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长安联盟现状分析 ·长安的诞生是强强联盟的结晶,从战略的 高度来看,这个决策是非常正确的,联盟 的成功实施使兵器的微车在中国微车行业 首家实现了机、车合一,取得了规模经济 效益,为打造今天中国微车行业的第 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长安成立以来,不仅 在经菅上创造了不俗的业绩,在战略管理 上也频频有高招,在整车及其零部件建立 了以长安为核心的联盟体,形成了横向和 纵向的战略联盟网,如下图所示
二、长安联盟现状分析 • 长安的诞生是强强联盟的结晶,从战略的 高度来看,这个决策是非常正确的,联盟 的成功实施使兵器的微车在中国微车行业 首家实现了机、车合一,取得了规模经济 效益,为打造今天中国微车行业的第一厂 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长安成立以来,不仅 在经营上创造了不俗的业绩,在战略管理 上也频频有高招,在整车及其零部件建立 了以长安为核心的联盟体,形成了横向和 纵向的战略联盟网,如下图所示
·长安合资联营企业图 长安汽车(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A、B較上市公司 中美合资 出资5777% 出资23.6% 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重庆李尔长安内饰件有限公司 中合资 出资50% 出资24% 长安福特汽车有限公司 重庆长华线束有限公司 国内联营 出资30% 重庆长安铃木汽车有限公司 重庆徐港电子有限公司 国内联营 国内联营 出货49% 出资50% 重庆长安跨越农用运输车制造公司 成都东风曲轴有限公司 出资51% 出资50% 「南京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重庆江潮发动机零件工业公司 中美合贤 出资11,59 河北长安胜利汽车有限公司 重庆康达涂料有限公司
• 长安合资联营企业图 长安汽车(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重庆康达涂料有限公司 重庆江潮发动机零件工业公司 成都东风曲轴有限公司 重庆徐港电子有限公司 重庆长华线束有限公司 重庆李尔长安内饰件有限公司 河北长安胜利汽车有限公司 南京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重庆长安跨越农用运输车制造公司 重庆长安铃木汽车有限公司 长安福特汽车有限公司 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出资57.77% A、B股上市公司 中美合资 出资11.59% 出资23.6% 出资50% 出资30% 出资50% 出资51% 出资50% 出资70% 出资49% 出资51% 国内联营 中港合资 中美合资 中日合资 中美合资 国内联营 国内联营 国内联营 国内联营 兼并 出资26% 出资24%
自1993年长安与铃木共同出资组建重庆长安铃木 汽车有限公司迈出战略联盟的第一步以来,通过 中外合资、国内联营、兼并等方式,迄今与世界 500强中排名第4位的美国福特汽车公司、排名第 353位的铃木在整车生产上结成了战略联盟; 排名第397位的美国李尔公司在零部件研制、生 产上结成了合作伙伴;有六家整车合资联营企业 家零部件盒资默聲业归话长家魔正不仅使 到了35万辆,而且在新产品开发、市场开拓、零 部件配套采购上都取得了整合效应。长安与铃木 合作使长安成功地完成了军转民的战略转折,迈 入了中国汽车行业的骨干企业之列,长安与美国 福特的合作对于长安的长远发展具有更深远的意 义,这一合作将为长安借巨人之手走出国门走向 世界提供了光明的前景
• 自1993年长安与铃木共同出资组建重庆长安铃木 汽车有限公司迈出战略联盟的第一步以来,通过 中外合资、国内联营、兼并等方式,迄今与世界 500强中排名第4位的美国福特汽车公司、排名第 353位的铃木在整车生产上结成了战略联盟;与 排名第397位的美国李尔公司在零部件研制、生 产上结成了合作伙伴;有六家整车合资联营企业、 六家零部件合资联营企业归于长安麾下,不仅使 长安家族的汽车年生产能力从本部的20万辆提升 到了35万辆,而且在新产品开发、市场开拓、零 部件配套采购上都取得了整合效应。长安与铃木 合作使长安成功地完成了军转民的战略转折,迈 入了中国汽车行业的骨干企业之列,长安与美国 福特的合作对于长安的长远发展具有更深远的意 义,这一合作将为长安借巨人之手走出国门走向 世界提供了光明的前景
(一)第一次握手——长安与铃木的合作 ·1、联盟的动因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国际小型车的市场远不象现 在如此一般的劲爆,在欧洲,除意大利外其它 些汽车生产大国,如英、法、德等,其微车业已 进入衰退期,在美国则完全停止了微型车的生产, 西方和欧洲汽车业的大佬们青睐和消费的是豪华 气派或大功率汽车,当时只有亚洲的日本和欧洲 的意大利是世界上最大的微车生产国,韩国则刚 涉足微车业
(一)第一次握手——长安与铃木的合作 • 1、 联盟的动因 •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国际小型车的市场远不象现 在如此一般的劲爆,在欧洲,除意大利外其它一 些汽车生产大国,如英、法、德等,其微车业已 进入衰退期,在美国则完全停止了微型车的生产, 西方和欧洲汽车业的大佬们青睐和消费的是豪华、 气派或大功率汽车,当时只有亚洲的日本和欧洲 的意大利是世界上最大的微车生产国,韩国则刚 涉足微车业
·由于日本与中国同为亚洲的经济大国,且两国地 域邻近,文化同源,因此日本企业界对中国的改 革开放政策非常关注。当时中国汽车工业非常落 后,且产品结构非常不合理,不仅没有象样的轿 车企业,商用车也“缺轻少重”,无论汽车的制 造还是汽车的消费市场都有巨大的开拓空间。因 此,在其它许多国家尚在观望之时,日本的许多 公司如铃木、大发、三菱就率先进入中国,为资 本或技术的输出寻找合作者,成为国外汽车公司 进入中国汽车市场的拓荒者
• 由于日本与中国同为亚洲的经济大国,且两国地 域邻近,文化同源,因此日本企业界对中国的改 革开放政策非常关注。当时中国汽车工业非常落 后,且产品结构非常不合理,不仅没有象样的轿 车企业,商用车也“缺轻少重”,无论汽车的制 造还是汽车的消费市场都有巨大的开拓空间。因 此,在其它许多国家尚在观望之时,日本的许多 公司如铃木、大发、三菱就率先进入中国,为资 本或技术的输出寻找合作者,成为国外汽车公司 进入中国汽车市场的拓荒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