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专题二正确人生之答 授课题目:正确人生之答 所属课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厘清价值、价值观和人生价值的概念,把握人生价值的评价 尺度和评价方法,认清人生价值的实现条件: 【能力目标】: 1、能力目标:通过学习人生价值的评价尺度和评价方法,提高 学生进行价值判断的能力; 【素质目标】: 1、引导和帮助大学生立足自身现实条件,准确把握实现人生价 值的现实意义,努力提升人生境界,自觉在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的实 践中谱写青春故事。 教学重难点:1.人生价值的评价方法。 2.正确认识实现人生价值要从现实条件和自身条件出发。 教学方法:现象分析法、对比法、案例教学法 教学课时:
第一章 专题二 正确人生之答 授课题目:正确人生之答 所属课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厘清价值、价值观和人生价值的概念,把握人生价值的评价 尺度和评价方法,认清人生价值的实现条件; 【能力目标】: 1、能力目标:通过学习人生价值的评价尺度和评价方法,提高 学生进行价值判断的能力; 【素质目标】: 1、引导和帮助大学生立足自身现实条件,准确把握实现人生价 值的现实意义,努力提升人生境界,自觉在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的实 践中谱写青春故事。 教学重难点: 1.人生价值的评价方法。 2.正确认识实现人生价值要从现实条件和自身条件出发。 教学方法:现象分析法、对比法、案例教学法 教学课时:
学情分析:大一新生思想紧跟时代新风尚,喜欢关注新鲜事物与 社会热点。作为互联网时代的原住民,他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很多,兴 趣点广泛。通过课堂学习要帮助学生厘清三个概念是深入学习理论的 基础条件,运用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和具有重大社会影响力的典型案例 进行比较分析,引导学生在学习中领悟实现人生价值的各种方式和途 径,全面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努力创造实现人生价值的良好 条件。 教学思路: 教学过程: 【课程导入】: “人只有献身于社会,才能找出那实际上是短暂而有风险的 生命的意义。” 爱因斯坦《为什么要社会主义?》 “一个人的真正价值首先决定于他在什么程度上和在什么 意义上从自我解放出来。” 一一爱因斯坦《人的真正价值》 请同学们谈谈你对爱因斯坦这两句话的理解。 【案例】: 《列子·黄帝》记载:“有七尺之骸,手足之异,戴发含齿,倚 而食者,谓之人。”一一这是从人的外貌特征来解释人。可是要对人
学情分析: 大一新生思想紧跟时代新风尚,喜欢关注新鲜事物与 社会热点。作为互联网时代的原住民,他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很多,兴 趣点广泛。通过课堂学习要帮助学生厘清三个概念是深入学习理论的 基础条件,运用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和具有重大社会影响力的典型案例 进行比较分析,引导学生在学习中领悟实现人生价值的各种方式和途 径,全面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努力创造实现人生价值的良好 条件。 教学思路: 教学过程: 【课程导入】: “人只有献身于社会,才能找出那实际上是短暂而有风险的 生命的意义。” ——爱因斯坦《为什么要社会主义?》 “一个人的真正价值首先决定于他在什么程度上和在什么 意义上从自我解放出来。” ——爱因斯坦《人的真正价值》 请同学们谈谈你对爱因斯坦这两句话的理解。 【案例】: 《列子·黄帝》记载:“有七尺之骸,手足之异,戴发含齿,倚 而食者,谓之人。”——这是从人的外貌特征来解释人。可是要对人
下个定义,真的这么简单吗? 朱熹说:“人是天地中最灵之物,天能覆而不能载,地能载而不 能覆。”《尚书·周书》一一 也提出“惟人(为)万物之灵”的思想。 那么,当有人问道:“你是谁?”你会怎么回答?你可以说,你 是一个人。可是,人是什么?那么,人作为万物之灵,天地之贵,到 底“灵”在哪里,“贵”在哪里? 一、价值、价值观和人生价值 (一)厘清几个概念 价值:客体对主体需要的满足。 价值观:什么是价值、怎样评判价值、如何创造价值等问题的根 本观点。 人生价值:人的生活实践对于社会和个人所具有的作用和意义。 (二)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关系 自我价值即人生的个人价值,是社会价值的基础。追求物质和精 神需要的满足。 社会价值即人生的社会价值,是自我价值的保障。其衡量标准是 个体对社会和他人所作的贡献。 二、人生价值的评价与实现 【视频案例】:[江南梦] 思考:请通过观看这段视频谈谈你对人生价值评判标准的理解。 (一)评价标准 根本尺度:看一个人的人生活动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下个定义,真的这么简单吗? 朱熹说:“人是天地中最灵之物,天能覆而不能载,地能载而不 能覆。”《尚书·周书》——也提出“惟人(为)万物之灵”的思想。 那么,当有人问道:“你是谁?”你会怎么回答?你可以说,你 是一个人。可是,人是什么?那么,人作为万物之灵,天地之贵,到 底“灵”在哪里,“贵”在哪里? 一、价值、价值观和人生价值 (一)厘清几个概念 价值:客体对主体需要的满足。 价值观: 什么是价值、怎样评判价值、如何创造价值等问题的根 本观点。 人生价值: 人的生活实践对于社会和个人所具有的作用和意义。 (二)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关系 自我价值即人生的个人价值,是社会价值的基础。追求物质和精 神需要的满足。 社会价值即人生的社会价值,是自我价值的保障。其衡量标准是 个体对社会和他人所作的贡献。 二、人生价值的评价与实现 【视频案例】:[江南梦] 思考:请通过观看这段视频谈谈你对人生价值评判标准的理解。 (一)评价标准 根本尺度:看一个人的人生活动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是否通过实践促进了历史的进步。 基本尺度:衡量人生价值的标准就是看一个人是否以自己的劳动 和聪明才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真诚奉献,为人民群众尽心尽力服 务。 名言:我很高兴能回到自己的国家,我不打算再回美国,今后 我将竭尽努力,和中国人民一道建设自己的国家,使我的同胞能过上 有尊严的幸福生活。 钱学森 (二)评价方法 【案例】:[一颗稻谷的“中国贡献”一一袁隆平的追梦路]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常常说起自己的两个梦一一“禾下乘 凉梦”和“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 1953年,从西南农学院遗传育种专业毕业后,袁隆平被分配到 湖南安江农校工作。 “作为新中国培育出来的第一代学农大学生,我下定决心要解决 粮食增产问题,不让老百姓挨饿。” 1956年,袁隆平带着学生们开始了农学实验。几年时间,袁隆 平发现水稻中有一些杂交组合有优势,并认定这是提高水稻产量的重 要途径。 1966年,袁隆平发表了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这篇论文, 拉开了中国杂交水稻研究的序幕。 1973年,在第二次全国杂交水稻科研协作会上,袁隆平正式宣
是否通过实践促进了历史的进步 。 基本尺度:衡量人生价值的标准就是看一个人是否以自己的劳动 和聪明才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真诚奉献,为人民群众尽心尽力服 务。 名言:我很高兴能回到自己的国家,我不打算再回美国,今后 我将竭尽努力,和中国人民一道建设自己的国家,使我的同胞能过上 有尊严的幸福生活。 ——钱学森 (二)评价方法 【案例】:[一颗稻谷的“中国贡献”——袁隆平的追梦路]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常常说起自己的两个梦——“禾下乘 凉梦”和“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 1953 年,从西南农学院遗传育种专业毕业后,袁隆平被分配到 湖南安江农校工作。 “作为新中国培育出来的第一代学农大学生,我下定决心要解决 粮食增产问题,不让老百姓挨饿。” 1956 年,袁隆平带着学生们开始了农学实验。几年时间,袁隆 平发现水稻中有一些杂交组合有优势,并认定这是提高水稻产量的重 要途径。 1966 年,袁隆平发表了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这篇论文, 拉开了中国杂交水稻研究的序幕。 1973 年,在第二次全国杂交水稻科研协作会上,袁隆平正式宣
布籼型杂交水稻三系配套成功,水稻杂交优势利用研究取得了重大突 破。 1981年,国务院将“国家技术发明特等奖”授予以袁隆平为代 表的全国籼型杂交水稻科研协作组。 5年后,袁隆平正式提出杂交水稻育种战略:由三系法向两系法, 再到一系法,即在程序上朝着由繁到简但效率更高的方向发展。 经过9年努力,两系法获得成功,它保证了我国在杂交水稻研究 领域的世界领先地位。 1996年,农业部正式立项超级稻育种计划。4年后,第一期每亩 700公斤目标实现。随后便是2004年800公斤、2011年900公斤、 2014年1000公斤的“三连跳”。 1979年4月,杂交水稻国际学术会议上,袁隆平宣读了自己的 论文《中国杂交水稻育种》,中国第一次将杂交水稻研究的成功经验 传递给世界。 袁隆平著于1985年的《杂交水稻简明教程》,经联合国粮农组 织出版后,发行到40多个国家,成为全世界杂交水稻研究和生产的 指导用书。 因为“为保障世界粮食安全和解除贫困展示了广阔前景”,并“致 力于将杂交水稻技术传授并应用到包括美国在内的世界几十个国 家”,2004年,袁隆平获得了世界粮食奖。 “发展杂交水稻,造福世界人民,是我毕生的追求和梦想。”袁 隆平说
布籼型杂交水稻三系配套成功,水稻杂交优势利用研究取得了重大突 破。 1981 年,国务院将“国家技术发明特等奖”授予以袁隆平为代 表的全国籼型杂交水稻科研协作组。 5 年后,袁隆平正式提出杂交水稻育种战略:由三系法向两系法, 再到一系法,即在程序上朝着由繁到简但效率更高的方向发展。 经过 9 年努力,两系法获得成功,它保证了我国在杂交水稻研究 领域的世界领先地位。 1996 年,农业部正式立项超级稻育种计划。4 年后,第一期每亩 700 公斤目标实现。随后便是 2004 年 800 公斤、2011 年 900 公斤、 2014 年 1000 公斤的“三连跳”。 1979 年 4 月,杂交水稻国际学术会议上,袁隆平宣读了自己的 论文《中国杂交水稻育种》,中国第一次将杂交水稻研究的成功经验 传递给世界。 袁隆平著于 1985 年的《杂交水稻简明教程》,经联合国粮农组 织出版后,发行到 40 多个国家,成为全世界杂交水稻研究和生产的 指导用书。 因为“为保障世界粮食安全和解除贫困展示了广阔前景”,并“致 力于将杂交水稻技术传授并应用到包括美国在内的世界几十个国 家”,2004 年,袁隆平获得了世界粮食奖。 “发展杂交水稻,造福世界人民,是我毕生的追求和梦想。”袁 隆平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