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十九各美其美美美与共一中国特色大国外交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本专题内容的学习,学生能够认识到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 变革大调整时期,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时代的主题,和平、发展、合作、 共赢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掌握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的外交政策演变 以及中国共产党外交工作的基本原则:明确中国坚持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 策,同国际社会一道致力于推动建立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 型国际关系。 能力目标:通过本专题教学,让青年大学生了解如何在世界百花园中扩大 中国“朋友圈”,充分认识到和平的国际环境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 重要性,培养高职大学生政治素养,树立世界眼光。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培养学生对理论问题探究的兴趣,使学生增强对我 国外交政策和国际战略的认同;对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充 满信心,自觉担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用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新 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 二、【学情分析】 授课对象为二年级专科生,男生居多。基于学生的专业特点分析,结 合讲课内容,以提问、引导、讨论的方式,让学生认识到中国特色大国外 交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前景和个人发展前景息息相关,从而激发 学生的探究欲、求知欲。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
专题十九 各美其美 美美与共——中国特色大国外交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本专题内容的学习,学生能够认识到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 变革大调整时期,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时代的主题,和平、发展、合作、 共赢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掌握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的外交政策演变 以及中国共产党外交工作的基本原则;明确中国坚持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 策,同国际社会一道致力于推动建立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 型国际关系。 能力目标:通过本专题教学,让青年大学生了解如何在世界百花园中扩大 中国“朋友圈”,充分认识到和平的国际环境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 重要性,培养高职大学生政治素养,树立世界眼光。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培养学生对理论问题探究的兴趣,使学生增强对我 国外交政策和国际战略的认同;对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充 满信心,自觉担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用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新 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 二、【学情分析】 授课对象为二年级专科生,男生居多。基于学生的专业特点分析,结 合讲课内容,以提问、引导、讨论的方式,让学生认识到中国特色大国外 交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前景和个人发展前景息息相关,从而激发 学生的探究欲、求知欲。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
2.如何展现大变局中的中国担当 3.推动建立新型国际关系 教学难点: 1.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 2.推动建立新型国际关系 四、【教学方法】 “问题链”教学法、信息化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实践教学法。 五、【教学思路】 针对本专题内容理论性强、政策多等问题,本次专题教学以问题为导向, 依托学习通APP教学软件,以多媒体课件为主体,辅以视频、案例等,采 用三步教学流程,即“课前问题预设、课堂理论深化、课后拓展实践”展 开教学。在讲授过程中,按照高职学生接受机理探寻更加贴近信息化时代 特点、更加贴近青年学生思想实际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使论说式语言转 变成渗透强烈情感、具有生活和时代气息的青年话语体系,引导学生学理 论、用理论、悟理论
2.如何展现大变局中的中国担当 3.推动建立新型国际关系 教学难点: 1.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 2.推动建立新型国际关系 四、【教学方法】 “问题链”教学法、信息化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实践教学法。 五、【教学思路】 针对本专题内容理论性强、政策多等问题,本次专题教学以问题为导向, 依托学习通 APP 教学软件,以多媒体课件为主体,辅以视频、案例等,采 用三步教学流程,即“课前问题预设 、课堂理论深化、课后拓展实践”展 开教学。在讲授过程中,按照高职学生接受机理探寻更加贴近信息化时代 特点、更加贴近青年学生思想实际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使论说式语言转 变成渗透强烈情感、具有生活和时代气息的青年话语体系,引导学生学理 论、用理论、悟理论
六、【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来势汹汹。疫情冲击下的世界正 在深刻变化,面临更多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在这样一个大变局的时代, 中国的“稳定者”角色更加凸显。2020年上半年,习近平主席以视 频方式出席3场重要国际会议并发表讲话,20余次致信、回信海内 外人士,60次就疫情防控等话题与外国政要和国际组织负责人通电 话…与各方分享交流抗疫经验、倡导团结合作提振世界经济、推动 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通过一场场“云外交”,习近平主席引 领中国成为全球抗疫的重要力量、维护世界稳定发展的中流砥柱。习 主席繁忙的“线上”国际交往活动,彰显了新时代中国的大国担当。 大道泛兮,其可左右。当今世界多元多样多变,如何让世界各国 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如何在世界百花园中扩大中国“朋友圈”?如 何向世界提供中国方案、贡献中国智慧,携手共创人类美好未来?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准确把握时代发 展大势和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以高瞻远瞩的视野总揽全局的魄力,创 造性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外交新路,在坚定 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积极拓展全方位外交布局,主动参 与全球治理,推动共建‘一带一路’等方面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性 重大成就,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的中国梦营造了良好外部环境,为推动人类社会发展进步作出了重大 贡献。 问题一:如何理解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 21世纪以来,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
六、【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2020 年,新冠肺炎疫情来势汹汹。疫情冲击下的世界正 在深刻变化,面临更多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在这样一个大变局的时代, 中国的“稳定者”角色更加凸显。2020 年上半年,习近平主席以视 频方式出席 3 场重要国际会议并发表讲话,20 余次致信、回信海内 外人士,60 次就疫情防控等话题与外国政要和国际组织负责人通电 话……与各方分享交流抗疫经验、倡导团结合作提振世界经济、推动 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通过一场场“云外交”,习近平主席引 领中国成为全球抗疫的重要力量、维护世界稳定发展的中流砥柱。习 主席繁忙的“线上”国际交往活动,彰显了新时代中国的大国担当。 大道泛兮,其可左右。当今世界多元多样多变,如何让世界各国 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如何在世界百花园中扩大中国“朋友圈”?如 何向世界提供中国方案、贡献中国智慧,携手共创人类美好未来?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准确把握时代发 展大势和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以高瞻远瞩的视野总揽全局的魄力,创 造性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外交新路,在坚定 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积极拓展全方位外交布局,主动参 与全球治理,推动共建‘一带一路’等方面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性 重大成就,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的中国梦营造了良好外部环境,为推动人类社会发展进步作出了重大 贡献。 问题一:如何理解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 21 世纪以来,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
息化深入发展,全球治理体系和国际秩序变革加速推进,各国相互联 系和依存日益加深,国际国内形势发生了复杂而深刻的变化,危险挑 战层出不穷。站在人类社会进步和中国发展大势的战略高度,习近平 总书记多次强调指出,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 “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一重要论断,进一步揭示了当今世 界发展的新特征和新趋势。针对世界面临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突出, 人类依然面临许多共同挑战,推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依然任 重而道远。 问题一:如何理解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 从形式上看,经济社会文化的大发展、国际秩序的大变革、国家 间关系的大调整,共同推动着世界体系的转型升级。从实质上看,世 界面临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突出,多边主义面临危机,全球治理遭 遇挑战,大国战略博弈日趋激烈,国际格局和国际秩序正在发生复杂 深刻的变化。 (一)权力转移引发国际力量对比的“大变局” 进入21世纪,美国及西方发达国家掌控世界的能力持续下滑,新 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实现群体性崛起,中国、印度、俄罗斯、巴 西等新兴市场国家在全球经济增长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世界多极 化加速发展,国际格局日趋均衡。其中,中国经济的崛起最为瞩目, 从1979年至2018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年均实际增长超过 9%,中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经济的份额从1978年的1.8%上升到2018 年的约16%。1978年,中国GDP仅相当于美国的6.3%、日本的14.8%, 到2018年相当于美国的66.3%、日本的273.6%。根据联合国贸发会 议的统计数据,从1990年到2017年,发达国家占全球GDP的比重从 78.7%降至57.8%,而新兴市场国家占全球GDP的比重则由19.0%上升
息化深入发展,全球治理体系和国际秩序变革加速推进,各国相互联 系和依存日益加深,国际国内形势发生了复杂而深刻的变化,危险挑 战层出不穷。站在人类社会进步和中国发展大势的战略高度,习近平 总书记多次强调指出,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 “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一重要论断,进一步揭示了当今世 界发展的新特征和新趋势。针对世界面临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突出, 人类依然面临许多共同挑战,推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依然任 重而道远。 问题一:如何理解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 从形式上看,经济社会文化的大发展、国际秩序的大变革、国家 间关系的大调整,共同推动着世界体系的转型升级。从实质上看,世 界面临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突出,多边主义面临危机,全球治理遭 遇挑战,大国战略博弈日趋激烈,国际格局和国际秩序正在发生复杂 深刻的变化。 (一)权力转移引发国际力量对比的“大变局” 进入 21 世纪,美国及西方发达国家掌控世界的能力持续下滑,新 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实现群体性崛起,中国、印度、俄罗斯、巴 西等新兴市场国家在全球经济增长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世界多极 化加速发展,国际格局日趋均衡。其中,中国经济的崛起最为瞩目, 从 1979 年至 2018 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年均实际增长超过 9%,中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经济的份额从 1978 年的 1.8%上升到 2018 年的约 16%。1978 年,中国 GDP 仅相当于美国的 6.3%、日本的 14.8%, 到 2018 年相当于美国的 66.3%、日本的 273.6%。根据联合国贸发会 议的统计数据,从 1990 年到 2017 年,发达国家占全球 GDP 的比重从 78.7%降至 57.8%,而新兴市场国家占全球 GDP 的比重则由 19.0%上升
至38.5%。2018年12月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布的《未来国际经济 格局变化和中国战略选择》报告预测,到2035年发展中国家的GDP 将超过发达经济体,在全球经济和投资中的比重将接近60%,全球经 济增长的重心将进一步从欧美转移到亚洲,并外溢到其他发展中国家 和地区。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群体性崛起从地理和文化上颠 覆了“西方中心论”,改变了1648年近代国际关系体系形成以来西 方居于主导、东方趋于从属的态势,世界更加平衡和多元。 (二)经济全球化在曲折中深入发展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冷战的结束,新科技革命的大力推进, 特别是信息技术取得突破并广泛运用,全球资本的跨国流动迅速加 快,经济全球化得以迅猛发展。随着中国、印度等新兴市场国家逐渐 融入全球经济体系,经济全球化的规模正在空前扩大。 (二)科技革命引发国家间竞争形态的“大变局”。技术创新一 直是增进财富和福祉的最大驱动力。在科技革新的推动下,人类正在 走向第四次工业革命。在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中,重大颠覆性技术 将不断涌现,科技成果转化速度明显加快,产业的组织形式和生产链 条更具垄断性。在此背景下,世界主要国家都加大了以人工智能、大 数据、物联网等为代表的新兴技术的投资研发,科技作为衡量一个国 家综合实力的指标权重进一步加强,大国间科技竞争日趋激烈。自 20世纪5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依托技术优势,主动转出低附加值产 业,获取超额利润。1990年97.1%的专利由发达国家申请。2015年 中国成为世界最大的专利申请国,专利申请占世界总量的比重达 46.8%,带动整个发展中国家专利申请总量超过发达国家。日前,中 国已经在无人机、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纳米科技、生物医药 等方面取得了领先世界的成果。截至2018年,中国研发人员总量达
至 38.5%。2018 年 12 月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布的《未来国际经济 格局变化和中国战略选择》报告预测,到 2035 年发展中国家的 GDP 将超过发达经济体,在全球经济和投资中的比重将接近 60%,全球经 济增长的重心将进一步从欧美转移到亚洲,并外溢到其他发展中国家 和地区。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群体性崛起从地理和文化上颠 覆了“西方中心论”,改变了 1648 年近代国际关系体系形成以来西 方居于主导、东方趋于从属的态势,世界更加平衡和多元。 (二)经济全球化在曲折中深入发展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随着冷战的结束,新科技革命的大力推进, 特别是信息技术取得突破并广泛运用,全球资本的跨国流动迅速加 快,经济全球化得以迅猛发展。随着中国、印度等新兴市场国家逐渐 融入全球经济体系,经济全球化的规模正在空前扩大。 (二)科技革命引发国家间竞争形态的“大变局”。技术创新一 直是增进财富和福祉的最大驱动力。在科技革新的推动下,人类正在 走向第四次工业革命。在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中,重大颠覆性技术 将不断涌现,科技成果转化速度明显加快,产业的组织形式和生产链 条更具垄断性。在此背景下,世界主要国家都加大了以人工智能、大 数据、物联网等为代表的新兴技术的投资研发,科技作为衡量一个国 家综合实力的指标权重进一步加强,大国间科技竞争日趋激烈。自 20 世纪 50 年代以来,发达国家依托技术优势,主动转出低附加值产 业,获取超额利润。1990 年 97.1%的专利由发达国家申请。2015 年 中国成为世界最大的专利申请国,专利申请占世界总量的比重达 46.8%,带动整个发展中国家专利申请总量超过发达国家。目前,中 国已经在无人机、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纳米科技、生物医药 等方面取得了领先世界的成果。截至 2018 年,中国研发人员总量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