊的转速瞬时稍有增加。由于传动零件间存在的间 隙,使其脱离了上辊传动系统,而为下辊所带动。接着上接头、上接轴和上齿轮等亦顺序发 生同样的转变,使整个上辊系统为下辊系统所带动,并趋于有较大的转速。从另一方面来 看,当轧辊间存在间隙并空载运转时,下齿轮是由电动机经减速机传动,然后又传动上齿轮 的。而当轧辊压靠后,这个关系也发生了变化,因为上齿轮的转速有超前于下齿轮并传动下 齿轮的趋势。这样,在下齿轮的反力矩和工作辊间摩擦力矩作用下,在上辊系统中便产生一 个和转动方向相反的内力矩,这就是图2和图 3中的M下。这个力矩由于轧辊间的滑动而保 kg-M 持为某一值,设辊间的压靠力为P,辊径为D, 辊间摩擦系数为μ,则M上=士PDμ 以 显然,在下辊系统中,亦产生和上述力矩大小 相等,方向相反,而与下辊转动方向一致的一 个力矩,它与轧辊轴承中的摩擦力矩一起, -60 组成了图2和图3中的M上。实验证明,当两 -00 辊压靠并转动时,预压力和上下接轴中的力矩 图4 预压力和力矩的关系 大体成正比关系,如图4所示。大辊力矩为 正,小辊力矩为负。减速机的输出力矩为两者的代数和。 2. 轧制时的情况从预压转变到轧制过程,上下接轴的力矩将发生有趣的变化,图5 可清楚地看到变化的全过程。轧辊转动后逐步增加预压力,上下接轴中的力矩逐渐增大,这 时上接轴的力矩为负,下接轴的力矩为正,表明了上辊为下辊所带动的特点。.当将轧件送入 时,上接轴的力矩由负变正,下接轴的力矩由大变小,保持为正值。这时,上辊显然恢复了 主动伏态,但两接轴力矩不等。如以较薄的轧件或较小的压下率轧制时,上接轴力矩由负变 为零,下接轴力矩由大变小,保持为正值(见图6)分析这个过程时应注意到,薄带轧制时 虽压力较大,而力臂甚小,总的来说轧制力矩不大,同时使用较大的预压力。当轧件进入预 压的辊隙时,~如预压力足够大,轧辊边缘依然压靠。下辊给予上辊的摩擦力矩足以平衡轧制 P左 图5 86
这样来认识 , 当下辊稍大于上辊 , 两辊存在间隙 , 进行 空 转时 , 上下 辊 以 各自的速度运转 , 互 不 相涉 。 而 当轧辊一旦压靠 , 则 以较大线速度运 转 的下辊 , 通过摩擦 , 力图 使线速度稍小 的 上辊 以 相 同的线速度运 转 , 从而使 上辊 的 转速瞬 时稍有增加 。 由于 传动 零件间存在 的 间 隙 , 使 其脱离了上辊传动系统 , 而为下 辊所带 动 。 接 着上接头 、 上 接轴和上 齿轮等亦顺序发 生同样 的 转变 , 使整 个上 辊系统 为 下 辊 系统所带 动 , 并趋于 有较大的 转速 。 从另一方面来 看 , 当轧辊 间存在 间隙并空载运 转时 , 下 齿轮是 由电动机经减 速机传动 , 然后 又传动上 齿轮 的 。 而 当轧辊压靠后 , 这个关系也发生 了变化 , 因为上 齿轮的转速 有超前于 下齿轮并传动下 齿轮的趋势 。 这样 , 在下 齿轮的反 力矩 和 工 作辊 间摩擦力矩 作用下 , 在上辊系统 中便产生一 个和 转动方 向相反 的 内力矩 , 这 就是图 和 图 中的 下 。 这 个力矩 由于轧辊间的 滑 动而保 持为某一 值 , 设辊间的压 靠力为 , 辊径 为 , 辊 间摩擦系数 为卜, 则 上 女 卜 显然 , 在下辊 系统 中 , 亦产生和上 述 力矩大小 相 等 , 方向相反 , 而 与下 辊 转 动方 向一致的一 个 力矩 , 它 与轧辊轴 承 中的 摩擦 力 矩一 起 , 组成 了图 和 图 中的 上 。 实验证 明 , 当两 辊压靠并 转动 时 , 预压 力和上下 接轴 中的力矩 大体成 正 比 关系 , 如图 所示 。 大辊力矩 为 图 预 压 力 和 力矩 的关 系 正 , 小辊力矩 为负 。 减 速机的 输出力矩 为两 者的 代数和 。 轧制 时的情 况 从预压 转变到轧制过程 , 上下接轴的力矩将发生有趣的 变化 , 图 可清楚地看 到变化的 全过程 。 轧辊 转动后 逐 步增加预压 力 , 上下接轴 中的力矩逐渐增大 , 这 时上接轴的 力矩 为负 , 下接轴 的力矩 为正 , 表明 了上 辊为下辊所带 动的 特点 。 当将轧件送入 时 , 上接 轴 的力矩 由负变正 , 下接 轴 的力矩 由大 变小 , 保持为正 值 。 这 时 , 上辊显 然恢 复 了 主 动 伏态 , 但两接轴力矩 不等 。 如 以较 薄的轧件或较小 的压下 率轧制 时 , 上接轴力矩 由负变 为零 , 下接轴力矩 由大变小 , 保 持为正 值 见 图 分析这个过程 时应 注意到 , 薄带轧制 时 虽压力较大 , 而力臂甚小 , 总的来说轧 制力矩 不大 , 同时使用较大 的预压力 。 ’ 当轧件进入预 压 的辊隙时 ,· 如预压 力足够大 , 轧辊边缘 依 然压 靠 。 下辊给予 上辊的摩擦力矩 足 以平衡轧制 推晰 图
力矩时,则上接轴力矩为零,甚至仍保持负值,上辊处于空转或从动状态。反之,当轧件较 厚或轧制压力较大时,轧辊边缘相互分离,或即使接触,但来自下辊的摩擦力矩不足以平衡 上辊的轧制力矩时,则上接轴力矩为正值,上棍转变为主动状态。在辊径稍大的下辊系统中, 传动力矩虽为正值,但亦有明显的变化,即轧制时的力矩比预压时的要小。这是因为在预压 时,下接轴的力矩包括两部分,即等于上接轴力矩的反力矩和轧辊轴承中的摩擦力矩。当轧 件进入辊隙时,两辊有分离的趋势,上述反力矩必然减小,甚至为零。只要压靠时的力矩较 大,轧制力矩较小,则必然有此变化,为判断上辊系统保持空转或从动状态的趋势,我们使用 不同的预压力,分别轧制不同厚度的轧件,得到如下的规律:当预压力较大,轧件厚度较小 或压下率较小,则上辊系统愈易保持其空转或从动状态。反之,预压力较小,轧件较厚,压 下率较大,则上辊系统在轧制时易于转变为主动状态。 P生 M下 图6 四、单辊传动,异径轧制的应用 北京带钢厂三车间90/200×200轧机成批地用0.18×92毫米原料轧制厚0.10毫米的带钢 (60钢),生产中常发生支撑辊断辊,工作辊方头扭断的问题,同时压下量较小,道次较多,影 响生产力的提高。根据上述薄带轧机的传动特点,我们提出了“单辊传动,异径轧制”方 案,以改善该轧机的生产状态。为此进行了全面的测定和对比,测定的条件和结果如下, 1.等径(中90/φ90),两辊传动 这是原有的生产条件。测定表明,轧制时使用了较大的预压力,其值约为轧制时压力的 90%左右。因此,必须考虑轧辊压靠时接轴所承受的力矩。不同预压力时,两接轴力矩和减 速机输出力矩列于表1。该轧机工作辊方头的扭断通常发生在轧制间隙时间,而不在轧制过 程中:同时,两辊扭断方向相同,均表明压靠时的力矩最大,是造成工作辊方头扭断的主要 原因。 在使轧制压力保持在50吨左右的条件下,轧制该产品约需4一5道(见表2),而该厂 常轧制3一4道,估计实际轧制压力可达60吨,是造成支撑辊断辊的主要原因。从轧制力矩 看出,上接轴力矩趋于零或等于零,表明实际上是单辊传动的。下接轴的力矩也比压靠时显 著地小,不是破坏工作辊方头方头的原因。 87
力矩 时 , 则上接轴力矩为零 , 甚 至 仍保持负值 , 上辊 处于 空 转或 从 动状 态 。 反之 , 当轧件较 厚或 轧制压 力较大 时 , 轧辊边缘 相互 分 离 , 或 即使接触 , 但来 自下 辊 的摩擦力矩 不 足 以平衡 上辊的 轧 制力 矩 时 , 则 上接 轴 力矩 为正 值 , 上辊 转变为主 动状 态 。 在辊径稍大的下辊 系统 中 , 传动 力矩 虽为正 值 , 但 亦有 明显 的 变化 , 即轧 制 时的 力矩 比预 压 时的要小 。 这 是 因 为在预 压 时 , 下接 轴的 力矩 包括两 部分 , 即等于 上接 轴力矩 的反 力矩 和 轧辊 轴承 中的摩攘力矩 。 当轧 件进入 辊 隙时 , 两辊有分 离约趋 势 , 上述反 力矩必 然减小 , 甚 至 为零 。 只 要压 靠 时的 力矩较 大 , 轧制 力矩较 小 , 则 必 然 有此 变 化 。 为判 断 上辊系统保持空 转或 从动状 态的趋势 , 我们使用 不 同的预 压 力 , 分别 轧 制不 同厚度 的 轧件 , 得 到如下 的规 律 当预压 力较大 , 轧件厚度较小 或压下 率较小 , 则 上辊系统愈 易保持 其 空 转或从动状 态 。 反 之 , 预压 力较小 , 轧 件较厚 , 压 下率 较大 , 则 上辊 系统在轧制 时易 于 转变为主 动状 态 。 厂一 土厂吸析以 图 四 、 单辊传 动 , 异径 轧制的应 用 北 京带钢 厂 三车 间 轧机 成批地用 毫米原 料轧 制厚 毫米的带钢 钢 , 生产 中常发 生支撑辊断 辊 , 工 作辊方头 扭断 的 问题 , 同时压 下 量 较小 , 道次 较多 , 影 响生 产 力的 提 高 。 根据 上述薄带 轧机的 传动特点 , 我们 提 出 了 “ 单辊传 动 , 异径轧 制” 方 案 , 以改 善该 轧机的 生产状 态 。 为此 进 行 了全面 的测 定和 对比 , 测 定的 条件和 结果如下 等径 小 小 , 两辊 传动 这 是原有的 生产条件 。 测 定表 明 , 轧制 时使 用 了较大的预压 力 , 其 值约为轧制 时压 力的 。 左右 。 因此 , 必 须 考虑轧辊压 靠 时接 轴所承受 的 力矩 。 不 同预压 力 时 , 两接轴力矩和减 逮机翰出力矩列 于 表 。 该轧机工 作辊方头的 扭断 通常发生在轧 制 间隙时 间 , 而不在轧 制 过 程 中 同时 , 两辊扭断方 向相 同 , 均 表 明压 靠时 的 力矩 最大 , 是造 成工 作辊方头 扭断 的主 要 原 因 。 在使轧 制压力保 、 持在 创屯左右 的 条件下 , 轧 制该产 品约需 一 道 见 表 , 而该厂 常轧制 一 道 , 估计实际轧 制压 力可 达 吨 , 是造 成支撑辊断 辊的 主 要原 因 。 从轧 制力矩 看 出 , 上接 轴力矩趋于零或等于零 , 表 明实际 上是 单辊传动的 。 下 接 轴的 力矩 也 比压 靠时显 著 地小 , 不是破坏 工 作辊方头 方头 的原 因
:表1 ,P吨 5.1 13.5 23 30.2 35.7 40.6 46.1 M下公斤米 12.8 34.4 46.2 57.2 75.8 91.6 104.2; M上公斤米 一12.7 -33.8 —45.4 -55 —73.6 -88.8 101.4 M公斤米 0.1 0.6 0.8 2.2 2.2 2.8 2.8 表2 道次 H h % P吨 M下公斤米M上公斤米 M公斤米 1 0.19 0.135 29 50.7 42.4 1 43.4 2 0.135 0.125 7.4 50.1 20.2 0 20.2 3 0.125 0.12 4 49.9 16.8 1 17.8 0.12 0.105 12.5 49.8 14.4 1 15.4 5 0.105 0.10 4.8 49.8 13.6 0.4 14 表3 P吨 .7.8 17 24 29.2 37.7 M公斤米 3 3.2 3.6 3.8 5.2 表4 道次 H h 工% P吨 M公斤米 1 0.185 0.13 29.7 49.5 42.4 2 0.13 0.12 7.7 50.2 19.6 3 0.12 0.11 8.3 47.4 18 4 0.11 0.10 9.0 48.5 14.4 表5 P吨 13.4 23.5 36.6 47.2 M公斤米 1.2 2.4 4.3 8 88
产 表 一 吨 … 公 下 公斤 米 ’ “ 、 一 众而弃某…万而下一编落 一 … 些丘兰 一 … ‘ 一 一 …一 · 一 一 表 万 吨 下公斤 米 。 … … 。 … … , ‘ 续如 · 一 · , · 一 味 ‘ · “ · ‘ … ‘ 吨 了 公斤 米 … 。 表 云 吨 公斤 米 曰一,习一,‘ 一厅‘厅了 」 一 一曰少 一八︺︸ 占, 一 一内 一内 ﹄一﹃ 一 一华一 ,口 ‘ 夕 只 注 通 ‘ 、 司‘ ‘ ,沪 ,声 蕊 二 蕊 表 老口一带牛 … 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