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主要病虫害百合的病害主要是真菌类病害和病毒病,多在高温多湿的环境下发生。防治措施包 括:在种植前检査鱗茎的茎盘部分是否已被真菌侵染并进行种球消毒;土壤消毒,并严格防止连作;避免 土壤及空气过湿:;生长旺期后勿向叶面浇水,避免栽植地内气温突然升高:及时喷施百菌清、代森锰锌等 杀菌剂:发现病株及时拔除。 百合的病毒病是造成生长发育不良和品种退化的重要原因。在已报道的14种常见的百合病毒病原菌 中,以黄瓜花叶病毒百合株系( cucumbermosaicvirus- lilystrain,CMV、百合无症状病毒( (lilysymptomlessvirus, LsSⅤ)、百合花叶病毒( lilymosaicvirus,LMv)或称郁金香碎锦病毒( ulipbreakingvirus,TB等三种病毒的 为害最大,被荷兰等国认定为百合鳞茎的必检病毒 百合还易出现生理性的叶烧病,多是根系生长不良或土壤盐分过高、空气过于干燥或气温变化过大 光照过强使叶面蒸腾过大等原因所致。应注意适当深植、淋洗土壤盐分,光照过强时采取遮荫、喷水、通 风等管理措施 4.采收与包装亚洲系百合第一朵花着色后即可剪花,东方系百合则至少有三个花蕾开始着色后才 能采收。采收后分级,去除下部loem的叶片,以10支一東扎束,立即插入水中。若需贮藏,温度宜为2~ YC。可用带孔的瓦楞纸盒包装,在运输过程中保持温度1~5℃ 观赏与应用)百合有“百事合意,百年好合”之意,尤其白百合代表少女的纯洁,在欧洲被视为圣母 玛利亚的象征,深受世界各国人民的喜爱。百合花期长、花姿独特、花色艳丽,在园林中宜片植疏林、草 地,或布置花境。商业栽培常作鲜切花,也是盆栽佳品。 二、郁金香 [学名] Tulipagesneriana 英名ulip 别名]草麝香、洋荷花 [科属]百合科郁金香属 形态特彻郁金香为多年生草本,地下鱗茎呈扁圆锥形,具棕褐色皮膜,茎、叶光滑具白粉。叶3~5 枚,长椭圆状披针形或卵状披针形,全缘并呈波状。花单生茎顶,花冠杯状或盘状,花被内侧基部常有黑 紫或黄色色斑。花被片6枚,花色丰富。雄蕊6枚,花药基部着生,紫色、黑色或黄色。子房3室,柱头 短,蒴果背裂,种子扁平 [产地与分布)郁金香原产地中海沿岸、中亚细亚、土耳其,中亚为分布中心。重要原种包括考夫曼郁 金香(丁, kaufmaniana)、克氏郁金香(丁, clusiana)、佛氏郁金香(丁./' osterman)、郁金香、芬芳郁金香 (丁, suaveolens)、格里氏郁金香(丁. greigE)等,叶片上多有花斑或条纹。我国约产14种,主要分布在新 疆地区,如伊犁郁金香(丁. iliensis)、准噶尔郁金香(丁.Au- -hseana)等。 [栽培史郁金香栽培约始于1554年,由丸G. Busbequius在土耳其发现,并将种球带至欧洲栽培,1637 643年和1733-1734年先后两次在欧洲形成了郁金香热,1753年林奈氏将栽培的实际上已是杂种的郁 金香定名为 Tulipagesneriana。19世纪又发现了许多新种,同时,新的杂种和品种不断涌现,推动了郁金香 分类学的发展。如今世界各国都有栽培,主产国有荷兰、英国、丹麦、日本,目前荷兰是世界上最大的郁 金香球根和切花生产国。据国际球根花卉中心统计,200-2001年荷兰郁金香的种植面积达10313hmz 每年约生产郁金香种球42亿头,其中75%出口,销往全世界125个国家和地区。 郁金香是重要的春花球根花卉,花形、花色极为丰富,宜植于园林作花境、花坛,还是重要的切花与 盆花材料。我国有关郁金香的历史文字记载很少,栽培品种自20世纪80年代初引进,成功栽培的城市有 西安、杭州、北京等地,并在公园群植形成景观效果。同时,在甘肃、宁夏、新疆、河北等冷凉地区和浙 江、云南等高山地区形成了种球复壮与繁育栽培基地。 (品种分类)郁金香的园艺栽培品种多达8000余个,由栽培变种、种间杂种以及芽变而来,亲缘关系 极为复杂。通常按花期可分为早、中、晚;按花型分有杯型(cup- shaped)、碗型(bow- shaped、百合花型或 高脚杯型( goblet-shaped)、流苏花型( fringed)、鹦鹉花型(par-rot)及星型sar- shaped)等;花色则有白、粉、 红、紫、褐、黄、橙、黑、绿斑和复色等,花色极丰富,惟缺蓝色。 1981年,在荷兰举行的世界品种登录大会郁金香分会上,重新修订并编写成的郁金香国际分类鉴定名 录中,根据花期、花形、花色等性状,将郁金香品种分为4类15群
3.主要病虫害 百合的病害主要是真菌类病害和病毒病,多在高温多湿的环境下发生。防治措施包 括:在种植前检查鳞茎的茎盘部分是否已被真菌侵染并进行种球消毒;土壤消毒,并严格防止连作;避免 土壤及空气过湿;生长旺期后勿向叶面浇水,避免栽植地内气温突然升高;及时喷施百菌清、代森锰锌等 杀菌剂;发现病株及时拔除。 百合的病毒病是造成生长发育不良和品种退化的重要原因。在已报道的 14 种常见的百合病毒病原菌 中,以黄瓜花叶病毒百合株系(cucumbermosaicvirus-lilystrain,CMV)、百合无症状病毒(1ilysymptomlessvirus, LSV)、百合花叶病毒(1ilymosaicvirus,LMV)或称郁金香碎锦病毒(tulipbreakingvirus,TBV)等三种病毒的 为害最大,被荷兰等国认定为百合鳞茎的必检病毒。 百合还易出现生理性的叶烧病,多是根系生长不良或土壤盐分过高、空气过于干燥或气温变化过大、 光照过强使叶面蒸腾过大等原因所致。应注意适当深植、淋洗土壤盐分,光照过强时采取遮荫、喷水、通 风等管理措施。 4.采收与包装 亚洲系百合第一朵花着色后即可剪花,东方系百合则至少有三个花蕾开始着色后才 能采收。采收后分级,去除下部 lOem 的叶片,以 10 支一束扎束,立即插入水中。若需贮藏,温度宜为 2~ YC。可用带孔的瓦楞纸盒包装,在运输过程中保持温度 1~5℃。 [观赏与应用)百合有“百事合意,百年好合”之意,尤其白百合代表少女的纯洁,在欧洲被视为圣母 玛利亚的象征,深受世界各国人民的喜爱。百合花期长、花姿独特、花色艳丽,在园林中宜片植疏林、草 地,或布置花境。商业栽培常作鲜切花,也是盆栽佳品。 二、郁金香 [学名]Tulipagesneriana [英名]tulip [别名]草麝香、洋荷花 [科属]百合科郁金香属 [形态特征]郁金香为多年生草本,地下鳞茎呈扁圆锥形,具棕褐色皮膜,茎、叶光滑具白粉。叶 3~5 枚,长椭圆状披针形或卵状披针形,全缘并呈波状。花单生茎顶,花冠杯状或盘状,花被内侧基部常有黑 紫或黄色色斑。花被片 6 枚,花色丰富。雄蕊 6 枚,花药基部着生,紫色、黑色或黄色。子房 3 室,柱头 短,蒴果背裂,种子扁平。 [产地与分布)郁金香原产地中海沿岸、中亚细亚、土耳其,中亚为分布中心。重要原种包括考夫曼郁 金香(丁.kaufmaniana)、克氏郁金香(丁,clusiana)、佛氏郁金香(丁./'osteriana)、郁金香、芬芳郁金香 (丁.suaveolens)、格里氏郁金香(丁.greigii)等,叶片上多有花斑或条纹。我国约产 14 种,主要分布在新 疆地区,如伊犁郁金香(丁.iliensis)、准噶尔郁金香(丁.Au—hseana)等。 [栽培史]郁金香栽培约始于 1554 年,由丸 G.Busbequius 在土耳其发现,并将种球带至欧洲栽培,1637 —1643 年和 1733—1734 年先后两次在欧洲形成了郁金香热,1753 年林奈氏将栽培的实际上已是杂种的郁 金香定名为 Tulipagesneriana。19 世纪又发现了许多新种,同时,新的杂种和品种不断涌现,推动了郁金香 分类学的发展。如今世界各国都有栽培,主产国有荷兰、英国、丹麦、日本,目前荷兰是世界上最大的郁 金香球根和切花生产国。据国际球根花卉中心统计,2000—2001 年荷兰郁金香的种植面积达 10 313hmz, 每年约生产郁金香种球 42 亿头,其中 75%出口,销往全世界 125 个国家和地区。 郁金香是重要的春花球根花卉,花形、花色极为丰富,宜植于园林作花境、花坛,还是重要的切花与 盆花材料。我国有关郁金香的历史文字记载很少,栽培品种自 20 世纪 80 年代初引进,成功栽培的城市有 西安、杭州、北京等地,并在公园群植形成景观效果。同时,在甘肃、宁夏、新疆、河北等冷凉地区和浙 江、云南等高山地区形成了种球复壮与繁育栽培基地。 (品种分类)郁金香的园艺栽培品种多达 8 000 余个,由栽培变种、种间杂种以及芽变而来,亲缘关系 极为复杂。通常按花期可分为早、中、晚;按花型分有杯型(cup-shaped)、碗型(bowl-shaped)、百合花型或 高脚杯型(goblet-shaped)、流苏花型(fringed)、鹦鹉花型(par—rot)及星型(star-shaped)等;花色则有白、粉、 红、紫、褐、黄、橙、黑、绿斑和复色等,花色极丰富,惟缺蓝色。 1981 年,在荷兰举行的世界品种登录大会郁金香分会上,重新修订并编写成的郁金香国际分类鉴定名 录中,根据花期、花形、花色等性状,将郁金香品种分为 4 类 15 群
1.早花类( Early Flowering) (1)单瓣早花群( Single Early Group)花单瓣,杯状,花期早,花色丰富,株高20~25cm (2)重瓣早花群( DoubleEarly Group)花重瓣,大多来源于共同亲本,色彩较和谐,高度相近,花期比 单瓣种稍早。 2。中花类( Midseason Flowering) (3凯旋系( Triumph Group)或称胜利系,花大,单瓣,花瓣平滑有光泽。由单瓣早花种与晚花种杂交 而来,花期介于重瓣早花与达尔文杂种之间,株高45~5cm,粗壮,花色丰富。如著名品种开氏内里斯 ( KeesNelis),血红色,亮黄边 (4)达尔文杂种系( DarwinHybridsGroup)由晚花达尔文郁金香与极早花的佛氏郁金香及其他种杂交而 成。植株健壮,株高50~70cm,花大,杯状,花色鲜明。如常用的品种金阿帕尔顿( GoldenApeldoorn),纯 3.晚花类( Late flowering) (5)单瓣晚花群( SingleLate Group)包括原分类中的达尔文系( Darwin)和考特吉系( Cottege)。株高65 80cm,茎粗壮,花杯状,花色多样,品种极多。如受欢迎的品种法兰西之光( Iledefrance),鲜红色:夜皇 后( QueenofNight),紫黑色。 (6)百合花型群( Lily-flowered Group)花瓣先端尖,平展开放,形似百合花。植株健壮,高约60cm, 花期长,花色多种。如展览常用品种希巴女王( QueenofShuba),红花黄边:阿拉丁( Aladdin),红花白边 (⑦流苏花群( Fringed Group)花瓣边缘有晶状流苏。如哈密尔顿( Hamilton),黄色带流苏;阿美(Arma) 红色带流苏。 (8)绿斑群( Viridiflora Group)花被的一部分呈绿色条斑 (9)伦布朗群( RembrandtGroup)有异色条斑的芽变种,如在红、白、黄等色的花冠上有棕色、黑色、 红色、粉色或紫色条斑。 (10)鹦鹉群( ParrotGroup)花瓣扭曲,具锯齿状花边,花大。如黑鹦鹉( Black par-rot),花鹦鹉 ( Flamingparrot),洛可可( Rococo)等 (11)重瓣晚花群( DoubleLate Group)也称牡丹花型群( Peony Flowered Group),花大,花梗粗壮,花色多 种。如蒙地卡罗( MonteCarlo),纯黄色;天使( Angelique),亮粉色 4.变种及杂种( VarietiesandHybrids) (12)考夫曼群( Koufmaniana Group)原种为考夫曼郁金香,花冠钟状,野生种金黄色,外侧有红色条纹 栽培变种有多种花色,花期早。叶宽,常有条纹。植株矮,通常10~20cm。易结实,播种易发生芽变。 (13)佛氏群( Forsteriana group)有高型(25~30em)和矮型(l5-18cm两种,叶宽,绿色,有明显紫红色 条纹。花被片长,花冠杯状,花绯红色,变种与杂种有多种花色,花期有早晚 (14)格里氏群( Greige( Group)原种株高20~4cm,叶有紫褐色条纹。花冠钟状,洋红色。与达尔文郁 金香的杂交种花朵极大,花茎粗壮,花期长,被广泛应用。 (15)其他混杂群( Miscellaneous Group)这些种及杂种不在上述各群中。 以上各群中(1)~(1)是多次杂交后形成的,即为普通郁金香。(12)~(15)群为野生种、变种或杂种,但 其原种的性状依然明显,故以亲本名称作为群的名称 常见的商品切花及盆栽品种(包括促成栽培品种)主要属于中花类的凯旋系、达尔文杂种系和晩花类的 单瓣种等。 生物学特性)郁金香适宜富含腐殖质、排水良好的沙土或沙质壤土,最忌黏重、低湿的冲积土。耐寒 性强,地下部球根可耐一34℃的低温,但生根需在5~14℃,尤其在9~10C最为适合,生长期适温为5 20℃,最适温度15~18℃。郁金香的花芽分化在鳞茎贮藏期内完成,适温为17-23℃。花期在3~5月, 花白天开放,傍晚或阴雨天闭合 由于郁金香花芽分化是在鳞茎贮藏期内完成,因此花后6~7月球根贮藏期间的温度条件至关重要 若6月处于较高温(20~25℃),而7月处于较低温(20C以下),则花芽分化顺利完成。反之,超过35℃的 高温,分化受到抑制,易出现花芽畸形或花被片部分叶化。 地下鱗茎是典型的变态茎,寿命通常为一年,基部有Ⅰ~2个较大的子鳞茎,植株开花后发育成更新
1.早花类(EarlyFlowering) (1)单瓣早花群(Single Early Group) 花单瓣,杯状,花期早,花色丰富,株高 20~25cm。 (2)重瓣早花群(DoubleEarlyGroup) 花重瓣,大多来源于共同亲本,色彩较和谐,高度相近,花期比 单瓣种稍早。 2。中花类(MidseasonFlowering) (3)凯旋系(TriumphGroup) 或称胜利系,花大,单瓣,花瓣平滑有光泽。由单瓣早花种与晚花种杂交 而来,花期介于重瓣早花与达尔文杂种之间,株高 45~55cm,粗壮,花色丰富。如著名品种开氏内里斯 (KeesNelis),血红色,亮黄边。 (4)达尔文杂种系(DarwinHybridsGroup) 由晚花达尔文郁金香与极早花的佛氏郁金香及其他种杂交而 成。植株健壮,株高 50~70cm,花大,杯状,花色鲜明。如常用的品种金阿帕尔顿(GoldenApeldoorn),纯 黄色。 3.晚花类(LateFlowering) (5)单瓣晚花群(SingleLateGroup) 包括原分类中的达尔文系(Darwin)和考特吉系(Cottege)。株高 65~ 80cm,茎粗壮,花杯状,花色多样,品种极多。如受欢迎的品种法兰西之光(1ledeFrance),鲜红色;夜皇 后(QueenofNight),紫黑色。 (6)百合花型群(Lily-floweredGroup) 花瓣先端尖,平展开放,形似百合花。植株健壮,高约 60cm, 花期长,花色多种。如展览常用品种希巴女王(QueenofShuba),红花黄边;阿拉丁(Aladdin),红花白边。 (7)流苏花群(FringedGroup) 花瓣边缘有晶状流苏。如哈密尔顿(Hamilton),黄色带流苏;阿美(Arma), 红色带流苏。 (8)绿斑群(ViridifloraGroup) 花被的一部分呈绿色条斑。 (9)伦布朗群(RembrandtGroup) 有异色条斑的芽变种,如在红、白、黄等色的花冠上有棕色、黑色、 红色、粉色或紫色条斑。 (10)鹦鹉群(ParrotGroup) 花瓣扭曲,具锯齿状花边,花大。如黑鹦鹉(Black Par—rot),花鹦鹉 (FlamingParrot),洛可可(Rococo)等。 (11)重瓣晚花群(DoubleLateGroup) 也称牡丹花型群(PeonyFloweredGroup),花大,花梗粗壮,花色多 种。如蒙地卡罗(MonteCarlo),纯黄色;天使(Angelique),亮粉色。 4.变种及杂种(VarietiesandHybrids) (12)考夫曼群(KoufmanianaGroup) 原种为考夫曼郁金香,花冠钟状,野生种金黄色,外侧有红色条纹。 栽培变种有多种花色,花期早。叶宽,常有条纹。植株矮,通常 10~20cm。易结实,播种易发生芽变。 (13)佛氏群(ForsterianaGroup) 有高型(25~30em)和矮型(15—18cm)两种,叶宽,绿色,有明显紫红色 条纹。花被片长,花冠杯状,花绯红色,变种与杂种有多种花色,花期有早晚。 (14)格里氏群(GreigiiGroup) 原种株高 20~40cm,叶有紫褐色条纹。花冠钟状,洋红色。与达尔文郁 金香的杂交种花朵极大,花茎粗壮,花期长,被广泛应用。 (15)其他混杂群(MiscellaneousGroup) 这些种及杂种不在上述各群中。 以上各群中(1)~(11)是多次杂交后形成的,即为普通郁金香。(12)~(15)群为野生种、变种或杂种,但 其原种的性状依然明显,故以亲本名称作为群的名称。 常见的商品切花及盆栽品种(包括促成栽培品种)主要属于中花类的凯旋系、达尔文杂种系和晚花类的 单瓣种等。 [生物学特性)郁金香适宜富含腐殖质、排水良好的沙土或沙质壤土,最忌黏重、低湿的冲积土。耐寒 性强,地下部球根可耐一 34℃的低温,但生根需在 5~14℃,尤其在 9~10~C 最为适合,生长期适温为 5 —20℃,最适温度 15~18℃。郁金香的花芽分化在鳞茎贮藏期内完成,适温为 17—23℃。花期在 3~5 月, 花白天开放,傍晚或阴雨天闭合。 由于郁金香花芽分化是在鳞茎贮藏期内完成,因此花后 6~7 月球根贮藏期间的温度条件至关重要。 若 6 月处于较高温(20~25℃),而 7 月处于较低温(20~C 以下),则花芽分化顺利完成。反之,超过 35℃的 高温,分化受到抑制,易出现花芽畸形或花被片部分叶化。 地下鳞茎是典型的变态茎,寿命通常为一年,基部有 1~2 个较大的子鳞茎,植株开花后发育成更新
鳞茎。母鳞茎中每层鳞片腋内均有一个子鳞茎,将来发育成子球,其中最大的子鳞茎又称为“梨球”,其 余的称为“子球”。在鳞茎的更新过程中,有些子鳞茎往往不发育,因此收获时子球的数量一般较子鳞茎 数要少,如郁金香达尔文杂种型的中晚花种平均繁殖系数为3 郁金香的根系属肉质根,再生能力较弱,折断后难以继续生长 繁殖]郁金香常用的繁殖方式有分球、播种和组织培养。 1.分球繁殖郁金香以自然分球繁殖为主,在秋季9~10月分栽子鳞茎,大者一年、小者2~3年可 培育成开花球。荷兰利用其气候优势,尤其在邻近海边的埃克霍森一带大量进行种球生产,通常采用分级 繁育法,即用周径为8~9cm、10~lm的栽植种球经一年分别培育成周径为11~12cm、12cm以上的商 品球(开花种球)。荷兰非常重视郁金香的轮作,一般每隔5~6年才连作一次,其间用旋耕机打碎地下的残 余球根,并与马铃薯或豆科作物等进行间作, 国内引种郁金香后,更新球极易发生退化现象,表现为鳞茎变小、开花率降低、花色浅、花小等。为 有效地保存良种,可选择气候冷凉地或海拔800~100m的山地进行种球的复壮栽培,采用冷凉地区越夏 贮藏、掌握种植适期及合理定植的密度和深度、施用合理的配方基肥、加强苗期管理并及时摘花、后期进 行遮荫、适时收球等措施,可取得良好的复壮效果。 2.播种繁殖郁金香种子发芽需要湿润与低温(0~IOC)条件,超过10℃发芽迟缓,25℃以上则不能 发芽。一般露地秋播,经冬季低温后萌发,当年只形成一片真叶,地下部为圆形小鳞茎,一般需经3~5 年生长才能发育成开花球。 3.组培快繁郁金香的自然繁殖系数较低,但郁金香的所有组织皆可用来进行组培繁殖,如新鲜鳞 片、叶片、花茎、子鳞茎、花及鱗茎盘等。郁金香的所有组织都可发生芽及愈伤组织,但并非都可发生再 生茎和再生根。试验证明,用花茎茎段来诱导芽最为成功,需8周( Wrightand Alderson,l980),而子鳞茎 诱导芽则需6个月 (栽培管理) 1.露地栽培 (1)定植前准备定植前首先检査郁金香鳞茎有无病虫害,将罹染病害或开始腐烂者捡出焚毁。病球捡 出后,将球根浸泡于杀菌药液中消毒,如在百菌清600倍液中浸泡20~30rain,于8月中旬左右,切开3 4个郁金香鳞茎,观察其内部鼻头(Nose,即已完成分化的花芽)的发育,以鼻头长达3~4mm、呈象牙色而 硬者为好,白色、扁平者为次。 选择富含腐殖质、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做20cm以上的高畦,并于定植前一个月用1%~2%的福尔 马林溶液浇灌进行土壤消毒。栽培床底层最妤用炉渣等粗颗粒物铺垫,施人充分腐熟的堆肥作基肥,充分 灌水,定植前2一3d耕耙,确保土质疏松。: 2)定植9月下旬至11月下旬均可定植,定植深度一般为种球高度的两倍,株行距为9cmⅪocra,切 花栽培可采用露岀球肩的浅植方法。定植前需消毒种球,用托布津或高锰酸钾溶液浸泡15~20min 由于地温高,郁金香会发生脱春化现象,因此不宜早植,一般在10月下旬至11月定植为好。虽然自 然露地栽培不会因定植早晩而影响开花期,但因为郁金香的根系在整个冬季吸收并贮藏大量氮元素,如种 植太晚则会因地温过低而影响植株根系的正常发育,而郁金香根系发育是否良好是栽培成败的关键。定植 后表面铺草可防止土壤板结,早期应充分灌水,以促使其生根 (3)田间管理郁金香发根后经过一个自然低温阶段,此期间注意保持土壤湿润,但要防止土壤积水。 2月初开始发叶后,进行田间除草,并及时检査病株,拔出销毁。当植株发生两片叶后,追施l~2次稀薄 液肥或复合肥,因郁金香对钾、钙较为敏感,适当施用磷酸二氢钾、硝酸钙等无机肥,可提高花茎的硬度。 5月初开花结束后,追施1—2次磷酸二氢钾或复合肥,以利地下更新鳞茎的膨大发育 郁金香一般在3月下旬至4月中句盛花,花期应控制肥水,并通过遮荫、遮雨等措施延长花期,同时 避免阳光直晒。 (4收球郁金香叶片基本枯黄后,择干燥晴天掘球。注意掘球时勿伤根,否则伤口极易染病腐烂。掘 起后摘叶,将球根按大小分开,置阴处充分晾干或风干。若置强光下晒干,易罹病, 将种球适当摊开或只装半箱,在通风良好、20~25℃条件下贮藏越夏。其间应翻箱2~4次并捡出腐 烂球
鳞茎。母鳞茎中每层鳞片腋内均有一个子鳞茎,将来发育成子球,其中最大的子鳞茎又称为“梨球”,其 余的称为“子球”。在鳞茎的更新过程中,有些子鳞茎往往不发育,因此收获时子球的数量一般较子鳞茎 数要少,如郁金香达尔文杂种型的中晚花种平均繁殖系数为 3.14。 郁金香的根系属肉质根,再生能力较弱,折断后难以继续生长。 [繁殖]郁金香常用的繁殖方式有分球、播种和组织培养。 1.分球繁殖 郁金香以自然分球繁殖为主,在秋季 9~10 月分栽子鳞茎,大者一年、小者 2~3 年可 培育成开花球。荷兰利用其气候优势,尤其在邻近海边的埃克霍森一带大量进行种球生产,通常采用分级 繁育法,即用周径为 8~9cm、10~llcm 的栽植种球经一年分别培育成周径为 11~12cm、12cm 以上的商 品球(开花种球)。荷兰非常重视郁金香的轮作,一般每隔 5~6 年才连作一次,其间用旋耕机打碎地下的残 余球根,并与马铃薯或豆科作物等进行间作。 国内引种郁金香后,更新球极易发生退化现象,表现为鳞茎变小、开花率降低、花色浅、花小等。为 有效地保存良种,可选择气候冷凉地或海拔 800~1000m 的山地进行种球的复壮栽培,采用冷凉地区越夏 贮藏、掌握种植适期及合理定植的密度和深度、施用合理的配方基肥、加强苗期管理并及时摘花、后期进 行遮荫、适时收球等措施,可取得良好的复壮效果。 2.播种繁殖 郁金香种子发芽需要湿润与低温(0~IO~C)条件,超过 10℃发芽迟缓,25℃以上则不能 发芽。一般露地秋播,经冬季低温后萌发,当年只形成一片真叶,地下部为圆形小鳞茎,一般需经 3~5 年生长才能发育成开花球。 3.组培快繁 郁金香的自然繁殖系数较低,但郁金香的所有组织皆可用来进行组培繁殖,如新鲜鳞 片、叶片、花茎、子鳞茎、花及鳞茎盘等。郁金香的所有组织都可发生芽及愈伤组织,但并非都可发生再 生茎和再生根。试验证明,用花茎茎段来诱导芽最为成功,需 8 周(WrightandAlderson,1980),而子鳞茎 诱导芽则需 6 个月。 (栽培管理) 1.露地栽培 (1)定植前准备 定植前首先检查郁金香鳞茎有无病虫害,将罹染病害或开始腐烂者捡出焚毁。病球捡 出后,将球根浸泡于杀菌药液中消毒,如在百菌清 600 倍液中浸泡 20~30rain,于 8 月中旬左右,切开 3~ 4 个郁金香鳞茎,观察其内部鼻头(Nose,即已完成分化的花芽)的发育,以鼻头长达 3~4mm、呈象牙色而 硬者为好,白色、扁平者为次。 选择富含腐殖质、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做 20cm 以上的高畦,并于定植前一个月用 1%~2%的福尔 马林溶液浇灌进行土壤消毒。栽培床底层最好用炉渣等粗颗粒物铺垫,施人充分腐熟的堆肥作基肥,充分 灌水,定植前 2—3d 耕耙,确保土质疏松。 : (2)定植 9 月下旬至 11 月下旬均可定植,定植深度一般为种球高度的两倍,株行距为 9cmXlocra,切 花栽培可采用露出球肩的浅植方法。定植前需消毒种球,用托布津或高锰酸钾溶液浸泡 15~20min。 由于地温高,郁金香会发生脱春化现象,因此不宜早植,一般在 10 月下旬至 11 月定植为好。虽然自 然露地栽培不会因定植早晚而影响开花期,但因为郁金香的根系在整个冬季吸收并贮藏大量氮元素,如种 植太晚则会因地温过低而影响植株根系的正常发育,而郁金香根系发育是否良好是栽培成败的关键。定植 后表面铺草可防止土壤板结,早期应充分灌水,以促使其生根。 (3)田间管理 郁金香发根后经过一个自然低温阶段,此期间注意保持土壤湿润,但要防止土壤积水。 2 月初开始发叶后,进行田间除草,并及时检查病株,拔出销毁。当植株发生两片叶后,追施 l~2 次稀薄 液肥或复合肥,因郁金香对钾、钙较为敏感,适当施用磷酸二氢钾、硝酸钙等无机肥,可提高花茎的硬度。 5 月初开花结束后,追施 1—2 次磷酸二氢钾或复合肥,以利地下更新鳞茎的膨大发育。 郁金香一般在 3 月下旬至 4 月中旬盛花,花期应控制肥水,并通过遮荫、遮雨等措施延长花期,同时 避免阳光直晒。 (4)收球 郁金香叶片基本枯黄后,择干燥晴天掘球。注意掘球时勿伤根,否则伤口极易染病腐烂。掘 起后摘叶,将球根按大小分开,置阴处充分晾干或风干。若置强光下晒干,易罹病, 将种球适当摊开或只装半箱,在通风良好、20~25℃条件下贮藏越夏。其间应翻箱 2~4 次并捡出腐 烂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