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2015届第二次模拟考试 语文试题 第I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德有所长而形有所忘”一一丑中之美 庄子及其后学以“道”的自然无为为美,其根本表现是在个体人格的自由上。因 而,在庄子及其后学看来,人的外形的丑丝毫也不妨碍他具有精神的美,得到人 们的爱慕。庄子一方面赞赏他理想中的“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的“神人 另一方面又丝毫不歧视形体残缺丑陋,却具有精神人格美的人。在中国美学史上, 也是庄子第一个明确地谈到了丑的问题,指出了在丑的外形之中完全可以包含超 越于丑的形体的精神美。 《德充符》中通过许多寓言说明了这个道理。卫国的哀骀(tai)它是一个奇丑 的人,“以恶(丑)骇天下”,然而“丈夫与之处者,思而不能去也;妇人见之, 请于父母曰‘与为人妻,宁为夫子妾’者,十数而未止也”。鲁哀公和他相处不 过数月就想请他当宰相。庄子以文学的夸张笔法,描写了这个奇丑者得到了包括 妇女在内的许多人的爱慕,同时又借孔丘之口说明了他之所以得到爱慕的原因: “非爱其形也,爱使其形者也。”而所谓“使其形者”就是精神。人们之所以爱 这个奇丑的人物,就是爱他的“全德”,爱他的精神美。“闡(yin)趾支离无脤 (shen)”“瓮盎大瘿(ying)”都是一些腰弯及于脚趾、形体残缺没有嘴唇、身 上长着像盆瓮一样大的瘤子的奇丑人物,然而前者说卫灵公,后者说齐桓公,都 得到了赏识和喜爱,以至卫灵公、齐桓公看起那些形体齐全的人来,反而觉得“其 脰(dou)肩肩(瘦小样子)”,矮小可怜了。庄子认为,这是“德有所长而形有所 忘”的缘故。这些奇丑人物,由于他们有人格精神上的美,所以人们就忘掉了他 们形体的丑陋,看上去反而比形体健全的人更加高大了。庄子看到了人的内在精 神美能够压倒和克服外在形体的丑,“形骸之外”的美高于“形骸之内”的美。 在追求着个体人格自由的庄子眼里,就连汲汲于仁义、不懂得自然无为之道的孔 子,虽然形体健全,但较之于被砍掉了一只脚,却懂得自然无为之道的“兀者叔 山”,在精神上是遭受了无可解救的“天刑”的。在庄子看来,这种精神上的刑 残比肉体上的刑残更加可悲。庄子一点也不忽视形体的美,但更加重视精神的美 这种对于人的精神美的高度重视和追求,后来在魏晋时期的美学中得到了发展。 从艺术史上看,庄子认为在丑怪的形相中可以包含强烈的精神美的思想,曾对中 国艺术的发展产生明显的影响。五代人物画家禅月大师贯休的人物画就是一个典 型的实例。贯休是禅宗的信奉者,曾被皇家授予师号。而禅宗的思想,是同道家 的思想密切联系着的。贯休所画的人物,其形相十分怪异甚至丑陋,却又使人感 到有一种内在的不屈不挠的精神力量。“其名作十六帧水墨罗汉,骨相奇特古怪, 为前代所找不出的。例如有庞眉大目者,孕颐隆鼻者,倚松石者,坐山水者。以 之与阎立本的帝王图相对照,虽则坚实劲拔的笔致,略有相似,而人物的形态完 全不同。阎氏的人物庄严肃穆,是一种士大夫社会的正型。而贯休的人物怪骇突 兀,宛如战斗时神经紧张的一种变型”。完全可以说,在中国美学史上,对丑怪 之美的肯定,为庄子美学所特有。这也是一般浪漫主义美学所共有的特色。而以 孔子为代表的儒家美学,则是排斥丑怪之美的 (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第一、二两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陕西省 2015 届第二次模拟考试 语文试题 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德有所长而形有所忘”——丑中之美 庄子及其后学以“道”的自然无为为美,其根本表现是在个体人格的自由上。因 而,在庄子及其后学看来,人的外形的丑丝毫也不妨碍他具有精神的美,得到人 们的爱慕。庄子一方面赞赏他理想中的“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的“神人”, 另一方面又丝毫不歧视形体残缺丑陋,却具有精神人格美的人。在中国美学史上, 也是庄子第一个明确地谈到了丑的问题,指出了在丑的外形之中完全可以包含超 越于丑的形体的精神美。 《德充符》中通过许多寓言说明了这个道理。卫国的哀骀(tái)它是一个奇丑 的人,“以恶(丑)骇天下”,然而“丈夫与之处者,思而不能去也;妇人见之, 请于父母曰‘与为人妻,宁为夫子妾’者,十数而未止也”。鲁哀公和他相处不 过数月就想请他当宰相。庄子以文学的夸张笔法,描写了这个奇丑者得到了包括 妇女在内的许多人的爱慕,同时又借孔丘之口说明了他之所以得到爱慕的原因: “非爱其形也,爱使其形者也。”而所谓“使其形者”就是精神。人们之所以爱 这个奇丑的人物,就是爱他的“全德”,爱他的精神美。“闉(yīn)趾支离无脤 (shèn)”“瓮盎大瘿(yǐng)”都是一些腰弯及于脚趾、形体残缺没有嘴唇、身 上长着像盆瓮一样大的瘤子的奇丑人物,然而前者说卫灵公,后者说齐桓公,都 得到了赏识和喜爱,以至卫灵公、齐桓公看起那些形体齐全的人来,反而觉得“其 脰(dòu)肩肩(瘦小样子)”,矮小可怜了。庄子认为,这是“德有所长而形有所 忘”的缘故。这些奇丑人物,由于他们有人格精神上的美,所以人们就忘掉了他 们形体的丑陋,看上去反而比形体健全的人更加高大了。庄子看到了人的内在精 神美能够压倒和克服外在形体的丑,“形骸之外”的美高于“形骸之内”的美。 在追求着个体人格自由的庄子眼里,就连汲汲于仁义、不懂得自然无为之道的孔 子,虽然形体健全,但较之于被砍掉了一只脚,却懂得自然无为之道的“兀者叔 山”,在精神上是遭受了无可解救的“天刑”的。在庄子看来,这种精神上的刑 残比肉体上的刑残更加可悲。庄子一点也不忽视形体的美,但更加重视精神的美。 这种对于人的精神美的高度重视和追求,后来在魏晋时期的美学中得到了发展。 从艺术史上看,庄子认为在丑怪的形相中可以包含强烈的精神美的思想,曾对中 国艺术的发展产生明显的影响。五代人物画家禅月大师贯休的人物画就是一个典 型的实例。贯休是禅宗的信奉者,曾被皇家授予师号。而禅宗的思想,是同道家 的思想密切联系着的。贯休所画的人物,其形相十分怪异甚至丑陋,却又使人感 到有一种内在的不屈不挠的精神力量。“其名作十六帧水墨罗汉,骨相奇特古怪, 为前代所找不出的。例如有庞眉大目者,孕颐隆鼻者,倚松石者,坐山水者。以 之与阎立本的帝王图相对照,虽则坚实劲拔的笔致,略有相似,而人物的形态完 全不同。阎氏的人物庄严肃穆,是一种士大夫社会的正型。而贯休的人物怪骇突 兀,宛如战斗时神经紧张的一种变型”。完全可以说,在中国美学史上,对丑怪 之美的肯定,为庄子美学所特有。这也是一般浪漫主义美学所共有的特色。而以 孔子为代表的儒家美学,则是排斥丑怪之美的。 (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第一、二两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庄子及其后学认为人的外形的丑并不妨碍他具有精神的美,得到人们的爱慕, 是因为他们尊崇以“道”的自然无为为美,其根本表现是在个体人格的自由上 B.在《德充符》中,庄子以文学的夸张笔法,塑造了一批形貌奇丑无比的人物, 他们不但得到了妇女的爱慕,而且也得到了国君的赏识和重用 C.在庄子看来,形貌奇丑的人物,由于他们有人格精神上的美,所以人们就忘 掉了他们形体的丑陋,看上去反而比形体健全的人更加高大了。 D.庄子虽然认为“形骸之外”的美高于“形骸之内”的美,但并不排斥形体与 精神双美兼得的现象的存在。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庄子借孔子之口说出哀骀它之所以得到爱慕是为了更有力地反驳以孔子为代 表的排斥丑怪之美的儒家美学。 B.庄子寓美于丑的美学思想对后代中国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明显的影响,这是因 为禅宗的思想,是同道家的思想密切联系着的。 C.阎立本笔下的人物庄严肃穆,体现的是形体美与精神美相统一的儒家的美学 标准,而贯休笔下的人物怪异甚至丑陋,与儒家美学的追求迥乎不同 D.贯休笔下庞眉大目、孕颐隆鼻的罗汉形象与庄子笔下的“闡趾支离无脹”“瓮 盎大瘿”一脉相承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庄子看来,孔子所遭受的“天刑”指的是他在精神上只知汲汲于仁义、不 懂得自然无为之道 B.《巴黎圣母院》中雨果笔下的卡西莫多与庄子笔下的“闡趾支离无脹”“瓮 盎大瘿”在形体的丑及人格精神的美上都有相近之处。这体现了一般浪漫主义美 学所共有的特色。 C.庄子指出在丑的外形之中完全可以包含超越于丑的形体的精神美,这种美学思 想后来在魏晋时期的美学中得到了发展。 D.在中国美学史上,庄子第一个明确地谈到了丑的问题,并对丑怪之美予以肯 定,这大大拓展了中国美学的领域,对占统治地位的正统儒家美学起到了重要的 补充作用。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贺,字长吉,郑王之孙也。七岁能辞章,名动京邑。韩愈、皇甫湜览其作,奇之 而未信,曰:“若是古人,吾曹或不知,是今人,岂有不识之理。”遂相过其家, 使赋诗。贺总角荷衣而出,欣然承命,旁若无人,援笔题曰《高轩过》。二公大 惊,以所乘马命联镳而还,亲为束发 贺父名晋肃,不得举进士,公(指韩愈)为著《讳辩》一篇。后官至太常寺奉礼郎。 贺为人纤瘦,通眉,长指爪,能疾书。旦日出,骑弱马,從平头小奴子,背古锦 囊,遇有所得,书置囊里。凡诗不先命题,及暮归,太夫人使婢探囊中,见书多 即怒曰:“是儿要呕出心乃己耳!”上灯,与食,即徙婢取书,研墨叠纸足成之 非大醉吊丧,率如此。 贺诗稍尚奇诡,组织花草,片片成文,所得皆惊迈,绝云(超出了)翰墨(文辞) 畦径(田间小路,喻常规),时无能效者。乐府诸诗,云韶(黄帝所作之《云门》 及虞舜所作之《大韶》后云韶指宫廷音乐)众工,谐于律吕。尝叹曰:“我年 十不得意,一生愁心,谢如梧叶矣。”忽疾笃,恍惚昼见人绯衣驾赤虬腾下,持
A.庄子及其后学认为人的外形的丑并不妨碍他具有精神的美,得到人们的爱慕, 是因为他们尊崇以“道”的自然无为为美,其根本表现是在个体人格的自由上。 B.在《德充符》中,庄子以文学的夸张笔法,塑造了一批形貌奇丑无比的人物, 他们不但得到了妇女的爱慕,而且也得到了国君的赏识和重用。 C.在庄子看来,形貌奇丑的人物,由于他们有人格精神上的美,所以人们就忘 掉了他们形体的丑陋,看上去反而比形体健全的人更加高大了。 D.庄子虽然认为“形骸之外”的美高于“形骸之内”的美,但并不排斥形体与 精神双美兼得的现象的存在。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庄子借孔子之口说出哀骀它之所以得到爱慕是为了更有力地反驳以孔子为代 表的排斥丑怪之美的儒家美学。 B.庄子寓美于丑的美学思想对后代中国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明显的影响,这是因 为禅宗的思想,是同道家的思想密切联系着的。 C.阎立本笔下的人物庄严肃穆,体现的是形体美与精神美相统一的儒家的美学 标准,而贯休笔下的人物怪异甚至丑陋,与儒家美学的追求迥乎不同。 D.贯休笔下庞眉大目、孕颐隆鼻的罗汉形象与庄子笔下的“闉趾支离无脹”“瓮 盎大瘿”一脉相承。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庄子看来,孔子所遭受的“天刑”指的是他在精神上只知汲汲于仁义、不 懂得自然无为之道。 B.《巴黎圣母院》中雨果笔下的卡西莫多与庄子笔下的“闉趾支离无脹”“瓮 盎大瘿”在形体的丑及人格精神的美上都有相近之处。这体现了一般浪漫主义美 学所共有的特色。 C.庄子指出在丑的外形之中完全可以包含超越于丑的形体的精神美,这种美学思 想后来在魏晋时期的美学中得到了发展。 D.在中国美学史上,庄子第一个明确地谈到了丑的问题,并对丑怪之美予以肯 定,这大大拓展了中国美学的领域,对占统治地位的正统儒家美学起到了重要的 补充作用。 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贺,字长吉,郑王之孙也。七岁能辞章,名动京邑。韩愈、皇甫湜览其作,奇之 而未信,曰:“若是古人,吾曹或不知,是今人,岂有不识之理。”遂相过其家, 使赋诗。贺总角荷衣而出,欣然承命,旁若无人,援笔题曰《高轩过》。二公大 惊,以所乘马命联镳而还,亲为束发。 贺父名晋肃,不得举进士,公(指韩愈)为著《讳辩》一篇。后官至太常寺奉礼郎。 贺为人纤瘦,通眉,长指爪,能疾书。旦日出,骑弱马,従平头小奴子,背古锦 囊,遇有所得,书置囊里。凡诗不先命题,及暮归,太夫人使婢探囊中,见书多, 即怒曰:“是儿要呕出心乃已耳!”上灯,与食,即従婢取书,研墨叠纸足成之。 非大醉吊丧,率如此。 贺诗稍尚奇诡,组织花草,片片成文,所得皆惊迈,绝云(超出了)翰墨(文辞) 畦径(田间小路,喻常规),时无能效者。乐府诸诗,云韶(黄帝所作之《云门》 及虞舜所作之《大韶》后云韶指宫廷音乐)众工,谐于律吕。尝叹曰:“我年二 十不得意,一生愁心,谢如梧叶矣。”忽疾笃,恍惚昼见人绯衣驾赤虬腾下,持
版书,若太古雷文,曰:“上帝新作白玉楼成,立召君作记也。”贺叩头辞, 谓母老病,其人曰:“天上比人间差乐,不苦也。”居倾,窗中勃勃烟气,闻车 声甚速,遂绝。死时才二十七,莫不怜之。李藩缀集其歌诗,因托贺表兄访所遗 失,并加点窜,付以成本。弥年绝迹。乃诘之,曰:“每恨其傲忽,其文已焚之 矣。“今存十之四五。杜牧为序者五卷,今传。 孟子曰:“其进锐者其退速。”信然。贺天才俊拔,弱冠而有极名。天夺之速, 岂吝也耶?若少假行年,涵养盛德,观其才,不在古人下矣。今兹惜哉 (选自《唐才子传·李贺》) [注]郑王:李亮,唐高祖李渊的从父,隋朝时任海州刺史,高祖武德初年封郑王。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贺总角荷衣而出,欣然承命,旁若无人承:接受 B贺父名晋肃,不得举进士举:推荐、选用 C老子曰:“其进锐者退速。”信然信:果真、的确 D若少假行年,涵养盛德,观其才,不在古人下矣假:授予、给予 5、以下句子中,全都表明李贺有才华的一组是(3分) ①韩愈、皇甫湜览其作,奇之而未信②贺为人纤瘦,通眉,长指爪,能疾书 ③所得皆惊迈,绝云翰墨畦径,时无能效者④從平头小奴子,背古锦囊,遇有 所得,书置囊里 ⑤每恨其傲忽,其文己焚之矣⑥上帝新作白玉楼成,立召君作记也 A①③⑤B②④⑥C①③⑥D②④⑤ 6、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李贺是唐朝宗师后人,人长得纤瘦,手脚很长,但非常聪明,写字飞快,七岁 诗文便震动京城。 B韩愈、皇甫湜读了李贺的作品,不相信他只有七岁,直到李贺梳总角发穿荷叶 衣出来,他们才大惊。 C李贺写诗崇尚奇异的风格,完全摆脱了通常诗家的常规,当时无人能够仿效 其乐府诗常被谱成唱曲。 D作者详细记叙李贺充满神奇色彩的病死过程,是要借天妒英才的说法凸显李贺 出类拔萃的天赋。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上灯,与食,即從婢取书,研墨叠纸足成之(6分) 译文: (2)贺诗稍尚奇诡,组织花草,片片成文,所得皆惊迈。(4分) 译文: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8~9题 点绛唇·雨中故人相过 王恽 谁惜幽居?故人相过还晤语。话余联步,来看花成趣。 春雨霏微,吹湿闲庭户。香如雾。约君少住,读了《离骚》去 8.词的上片写了词人和故人哪些动作?表现了他们什么样的情趣?(5分) 9.下片“湿”字渲染了什么样的环境氛围?结句劝故人“读了《离骚》去”有 何意味?(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一版书,若太古雷文,曰:“上帝新作白玉楼成,立召君作记也。”贺叩头辞, 谓母老病,其人曰:“天上比人间差乐,不苦也。”居倾,窗中勃勃烟气,闻车 声甚速,遂绝。死时才二十七,莫不怜之。李藩缀集其歌诗,因托贺表兄访所遗 失,并加点窜,付以成本。弥年绝迹。乃诘之,曰:“每恨其傲忽,其文已焚之 矣。“今存十之四五。杜牧为序者五卷,今传。 孟子曰:“其进锐者其退速。”信然。贺天才俊拔,弱冠而有极名。天夺之速, 岂吝也耶?若少假行年,涵养盛德,观其才,不在古人下矣。今兹惜哉! (选自《唐才子传·李贺》) [注]郑王:李亮,唐高祖李渊的从父,隋朝时任海州刺史,高祖武德初年封郑王。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贺总角荷衣而出,欣然承命,旁若无人 承:接受 B 贺父名晋肃,不得举进士 举:推荐、选用 C 老子曰:“其进锐者退速。”信然 信:果真、的确 D 若少假行年,涵养盛德,观其才,不在古人下矣 假:授予、给予 5、以下句子中,全都表明李贺有才华的一组是(3 分) ①韩愈、皇甫湜览其作,奇之而未信 ②贺为人纤瘦,通眉,长指爪,能疾书 ③所得皆惊迈,绝云翰墨畦径,时无能效者 ④従平头小奴子,背古锦囊,遇有 所得,书置囊里 ⑤每恨其傲忽,其文己焚之矣 ⑥上帝新作白玉楼成,立召君作记也 A ①③⑤ B ②④⑥ C ①③⑥ D ②④⑤ 6、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李贺是唐朝宗师后人,人长得纤瘦,手脚很长,但非常聪明,写字飞快,七岁 诗文便震动京城。 B 韩愈、皇甫湜读了李贺的作品,不相信他只有七岁,直到李贺梳总角发穿荷叶 衣出来,他们才大惊。 C 李贺写诗崇尚奇异的风格,完全摆脱了通常诗家的常规,当时无人能够仿效, 其乐府诗常被谱成唱曲。 D 作者详细记叙李贺充满神奇色彩的病死过程,是要借天妒英才的说法凸显李贺 出类拔萃的天赋。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上灯,与食,即従婢取书,研墨叠纸足成之(6 分) 译文: (2)贺诗稍尚奇诡,组织花草,片片成文,所得皆惊迈。(4 分) 译文: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 8~9 题。 点绛唇·雨中故人相过 王恽 谁惜幽居?故人相过还晤语。话余联步,来看花成趣。 春雨霏微,吹湿闲庭户。香如雾。约君少住,读了《离骚》去。 8.词的上片写了词人和故人哪些动作?表现了他们什么样的情趣?(5 分) 9.下片“湿”字渲染了什么样的环境氛围?结句劝故人“读了《离骚》去”有 何意味?(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四十三年,,。(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2)歌台暖响,春光融融; (杜牧《阿房宫赋》) (3)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陶渊明《饮酒》) 乙选考题 请从以下三、四两大题中选定一大题作答,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广场上美好的歌声 [俄]彼特洛·洛斯基 行动之前,杰夫卡夫斯基就有一种强烈的预感,这绝不是一次例行演习那么简单 果然,短短三个小时之后,装甲车队便开入捷克布拉格,而天空的广播也同时传 来讯息,这次行动绝不是针对捷克斯洛伐克人民,而是逮捕杜布切克分子(见背 景资料) 守护在布拉格边缘的一条要道,杰夫卡夫斯基和战友一样,他心里非常焦虑,这 次取名为“尤里复仇”的行动到底要持续多久? 街对面不远处是一个教堂,悠扬的钢琴声隐隐约约地从里面传出来,杰夫卡夫斯 基情不自禁地侧耳细听,曲子有点像《伏尔加母亲》,那是他最喜爱的一首曲子, 如果不是德军突然入侵,杰夫卡夫斯基想,自己现在一定是一名钢琴师,至少不 会手里拿着枪。 杰夫卡夫斯基无奈地笑笑,抬起头看看天空,只见晴空万里,太阳直直地照着脚 下的城市,连影子都不见一点,这是个好兆头,久经战场的他可以肯定,战争已 经结束,或者根本就没有发生,因为天空连一架飞机都没有,这就说明伟大的莫 斯科再次取得了绝对性的胜利 这样想着,杰夫卡夫斯基便觉全身轻松起来,反复观察了一下周边,没什么异动, 便向远处的战友打了声招呼,自己一个人慢慢朝教堂走去。琴声已经停止,但教 堂却并没有静下来,透过门缝,杰夫卡夫斯基看见一群孩子正整齐地唱着歌,什 么曲子他听不出来,只觉得歌声在教堂里显得特别响亮 杰夫卡夫斯基喜欢这种感觉,便不由自主地走进去,他想问问这首歌的名字,甚 至还想跟他们一起学习歌唱。然而,当他出现在那群孩子面前,歌声却突然停止 他们一个个惊恐万分,稍小一点的女孩甚至在往后躬 杰夫卡夫斯基抱歉地笑笑,刚想说自己的来意,一个男孩却突然朝自己奔来,这 是一个勇敢的男孩,杰夫卡夫斯基在心里默默赞许。可男孩大概跑得太急,竟然 在阶梯处绊倒。遇到这种情况,杰夫卡考斯基当然是毫不犹豫地向前搀扶。意外 就发生在搀扶的那一刻,男孩拼命甩开他的手,大声哭诉:“坏人,你还我爸妈 来,你们都是坏人!”与此同时,男孩竟然掏出一支手枪对准杰夫卡夫斯基的胸 口,“啪”的一声,枪声在教堂里格外清脆 杰夫卡夫斯基显得特别沉重,他真的不希望发生这种事,但当他发现男孩拿出手 枪那一刻,还是习惯性地先下了手。教官曾无数次地训练他应对类似的情况,所 以,枪杀男孩的事情完全可以算得上一次对敌作战,杰夫卡夫斯基甚至还可以把 战绩上报。但是,在枪声之后,他却只觉天旋地转,怎么也站不起来,他看见男 孩的脸,竟然带着微笑,一种解脱的微笑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四十三年, ,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2)歌台暖响,春光融融; , 。(杜牧《阿房宫赋》) (3)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 。(陶渊明《饮酒》) 乙 选考题 请从以下三、四两大题中选定一大题作答,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 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 分) 广场上美好的歌声 [俄]彼特洛·洛斯基 行动之前,杰夫卡夫斯基就有一种强烈的预感,这绝不是一次例行演习那么简单。 果然,短短三个小时之后,装甲车队便开入捷克布拉格,而天空的广播也同时传 来讯息,这次行动绝不是针对捷克斯洛伐克人民,而是逮捕杜布切克分子(见背 景资料)。 守护在布拉格边缘的一条要道,杰夫卡夫斯基和战友一样,他心里非常焦虑,这 次取名为“尤里复仇”的行动到底要持续多久? 街对面不远处是一个教堂,悠扬的钢琴声隐隐约约地从里面传出来,杰夫卡夫斯 基情不自禁地侧耳细听,曲子有点像《伏尔加母亲》,那是他最喜爱的一首曲子, 如果不是德军突然入侵,杰夫卡夫斯基想,自己现在一定是一名钢琴师,至少不 会手里拿着枪。 杰夫卡夫斯基无奈地笑笑,抬起头看看天空,只见晴空万里,太阳直直地照着脚 下的城市,连影子都不见一点,这是个好兆头,久经战场的他可以肯定,战争已 经结束,或者根本就没有发生,因为天空连一架飞机都没有,这就说明伟大的莫 斯科再次取得了绝对性的胜利。 这样想着,杰夫卡夫斯基便觉全身轻松起来,反复观察了一下周边,没什么异动, 便向远处的战友打了声招呼,自己一个人慢慢朝教堂走去。琴声已经停止,但教 堂却并没有静下来,透过门缝,杰夫卡夫斯基看见一群孩子正整齐地唱着歌,什 么曲子他听不出来,只觉得歌声在教堂里显得特别响亮。 杰夫卡夫斯基喜欢这种感觉,便不由自主地走进去,他想问问这首歌的名字,甚 至还想跟他们一起学习歌唱。然而,当他出现在那群孩子面前,歌声却突然停止, 他们一个个惊恐万分,稍小一点的女孩甚至在往后躲。 杰夫卡夫斯基抱歉地笑笑,刚想说自己的来意,一个男孩却突然朝自己奔来,这 是一个勇敢的男孩,杰夫卡夫斯基在心里默默赞许。可男孩大概跑得太急,竟然 在阶梯处绊倒。遇到这种情况,杰夫卡考斯基当然是毫不犹豫地向前搀扶。意外 就发生在搀扶的那一刻,男孩拼命甩开他的手,大声哭诉:“坏人,你还我爸妈 来,你们都是坏人!”与此同时,男孩竟然掏出一支手枪对准杰夫卡夫斯基的胸 口,“啪”的一声,枪声在教堂里格外清脆。 杰夫卡夫斯基显得特别沉重,他真的不希望发生这种事,但当他发现男孩拿出手 枪那一刻,还是习惯性地先下了手。教官曾无数次地训练他应对类似的情况,所 以,枪杀男孩的事情完全可以算得上一次对敌作战,杰夫卡夫斯基甚至还可以把 战绩上报。但是,在枪声之后,他却只觉天旋地转,怎么也站不起来,他看见男 孩的脸,竟然带着微笑,一种解脱的微笑
当战友冲进教堂,一支支枪口对准教堂里的孩子时,杰夫卡夫斯基终于挣扎着站 起来,他告诉战友,这里没有杜布切克分子,男孩完全是自己一时冲动而错杀, 回去后,他会主动接受军法处置 教堂里所有的人都默不作声,无论是小孩或者大人,他们脸上都有种奇怪的表情。 因为就在刚才,他们亲眼看见杰夫卡夫斯基把男孩的手里的枪塞在自己怀里, 个军人竟然保护敌人的伙伴,这简直就是奇迹。 当杰夫卡夫斯基与战友跨出教堂的大门,外面阳光依旧明媚,整个布拉格宁静得 像莫斯科的早晨,而就在杰夫卡夫斯基回头那一刻,透过教堂的大门,他看见那 群孩子紧紧地靠在一起,悠扬的歌声再次响起,越唱越响,歌声从门口飘出来, 弥漫在布拉格的天空。(选自《意林》2011年04期,有删改。) 背景资料:1968年,捷克中央第一书记杜布切克发起布拉格之春改革,希望借 此摆脱苏联。8月20日,苏军以军事演习的名义突袭机场并占领布拉格,逮捕 了杜布切克,控制了捷克全境。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杰夫卡夫斯基守护在布拉格边缘的一条要道,和战友一样心里非常焦虑,他们 厌恶战争,想尽快结束。 B.主人公听到教堂传出像《伏尔加母亲》的钢琴声,那是他最喜爱的一首曲子, 所以后来他去教堂询问其名字。 C.小男孩脸带微笑,是一种解脱的微笑,是对“坏人”的抗议,是想到死后会在 天堂看到父母的幸福。 D.杰夫卡夫斯基告诉战友,自己一时冲动错杀男孩,教堂里所有的人默不作声, 因为面对敌人的枪口。 E.布拉格的歌声是呼唤和平的歌声,是人类精神力量的象征,代表着捷克斯洛伐 克的希望和未来 (2)小说中多处描写歌声,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3)杰夫卡夫斯基的性格特点是什么?请简要分析。(6分) (4)杰夫卡夫斯基是合格的军人吗?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不懂外文的翻译家 林纾出生时,大清王朝已病入膏肓。青年时代的林纾被乡里视为“狂生”,这与 他的秉性有关,更因为他对当时社会现实的不满和蔑视。1882年,林纾作为以 文名显于乡里又不断赴京应试的举人,出入于士流之中,奔走于南北之间。他感 受着时代风雨和民族的危难,强烈地意识到自身的责任。1884年,甲申中法之 战在林纾故乡福州海面上爆发。停泊在马尾港的法国舰队突然向中国的船只发起 进攻,一个多小时就击沉了中国全部船只,摧毁了洋务派苦心经营的马尾造船厂 福建海军全军覆没。林纾悲愤莫名,与挚友林崧抱头痛哭,引以为奇耻大辱。1884 年l1月,左宗棠来福州督办军务,林纾与好友拦马告状,控告当时主持福建军 务的人谎报军情,掩盖败绩。当时林纾目光如炬,纵谈败状,未尝有所顾忌。告 状后,林纾与友人相约“不胜,赴诏狱死” 甲午战争后,维新变法思潮高涨。林纾走进维新派的行列,不过他凭的是文学 1897年,林纾出版了第一部诗集《闽中新乐府》,这是在他“每议论中外事, 慨叹不能自已”的特定情况下写成的。这部诗集实际上是仿照白居易的讽喻诗为 儿童创作的带有启蒙性质的通俗歌诀。“每日国仇似海深,救国须鼓儿童心
当战友冲进教堂,一支支枪口对准教堂里的孩子时,杰夫卡夫斯基终于挣扎着站 起来,他告诉战友,这里没有杜布切克分子,男孩完全是自己一时冲动而错杀, 回去后,他会主动接受军法处置。 教堂里所有的人都默不作声,无论是小孩或者大人,他们脸上都有种奇怪的表情。 因为就在刚才,他们亲眼看见杰夫卡夫斯基把男孩的手里的枪塞在自己怀里,一 个军人竟然保护敌人的伙伴,这简直就是奇迹。 当杰夫卡夫斯基与战友跨出教堂的大门,外面阳光依旧明媚,整个布拉格宁静得 像莫斯科的早晨,而就在杰夫卡夫斯基回头那一刻,透过教堂的大门,他看见那 群孩子紧紧地靠在一起,悠扬的歌声再次响起,越唱越响,歌声从门口飘出来, 弥漫在布拉格的天空。 (选自《意林》2011 年 04 期,有删改。) 背景资料:1968 年,捷克中央第一书记杜布切克发起布拉格之春改革,希望借 此摆脱苏联。8 月 20 日,苏军以军事演习的名义突袭机场并占领布拉格,逮捕 了杜布切克,控制了捷克全境。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 分) ( ) A.杰夫卡夫斯基守护在布拉格边缘的一条要道,和战友一样心里非常焦虑,他们 厌恶战争,想尽快结束。 B.主人公听到教堂传出像《伏尔加母亲》的钢琴声,那是他最喜爱的一首曲子, 所以后来他去教堂询问其名字。 C.小男孩脸带微笑,是一种解脱的微笑,是对“坏人”的抗议,是想到死后会在 天堂看到父母的幸福。 D.杰夫卡夫斯基告诉战友,自己一时冲动错杀男孩,教堂里所有的人默不作声, 因为面对敌人的枪口。 E.布拉格的歌声是呼唤和平的歌声,是人类精神力量的象征,代表着捷克斯洛伐 克的希望和未来。 (2)小说中多处描写歌声,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 分) (3)杰夫卡夫斯基的性格特点是什么?请简要分析。(6 分) (4)杰夫卡夫斯基是合格的军人吗?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8 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 5 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 5 分) 不懂外文的翻译家 林纾出生时,大清王朝已病入膏肓。青年时代的林纾被乡里视为“狂生”,这与 他的秉性有关,更因为他对当时社会现实的不满和蔑视。1882 年,林纾作为以 文名显于乡里又不断赴京应试的举人,出入于士流之中,奔走于南北之间。他感 受着时代风雨和民族的危难,强烈地意识到自身的责任。1884 年,甲申中法之 战在林纾故乡福州海面上爆发。停泊在马尾港的法国舰队突然向中国的船只发起 进攻,一个多小时就击沉了中国全部船只,摧毁了洋务派苦心经营的马尾造船厂, 福建海军全军覆没。林纾悲愤莫名,与挚友林崧抱头痛哭,引以为奇耻大辱。1884 年 11 月,左宗棠来福州督办军务,林纾与好友拦马告状,控告当时主持福建军 务的人谎报军情,掩盖败绩。当时林纾目光如炬,纵谈败状,未尝有所顾忌。告 状后,林纾与友人相约“不胜,赴诏狱死”。 甲午战争后,维新变法思潮高涨。林纾走进维新派的行列,不过他凭的是文学。 1897 年,林纾出版了第一部诗集《闽中新乐府》,这是在他“每议论中外事, 慨叹不能自已”的特定情况下写成的。这部诗集实际上是仿照白居易的讽喻诗为 儿童创作的带有启蒙性质的通俗歌诀。“每日国仇似海深,救国须鼓儿童心