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延安中学2012届高三第三次月考(期中)试题 语文 注意: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共150分,答题 时间150分钟。第Ⅰ卷答案涂写在答题卡上,第Ⅱ卷答案答在答题纸上。 第I卷 阅读题 甲必考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每小题3分) 《纽约时报》整版介绍中国作家实属罕见 在2008年奧运前,美国包括GNN在内的各大主要媒体都开始了对中国进行大量 全新角度的报道。《纽约时报》“读书版”突然对中国当代当红作家及其作品感 起兴趣,非常罕见地整版介绍中国作家的作品。之所以说非常罕见,是因为过去 多少年来,《纽约时报》从来没有这么集中地介绍过中国当代当红作家的作品 非说有介绍,也仅仅局限于那些对中国共产常说“不”的流亡海外的作家及作品 上,例如2001年初对高行健的吹捧与介绍等。 《纽约时报》首推的是莫言和他的最新小说《生死疲劳》,而且还专门让一个日 本插图画家给画了幅插图加以配合。当代著名书评家约翰逊·斯宾斯为此书写了 评论。其文章以西方最常见的评论文章写法,首先向读者介绍了莫言这本书的基 本内容,并将评论者自己认为最精彩的一段文字,介绍给了读者。之后重磅介绍 的,是姜戎的《狼图腾》。然后是王安忆的最新作品《长恨歌》,还按照西方出 版商的习惯,将第一章免费奉献给了美国读者。也就是说,如果有人喜欢的话, 那就请到书店购买。接下来是介绍了阎连科的《为人民服务》,也附加了免费的 应该说,这家报社的编辑们的眼光与水准都是相当高的。从《纽约时报》“读书 版”的排版上看,可以看得出来,他们更注重的是具有文学价值的东西。不过, 它并没有仅仅局限于此,在做了连续四本书的书评后,他们给读者提供了更广泛 的了解空间:它对更想了解一下中国流行小说现状的人,提供了一种选择。这就 是整个版面的右边内容:时报的编辑们以“中国流行小说”为题,介绍了一下当 代中国青年人,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所谓“80后”读者的阅读兴趣所在。其中, 就重点介绍了郭敬明,因为他有过剽窃行为,从某种意义上说,也算有新闻价值 从文中知道,评论者对郭进行了电话采访,但这一点也没有妨碍评论者将郭抄袭 事件的整个过程向美国读者做介绍,介绍文字可以说客观公允,相当准确。评论 者并且调侃地说,郭只是支付了法院裁定的给原作者庄羽的赔款,但是拒绝道歉, 不承认其不道德的行为。评论者继续有些幽默地说道,郭的粉丝们既然看到他不 向公众道歉,于是,也就跟着不在意公众在说些什么,继续支持他。实际上,之 所以没有把他和他的作品列入莫言等人的作品行列,这也从另个角度说明美国人 对他的行为及他的作品还是有一定保留态度的。毕竟,他抄袭了别人。评论者引 用王朔的话说,这小子没有一点儿“ sense of decency”。之后,评论者还就 80后的其他几个写者进行了相关介绍,其中包括张悦然等。不过,评论者又对 中国的90后几个小作者也进行了简单介绍,并说明,是这些小作者才令80后写 手们感到受到威胁。 其实,如果说什么东西最说明美国人认同中国作家的书的话,那就只能从一点假 也不掺杂的美国图书排行榜上观风云。最有趣的是,在美国图书市场上,比已经
陕西延安中学 2012 届高三第三次月考(期中)试题 语 文 注意: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共 150 分,答题 时间 150 分钟。第Ⅰ卷答案涂写在答题卡上,第Ⅱ卷答案答在答题纸上。 第 I 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9分,每小题3分) 《纽约时报》整版介绍中国作家实属罕见 在 2008 年奥运前,美国包括 GNN 在内的各大主要媒体都开始了对中国进行大量 全新角度的报道。《纽约时报》“读书版”突然对中国当代当红作家及其作品感 起兴趣,非常罕见地整版介绍中国作家的作品。之所以说非常罕见,是因为过去 多少年来,《纽约时报》从来没有这么集中地介绍过中国当代当红作家的作品, 非说有介绍,也仅仅局限于那些对中国共产常说“不”的流亡海外的作家及作品 上,例如 2001 年初对高行健的吹捧与介绍等。 《纽约时报》首推的是莫言和他的最新小说《生死疲劳》,而且还专门让一个日 本插图画家给画了幅插图加以配合。当代著名书评家约翰逊·斯宾斯为此书写了 评论。其文章以西方最常见的评论文章写法,首先向读者介绍了莫言这本书的基 本内容,并将评论者自己认为最精彩的一段文字,介绍给了读者。之后重磅介绍 的,是姜戎的《狼图腾》。然后是王安忆的最新作品《长恨歌》,还按照西方出 版商的习惯,将第一章免费奉献给了美国读者。也就是说,如果有人喜欢的话, 那就请到书店购买。接下来是介绍了阎连科的《为人民服务》,也附加了免费的 第一章。 应该说,这家报社的编辑们的眼光与水准都是相当高的。从《纽约时报》“读书 版”的排版上看,可以看得出来,他们更注重的是具有文学价值的东西。不过, 它并没有仅仅局限于此,在做了连续四本书的书评后,他们给读者提供了更广泛 的了解空间:它对更想了解一下中国流行小说现状的人,提供了一种选择。这就 是整个版面的右边内容:时报的编辑们以“中国流行小说”为题,介绍了一下当 代中国青年人,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所谓“80 后”读者的阅读兴趣所在。其中, 就重点介绍了郭敬明,因为他有过剽窃行为,从某种意义上说,也算有新闻价值 吧。 从文中知道,评论者对郭进行了电话采访,但这一点也没有妨碍评论者将郭抄袭 事件的整个过程向美国读者做介绍,介绍文字可以说客观公允,相当准确。评论 者并且调侃地说,郭只是支付了法院裁定的给原作者庄羽的赔款,但是拒绝道歉, 不承认其不道德的行为。评论者继续有些幽默地说道,郭的粉丝们既然看到他不 向公众道歉,于是,也就跟着不在意公众在说些什么,继续支持他。实际上,之 所以没有把他和他的作品列入莫言等人的作品行列,这也从另个角度说明美国人 对他的行为及他的作品还是有一定保留态度的。毕竟,他抄袭了别人。评论者引 用王朔的话说,这小子没有一点儿“sense of decency”。之后,评论者还就 80 后的其他几个写者进行了相关介绍,其中包括张悦然等。不过,评论者又对 中国的 90 后几个小作者也进行了简单介绍,并说明,是这些小作者才令 80 后写 手们感到受到威胁。 其实,如果说什么东西最说明美国人认同中国作家的书的话,那就只能从一点假 也不掺杂的美国图书排行榜上观风云。最有趣的是,在美国图书市场上,比已经
到了二千多名的位置上的《狼图腾》走得更好的,不是郭敬明的什么东西,而是 莫言的这本刚刚出版的名叫《生死疲劳》的书。它昨天已经在图书榜的前400 名以内,这本身已经非常了不起了。今天此时再看,已经进入第198名了,这才 是巨大的成功 (选自新浪网张放博客,有删改) 1.下列关于郭敬明及其作品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 是 (3分) A.《纽约时报》的“读书版”以“中国流行小说”为题,介绍当代中国青 年小说作者时重点 介绍郭敬明,是因为这个青年有过剽窃行为,从某种意义上说也算有新闻价值。 B.《纽约时报》的“读书版”重视郭敬明作品,是基于“80后”读者的 阅读兴趣所在这一事实,总体对郭敬明本人及其作品是持肯定态度的 C.《纽约时报》的“读书版”没有把郭敬明和他的作品加入到莫言等人的 作品行列, 说明美国人对他的行为及他的作品是有一定的保留态度的。 D.在美国图书市场上,郭敬明的作品并不比图书排行榜上到了二千多名的 位置上的《狼图腾》排行更好,当然就更不能与莫言的《生死疲劳》比肩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 是 )(3分) A.当代著名书评家约翰逊·斯宾斯为莫言的新书写的评论,采用的是将书 的基本内容和评论 者自己认为最精彩的一段文字介绍给读者的、西方最常见的评论文章的写法。 B.《纽约时报》“读书版”整版推出几位中国作家的作品,不仅辅以插 图和评论,还按照西方版商的习惯附加了免费的第一章。 C.《纽约时报》不但介绍了莫言等中国当代当红前辈作家,还介绍了80后、 90后作者,他们认为90后作者比前辈作家更让80后作者感到受到威胁 D.《纽约时报》“读书版”的评论者虽然对郭敬明进行了电话采访,但并没 有妨碍他们向美国读者客观、公允和准确地介绍郭敬明抄袭事件的整个过程。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是分 A.《纽约时报》“读书版”集中推出对其最为推崇的中国当代当红作家 莫言、姜戎、 王安忆和阎边科的书评,这其中也反映出这家报社的编辑们有着相当高的眼光与 水准。 B.《纽约时报》在2008奥运以前的很多年,只局限于介绍那些对中国共产常说 “不”的流亡海外的作家及作品,如此感兴趣并集中地整版介绍中国当代当红作 家的作品确实非常罕见。 C.《纽约时报》“读书版”以“中国流行小说”为题,介绍了当代中国青年作 者,其中重点介绍郭敬明,时报编辑们注重的不是中国小说具有文学价值的东西, 而是新闻价值
到了二千多名的位置上的《狼图腾》走得更好的,不是郭敬明的什么东西,而是 莫言的这本刚刚出版的名叫《生死疲劳》的书。它昨天已经在图书榜的前 400 名以内,这本身已经非常了不起了。今天此时再看,已经进入第 198 名了,这才 是巨大的成功。 (选自新浪网张放博客,有删改) 1.下列关于郭敬明及其作品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 是 ( )(3 分) A.《纽约时报》的“读书版”以“中国流行小说”为题,介绍当代中国青 年小说作者时重点 介绍郭敬明,是因为这个青年有过剽窃行为,从某种意义上说也算有新闻价值。 B.《纽约时报》的“读书版”重视郭敬明作品,是基于“80 后”读者的 阅读兴趣所在这一事实,总体对郭敬明本人及其作品是持肯定态度的。 C.《纽约时报》的“读书版”没有把郭敬明和他的作品加入到莫言等人的 作品行列, 说明美国人对他的行为及他的作品是有一定的保留态度的。 D.在美国图书市场上,郭敬明的作品并不比图书排行榜上到了二千多名的 位置上的《狼图腾》排行更好,当然就更不能与莫言的《生死疲劳》比肩。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 是 ( )(3 分) A.当代著名书评家约翰逊·斯宾斯为莫言的新书写的评论,采用的是将书 的基本内容和评论 者自己认为最精彩的一段文字介绍给读者的、西方最常见的评论文章的写法。 B.《纽约时报》“读书版”整版推出几位中国作家的作品,不仅辅以插 图和评论,还按照西方版商的习惯附加了免费的第一章。 C.《纽约时报》不但介绍了莫言等中国当代当红前辈作家,还介绍了 80 后、 90 后作者,他们认为 90 后作者比前辈作家更让 80 后作者感到受到威胁。 D.《纽约时报》“读书版”的评论者虽然对郭敬明进行了电话采访,但并没 有妨碍他们向美国读者客观、公允和准确地介绍郭敬明抄袭事件的整个过程。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是 ( )(3 分) A.《纽约时报》“读书版”集中推出对其最为推崇的中国当代当红作家 莫言、姜戎、 王安忆和阎边科的书评,这其中也反映出这家报社的编辑们有着相当高的眼光与 水准。 B.《纽约时报》在 2008 奥运以前的很多年,只局限于介绍那些对中国共产常说 “不”的流亡海外的作家及作品,如此感兴趣并集中地整版介绍中国当代当红作 家的作品确实非常罕见。 C.《纽约时报》“读书版”以“中国流行小说”为题,介绍了当代中国青年作 者,其中重点介绍郭敬明,时报编辑们注重的不是中国小说具有文学价值的东西, 而是新闻价值
D在一点假也不掺杂的美国图书排行榜上,《狼图腾》已经到了二千多名的位置, 莫言的《生死疲劳》则已经成功进入第198名,说明美国读者对中国作家的作品 已是相当认可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4-7题。(19分) 汤琵琶传 王猷定 汤应曾,邳州人,善弹琵琶,故人呼为“汤琵琶”云。幼好音律,闻歌声辄哭。 己学歌,歌罢又哭。世庙°时,李东垣善琵琶,江对峰传之,名播京师。江死, 陈州蒋山人独传其妙。时周藩王有女乐数十部,咸习其技,罔有善者,王以为 应曾往学之,不期年而成。闻于王,王召见,赐以碧镂牙嵌琵琶,令著宫锦衣, 殿上弹《胡笳十八拍》,激楚动人。王深赏,岁给米万斛,以养其母。应曾由是 名著大梁间。 后征西王将军招之幕中,随历嘉峪、张掖、洒泉诸地,每猎及阅士,令弹塞上之 曲。戏下颜骨打者,善战阵,其临敌令曾为壮士声,乃上马杀贼。一日大雪, 至榆关,马上闻驚篥,忽思母痛哭,遂别将军去。 襄王闻其名,使人聘之。居楚者三年。偶泛洞庭,风涛大作,舟人惶扰失措,应 曾匡坐弹《洞庭秋思》,稍定。舟泊岸,见一老猿,须眉甚古,自丛箐中跳入蓬 窗,哀号中夜。天明,忽抱琵琶跃水中,不知所在。自失故物,辄惆怅不复弹。 已归省母,母尚健,而妇已亡。母告以:“妇亡之夕,有猿啼户外,启户不见 妇谓我曰:‘吾迟郎不至,而闻猿啼,何也?吾殆死,惟久不闻郎琵琶声,倘归, 为我一奏石楠之下。’”应曾闻母言,掩抑哀痛不自胜。夕陈洒浆,弹琵琶于其 墓而祭之。自是猖狂自放,日荒酒色。值寇乱,负母鬻食兵间。 曾年六十余,流落淮浦。有桃源人见而怜之,载其母同至桃源。后不知所终。 轸石王子曰:戊子秋,予乞食遇曾公路浦,已不复见君曩者衣宫锦之盛矣。明 年,复访曾,曾坐土锉中作食,奉匕箸于母。人争贱之,予肃然加敬焉。曾仰 天叹曰:“世鲜知音,吾事老母百年后,将投身黄河之岸矣!”予凄然许曾立传。 越五年,乃克为之。呜呼!世之沦落不偶°,而叹息于知音之寡者,独曾也乎哉? (选自《明文授读》,有删节) 【注】①世庙:明代崇祯皇帝庙号。②戏下:麾下。③轸石王子:作者自称。 ④土锉:土锅。⑤不偶:命运不好。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是 (3分) A.吾殆死,惟久不闻郎琵琶声… 殆:大概 B.偶泛洞庭,风涛大作 泛:乘舟 C.其临敌令曾为壮士声 为:替 D.自是猖狂自放,日荒洒色 荒:放纵,逸乐过度 5.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能说明汤应曾弹琵琶有高超的技艺的一组 是 )(3分) ①幼好音律,闻歌声辄哭。已学歌,歌罢又哭 ②殿上弹《胡茄十八拍》,激楚动人 ③每猎及阅士,令弹塞上之曲
D 在一点假也不掺杂的美国图书排行榜上,《狼图腾》已经到了二千多名的位置, 莫言的《生死疲劳》则已经成功进入第 198 名,说明美国读者对中国作家的作品 已是相当认可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 4-7 题。(19 分) 汤琵琶传 王猷定 汤应曾,邳州人,善弹琵琶,故人呼为“汤琵琶”云。幼好音律,闻歌声辄哭。 已学歌,歌罢又哭。世庙①时,李东垣善琵琶,江对峰传之,名播京师。江死, 陈州蒋山人独传其妙。时周藩王有女乐数十部,咸习其技,罔有善者,王以为恨。 应曾往学之,不期年而成。闻于王,王召见,赐以碧镂牙嵌琵琶,令著宫锦衣, 殿上弹《胡笳十八拍》,激楚动人。王深赏,岁给米万斛,以养其母。应曾由是 名著大梁间。 后征西王将军招之幕中,随历嘉峪、张掖、洒泉诸地,每猎及阅士,令弹塞上之 曲。戏下②颜骨打者,善战阵,其临敌令曾为壮士声,乃上马杀贼。一日大雪, 至榆关,马上闻觱篥,忽思母痛哭,遂别将军去。 襄王闻其名,使人聘之。居楚者三年。偶泛洞庭,风涛大作,舟人惶扰失措,应 曾匡坐弹《洞庭秋思》,稍定。舟泊岸,见一老猿,须眉甚古,自丛箐中跳入蓬 窗,哀号中夜。天明,忽抱琵琶跃水中,不知所在。自失故物,辄惆怅不复弹。 已归省母,母尚健,而妇已亡。母告以:“妇亡之夕,有猿啼户外,启户不见。 妇谓我曰:‘吾迟郎不至,而闻猿啼,何也?吾殆死,惟久不闻郎琵琶声,倘归, 为我一奏石楠之下。’”应曾闻母言,掩抑哀痛不自胜。夕陈洒浆,弹琵琶于其 墓而祭之。自是猖狂自放,日荒酒色。值寇乱,负母鬻食兵间。 曾年六十余,流落淮浦。有桃源人见而怜之,载其母同至桃源。后不知所终。 轸石王子③曰:戊子秋,予乞食遇曾公路浦,已不复见君曩者衣宫锦之盛矣。明 年,复访曾,曾坐土锉④中作食,奉匕箸于母。人争贱之,予肃然加敬焉。曾仰 天叹曰:“世鲜知音,吾事老母百年后,将投身黄河之岸矣!”予凄然许曾立传。 越五年,乃克为之。呜呼!世之沦落不偶⑤,而叹息于知音之寡者,独曾也乎哉? (选自《明文授读》,有删节) 【注】 ①世庙:明代崇祯皇帝庙号。②戏下:麾下。③轸石王子:作者自称。 ④土锉:土锅。⑤不偶:命运不好。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是 ( ) (3 分) A. 吾殆死,惟久不闻郎琵琶声…… 殆:大概 B.偶泛洞庭,风涛大作 泛:乘舟 C.其临敌令曾为壮士声 为:替 D.自是猖狂自放,日荒洒色 荒:放纵,逸乐过度 5.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能说明汤应曾弹琵琶有高超的技艺的一组 是 ( )(3 分) ①幼好音律,闻歌声辄哭。已学歌,歌罢又哭 ②殿上弹《胡茄十八拍》,激楚动人 ③每猎及阅士,令弹塞上之曲
④其临敌令曾为壮士声,乃上马杀贼 ⑤见一老猿,须眉甚古,自丛箐中跳入蓬窗,哀号中夜 ⑥夕陈酒浆,弹琵琶于其墓而祭之 A.①③④ B.①⑤⑥ ②③④ D.②⑤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 是 (3分 A.汤应曾是一个有天赋的艺人。他从小对音乐很有兴趣,长大后弹得一手好琵琶 他曾在王公贵人家中献技。 B.汤应曾对母亲、妻子充满感情。他为了生计远离家乡,连妻子死去都来不及见 面,妻子临死之前的一番埋怨他的话使得他后来不再操旧艺,最后猖狂自放, 日荒洒色。 C.汤应曾六十多岁的时候,流落在淮浦一带,后来他和母亲跟随桃源人一同到了 桃源。然后就没有人知道他的下落了。“汤琵琶”就这样淡出了人们的视野,这 个结局也为下文作者的议论抒情张本。 D.作者对汤应曾十分同情,并且借他的身世,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知音 难逢的感慨。同时作者善于运用点染、烘托等多种手法来写人叙事。本文抒情色 彩浓厚。 7.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咸习其技,罔有善者,王以为恨。应曾往学之,不期年而成。(5分) 译 文 (2)予凄然许曾立传。越五年,乃克为之。(5分) 译文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10分) 卜算子 宋·王观 送鲍浩然之渐东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哪边?眉眼盈盈处。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8.上阕中运用了比喻手法,请赏析。(5分) 9.下阕紧扣一个“春”字传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5分) (三)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 。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 之行休
④其临敌令曾为壮士声,乃上马杀贼 ⑤见一老猿,须眉甚古,自丛箐中跳入蓬窗,哀号中夜 ⑥夕陈酒浆,弹琵琶于其墓而祭之 A. ①③④ B. ①⑤⑥ C. ②③④ D. ②⑤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 是 ( )(3 分) A.汤应曾是一个有天赋的艺人。他从小对音乐很有兴趣,长大后弹得一手好琵琶。 他曾在王公贵人家中献技。 B.汤应曾对母亲、妻子充满感情。他为了生计远离家乡,连妻子死去都来不及见 一面,妻子临死之前的一番埋怨他的话使得他后来不再操旧艺,最后猖狂自放, 日荒洒色。 C.汤应曾六十多岁的时候,流落在淮浦一带,后来他和母亲跟随桃源人一同到了 桃源。然后就没有人知道他的下落了。“汤琵琶”就这样淡出了人们的视野,这 个结局也为下文作者的议论抒情张本。 D.作者对汤应曾十分同情,并且借他的身世,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知音 难逢的感慨。同时作者善于运用点染、烘托等多种手法来写人叙事。本文抒情色 彩浓厚。 7.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咸习其技,罔有善者,王以为恨。应曾往学之,不期年而成。(5 分) 译 文: (2)予凄然许曾立传。越五年,乃克为之。(5 分) 译 文: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10 分) 卜算子 宋·王观 送鲍浩然之渐东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哪边?眉眼盈盈处。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8.上阕中运用了比喻手法,请赏析。(5 分) 9.下阕紧扣一个“春”字传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5 分) (三)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0. (1) , 。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 之行休
(2)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 色 (3)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五尺应门之 僮 乙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在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 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记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6分) 11.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4)题。(26分) 掌眼 刘志学 好字画的陈四仙,是骑河镇上唯一的看病先生,因为诊病、进药、买字画一类的 事儿,常到七十里外、黄河对岸的省城开封去。因而,很多外边的消息,都是陈 四仙带到镇上来的,但这次,陈四仙却从城里带来了一个旗人 旗人是陈四仙多年的老朋友,汉名叫金辨芝,三十多岁,随手端着一个银制的大 水烟袋,说起话来,一口的“里城音儿”,一听就知道是从北京城里出来的。金 辨芝见多识广,过手的名人字画不计其数,自小练成了一双法眼。前段日子,陈 四仙用古方治愈了自己的肺痨,一高兴,去大相国寺后头捡漏,花二百现洋买了 幅徐渭的《古道青藤图》,正有心想请金辨芝给看看,碰巧冯玉祥在开封遗散 旗营,于是,俩人就到了骑河镇。 好茶好酒为伴儿,与金辨芝聊了几日后,陈四仙终于挂出了那幅《古道青藤图》: “辨芝兄,您给搭个眼儿。 金辨芝端着自己那个大水烟袋,“咕噜咕噜”地抽了几口烟之后,在那幅画前踱 来踱去,眯着眼睛,看款识、看笔韵、看墨色,再看· 陈四仙屏着气,看辨芝走来走去,只看不语,顿时呼吸粗了起来。 终于,金辨芝扭过身来,“呼噜呼噜”又抽了几口烟,问“四哥,您多少钱到手 的 “二……二百块钢洋!”陈四仙伸岀俩手指,冲金辨芝晃了晃,另一只手抚着胸 口,嗓子里嘶嘶地开始发喘。 “缘分!能在这小镇上见到徐渭神品,缘分啊!”金辨芝这话出口后,陈四仙嗓 子里的嘶嘶渐渐落了 在骑河镇小住了几个月,金辨芝要走了。临走,他要了陈四仙灸病用的几根银针, 说:“四哥,行里规矩,替人掌眼,不能落空。这针,算是我的酬劳吧。 金辨芝这一走,陈四仙就再也没见过他。听开封城里人说,他去天津卫。 十六年过去了,日本人打开封。骑河镇被日本人占了后,陈四仙被日本人扣了 要他给受伤的日本兵治刀枪伤。日本人在搜查他的诊所时,发现了那幅《古道青 藤图》。陈四仙见了,胸口忽然一闷,嗓子嘶嘶地响,肺痨犯了。 个日军大佐看到那画时,惊呼:“徐渭,支那明朝大画家!金辨芝的,有请!” 听“金辨芝”三个字,陈四仙心里咯噔一下,刺疼!
(2)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 色。 , 。 , 。 (3)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五尺应门之 僮, , 。 乙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在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 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记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6 分) 11.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4)题。(26 分) 掌 眼 刘志学 好字画的陈四仙,是骑河镇上唯一的看病先生,因为诊病、进药、买字画一类的 事儿,常到七十里外、黄河对岸的省城开封去。因而,很多外边的消息,都是陈 四仙带到镇上来的,但这次,陈四仙却从城里带来了一个旗人。 旗人是陈四仙多年的老朋友,汉名叫金辨芝,三十多岁,随手端着一个银制的大 水烟袋,说起话来,一口的“里城音儿”,一听就知道是从北京城里出来的。金 辨芝见多识广,过手的名人字画不计其数,自小练成了一双法眼。前段日子,陈 四仙用古方治愈了自己的肺痨,一高兴,去大相国寺后头捡漏,花二百现洋买了 一幅徐渭的《古道青藤图》,正有心想请金辨芝给看看,碰巧冯玉祥在开封遗散 旗营,于是,俩人就到了骑河镇。 好茶好酒为伴儿,与金辨芝聊了几日后,陈四仙终于挂出了那幅《古道青藤图》: “辨芝兄,您给搭个眼儿。” 金辨芝端着自己那个大水烟袋,“咕噜咕噜”地抽了几口烟之后,在那幅画前踱 来踱去,眯着眼睛,看款识、看笔韵、看墨色,再看…… 陈四仙屏着气,看辨芝走来走去,只看不语,顿时呼吸粗了起来。 终于,金辨芝扭过身来,“呼噜呼噜”又抽了几口烟,问“四哥,您多少钱到手 的?” “二……二百块钢洋!”陈四仙伸出俩手指,冲金辨芝晃了晃,另一只手抚着胸 口,嗓子里嘶嘶地开始发喘。 “缘分!能在这小镇上见到徐渭神品,缘分啊!”金辨芝这话出口后,陈四仙嗓 子里的嘶嘶渐渐落了。 在骑河镇小住了几个月,金辨芝要走了。临走,他要了陈四仙灸病用的几根银针, 说:“四哥,行里规矩,替人掌眼,不能落空。这针,算是我的酬劳吧。” 金辨芝这一走,陈四仙就再也没见过他。听开封城里人说,他去天津卫。 十六年过去了,日本人打开封。骑河镇被日本人占了后,陈四仙被日本人扣了, 要他给受伤的日本兵治刀枪伤。日本人在搜查他的诊所时,发现了那幅《古道青 藤图》。陈四仙见了,胸口忽然一闷,嗓子嘶嘶地响,肺痨犯了。 一个日军大佐看到那画时,惊呼:“徐渭,支那明朝大画家!金辨芝的,有请!” 一听“金辨芝”三个字,陈四仙心里咯噔一下,刺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