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四白血病病人的护理 来例导入 病人,女,48岁,牙银出血半个月。查体:体温37℃,脉搏80次/分,呼吸18次/分,血压100/70mmHg 双颈淋巴结肿大,胸骨压痛(+),双翼关节肿、痛。肝肋下1.5cm,脾肋下2cm。Hb98gL,RBC2.5×102L WBC24.0X10L,PLT82×10°L,N13.8%,L76,2%,M10.0%,可见幼稚淋巴细胞,骨随原始淋巴细跑占 35%. 1,该病人护理诊断和医疗诊断是什么? 2,急性白血病临床特点是什么? 3.怎样进行治疗和护理? 白血病(leukemia)是一类造血干细胞的恶性克隆性疾病。其克隆的白血病 细胞增殖失控、分化障碍、调亡受阻而停滞在细胞发育的不同阶段。在骨髓和其 他造血组织中白血病细胞大量增生累积,并浸润其他器官和组织,而正常造血功 能受抑制。临床以进行性贫血、持续发热或反复感染、出血和组织器官浸润等为 表现,外周血中出现幼稚细胞为特征。 白血病约占癌症总发病率的5%。我国白血病发病率约为2.76/10万,低于 欧美国家,以急性白血病多见,男性发病率略高于女性。在恶性肿瘤所致的死亡 率中,白血病男性居第6位,女性居第8位,在儿童及35岁以下成人中居第 位。 【分类】 1.按病程和白血病细胞的成熟度分类 (1)急性白血病(acute leukemia):起病急,进展快,病程短,仅为数月。 细胞分化停滞在较早阶段,骨髓和外周血中以原始和早期幼稚细胞为主。 (2)慢性白血病(chronic leukemia):起病缓,进展慢,病程长,可达数年。 细胞分化停滞在较晚阶段,骨髓和外周血中多为较成熟幼稚细胞和成熟细胞。 2.根据主要受累的细胞系列分类急性白血病分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ALL)与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ANLL)或急性髓系白血病(AML)两大类, 这两类又可分成多种亚型,急性白血病的分类见表5-6。慢性白血病分为慢性粒 细胞白血病和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少见类型有毛细胞白血病、幼淋巴细胞白血 病等
项目四 白血病病人的护理 案例导入 病人,女,48 岁,牙龈出血半个月。查体:体温 37℃,脉搏 80 次/分,呼吸 18 次/分,血压 100/70mmHg, 双颈淋巴结肿大,胸骨压痛(+),双踝关节肿、痛。肝肋下 1.5cm,脾肋下 2cm。Hb98g/L,RBC2.5×10 12 /L, WBC24.0×10 9 /L,PLT82×10 9 /L,N13.8%,L76.2%,M10.0%,可见幼稚淋巴细胞,骨髓原始淋巴细胞占 35%。 1.该病人护理诊断和医疗诊断是什么? 2.急性白血病临床特点是什么? 3.怎样进行治疗和护理? 白血病(leukemia)是一类造血干细胞的恶性克隆性疾病。其克隆的白血病 细胞增殖失控、分化障碍、凋亡受阻而停滞在细胞发育的不同阶段。在骨髓和其 他造血组织中白血病细胞大量增生累积,并浸润其他器官和组织,而正常造血功 能受抑制。临床以进行性贫血、持续发热或反复感染、出血和组织器官浸润等为 表现,外周血中出现幼稚细胞为特征。 白血病约占癌症总发病率的 5%。我国白血病发病率约为 2.76/10 万,低于 欧美国家,以急性白血病多见,男性发病率略高于女性。在恶性肿瘤所致的死亡 率中,白血病男性居第 6 位,女性居第 8 位,在儿童及 35 岁以下成人中居第一 位。 【分类】 1.按病程和白血病细胞的成熟度分类 (1)急性白血病(acute leukemia):起病急,进展快,病程短,仅为数月。 细胞分化停滞在较早阶段,骨髓和外周血中以原始和早期幼稚细胞为主。 (2)慢性白血病(chronic leukemia):起病缓,进展慢,病程长,可达数年。 细胞分化停滞在较晚阶段,骨髓和外周血中多为较成熟幼稚细胞和成熟细胞。 2.根据主要受累的细胞系列分类 急性白血病分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ALL)与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ANLL)或急性髓系白血病(AML)两大类, 这两类又可分成多种亚型,急性白血病的分类见表 5-6。慢性白血病分为慢性粒 细胞白血病和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少见类型有毛细胞白血病、幼淋巴细胞白血 病等
3.按白细胞计数分类多数病人白细胞计数增高,超过10×10L,称为白 细胞增多性白血病:若超过100×10L,称为高白细胞性白血病:部分病人白细 胞计数在正常水平或减少,称为白细胞不增多性白血病。 表5-6急性白血病分型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急性髓系白血病 L1型原始和幼淋巴细胞以小细胞(直径≤M。急性髓细胞白血病微分化型 12μm)为主,胞浆较少 M急性粒细胞白血病未分化型 M急性粒细胞白血病部分分化型 L,型原始和幼淋巴细胞以大细胞(直径>M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124m)为主 M急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 M5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 L,型原始和幼淋巴细胞以大细胞为主,大M6红白血病 小较一致,细胞内有明显空泡,胞浆嗜碱性M急性巨核细胞白血病 【病因】 L.病毒感染成人T细胞白血病(ATL)/淋巴瘤可由人类T淋巴细胞病毒 I型引起。此外,EB病毒、HV病毒与淋巴系统恶性肿瘤的关系也己被认识。 2.电离辐射X射线、Y射线、电离辐射等有致白血病的作用。白血病的 发生取决于人体吸收辐射的剂量,整个身体或部分躯体受到中等剂量或大剂量辐 射后都可诱发白血病。放射线可使骨髓抑制、机体免疫力缺陷及DNA发生断裂 和重组等改变。 3.化学因素多种化学物质或药物有致白血病的作用。苯及其衍生物、亚 硝胺类物质,保泰松及其衍生物、氯霉素等均可致白血病,化学物质所致白血病 多为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某些抗肿瘤的细胞毒药物如氮芥、环磷酰胺、甲基 卡肼、依托泊苷等,有致白血病的作用。 4.遗传因素某些遗传性疾病有较高的白血病发病率,如21三体综合征、 先天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等。 5.其他因素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等易发生慢性淋巴细胞 白血病:某些血液病最终可能发展为急性白血病,如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
3.按白细胞计数分类 多数病人白细胞计数增高,超过 10×10 9 /L,称为白 细胞增多性白血病;若超过 100×10 9 /L,称为高白细胞性白血病;部分病人白细 胞计数在正常水平或减少,称为白细胞不增多性白血病。 表 5-6 急性白血病分型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急性髓系白血病 L1 型 原始和幼淋巴细胞以小细胞(直径≤ 12μm)为主,胞浆较少 M0 急性髓细胞白血病微分化型 M1 急性粒细胞白血病未分化型 M2 急性粒细胞白血病部分分化型 L2 型 原始和幼淋巴细胞以大细胞(直径> 12μm)为主 M3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M4 急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 M5 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 L3 型 原始和幼淋巴细胞以大细胞为主,大 小较一致,细胞内有明显空泡,胞浆嗜碱性 M6 红白血病 M7 急性巨核细胞白血病 【病因】 1.病毒感染 成人 T 细胞白血病(ATL)/淋巴瘤可由人类 T 淋巴细胞病毒 Ⅰ型引起。此外,EB 病毒、HIV 病毒与淋巴系统恶性肿瘤的关系也已被认识。 2.电离辐射 X 射线、γ射线、电离辐射等有致白血病的作用。白血病的 发生取决于人体吸收辐射的剂量,整个身体或部分躯体受到中等剂量或大剂量辐 射后都可诱发白血病。放射线可使骨髓抑制、机体免疫力缺陷及 DNA 发生断裂 和重组等改变。 3.化学因素 多种化学物质或药物有致白血病的作用。苯及其衍生物、亚 硝胺类物质,保泰松及其衍生物、氯霉素等均可致白血病,化学物质所致白血病 多为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某些抗肿瘤的细胞毒药物如氮芥、环磷酰胺、甲基 苄肼、依托泊苷等,有致白血病的作用。 4.遗传因素 某些遗传性疾病有较高的白血病发病率,如 21-三体综合征、 先天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等。 5.其他因素 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等易发生慢性淋巴细胞 白血病;某些血液病最终可能发展为急性白血病,如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
淋巴瘤、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等。 【临床表现】 1.急性白血病 起病急缓不一。急者多为高热或严重出血,缓者常为面色苍白、疲乏或轻度 出血。少数病人因皮肤紫瘦、月经过多或拔牙后出血不止而就医时被发现。主要 表现为贫血、发热、出血以及白血病细胞增殖浸润的表现。 (1)贫血:常为首发症状,呈进行性加重。半数病人就诊时已有重度贫血。 部分病人因病程短,可无贫血 (2)发热:发热为急性白血病最常见的症状。发热多由继发感染引起,口 腔炎、牙银炎、咽峡炎最常见,肺部感染、肛周炎、肛旁脓肿亦常见,严重时可 致败血症或脓毒血症。最常见的致病菌是革兰阴性杆菌,如肺炎克雷伯杆闲、绿 脓杆菌、大肠杆菌和产气杆菌等。疾病后期常伴有真菌感染。感染的主要原因是 由于成熟粒细胞缺乏,其次是人体免疫力降低。病人免疫功能缺陷后也可引起病 毒感染,如单纯疱疹、带状疱疹等。 (3)出血:近半数病人以出血为早期表现。主要原因为血小板减少、血小 板功能异常、凝血因子减少、白血病细胞浸润、感染以及细菌毒素对血管的损伤。 出血可发生在全身各部位,以皮肤瘀点、瘀斑、鼻出血、牙龈出血、月经过多为 多见。眼底出血可致视力障碍,严重者发生颅内出血可致死亡。急性早幼粒细胞 白血病者易并发DIC而出现全身广泛性出血。 (4)器官和组织浸润的表现 )肝、脾、淋巴结:淋巴结肿大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多见。白血病病人 常有轻到中度的肝、脾大,除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急变外,巨脾罕见。 2)骨骼和关节:胸骨下段局部压痛较为常见,可出现关节、骨骼疼痛,尤 其以儿童多见。发生骨髓坏死时,可引起骨骼刷痛。 3)眼部:急性粒细胞白血病形成的粒细胞肉瘤(绿色瘤)常累及眼眶、肋 骨或其他扁平骨的骨膜,其中以眼眶骨最多见,可引起眼球突出、复视或失明 4)口腔和皮肤:可有牙龈增生、肿胀;皮肤出现蓝灰色斑丘疹、皮下结节、 多形红斑、结节性红斑等,多见于急非淋亚型M4、M5。 5)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CNSL):由于多种化疗药物难以通过血脑屏障
淋巴瘤、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等。 【临床表现】 1.急性白血病 起病急缓不一。急者多为高热或严重出血,缓者常为面色苍白、疲乏或轻度 出血。少数病人因皮肤紫癜、月经过多或拔牙后出血不止而就医时被发现。主要 表现为贫血、发热、出血以及白血病细胞增殖浸润的表现。 (1)贫血:常为首发症状,呈进行性加重。半数病人就诊时已有重度贫血。 部分病人因病程短,可无贫血。 (2)发热:发热为急性白血病最常见的症状。发热多由继发感染引起,口 腔炎、牙龈炎、咽峡炎最常见,肺部感染、肛周炎、肛旁脓肿亦常见,严重时可 致败血症或脓毒血症。最常见的致病菌是革兰阴性杆菌,如肺炎克雷伯杆菌、绿 脓杆菌、大肠杆菌和产气杆菌等。疾病后期常伴有真菌感染。感染的主要原因是 由于成熟粒细胞缺乏,其次是人体免疫力降低。病人免疫功能缺陷后也可引起病 毒感染,如单纯疱疹、带状疱疹等。 (3)出血:近半数病人以出血为早期表现。主要原因为血小板减少、血小 板功能异常、凝血因子减少、白血病细胞浸润、感染以及细菌毒素对血管的损伤。 出血可发生在全身各部位,以皮肤瘀点、瘀斑、鼻出血、牙龈出血、月经过多为 多见。眼底出血可致视力障碍,严重者发生颅内出血可致死亡。急性早幼粒细胞 白血病者易并发 DIC 而出现全身广泛性出血。 (4)器官和组织浸润的表现 1)肝、脾、淋巴结:淋巴结肿大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多见。白血病病人 常有轻到中度的肝、脾大,除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急变外,巨脾罕见。 2)骨骼和关节:胸骨下段局部压痛较为常见,可出现关节、骨骼疼痛,尤 其以儿童多见。发生骨髓坏死时,可引起骨骼剧痛。 3)眼部:急性粒细胞白血病形成的粒细胞肉瘤(绿色瘤)常累及眼眶、肋 骨或其他扁平骨的骨膜,其中以眼眶骨最多见,可引起眼球突出、复视或失明。 4)口腔和皮肤:可有牙龈增生、肿胀;皮肤出现蓝灰色斑丘疹、皮下结节、 多形红斑、结节性红斑等,多见于急非淋亚型 M4、M5。 5)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CNSL):由于多种化疗药物难以通过血脑屏障
隐藏在中枢神经系统的白血病细胞不能被有效杀灭,因而引起CNSL。可发生在 疾病的各个时期,但多数病人的症状出现较晚,常发生在缓解期。CNSL以急性 淋巴细胞白血病最常见,儿童病人尤甚。病人表现轻者为头痛、头晕,重者为呕 吐、颈项强直、甚至抽搐、昏迷。 6)睾丸:睾丸受浸润时表现为无痛性肿大,多为一侧性,另一侧虽然无肿 大,但在活检时往往也发现有白血病细胞浸润。多见于急淋化疗缓解后的幼儿和 青年,是仅次于CNSL髓外复发的根源 (5)其他:白血病还可浸润其他组织器官,如心、肺、胃肠等部位,但不 一定出现相应的症状。 2.慢性白血病 主要包括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简称慢粒)和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简称慢 淋)两种。各年龄组均可发病,以中年最多见,男性多于女性。在我国慢性白血 病发病中,慢粒多于慢淋,西方白种人则慢淋多于慢粒。 (1)慢粒:整个病程可以分为慢性期、加速期和急变期。①慢性期最早出 现的症状是乏力、低热、多汗或盗汗、体重减轻等代谢亢进的表现。一般持续1~ 4年。②加速期病人常有发热、虚弱、进行性体重下降、骨骼疼痛、逐渐出现贫 血、出血,脾持续或进行性肿大。本期可维持几个月到数年。③急变期为终末期, 表现与急性白血病类似。本期预后极差,往往在数月内死亡。 (2)慢淋:与慢粒一样,起病缓慢,常无自觉症状,淋巴结肿大常为首次 就诊的原因。病变早期表现为乏力、随后出现食欲减退、消瘦、低热和盗汗等: 晚期易发生贫血、血小板减少、皮肤黏膜紫瘢。病人可出现皮肤增厚、结节以至 全身红皮病。约8%的病人可并发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3)体征:慢粒病人最显著的体征是脾大,可达脐平面,甚至可伸入盆腔, 质地坚实、平滑,无压痛。但如发生脾梗死,则可突发局部刷烈疼痛和明显压痛。 肝明显肿大者少见。慢淋病人淋巴结肿大以颈部、锁骨上、腋窝、腹股沟等处为 主,肿大的淋巴结无压痛、质地中等、可以移动。CT扫描可发现肺门、腹膜后、 肠系膜淋巴结肿大。50%~70%慢淋病人有肝、脾轻至中度肿大。 【辅助检查】 1.外周血象
隐藏在中枢神经系统的白血病细胞不能被有效杀灭,因而引起 CNSL。可发生在 疾病的各个时期,但多数病人的症状出现较晚,常发生在缓解期。CNSL 以急性 淋巴细胞白血病最常见,儿童病人尤甚。病人表现轻者为头痛、头晕,重者为呕 吐、颈项强直、甚至抽搐、昏迷。 6)睾丸:睾丸受浸润时表现为无痛性肿大,多为一侧性,另一侧虽然无肿 大,但在活检时往往也发现有白血病细胞浸润。多见于急淋化疗缓解后的幼儿和 青年,是仅次于 CNSL 髓外复发的根源。 (5)其他:白血病还可浸润其他组织器官,如心、肺、胃肠等部位,但不 一定出现相应的症状。 2.慢性白血病 主要包括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简称慢粒)和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简称慢 淋)两种。各年龄组均可发病,以中年最多见,男性多于女性。在我国慢性白血 病发病中,慢粒多于慢淋,西方白种人则慢淋多于慢粒。 (1)慢粒:整个病程可以分为慢性期、加速期和急变期。①慢性期最早出 现的症状是乏力、低热、多汗或盗汗、体重减轻等代谢亢进的表现。一般持续 1~ 4 年。②加速期病人常有发热、虚弱、进行性体重下降、骨骼疼痛、逐渐出现贫 血、出血,脾持续或进行性肿大。本期可维持几个月到数年。③急变期为终末期, 表现与急性白血病类似。本期预后极差,往往在数月内死亡。 (2)慢淋:与慢粒一样,起病缓慢,常无自觉症状,淋巴结肿大常为首次 就诊的原因。病变早期表现为乏力、随后出现食欲减退、消瘦、低热和盗汗等; 晚期易发生贫血、血小板减少、皮肤黏膜紫癜。病人可出现皮肤增厚、结节以至 全身红皮病。约 8%的病人可并发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3)体征:慢粒病人最显著的体征是脾大,可达脐平面,甚至可伸入盆腔, 质地坚实、平滑,无压痛。但如发生脾梗死,则可突发局部剧烈疼痛和明显压痛。 肝明显肿大者少见。慢淋病人淋巴结肿大以颈部、锁骨上、腋窝、腹股沟等处为 主,肿大的淋巴结无压痛、质地中等、可以移动。CT 扫描可发现肺门、腹膜后、 肠系膜淋巴结肿大。50%~70%慢淋病人有肝、脾轻至中度肿大。 【辅助检查】 1.外周血象
(1)急性白血病:白细胞计数多数在(10~50)×10L,少数<5×10L 或>100×10L,白细胞过高或过低者预后较差。血涂片分类检查可见数量不等 的原始和(或)幼稚细胞。病人常有不同程度的正常细胞性贫血,血小板减少。 (2)慢性白血病:可见各阶段的中性粒细胞,数量显著增多,常>20×10L, 疾病晚期可高达100×10L。疾病早期血小板多在正常水平,晚期血小板逐渐减 少,并出现贫血。 2.骨髓象是确诊白血病的主要依据和必做检查。 (1)急性白血病:多数病人的骨髓象呈增生明显活跃或极度活跃,以原始 细胞和(或)幼稚细胞为主,而较成熟的中间阶段细胞缺如,并残留少量成熟粒 细胞,形成所谓“裂孔现象”。FAB分型将原始细胞占全部骨髓有核细胞的30% 以上作为急性白血病的诊断标准,WHO分型则将这一标准下降至20%,并提出 原始细胞比例低于20%但伴有t(15:17)(8:21)或inv(16)t16:16)者亦 应诊断为AML。正常的巨核细胞和幼红细胞减少。白血病细胞胞质中出现红色 杆状小体,称奥尔小体(Aue小体),仅见于急非淋白血病,有独立诊断的意义。 (2)慢性白血病:骨髓增生明显至极度活跃。以粒细胞为主,粒红比例明 显增高:原始细胞<10%:嗜酸、嗜碱性粒细胞增多:红系细胞相对减少:巨核 细胞正常或增多,晚期减少。 3.细胞化学主要用于协助形态鉴别各类白血病。 4.免疫学检查根据白血病细胞表达的系列相关抗原,确定其来源。造血 干祖细胞表达CD34,APL细胞通常表达CD13、CD33和CD117,不表达HLA-DR 和CD34,还可表达CD9。 5.细胞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检查白血病常伴有特异的细胞遗传学(染色 体核型)和分子生物学改变(如融合基因、基因突变)。例如99%的APL有t(15: 17)(q22:q12),该易位使15号染色体上的PML(早幼粒白血病基因)与17 号染色体上RARA(维A酸受体基因)形成PML-RARA融合基因在这是APL 发病及用全反式维A酸及砷剂治疗有效的分子基础。 6.血生化检查由于大量癌细胞被破坏,各型白血病血液中尿酸浓度及尿 液中尿酸排泄均增加,特别是在化疗期。血清乳酸脱氢酶增高。 7.其他CNSL常作脑脊液检查,见脑脊液压力升高,白细胞计数升高
(1)急性白血病:白细胞计数多数在(10~50)×10 9 /L,少数<5×10 9 /L 或>100×10 9 /L,白细胞过高或过低者预后较差。血涂片分类检查可见数量不等 的原始和(或)幼稚细胞。病人常有不同程度的正常细胞性贫血,血小板减少。 (2)慢性白血病:可见各阶段的中性粒细胞,数量显著增多,常>20×10 9 /L, 疾病晚期可高达 100×10 9 /L。疾病早期血小板多在正常水平,晚期血小板逐渐减 少,并出现贫血。 2.骨髓象 是确诊白血病的主要依据和必做检查。 (1)急性白血病:多数病人的骨髓象呈增生明显活跃或极度活跃,以原始 细胞和(或)幼稚细胞为主,而较成熟的中间阶段细胞缺如,并残留少量成熟粒 细胞,形成所谓“裂孔现象”。FAB 分型将原始细胞占全部骨髓有核细胞的 30% 以上作为急性白血病的诊断标准,WHO 分型则将这一标准下降至 20%,并提出 原始细胞比例低于 20%但伴有 t(15;17)(8;21)或 inv(16)/t 16;16)者亦 应诊断为 AML。正常的巨核细胞和幼红细胞减少。白血病细胞胞质中出现红色 杆状小体,称奥尔小体(Auer 小体),仅见于急非淋白血病,有独立诊断的意义。 (2)慢性白血病:骨髓增生明显至极度活跃。以粒细胞为主,粒/红比例明 显增高;原始细胞<10%;嗜酸、嗜碱性粒细胞增多;红系细胞相对减少;巨核 细胞正常或增多,晚期减少。 3.细胞化学 主要用于协助形态鉴别各类白血病。 4.免疫学检查 根据白血病细胞表达的系列相关抗原,确定其来源。造血 干/祖细胞表达 CD34,APL 细胞通常表达 CD13、CD33 和 CD117,不表达 HLA-DR 和 CD34,还可表达 CD9。 5.细胞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检查 白血病常伴有特异的细胞遗传学(染色 体核型)和分子生物学改变(如融合基因、基因突变)。例如 99%的 APL 有 t(15; 17)(q22;q12),该易位使 15 号染色体上的 PML(早幼粒白血病基因)与 17 号染色体上 RARA(维 A 酸受体基因)形成 PML-RARA 融合基因在这是 APL 发病及用全反式维 A 酸及砷剂治疗有效的分子基础。 6.血生化检查 由于大量癌细胞被破坏,各型白血病血液中尿酸浓度及尿 液中尿酸排泄均增加,特别是在化疗期。血清乳酸脱氢酶增高。 7.其他 CNSL 常作脑脊液检查,见脑脊液压力升高,白细胞计数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