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普通高等学校 2010年全国统一招生考试第四次适应性训练 语文试题 说明: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其中第I卷第三、四题 为选考题,其它题为必考题。考生作答时,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 第I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先秦哲学家荀子写过一篇文章,叫《劝学》。他有—句话说得极好,他说:“不全不粹之 不足以为美也。”这话运用到艺术美上就是说:艺术既要极丰富地全面地表现生活和自然 又要提炼,去粗存精,提高,集中,更典型、更具普遍性地表现生活和自然。由于“粹”, 由于去粗存精,艺术表现里有了“虚”,洗尽尘滓,独存孤迥”。由于“"全”,才能做到孟子 所说的“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虚”和”实”辩证的统一,才能完成艺术的 表现,形成艺术的美。但“全”和“粹”是相互矛盾的。既去粗存精,那就似乎不全了,全 就似乎不应“拔萃"。又全又粹,这不是矛盾吗?然而只讲“全”而不顾“粹”,这就是我 们现在所说的自然主义;只讲“粹”而不能反映“全”,那又容易走上抽象的形式主义的道 路;既粹且全,才能在艺术表现里做到真正的“典型化”,全和粹要辩证地结合、统-,才 能谓之美,正如荀子两千年前所说的那句精辟之语。 清初文人赵执信在他的《谈龙录》里有一段很生动地形象化的说明了这全和粹、虚和实 辩证的统—,它才是艺术的最高成就。他说:钱塘洪昉思,久于新城之门矣。与余友。一日 在司寇(渔洋)宅论诗,昉思嫉时俗之无章也,曰:“诗如龙然,首、尾、爪、角、鳞、鬣
陕西省普通高等学校 2010 年全国统一招生考试第四次适应性训练 语 文 试 题 说明:本试卷分第 I 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其中第 I 卷第三、四题 为选考题,其它题为必考题。考生作答时,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 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先秦哲学家荀子写过一篇文章,叫《劝学》。他有一句话说得极好,他说:“不全不粹之 不足以为美也。”这话运用到艺术美上就是说:艺术既要极丰富地全面地表现生活和自然, 又要提炼,去粗存精,提高,集中,更典型、更具普遍性地表现生活和自然。由于“粹”, 由于去粗存精,艺术表现里有了“虚”,“洗尽尘滓,独存孤迥”。由于“全”,才能做到孟子 所说的“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虚”和”实”辩证的统一,才能完成艺术的 表现,形成艺术的美。但“全”和“粹”是相互矛盾的。既去粗存精,那就似乎不全了,全 就似乎不应“拔萃”。又全又粹,这不是矛盾吗?然而只讲“全” 而不顾“粹”,这就是我 们现在所说的自然主义;只讲“粹”而不能反映“全”,那又容易走上抽象的形式主义的道 路;既粹且全,才能在艺术表现里做到真正的“典型化”,全和粹要辩证地结合、统一,才 能谓之美,正如荀子两千年前所说的那句精辟之语。 清初文人赵执信在他的《谈龙录》里有一段很生动地形象化的说明了这全和粹、虚和实 辩证的统一,它才是艺术的最高成就。他说:钱塘洪昉思,久于新城之门矣。与余友。一日, 在司寇(渔洋)宅论诗,昉思嫉时俗之无章也,曰:“诗如龙然,首、尾、爪、角、鳞、鬣
一不具,非龙也。”司寇哂之日:“请诗如神龙,见其首不见其尾,或云中露一爪一鳞而已,安 得全体?是雕塑绘画者耳!”余曰:“神龙者,屈伸变化,固无定体,恍惚望见者,第指其 鳞一爪,而龙之首尾完好,故宛然在也。若拘于所见,以为龙具在是,雕绘者反有辞矣! 洪昉思重视“全”而忽略了“粹”,王渔洋依据他的神韵说看重一爪一鳞而忽视了“全 体";赵执信指岀一鳞一爪的表现方式要能显示龙的“首尾完好”,宛然存在。艺术的表现正 在于一鳞一爪具有象征力量,使全体宛然存在,不削弱全体丰满的内容,把它们概括在一鳞 一爪里。提高了,集中了,一粒沙里看见一个世界。这是中国艺术传统中的现实主义的创作 方法,不是自然主义的,也不是形式主义的 但王渔洋、赵执信都以轻视的口吻说着雕塑绘画,好像它们只是自然主义地刻画现实。 中国大画家所画的龙正是像赵执信所要求的,云中露出一鳞一爪,却使全体宛然可见。 (节选自《中国古代艺术中的虚与实》,略有改动) 1.下面各人的观点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洪昉思要求完整,画龙要把整条龙画出来,连它的首尾鳞爪都不能忽略。 B.王渔洋认为,神龙见首不见尾,有时只在云中露出一鳞一爪,只要把最精粹的部分 画出来就行了 C.赵执信的看法和洪昉思差不多,既要一鳞一爪,也要画完整的首尾。 D.作者认为从提高、集中了的一鳞一爪所具有的象征力量中显示“龙之首尾完好,故 宛然在也” 2.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粹”侧重讲艺术应通过提炼,提高,集中,典型地表现生活和自然:“全”侧重讲 艺术应当丰富而全面地表现生活和自然 B.“粹”,“拔萃”,文中主要是指艺术表现中的去粗存精:“全”,“全面”,主要是指艺 术表现中的丰富与全面。 C.“全”对应于“实”,“粹”对应于“虚”,彼此相互矛盾:既去粗存精,就不能“全 面”,既“面面俱到”就难以“出类拔萃”。 D.在艺术中,“全”和“粹”要辩证地结合,否则就不能在艺术表现里做到真正的“典 型化”,就不能创造美好的艺术品 3.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艺术只有既全面而丰富地、又更典型更集中地表现生活与自然,才能称之为美 B.艺术创造中如果只讲“全”而不顾“粹”,就容易走上抽象的形式主义的道路。 C.在“诗如画龙”的讨论中,作者否定了洪昉思、王渔洋、赵执信三人的基本观点 D.荀子在两千年前就明确提出过,艺术创造应当注重“洗尽尘滓,独存孤迥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一不具,非龙也。”司寇哂之曰:“诗如神龙,见其首不见其尾,或云中露一爪一鳞而已,安 得全体?是雕塑绘画者耳!”余曰:“神龙者,屈伸变化,固无定体,恍惚望见者,第指其一 鳞一爪,而龙之首尾完好,故宛然在也。若拘于所见,以为龙具在是,雕绘者反有辞矣!” 洪昉思重视“全”而忽略了“粹”,王渔洋依据他的神韵说看重一爪一鳞而忽视了“全 体”;赵执信指出一鳞一爪的表现方式要能显示龙的“首尾完好”,宛然存在。艺术的表现正 在于一鳞一爪具有象征力量,使全体宛然存在,不削弱全体丰满的内容,把它们概括在一鳞 一爪里。提高了,集中了,一粒沙里看见一个世界。这是中国艺术传统中的现实主义的创作 方法,不是自然主义的,也不是形式主义的。 但王渔洋、赵执信都以轻视的口吻说着雕塑绘画,好像它们只是自然主义地刻画现实。 中国大画家所画的龙正是像赵执信所要求的,云中露出一鳞一爪,却使全体宛然可见。 (节选自《中国古代艺术中的虚与实》,略有改动) 1.下面各人的观点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 A.洪昉思要求完整,画龙要把整条龙画出来,连它的首尾鳞爪都不能忽略。 B.王渔洋认为,神龙见首不见尾,有时只在云中露出一鳞一爪,只要把最精粹的部分 画出来就行了。 C.赵执信的看法和洪昉思差不多,既要一鳞一爪,也要画完整的首尾。 D.作者认为从提高、集中了的一鳞一爪所具有的象征力量中显示“龙之首尾完好,故 宛然在也”。 2.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粹”侧重讲艺术应通过提炼,提高,集中,典型地表现生活和自然;“全”侧重讲 艺术应当丰富而全面地表现生活和自然。 B.“粹”,“拔萃”,文中主要是指艺术表现中的去粗存精;“全”,“全面”,主要是指艺 术表现中的丰富与全面。 C.“全”对应于“实”,“粹”对应于“虚”,彼此相互矛盾;既去粗存精,就不能“全 面”,既“面面俱到”就难以“出类拔萃”。 D.在艺术中,“全”和“粹”要辩证地结合,否则就不能在艺术表现里做到真正的“典 型化”,就不能创造美好的艺术品。 3.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 A.艺术只有既全面而丰富地、又更典型更集中地表现生活与自然,才能称之为美。 B.艺术创造中如果只讲“全”而不顾“粹”,就容易走上抽象的形式主义的道路。 C.在“诗如画龙”的讨论中,作者否定了洪昉思、王渔洋、赵执信三人的基本观点。 D.荀子在两千年前就明确提出过,艺术创造应当注重“洗尽尘滓,独存孤迥”。 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愚溪对 柳宗元 柳子名愚溪而居。五日,溪之神夜见梦日:“子何辱予,使予为愚耶?有其实者,名固 从之,今予固若是耶?予闻闽有水,生毒雾厉气,中之者,温屯呕泄;藏石走濑,连舻糜解; 有鱼焉,锯齿锋尾而兽蹄,是食人,必断而跃之,乃仰噬焉。故其名曰恶溪。西海有水,散 涣而无力,不能负芥,投之则委靡垫没,及底而后止,故其名曰弱水。秦有水,掎汩泥淖 挠混沙砾,视之分寸,眙若睨壁,浅深险易,昧昧不觌,乃合泾渭,以自彰秽迹,故其名 曰浊泾。雍之西有水,幽险若漆,不知其所出,故其名日黑水。夫恶、弱,六柲也;浊、 黑,贱名也。彼得之而不辞,穷万世而不变者,有其实也。今予甚清与美,为子所喜,而又 功可以及圃畦,力可以载方舟,朝夕者济焉。子幸择而居予,而辱以无实之名以为愚,卒不 见德而肆其诬,岂终不可革耶? 柳子对日:“汝诚无其实。然以吾之愚而独好汝,汝恶避是名耶!且汝不见贪泉乎?有 饮而南者,见交趾宝货之多,光溢于目,思以两手左右攫而怀之,岂泉之实耶?过而往贪焉 犹以为名,今汝独招愚者居焉,久留而不去,虽欲革其名不可得矣。夫明王之时,智者用, 愚者伏。用者宜迩,伏者宜远。今汝之托也,远王都三千余里,侧僻回隐,蒸郁之与曹, 螺蚌之与居,唯触罪摈辱愚陋黜伏者,日侵侵以游汝,闯闯以守汝。汝欲为智乎?胡不呼今 之聪明、皎厉、握天子有司之柄以生育天下者,使一经于汝,而唯我独处?汝既不能得彼而 见获于我,是则汝之实也。当汝为愚而犹以为诬,宁有说耶? 曰:“是则然矣,敢问子之愚何如而可以及我? 柳子曰:“汝欲穷我之愚说耶?虽极汝之所往,不足以申吾喙;涸汝之所流,不足以濡 吾翰③。姑示子其略:吾茫洋乎无知,冰雪之交,众裘我俙;溽暑之铄,众从之风,而我从 之火。吾荡而趋,不知太行之异乎九衢,以败吾车;吾放而游,不知吕梁°之异乎安流,以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愚 溪 对 柳宗元 柳子名愚溪而居。五日,溪之神夜见梦曰:“子何辱予,使予为愚耶?有其实者,名固 从之,今予固若是耶?予闻闽有水,生毒雾厉气,中之者,温屯呕泄;藏石走濑.,连舻糜解; 有鱼焉,锯齿锋尾而兽蹄,是食人,必断而跃之,乃仰噬焉。故其名曰恶溪。西海有水,散 涣而无力,不能负芥,投之则委靡垫没,及底而后止,故其名曰弱水。秦有水,掎汩泥淖, 挠混沙砾,视之分寸①,眙若睨壁,浅深险易,昧昧不觌,乃合泾渭,以自彰秽迹,故其名 曰浊泾。雍之西有水,幽险若漆,不知其所出,故其名曰黑水。夫恶、弱,六极②也;浊、 黑,贱名也。彼得之而不辞,穷万世而不变者,有其实也。今予甚清与美,为子所喜,而又 功可以及圃畦,力可以载方舟,朝夕者济焉。子幸择而居予,而辱以无实之名以为愚,卒不 见德而肆其诬,岂终不可革耶?” 柳子对曰:“汝诚无其实。然以吾之愚而独好汝,汝恶避是名耶!且.汝不见贪泉乎?有 饮而南.者,见交趾宝货之多,光溢于目,思以两手左右攫而怀之,岂泉之实耶?过而往贪焉 犹以为名,今汝独招愚者居焉,久留而不去,虽欲革其名不可得矣。夫明王之时,智者用, 愚者伏。用者宜迩,伏者宜远。今汝之托也,远王都三千余里,侧僻回隐,蒸郁③之与曹, 螺蚌之与居,唯触罪摈辱愚陋黜伏者,日侵侵以游汝,闯闯以守汝。汝欲为智乎?胡不呼今 之聪明、皎厉、握天子有司之柄以生育天下者,使一经于汝,而唯我独处?汝既不能得彼而 见获于.我,是则.汝之实也。当汝为愚而犹以为诬,宁有说耶?” 曰:“是则然矣,敢问子之愚何如而可以及我?” 柳子曰:“汝欲穷.我之愚说耶?虽极汝之所往,不足以申吾喙.;涸汝之所流,不足以濡 吾翰④。姑示子其略:吾茫洋乎无知,冰雪之交,众裘我絺;溽暑之铄,众从之风,而我从 之火。吾荡而趋,不知太行之异乎九衢,以败吾车;吾放而游,不知吕梁⑤之异乎安流,以
没吾舟。吾足蹈坎井,头抵木石,冲冒榛棘,僵仆虺蜴,而不知怵惕。何丧何得?进不为盈 退不为抑,荒凉昏默,卒不自克。此其大凡者也,愿以是污汝可乎? 于是溪神深思而叹曰:“嘻!有余矣,其及我也。”因俯而羞,仰而吁,涕泣交流,举手 而辞。一晦一明,觉而莫知所之,遂书其对。 注①分寸:指很近。②六极:疾、忧、贫、恶、弱、凶六种不好的事情。③蒸郁:闷 热的雾气。④翰:毛笔。⑤吕梁:水名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浯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藏石走濑,连舻糜解 濑:湍急的流水 B.有饮而南者 南:往南方 C.汝欲穷我之愚说耶 穷:彻底弄清 D.不足以申吾喙 喙:言论 5.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 ①且汝不见贪泉乎 ①汝既不能得彼而见获于我 A.(②且燕起处秦革灭殆尽之际 B ②故燕王欲结于君 ①是则汝之实也 ①因俯而羞 ②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②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6.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有关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篇借溪名为题,假托自述己愚以发泄政治上遭受打击后的愤懑,对当时善恶颠倒、 愚智莫辨的社会现实进行了辛辣的讽刺和猛烈的抨击 B.文章采用灵动变化的对话形式,通过一连串生动的比喻,淋漓尽致地写出了作者的 种种“愚相”,表达了自己虽面对黑暗现实而坚持“不知怵惕”的决心。 溪神自我表白的一段话,正是作者对自己的看法。作者笔下的自我,是一个反常背 俗的形象,表面看来是自矜自负,实际上是自嘲自责。文章笔墨恣肆而条理井然 诙谐戏谑而寓意深长 D.作者通过对“溪神”的回答,隐晦曲折地说明:愚者是“诚无其实”的,只不过被 那些称为“智者”的人看成“愚”罢了。自己被当作罪人贬到“远王都三千余里” 的永州,只不过是因为触犯了那些自称“聪明皎厉、握天子有司之柄”的势力而已 7.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 (1)卒不见德而肆其诬,岂终不可革耶?(3分) 译文 (2)何丧何得?进不为盈,退不为抑,荒凉昏默,卒不自克。(4分) 译文
没吾舟。吾足蹈坎井,头抵木石,冲冒榛棘,僵仆虺蜴,而不知怵惕。何丧何得?进不为盈, 退不为抑,荒凉昏默,卒不自克。此其大凡者也,愿以是污汝可乎?” 于是溪神深思而叹曰:“嘻!有余矣,其及我也。”因.俯而羞,仰而吁,涕泣交流,举手 而辞。一晦一明,觉而莫知所之,遂书其对。 [注]①分寸:指很近。②六极:疾、忧、贫、恶、弱、凶六种不好的事情。③蒸郁:闷 热的雾气。④翰:毛笔。⑤吕梁:水名。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浯解释不正确 ...的一项是(3 分) ( ) A.藏石走濑.,连舻糜解 濑:湍急的流水 B.有饮而南.者 南:往南方 C.汝欲穷.我之愚说耶 穷:彻底弄清 D.不足以申吾喙. 喙:言论 5.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 ...的一组是(3 分) ( ) A. ①且.汝不见贪泉乎 ②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 B. ①汝既不能得彼而见获于.我 ②故燕王欲结于.君 C. ①是则.汝之实也 ②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D. ①因.俯而羞 ②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6.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有关分析和评价,不正确 ...的一项是(3 分) ( ) A.本篇借溪名为题,假托自述己愚以发泄政治上遭受打击后的愤懑,对当时善恶颠倒、 愚智莫辨的社会现实进行了辛辣的讽刺和猛烈的抨击。 B.文章采用灵动变化的对话形式,通过一连串生动的比喻,淋漓尽致地写出了作者的 种种“愚相”,表达了自己虽面对黑暗现实而坚持“不知怵惕”的决心。 C.溪神自我表白的一段话,正是作者对自己的看法。作者笔下的自我,是一个反常背 俗的形象,表面看来是自矜自负,实际上是自嘲自责。文章笔墨恣肆而条理井然, 诙谐戏谑 而寓意深长。 D.作者通过对“溪神”的回答,隐晦曲折地说明:愚者是“诚无其实”的,只不过被 那些称为“智者”的人看成“愚”罢了。自己被当作罪人贬到“远王都三千余里” 的永州,只不过是因为触犯了那些自称“聪明皎厉、握天子有司之柄”的势力而已。 7.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 分) (1)卒不见德而肆其诬,岂终不可革耶?(3 分) 译文: (2) 何丧何得?进不为盈,退不为抑,荒凉昏默,卒不自克。(4 分) 译文:
8.用“/”给下面文言文句群断句。(3分) 对曰夫兵在御之得其道不在众多陛下取其壮健以道御之足 以无敌于天下何必多取细弱以增虚数乎!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两首元曲,完成9-10题 [越调]小桃红 杨果 采莲人和采莲歌,柳外兰舟过。不管鸳鸯梦惊破,夜如何?有人独上江楼卧。伤心莫唱, 南朝旧曲,司马泪痕多 [越调]平湖乐 王恽 采菱人语隔秋烟,波静如横练。入手风光莫流转,共留连。画船-笑春风面。江山信美, 终非吾土,问何日是归年 9.请简要分析两首元散曲的思想情感。(5分) 10.从情景关系的角度简要分析两首元散曲在表现手法上的共同特点。(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1.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送子涉淇,至于顿丘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卫风·氓》) (2)寄蜉蝣于天地, 。(苏轼《赤壁赋》) (3)虽无丝竹管弦之盛 。(王羲之《兰亭集序》) (4)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而人之所罕至焉。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乙选考题 请考生从以下三、四两大题中选定一大题作答,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 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个大题记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话语的姿态
8.用“/”给下面文言文句群断句。(3 分) 对 曰 夫 兵 在 御 之 得 其 道 不 在 众 多 陛 下 取 其 壮 健 以 道 御 之 足 以 无 敌 于 天 下 何 必 多 取 细 弱 以 增 虚 数 乎!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阅读下面两首元曲,完成 9-10 题 [越调]小桃红 杨果 采莲人和采莲歌,柳外兰舟过。不管鸳鸯梦惊破,夜如何?有人独上江楼卧。伤心莫唱, 南朝旧曲,司马泪痕多。 [越调]平湖乐 王恽 采菱人语隔秋烟,波静如横练。入手风光莫流转,共留连。画船一笑春风面。江山信美, 终非吾土,问何日是归年。 9.请简要分析两首元散曲的思想情感。(5 分) 10.从情景关系的角度简要分析两首元散曲在表现手法上的共同特点。(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 11.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送子涉淇,至于顿丘。 ,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卫风·氓》) (2)寄蜉蝣于天地, 。(苏轼《赤壁赋》) (3)虽无丝竹管弦之盛, 。(王羲之《兰亭集序》) (4)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而人之所罕至焉。 。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乙 选考题 请考生从以下三、四两大题中选定一大题作答,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 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个大题记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 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 分) 话语的姿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