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一缺铁性贫血病人的护理 来例导入 病人,男,38岁。近8月来乏力、心悸,活动后气短,晕厥3次。表情淡漠。继往有痔疮史。大便带 血,平时月经量多,近日头晕,站起来眼前发黑,精神不振,来院就诊。检查:休温36℃,脉搏8即次分 呼吸18次分,血压10070mmlg,面色苍白,毛发稀疏干枯。指端苍白,指甲脆裂呈匙状。实验室检查: Hb50gL,RBC2.5×102L,WBC9.8×10L,BPC130×10L,红细胞呈小细胞低色秦。血清铁6.5μmolM, 骨髓检查:红系增生活跃,骨髓铁染色阴性。 1,该病人临床诊断是什么? 2.该病人护理诊断有哪些? 3.如何护理该病人? 缺铁性贫血(iron deficiency anemia,DA)是体内贮存铁缺乏,使血红蛋白 合成减少而引起的一种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缺铁性贫血是贫血中最常见的一种, 以生长发育期儿童和育龄妇女的发病率最高。全球约有6~7亿人患有缺铁性贫 血。在发展中国家,约23的儿童和育龄妇女缺铁。在发达国家,约有20%的育 龄妇女及40%的孕妇患缺铁性贫血,儿童的发病率达到50%,而成年男性为10%。 1.铁的分布铁在体内广泛分布于各组织。正常成人含铁总量,男性为50一 55mgkg,女性为35~40mgkg。人体内铁分为两部分,一种是功能状态铁,包 括血红蛋白铁(占体内铁67%),肌红蛋白铁以及存在于细胞内某些酶类中的铁 另一种是贮存铁(占体内铁29%),包括铁蛋白和含铁血黄素余下的4%为组织 铁,存在于肌红蛋白、转铁蛋白及细胞内某些酶类中。 2.铁的来源和吸收正常成人每日用于造血的需铁量约为20~25mg,主要 来自衰老红细胞破坏后释放的铁,也来源于食物中的铁。成人每日从食物中吸收 铁约1~2mg,乳妇为2~4mg,动物食品铁吸收率较高,植物食品铁吸收率低。 食物中的高价铁(Fe3+)需转化为亚铁(Fe2+)后才易被机体所吸收。主要吸收 铁的部位在十二指肠和空肠上段。胃肠功能(如胃酸水平等)、体内铁贮存量、 骨髓造血功能及某些药物(如维生素C)等,是影响铁吸收的主要因素。 3.铁的转运、贮存、利用与排泄吸收入血的Fe2+经铜蓝蛋白氧化为Fe 后,与转铁蛋白结合后转运到组织或通过幼红细胞膜转铁蛋白受体胞饮入细胞内, 再与转铁蛋白分离并还原为二价铁,与原卟啉结合形成血红素,血红素再与珠蛋
项目一 缺铁性贫血病人的护理 案例导入 病人,男,38 岁。近 8 月来乏力、心悸,活动后气短,晕厥 3 次。表情淡漠。继往有痔疮史。大便带 血,平时月经量多,近日头晕,站起来眼前发黑,精神不振,来院就诊。检查:体温 36℃,脉搏 80 次/分, 呼吸 18 次/分,血压 100/70mmHg,面色苍白,毛发稀疏干枯。指端苍白,指甲脆裂呈匙状。实验室检查: Hb50g/L,RBC2.5×10 12 /L,WBC9.8×10 9 /L,BPC130×10 9 /L,红细胞呈小细胞低色素。血清铁 6.5μmol/L。 骨髓检查:红系增生活跃,骨髓铁染色阴性。 1.该病人临床诊断是什么? 2.该病人护理诊断有哪些? 3.如何护理该病人? 缺铁性贫血(iron deficiency anemia,IDA)是体内贮存铁缺乏,使血红蛋白 合成减少而引起的一种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缺铁性贫血是贫血中最常见的一种, 以生长发育期儿童和育龄妇女的发病率最高。全球约有 6~7 亿人患有缺铁性贫 血。在发展中国家,约 2/3 的儿童和育龄妇女缺铁。在发达国家,约有 20%的育 龄妇女及 40%的孕妇患缺铁性贫血,儿童的发病率达到 50%,而成年男性为 10%。 1.铁的分布 铁在体内广泛分布于各组织。正常成人含铁总量,男性为 50~ 55mg/kg,女性为 35~40mg/kg。人体内铁分为两部分,一种是功能状态铁,包 括血红蛋白铁(占体内铁 67%),肌红蛋白铁以及存在于细胞内某些酶类中的铁。 另一种是贮存铁(占体内铁 29%),包括铁蛋白和含铁血黄素余下的 4%为组织 铁,存在于肌红蛋白、转铁蛋白及细胞内某些酶类中。 2.铁的来源和吸收 正常成人每日用于造血的需铁量约为 20~25mg,主要 来自衰老红细胞破坏后释放的铁,也来源于食物中的铁。成人每日从食物中吸收 铁约 1~2mg,乳妇为 2~4mg,动物食品铁吸收率较高,植物食品铁吸收率低。 食物中的高价铁(Fe 3+)需转化为亚铁(Fe 2+)后才易被机体所吸收。主要吸收 铁的部位在十二指肠和空肠上段。胃肠功能(如胃酸水平等)、体内铁贮存量、 骨髓造血功能及某些药物(如维生素 C)等,是影响铁吸收的主要因素。 3.铁的转运、贮存、利用与排泄 吸收入血的 Fe 2+经铜蓝蛋白氧化为 Fe 3+ 后,与转铁蛋白结合后转运到组织或通过幼红细胞膜转铁蛋白受体胞饮入细胞内, 再与转铁蛋白分离并还原为二价铁,与原卟啉结合形成血红素,血红素再与珠蛋
白结合生成血红蛋白。一般情况下,转铁蛋白仅33%~35%与铁结合,多余的铁 主要以铁蛋白和含铁血黄素形式贮存在肝、脾、骨髓、肠黏膜中,当机体需铁量 增加时可动用。正常男性的贮存铁约为1000mg,女性仅为300~400mg。正常人 铁排泄每天不超过1g,主要由胆汁或粪便排泄。育龄妇女主要通过月经、妊娠 哺乳而丢失。 【病因】 1,铁摄入量不足而需铁量增加婴幼儿、青少年、妊娠和哺乳期的妇女需 铁量增加,若饮食结构不合理而导致铁摄入不足则可引起缺铁性贫血。人工喂养 的婴儿,以含铁量较低的牛乳、谷类为主要饮食,如不及时补充含铁量较多的食 品,也可引起缺铁性贫血。 2.铁吸收不良主要与胃肠功能紊乱或某些药物作用,导致胃酸缺乏或胃 肠粘膜吸收功能障碍而影响铁的吸收。常见于胃大部切除术、慢性萎缩性胃炎、 胃空肠吻合术、长期原因不明的腹泻、慢性肠炎、服用制酸剂和受体拮抗剂 等。 3.铁丢失过多慢性失血是成人缺铁性贫血最多见和最重要的原因,反复 多次小量失血可使体内贮存铁逐渐耗竭,如消化性溃疡、肠息肉、肠道癌肿、月 经过多、钩虫病、痔疮等。 【临床表现】 1.贫血一般表现如面色苍白、乏力、困倦、头晕、心悸气急、耳鸣等。 2.缺铁性贫血的特殊表现缺铁可引起黏膜组织病变和外胚叶组织营养障 碍。此外,细胞中的含铁酶及铁依赖酶的活性降低,进而影响病人的精神、行为、 体力、免疫功能及少年儿童的生长发育和智力。 (1)组织缺铁表现:皮肤干燥、角化、菱缩、无光泽、毛发干枯易脱落、 指(趾)甲扁平、不光整、脆薄易裂、甚至反甲等。黏膜损害多表现为口角炎、 舌炎、舌乳头萎缩,严重者引起吞咽困难。 (2)精神、神经系统异常:如易激动、烦躁、头痛、易动,以儿童多见。 少数病人有异食癖,喜食泥土、生米、石子、茶叶等。约13的病人可发生末梢 神经炎或神经痛,严重者可出现颅内压增高、视盘水肿,小儿严重者可出现智能 障碍等
白结合生成血红蛋白。一般情况下,转铁蛋白仅 33%~35%与铁结合,多余的铁 主要以铁蛋白和含铁血黄素形式贮存在肝、脾、骨髓、肠黏膜中,当机体需铁量 增加时可动用。正常男性的贮存铁约为 1000mg,女性仅为 300~400mg。正常人 铁排泄每天不超过 1mg,主要由胆汁或粪便排泄。育龄妇女主要通过月经、妊娠、 哺乳而丢失。 【病因】 1.铁摄入量不足而需铁量增加 婴幼儿、青少年、妊娠和哺乳期的妇女需 铁量增加,若饮食结构不合理而导致铁摄入不足则可引起缺铁性贫血。人工喂养 的婴儿,以含铁量较低的牛乳、谷类为主要饮食,如不及时补充含铁量较多的食 品,也可引起缺铁性贫血。 2.铁吸收不良 主要与胃肠功能紊乱或某些药物作用,导致胃酸缺乏或胃 肠粘膜吸收功能障碍而影响铁的吸收。常见于胃大部切除术、慢性萎缩性胃炎、 胃空肠吻合术、长期原因不明的腹泻、慢性肠炎、服用制酸剂和 H2受体拮抗剂 等。 3.铁丢失过多 慢性失血是成人缺铁性贫血最多见和最重要的原因,反复 多次小量失血可使体内贮存铁逐渐耗竭,如消化性溃疡、肠息肉、肠道癌肿、月 经过多、钩虫病、痔疮等。 【临床表现】 1.贫血一般表现 如面色苍白、乏力、困倦、头晕、心悸气急、耳鸣等。 2.缺铁性贫血的特殊表现 缺铁可引起黏膜组织病变和外胚叶组织营养障 碍。此外,细胞中的含铁酶及铁依赖酶的活性降低,进而影响病人的精神、行为、 体力、免疫功能及少年儿童的生长发育和智力。 (1)组织缺铁表现:皮肤干燥、角化、萎缩、无光泽、毛发干枯易脱落、 指(趾)甲扁平、不光整、脆薄易裂、甚至反甲等。黏膜损害多表现为口角炎、 舌炎、舌乳头萎缩,严重者引起吞咽困难。 (2)精神、神经系统异常:如易激动、烦躁、头痛、易动,以儿童多见。 少数病人有异食癖,喜食泥土、生米、石子、茶叶等。约 1/3 的病人可发生末梢 神经炎或神经痛,严重者可出现颅内压增高、视盘水肿,小儿严重者可出现智能 障碍等
3.缺铁原发病表现如消化性溃疡、慢性胃炎、溃疡性结肠炎、功能性子 宫出血、黏膜下子宫肌瘤等疾病相应的临床表现。 【辅助检查】 1.血象典型血象为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红细胞与血红蛋白的减少不成 比例,血红蛋白的减少比红细胞的减少更为明显。MCV、MCHC值均降低。网 织红细胞正常或轻度增高。白细胞和血小板计数可正常或减低。 2.骨髓象增生活跃或明显活跃,以红系为主,粒系和巨核系无明显异常。 红系中以中晚幼红细胞为主,体积变小、核染色质致密、胞浆少,边缘不整齐 有血红蛋白形成不良的表现。 3.铁代谢血清铁减少,<8.95μmo/L:血清总铁结合力升高,>64.44μmol/L: 转铁蛋白饱和度降低,小于15%:血清铁蛋白测定可准确反映体内贮存铁的情况 低于12μgL,可作为缺铁的重要依据。骨髓涂片用亚铁氯化钾染色后,在骨髓 小粒中无深蓝色的含铁血黄素颗粒:在幼红细胞内铁小粒减少或消失,铁粒幼细 胞计数少于15%。骨髓铁染色反映单核-吞噬细胞系统中的贮存铁,因此可作为 诊断缺铁的金指标。 4.红细胞内卟啉代谢红细胞游离原卟啉(FEP)在缺铁时其值升高,是 诊断的一项较灵敏的指标。游离原卟啉(FEP)→0.9 mol/L(全血),锌原卟啉 (ZPP)>0.96umol/L(全血),FEP/Hb>4.5ug/L。 5.血清转铁蛋白受体测定血清转铁蛋白受体(sTR)是至今反映缺铁性红细胞 生成的最佳指标。一般sTR浓度>26.5nmol/L(>2.25ugml)可诊断为缺铁。 【诊断要点】 根据缺铁性贫血的原因、临床表现以及相关的实验室检查结果,可作出初步 的临床诊断。必要时可采取诊断性治疗的方法,以进一步明确诊断。 【治疗要点】 1.病因治疗是根治缺铁性贫血的关键。积极治疗原发病,如慢性胃炎、 消化性溃疡、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子宫肌瘤等:针对婴幼儿、青少年和妊娠妇 女营养不足引起的DA,应增加含铁丰富的食物或铁强化食物:对幽门螺杆菌感 染者,给予有效的抗菌药物治疗。 2.补铁治疗是纠正缺铁性贫血的有效措施。治疗性铁剂有无机铁与有机
3.缺铁原发病表现 如消化性溃疡、慢性胃炎、溃疡性结肠炎、功能性子 宫出血、黏膜下子宫肌瘤等疾病相应的临床表现。 【辅助检查】 1.血象 典型血象为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红细胞与血红蛋白的减少不成 比例,血红蛋白的减少比红细胞的减少更为明显。MCV、MCHC 值均降低。网 织红细胞正常或轻度增高。白细胞和血小板计数可正常或减低。 2.骨髓象 增生活跃或明显活跃,以红系为主,粒系和巨核系无明显异常。 红系中以中晚幼红细胞为主,体积变小、核染色质致密、胞浆少,边缘不整齐, 有血红蛋白形成不良的表现。 3.铁代谢 血清铁减少,<8.95μmol/L;血清总铁结合力升高,>64.44μmol/L; 转铁蛋白饱和度降低,小于 15%;血清铁蛋白测定可准确反映体内贮存铁的情况, 低于 12μg/L,可作为缺铁的重要依据。骨髓涂片用亚铁氯化钾染色后,在骨髓 小粒中无深蓝色的含铁血黄素颗粒;在幼红细胞内铁小粒减少或消失,铁粒幼细 胞计数少于 15%。骨髓铁染色反映单核-吞噬细胞系统中的贮存铁,因此可作为 诊断缺铁的金指标。 4.红细胞内卟啉代谢 红细胞游离原卟啉(FEP)在缺铁时其值升高,是 诊断的一项较灵敏的指标。游离原卟啉(FEP)>0.9umol/L(全血),锌原卟啉 (ZPP)>0.96 umol/L(全血),FEP/Hb>4.5ug/L。 5.血清转铁蛋白受体测定 血清转铁蛋白受体(sTfR)是至今反映缺铁性红细胞 生成的最佳指标。一般 sTfR 浓度>26.5nmol/L(>2.25ug/ml)可诊断为缺铁。 【诊断要点】 根据缺铁性贫血的原因、临床表现以及相关的实验室检查结果,可作出初步 的临床诊断。必要时可采取诊断性治疗的方法,以进一步明确诊断。 【治疗要点】 1.病因治疗 是根治缺铁性贫血的关键。积极治疗原发病,如慢性胃炎、 消化性溃疡、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子宫肌瘤等;针对婴幼儿、青少年和妊娠妇 女营养不足引起的 IDA,应增加含铁丰富的食物或铁强化食物;对幽门螺杆菌感 染者,给予有效的抗菌药物治疗。 2.补铁治疗 是纠正缺铁性贫血的有效措施。治疗性铁剂有无机铁与有机
铁两类。无机铁以硫酸亚铁为代表,有机铁包括右旋糖酐铁、葡萄糖酸亚铁、山 梨醇铁、富马酸亚铁和琥珀酸亚铁。应首选口服铁剂,如硫酸亚铁,每次0.3g, 每日3次:或右旋糖酐铁50mg,每日2~3次。若口服铁剂不能耐受或胃肠道病 变影响铁的吸收,可用铁剂肌内注射。常用右旋糖酐铁,首次给药应用0.5ml作 为试验剂量,1小时后无过敏反应可给足量治疗,成人第一日给50mg,以后每 日或隔日给100mg,直至完成总的注射铁剂量。计算铁的总需要量按公式计算, 防止发生铁中毒。计算公式为:注射铁总量=[需达到的血红蛋白浓度一病人 Hb(gL)一病人Hb(gL)]×体重(kg)×0.33。 3.中药治疗可作为辅助性治疗,主要药物有山楂、半夏、陈皮、茯苓、 甘草等配伍服用。 【护理诊断】 1.活动无耐力与缺铁性贫血引起全身组织缺血、缺氧有关。 2.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与铁摄入不足、吸收不良、需要增加或丢 失过多有关。 3.潜在并发症:铁剂治疗的不良反应。 【护理措施】 除按贫血护理要求实施外,还应做好如下护理。 1.病情观察观察病人的面色、皮肤和黏膜,以及病人的自我症状,如心 悸、气促、头晕等有无改善,定期监测血象、血清蛋白铁等生化指标、判断药物 的疗效。 2.饮食护理应进食含铁丰富、高蛋白、高维生素、高热量食物。改变饮 食习惯,不偏食、不调食。口腔炎或舌炎影响食欲者,要避免进食过热或过辣的 刺激性食物。 3.用药护理 (1)口服铁剂的护理:①口服铁剂会刺激胃肠道,可引起恶心、呕吐及胃 部不适,餐后服药可减少反应,应避免空腹服药,反应过于强烈应减少剂量或从 小剂量开始。②应避免铁剂与牛奶、茶、咖啡同服:还应避免同时服用抗酸药(如 碳酸钙、硫酸镁等)以及H受体拮抗剂。③为促进铁的吸收,可与维生素C、 乳酸或稀盐酸等酸性药物或食物同服。④口服液体铁剂时为避免牙齿染黑,应使
铁两类。无机铁以硫酸亚铁为代表,有机铁包括右旋糖酐铁、葡萄糖酸亚铁、山 梨醇铁、富马酸亚铁和琥珀酸亚铁。应首选口服铁剂,如硫酸亚铁,每次 0.3g, 每日 3 次;或右旋糖酐铁 50mg,每日 2~3 次。若口服铁剂不能耐受或胃肠道病 变影响铁的吸收,可用铁剂肌内注射。常用右旋糖酐铁,首次给药应用 0.5ml 作 为试验剂量,1 小时后无过敏反应可给足量治疗,成人第一日给 50mg,以后每 日或隔日给 100mg,直至完成总的注射铁剂量。计算铁的总需要量按公式计算, 防止发生铁中毒。计算公式为:注射铁总量=[需达到的血红蛋白浓度-病人 Hb(g/L)-病人 Hb(g/L)]×体重(kg)×0.33。 3.中药治疗 可作为辅助性治疗,主要药物有山楂、半夏、陈皮、茯苓、 甘草等配伍服用。 【护理诊断】 1.活动无耐力 与缺铁性贫血引起全身组织缺血、缺氧有关。 2.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 与铁摄入不足、吸收不良、需要增加或丢 失过多有关。 3.潜在并发症:铁剂治疗的不良反应。 【护理措施】 除按贫血护理要求实施外,还应做好如下护理。 1.病情观察 观察病人的面色、皮肤和黏膜,以及病人的自我症状,如心 悸、气促、头晕等有无改善,定期监测血象、血清蛋白铁等生化指标、判断药物 的疗效。 2.饮食护理 应进食含铁丰富、高蛋白、高维生素、高热量食物。改变饮 食习惯,不偏食、不调食。口腔炎或舌炎影响食欲者,要避免进食过热或过辣的 刺激性食物。 3.用药护理 (1)口服铁剂的护理:①口服铁剂会刺激胃肠道,可引起恶心、呕吐及胃 部不适,餐后服药可减少反应,应避免空腹服药,反应过于强烈应减少剂量或从 小剂量开始。②应避免铁剂与牛奶、茶、咖啡同服;还应避免同时服用抗酸药(如 碳酸钙、硫酸镁等)以及 H2受体拮抗剂。③为促进铁的吸收,可与维生素 C、 乳酸或稀盐酸等酸性药物或食物同服。④口服液体铁剂时为避免牙齿染黑,应使
用吸管吸入。⑤服用铁剂期间,粪便会变成黑色,此为铁与肠内疏化氢作用而生 成黑色的硫化铁所致,应告诉病人消除顾虑。⑥铁剂治疗1周后网织红细胞开始 上升,网织红细胞数增加可作为有效的指标。2周左右血红蛋白开始上升,约1~ 2个月恢复至正常。病人仍需继续服用铁剂3~6个月补充贮存铁,或待血清铁 蛋白>50μgL停药。 (2)注射铁剂的护理:①铁剂注射宜深,药液的溢出可引起皮肤染色,故 要避开皮肤暴露部位。并要经常更换注射部位,避免形成硬结。②抽取药液后, 应更换另一空针头注射,可避免附着在针头的铁剂使组织着色。③可采用“Z” 型注射法或留空气注射法,避免药液溢出。④注射铁剂不良反应除局部肿痛外, 还可发生面部潮红、恶心、头痛、肌肉关节痛、淋巴结炎及荨麻疹等过敏反应, 严重者可发生过敏性休克。注射时应备好肾上腺素。部分病人用药后可出现尿频 尿急,应嘱其多饮水。 知识链接 “Z”型注射法 肌内注射前,以左手食指、中指和无名指使注射部位皮肤及皮下组织铜同一方向侧移(皮肤侧移1~ 2©m左右),绷紧局部皮肤注射,拔针后迅速松开,侧移的皮肤和皮下组织位置复原,垂直针刺通道即变成 “Z”型,故称“Z”型注射法。 4.心理护理应帮助病人及家属掌握本病的有关知识,解释本病是完全可 以治愈的,且痊愈后对身体无不良影响。讲明病人出现的一些神经精神症状是暂 时的,在消除病因积极治疗后,这些症状会很快消失,以解除病人的心理障碍, 使其精神得到安慰。 【健康教育】 预防缺铁性贫血的发生,应重视在易患人群中开展防止缺铁的卫生知识教育, 如婴幼儿生长期应及时添加含铁丰富且铁吸收率高的食品,并注意合理搭配饮食, 提倡母乳喂养;以谷类或牛奶为主食的婴幼儿食品中可加入适量铁剂进行强化: 妊娠后期、哺乳期妇女、早产儿2个月左右可给小剂量铁剂预防:及时治疗各种 慢性失血性疾病等。 三、巨幼细胞性贫血 巨幼细胞性贫血(megaloblastic anemia,MA)是指由于叶酸和(或)维生
用吸管吸入。⑤服用铁剂期间,粪便会变成黑色,此为铁与肠内硫化氢作用而生 成黑色的硫化铁所致,应告诉病人消除顾虑。⑥铁剂治疗 1 周后网织红细胞开始 上升,网织红细胞数增加可作为有效的指标。2 周左右血红蛋白开始上升,约 1~ 2 个月恢复至正常。病人仍需继续服用铁剂 3~6 个月补充贮存铁,或待血清铁 蛋白>50μg /L 停药。 (2)注射铁剂的护理:①铁剂注射宜深,药液的溢出可引起皮肤染色,故 要避开皮肤暴露部位。并要经常更换注射部位,避免形成硬结。②抽取药液后, 应更换另一空针头注射,可避免附着在针头的铁剂使组织着色。③可采用“Z” 型注射法或留空气注射法,避免药液溢出。④注射铁剂不良反应除局部肿痛外, 还可发生面部潮红、恶心、头痛、肌肉关节痛、淋巴结炎及荨麻疹等过敏反应, 严重者可发生过敏性休克。注射时应备好肾上腺素。部分病人用药后可出现尿频、 尿急,应嘱其多饮水。 知识链接 “Z”型注射法 肌内注射前,以左手食指、中指和无名指使注射部位皮肤及皮下组织朝同一方向侧移(皮肤侧移 1~ 2cm 左右),绷紧局部皮肤注射,拔针后迅速松开,侧移的皮肤和皮下组织位置复原,垂直针刺通道即变成 “Z”型,故称“Z”型注射法。 4.心理护理 应帮助病人及家属掌握本病的有关知识,解释本病是完全可 以治愈的,且痊愈后对身体无不良影响。讲明病人出现的一些神经精神症状是暂 时的,在消除病因积极治疗后,这些症状会很快消失,以解除病人的心理障碍, 使其精神得到安慰。 【健康教育】 预防缺铁性贫血的发生,应重视在易患人群中开展防止缺铁的卫生知识教育, 如婴幼儿生长期应及时添加含铁丰富且铁吸收率高的食品,并注意合理搭配饮食, 提倡母乳喂养;以谷类或牛奶为主食的婴幼儿食品中可加入适量铁剂进行强化; 妊娠后期、哺乳期妇女、早产儿 2 个月左右可给小剂量铁剂预防;及时治疗各种 慢性失血性疾病等。 三、巨幼细胞性贫血 巨幼细胞性贫血(megaloblastic anemia,MA)是指由于叶酸和(或)维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